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就业指导范例6篇

职校就业指导

职校就业指导范文1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职业指导;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收录日期:2015年6月10日

以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受到自身错误观念意识、能力限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离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这项工作的开展应是一个高校、社会、政府、家庭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

一、造成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纵观造成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很多大学生欠缺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知。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工作选择方面偏执于大城市、大单位,但是在此过程中却欠缺对自身专业能力的考量;也有部分大学生受到家庭就业观念的影响,执着于所谓的铁饭碗,将自身的就业范围限定在事业单位。而一旦没有得到令自身满意的职位,这些高校毕业生则容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并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部分毕业生未就业则是因为就业心态上存在问题,这些毕业生在择业、就业等方面欠缺主动性,简单的认为只有自己坚持等,就一定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以上这些情况以及就业观念无一不是错误的,在这些择业观、就业观的引导下,有效的择业行为与就业行为也不会产生;从客观方面来看,部分高校离校的毕业生受家庭经济困难、交际人脉关系少、人才市场竞争力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成为就业困难的主要群体,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源于各方的帮助和指导,而这也决定了这部分大学生必须成为毕业生职业指导的主要对象。

二、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措施

(一)高校方面的职业指导。高校是为社会输送高等人才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因此高校所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对推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而言,产生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中,高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导致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大学生欠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与苦乐观。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无疑成为了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首要任务。在大学生入学阶段,高校就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择业教育,引导学生对自身、对市场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苦乐观等思想观念。另外,高校需要帮助大学生制定科学、细致的职业规划,促使大学生为后期就业做好准备;二是要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指导。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离校大学生,高校所承担的职业指导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指导,需要高校在学生离校之前做好学生信息搜集、整理、记录工作以及时了解并掌握全体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就业困难学生一定的帮助,增强其择业、就业的信心,适当拓展其就业空间和思路,借此在学生保持良好就业心态的基础上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高校可以邀请各相关企业到校开展招聘活动,并积极联系离校未就业大学生返校参加该活动,从而将这部分学生推荐给适合的企业,为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择业与就业平台。

(二)社会方面的职业指导。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高校做出较多的努力,同时社会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这需要社会中的一些就业服务机构重视这一问题,时刻关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充分发挥自身的就业服务功能,给予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一定的帮扶,以促使去尽快的实现就业。在此过程中,各地人才服务机构首先要搜集、整理本地大学生的实名信息,并进行持续的跟进,及时更改有变动的部分,以为后期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奠定信息基础;其次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就业信息。各地人才服务机构在全面了解这部分人群就业状况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积极与外地人才服务机构进行联系和沟通,实现就业信息共享,让学生享受到更广阔的就业平台。人才服务机构除去提供必要的主动服务之外,还应强化自身的被动服务功能,也就是说,人才服务机构需要对外大力宣传本机构的职责所在,使外界对本机构所具备的服务功能有所了解,并主动上门寻求帮助,降低工作难度的同时为更多的人群提供精准、有针对性的服务,继而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包括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无论是主动服务还是被动服务,都需要人才服务机构的相关人员报以真诚的服务态度,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实效,以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切实、有效的职业指导。

(三)政府方面的职业指导。在市场化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自主创业已不再是一个新名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主创业,这也成为了现代大学生就业的主方向之一。然而,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受自身经验、资金、人脉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虽然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植政策来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单纯依靠这些政策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这要求各地政府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从而推动大学生创业成功几率的提升。各地政府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况,积极落实国家扶植政策的同时制定符合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创业扶植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咨询服务和创业培训,给予大学生创业某种程度的帮助,从而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鉴于我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部分地区的经济建设还不完善,需要大量的人才投身到这部分地区的建设工作当中去。所以,政府应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深入到基层或中西部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去就业,适度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要求各地政府切实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并依据本地的经济实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本地经济建设中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四)家庭方面的职业指导。要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来自于家庭方面的就业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方面的职业指导需要高校协同来完成。建立家庭与学校紧密的联系,通过有效的沟通,共同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寻出帮助就业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实际的择业、就业过程中,家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部分家长在孩子就业问题上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过分强调了职业待遇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考虑,一味地要求他们要宁缺毋滥,甚至有的家长偏执的认为只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才是好工作,继而要求学生执着于备考公务员等,即使经历过几次失败后,仍然要求他们进行学习、考试,最终导致学生就业失败。因此,存在这些错误观念的家长应该客观的认识学生的实际以及经济市场的实际,转变这种固执观念,继而引导学生对就业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在高校的帮助下尽早实现自己的就业,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束建华.试论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职校就业指导范文2

