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学范例

农业技术学

农业技术学范文1

一、以总-分的结构编排,逐层剖析马克思主义农业哲学本质

农业技术是需要真正运用到农业实践中的技术方法体系,它以自然依赖性较强的生物有机体为研究对象,因而使得农业技术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农业技术这一不同于工程技术研究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农业技术研究非常有必要。本书一改以往对农业技术哲学体系研究不够重视的常态,而进行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全书共有九章,按照总-分的脉络构建理论框架,第一章“导论”总-分,先概括叙述,如第一节“农业及农业技术的地位”中,以阐发农业技术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农业技术现状和现代农业的危机,再阐述本书整体采取的系统论和整体论等研究方法。“导论”后再进行详细的叙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论”“价值论”“方法论”的线索进行,第二章到第四章为本质论,介绍农业技术本质、演化、发展规律等关于本身的基础性内容;第五章为价值论,介绍农业技术的价值体系,综合评价它对人类的有益性;第六章到第八章为方法论,探究目前现代农业技术异化和发展现状,以及异化现状对中国当代农业技术发展方向产生的影响。这样总-分结构编排,在概述之后进行细致分析,逐级展开农业技术哲学的论述。

二、动态的分析,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农业技术哲学的发展观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出发,认为社会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事物都在发展进步。如在第一章“导论”的第二节,分析农业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作者动态地看待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发展面临的多重危机,认为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加入一些新的内容,同时抛去一些与时代不符合的旧概念,可以看出农业技术发展也有一个由简单的手工技术到越来越科学系统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再如第三章叙述“农业技术演变”时,对农业发展的基本过程进行了动态分析,农业技术经历了由“遵循自然的前现代农业技术”到“石油化的现代农业技术”再到“再生性的后现代农业技术”的动态发展阶段。最后根据现实现状的分析、现实的动态发展变化,来制定动态的现实对策,顺着现实的发展而变化,不静止地看待问题,使思想灵活可变,不受固定模式的拘束,进而能更深层次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和特点。

三、理论的初创,更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农业技术哲学的思维

农业技术学范文2

1、没有明确的职能定位任何一个机构要想做到有序发展,就一定要按照规定,有计划、有原则的执行,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并且对职责进行具体的划分,避免职能之间出现重叠的现象。但是,在对传统农业技术推广进行抽查时发现,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有很多职位之间职责模糊不清,甚至有些职责是相互交错的。各部门不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是什么,管理上也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就会严重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推广,使技术与推广之间脱离,一味的注重技术而轻视推广工作,导致整个体系不能按照既定的标准有效完成。

2、农业技术推广缺少经费阻碍传统农业技术推广除了管理上的原因,还有经济上的原因。农民的技术推广经费没有部门提供,使培训问题成了难题。政府、乡镇都处于自己收取自己支付的状况,没有把资金投入到推广项目部门。所以,由于长期没有资金的投入,使农业技术当中的很多项目没有办法正常运行,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农业的发展。

二、大学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领域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种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不单单是农业生产上的一项科技手段,更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民生产生活之间的一个纽带,在农业生产进程当中对整个农业的发展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党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畅想以来,我国的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随着大学农业推广的加入,更加为整个技术推广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大学中萌发出新的枝丫,为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增添动力的同时,也在支持着整个农业事业的发展,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目前,中国所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当中,我国的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有140万人以上,在这140万人当中,农业类大学、农业类中专学生占了很大比重。此外,一些农民技术员也同样拥有着一流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操作经验。在针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聘用上,大学生占有了绝对的优势,因为他们自身的学识水平和科学技术知识理论都有很好的基础。随着这一群体的加入,整个农业技术推广系统都在全面提高,内容上也在逐渐引用新的思想去完善、弥补农业技术推广当中的不足,初步建立了考试以及职称评比制度。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大学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创新体系的形成,可以大大的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这一新系统的形成以及完善,切实的解决了农业生产当中存在的问题,以科技带动经济,实现农业经济技术大发展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大学农业技术推广必要性的体现。

