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制约因素探析

教育信息化的制约因素探析

 

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过程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推进的,是一种有别于教育因自身发展而自然而然发展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政府以主导者的身份要求学校配备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等,并且给予了较大的物质和制度支持。不可否认,这种推进措施使学校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这种推进方式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因为忽视教育实践者观念的转变,实际发挥的效用不容乐观。   正如美国比较教育专家艾萨克•康德尔指出:“教育的机构和技术、行政措施和课程安排、学校组织和学校类型、课程表和教学方法等涉及的是教育的各个剖面,对教育本身来说是有意义的,但对于研究教育问题来说,却是比较狭隘的教育概念”[1]。因此,从长期的发展来看,教育信息化过程不应该仅仅关注外在形式的变化,更应该关注隐藏在教育发展背后的“无形力量”,关注影响教育者教育实践的观念层次的变化,即教育文化的发展变化。那么,教育文化在教育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发展我国的教育文化?探究信息社会的教育文化发展,分析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文化发展过程及其制约因素,是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一、问题界定   教育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界定。广义的教育文化包含教育制度、教育行为及教育观念等层面,涵盖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如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文化包含三个嵌套的层次:从表到里分别是制品符号、行为方式、理念价值[2]。狭义的教育文化特指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情感和态度,如陈晓慧教授认为教育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教育活动的类化物,是一个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教育文化不等于教育活动,而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过程、方式、内容、结果等的反应,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情感和态度。”[3]。从某种角度上说,广义的教育文化与教育活动是很难区分的,而狭义的教育文化更能被人们识别与接受,本文的教育文化特指狭义的教育文化。   作为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教育活动类化物的教育文化,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稳定不仅因为教育群体在短时期内较难形成新的共识,更是因为教育文化本身的继承性和包容性。   然而教育文化的这种稳定性也是相对的,在强大的外来文化冲击和新的异质因素涌入到教育实践中之后,教育文化将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就是教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信息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信息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是影响信息社会发展进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文化这种强势文化必然要通过教育来传承、创新,教育在完成信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接受信息文化的洗礼,在创新和发展中影响教育实践及文化,因此,信息文化不仅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也为教育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从某种角度上说“教育史可以界说为教育文化史”[4],教育文化创新是支撑新的教育形态的内在基础,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以信息技术文化对教育文化的影响为研究起点,通过对教育文化发展机制的内在分析,结合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深入研究促进信息社会教育文化的方式和方法,以期为教育信息化研究和推进提供参考。   二、信息时代教育文化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教育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是教育群体对教育观念的转变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在改革中不断实践着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整个教育群体的教育理念,最终形成崭新的教育文化。因此,教育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是缓慢的,而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更能制约教育文化的进程。   (一)教育观念发展对教育文化发展的制约   由于本文所界定的教育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所以群体观念变化是教育文化变化的核心。而教育观念来源于人们对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不断完善的结果。就目前来说,我国众多的教育实践者的教育观念仍然受工业时代教育观念的严重影响。在这种观念体系里,教师、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是教师教学改造的结果;等等。   虽然近些年的课程改革在努力改变这种现象,但事实上的效果与应然状态仍有较大的差距。在新的教育观念里,教材不应该是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的功能定位由“控制”和“规范”转向服务。然而调查发现教师使用教材情况依次是“上级规定教材(M=2.89)、学校自选教材(M=1.54)、教师自编教材(M=1.07)”[5]。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从调查数据来看,“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高级还是没有职称,讲授法都排在第一位”[6]。从上述教育观念的表现来看,虽然人们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有所认识,但是真正实施的教育观念仍然是传统的教育观念。而我国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技能比较自信,“有61.0%的老师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较好;有15.7的教师觉得自己课堂教学技能很好”[7],这种较高的效能感,增大了教育观念转变的难度。   (二)物质条件对教育文化发展的制约   信息文化是以信息技术设备应用和信息社会发展为依托的文化形态,因此要想使教育文化适应信息文化,必然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然而,客观条件仍然严重地制约着教育文化的发展。   