一、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分类及特点

(一)经济困难型

这部分毕业生来自边远农村、城镇低保、单亲或孤儿以及由于家庭变故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没有经济基础,只能自身奋斗,在择业时首先考虑到就业成本问题,因此在择业区域和范围上受到限制。

(二)生理缺陷型

由于自身相貌、身体缺陷或性别因素等而受到社会歧视和排斥的毕业生群体,他们在择业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心理困难型

主要是指因种种原因产生信心不足、焦虑、怯懦等状况,致使其不敢参与就业竞争。这部分学生做事比较保守、不果断,在择业中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能向招聘单位充分展示自我,因此会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四)学业困难型

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足等因素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并在毕业就业时遇到困难的毕业生就业群体。这类学生由于学业成绩差,补考、重修课程严重,无法达到学位授予要求,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而用人单位一般都要求学生拿到两证才可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因此他们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而被动放弃,于是这部分学生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五)女性就业困难型

女性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等原因以及生养问题,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里直接标出“只招男生”的字样,这使得女性有了自卑的心理,从而导致女性就业群体的就业难的情况。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心理能力较弱,思想压力过大

在当前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学生之间经济差距也越来越明显,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在经济上的困难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态,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由于物质条件困乏,处处感觉低人一等,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焦虑,依赖等心理问题。心理上的贫困使得他们不能正确的应对社会上的复杂人际关系和竞争的一些不公正现象,在求职竞争中,困难群体害怕竞争,不敢冒险,在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受到束缚,遇到挫折只会消极对待,无形中增大了自己就业的难度。

(二)综合素质欠缺,竞争力不够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下,综合素质优秀成为人才竞争制胜的关键。而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很大一部分来自边远的农村,教育理念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大部分学生只会埋头学习,应对考试,在素质培养方面很欠缺。同时,困难群体往往性格孤僻,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沟通,长此以往,自身的全面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体综合素质相对较差,而用人单位恰恰越来越看重实践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在求职过程中竞争力不够。

(三)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家庭大多经济条件较差,几代人省吃俭用才供出一个大学生,因此,很多困难群体毕业生期望值过高,想找到一份高收入又稳定的工作,来改善全家的境况。他们不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一直盯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为了争取到大城市、好单位,宁可放弃其他就业机会,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这使得他们与许多机会擦肩而过。

三、开展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不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就业困难,要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首先要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帮助毕业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帮助毕业生迈出步入社会关键的第一步。

(一)就业形势严峻,需要对就业困难群体加强职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近年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到2014年,全国毕业生总人数已经达到727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其中就业困难群体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那么,如何使就业困难群体在人才济济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合理而有效的运用职业指导教育是必经之路。

(二)职业定位不准确,需要开展职业指导教育

目前,尽管很多毕业生已经就业,但与他们的初衷相比并不理想。有的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有的专业对口但自己不感兴趣,有的企业及所在的城市自己不满意,等等。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确。因此,为了让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有明确的认识,在找工作时给自己合理定位,在求职前对其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四、高校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职业指导的建议和策略

(一)优化职业指导队伍结构

大多数高校职业指导的实施者是就业指导中心及各学院就业辅导员,而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人员的就业意识只停留在理论及传统观念上,没有实践、没有新知识的引入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各高校需要定期召集就业指导人员交流讨论,输送专业人员参加相关培训,从而提高高校职业指导水平,优化职业指导队伍结构。

