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校专业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185-01
中职校的专业建设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加强中职校专业建设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整体竞争力的关键。现阶段一些中职校的专业建设重视专业外延发展较多,重视专业内在品质提升较少,往往专业的规模虽不断扩大,但是水平提高不多。
1 加强专业建设的施实办法
1.1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要广开财源,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硬件配置条件,创造优良的教学、治学环境。在配齐配好正常教育教学设备和功能设施外,尤其要切实加大专业实训场所的建设投入,保证有规范化、高标准的合格实习场所。不仅要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还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舍得投入,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形成校企之间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真正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1.2 加强人才建设,优化师资力量
要建设一支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奠定专业建设的人才基础。要切实做好引才引智工作,结合实际需要,招募高学历、高层次、高技能等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保证教师队伍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要认真做好育才工作,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加强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等继续教育工作,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师德教育,引导教师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安心教学。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广泛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
1.3 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效果
积极开展教研工作,大力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相结合,将实践课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将职业资格培训与学生就业取向相结合,将第二课堂教学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相结合。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着力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规律,促进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突出课程教学重点和特色,实行精品教学。选择全国优秀教科书为课程教材,并根据学科最新发展,调整、充实和更新教材内容,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开展教学内容专题与创新研究,使教学内容反映学科与实践的最新发展。
1.4 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的总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注意在课程设置上加大素质课程比重,组织和开展各种思想、文化专题学习和研讨活动以及辩论赛、演讲赛、文艺晚会等文化活动,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获取知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1.5 加强技能训练,体现“职业”特色
制定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大纲,推进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大技能训练分量。实验室面积、实验设备、实习场所等达到标准要求,能满足教学需要。实训教师达到“双师”标准,员额数量充足,能够胜任实训指导任务,满足实训要求。学生实训时间、实训项目能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坚持以提升内涵发展能力目标,通过创建国家重点职校、示范性专业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升办学品质,实现办学水平的新突破,以技能大赛为抓手,经常开展师生“技术大比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现师生技能竞赛水平跃上新的台阶。通过创建和加强校办专业实体,实现产、教、研一体化,推动科研和培训工作的发展。
1.6 加强招生就业工作,打好发展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职教工作要发展就必须做好招生和就业这两个重点环节的工作。要群策群力做工作,把合适的生源吸引到学校来,打好能按计划招生的基础;把合格的毕业生推介出去,实现毕业生能顺利就业的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就业、学校事业发展的双赢目标。目前尤其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开拓实习、就业市场,时刻关注就业形势,研究就业政策,耐心细致的进行就业宣传,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确保每一个毕业生一毕业就能实现稳定就业、体面就业,自食其力,顺利融入社会,贡献家庭,贡献社会,不能落入“毕业即失业”的怪圈之中。
1.7 加强党建工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要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师生中扎实开展党史和知识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尤其要注意做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激发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高尚的师风,引领创建优良的校风、学风。
2 结语
就具体教育单位而言,仅就招生和就业两个环节,就呈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状况,好学校、好专业生源不断,一般学校、一般专业生源枯竭;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优质毕业生供不应求,素质一般、不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普通毕业生处处碰壁。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普遍希望学校加强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建设,能联系生产和工程的实际需要教学,培养拿得出手、使用得上的人才,这些要求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不谋而合,可见,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是中职校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2
历经多年探索,成都艺术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有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一系列主客观“瓶颈”。
(一)社会认识误区统计数据显示,在未接受专业咨询前,大多数人认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在连锁零售企业内从事收银员、营业员、理货员、服务员等岗位的工作。基于此种理念,学生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学生家长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生本能的抵制,进而导致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招生方面不如我院其它热门专业。另外,目前尚无专业机构制定权威的连锁经营管理认证体系,也没建立严格的行业持证上岗制度。再者,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连锁零售企业一味追求劳动力低成本,大量聘用未受严格专业教育的低素质劳动者。企业短期逐利的行为,不利于企业自身长远的发展,同时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二)校内教学、实训条件受限为更好地适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加大了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实训设施的投入力度。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特殊性,本专业需要的教学、实训设施非学校财力所能承受。在教学过程中,连锁专业能够利用连锁经营管理软件模拟连锁企业运作流程、能够利用学校超市了解门店基本运作方式。但是,对于连锁经营管理的“基石”和“灵魂”———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在校内教学和实训过程中无法给学生展示。同样,对于保证连锁零售企业正常运转的核心———物流配送,校内教学和实训也面临类似问题。