目前,信息文化尚未完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以互联网应用为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8]表明,我国网络普及率仍然较低,“2006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是10.5%,2007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增至16%”,而“美国1998年的互联网普及率是18.6%,1999年即快速增长到26.2%;韩国1999年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2.4%,2000年则跃升至33%。”“目前16%的互联网普及率仍比全球平均水平19.1%低3.1个百分点,与互联网发达国家冰岛、美国等差距很大。#p#分页标题#e#   邻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互联网普及率均高于中国”,从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我国普及程度尚不高。同时地区分布极其不均,“北京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46.6%,略高于上海,北京居民中即将有半数居民都使用互联网。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省互联网普及率则较低,再加上安徽和甘肃,这五个省的互联网普及率仍在10%以下”。从中可以看出,信息文化尚不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因此把它转化到教育实践中,体现在教育文化创新中,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   (三)文化发展特点对教育文化发展的制约   作为社会文化形态的教育文化具有文化的根本特性,即传统性。因此在教育文化发展中完全抛除传统进行革新是不可行的,而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教育文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制约了教育文化发展历程。   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考察,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之变迁多为适应性或边际性之变迁(AccommodableChange,MarginalChange),少见全盘性之变迁(TotalChange)”[9],这种文化发展规律制约了我国教育文化的发展。因此“教育变革只有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发展状况,积极应对当前文化形态,才能摆脱其自身存在的悖论命运。   这个变革过程只能是一种适应性的、从边际到中心的演变”[10]。我国文化和教育文化的发展特点客观上制约了信息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历程。   因此祝智庭教授指出,“因为文化变革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至少需要经历数十年时间,因此任何企图用‘政绩工程’的思维来办教育信息化的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11]。   三、信息时代教育文化的关键问题   教育文化的发展是教育系统适应社会系统发展的必然结果。一般来说,教育文化的发展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随着社会系统的发展变化,新的文化形态和实践逐步形成,迫切要求教育文化发展变迁,使教育实践更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教育文化发展来源于外在的文化迫力,“(文化)迫力就是一切社会团结、文化绵续和社区生存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个人的动机乃是社区分子所自觉地直接而有意识的行为上的冲动,这种冲动总是为外力所模塑,它一方面以本能的冲动为基础,一面又完整化而织成团体的协调行为。就是这种团体的协调行为或制度的作用,满足了文化的迫力”[12],这种文化的迫力对个人及社会群体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社会文化子系统的教育文化系统和文化传递工具的教育,必然在强大的外力压迫下发展,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二是教育系统为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合理的观念形态而促使教育文化发展形成新的文化形态,这种教育文化是促使现代教育实践更加有效的观念形态,是教育文化“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带来了教育文化的新发展。祝智庭教授用本体文化和技术文化之间的交互描述这种教育文化的进化机理,“具有传统意义而且目前仍然盛行的行为方式归为本体文化,而将由信息技术催生的新型行为方式归为技术文化。……这两个文化体的双向涵化最终互相融合,进化为新型教育文化”[13],鉴于此,教育文化的发展与技术文化具有直接的关系,技术文化具有方向性的作用。本体文化和技术文化的涵化过程表明教育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时也能看到,缺乏本体文化的内在发展的教育文化也较难在短期内迅速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教育文化在强大的文化迫力下发生激烈的变化,这种文化迫力是教育文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诱因,在新的文化形态形成之后,教育文化会形成“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发展会使教育活动更加适合教育发展。   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人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文化对教育的文化迫力,有效地转化为教育文化自觉发展的动力,这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信息时代我国教育文化发展推进策略   信息文化为教育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但是应该注意到,作为社会群体类化物的教育文化的发展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对我国教育文化发展有着客观的制约。因此,决策者们应转变决策行为,力图从策略上、方法上推进信息时代的教育文化发展。   (一)普及技术改变教育的观念   由于教育文化来源于社会群体对教育的长期而稳定的认识和态度,教育文化创新就是要创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目前更多的教师尚未深刻认识到技术对教育的革新,或者有了认识但是受制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因此,需要进一步使教师树立技术革新教育的理念。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把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各个国家间的联系与合作日趋紧密,其竞争也日趋激烈。“国际间的竞争和比较也加剧了各个国家间唯恐落后于人的担心和压力,这种担心和压力也反过来促进教育技术投资和整合的动力。”[14]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借助通信技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并以此增强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各国较为关注的主题。   