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方向

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方向

华中师范大学根据我国“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完善管理”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方针,紧紧把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学校“国际化”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全方位、多层次、跨越式”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最近的10年里使华中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教育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

一、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发展概况

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留学生人数为1361人,比2008年增长了32·5%,比1999年增长了40多倍,目前在湖北省各高校中名列第二。学校专设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归口管理来华留学生工作。2009年3月31日经教育部批准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留学生预科教育培养基地。华中师范大学是湖北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研究基地,设有全国网络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国际注册汉语教师培训基地、“湖北省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事业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留学生人数达到全校学生总数的5%。

二、加大办学投入,将留学生教育事业纳入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办学条件彻底改善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工作,在学校迈向21世纪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实施留学生教育工程,扩大对外交流”,把留学生教育提高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高度,把留学生工作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对留学生工作的重视、共识、理解、支持,为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付出了辛勤汗水,创下了骄人的业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根据留学生教育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建院要求,制定学院发展规划,从2005年开始,学校投资建设了国际文化园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更为完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优良,为留学生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抢抓机遇,搭建平台

10年来,在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务院侨办和国家汉办等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关心下,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规模取得了历史性跨越,从1999年的32人,发展到2009年的1361人。留学生国别从1999年的18个国家发展到2009年的106个国家。

1.积极搭建发展平台,促进留学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1999年3月19日,教育部国际司正式批准华中师范大学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1999年4月19日,华中师范大学被国务院侨办批准为首批22家“华文教育基地”之一;2006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经国家汉办批准设立“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2006年5月,经国家汉办批准,华中师范大学第一所孔子学院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挂牌成立;2007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被国家汉办批准为首批24所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院校之一;2008年5月,华中师范大学被教育部国际司批准为可自主招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硕士和博士院校;2009年3月31日,教育部国际司批准华中师范大学为六所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生预科教育基地之一;2009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被孔子学院总部批准为首批可“接受孔子学院奖学金”的院校。

2.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支持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

(1)学校领导主抓留学生教育工作。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定位为“教研型”大学,提出国际化战略,正式将来华留学生教育定为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专门负责留学生工作的“汉语文国际学院”,挂靠外事处,由副校长兼任院长牵头组织工作;2004年改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由校长助理兼任院长,次年改由校长亲自兼任学院院长,指导学院的发展工作。校领导兼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是华中师范大学多年留学生教育的一大特色。

(2)多次召开留学生教育工作会议,统一全校认识,举全校之力,开创留学生教育工作新局面。2007年1月5日和2009年12月25日,学校两次召开留学生教育工作会议,就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问题专门进行研讨,紧紧围绕郝平副部长提出的“一个方针、两个大局、三个关键、四个体系”开展,以及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外事工作上的讲话精神,在扩大留学生规模的同时,提升留学生质量,增加学历生比重;发挥华中师范大学在教育学、心理学、对外汉语教学等专业领域的优势,努力打造国际教育品牌;建设留学生基础教育平台,规范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开设英文授课专业,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推动华中师范大学外国留学生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3)制定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发展战略,促进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积极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争取在今后5年内把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建设成为华中地区办学规模大、办学条件好的华文教育基地和对外(国际)汉语教学基地,并积极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和对外(国际)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为海外华文教育和对外(国际)汉语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华中师范大学在校留学生规模2012年达1500人,2020年达3000人。

①整合学校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建院以来,充分利用华中师范大学一流的文科、高水平的理科和有特色的工科的鲜明特点,整合优势学科、师资力量和管理队伍等资源,构建起留学生教育的学科平台,完善国际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②利用和整合各相关学科资源,积极组织申报全英文授课国际硕士项目。因应国家推行《留学中国计划》,必须着手建设华中师范大学英文授课品牌专业。如生命科学学院、心理学院、物理学院、信息管理系等开设有生物化学、心理学、理论物理和信息管理等全英文授课项目。

③学校以合作办学和学生交换的形式培养留学生。华中师范大学积极开展跨境教育合作,已与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马来西亚董教总、越南胡志明市外语信息大学开展合作,在海外设立教学点,培养中文和教育的硕士和博士生,同时充分发挥海外孔子学院在跨境教育中的作用,扩大招生渠道和招生规模。

三、创新管理,突破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遇到人数不足、宿舍紧张、管理体制不顺等瓶颈问题,校领导审时度势,不断创新,克服困难,使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事业不断走上新台阶。

1.积极招生,拓展渠道

为了扩大生源,学校拿出资金积极参加由基金委、留服中心和相关主管部门每年举办的海外教育展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派人积极外出招生,校领导亲自带队外出招生5次。学院与外事处亲密合作,现已与美、韩、新、马等国十多所高校建立了留学生互换或推荐自费来华中师范大学学习的协议。华中师范大学与越南多所学院建立了友好关系,现已开启了几个本科班和硕士班项目。#p#分页标题#e#

2.加大投入,改善条件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发展目标,从2005年开始,学校投资1.2亿元建设了国际文化园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更为完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优良,这些重大举措有效保证了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为留学生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优化管理,突出实效

在留学生后勤管理体制上,大胆创新,引进物业公司管理模式,新的物业公司接受学校后勤办、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领导和指导,不仅在卫生、缴费、入住、退(换)房、监控、安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服务,而且代替我院及时发现、上报和处理留学生的紧急事件,他们积极、主动、热情、及时地解决学生问题,为我院减少了巨大的日常事务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4.创新模式,永续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在1999年建立“汉语文国际学院”时,基本上是招生、教学和后勤管理“大一统”。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大一统”管理出现了很多弊端,出现了汉语文国际学院不应管、不该管、管不了的现象。几经摸索,华中师范大学终于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校情的管理模式。

(1)教学管理由“趋同化”管理和归口管理相结合。华中师范大学采取语言类学生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专业类学生交由各院系培养的模式。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开设汉语言、商务汉语和对外汉语三个本科专业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同时承担其他院系学历生的语言培训,归口管理留学生的招生、入学、活动、办证、后勤、涉外事务、离校等手续;各院系主要负责外国学历生的教学管理,含学籍、选课、考试、学分、成绩等(与中国学生基本相同),由各院系对研究生院和教务处负责。

(2)严把教学质量关,严格考勤纪律。华中师范大学制定了《外国留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外国留学生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和《外国留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留学生人手一份,各院系参照执行。无论是学历生还是非学历生,无论是政府奖学金生还是自费生,华中师范大学都要求学生按照院系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进行学习,并按要求获得规定学分方能毕业(结业),学历生按要求撰写论文才能取得相应的学位证书。华中师范大学将留学生教育纳入各院系教学评估指标,要求各院系指定领导负责留学生教育,指定辅导员作为留学生的联络人,并贯彻教育部和基金委的要求,严格留学生的考勤,对缺课达到20%的学生及时上报基金委和使领馆,这样就基本杜绝了以前各院系留学生上课“放鸭子”的现象。

(3)经费向承担教学的院系倾斜。很多院系由于留学生人数较少,效益很低,故没有带留学生的积极性。为鼓励院系教师从事留学生教育事业,华中师范大学将自费生的学费收入切去一半以上作为院系留学生培养经费,对于政府奖学金生,除了全额划拨教育部的人头费外,还拿出2000~3000元作为导师津贴补贴给院系。对英文授课的院系,另外再划拨一笔经费。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院系从事留学生教学的积极性,为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