(二)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在整个大学阶段,通过分阶段的职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困难群体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大一阶段,对大学生困难群体进行职业理想的规划。通过职业指导分析,让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如何能够在这些职业中取得成就。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帮助大学生困难群体在大二、大三期间重点培养这些技能。另外在大四阶段的职业选择之前,引导大学生困难群体撰写个人档案,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职业生活。

(三)努力帮助困难群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职校就业指导范文3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对国家、学校还是毕业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业指导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构建有效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目标,实现毕业生的有效就业。同时,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因此,还需要逐步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保障体系。 

一、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政府各职能部门行使资源配置的职能,国家为了有效地配置资源,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来完成资源配置的职能,这些管理人员许多是由大中专院校培养的,因此,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通过有效地配置资源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政府不再进行资源配置,而转为宏观调控。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和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也必须建立和完善其市场,就业市场逐步建立、形成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就业市场也越来越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手段。毕业生就业制度由传统的统一分配逐渐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市场有效配置资源需要一定的载体,就业指导部门就成为劳动力市场配置的中介服务机构和有效载体。可见,就业指导工作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从毕业生个人方面来讲,关系到将来的发展,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是一个人一生关键性的一步,职业选择不好,不仅直接影响个人的前程和发展,如果处理不好,还将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现波折。可以说,职业的选择是人生的选择,是对未来的选择,是对人生幸福的选择。 

而现实中,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既取决于社会需求与自身素质,也取决于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初次就业,对许多方面不熟悉,不了解,甚至十分陌生。毕业生往往对自己不能客观评价,择业时容易犯片面性、绝对性、理想化错误。就业指导不仅能帮助毕业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活动,增强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能力,而且能为他们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和择业技巧,从而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搭起桥梁,铺平道路。 

(三)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需要 

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国家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这种劳动力具有思想活跃、文化素质高、有专长、实践技能强等特点。将这些毕业生输送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必然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开展,一方面,可以帮助用人单位适应市场机制,了解人才的专业、特长、心理及需要,做好用人单位自身的宣传、形象塑造以及毕业生工作岗位的妥善安排等工作;另一方面,能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主客观需要与可能,使其以最能发挥自己专长和才能的岗位为最佳职业选择。这样,使人才资源尽量实现合理配置,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四)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要想使劳动者“有业”和“乐业”,对受教育者就不仅仅是教育和培训,还必须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帮助劳动者有效地实现就业,可见,职业教育的内涵本身也包括就业指导的内容。从职业学校本身来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是一个人才加工厂,毕业生是贴着学校“商标”的特殊“产品”,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被社会接受和欢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地位,甚至生存和发展。学校要使自己的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一方面要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另一方面要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和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是展示学校人才资源和办学实力的窗口。通过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可以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掌握社会需求,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同时,通过就业指导,可以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效地沟通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遵循的原则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要把学生作为一个职业人,指导和帮助他们在校期间,完善自我、认知自我、了解职业、培养职业素养,提供就业帮助;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协助选才等。开展工作的目的就是指导和帮助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用人单位选到岗位需要的人才。为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坚持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 

就业指导工作要贯彻国家需要和个体发展同一性的原则。从职业的角度说,只有个人与最适合的职位相结合,才能够发挥个人最大的潜能,并获得最好的回报。同样,国家也需要找到最适合职位需要的人才。这就是国家需要和个体发展的结合点,体现了同一性。显然,这种同一性不仅要求求职者具备职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具备职业技能或者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是不能够找到国家需要和个体发展的结合点的。因此,就业指导工作既要注重大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和指导,也要注意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与指导,使个体发展与国家需要之间保持同一性。 

(二)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首先,不能忽视理论上的指导,离开理论指导的就业指导是寸步难行的,其次。联系实际不仅指就业指导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加强针对性,同时在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上,要从毕业生的实际出,采取形式多样,乐于接受的就业指导活动,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普遍性和个性相结合 

由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是群体,在群体中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体的差异,因此,既要针对共性的问题开展普遍性的教育和指导,又要针对个体的差异开展有个性的个别教育和指导,即贯彻普遍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当前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要进一步加强开展个别指导工作。 

