图书版权贸易进展状况与对策

图书版权贸易进展状况与对策

 

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以民族文化为单元的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加快了融合与互动进程,以版权、影视、会展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公认的朝阳产业,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文化贸易的蓬勃发展。其中,图书版权贸易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在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文化大国,正在致力于以版权合作与贸易推动中国图书融入全球出版网络,谋求中华文化的崛起。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版权贸易的定义及内涵   版权贸易主要是指在版权许可(CopyrightLicense)和版权转让(CopyrightTransfer)过程中产生的贸易行为,属于许可证贸易的范畴,也是无形财产权的贸易。当前,对与版权相关贸易的界定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有争议的,甚至对版权贸易(CopyrightTrade)这一名称也还没有定论,在欧美及中国港台地区多称为版权交易(CopyrightExchange)。一般认为,版权贸易指以版权为标的的交易活动,是与版权有关的经济权利的转让与许可。也有学者认为,版权贸易是中国版权界的一种习惯用语,其内涵除了版权许可和转让之外,还包括与其相关的一些业务或工作。还有学者认为,版权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所以版权贸易本质是出版文化选择功能的延伸。从广义上讲,在版权许可或转让行为过程中,当事人无论是否为同一国籍、或在同一地域,都可以称作版权贸易。但在实践中,中国业界所称的版权贸易通常是狭义的概念,主要指国际间或不同地区间的涉外版权贸易行为,通常指著作权人与使用者不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情况,但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之间的版权贸易行为,也称为版权贸易。1992年10月15日和30日,中国先后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对外版权贸易开始进入国际法的框架内运作,也才开始进行涉外版权贸易(包括对港澳台)。图书版权贸易是版权贸易的一种,我国目前图书版权贸易所涉及的版权内容主要是翻译权的转让,以及中国大陆与港台间的中文(简、繁两种字体)专有出版权的转让。因为当前我国其他版权贸易量不多,所以现在所指的版权贸易一般就是图书版权贸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出版社向海外的出版商出售版权;二是中国的出版社从海外出版商或版权所有人手里引进和购买版权。   二、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的图书版权产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调整政策,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全国除西藏之外,各省市的出版社均有开展版权引进和输出的记录。根据国家版权局网站公布的信息统计,1992年至2007年,我国内地图书出版社引进版权累计96005项,输出版权累计14508项。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中国出版业版权贸易事业和对外交流合作快速发展的又一契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稳步推进,从规模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转移。   (一)图书版权贸易数量增长迅速,逆差明显   1992年我国图书版权贸易总数是1666种,2007年达12826种,15年间增长了近7倍。其中,版权引进由1057种增加到10255种,增长了8.7倍;版权输出由609种增加至2571种,增长了3.2倍。1992—2007年,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引进和输出状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1992—2007年,我国图书版权的引进和输出数量逐年攀升,总体上呈稳步增长的态势,但引进数量在2004年、2005年和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回落。自1994年起,图书版权的引进数量开始快速增长,到2003年的九年间,年均增长率为36.74%。这说明,我国内地出版社在经过加入两个国际版权公约初期的短暂的茫然后,很快就适应了国际版权贸易规则,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内地图书分销业市场的逐步开放和业内版权意识的日益加强,图书版权引进已经成为国内许多出版社的一个新的市场开拓空间和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输出数量增幅缓慢,九年间仅增长了11.41%,由此带来中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逐渐加大的局面。2003年,中国的图书版权贸易逆差为史上最大值11705种。   (二)图书版权贸易对象国集中   在过去的近十年里,我国内地对外图书版权贸易的对象不够均衡,贸易对象的国别和地区集中。   1.引进对象的国别与地区分布   2007年,我国内地图书引进版权的数量分别为:美国3878种、英国1635种、台湾地区892种、日本822种、德国585种、韩国416种、法国393种、香港地区268种、新加坡228种、俄罗斯92种、加拿大33种、其他地区1013种。可见,从欧美地区来看,目前我国内地图书版权引进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与俄罗斯等五个国家。如果仅从亚洲地区来看,日本和我国台湾是主要的图书版权引进地,从我国香港、韩国和新加坡等地引进版权数量也相对较多。2000—2007年,我国图书版权引进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是美国、英国、台湾地区、日本、德国、韩国、法国和香港地区。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0—2005年,以上8个国家和地区的引进额合计占当年引进总额的90%以上,这一比例在2006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2007年又增长至87%。   2.输出对象的国别与地区分布   就我国内地版权输出的国别与地区分布而言,排在最前面的是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主要集中国家是韩国、新加坡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其次才是美国、英国等国家。可见,目前国际出版市场对中国图书还缺乏了解和认识,虽然输出国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我国图书版权主要输出的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量之和均占当年图书版权输出总量的90%左右,输出对象的国别与地区分布集中。   (三)图书版权贸易的作品类别分布不均衡   我国内地图书版权作品引进的类别已经从以外语学习和文化生活为主的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这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及国内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图书品种不断增多,其中科学技术类、经济管理类与语言类图书成为引进书的三大热点。2003年,引进数量较多的图书类别是工业技术(T)、经济(F)、文科教体(G)、文学(I)、社会科学(C)和语言文学(H),合计占当年引进图书总数的72%(如表3所示)。大量文化生活类作品的引进,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而大量科技、经济与管理等作品的引进,也说明了图书版权贸易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主要作用。从我国内地版权输出作品的类别来看,社会科学类图书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科技类和综合类图书。2003年我国社会科学类图书输出590种,占输出总数的72.75%;科学技术类图书183种,占22.56%;综合性图书38种,占4.69%。