(三)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偏低,英语水平差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2002年达到15%,2002到上升到21%,2012年达2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快速上升与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的背后是高考录取分数线不断降低。2012年四川省高职高专录取控制分数线,总分为750分,省教育考试院划定文理科分数线分别为220分和210分(之前曾划定为190分和180分)。进入我院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差,高考入学英语分数大多在50分左右。目前成都地区大型连锁零售企业以外资企业为主,外企对于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尤其对从业人员英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外资零售连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较为专业,员工晋升需经严格考核。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员工晋升需要通过企业统一组织的英语水平和逻辑能力测试。由于“历史欠账”,我院绝大部分学生英语水平较差,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故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资零售企业后很难通过员工晋升测试。连锁零售企业岗位设置中基层岗位,即“看得见”的岗位主要有收银员、营业员、理货员、服务员等,这些岗位技术含量低、工资福利待遇差。无法通过晋升考试的员工往往被安排到“看得见”的岗位,这就给学生和学生家长一种印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是做收银员、营业员、理货员、服务员的。
(四)办学实践经验匮乏1998年,上海商学院率先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随后全国各高职院校陆续开设该专业。2004年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始招生,招生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现阶段做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与研究的主要有三个派别:一是咨询派,主要是社会流通经济研究机构,为商贸流通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二是实践派,主要是各大连锁零售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培训内部员工;三是学院派,主要是各高校连锁经营管理、贸易经济、流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及研究机构。受制于工作环境,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虽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实践经验方面与实践派和咨询派还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虽然我院加强咨询机构和连锁零售企业的合作,但咨询派、实践派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理论总结、综合能力较弱,因此很难胜任课堂教学的需要。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的“短板”在于专业教学缺乏连锁经营管理实践经验,这也给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专业建设思路
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存在的主客观“瓶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强专业建设办出独具特色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专业教育消除认识误区连锁经营商业运作模式是舶来品,在我国仅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加之国内高校近几年才陆续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故学生和学生家长对该专业不够了解是意料中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消除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偏见,让他们看到专业优势,也要看到专业劣势。在就业层面,让所有求职者心动的国家企事业单位有较高的“垄断性”门槛,在这种情况下进外资企业是不错的就业选择。目前,成都市各大外资连锁零售企业能够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同时,学生和学生家长也要意识到,部分连锁专业毕业生在连锁零售企业始终从事“看得见”的岗位,是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达标所致,而非专业本身的问题。
(二)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基地随着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数不断增加,企业急需大量连锁经营专业人才,这为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与零售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我院已与沃尔玛、家乐福、伊藤洋华堂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这三家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已正式成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机会。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能够接触到校内实训室无法提供的连锁零售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配送体系,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连锁零售企业运营的核心和灵魂。另外,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可依托成都市正在打造的西部物流园区机会,积极寻找2-3家大型物流企业并与之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物流配送是保障连锁零售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环节,连锁专业学生到大型物流企业实习实训能够学到更专业的物流运作方式,为将来到连锁零售企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英语教学以适应外资企业要求英语是当今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是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贸易、交通运输等领域重要的交际工具。就微观层面而言,个人在学历教育、出国留学、接待国外客人、职称晋升、获取最新科技知识等方面都需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适应日益频繁国际交流的需要,是融入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在成都市范围内,运作规范、实力雄厚的连锁零售企业主要是外资企业,过硬的英语水平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国人学习英语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基于这种状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向学生灌输英语能力在外资零售企业中的重要性。英语能力事关个人在外资零售企业职业生涯的发展,有了明确的功利导向才能激发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确保学校理论教育与连锁零售行业发展同步,学校应努力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鼓励专职教师深入连锁专业校企合作单位挂职锻炼,积极参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和企业服务性项目研发。聘请具有较高学历和理论水平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企业合作编写理论联系实际的高水平实践性教材。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校企合作不甚了解,因而对到企业挂职锻炼和与企业合作做科研开发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针对这种落后的高职教育理念,学校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应严格把关,新进教师至少应具备一年以上行业实践经验。对于已进专业课教师,学校应做硬性要求,至少到企业挂职锻炼1年以上,并不定期与企业交流以了解连锁零售行业最新发展动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应不断深化与校企合作单位的合作和交流,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习型师资队伍。
