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专业建设范例6篇

职校专业建设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1

1、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能由普通高等教育的师资简单地转换,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原来中专学校师资自然地就能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为此,应当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教学规律与要求,重新审视和整合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这也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居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课程体系是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体现,课程设置、课时及授课学期安排等方面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课程体系也是专业设置时必须首先确定的内容,离开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一个专业就无法确立。

教材是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培养的物质载体,缺乏这一载体,必将影响到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效果。由于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专业的不断细化,加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必然要求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也应当具有其特殊性。如何使教材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与培养目标,仍然是目前乃至以后很长时间内应当关注的问题。

3、办学条件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

高职院校应具备符合职业教育需要的物质设施等条件。专业建设中,对于关系到组织专业技能教学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应当不断地加以完善,从而增强高等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强化与重视实践教学活动,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分水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仅对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制约着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进而影响到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此,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职业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5、职业能力测评体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立以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能力评价体系,评价专业人才是否具备某一岗位所要求的行为能力或胜任能力,这既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衡量和检验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专业建设各要素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二、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化

1、实现专业师资建设的多层次性

一般而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每一个专业都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就目前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划分来说,至少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模块。不同的课程模块,对师资的要求不同,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措施,因而决定师资队伍建设应当依据相关教学规律。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至少应当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基础课教师队伍。这方面师资较为充足,一般不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二是专业基础课教师队伍。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同,需要重点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师的培养。三是专业课师资队伍。这往往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不论是教学目的与方法,还是教学观念与思路,都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职业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要使已经形成固定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普通高校教师或中专教师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转型,不仅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需要重新学习、重新探索。为此,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就成为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心。

2、实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途径的多样化

目前师范院校所培养的师资尚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加之高职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专业建设过程中,采取多样性、多渠道的方式培养或培训符合职业教育要求和需要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采取引进和培训方式,建立一支适应高职专业课程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通过挖掘现有师资队伍潜力,筛选并培养专业课程教学所需要的师资队伍,逐步实现现有师资转型。同时,根据高职教育与行业依托的特定关系,在行业、企业等部门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者通过有关途径充实专任师资队伍,从而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增强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的科学性

建立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助于在师资培养、考核、聘用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激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二)产学研一体化

1、树立产学研结合理念,指导专业建设工作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密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加强专业建设的宗旨是提高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也必须通过社会加以检验。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的紧密结合,征询用人单位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并指导专业建设工作,促进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同步发展。

(三)课程建设特色化

专业课程建设特色化要求根据专业自身的内在要求,对课程的体系、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突出个性。当然,专业课程的特色又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其特色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3个方面。职业教育的这种特性既是通过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体现出来的,也是通过专业建设的各要素来实现的。因此,在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挖掘其特色。

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

能力本位观念既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专业建设的目标。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只有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与目标,才能使专业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使专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使专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2、以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整合和完善课程结构为主线,形成专业课程特色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目前,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模仿甚至照搬高等专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或者是高等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压缩,在一定程度上尚未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因此,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更新课程内容、整合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高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技能性与职业性。

(四)注重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2

关键词:中职院校 示范校建设 模具专业

2010年6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吹响了国家开展中等职业院校示范校建设的号角。2011年1月,三部委再次联合《“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1号),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示范建设学校名单,宁波技师学院有幸成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立项单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被批准为中央财政支持的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笔者作为学院模具专业的一线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对示范校建设文件的学习和理解,结合参与学校示范校建设的亲身感受,对中职院校在示范校建设中如何加强模具专业建设谈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一、广泛调研,找准专业建设方向

宁波技师学院位于我国沿海发达城市、素有“中国模具之都”称谓的宁波,模具行业是宁波重点优势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产值、质量和技术等方面均在全国占有较强的优势地位。

宁波的许多中职和高职院校顺应社会人才的需求,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但是多年来宁波市仍然存在着模具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模具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尴尬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中职学校学制过短而高职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又过于偏向理论,最终造成了中职学校毕业生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均无法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技师学院是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而产生的,是以培养预备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师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因此,技师学院要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师资结构上克服传统教育观的束缚,运用自身办学优势和特点,找准模具专业建设方向,探索出一条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