(四)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 

毕业生具备的适宜职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是在校学习阶段所接受的各种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也就是说,就业指导工作要贯彻在整个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这个培养教育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例如,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毕业教育阶段等。就业指导工作要建立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要把阶段性的工作目标与长期的最终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完成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 

(五)坚持协作的原则 

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求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完成。首先必须发挥专兼职政工干部和学生管理、就业指导机构的指导工作;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作用;第三是发挥家长的配合作用。家长在毕业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起着促进或相反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当毕业生还未选定就业单位时,学校就需要将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请到学校,直接与毕业生洽谈,介绍单位的基本设施、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资奖金收入、住房等情况,彼此增进了解,有利于毕业生迅速选定就业单位。 

三、开展就业指导的内容 

(一)职业指导 

这方面的指导包括:职业的知识、性质、特点、发展趋势、以及经济收入、工作环境(社交、地理和劳动环境)、晋升机会、就业难易度,了解职业所需要的能力,限定的资格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定与调查、个性心理品质与职业适应程度判断,帮助求职者培养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职业观念,等等,内容十分全面细致。

(二)就业观念的指导 

指导毕业生在择业时,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社会需要与个人选择,客观条件与个人成才的关系,在就业后,应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观念、为人民服务观念、服务与服从经济建设的观念、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等。同时还要指导教育学生,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职业学校毕业生应更多地把就业目标确定在生产第一线和基层,鼓励他们到乡镇、集体、股份制等非国有企业就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它将为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 

(三)信息指导 

就业信息是指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传递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和情况,是择业的基础。学校职业指导机构要非常重视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广泛收集有关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机构要与当地的人事部门、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门、人才交流中心和各企事业单位建立关系,主动深入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用人单位,并与前几届在各地工作的学生联系,广泛地建立信息网,及时收集供求信息。信息服务借助讲座、信息会、布告栏、电脑、小册子等形式将就业信息告知毕业生,可以定期为学生编印求职手册。信息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建立信息库,向学生开放,学生通过电脑查询即可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四)咨询指导 

与课程教育相比,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尽管就业指导课介绍了有关就业方面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但还有许多人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具体指导,因此,需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咨询、指导。个别咨询是基于求职者的自我认识、择业意向和个别素质等互有差异、各不相同,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指导学生确定正确的择业理想;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和竞争意识;给学生提供其他方面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咨询指导既可以针对个人的不同需要分别进行,也可以将不同的个人问题归纳为几类,如怎样选择职业、怎样写求职信、怎样赢得面试、怎样克服求职中的心理障碍等,按不同个人的共同需要,分类进行小组咨询。个别咨询具有针对性强、收效快等特点,因而更受求职者的欢迎。 

(五)技术指导 

求职是一门艺术,有许多技术和技巧。求职技术指导是针对毕业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有惶恐感,在供需见面时比较拘谨,甚至手足无措、坐失良机的就业障碍而进行的一种技巧性指导。其内容包括:应考、面试、面谈要领和技巧,求职信的撰写和回复,个人履历及有关资料的填写、整理与使用,仪容、礼貌、服饰、应对,就业后的心理调适等。这方面的指导往往通过组织模拟的招聘会、模拟的面试,充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求职的竞争力。此外也可以辅以电视录像片作为补充。 

四、开展就业指导的主要措施 

(一)成立就业指导机构 

目前各职业学校普遍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从组织领导到任课教师都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就业指导中心一般设在学生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担任指导中心或教研室的主任。这种机构设置的长处是毕业生就业信息能及时地得到有效收集、加工、整理和反馈,使就业指导的内容不断充实和更新,对学生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易于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组织机构虽然健全,但由于经费、人员等问题,具体的实施状况差异很大,总体来看实施的效果较差,学生满意率较低。 