三、大学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形成的概念

大学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是在国家政府部门的引领下,按照农业市场发展规律的时代背景所形成的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在以大学为核心,通过基地实验、项目培训、开展新技术、研究新课题等方面综合考核后,推行新的农业技术。这种体系的推广,主要是把现代农业推广体系中在资源上的优势与大学相结合,通过二者之间相互配合,完善当下旧体系当中的缺陷。把大学科技园当作依托,最大限度发挥大学在教学上的优势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的优势,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将整个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贯穿于大学工作中,通过大学这个纽带,更好的打开农业技术发展的大门,促进整个农业生产生活的发展,最终实现以科技、教育、推广三者之间相互支撑、共同进步的美好愿望。

四、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的具体形式

1、成立科技培训的机构用培训的方式来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新思想的创新和转变。通过举办农村中农业管理的领导进修班、乡镇管理的领导进修班、农民培训班等,来实现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训班所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培训工程”、“菜篮子工程”、“温饱工程”等,针对这些,来有重点的展开相关技能的培训辅导。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在让农民致富的同时也拉动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

2、建立学校企业的合作机制大学通过转让技术、技术之间的合作以及将技术转为股份制等形式,将大学中一些优质的新品种、无毒无公害的农药和成熟先进的技术向企业进行转让。让企业在这个基础之上,能够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开发出新的产品,并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加速对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3、基地主导型推广模式在大学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形成的过程当中,以基地为主导的推广方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大学依据学科上的优势,结合农业实际发展趋势以及现状的缺陷,进一步对农业发展方向进行引导。比如,建立示范基地、开展农业科学试验,来推广农业技术。开展这些活动的项目资金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政府给予的项目资金;农业企业以及社会上的资助;农业自身的收益填补。基地主导型的模式可以使大学在科技创新上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把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在基地中得以应用,以此来进一步推广大学农业技术。

五、大学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形成的意义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应运而生,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经济体制也都在变革,这样,现行的体制就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经济体制。因此,必须要制定符合现状的农业体制。在农业大学当中有各学科的专业人才,它们有先进的设备、灵通的信息、齐全的学科,这里是农业成果的发源地。所以,无论从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条件上分析,农业大学都能够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动力能源,这种体系的形成也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趋势所需要的,是大学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核心价值的体现。

六、大学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的发展

1、完善相关政策,促进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将与农业相关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创新管理体系,使大学可以在真正意义上融入到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建中。从实际出发,把农业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建立学科与部门之间的良好关系,加强两者之间的协作。与此同时,大学还要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发挥科技力量,支持新农业体制以及新生产模式的形成,用其特有的科技集成化、科技成熟化来推动农业生产,收获农业果实。鼓励大学推广农业项目,并且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作为工作的考核内容之一,对从事农业科学的学生进行免费培养,完善相关体制,并依据现状增加新的管理制度,在促进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化的建设。

2、发挥大学的信息咨询服务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新技术的研发,离不开针对性的大学。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当中,大学都发挥了它的作用,用它的优势来进一步做好对科技的培训和信息的服务工作。同时,也为合作社、农民、农业技术管理提供了更多、更全面、更专业、更有效的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分的体现了大学的教育特殊性。发挥大学的信息咨询服务功能以及网络技术水平,力争从技术上实现农业推广与农业市场之间的接洽工作。

3、产学研示范基地的建立农业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可在很大程度上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并且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科学试验基地的建立也会把农业的科学技术转为现实当中触手可及的科技成果,它不仅是能够让科技与成果整合在一起的粘合剂,也是农业与农民紧密联系的纽带。引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方向、拉动农业经济发展,是建设农业示范基地的核心内容。因此,大学农业技术推广要严格依据农业产业自身的特色,以高效利用农业资源、使资源持续发展为整个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为建立以大学为主导型的农村科技试范基地奠定良好基础。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加快大学农业技术的推广进程。

七、总结

农业技术学范文3

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效率,还可以实现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作物栽培学的课程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通过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应用,可以达到推广农业技术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并相应地提出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教学中推广的措施,旨在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推广农业技术。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作物栽培;教学

自古以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民百姓的生活,更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其中,农业院校无疑已经成为开展农业教学的重要中心。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院校逐渐呈现出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等特点,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输送大量优秀的人才,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通过应用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也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

1.1应用科学技术成果

只有农业技术在进行广泛推广之后,将农业技术应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则可以充分地显示出农业技术所具有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科技的推广,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供重要保障,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增加了农业产值,增长了农业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只有在农业的实践活动中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农业院校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场所,大量的教师会进行研发农业技术,时刻关注着农业的发展的状态。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向广大的学生传授最新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技术的相关信息。