(五)打造艺术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特色近年来,我院非艺术专业学生规模不断壮大,如何在以艺术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办好非艺术专业,成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新的课题。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激烈的人才竞争,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除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外,拥有艺术才能是学生在激烈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亮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共同的特点,但这种导向模式容易陷入“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的教育误区。艺术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利用我院雄厚的艺术教学资源,将艺术教育融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是我院连锁专业的特色,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塑造我院连锁专业学生独有的艺术技能。针对连锁零售企业运作的特点,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设了《手绘POP》课程,该课程训练学生制作零售企业卖场POP海报的能力;《音乐鉴赏》课程,该课程训练学生如何选择播放零售企业卖场背景音乐,给顾客营造愉悦的购物环境;《形体训练》课程,该课程训练学生仪表、仪态,提升学生在零售企业卖场服务能力。总体来看,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设的艺术类课程以实用性为导向,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3
【关键词】实训 文化建设 思路 原则 步骤
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实训基地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是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文化建设是发挥实训基地文化功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对实训基地进行有效管理、高效运行的需要。
商务实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淄博职业学院商科类专业的校内实训教学基地,自前期的硬件建设、运行管理模式及制度建设完成后,如何构建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文化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便成为中心亟待完成的工作。
中心自2011年寒假前,便着手文化建设的方案。年后,在学院的统一布署和相关部门的协助下,目前已初步完成了中心的文化建设,现将该项工作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中心文化建设方案秉承“服务学生、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服务理念,以“简约、专业、人文”为设计主题,体现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做到突出专业特色,注重职业技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和文化氛围。
系统化设计中心的文化元素、内容、呈现方式与风格,将中心贯穿成一个整体的文化单元,即融入学院文化,又体现中心特色;创设积极向上、严谨规范的实训软环境;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淄博职业学院商科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更好地体现淄博职业学院“商为特色”的办学定位。
二、建设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个中心的文化建设,无论室内室外,从内容、色调、呈现方式、尺寸大小、放置位置等,都要结合中心具体环境进行系统设计,整体规划,杜绝散乱与无规则堆砌。
(二)标识性原则。
标识工作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直观体现。通过中心文化中的标识元素,将中心的区域范围划分出来,给师生带来方便的同事,有助于规范教学秩序,塑造中心整体形象。
(三)教育性原则。
构建一个既有实践教学特色、又有专业氛围的文化环境,可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中心的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范围内的环境,体现教育功能。中心的走廊、楼道、室内,挂图、标语等,都应以启迪学生思想、辅助专业学习、提高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内容选取合理,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方可吸引学生,发挥其功能。
(四)专业性原则。
中心所含实训室均为商科类专业实训室。为体现专业特色,中心文化必须要与专业相结合,以实训室功能和所属专业为依据,对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元素进行设计。
(五)节约性原则。
中心文化建设的具体项目较多。应在满足实用、美观、耐久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价格较低的材质,以节约费用。
三、建设步骤
(一)总体规划。
1.现场查看
查看中心范围内可用的文化载体,合理设置建设项目、呈现方式及位置。
2.确定主题
根据商务实训中心的定位,中心文化的标志色确定为代表严谨、自信、优雅的深蓝色。而室内室外文化内容,则均与财经管理专业相关,突出商科主题。
(二)确定内容素材。
合适的内容,是文化建设的关键一步,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内容既要考虑到放置位置、空间尺寸,又要体现文化主题。比如,不同的实训室,起文化建设的主题自然不同。都应体现出该室的实训功能。此外,还要考虑内容的趣味性与教育性。中心走廊文化以经典管理定律为主题,通过故事性的文字,和契合内容的图片,吸引了课间学生的阅读,反响较好。各个实训室内,则以该室功能为依据,确定其文化的内容。
(三)设计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文化建设的视觉效果。中心提出对设计的具体要求及对效果的预期目标,由淄博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相关教师及学生进行设计。每完成一个设计,中心人员都与设计人员进行多次沟通。修改,直至达到理想效果。
(四)制作安装。
确定所用材质,交由制作公司制作。安装时,须有中心人员确定每个项目安装的具置方可。
四、建设成效
经过建设,商务实训中心标识明显,文化特色鲜明,主题突出,达到了预期效果。下面是中心文化建设的部分成果。
五、需开展的后续工作
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应包括从物质层次到精神层次的完整概念,即从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到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目前,中心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已经初步建成,后期中心将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中心规范的行为文化与精神面貌,综合的体现商务实训中心特有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汤文华,张敏丽,魏文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探究[J].价值工程,2012,(06).
