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教学问题分析

新乡村教学问题分析

本文作者:徐红川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知识创造财富是不无道理的,农村劳动者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他们的经济收益,显然接受更多教育的劳动者,其收入一般高于较少接受教育的劳动者,这主要是由于劳动者收益的增幅与其使用先进科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密不可分的。千方百计提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着力增强对农民技能的培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还不富裕的根本途径。发展农村教育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农村教育在全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文盲、半文盲的数量还很庞大。由于广大农民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对子女教育的观念,加之农村教育设施不完备,导致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这直接影响我国国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唯有花大力气狠抓农村教育,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同步规划,通盘考虑农村教育实际,才能从根本上构筑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减小城乡教育反差,培养广大农村真正需要的农业和非农业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发展农村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根本措施发展农村教育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总体上,接受的文化教育越多,就更容易掌握先进的方法和技能,更容易被非农产业所吸收。我国农村广大劳动者唯有受到更好教育,才有可能在党的富民政策下实现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目标。笔者以为要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只有全力以赴地推进农村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大农村是中国的国情。农村教育跛足前行,势必造成农村人口素质低下,也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唯有全国高度重视,真抓、狠抓、实抓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工作才能趟出自己的路子来。

农村教育整体水平不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全国仍有8507万文盲,其中城镇为1842万文盲,农村有6665万人。城镇的文盲率为04%,农村为25%”[3]。“2001年,我国仍有450个县未实现‘普九’,集中在最贫困的西部农村地区,覆盖了数千万人口,成为新文盲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4]“农村基础教育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方面讲,水平都比较低。我国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农村‘普九’的效果较差。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完成率比较低,农村学生的流失、辍学问题仍然比较严重。”[5]农村教育定位有偏颇当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升学依然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农村学校以考上重点高中和大学为荣,可以说农村学校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为高等教育输送生源的工作坊。不难看到大多数进城就读的学生毕业后将永远留在城里工作生活,也就是说农村教育的硕果被城市无情地摘取,除此之外,由于社会畸形地看重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背离“三农”服务主旨,农村依然被知识贫困、技术贫困所困扰。由于农村教育定位简单,造成普遍的“离农”现象,这表明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并未落到实处,最为严重的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的再次兴起。

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育经费短缺始终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农村教育特别是经济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致使教育在政府整体投入中比例偏低,与发达国家比较,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偏低。20世纪8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已超过了5%,如美国(1983年)为8%,日本(1983年)为6%,加拿大(1985年)为2%,原苏联(1983年)为6%,就连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在1985年也达到了7%,而我国同期始终在2%徘徊,直到2001年,我国才勉强达到19%。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本来基数就小,在三级教育(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结构分配中,投入明显向高等教育倾斜,基础教育投入尤显捉襟见肘。农村师资队伍不尽如人意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长期积累的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日益凸显,经济落后地区状况更加令人揪心。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城市教师待遇明显优于乡村教师,这势必在较深层次上影响农村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数据显示,“普九”使得农村地区欠债约500亿元。尤其在2001年后,国家为了切实为农村减负,税费改革取消了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农民不再每年担负教育经费,这固然是一个很好的政策,然而后续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机制又没有及时构建起来,这便必然加大了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缺口。

农村师资力量短缺曾经的中等师范院校为广大农村培育了很多优秀的人民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为祖国培养了几代优秀人才。而今,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为这支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迫在眉睫。然而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教师人才的吸引力将更加缺乏。农村学生也不愿再报考师范类院校,这势必导致农村教师更加紧缺。农村教师师资水平有待提升鉴于我国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然而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使得整个社会都呈现出继续教育=获取文凭的态势,现实确实表明文凭对于涨工资、评职称、获晋升好处无处不在。作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其培训动机是为了提升教师素质还是瞄准那巨额的经济利益值得推敲。在此种无奈的体制下,即便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档次再提高一点,投入再多一点,估计其整体素质也很难有较大的实质性提升。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愿景。农村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性工程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应该找准农村教育的落脚点和着力点,积极探索农村教育的有效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普九”成果,完善基础教育体系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成果来之不易,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双基”实现是低层次的,其基础是很不牢固的,随时有可能反弹。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巩固“普九”成果,真正认识到发展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p#分页标题#e#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农村教育教学基础设施,配套实验实习设备,坚决制止农村教育乱收费现象,使农村适龄青少年能有一个与城市青少年同样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应紧紧抓住农村现实,注重政策引导,着力提升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拓展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效益。课程一向被认为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加大投入,下决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农村义务教育课程,突出“三农”特色,唯有这样农村基础教育全面、协调、跨越式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然而现在所有课程都无不以应试教育和升学考试为中心,这种课程设计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至于促进农村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就更是无从谈起。故而改革现有课程结构,构建面向“三农”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中课程体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总理在谈到农村教育改革时曾指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前提下,要时刻把握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全面拓宽农村教育服务领域,重点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断满足广大农村劳动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换而言之,以就业为导向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着力点,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科教兴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智力支撑作用,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安排等改革,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进而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健全农村教师基本制度建设建立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建立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这标志着教师岗位实行市场化资源配置及教师职业社会化的开始。实施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将有利于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为实施教师聘任制打下基础,对于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增进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吸纳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大有裨益。完善农村教师聘任制度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教师聘任制度的实行。在学校内部,应赋予学校法人一定的权力,实行校长负责制,推行教师工资总量包干制及学校内部结构工资制度。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的教师聘任管理委员会,同时设立相应的教师职称职务评定评议小组,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学校内部调解制度。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为实施教师聘任制度保驾护航。建立有效的师资流动机制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导致很多人一辈子就从事一个行业一个职业,行业间很少有人员的自由流动,这种传统落后封闭的体制既不利于人们充分发挥自身才干,也使得教育部门流失了大批热衷于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时代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桎梏,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向全社会吸纳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同时,将不愿意、不适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调出教育系统。逐步建立教育系统与其他行业部门的人员交流渠道。同时利用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在农村逐步建立浮动工资制度和轮岗津贴补助制度,引导优秀人才到广大农村干事创业。

建立农村教师工资保障体系完善教师工资发放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所在地编制实际,对农村学校核编定员,财政部门根据学校编制及中央财政标准核定工资总额并全盘统一考虑,教师工资由县财政部门委托银行统一核定发放,将教师工资直接拨入教师本人工资账户。同时为了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还应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对挪用挤占克扣教师工资的单位要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为了鼓励贫困地区的老师,国家可设立贫困地区教师岗位津贴,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确保师资队伍稳定并吸引优秀的外来教师。健全政府支持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行业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开放,然而教育却还是依靠国家计划,最为突出的就是教师工资,完全依赖于政府经费投入,而且教育只能依靠国家有秩序地指导和规划,而不能依靠市场自由配置资源。由此可见,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的待遇提高,从根本上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意志。各级政府应站在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属地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负总责,把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狠抓教育工作落实,确保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根据社会整体发展态势适时调整农村教师工资标准,从制度层面着实提升教师工资待遇,确保农村教师地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