(二)开设就业指导课 

开设就业指导课,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除了思想政治、学习成绩、身体状况有明确要求外,很注重毕业生的社交能力、行为举止、待人接物、谈吐风度、基本气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是否宽广等等,这些方面均可以在就业指导课中解决。此外,还可以利用专业课把职业指导的内容渗透在教学中。利用补充读物实施职业指导,向求职者推荐提供与职业生活有关的补充读物。

(三)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或咨询 

讲座应根据毕业生的特点和当时就业形势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一系列就业指导活动,采取讲座的形式向毕业生进行系统阐述。利用系列讲座,可以向毕业生进行形势和政策、理想和前途、志愿和纪律、道德和成才的指导,以及校友事迹、光荣传统的宣传,帮助毕业生认清形势,明确使命,正确选择。 

(四)编制就业指导刊物 

该刊物可以为不定期刊物,在校内发行,内容以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和有关职业需求的最新动态为主,同时也摘录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事例,以增强学生毕业后进人人才市场参与竞争的信心和勇气。 

(五)在专业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渗透就业教育 

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实践技能的培养,也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去了解行业的特点、行业工作的社会价值以及对自身的要求,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以便毕业生毕业后顺利进入本专业。指导学生参观各种工厂和商业机构进行最直接的指导。利用音像设备进行职业指导,利用影片教学播放,使学生充分了解某种职业的生产过程。此外还有职业调查,职业咨询日,建立个人求职档案、职业试探,提供职业资料、团体指导,个别咨询等。 

(六)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社会比学校复杂,毕业生由于思想单纯、涉世不深,没有社会和工作经验,所以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势必影响其就业。因此,在学生毕业之前,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提高他们识别是非的能力和知法、守法水平,从而确保毕业生就业率。 

五、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保障体系 

(一)健全机构,形成网络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建立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体系,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服务由教育部负责,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提供,也有一些国家其他部门共同参与,联合负责,这些部门包括:劳动、就业、内务、工业、农业和旅游等。当前,伴随着我国劳动和教育体系的改革,职业指导在劳动力市场中促进就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劳动保障部门与教育部门要密切合作,把学校的职业指导和社会就业的职业指导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职业指导网络体系。 

(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 

就业指导人员需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美国1960年有38个州规定学校的职业咨询工作者,必须由研究生院负责培养,担任此项工作要有专门的学校咨询证书。此后在7O年代初,又规定学校咨询工作者至少要获得“指导与咨询”的硕士学位。现在学校就业办公室主任和业务顾问要求具有博士学位。而我国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存在数量不足、人员素质低、队伍不稳定等现状,致使职业指导工作停留在信息收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客观上迫切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思想业务建设,帮助指导人员提供认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树立热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指导内容要全面并贯彻始终 

职业指导要贯穿学生生活的始终,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需要开展就业指导。在入学初,应着重进行心理指导。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普通中学到职业学校的角色转换,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特点以及适应的职业。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测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在学习期间,应着重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让他们认识到综合能力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在这阶段可请走上工作岗位取得好成绩的校友谈工作体会和社会需要职校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也可请企业家谈他们对人才的要求等。通过教育,使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成为学生的自发要求。同时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要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或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调适。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情况,并逐步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学校还可以联系定点单位接纳同学前去实习,让学生提前走向社会,参与实践锻炼。在毕业期间,应针对择业期间的问题进行指导。指导主要围绕价值观的引导、就业形势、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技巧商谈、心理调适等方面展开。这个阶段,需要学生主动走向社会寻找自己的锻炼机会,同时学校应为毕业班学生牵线搭桥、多方联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锻炼机会和便利条件,使毕业班学生从中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有关工作的常识,在思想上、能力上做好毕业就业的准备。 