1.2粮食安全的保障

随着我国的人口的迅猛增长,然而,土地则逐渐地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需要积极地采取有的措施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人们的生活状况日益改善,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人们生活所需要各种农产品。通常情况下,农业专业的学生比较关注于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的状况,更倾向于向广大的父老乡亲传播自己所学的农业的知识,充分地发挥出农业技术的价值。农学院学生在传播农业新技术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对农业技术的推广。

1.3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相连

所谓农业技术推广实质上是指将现有的农业科研的各项成果,应用在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中,进而在科学实验以及生产应用中检验农业科研成果。农业院校组织广大学生进行各种的教学实习、企业锻炼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而与产学研的结合的过程相互接触,将自己所学的农业知识,应用在生产活动中,对一部分难题作出一定解释,进而表明自己的看法,进一步地完善产学研模式中存在的漏洞,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2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教学中推广的措施

2.1传授农业新技术知识

作物栽培学属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补充大量的实例,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充实与解释。所以,教师应介绍更多的农业新技术,奠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如:在讲解环境与作物间关系章节时,可以知道,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一旦选择不合适品种,一方面,会致使作物无法顺利地完成生长周期,在生长的过程中则会死亡,另一方面,即使作物顺利地完成整个生命周期,同样会出现作物颗粒无收状况。此外,如若未能够选择合适的品种与播种时间,作物则会出现不长茎秆、不会开花与结出果实等问题,降低作物的产量,甚至会出现作物颗粒无收的状况。此外,选择不合适的水稻品质,或者在不合适的播期进行播种,则会导致水稻颗粒无收。而上述现象则诱发各种农业的纠纷。因此,教师在对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时,还可以简要地讲解生产中可以进行大面积种植的各种类型的农作物的名称,且在农作物的种植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地注意一些事情,方便学生与亲朋好友就农业问题展开更加深刻的讨论,将农业技术的推广的作用发挥至淋漓尽致。

2.2农业实验课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开展作物栽培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致力于提升起点、增加设计内容,提高实验的综合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量选择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主要的实验对象,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例如:教师在开展实验课堂的过程中,针对田间出现的倒伏状况,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与研究,并且深入地分析出现倒伏形象的原因,一方面,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致使出现倒伏现象原因,另一方面,则让学生对作物产量所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中的技术问题与技术措施理解。

3结语

综上所述,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在农业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农业技术教学,提升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地推广农业技术,提升学生的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作物栽培学成为农业院校的重要专业课程,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通过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应用,可以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

作者:苏志 单位: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邵庆勤,杨安中,牟筱玲,李孟良.浅议农业技术推广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体现[J].科技视界,2013,(32):19,44.

农业技术学范文4

1教学现状

1)课程专业性不强,不受重视。“农业推广技术”在教学内容上涉及心理学、农业政策法规、农业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高等职业教育种植类和养殖类的众多专业课程中与“蔬菜栽培”“果树栽培”等其他专业课程相比“专业性”不强,并不是专业中的主干课程,因此从师资安排、课时安排上往往不受重视,教师往往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授课内容刻板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生对待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足。2)城市学生对本门课程兴趣极小。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大多数学生来自城市,他们对农村的认知甚少,对于课程中提到的内容感到陌生或觉得与生活不相符,不知道也不感兴趣。3)教材资源落后,更新速度慢。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参考依据,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课上及课后学习的参考。教材更新速度慢,知识陈旧与时代脱节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小的原因之一。适合高职“农业技术推广”课程可用教材截至到2018年可供选择的仅有王守国、宫少斌主编的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徐森富主编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是浙江省“十一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可供高职课程专门使用的教材非常少。4)教材中的案例高度浓缩,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材中的案例多数为文字叙述,材料短小且多为陈述性,不能全面的反应农业推广工作的整体过程与难度,且大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分离,不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与思考。5)学生实践内容单一。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居多,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较低,由于教学内容、课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实践教学设计大多没有是理论教学延伸主要是学生做农资产品的宣讲,学生文献资料查阅分析,交流答疑、撰写分析报告等等,内容单调,缺少可操作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2改革对策