二、以示范建设为契机,积极创新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宁波技师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紧紧抓住示范校建设的大好时机,积极进取,克难攻坚,逐步探索出了具有技师学院鲜明特色的“以典型案例为核心、小班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1.适应市场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宁波市及其周边模具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学院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 调研了众多相关院校专业的教学模式并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讨论, 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并且取得模具专业技师职业资格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确立以典型案例为核心、小班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技师人才培养模式

技师是技术工人中的精英,服务于生产、服务一线的关键操作岗位,生产、服务现场的技术和管理岗位,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师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宁波技师学院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认识到,技师的院校培养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丰富技师学生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师研修模式是院校培养技师的有效途径。在技师院校培养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实行分流、分层次教学,坚持把好技师生源入口关;设立技师研修准入条件,研修形式以案例教学为核心;在技师评价上采取院校自主评价模式,建立由行业、企业、院校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审定整个专业建设计划和技师研修计划,对技师学生进行项目辅导和业绩评价。

三、条件保障

1.实施小班化教学

宁波技师学院模具专业在探索小班化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模具专业学生采用阶段分流制,每一阶段考核不合格者实行分流,最终进入技师段学习的学生在20人左右,实现了小班化的教学目标,保证了每一阶段学生的整体素质,保证了最终技师毕业学生的质量。

2.大力加强教学实训场地建设

良好的教学实训场地是模具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为此,宁波技师学院模具专业建有模具加工实训区、模具装配实训区、图形工作站、数控编程室、模具设计室、快速成型室、产品设计研发中心等10多个实训室(区)。主要配备五轴激光加工中心、高速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机床(慢走丝)、数控电火花成型机床(三轴联动)、快速成型机、龙门加工中心、龙门雕刻机、双色注塑机、三坐标测量仪等等先进实训设备。可开展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制图员等工种(项目)培训、鉴定、师资进修、项目开发和竞赛,能同时容纳200名学员进行实训。

3.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保证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以典型案例为核心的、小班化、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一体化师资队伍。为此,模具设计制造专业积极与宁波各大中型厂商、公司等单位合作,吸引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老总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并成立专业委员会,对模具专业建设建言献策。通过送培、挂职、校本培训等方式培养专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业结构优化、数量合理、专兼结合、业务能力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四、体会与思考

近年来,在“高技能人才短缺”“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等形势下,全国各地的“技师学院”相继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技工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其基本特征是:在培养传统中等职业技能人才的基础上,肩负起了高级以上技能人才的培养使命,使技工教育走上了大数量、多层次的发展轨道,培养技师已经成为各技师学院责无旁贷的责任。

但是,技师学院应该如何培养技师,即技师的“学院培养模式”是什么?这一问题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没有相应的“版本”供大家参考。调查发现,全国各地的技师学院实际上都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状态,相互之间也很少有所谓的“成功经验”供大家借鉴。在培养模式、教学计划、教材与设备、师资配置、毕业生评定方案等诸多方面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各技师学院已经相继开始招生,并已经由此产生了第一批、第二批等等所谓的“新技师”。但这样的“新技师”是否真正达到了“技师”水平?笔者心存疑问。

技师学院要培养出名副其实的技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模式问题。只有这一问题解决了,教学计划、设备与师资配置等下游问题的解决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才会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97-02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大力扶持,民办职业院校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迅猛发展,不仅院校数量与日俱增,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建设更是发展迅速,人才培养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民办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各院校对专业建设还缺乏科学认识和谋划,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和分析在专业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科学进行专业建设和管理势在必行。

1 民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有着自己的优势,例如民办高职院校机制灵活,理念新颖,推行教学改革速度快;教师创业劲头足,发展空间大;专业设置与市场结合紧密,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优势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好。在职业教育的这个平台上民办教育经历了自己艰难的发展,走到今天的诸多院校都是他们中的佼佼者,然而大浪淘沙,在新的机遇和教育形式下,如何在生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高职教育继续保持不败,是摆在所有民办院校面前的共同问题。专业建设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各民办院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同时在专业建设方面还是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

第一,基础产业的专业设置较少,比例不协调。尤其是对农业、重工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专业设置普遍较少,大部分集中在计算机、经济管理类专业。

第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民办高职院校因为资金问题,专业设置多集中在办学成本较低的专业上,这就造成了就业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企业招不到想要的毕业生,而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却难就业。

第三,专业设置过度重复,特色不鲜明。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不顾自身条件,在师资力量比较匮乏的情况下,设立“热门”专业,不切合实际地盲目攀比,一味“跟风赶潮”,专业设置速度快、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论证。为满足市场的短期需求盲目设置专业,追求短期、快速效益的现象也十分明显。这样以来不仅办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会使招生陷入困境。

