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计算机课程设计思考

职校计算机课程设计思考

本文作者:董丽红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闲林职业高级中学

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但是教材版本却有好几个,并且部分学校在选择教材时存在滞后的现象,所以就导致教师在上课时仍沿用了旧的版本,甚至有些学校虽然订制了新教材但是上课的内容也没有发生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材编排上做到了重视实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理论知识,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计算机基本理论上或者使实践变成了模仿,这些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缺少联系,势必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从感受性学习转变为接受性学习。学生在上课时根本听不懂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更不用说接受了。不仅如此,就是在教学硬件相对齐全的学校,有些教师上课时全盘照搬教材中涉及的情景故事、任务实施等,然后是学生模仿操作,在这个过程中看似学生对知识理解了、掌握了。可是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到了用人单位感觉到在学校学习的计算机知识根本用不上,即使是常用的办公软件也变得很陌生。

学生的学习一旦变成了简单的模仿或者变成了对知识的自行取舍,即熟悉的内容参与一下,不熟悉的内容就得过且过。势必引发出许多学习之外的事情,如玩手机、聊天、睡觉、讲话等。学生的这种状态又和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相违,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和学生产生摩擦,由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很紧张。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学生不是不参与学习,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参加。职高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基础行为习惯不良、心理问题凸现等问题,反映到课堂学习上就是文化课不要听,操作实践课凭自己的兴趣。但是他们走进职高主要目的是想学习一些技能,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已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要使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有必要进行“回归生活”的教与学。

一、“回归生活”教学设计的界定与必要性

1.什么是“回归生活”教学设计

“回归生活”的教学是基于教育生态学的理念。教育生态学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在该系统中各因子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以全面、联系、公开的方式思考教育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因此,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回归生活”的教学是满足学生间接经验和直接生活经验相结合的需要。从理论方面讲,这和卢梭所主张的从直接经验中学习,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著名思想是一致的。强调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那么作为桥梁的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回归生活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基于对以上的理解,所谓“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切身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感受性学习的过程中轻松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职业需要运用计算机的能力,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并恰当对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2.“回归生活”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新教材的需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编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在理论上做到“精讲、少讲”,操作上做到“仿练、精练”。内容的选取以“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为准则,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设计上强调知识技能的体验和生成。换句话说,新教材就是想让我们的学生通过现实生活来理解教材,将从教材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生活当中。

(2)学生的需要

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实施“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更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整体上,职业高中的生源总体质量下降,学生普遍对学习不感兴趣,表现出的课堂问题是上课时学生参与率不高,消极对待的问题,虽然大部分学生愿意上计算机课,但是他们却把注意力放在了偷偷玩游戏、聊天等事情上,在操作实践中只会对照课本完成,稍微更改素材或要求就不能实现操作。另一方面,通过和学生家长的接触,我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抱怨:“儿子在学校里学习的是计算机专业,回家来让他用电子表格将工人的工资计算一下,他都不会,这学上的还有什么意思呀?”家长的苦恼也正是说明了我们的教学要以对人才培养目标为准则,使教学实践回归生活为目的,否则学了不能用,不会用,脱离现实,这样的教育教学是空的。而“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转变成对现有经验的再应用,让学生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目的、兴趣,也使得知识的应用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分为两种,接受性学习和感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主要适用于学习课本上的可表达性知识,这是人类经验科学的成果,所以不需要学习者事事亲身经历。感受性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者具体案例的分析中亲身参与和互动,其关键是体验和反思。《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而“回归生活”的教学是将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相联系,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同样体现了感受性学习的特征。而感受性学习真正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学习效果更为显著,所以在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3)师生关系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实施“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安排上机操作课,上机操作课是想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但是在操作课中,学生却经常出现睡觉、说话、玩游戏、聊天、发呆等现象,这时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表现没能达成一致,教师在管理的过程中,势必和学生产生冲突,这使得师生关系不和谐。而“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设计的问题相对宏观并贴近学生实际,在完成时允许改变并适时做出调整。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教学实效并节约了学生的精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主体性都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也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p#分页标题#e#