作为高职高专的通修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应用性,应开展有效的、创新的实践教学。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并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实践教学学时数。1)充分利用当下丰富媒体及国家文化艺术资源,艺术源于生活更是生活的缩影。引入“我的土地,我的家”“女人当官”“马向阳下乡记”等反应我国农村改革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观看农村改革引入新技术、新科技改变农村脱贫致富的作品,作品中关于农民改变的人与事,分析农村的人与事的变化与规律。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节选,筛选出体现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实际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升。2)案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充分调动农村家庭的学生,通过对农村学生做以下问题的问卷调查,“1.你的家在哪?2.当地所种植的作物有哪些?3.购买农资的方式?品种的确定?更换品种的过程?4.农业技术推广员的沟通方式?你认为哪种形式最容易使你更换原来使用的农资品种?”。通过问卷的方式将农村学生家庭中真实的案例引入教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一线的鲜活的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参与和讨论。3)安排学生到周边农村走访体验。组织学生到最近的农村走访、参观,通过采购种子、肥料,或者参与农民生产劳动的一天来初步体验农民生产生活的方式。再多的理论不如亲身体验。真正的走进农村,走进农民,哪怕时间短暂但也是真实的体验,无论对学生未来的工作还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都会有全新的认识。4)邀请农业推广机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企业中负责技术推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讲课作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来自一线的技术推广人员始终工作在前线,可以带来最新鲜的案例与工作经验,同时可以对学生所设计的推广计划、文案给予最有效的评价与指导。5)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在一线农业技术推广员的参与下开发适合自己专业学生的校本教材或讲义。教学活动围绕教材开展,学生才能学有所依,因此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是不可马虎的。随着农业技术的日益更新,农业技术推广所涉及的内容、案例也应该及时的调整。作为课程的教学者在把握课程教学框架的基础上与一线农业技术推广员积极交流开发适合教学的校本教材或讲义保证教学的质量。

3结语

开设“农业技术推广”这门课程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技术推广员是实现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纽带,因此不仅从思想上要重视这门课程,从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上设计好这门课程,才能使广大种植类和养殖类学子未来更好的服务“三农”工作,在工作中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茜,张晖,张大勇,王雯.“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6):45-49.

农业技术学范文5

农业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以突出应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为原则,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重组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模块化、项目化设置课程,即分为“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模块”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在“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模块”中,把性质相近的课程可综合在一起,如将《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等课程综合为《植物生长环境》,《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可综合为《普通化学》等。再以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标准,有针对性的补充实用性的新知识。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模块”中,要有特定的职业岗位技能方向,课程内容要有明显的指向性,侧重于应用性、从业性,而且以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为主。在“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中,根据学生选择的从业方向,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补充相关知识,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从业要求。

二、根据职业能力,明确课程目标

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极强的行为,教师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要依据课程的目标来制定和实施。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而具体地与将来的职业岗位相对接,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创造条件,以缩短高职教育与就业目标之间的距离。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根据专业培养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以及就业需要合理制定各门课程的目标,同时要体现出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以及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

三、合理设计内容,突出技能培养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加强基础实践,整合专业实践,拓展综合生产实践”。基础实践突出以化学为核心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多设计综合性、探究性等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要突出对学生现代生物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实行多课程联合实习和综合教学实习,以实现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综合生产实践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尽可能创造条件。通过合理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技能(注重应用性)和综合技能(强调实践性)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突出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的培养,建立“生产体验—技能训练—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

四、依据课程性质,选择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问题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所应用的基础理论是统一的。这就要求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尽量做到情境化、问题化。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提出或让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具体的方法因课程性质不同而不同,主要有实验、操作、操练、实习、见习、社会调查等。

五、依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活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应以校内实训中心和合作企业为依托,实施产训一体、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产训一体应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2学期):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基础性实践技能训练,如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常规理化分析,作物形态识别和基本的农事操作技能等。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基地管理,并对每天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撑握的技术等做好记录,使学生对生产的各个环节产生感性认识,这不仅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方法,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第二阶段(3~4学期):在校内实训中心、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能训练,即是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训和生产实习,以生产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技能培训。如中草药栽培与加工专业的学生可在“百草园”进行药用植物种类、品种识别;营养诊断和施肥;灌水排水;病虫测报和防治;采收和分级;防寒等单项技能的训练。第三阶段(5~6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即是在学生全面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毕业(顶岗)实习进行综合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能力,实现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达到毕业即可上岗的目标。另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应组织学生开展送科技下乡、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以及课外科技活动和操作技能竞赛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六、建立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的管理要有一定的制度做保障,因此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文件,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和提高质量的前提,包括《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课程标准》、《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考评方案》、《毕业(顶岗)实习规范及质量标准》、《教师实验(实习)操作技能及教学考核方案》、《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标准》等一系列管理文件,才能使各实践环节制度化、规范化。实践教学管理应以目标管理为核心,放活过程管理,强化对能力目标的考核。在管理上应实现时间、内容、形式、空间上的开放。