第四,专业建设多而全,往往忽视内涵建设。不论办学时间长短,各学院招生专业数量普遍较多。建校时间短短几年,专业却多达几十个,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教学行政用房和实训场所等各方面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基本条件,更难以达到专业质量标准。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带头人,没有稳定的专业教学队伍。内涵建设得不到重视,教学水平没有保障。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令人担忧。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开发专业,抓好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2 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思路

2.1 高职专业建设的原则

(1)专业建设要有明确的定位。专业设置之前就要对所建设专业有准确的定位。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

(2)专业建设要建立由学校 、企业 、政府三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专业建设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它也是用人企业为自己培养、储备人才的前提,更是为保证教学质量主管部门进行统筹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3)充分挖掘现有教学资源,稳定办学规模和专业数量。学校设置专业,在力求变化的同时应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并不断深化内涵建设。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不同的工作岗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设置要无限地增加,专业建设需要相对稳定,它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建设的过程。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学校的长足发展。

(4)专业的建设要有适应性和针对性。设置专业应以服务面宽、适应性强为基础。专业的服务面向应以“能宽则宽”、“宜窄则窄”、“宽窄并存”为原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专业面的宽窄要根据行业和岗位的特点适度设置。

(5)专业建设要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同时应具有前瞻性和特色性。以自己学院的优势学科为基础,发展边缘学科,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建设,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2.2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途径

2.2.1 专业建设要进行科学谋划

(1)一切专业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指出:要建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建立与专业相联系的职业鉴定机构、建立与专业相协调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以专业为基础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以专业为单位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和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等,这些都是专业建设应当遵循的规范和要求。

(2)专业建设要促进办学。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任务是按照职业分类和岗位需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建设要以促进办学为主要目标。

(3)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是组织实施专业建设,还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需要大量教师去开展工作。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其实就是重视专业建设。重视专业建设,首先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2.2.2 强化专业建设管理

(1)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各高职院校推进传统基础专业的创新发展;调控资源配置,加强指导专业设置跨度较大的高职院校,帮助其发展优势基础专业。建立三级专业建设监控体系,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大力推进特色优质专业建设,对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限制或停止招生,对严重不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予以撤销。

(2)制定专业设置标准,严格审核程序。主管部门严格专业设置审批手续,对各学校专业设置的数量、结构、布局进行宏观调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教发〔2004〕2 号和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发〔2000〕41号文件)要求制定包括教学实验室、基地、教师、图书等基本条件,以及监测、限制招生条件等专业设置认证标准。根据设置标准有关部门严把审核关,对于不符合条件的院校审核关,对于不符合相关条件的院校,不予以批复新专业。

(3)建立专业评估制度。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专业设置标准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对专业进行评估。依据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发〔2000〕41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发 〔2004〕2号文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及教高厅〔2004〕16 号文件等文件精神,制订了以专业定位、招生、就业 、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教学运行、专业效益等为主要考评内涵指标的考评体系。考评由学院自评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价相结合完成,同时吸纳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行业的意见。这将对各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比较细致的考核和监督,客观反映专业建设的现状,为下一步的深入建设奠定基础。

(4)在学校内部进行专业建设规划管理。第一,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各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学院自身特点制订各自5~10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第二,积极进行特色专业群建设。各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建设和规划,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主体专业,大力发展相关专业,拓展新兴专业,努力建设符合本校自身特点的优势专业群。选择几个优势专业形成拳头专业,重点建设,稳步推进。

2.2.3 专业建设需要企业参与,建设应突出区域行业特色

在专业设置、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校企对接。学校配合企业需求设置相应专业,培养适用人才,企业也应主动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参与学校专业设置。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学校必须依托区域经济特色和行业优势,设置专业,学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专业设置和建设做好充分的准备。

2.2.4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和科学分析

专业建设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周期,科学分析市场的需求,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明确新设专业的定位,避免重复设置。专业建设离不开市场调研和论证,离开市场建设专业只能是空谈。

2.2.5 宽口径设置专业

民办高职院校为保持自己的优势,专业建设时应按宽口径设置专业,使专业设置针对的不再是某一特定职业,而是某一行业或职业群,下设相关方向以供学生选择。推进复合型专业的建设,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在人才市场竞争中拥有良好职业适应力及核心竞争力,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专业建设中可设置专业方向的模块,供学生选择,既避免了专业的重复设置又能够与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丁原春,张培斌,秦光彪,等.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管理的思考[J].养殖技术顾问,2007(7).