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策略

1.激发兴趣,实物演示生活化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只有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使他们以学为乐。十七八岁的职高生,他们那“不顾一切”愿去尝试、碰触的内心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蠢蠢欲动”。只是职高生在经历了生活或学习上的挫折之后,其学习的兴趣变的很小或者“荡然无存”。在教学的导入环节,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能极大地刺激学生想尝试的兴趣,为新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想在新的环境中重新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充分体现心理学的选择原理:什么能吊起学生胃口,怎样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在讲图文混排的第一课时时,在上课的导入环节播放了使用WORD制作的班级部分学生的个人简介并配以流行的背景音乐,从视觉和听觉上激起了学生“异样”的眼光。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身影会变得很激动,而其他同学也开始讨论起来,教师在这时提出问题:“你是否也想做一个带有自己风格的作品呢?”这时,学生的反应当然是热烈的、有想法的,由此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想尝试的兴趣,使学生自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体验学习,实例设置生活化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想方设法使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作为突破口。实例设置时,首先根据职业教育所面对的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例如,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基本都是女生,女生在动手实践上和男生对比,存在接受能力弱的实际情况。那么在为她们设置实例时就应该选择操作相对简单,但是需要细心修饰的操作。其他专业男生很多,水平高的男生也有,这时再设置实例时就要提高操作难度,并引入竞争机制。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知识面很窄,那么在教学设计时,就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实例前先分析学生头脑中与此相关的熟悉的事物是什么,然后从他们熟悉的东西出发,建立起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设置实例时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能很好地实现知识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技能,实现双赢。如在讲到形状对象的插入时,教师示范讲解时给学前教育班学生使用的实例是利用各种形状完成了一个小盆栽的设计,而电子班学生则用绘制一个电路图为实例。因为学前教育班级学生本身是学习了儿童绘画和素描课程的,而电路图又是电子班级学生最熟悉的内容,只是他们在上这些课时是用笔来描绘的,现在上计算机课程改为用鼠标来操作。这对学生来讲只需要将原有的知识迁移,加上形状对象的格式设置就能很好地进行操作。这样的实例学生学起来就感觉很熟悉,做起来又很顺手。

3.激活思维,阶梯式问题生活化

阶梯式的问题就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问题要由浅入深,使学生易于接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教材内容上实践性很强,在实施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针对同一个内容可以设置不同的任务,任务的难易程度很好控制。这样的任务设置刺激了学生的求异心理,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竞争的平台,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好胜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阶梯式任务设置,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只完成任务的基本标准,对于操作技能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可以在现有任务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满足创作欲望,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如在讲图文混排这一内容时在第一课时布置了三个任务。任务一:对教师演示操作的插入形状和文本框的设置还不熟悉的同学可以继续模仿练习。任务二:对上述教师演示操作已经掌握的学生完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小盆栽和电路图设计,设计完成提交到教师机。任务:对部分操作技能好的学生,提出拓展任务为利用形状对象完成环保购物袋的设计。

4.自主探索,疑问设置生活化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深刻说明了设疑与思考问题的紧密联系,只有“设疑”,学生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以疑激情,使学生处于想解决问题,但靠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矛盾中,跃跃欲试。创设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开动脑筋,创造的灵感和顿悟不断产生,尝试探寻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实践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体验到一次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带来的喜悦和幸福正是职业高中学生长期以来最缺乏的,学生在课堂中忽然找到了快乐,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如学生在完成了小盆栽或者电路图的设计之后,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小盆栽是立体的,那么能否让它在计算机中也产生立体的效应呢?”在学生完成后,又提出“是否可以让我们的作品动起来呢?”这样做到步步设疑,层层推进。

5.强化应用,模拟练习生活化

“央视论坛”一位网友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学是为了用,如果对工作有用,不用强迫,他自己也会去学;如果没有用,或者用处不大,就是强迫也强迫不出来。虽然职高生尚未有工作后的体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脚步的日渐临近、用人单位择人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已变得十分“势利”:有用的可能、用的需求,为了用,我想学,想学好它。作为教师,我们不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抓住学生的这个选择原理,把学习内容和“我的学生今后可能需要什么”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从“为用而学”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就能从现实生活出发,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为用而学。如在讲解完成图文混排一节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可给学生做这样的模拟练习:小高准备在镇上开一家面店,在开张前想做些海报来宣传自己的小店,并想自己设计店名。请大家假设自己就是小高,该怎么做这张宣传海报才能将小店的特色凸显出来,又该如何定小店的名字才能使它别致、新颖?#p#分页标题#e#