[2]苏和.高职院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及内涵[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03).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4
关键词:专业需求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资源整合
一、中职校数学课程与机械专业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近几年,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推行了新的教学目标,执行了新的教学计划,有的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引进了国外职教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英国的BETC等。部分职业学校逐步建立了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加上普遍生源质量下降等因素,现行的数学课程设置已经不能为专业课程提供必须的数学知识,也使专业课教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教师讲不清楚,学生听不清楚。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看不到数学本身在专业中的应用,体会不到数学自身的魅力,也就逐渐失去了对数学课的兴趣。而中职校数学课程与机械专业课程的整合必将更好的推动整体教学的发展,是对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认识更新和揭示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完善数学教学的过程,更是形成和普及有关中职学校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过程,课程的整合也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基础课程更好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帮助。[1]
二、中职校数学课程与机械专业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1.针对我校机械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开设有机械专业课《机械制图》,《制造基础》,《零件测量》等,同时教师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比如在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主要依靠语言讲述和黑板画图的方法,虽然这种教学方法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依旧解决不了学生对空间概念的建立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的难题。有些学生对平面(视图)到立体(三维视图)、立体到平面的转变概念还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学生的空间概念还停留在二维坐标(X 轴、Y 轴)的时期。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思维能力方面,教师可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利用不同的实物形状(如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棱柱、球体等)为载体,再结合这些实物形体与平面图形(视图)的讲解促成学生思维从空间到平面、从平面到空间的有效转化。从而学生可以便捷地认识实物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深化自我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完善相关课程整合教学方案并改进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准确定位教材,课程目标,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我们对机械专业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以专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为尺度,融通各类学科体系,结合专业需求,面向机械制造领域。比如增加正弦、余弦定理的相关应用,解决机械制造实训中的相关计算问题。将实践实训中遇到的相关计算问题作为案例并归纳总结出各种类型问题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在车床上的测量计算问题,包括钳工等。 另外,三角函数特别是三角特殊值的计算、三角关系、计算锥度、采用正弦规进行检测、渐开线的计算、数控中点的坐标计算、连杆机构的计算等等,诸如此类专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有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例如在《机械零件测量》这门课中,需要讲授《用正弦规测量圆锥角度》这节课,教师需要分析解决工件测量面的圆锥角a与量块正弦规圆柱中心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a的相等关系。找到等高a,b两点时,如何利用三角函数 ,求得圆锥角大小。这不但要求学生了解量块、正弦规和带指示表的高度尺的使用方法,还要懂得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圆锥角度的测量步骤,会用计算器的反三角函数计算圆锥角等。其中在计量器具准备过程中,需要擦拭平板,检查杠杆指示表指针是否摆动灵活,转向如何;还要检查高度尺,并将杠杆指示表安装到高度尺上;清洗零件,测量被测工件的大端直径、小端直径及椎体长度,记录数据,利用公式,求出参考量块尺寸h;所有这些内容都需要数学和机械知识紧密相连,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乐趣。
3.实行推行新的建设方案,尝试编写校本教材,在教材试行版中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试想在第一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安排如下内容:基本作图及投影的基本概念,点、线、面及基本几何体的投影;三视图的基本概念;轴测图可以作为选学内容安排。第二部分识图、读图部分的思路是:由一些常见的简单图形入手,就识图、读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行培训,从简单到复杂逐渐递增。随着图形复杂程度的增加,读图的内容也逐渐增加,包括斜视图、局部视图、剖视图、断面图以及一些常用零件的特殊表示方法等内容逐步地加入到读图中,学生通过读图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2]
三、数学课程与机械专业课程整合的特色创新之处
本课程整合以职业教育应立足市场需求,服务社会为宗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推行“培训菜单”等教学方式。通过工作任务,把专业基础数学课融入教学体系,经过选择、提炼,有机整合,更好服务于专业课程。比如分析任务的图样表达、技术要求、相关工艺等,从而将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绘图等融入到理论教学基础模块中,体现了任务引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动力和手段,让学生在做中学等教学特点,从而保留了专业基础课的系统性,易于普遍的实施和推广。[3]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去接触了解机械专业问题解决中需要的数学知识,不但能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也拉近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距离,学生专业思想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总之,为了学生更全面的发展,我们愿意贡献全部力量。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5
一、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
(一)课程标准建设的要求
由于职业学校对专业课程教学没有确定统一的标准,职校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随意性。或者,虽然具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会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比如,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有的会选择性授课,通常会选择比较容易的知识点进行教学,针对不够熟悉以及难度较大的只是简单的概括。另外,在会计基本技能学习要求如珠算、点钞和填写账表单证方面,会因人而异。再如,在会计基础规范的教学时,其教学内容不够完善,与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会计专业建设的时候,首先就需要对会计专业课程标准进行建设,以便有效的指导会计专业的教学,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质量。
(二)课程设置需要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