[2]马元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5).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4

一、积极培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专业精神

关于“教育专业精神”,国内探讨的人很少。大多数人在文章中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有些含糊的感觉。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发挥教师的教育专业精神是十分必要的。那什么是教育的专业精神呢?目前,专业精神一词没有公认的定义。在英文中与专业精神意义相似的是professional-ism、career、morale等词。Professionalism指从事专门职业者的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地位或方法,含有专业精神和专业的意义。Moral一词含有士气之意,指高昂和谐的工作精神,也包含有一种道德、道义的意义。教师专业从其本质的内容结构上看,应当包含哪些方面呢?我认为,应当包括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伦理)和专业精神三个方面。专业知能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专业道德是对教师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专业精神则是教师基于自我期许而表现出的充分信念、高度热情和不懈追求的风范与活力。

(一)兼职教师专业精神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

笔者认为,教育专业精神的内在结构具体包含五部分:一是服务性。乐于从事某项工作,不计较物质待遇,而重视对他人及团体的贡献。二是专门性。从事一项工作应具备专业知能,不是仅靠个人体力和普通常识即可应付工作需要的劳工或低层工作人员。三是长期性。有终身从事这项工作的意愿。不见异思迁,且与所属之机构团体有休戚与共的情感。四是创造性。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不墨守成规,并有高度使命感。五是自律性。责己严,待人宽,以身作则,爱护团体荣誉。

外在表现有:专业尊严感、敬业乐业、勤学进取、开拓创新、教育爱心。

(二)兼职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方式

教育专业精神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一是提高兼职教师的社会地位:二是充分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三是完善教师教育模式;四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五是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六是加强兼职教师的自我修养。

二、加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专业知能的建设

(一)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学科水平的建设

作为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的专业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教师专业知能的提高。加大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为本学科的授课和科研提供保障。密切同其他兄弟院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同行的联系,及时沟通,做到所传授的知识是最前沿和最实用的理论知识。注重理论知识讲授工作的教学反馈,根据学生听课的状态和效果,及时增加和删减所要讲授的专业知识。要同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有关知识传授需要的教材、辅导教材、课件等教学用书籍,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及时提供。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二)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学科技能的建设

职业院校聘任兼职教师的初衷,很大程度是由于缺少实践技能的教师,所以兼职教师要想加快专业化的进程,必须加大实践技能的提高步伐。兼职教师、实训教师来自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接触到的都是比较前沿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兼职教师要想给学生上好实践技能课,必须要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实践和磨炼自己的实践水平,积累大量实践操作经验,并将它们传授给学生。另外兼职教师应该不断革新,创造更多、更实用的实践操作方法,搞好自己的学科技能建设,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优势,为上好课、教好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实践技能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抓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教学基础理论的学习

在推进兼职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强调对于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更要重视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的弱项,就是在以前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学习,尽管兼职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比较高超,但缺乏这一项培训。为了保障兼职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建议院校对于没有受过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训练的兼职教师进行上岗前培训,经过培训丰富了教育教学理论的兼职教师一定能够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教学实践技能的掌握

对于兼职教师来说,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掌握高职教学的教学规律,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实事求是,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和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我相信教学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兼职教师能够较顺利地将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是十分必要的。高职院校不但要聘请从事教育的专家和学者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讲授,兼职教师自己也要摸索和研究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这样的话,对于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提高兼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兼职教师专业化的提议,是源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密切相关。提高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是加快专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政府在其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提高兼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兼职教师的地位提高不一定表明兼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有所改进,但至少可以说,没有兼职教师地位和待遇的提高,兼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而且平稳,主要是源自政府对兼职实践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保障,使得德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专业化建设进程得以稳步前进,同时也保障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地发展。

(二)衡量兼职教师社会地位的具体因素

衡量兼职教师的地位高低主要有以下因素:经济待遇。它包括兼职教师的工资报酬及从职业中获得的某种物质利益;社会利益,指从业者所具有的社会权力和利益;职业威望。是指广大群众和舆论对职业和从教者的综合评价;还有兼职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发展前景、自身提升的机会。