三、结果与分析

1.“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参与性有了明显提升

经过对实验班级一年来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参与性、课堂常规的遵守等方面在实施前和实施后学生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作业提交人数有了明显的提升,玩游戏、睡觉、聊天、无所事事的学生数明显下降,尤其是在做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拓展练习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在操作。在绘制小盆栽的任务时,就连平时总是讲话聊天的两位男生也开始用心操作了,虽然在作业提交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但是看的出他们的设计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做出的作品效果甚至比那些平时表现好的同学还要突出。分析:学生参与性提高的原因一是由于使用了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使教育回归了生活实际。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意味着课程内容直接面向生活,与生活融为一体,即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在内容上突破了狭隘的科学的束缚。如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学生提着吃的东西进教室,我们可以联系到电子表格的学习,统计学生早餐的营养指数。学生拿着塑料袋来学校,我们可以联系图文混排的内容让学生来设计环保购物袋等。这样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符合教育生态学的理念。教育生态学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学生作为学校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学校、社会、自然界是紧密联系到一起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从课堂获得的间接经验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了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实践,学生主体性提高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开始关注老师下一个任务要做什么,针对教学内容还提出可以做哪些和生活相联系的实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做到了认真、细致、有准备。这些变化和之前的简单接受、认可、随遇而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学生在学习处理数据一节时有的将自己的每月花费做了统计,有的将家里的每月收支做了统计。这些任务都是学生自己主动挖掘的。分析:从教学实践看,有兴趣的学习、快乐的学习是学生所向往的,如果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主动发自于学生的愿意,而不是强迫。孔子讲到学习时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恰恰抓住了这点,让学生觉得学了有用,而且会自觉地将学习的内容和生活的内容结合起来。学生一旦体验到生活的感受,就会加倍地增加学习的动力,这和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中做”,“做中学”不谋而和。

3.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教学质量的高低除了体现在学生的分数上,笔者认为对于计算机基础这样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目标的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应该表现为学生应用技能,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学生学习兴趣有了,主体性提高了,自然会促进我们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提高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本身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计算机知识与学生的自身体验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明显的实例是班级个别学生开始用计算机所学的电子表格知识对家庭小超市的进货、出货、库存等进行分类汇总,对每天的营业额,最畅销商品进行统计。很多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这一转变赞不绝口。

4.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融洽、和谐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使得任教班级中的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充分调动,就这样,他们和任课教师的关系也变得很融洽,很多学生课下开始和老师话家常,谈自己的成长故事,这也给了教师一个再教育引导学生的机会。分析: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师生关系和个性全面交往与合作的情感关系是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履行学习义务,提高技能学习效率和发挥技能学习教育功能的前提和条件。“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能自由充分的发现自己,有权利自觉地设计自己的学习,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教师正是给学生提供这种机会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师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幸福的给予者和幸福的感受者,关系自然就变得更融洽和谐。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尊重个人的感受、体验与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它克服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的问题,使学习从原来的简单重复,不积极思考,提不出问题,向有计划,有准备、想学、能学、会学转变。

2.几点建议

(1)要努力支持,理解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要使学生的学习有实效,就要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虽然现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学生数量不断增多,部分学生的操作习惯存在欠缺,致使学校在计算机实践操作课中经常出现突发的不可预见的状况。学生在上机实践时,经常出现教学资源不能使用的状况,这大大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也使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有时甚至影响整个班级。所以在现有条件下,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对学生理解支持,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在情绪平稳的状况下学习。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与生活间的联系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具体的实例,有的内容即使找到了实例,但是在进行具体的任务设置时又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任务设置的是简单还是复杂,学生是否感兴趣或有经验,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变得不确定。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给小部分同学找到了不学的借口。

(3)学生评价要力求多样化

过去对学生的评价我们比较关注学生智力的高低,往往按照一种智力类型去要求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所谓的“差生”是由于评价标准单一制造出来的。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更要注意评价的多样化。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景有密切的关系。而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形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只要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完成了操作任务,就说明他是成功的,而不能以完成的简单还是复杂,考虑问题是否全面等作为评价的标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相同的两个人。#p#分页标题#e#

(4)教师要注意信息的反馈并有效调整教学进程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更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永远是无法完全预料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既然回归了生活,或者说我们的教学素材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就要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贯彻这条理念。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怕学生质疑与犯错,而要从中获得信息,根据反馈的信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背景是有区别的,那他所具有的直接经验就是有区别的。

(5)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与应变能力

在教学中,实施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随之而来的是很多突发事件的发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不同,对一个问题会提出不同的建构方案,其中有些同学的方案会很极端,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合理的解释,教师的职能也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将更多地创造和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学生交往,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从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