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管理结合研究

学科教育管理结合研究

本文作者:胥海军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概念与功能作用

要进一步探讨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整合与创新模式,就要厘清两者的概念和性质的异同,分析定位其功能作用,探索实现途径和手段。这有利于更加准确地定位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明确两者工作整合与创新的意义、原则和要求。

(一)厘清概念异同和性质联系

高校人才培养是通过学校“育人”措施和手段实现的,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教书育人(学科教育)、管理育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方针来具体落实的。因此,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同属于人才培养的两条途径和手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是定位于人才培养工程主体的“一体两翼”。学科,是按照学术性质分成的科学门类,学科教育是为了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开展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在高校为了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水平和能力的学生,都要依据专业设置等相关要求,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个学科开课计划,使各个专业学生在学校按照一定要求修完一定数量的课程,并达到一定学分要求方可毕业。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开设并实行的各个学科教学,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学科教育。它分为专业学科教育和公共学科(非专业学科)教育。按照专业开课计划和学科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划分,又可分为选修课教育和必选课教育。学科教育是从解决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习得的角度和掌握一定必备的公共学科理论知识的要求出发,是专业性、理论性和知识性都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科教育主要是由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来实施。学生管理工作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实现管理育人的重要方式。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管理学理论的要求,我们所述的学生管理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其一,管理作为一种工作方法、一种工作程序,其原则应该是科学的,其运用也应该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其二,管理工作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且具有人文关怀的人本管理,其本质在于服务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需要,其重点在于分工合作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以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纪律和学习生活秩序。其三,管理的对象是新时期特定形势和环境下的大学生,为此,就要充分整合并利用各种资源,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其四,管理目的是为了协调、融洽各方面之关系,动用和整合各方面资源,全面服务服从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并获取教育教学的最高效率与质量。学生管理工作也同样具备了管理学理论的主体(谁管的问题)、客体(管什么的问题)、目的(为何而管的问题)和环境条件(什么情况下管的问题)四个要素。高校学生管理主要由学校和院(系)两级部门的政工干部和辅导员来实施。

从概念和性质上讲,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这两项工作具有“五同四不同”。五同:一是终极(总)目标和任务相同,都是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贯彻学校办学理念,落实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并在以人为本的“学生中心”理念下全力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都是为了培养政治思想可靠、专业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工作的对象相同,都是新形势与背景下具有新时期特点的大学生;三是工作的社会情势背景、外部环境氛围以及时间、空间条件相同;四是接受来自学校党政的宏观管理与要求相同;五是两项工作的主体基于国家政策和岗位角色的定位有相同之处,即都是高校教师(辅导员也定位有教师身份)。四不同:一是工作系列不同,学科教育是教学工作系列,学生管理是属于管理系列;二是工作的分工不同,阶段性目标和任务也不同;三是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不同;四是主体地位不同,学科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虽然也有教育责任和要求,但总体上要为学科教育服务。

(二)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功能、作用分析

学生管理工作具有育人、协调整合和保障服务三大功能,并通过这三大功能的发挥,促进高校学生人才的培养,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五大特点:一是管理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对象年龄的年轻性、情感的波动性、思想的活跃开放性、知识观念的前沿性、生活方式和追求的时尚潮流性等,这些都无一不说明管理对象的特殊。二是管理方式的管、教(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性。注重工作管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做到教中有管、管中有教的综合与协调。三是管理原则的人本性。辅导员所有的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在于以人为本,全面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内在的核心要旨。四是管理目标的政治性和既定性。鉴于我国特殊的教育体制与背景,以及新时期辅导员角色的新型定位,辅导员管理工作的目标是既定的,是服从于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和需要的,同时,管理目标也是有一定政治方向和要求的,简单讲就是要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坚定信仰的,有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是管理工作中“为人师表的表率性和示范性”。由于辅导员特殊的教师身份决定了管理工作同其他教师工作一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为人师表作用和言传身教的示范性。学生管理工作对人才培养和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十六号文件”和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24号令”都先后肯定了辅导员的教师身份,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同一般教师一样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作用。二是发挥管理者的管理育人作用。辅导员通过管理措施与手段,充分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整合多种资源,并通过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和管理制度、法规的匡正规范效应,体现管理育人之功效。三是维护大学生班级群体的良好学习生活秩序。四是积极推进班级党、团组织建设,增强党、团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强化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五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以及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丰富课余生活,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六是培养大学生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社会技能。学科教育具有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素养和能力、传播哲学与社会科学人文思想、育人(教书育人)三大功能。这三大功能主要是通过学科教育的四大作用体现出来的。一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促进深厚专业理论功底的形成。二是培养和提高专业素养与能力,增强社会实践运用能力。三是传播哲学、社会科学人文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人文理念与素养。四是通过学科教育切实贯彻和落实德育思想,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里的“育人”主要是指在“德育为首、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和原则指导下,学校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四个途径实施的政治思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育人”有以下几个实现途径:一是政治理论学科教师通过政治理论学科教育这一主渠道落实的政治理论教育,二是学工部门和以辅导员为主要力量的政工人员(老师)通过管理这一主阵地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其他学科教师通过专业及公共学科教育贯彻的专业思想和思想品德教育,四是学校教辅、后勤通过服务工作进行引导的思想教育(服务育人),五是学校通过营造和提升校园景观和文化环境进行的环境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环境育人)。#p#分页标题#e#