(三)社会地位对兼职教师专业化的影响

一是职业的吸引力较低,不能吸引社会中的优秀人才和技术专家进入这一领域,结果不能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队伍。二是由于行业的入门标准较低,使一些不具备兼职教师的人混入兼职教师的队伍,影响了兼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进程。三是由于兼职教师队伍分散的职业特点,造成兼职教师行业凝聚力和合作精神的下降。四是兼职教师由于社会地位和待遇低下

的原因,使他们缺乏对专业精神和素质的高要求。

四、制定合理的兼职教师资格制度和任用体制

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是当今世界教师任用制度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措施。教师资格制度是一种法定的许可制度,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和分工的结果,在1782年,美国的弗蒙特州最早对教师资格做出了规定。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教师的任职资格,并确立了教师职业的法律地位;同时教师资格制度还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资格制度表现为由专门机构控制行业的准入制度,使具有专业素质的人进入,将不具备资格的人排出在外。

兼职教师的任用是兼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日前这些任用机制还不健全。兼职教师的聘用基本上都是短期行为,这对于兼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有关兼职教师聘用的期限还没有通过有关法律和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对兼职教师的骋用实行动态的长期聘用制度、建立比较固定的合作关系,不但有利于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还便于管理。更主要的是长期的合作可以保证兼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进程。

五、完善科学的兼职教师评价机制

兼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与教师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有密切联系的,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实现教师专业化就必须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教师的评价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评价走向应为:一是建立以学校本位为主的兼职教师评价体系。二是充分认识到兼职教师的个体发展价值在兼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的评价体系。由于兼职教师的工作相对复杂,制定比较准确、客观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是―个紧迫的问题。四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使兼职教师的评价公开化,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来解决。五是通过教师的评价,使参与评价的各方在事后都能进行反思,为兼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完善和提高提出宝贵意见,加快兼职教师的专业化进程。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5

1 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职业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必须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方针,以培养满足社会的发展所需,学校应组成由本校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共同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通过认真调研、充分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同时征求学校专业教师的意见,制定试行稿,使用一段时间后,再到企业收集生产一线专业人员的意见之后,反复论证,最后定稿,使培养方案的制定既科学又符合社会需求。而且每年都应根据各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调整培养方案,增强针对性与适应性,体现地方特色、科学性和先进性,使人才培养方案贴近生产实践。

2 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养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根据专业方向需要,加强现有教师的自身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改善中青年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进而提高职称结构。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学历教育与能力提升并行,师德教育与业务提高并进,专职和兼职并举的方针,形成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地。建立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3 完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支柱,课程设置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强调“基础加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原则,突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程以实用为原则,职业技术课程突出专业能力培养,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及综合化思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在现有基础上,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相关岗位要求及社会需求,整合相关课程,形成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不断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4 实验实训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

职业教育能否办出职教特色,职业学校能否取得应有的办学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只有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实现科学、有序、规范、高效的目标,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认真抓好学生平时实验和模拟实习管理,形成一套良好的实验量化考核标准。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改善实验条件、提高实验教师指导水平等,形成校内实验教学和模拟实习的质量控制体系。

5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职业学校应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优秀的相关企业供学生专业认知实践和生产实习,这些企业可以为本专业的学生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企业氛围,让学生在特定背景下身临其境地去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思路和方法,尽可能缩短学习和工作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心理距离。

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开发、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不仅要利用暑期下企业实践锻炼,学习行业内的先进技术和策略,更要分期分批安排年轻教师脱产去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参与企业科研课题,技术攻关、项目推广方面的工作,将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带回学校;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加强紧密性合作,建立更广泛、更深层的合作机制;以冠名班、课题协作等方式,丰富“产学研”结合的成果。

6 强化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竞争能力

全国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技能竞赛,都说基础教育有高考这把标杆,那么职业教育的标杆就是技能大赛。因此,技能竞赛在全国、各省、各市均如火如荼的开展,毫无疑问,一所学校的某个专业能在全国技能竞赛中拔得头筹,对学校在全国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专业教师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本专业的特色,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全方位开设实践技能的选修课和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并取的好成绩是体现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成就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7 就业率是职业学校安身立命之根本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6

关键词:职业学校;机电专业;专业文化建设

当前职业学校的文化建设方兴未艾,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得到了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管理者的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作用逐渐被人们认知:职业学校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并富有生命力,必须同企业一样树立品牌形象,培育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突出专业文化的建设,一旦形成富有特色的专业文化,就会构成学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和特色,形成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1]专业文化可界定为“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专业文化的核心是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专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和陶冶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能驱使师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2]