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对会计人才要求进行调研分析。另外,由于职业学校的生源具有地域性特点,就业大多是面向本地,在课程的建设方面,需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和特点,需要对专业的基础课进行调整,还要对专业主干课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有效地配合学校的学分制要求,适当增加地域性人才需求的选修课等。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与会计岗位相适应的选修课,例如针对收银、出纳以及财务会计等岗位增加相适应的选修课。在课程建设时,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有效的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出职业学校的真正价值和功能。
二、加强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会计专业是财经类专业中实践性强实训环节多的专业,会计业务的发生和处理等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特点,有的经济业务还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特点。在会计实习和实践时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并且操作,因此加强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要。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加强会计技能实训室的建立。在建立会计技能实训室时,教学主要目的是加强培养学生的点钞、珠算、真假币的识别、账表填写、财经数字码、小键盘计算以及翻打传票等多方面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加强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二,加强会计手工实验室的建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财经业务实际操作流程的熟练掌握。例如,针对一个小型的制造业的业务,教师需要教授学生从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等方向着手,熟练掌握基本的会计技能,同时,还要对相关的账簿进行登记、行对账和结账处理,熟练地掌握该项业务的流程,最后,要对会计报表进行编制,通过一系列的仿真业务手工练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财经类业务的操作流程。
其三,建立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对会计电算实验室建立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财务软件,最基本掌握金蝶和用友两个比较成熟的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通过财政部门的会计电算化的考证,有效的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电算化技能,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四,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选择当地比较有规模的2-3家企业或事务所,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实施实习教学,分批次的安排学生到企业或事务所进行岗位实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将来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现有的实习经验,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
三、加强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土建专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87-02
从2005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成为职业教育探索和发展的目标,高职教育要发展,其要点在于培养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关键,而“工学结合”的真正实施离不开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必需的教学条件,而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积极探索新路,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的建设理论融入到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来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
土建施工类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难度更大,由于建筑产品具有固定性,生产周期长,步骤繁杂,生产流动性大等特点,使得很多拥有土建施工专业的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感觉十分棘手,无法在固定的实训场地范围内,有限的资金支持下,完成一个具有典型性,教学性、同时又不失真实情境的实训环境[1]。因此,对于土建类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土建类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2007年,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已初见成效,建立起一批示范性的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都起到的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但是,一方面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由于建筑产品与众不同的特性,我国土建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和完善的方面。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功能单一、结构分割。目前多数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以楼宇为主体单功能定向的,采取将教学、实验和实训楼宇进行功能分配的大距离分散性建设格局。这种模式必然在物理空间上分割职业教育的整体教育观,割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整体性,忽略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另外,高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往往更重视一些与职业情境无直接关系的硬件建设指标,诸如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设备数量等。实训基地的建设呈现出功能单一、结构分割的特点。而最需要营造的职业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职业氛围,却因此呈现所谓的真实的缺失。
2.缺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由于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大,要求企业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产性建设难度很大,使得大量土建实训基地都存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疏于管理、缺乏保养等问题,从而沦为陈列品。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合作双方理念不同或是对各自行业的不了解,导致交流不足,出现建设资源的浪费,甚至重复建设的情况。再加上理论知识和市场意识的缺乏,使得实训基地建成后无论从管理还是运行机制上都比较死板僵硬,不能够进行创收,在缺乏后续建设资金的情况下,成为学校沉重的负担。因此,需要转变建设观念,将基地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改革基地运行和管理机制,引进企业,以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生产实训,参与市场竞争。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真实情境,真正做到基地建设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
3.缺乏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意识。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应该具有高新技术研发、试验功能,如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新施工工艺的实践应用等。同时也可以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基地来使用,像《天津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由高职院校完成“职业培训包”的任务,便属于这类社会服务功能。但大多数的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由于种种原因,如师资力量不足、资金限制、领导缺乏市场意识等,使得让实训基地仅仅作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场所,资源利用率极低。当然,这与基地的设备条件落后和科研攻关能力薄弱有关,这就需要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对地方经济发展方向、行业政策指向有系统的研究和认识,加强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同时学院结合教学实际,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研发,针对实践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科技攻关,为地方经济与企业发展服务,为学校创立品牌,扩大影响力。