(三)实现途径与手段

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为实现各自目标任务,都有各自的途径和手段。学科教育是由专业学科教师和公共学科教师来执行的,形式上比较规范,有固定的开课教学计划、上课时间、考核方式和要求。课堂主要通过“组织教学、复习、新课讲授、归纳巩固、布置作业”几个教学环节与步骤落实,课后有实验、实习、作业辅导和技能训练等辅助措施。学生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内容,实现主体有学校和院(系)政工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管理形式比较灵活,手段多样,实现渠道多。主要工作途径有班团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培养、政治思想和管理制度宣传教育、贫困学生帮扶、谈话、座谈、主题班会、例会和形势工作讲评等,主要工作手段有评奖评优、学风督查、文明礼仪督查、作息纪律和卫生检查、班会讲评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

二、整合与创新的意义原则和依据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无论是学科教育还是学生管理,应该说从理论探讨、实践尝试等方面都有了丰硕成果,这对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两项工作本身来说是有很大促进的。但是,这些理论研究却还有一个理论空白,经过CNKI上相关论文和专著检索,还没有发现专题研究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整合与创新模式的。这就给我们的研究留下了空间,并赋予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整合的意义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有效率的一个整体。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事物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一旦把它们的价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使本来无意义的事物变得有意义起来,从而获得超值的效果。整合理论近似于管理学中的“协同效应”。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后来他又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并发表了《协同学导论》等著作。协同论认为整个环境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就好像企业组织中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关系,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现象。一个企业可以是一个协同系统,协同是经营者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公司整体效益大于各个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经常被表述为“1+1>2”或“2+2=5”。我们所说的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整合,就是要使两项工作从目标任务、措施手段、资源空间等方面形成协调、互补和协同的有机的整合,杜绝两者在措施、手段和资源上的“相互消耗和削减”,使其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达到“1+1>2”的效果,这就是本文探讨目的的中心要旨。

(二)整合的科学依据与原则整合(协同效应)是科学的管理学理论,对企事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哈佛大学教授莫斯•坎特(R.MossKanter)甚至指出:多元化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获取协同效应。安德鲁•坎贝尔在《战略协同》一书中说:“通俗地讲,协同就是‘搭便车’。当从公司一个部分中积累的资源可以通过横向关联无成本地应用于公司的其他部分的时候,协同效应就发生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战略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H.IgorAnsoff)将协同的理念引入企业管理领域,协同理论便成为了企业采取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1965年他首次向公司经理们提出了协同战略的理念,他认为协同就是企业通过识别自身能力与机遇的匹配关系来成功拓展新的事业,协同战略可以像纽带一样把公司多元化的业务联结起来,即企业通过寻求合理的销售、运营、投资与管理战略安排,可以有效配置生产要素、业务单元与环境条件,实现一种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公司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优势,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高等教育的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整合依据主要有三:一是学科教育有育人的职责和义务,正所谓“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二是教学是学校重要的中心工作,其他管理、教辅和后勤都必须为这一中心工作服务,促进学科教育工作;三是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提升办学质量,以及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的根本要求,也是管理学的“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的科学运用。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整合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两项工作的工作主体(学科教师和学工管理人员)独立性原则。两个主体都必须按照自己工作的特点规律、科学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教学计划)保质保量地开展,不能因为要协调和整合而改变自己角色的明确定位,甚至影响到各自功能作用的发挥。二是目标一致性原则。要协同整合,就必须确保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的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一致,都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学生中心理念,全力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搭建平台,全面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三是坚持人才教育培养“二元”原则。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同属于人才培养同等重要的“二元”,在实践中有各自的定位和要求,也发挥着各自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不可任意偏废或倚重。四是协同与互补原则。坚持整合就是要发挥“协同互补”效应,达到“1+1>2”或“2+2=5”的效果。五是要坚持整合的体制机制保障原则。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形成共识,操作上要认真思考和研究一些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全面促进和保障整合和整合效果、目的的实现。