现代通信技术为提高教育效率和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希望和可能。技术改变教育是多层次的问题,一种是技术对教育系统整体变化的影响,如工业社会的技术促成了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教育系统、教育文化,而今信息技术正在以一种生产力形式促进教育文化的发展;另一个层次是技术作为教育文化更新的工具,技术的应用本身不是目的,运用新技术去实施良好的教育,培养我们所需要的人才,才是目的。在教育文化更新中,这两个层次的更新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教育观念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是周围的教育者对实践者本人的影响。因此在普及技术促进教育文化发展的观念时,一方面要提高单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从群体的角度普及这种理念。#p#分页标题#e#   (二)强化社会系统与教育系统的交流机制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其存在和发展受社会系统的制约,作为文化系统的子系统,教育文化也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要想发展信息社会的教育文化需要社会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整个教育系统进行观念的更新和体制上的改革。     为实现信息社会的教育文化发展,社会系统需要为教育系统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物质资源是教育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较为完善的物质系统支持,信息社会的教育文化只能是纸上谈兵。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系统的信息技术装备的投资力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信息设备在教育系统尚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同时,由于缺乏后续资金支持,很多信息设备严重老化,不能较好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整个社会系统中信息技术设备普及率不高,也影响了教师对信息设备的使用。因此,加大信息技术设备的普及对教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说物质条件是信息社会教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强大的人力资源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仍然有较大比重的教师不会使用信息设备,因此让他们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活动发展信息时代的教育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社会系统需要为教育系统提供必要的人事制度支持,把拥有较强信息技术能力的人才吸引到教育领域。拥有了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对教育系统的整体文化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这并不表明教育系统会进行教育文化改革,因为教育文化系统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子系统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系统的制约。教育文化的发展需要社会群体对教育观念的改变,特别是要改变以知识教育为基础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以能力为基础的人才评价体系。   (三)教育系统与教育文化发展   如果说社会系统为教育文化发展提供的基础是客观的,那么教育系统自身的文化发展则是主观的。要想发展信息时代的教育文化必然需要教育系统自身的主观的努力。   1.加强教育文化研究   教育理论研究承担着革新教育思想、创造新的教育理论、建构新的教育观念、推动教育文化进步的使命。它不仅是对新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探寻活动,更是为现实的教育活动提供发展策略、改革思路和先进方法。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的新契机,探寻信息社会教育文化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明晰教育文化发展的规律,积极指导教育实践。   2.加强教师培训   作为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教育活动类化物的教育文化,是以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信息时代的教育文化,必然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广大教师来说,职前和职后的培训是教师教育思想转变的重要基础。   发展信息时代的教育文化,应该在教师综合素质较高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能力方面的培训,使其认识到信息社会教育发展的方向,掌握适应信息社会教育、教学的技能,从而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改革,使其成为新的教育文化主体。   3.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教育、教学方式是教育文化的落脚点。为保证教育质量,教师经常使用较为成熟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使教育、教学方式处于发展停滞状态。教育、教学方式的固化又反过来制约教师教育观念,使教育文化处于稳定状态。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教学方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教育、教学方式可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先进,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方式最终会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教育、教学方式创新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还应该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不能只重视创新忽视质量。只有建设出新的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够促进教育文化的发展。   五、结语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信息文化为教育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由于人们尚未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待教育信息化,从而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和教育文化的发展进程。   信息时代的教育文化发展需要社会和教育两大系统共同努力,需要更多的人转变对教育的观念和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以文化创新的视角看待教育信息化历程,从而使信息技术改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