4.不能把握好实训基地教学性和生产性的结合。目前高职院校都会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有很多学校也成功地与企业合作并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但对于实训基地教学性和生产性的平衡把握不好。片面地强调哪一方面都是不合理的,过度的生产性使用,教学让位于生产,实际是本末倒置,失去了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基本属性,高职院校便会怀疑实训基地的作用。而片面地强调教学,对生产置之不理,使实训基地的生产性成为了口头宣传。企业看不到任何的利益,时间久了也会对合作共建失去动力。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1.传统基地功能单一、结构分割的问题。实训基地建设考虑了职业情境的综合性、整体性和真实性。便于实训设备的组合,便于开展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订单培养,实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传统的建筑面积、设备数量、实验室大小等刚性指标被建筑的多功能性、设备的可组合性、实验室的柔性所取代。
2.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的动力机制问题。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的关键是动力机制,而动力机制的基础是利益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如何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基地长期有效运转,形成基地良性循环发展格局。这就需要我们在共建合作中从彼此的利益出发,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和纽带,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生产性企业,或者把校内实训基地延伸到企业,以利益为纽带建立校企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3.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筹措问题。要建成一流的、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要求的校内基地,除了有先进的理念,更实质性的是经费问题。没有稳定、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基地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设省级示范性院校,争取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性经费,结合和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以基地养基地,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生产、培训及技术服务的效益,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解决基地建设的资金缺口问题。
三、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建设思路
1.设计基于真实情境、仿真模拟和实物模型的建设类专业群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基于融合性原则构建集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设备、楼宇智能、环境检测与治理等为一体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对实际职业情境加工后,构建更具普遍意义的真实情境,设计智能化媒体的高仿真度模拟,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学习情境建设主线,营造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如采用VR(VirtualReality)技术开发土建施工类专业教学仿真实训软件,可以有效解决土建类课程课堂教学抽象不直观,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问题。对于解决校内建设拟实实训场地费用太高、占地太大、高层施工现场危险性太大等问题也有显著效果[2]。同时,对教学进度与施工进度无法保持一致,实训教学无法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做到“平面与立体”、“静态与动态”、“真实和模拟”的三结合,以获得“真实的虚拟”,较好地反映土建施工的标准化演示操作,对于施工的工序、规范、工艺教学有显著效果。这样便能够实现集知识传授、实验验证和技能操作于一体,将分散性楼宇的功能集中在近距离的空间内实现,使学习的过程与工作的过程一体化。
2.创建分项实践、仿真模拟、真实情境训练的训练体系。一体化共享型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室集互动学习、行动学习于一体。实训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和能力要求密切相关,并多采用模块化教学,各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完成相应模块或单元的学习,可以具备高职土建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岗位能力、建筑管理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等三方面[3]。相关的知识能力体系为:土建专业的理论知识、工程施工组织能力,工程造价预算能力、工程施工监理能力,现场人员组织管理、工程质量检验能力,工程事故处理能力,自学能力、职业规划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等。根据这样的能力要求,可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论指导下设置不同的训练单元,训练单元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研究设置,以达到培养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可以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对单元项目进行全仿真操作,包括项目可行性分析,工程招投标模拟,工程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竣工验收等。对于土建施工的技能,可以对重点、典型工程内容进行实操。训练场地可以由室内、施工现场等多功能区域组成。
3.建立筹资方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建设管理机制。校企合作下,可以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实训基地,制订企业运行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目标,确立教学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目标等。然后,采用以校方为主、企业辅助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保证实训基地的运转,可以由企业管理实训设施与实训设备,在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保证其先进性,与工程现场使用技术保持一致,并可临时提供大型设备的演示与示范。同时,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引入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4]。当然,深化基地运行机制、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和监督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也需要进行有效地改革:创新基地运行机制,引入企业共建共享;以“学做合一”和“生产性实训”为基点,配备生产性设备和生产原料,建设校内真实职业环境;引进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强化实训指导师资队伍;以相应的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为支撑,与企业合建研发中心,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服务;制定基地管理制度,建立与企业尽量相同的真实生产情境。通过产品生产、技术服务创收减耗,提高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建设、运行、再建设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贺坤.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9.
[2]苏德利,张力,任大鹏.建筑工程施工工艺仿真教学系统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