七、注重考核评价,灵活考核方式

农业技术学范文6

受到不完善机制体制等因素的约束,造成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的总体发展很不协调,一是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的主体模糊,由于我国历来农业科学技术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上下调控与亲自领导为主,没有从法律层面上尊重农业科学技术管理部门的主导地位。另外,某些农业技术投资主体与利润效益位置模糊,产权关系不明晰造成劳动者和企业主积极性不高,很难取得理想的收益。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是以某个人的想法为转移,同时也不能由政府以行政命令行事。农业科学技术的领导者要时刻牢记和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不违反制度的条件下,也需要给予地方科学技术管理机构一些自主决定的权力和灵活性,结合本地区科学技术实际情况发展该地区的农业经济。二是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管理所需要的资金欠缺。中央每年会在财政预算里划拨一些资源用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改革和健全。与此同时也督促地方政府拿出一些财政资金用以帮助本读取农业经济的发展。可是我国执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个级别的预算,而且地方自主保留的可支配财政资金本就不多,各级地方政府资金大量的支出投入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对GDP增加贡献值不高,使得某些具有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经济的地方由于缺少政府财政的有力支持而痛失最佳发展机遇。三是政府对于大力宣传农业高新技术的工作没有加大力度,农民群众缺乏使用高新技术成果的热情。在我国农村农民群众是组成农业关系的关键。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想要转变为实际应用,必须有广大农民群众的有力支持和衷心的拥护。我国现阶段农业科学技术管理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进行主导和垄断。政府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缺乏宣传的有力程度,再加上市场化的农业科学技术贸易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困难。另外,我国广大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经营范围规模小,经济收入低,对于使用高新技术缺乏高涨热情。四是我国农业总体机械化程度低、缺乏资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限制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转为实际应用,也使得农业新型技术规模效应及农业经济生产向更高层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构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管理新型体系

2.1健全农业科学技术管理体制,制定长期远大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针对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以战略高度的视角制定预期性部署,对各自为政的科技管理体制打破,强化和健全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的法律保障,全力保护知识产权,对于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并转为实际应用的单位和个人要重奖。组建科研成果转为实际应用的保障机制,健全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把农科研投放在公共财政保障上。要重视农业科研领域,把农业科研作为农业持续增长的需求。制定远大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目标,不但是农业经济保持长期平稳发展的重大措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取得进步也必须这样做。国家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从长远着想,使农业科学技术工作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从而促成三个层次配置的最优化,给予我国农业由现行农业转向新兴农业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2.2努力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快速将农业科学技术转为实际应用

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使科学研究转为实际应用,科学研究成果转为实际应用涉及到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从广义上讲,科研成果转为实际应用主要包括科技提供、转化、需求及科技条件系统等组成的大系统,包含创立、完善有关机制收入分配机制、考核机制、奖励机制、调控机制等运行过程。从狭义上讲,科研成果转变主要由实验室研究、实验性试验、生产性实验、工业化生产等步骤组成,应管控大学、科研机构、研究开发及成果实际应用接续体系。做好大学、科研机构和工厂及地方的科技联系,发动全体农业科教研究部门与民营企业参加多元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农业科学工作要遵照市场经济规律操作,生产企业部门的需求是科学研究的推动力量,科学研究成果只有转变为实际应用才能使社会增值。生产部门以自身优势研发、引进新品种、新工艺、新机械转为创新型主体与推广技术的载体,科研部门、主导企业和农民结成紧密利益相关体。这种利益相关体是教学和科技成果孵化器,推广优良品种的产业部门,发挥有力科技辐射。