(四)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毕业生指导工作走向法制化、制度化,毕业生指导工作健康发展也迫切要求加强法制化建设。许多国家为了有效进行职业指导,促进就业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在英国,1909年政府颁布了“职业介绍律”,1910年通过了“职业选择律”。在日本,除政府颁布的法律条文外,文部省还颁布了许多关于出路指导的文件,对学校有关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出路指导计划、课程安排与内容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在美国,1965年制定的《高等教育法》规定,政府要给面临失业学生以帮助,并就联邦政府、州劳动局以及高等学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职能做了明确的规定。1976年通过的《均等就业法案》规定,公民(包括毕业生)有均等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时不得有性别和种族的歧视。1984年通过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规定,必须为毕业生提供辅导服务。另外,各州还专门颁布有关法律规定职业咨询工作者的资格条件,并拨专款来改善和推进学校的就业辅导工作。我国要加快立法进程,制定出有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法规,把国家、学校、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各方面的责、权、利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以确保用人单位自主择人和毕业生自主择业,保证就业市场公平、有序地运行。 

(五)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随着信息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起毕业生供需信息库,并实行全国性联网,让毕业生通过计算机终端,查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需求信息,进行供求选择。美国于1979年在州一级建立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化职业信息库。2O世纪9O年代建立了各州联网的部级职业信息库(AJB)和人才信息库(ATB)。现在美国职业信息库每天向全国约1千万个职位空缺信息。2001年7月1日起,全美大约2000所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已全部建成“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one—stopem—ploymentservicecenter)。我国应充分运用计算机管理手段,尽快形成全国性的职业信息和人才信息系统网络。 

职校就业指导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就业现状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技术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对于技术应用的侧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这些都是高职毕业生相对普通高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优势,更是众多企业单位青睐高职毕业生的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因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被人所关注,其就业难度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相对来讲,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显露的劣势显得更为突出。据统计,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高职生为51%;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2.6%,其中高职生为62%。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大低于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可以说高职毕业生是一个就业困难的群体。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因素分析

当前,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造成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环境因素

成了大众教育的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而社会上的用人需求并没有同步的增长,这就造成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热门的、理想的工作显得是那么的稀缺。高职生在学历,社会认可度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劣势,就业形势更是严峻。一方面,一些行业和地区对高职生就业在政策上还有所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生的就业。另一方面,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偏见,人们对高职教育、高职学生不够了解,常常片面的认为高职院校是最末流的高校,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都不及本科学生,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另外,用人单位提高门槛,一味要求高学历,使得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自身条件因素

1.在就业观念上,大多毕业生都存在一些误区,高职学生也是如此。一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择业标准过于功利化,一味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只考虑工作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而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没有对自己进行合适的定位,导致就业困难。很多大学生求安稳,求职一次定终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一次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2.在就业心理上,高职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表现。焦虑心理是很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会产生的消极情绪。择业过程中的焦虑心理是个体对于就业前景无把握的一种内心不安的状态。对于即将进入的社会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知如何良好的适应新的环境,落实就业单位之前的不确定性,面对多个单位、多个职位无法做出选择,都是引起焦虑的原因。

自卑心理是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表现。由于高职生是专科学历,加上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认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不敢正视现实,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

就业挫折承受力差也是一部分高职生在遇到挫折时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面对再一次的择业。

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不健康心理还表现在攀比心理、盲目从众、过分依赖、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等等,这些不良的心理表现影响了高职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合适的定位,从而导致了高职生就业困难。

(三)学校教育因素

目前,大多数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只能算是“就业前指导”。通常都是在毕业前,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和几次就业指导讲座来完成的。总的来看,就业指导工作都是作为毕业实习前的强化指导来开展的,大多集中在实习前很短的一段时期内,教育指导的内容也仅限于面试注意事项、职业礼仪等。就业指导的工作实效不是十分明显,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起不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是广阔的,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要从市场出发,结合实际市场需求,进行正确市场定位,以正确的职业分析、适当的定位、良好的心态面对择业,面对市场,这样才能选择到合适的工作。由此可见,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转贴于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全方位、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是传播技术知识和培养劳动技能,主要是帮助学生增强职业意识,了解社会需要,了解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服务学生就业,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

当前,高校毕业生正逐年增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高校只有积极响应社会上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应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只有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工作指导思想,告诉学生社会上的人才需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需求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才能促进毕业生更好的就业。