其中,版权输出较多的是历史、地理、文化、文学、医药、卫生等类别;航空航天、工业技术只有8种,生物科学5种,交通运输3种,数学科学、化学2种,天文学1种。从内地输出版权作品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和医学上。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亚洲的日本、韩国对上述类别的书籍尤为感兴趣,新加坡、马来西亚则对少儿、语言类图书颇感兴趣,欧洲国家往往对东方文明怀有好奇,对中国传统艺术和传统医学兴趣较大。#p#分页标题#e#   (四)图书版权贸易的主体分布不平衡   从我国的图书版权引进情况来看,一批版权贸易实力较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取得较好收益的出版社开始出现,主要集中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辽宁、天津等地,这些地区的版权贸易引进量几乎占据了全国的绝大部分。2000—2007年,中国内地出版社引进图书版权最多的十个地区是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江苏、广西、湖南、山东和广东,占七年间全部图书版权引进额的65%(如图2所示)。其中,北京市居首位,其引进总量为37530种,占全国引进总量的47%,远高出其他城市,高出第二名的上海近41个百分点,是其他城市的数十倍之多。从版权输出情况来看,我国内地有输出实力的出版社还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版权贸易往来较多;而吉林、辽宁除了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输出外,日本、韩国也是其重要市场。1990—2005年间,我国内地图书版权输出前十强的出版社是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明天出版社及高等教育出版社。从图3中可以看出,2000—2007年间,我国内地出版社输出版权较多的十个地区是北京、上海、辽宁、江苏、湖北、安徽、浙江、山东、吉林和河南,占七年间全部图书版权输出额的86%。   (五)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较大   虽然这种逆差在近一两年有所趋缓,但形势仍不容乐观。1992—2007年间,中国内地出版社图书平均引进与输出比在1—16之间波动,多数年份的图书版权引进种数是输出种数的6倍以上,15年间的平均引进与输出比约为7:1。我国内地出版社的图书版权输出能力还相对较弱,版权输出发展很不稳定,输出数量波动较大,且输出种数的绝对值也很低。1992—2007年间,我国内地出版社图书版权输出种数年均只有967种,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出版集团的年均输出总数。我国内地对外图书版权贸易不论在贸易伙伴的国别与地区以及版权贸易的主体分布上,还是在版权贸易的作品类别和作品语言分布上,都表现出不均衡性。调查表明,对外图书版权贸易的信息不对称、贸易渠道不畅、效应与期望值相差甚远,以及涉外合同的签订与履行等方面是我国内地大多数出版社认为的最大障碍。   三、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对策   图书版权贸易是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也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方式。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应对。   (一)进一步确立图书版权贸易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中国现已加入WTO,面对国际文化市场日益竞争的态势,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的我国对外图书版权贸易要在竞争中成长,尤其需要国家在WTO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版权贸易发展政策与措施予以保护与扶持。一方面,我们可以设置“合法”壁垒,通过合理使用关税、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保护性措施,防止外来强势出版集团的过度冲击;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运用税收、投资、信贷、经济处罚等经济杠杆,扶持我国对外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此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强版权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强化公民的版权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维护正版的良好环境,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中华民族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图书版权贸易的支持体系   对外图书版权贸易的顺利展开,离不开保证相关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版权执法与管理机构,以及社会中介版权服务组织的作用。当前,我国这一体系构架已基本构成,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在世界版权贸易发展的新形势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进一步调整和充实。首先,应当整合和充实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律法规,提高立法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其次,应当增强版权保护执法的透明度和制度化,加大对盗版的打击力度;第三,还可以采取灵活的版权社会管理机构设立方式,加快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建设。   (三)构建高效便捷的图书版权贸易信息交流平台   目前,全球电子版权与出版信息的网络化建设正成为版权贸易领域的热点,我国基于网络技术的对外图书版权贸易信息通道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第一,由作品数据库和作品版权信息库两大数据库组成,尽可能相对完备地集中全国近一段时期出版的各类图书,各历史时期的畅销书、长销书、历史名著,以及作者意欲转让或许可使用的作品信息和所有这些图书、作品的版权信息。这样可以使我国图书通过互联网向国外进行及时推广和宣传,有利于扩大图书版权输出的范围和数量。第二,作品数据库应当具有通过网上付费或契约方式许可复制的功能,提高图书版权的经济价值。第三,该数据通道应具有对版权许可(或转让)的谈判和交易的机能。第四,通过契约方式与国外重点相关网站和大型书展网站相链接,以方便国内出版社了解国际图书市场的动态。   (四)进一步扶持版权业发展,完善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市场   涉外版权是国内出版社获取海外版权信息方面的重要桥梁,版权业是成熟的版权业和出版业产业链上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因此,必须从国家版权管理体制、宏观政策和人才素质及版权的经营方式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扶持和促进我国图书版权业的发展。第一,要进一步深化版权管理体制改革,制定版权业的优惠的经济政策,优化版权业的发展环境;第二,要设立“版权人资格证制度”,提高版权人的素质;第三,要采用多元化的版权模式,提高版权业务的附加值;第四,要建立版权信誉监管机制,形成版权诚信规范。   (五)转变出版产业增长与发展模式,为我国图书版权“走出去”奠定基础  #p#分页标题#e#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文化消费需求的巨大增长,我国的图书出版产业应该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实现快速发展。第一,应当认清行业特点,扩大与丰富出版产业内涵,加快出版产业的发展速度;第二,图书版权贸易的增长方式、管理模式应由行政主导转化为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第三,应当全面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打破地区和行业分割,建立统一和规范有序的国内图书版权贸易大市场,提升整体实力,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走出去”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