2.3提升农业科技人才水平,健全农业人才市场

教育、科学、人才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将科技成果转为实际应用主要依靠科技、管理方面的人才,使其通力配合,才能形成“政、企、校、研、资”全方位互动。所以需要组建和完善以知识产权作为参股的机制,强化知识资本在高新技术中的作用,使知识资本准入门槛降低。另外,具备条件的地区组建地区人才储备库,使之成为长效机制固定下来。大学和科研机构要为地方培养一些有知识、有技能、会管理、善经营的新一代农民,采取远程教育和专业讲座等方式,将各个最新农技项目散播于农业地区,为农村基层单位造就科技推广工作者。为防止人才流失,主管部门要给予科技工作者创造必要的条件。只有这样,我国的激励人才流动要素、市场选择的新型机制才能建立,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2.4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健全农业推广体系

强化改革和健全农机推广体系关系到农业现代化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问题。在很多地区,农技站已经形同虚设。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不容忽略基层推广站对农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就要组建现代化推广体系。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既不能迎合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农产品交易对我国现有农业经济产生的冲击,所以必须在保证农机推广体系平稳的条件下,加深体制改革。组建符合新时期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不把追逐经济效益作为目标,要考虑如何获得最大社会利益。各个地区要以现实情况为出发点,深入地发掘地区农业的发展潜力,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准入资质,不能让不合格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坑害消费者。提高农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指导农民抗击各种风险。

3结束语

农业技术学范文7

关键词:农业职业技术;酒店管理;就业研究

1研究背景

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同时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未来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地国家和世界第四大的旅游输出国。增长的旅游业发展必然会对酒店餐饮、交通等配套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大量的专业化酒店管理服务人才是旅游业平稳增长的基本保障之一。新疆高职院校同国内其他高校一样,承担着培养高等专业技术、服务人才的责任,受新疆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及国家对旅游业发展政策的制约,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前景将对新疆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2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2.1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就业情况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XinjiangAgricultural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位于新疆昌吉市,酒店管理专业隶属于经济贸易分院,2018年~2020年,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共计270人,平均就业率为94.67%,就业领域主要以民营餐饮服务、导游、销售及自主创业为主,统计数据见表1。通过近三年就业数据可以看出,该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变化不大,较为平稳,近三年酒店管理专业首次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但本专业相关就业率三年平均值较低,只有48.67%。随着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文化润疆”工程、“旅游兴疆”战略得以深入开展和推进,新疆旅游业也迎来了一波发展潮,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全面发展,这其中酒店行业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配套产业。

2.2岗位要求和薪酬的影响

当前,酒店面向新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质量和薪酬待遇较低。从近三年就业岗位来看,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餐饮部、客房部基层岗位(如服务员、前厅等)的人数占全部就业毕业生人数的89.09%,此类岗位在招聘时,往往不强调专业条件,只注重毕业生自身外形条件。新疆部分酒店给予新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提供的岗位质量和薪酬待遇不高,这就导致有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从事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工作[1]。

2.3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和专业认可度不高,缺少用发展的眼光以及持续改进的思想看待事物。由于缺少用发展的眼光对服务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且无法就自身综合实力与各就业岗位进行准确匹配,存在认知偏差,缺乏持续改进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和酒店行业择业定位不准确。这就容易分化成“眼高手低”或“自信不足”两个极端现象。综上,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实践经验有限,对行业领域研究了解不够,从而导致择业目标不明确,不能正确看待择业机遇,从而影响整体酒店管理专业相关就业率。

2.4培养方式跟不上酒店发展

当前,新型酒店逐渐向智能化、信息化、国际化转变,传统酒店管理专业无法满足其定位需要。党中央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高度上,提出了“要把新疆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新疆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集散中心”,这一定位为新疆今后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创新服务酒店、主题酒店、豪华酒店也应运而生,并逐渐对经济型酒店构成威胁,相对于中档酒店或传统经济型酒店,服务管理人员的招聘要求也逐渐偏向精英化、市场化,对酒店行业的管理逐步精细化、标准化、国际化。此外,由于受到往年往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和2020年疫情的影响,一般酒店管理服务人员需求开始缩减,就业形式越发严峻。虽然从近三年就业率来看,酒店管理专业整体就业情况保持平稳,但是从就业领域及就业面来看,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从事的行业及岗位上会有较大差异,由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酒店行业失去信心,转而会选择零售、营销、制造业、农业、灵活就业等就业形式。

3新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做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定位,挖掘专业特色培养

高职院校应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的应是“以客户为中心”全面发展的酒店管理服务人才,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员需熟练掌握脚本知识与技术技能,才可以从事业务技术与经营管理。在全国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中,新疆应努力将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打造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品牌,在“文化润疆”“旅游兴疆”的一系列政策红利中,将新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更上一个台阶[2]。