三、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整合模式思考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条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探讨也在不断深入,工作质量和效率都有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当前高等教育实践中,却还存在“你教你的,我管我的”这种各自为政的工作格局,甚至在某些教育和管理上出现“口径不一,认识、观念相冲突,工作缺乏协同和互补”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认为“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整合是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极具必要性和重要价值的举措”。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重要中心工作,作为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的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两大主体的高校教师,除了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工作职责要求、工作方法与技巧,确保出色完成工作目标与任务以外,还必须明确学生培养目标与要求,保证学科教育和管理在方向、目标与措施上的一致,力促学科教育和管理两大板块工作形成合力,并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成果。一是要明确“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这“一体”必须依靠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这“两翼”进行全面协调、整合和有力的支撑,“两翼”要充分保障人才培养这一主“体”的平衡和发展。二是要明确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理念,掌握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与要求,保证人才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方向与要求,确保人才培养从大政方针、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以及自己任务和目标的高度一致。三是要认真研究和探讨各自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明确工作的途径与方法、手段与措施,要在工作实践中全力促进各个方面的协调与整合,尤其是要看准各自的不足与“空缺、空位”,要有“补位”的管理意识和措施。四是要经常探讨和交流工作问题与方法,共同研究教育管理的应对策略,防止发生“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整合形成合力”的现象。#p#分页标题#e#

(二)协同落实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的管理

学校人才培养是通过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两大途径和“德、智、体、美、劳、心”六个方面的教育来实现的。高等教育的德育主要是通过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管理部门落实)主阵地实施的,因此,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管理队伍和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师都肩负着学生“德育”任务和职责。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倡导和实践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方针,因此,我们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肩负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与义务。学科教育教师要从学科教育实践中努力探索“育人”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同管理和教辅后勤服务部门共同做好育人工作,这也是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整合的必然思考与措施。其实,学科教师的教育影响作用是相当大的,绝对不可忽视。这个作用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科教育占有大量的时间、空间(阵地),教育资源相当丰富;二是源自于学科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从而更加有利于“育人”工作的开展;三是因为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的“育人”活动更加具有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更能够结合现实与生活,从而产生强大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与影响。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协调、协同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我国教育本质的要求和“教、管”整合的必然和需要。

(三)协同促进学科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学科教育也就是专业学科教育和公共学科的教育。在高校,由于学科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学科教育从任务上说主要是解决学科理论知识的习得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从工作形式上说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落实,不同于普通中小学,课外辅导(指导)已经不是高校学科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对教师的“硬性要求”。所以,由于时间、制度要求等方面原因,学科教育就出现了“空挡”,这就需要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检查督促和指导来“补位”落实,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辅导员“辅导、指导学习,监督、督促学习”的重要职能,来补位学科教育的不足与空缺,达到整合资源与教育管理力量的目的。完成学科教育任务,培养大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既是学科教师的重要职责与任务,也是管理者应该协同的工作。因此,学生管理教师要针对学科教师工作的不足和缺陷,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与要求,发挥指导、督查职能,从学风建设、作息制度和学科监督督查的角度去促进和保障学科教育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充分整合学科教育、学生管理力量,共同促进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也是人才培养和整合的途径与措施。

(四)协同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与评价

考核评价是教育督查和调控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也是现行教育体制不可缺少的手段。在一般概念和理解上,除学科教育的考核评价外,似乎其他所有的考核评价都是学生管理部门在落实,这既是对学生考核评价的一种片面和错误的认识与定位,也是现实教育管理过程中失当的做法。我们说,一切管理的目的都在于最大限度地导向和发挥一切主客观因素的积极影响和效益。考核评价是重要的教育和管理手段,有着强大的导向和教育作用。考核评价是否客观、公正,考核主体和结果的权威性都直接影响到考核评价的作用和效果。学生考核评价是一个综合概念,理当由参与教育管理的部门和主体来实施,并且要全面、系统和科学,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学科教师参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有助于结果的权威性、影响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整合,使其充分发挥各自工作板块的效应,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两大途径和手段的高度整合,促进管理学“协同与互补”效应的形成。

高校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和作用的两条平行工作主线,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长期以来,“教管分离”的诟病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等教育目标任务的更好实现。在商品经济浪潮中,在经济全球化体制下,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以及中国不断崛起复兴和大学生价值多元化等众多复杂情势与背景之下,高校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整合是当前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尤其是以上四个方面的整合值得参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