一、专业文化建设思路

专业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专业文化建设应在学校统一的文化思路下,结合所服务的行业特色,进行具体的专业文化方案策划。专业文化建设包括专业核心文化因子的提炼、专业环境文化建设、师生专业行为总纲及专业行为细则的确定,以及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专业文化充满活力,使其落地生根于师生的心,外化于行。

专业文化建设,应该瞄准未来发展,对专业文化进行整体规划、系统整合和科学运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随着量的积累,必然会有质的变化,才能使其能量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引领专业发展。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实施举措

1.专业文化因子的提炼

专业文化因子是该专业师生对学校专业的发展以及情感责任的看法、态度、愿景和观念,是存在于师生行为观念中的一种因子。专业文化因子首先与学校的文化是吻合的,其次还要融合制造类企业的文化精髓。提炼专业文化因子的举措有以下方面:

(1)组织学习。系统学习学校层面的文化精神内涵;收集世界五百强企业尤其制造类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组织学习。

(2)头脑风暴。广泛征集专业文化因子。对象分别包括学生、教师以及企业经理。学生可采用调查问卷法,另可召开专业文化建设专题会议,邀请企业经理与系部教师共同参与,每人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然后集中汇总,提炼出大家一致认可的理念;对以上信息反复研究加工,用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简明扼要的词概括,在征得团队成员认可的基础上,提炼升华为专业的文化因子。

提出专业文化因子后,专业的物质文化建设、专业制度文化建设以及师生的专业活动中都需围绕此核心进行,如在班级、实训楼等地方以墙壁悬挂、黑板报等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专业精神文化,在系部网站上建立专业文化专栏,使师生耳濡目染,置身于精神文化熏陶中。

2.专业环境文化建设

一是专业实训室环境文化建设,包括实训室和实训室内部建设。

实训室建设包括:

(1)设计和展示学校文化、本校特色大类专业文化精神。

(2)专业展示区,包括专业建设已经获得的荣誉、专业介绍,宜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

(3)优秀学生展示墙,介绍历年优秀毕业生以及在技能大赛、创新、创业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建立长期遴选宣传机制,为学生树立榜样。

(4)学生作品展示区,分区展示学生一年级的专业作品、二年级的专业作品、第二课堂作品、技能集训队作品、创新作品,形式要多样,表现手法要创新,可以有专业设计公司的设计,也要有一部分是学生动脑动手的设计和呈现。

(5)行业的历史沿革;新技术、新工艺及发展趋势;市场人才需求信息;专业领域的名人格言警句;合作企业的简介等。

实训室内部建设又分为一般的实训室内部文化氛围建设和“校企合作冠名实训室”的文化氛围建设。

一般来说,根据专业特点首先要在实训室中张贴醒目的各类安全标识,同时在安全设施方面某些实训车间应该配备急救药箱、安全帽等。实训室墙上可布置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标准,张贴实训室功能介绍、项目实训内容、学习目标以及相关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简介等。在实训基地的每一个岗位,张贴生产看板,看板具体内容可为设备的每一步操作过程的图片,配以精当的文字;可为产品零件图;可为生产工艺卡片等。

对于新建的实训室,在创建伊始,就要与供货商达成协议: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机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试运行的全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师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水平,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为今后的技术技能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础。并且要根据企业技术更新改造的情况,定期对教师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这样,可以带动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向现代企业方向健康发展。

对于“校企合作冠名实训室”,可以由企业为主进行硬件的布置,环境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布置,墙上张贴项目开发组织机构、项目介绍、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标准等等,使学生一走进实训室,就能感受到浓郁的职业环境的熏陶。

二是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所在的教室是班级文化的外观,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积极向上、充满情趣和体现班级思想的教室布置,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班级文化建设首先可以成立由企业经理、专业教师为成员的顾问团队,为班级文化布置指导方向――引企业文化进校园,将学校文化主旋律和班级的专业特色、班级学生的集体特色有效融合。其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赞助配合,设立班级文化建设创意奖,充分调动班级学生积极性,推动班级特色文化发展的脚步。