随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全方位、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越来越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共识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抓好入学教育工作,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在做好新生入学阶段的入学教育工作中,指派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情况以及就业前景,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帮助学生在入学初期就能做好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合理的安排好今后三年的大学生活。

2.加强“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以“两课”和“职业道德和创业就业指导课”为依托,以职业指导专题讲座为补充,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开展常规指导。在不同的时期适时的开展职业指导专题讲座,主要包含专业发展方向、实践技能提升、自身素质修养、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与面试技巧、个人形象与礼仪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用人需求和就业形势,合理制定求职期望和战略,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不断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修正职业规划,做好实习前的技能储备和心理准备,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3.开展技能竞赛,增强就业竞争力。据统计,在高校毕业生的总数不断增加的今天,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缺口是相当大的。高职毕业生只有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技术实践能力,才能弥补学历上的不足。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相关专业技能练兵,引导学生按照职业需求来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竞赛来强化专业理论、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资格认证,通过介绍所学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举办相关认证培训等,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能顺利获得“两证”即,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提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可以开展模拟面试活动,让毕业生体验求职面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帮助学生成功通过面试,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在经过几年的学习生活后,在知识储备、实践技能、社交能力等方面都有的长足的进步。然而,面对陌生的社会,面对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在就业中难免出现了诸多的心理问题,如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失落感,渴望竞争与害怕失败的矛盾,从众心理太重,缺乏奋斗精神等。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进行心理自我调适,排除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事实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就业中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迅速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尽早的融入社会,进入新的社会角色。

5.利用人才市场,服务学生就业。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各个高校也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了高校领导的“一把手”工程。每年各个高校都会定期的组织人才交流双选会,服务于学生的顺利就业,也为企业招聘人员提供了便利。同时,政府、企业、学校间的合作正在不断的加强,努力拓展就业渠道和空间。一些高校近年来对多方联动,共建公益性校园常设市场作了一定的尝试。将常设人才市场设在高校内,建立三方沟通、交流的零距离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服务社会、服务学生,创新学生就业工作全程化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钱贵江.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宝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职校就业指导范文5

调查结果显示,很大一部分的中职学校护理专业是会开展就业指导的,但是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展开,在校生不在指导的范围之内。毕业生毕业之前,学校采取应急指导,突击式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综合竞争能力等,但是由于时间较短,效果并不是很明显[2]。结合相关的实验表明,就业指导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开展,贯穿学生在校的所有学习时间。新生入校,学校就应该将就业指导带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当中,分年级、分阶段的进行指导。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我总结了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实施方法。新生入学一年级,应该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清就业形势和压力,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二年级,应该针对学生的爱好与特长,结合丰富有效的就业指导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前夕,这是就业指导的最佳时期,应该重点指导学生及时认清社会形势以及自己的专业特长,并且帮助学生根据各大医疗机构的用人制度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及时相关的就业信息,指导学生的面试技巧,鼓励学生以良好的就业心态应对社会的竞争。

2.全员化就业指导模式

针对中职学校护理专业而言,指导工作不应该仅仅只是指导部门的事情,而是应该努力地调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参与[3]。校内,应该建立以就业指导人为核心,辅导员、班主任等共同参与的指导机制;校外,学校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共同帮助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就业观念;社会方面,应该重视舆论的引导和宣传,用积极向上的就业文化来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从而为就业指导奠定基础。总而言之,必须从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等三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为中职护理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方向,从而确保整个社会护理人才的质量。

3.分层次就业指导模式

每个学校应该设置专业的就业指导员,并且将每个就业指导员与所有的班级进行对应帮扶,然后配合班主任一起了解学生对就业的期望[4]。护理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一是参加市里或者县里的事业单位的编制考试;二是到大城市的医院或者部队实习就业;三是“先就业,再择业”,鼓励学生先抓住一起应聘的机会,到各类医院的护士岗位进行锻炼;四是学校向医疗机构推荐一些成绩不优秀但是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做医药销售的工作;五是重点关注班级里面的贫困以及单亲家庭的毕业生,将一些合适的就业机会推荐给这些学生,帮助他们顺利毕业。