3.2创新培养方式方法,提高实训室利用率

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式上进行课程设置创新和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实践型教学课程的比重。在课程设置方面,结合新疆地域特色和多民族特色,相应增设新疆发展史、民俗学等课程,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引入星级酒店标准化建设案例及企业管理案例分享借鉴课程的学习,努力提高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兴趣,做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以及持续性学习。充分提高学校实训室的利用效率,配备好实训室的设备设施,应从实景、实境的角度出发,在各类资源满足的前提下,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让实训室实现实际运营,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运营能力。结合近年来豪华酒店、创新型酒店及会所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引入虚拟现实教学技术,将与人工智能等相关的元素纳入实训内容,提高学生线下现场实训感知和网上虚拟实训认知,使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技能与时俱进并不断扩容。

3.3加强新疆高职院校品牌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和人才定制培养

成功的学校品牌,不仅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还会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新疆高职院校应多管齐下,采取深化学校文化内涵,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打造各专业精品课程,组办好各种座谈会、培训宣讲会,加强酒店管理专业优势的宣讲,做好学校门户网站交互式功能开发和更新,细化酒店管理专业办学理念和塑造品牌服务的价值观。在提高学校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利用好企业培训这一环节,逐渐探索与综合实力雄厚的多元化集团企业的合作模式,争取在优质酒店企业推广建设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并与企业共同探索非正规教育及培训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在有条件的企业推进获取ISO29990:2010《非正规教育与培训的学习服务-学习服务提供者基本要求》认证,推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企业实训的高质量发展。

3.4紧密联系行业企业,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

开发多模式的校企合作途径。例如,积极邀请企业高层来校进行参观,并开设相应专题讲座,与企业人资部门和用人部门共同探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实现人才“专企订制”,在学生专业实践环节,与企业共同实施推行“双师制”,即学生专业实践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联合培养。通过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对校企合作方案实施的各环节内容和合作结果进行质量评估,不断总结改善校企合作和校企联合培养方案,逐渐增强学生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感知和职业体验效果,实现产学研一体,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和学生自我价值的认同[3]。

4结束语

“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旅游业将持续性大力发展,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相应配套的酒店和商业市场前景广阔。新疆旅游政策的全面实施,酒店行业也将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新疆高职院校应发挥好人才转换生产力的真正作用,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新疆发展政策,加强民族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努力创新教学培养方案,利用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模式,提高酒店行业社会认知度,提升新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整体就业层次和岗位质量。本文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对近三年酒店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行业相关度和认同度低等问题,结合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特点、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及酒店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为新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如何提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菊.浅谈角色扮演法在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1(41):188-189.

[2]缪小玲.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4):325-327.

农业技术学范文8

关键词:农业经济;数学期望;农业生产;运用

农业生产过程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天气、市场供需、农民文化水平以及气候变化等。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大部分农民根据代代相传的种植经验耕种,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即使有剩余粮食也很少出售,而是作为家庭储备粮食。随着时展和我国教育的广泛普及,农民的文化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提高。目前,已经有部分农民能依据市场供需、气候变化等有选择性地种植农作物,同时现代农业也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增加。数学是人类对事物抽象结构进行严格描述的通用手段之一,能够用到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数学期望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1农业生产现状

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科技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成熟,互联网设备已经广泛普及,各种数据的记录、查阅非常方便快捷。同时,我国网络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大部分农村地区实现了信息化基础建设。随着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阳光、水质、土壤等元素,都在逐渐进入信息化管控中。通过对地域生产要素的特点进行管控,实现农作物生长的精细化管理。此外,随着网络中各种信息质量的提高,在网络中获取农业科技教育资源也非常便捷。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所用的基础设施种类也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关联性更强,农业生产也需要通过数学期望的运用调整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数学期望概述