3.专业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职业学校的灵魂,在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创建和管理中,除了传统的针对实习训练的有关制度、操作规程、安全文明生产要求,还要在实习基地的管理中,落实“6S”管理模式,模拟企业的现场环境,进行仿真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实行,其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对学生日后就业的行为、心理素养等的培养,都是比较适合的,值得推广。

专业制度主要包括各种规章制度、职业规范、工作守则、道德规范等。如机电专业,其实训室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全实训室管理制度。根据专业建设和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一套合理规范的建设和管理制度;根据实训室的教学功能和实训项目特点制定严格操作规程;设备物资实行专人管理,使实训教学、设备物资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这些制度包括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有针对实训指导老师的、实训室管理员的、任课教师的以及学生的。这些制度的制定不但要有文化内涵,更要体现专业性,要具有专业的行为规范,并且保证措施要得力,执行要到位,使实训教学正常有序。

(2)落实实训室管理制度。将重要岗位的职责、流程、标准上墙,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使人人知制度,人人遵守制度。重视常规制度落实,做到每年、每月、每星期、每天、每节课的相应工作制度的落实。突出安全制度的实施,安全是实训室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训室安全文化主要从各类安全标识、安全设施中体现出来。帮助学生树立安全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安全观,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和修养,加强学生的安全责任心。

4.专业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3]专业行为文化的主体包含专业教师和专业学生。规范教师专业行为,引领教师做专业文化的执行者;明确学生发展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做专业文化的践行者。

(1)教师专业团队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理念,只有成为教师的共识,经过教师的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行为习惯,才有可能用文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形成个人内在的品质和群体文化,最终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以熏陶和感染学生。如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国内外培训,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安排专业教师到校外企业锻炼、到校内入驻企业沉浸式体验,定期邀请省内外职教专家、企业家、高校教授等来校讲学,以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境界;成立专业名师工作室,为专业建设献计献策,为课程改革添砖加瓦,为产学研助推力量。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各类项目:技能大赛、创新比赛、企业实际项目承接等项目化工作,进一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能从主观上提升自己,从根本上增强对专业的归属感。

(2)学生专业活动文化建设。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专业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专业行动总纲,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归属,也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具体活动有:

①听企业领导者“传道”。企业领导者的成长经历和思想,可能会影响一名青少年的一生。定期邀请企业老总结合实战经验做专题讲座,将“企业家讲坛”搬进校园,有条件的可通过校园媒体等将记录真实地传播到同学们的面前。

②听企业工程师“授业”。请企业里的工程师介绍工作中的专业知识,介绍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帮助同学们扎实专业功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为学生学术思想的汲取和实践经验的吸收搭就平台。如我校“金纬冠名班”的学生每周有一次讲座课程,金纬机械公司安排了不同的工程师就不同主题给学生介绍,如“企业文化”、“安全生产”、“品质管理”、“设备运营”、“设备工艺”等等。

③冠名班的活动。冠名企业将鲜明的企业文化气息通过班级布置、课程设置以及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活动融入了班级文化中,这种气息能给班级学生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熏陶和吸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企业的感情,增强对班级团队的感情,营造蓬勃向上的班风,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④参观学习,拓展视野。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电博会参观、专业设备展览参观等,让学生通过现场感受,拓宽视野,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专业方向和就业的前景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⑤工学交替模式多样化,提升团队专业素质。提供校内校外多种形式的工学交替,教学计划刚柔相济,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例如我校金纬班学生暑假时间,进入企业一线工学交替实习一个月,让学生在思维空间拉近学校课堂与生产现场的距离;数控维修专业班级学生在普车师傅的指导下,利用车床“休训”间隙,采用“2对5”的师徒教学模式,进行普车三级保养,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机电专业学生电气整周实训,安排入驻企业的工程师给学生授课,并进入企业车间动手实践等。

⑥第二课堂专业知识延续拓展。开设包括软件制图、加工中心小饰品制作、机械装调、PLC与气动、电气控制系统等项目的第二课堂,为第一课堂授课进行延伸、补充和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于有这一兴趣方向的学生,组建优秀的专业小团队,增加专业学习氛围。

总之,专业文化建设需要全员参与、分工负责、集思广益。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专业成长有着强烈的指向功能,对专业发展有着显著的引领作用。通过建设专业文化,引领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和实力,是学校建设品牌专业并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青.论大学中的专业文化建设[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007,23(2).

[2] 李建荣,姚婷.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文化

建设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2,(1).

上一篇梦想作文

下一篇拿来主义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