4.个体化就业指导模式

个体就业咨询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重要方式,为了顺利开展个体就业咨询,可以建立就业指导咨询室,通过启发教育、平等沟通以及共同探讨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自己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并给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建议。这种咨询不仅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是通过书面进行交流;还可以是通过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既可以是定期的,还可以是不定期的;既可以是通过电话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网络。个体咨询的内容非常多,一方面涵盖了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以及相关的就业信息,另外一方面还包括就业心理、自我评估等各个方面。那么提供这样个性的咨询服务的既可以是老师、学校专业的指导老师,还可以是家长、亲友或者同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就业指导方法针对性较强,方式较为灵活,受时间、地点影响较小。

5.跟踪就业指导模式

职校就业指导范文6

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就业压力依旧较大

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在如此巨大的劳动力供给面前,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力仍然十分短缺。加之,很多大型企业对于学历的高要求,就业压力随之增加,市场竞争激烈,中职毕业生如果专业技术不够精湛,就很难找到自己期望的就业位置。

(二)专业对口相对较少

虽然自2005年以来,我国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2006年为95.6%、2007年为96.08%、2008年为95.77%,2009年为95.99%,2010年为96.56%,2012年则达到了96.71%,但是由于片面的了解这种高就业率,很多中职生并没有主动去了解实际的就业形势。事实上,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珠江三角地区、长江三角地区许多企业的用工需求已经大大减少,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很少,且就业后的工作很不稳、就业质量不高,已成为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就业理念较为落后

中职毕业生对待就业,往往有一个理念的误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眼高手低,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正确处理“我要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的关系,这就导致中职毕业生失去一些就业机会。

二、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帮助中职学生成功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深化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树立就业目标

中职学校毕业生应该从自身素质和就业形势两方面出发,树立就业目标,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这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关键。只有把握自己的个性特点,给自己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位,客观地认识自己,并对自身各个方面的优势和潜在能力有深层次的分析,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职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消除盲目性,提高面试成功率,最终得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中职学校也应该尽快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中职学习期间的就业指导,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切实的就业目标,并且实现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的求职目标的全方位对接。

(二)转变就业观念

作为中职学校来说,更应该立足于现实,冷静地面对中职生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市场形势以及社会发展走向,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统筹安排,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准备职业、适应职业,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毕业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进而提高就业质量。

1.形成勇于竞争的理念

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竞争可以发挥人们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增强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勇于竞争的观念,应该形成一定竞争意识,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在现代经济社会,一个人很难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因此,中职学校毕业生要打破一步到位的就业观,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形成“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同时中职学校应该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实习或者就业。

3.建立科学的就业体系

中职学校应该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利用学校优势,建立本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就业信息网,建立人才供求沟通的桥梁,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动态,毕业生信息和社会人才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学校还应该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走联合协作办学的路,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稳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之路。

(三)克服消极心理

由于中职毕业生年龄普遍较小,自我调控能力差,心理咨询对毕业生渲泄不满,排解郁闷起到了很好的调剂作用,有助于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就业活动中去。近年来我国整个就业市场总体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中职学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仅会遇到种种外部障碍,还会遇到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即毕业生的择业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开设就业心理辅导等课程,将就业指导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一个部分,积极开展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克服不良的择业心态,树立健康的择业心理,从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一颗平常心,坚强的面对就业压力。

(四)提高综合能力

目前,随着产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所招聘的员工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好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观念以及团队意识。因此,一方面中职学校毕业生不仅要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还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加强人际交往、沟通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学习和接受能力等等,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中职毕业生还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抓紧业余时间进修学习,为自己充电,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现代社会对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也应该从中职生的特点出发,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注重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例如,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来校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定位、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进而提高毕业生质量,适应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社会对于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就业形势,中职学校应该抓住机会、认清形势,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实行角色转换,进而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静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工作【J】职业2011(33)

【2】常兴李正全科学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4)

【3】李迎果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