在概率论与统计学中,数学期望是实验中每次可能结果乘以其概率的综合,是最基本的数学特征之一,可以反映随机变量平均取值的大小。这里的数学期望不是人们生活中所说的期望,而是一个确定的均值,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不一定出现。简单来说,数学期望是一系列实验之后,经过相应的计算得到的平均值,不是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数据。实验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与数学期望值一样的数值,也有可能不会出现,这些情况都是合理的[2]。3农业生产运用数学期望的优势随着时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进入21世纪之后,不同的行业、产业、领域的跨界结合已经成为当下的发展趋势。数学领域与农业生产领域的结合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一次升华,也是人类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两个领域结合所产生的益处非常明显。首先,极大缩减了农业生产成本。在农业生产之前进行测算,能够得到相应的期望值,然后根据数据进行农业生产,节约了时间成本。其次,可以利用数学期望的方式,对比不同农作物的产量,进而选择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如果有很多种农作物可供选择,包括售价高、存活率低的农作物,售价低、存活率高的农作物等,那么就可以运用数学期望进行选择。通过计算能够对比这些农作物最终能够产生利润值的期望,选择出获利最大的农作物品种,然后进行种植[3]。

4农业生产中数学期望的运用策略

4.1作为农业生产的决策工具。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发展情况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农业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根据各种外部情况制定能促进企业发展的策略。在遇到相对简单的问题时,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以往的发展经验妥善解决。在遇到比较复杂或者之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管理者就要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数据,根据分析结果作出比较合理的决策。运用数学期望能够为管理者在分析、决策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帮助,也能够为管理者的后续分析和决策奠定基础,尽快得到结果,从而辅助管理者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4]。

4.2提高农业经济决策效率。一般情况下,农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由管理者决策,而管理者的决策对企业发展有直接影响。在市场经济中,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也决定了企业本身重要的竞争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当中把握发展机遇。在农业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如果管理者能够合理应用数学期望理论作出管理决策,并依据经济学中量化性质的转化,将后续问题转为数学计算,就能进行高效、快速的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高效、科学、合理的决策。

4.3使农业生产更加合理。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将相应的理论知识作用于实践中,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客观世界。数学学科的价值在于能够根据客观事物的规律进行计算和分析,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在农业企业的日常生产中,大多数企业管理者都是根据自已的感觉进行决策,这种决策方式缺乏合理性,使得企业在后期运作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导致最终结果与预想存在很大差异,甚至会背道而驰,给农业企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5]。如果农业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在决策过程中运用数学期望,并根据客观的数学逻辑对遇到的问题进行量化,就能进行理性、科学的决策,从而促进农业企业发展。

5数学期望在决策中的运用途径

5.1确定决策目标。一般情况下,农业企业管理者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要对决策目的进行遴选,然后进行决策。管理者在遴选决策目的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分析各种因素,从而遴选出具有可行性的决策目标。

5.2分析问题计算概率。农业企业管理者在取得多个决策方案后,要考虑到能够影响决策的可控与不可控因素,对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数学期望进行计算,得到影响的概率,进而确保决策顺利进行。

5.3对农业生产收益估算。农业企业在得到出现可控、不可控因素的概率之后,应根据统计学中的算法计算出企业的具体利润值,把概率和利润值在列表中进行排列,进而得到非常直观的企业利润表。

5.4通过数学期望得到最优决策方案依据农业企业得到的利润值预测表,通过数学期望的计算方式,对比根据不同方案得到的数学期望,参考这些结果,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然后对企业进行管理。

6数学期望运用案例

例如,某农业企业成立两个农业项目,分别是黄瓜和辣椒,这两个项目的未来盈利都与市场紧密相关。把未来的项目收益与市场挂钩,市场分别为良好、一般、较差3个状态。据调查,各种市场状态发生概率为0.3、0.5、0.2。农场生产黄瓜的盈利为X万元,对应的盈利数额为12、7、-4万元,与之相应的P值为0.3、0.5、0.2;农产生产辣椒的盈利为Y万元,对应的盈利数额为9、5、-2万元,与之相应的P值为0.3、0.5、0.2。那么农业企业该如何立项,先种植哪个农作物。先进行数学期望的考察。以下为黄瓜项目和辣椒项目的平均收益。E(x)=31ΣxiP(xi)=6.3万元E(x)=31ΣxiP(xi)=4.8万元从以上数值可以得出,黄瓜比辣椒获得的盈利要高1.5万元。然后计算两个农作物的方差和标准差。Var(x)=31.21Var(y)=14.56σ(x)=5.59σ(y)=3.82由以上数据可知,辣椒种植项目风险小,但获利比黄瓜少1.5万元。方差和标准差越大,获利的风险就越大。如果农业企业管理者有冒险精神,那么就选黄瓜,反之则选辣椒。

7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