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传播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术期刊传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互联网+”是一个变局和创新,是一种可以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化,涵盖了知识社会的方方面面,即所谓的创新2.0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学术期刊的变革在形式上表现为媒介的多元化。数字化传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APP、域出版等出版形式不断丰富并且推陈出新,从一定程度上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学术出版与传播方式,影响现有的学术传播秩序,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衍生问题亟待解决。

1学术期刊传播优势丧失

当前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传统纸媒的影响力日益下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正在打破这种动态平衡。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传播载体,受审批制度、主管主办制度和属地管理制度制约。所有评价机构的定量评价都是基于期刊的,所有评价数据都是以期刊为统计单位。期刊评价数据是被行政权利部门普遍采信的“评价结果”,是期刊排名的基本依据。因此,期刊评价体制决定了学术期刊的结构与布局,也形成了学术期刊准入、退出以及日常管理和绩效评价等一系列内部运行管理规范,以确保学术期刊的有序运行。互联网的扁平化结构彻底改变了纸质期刊时代信息传播的中心效应和次序,期刊数字平台信息传播的无序化导致纸质期刊丧失了传播优势。读者大多通过检索的形式进行阅读,使得传统的知识版权形式难以应对新变化,期刊版权保护成为难题,专有出版权已经名存实亡,同一篇论文在不同媒体上同时呈现已成常态,但开放获取的秩序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2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困境

互联网快速发展使信息传播速率几何增长,传统学术期刊如果不能扩大网络传播的影响力,势必要在这场角逐中失利,因此,数字化传播成为当前学术期刊的一项重要工作。而现有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大都维持着较小的规模,一般为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下的机构,学术期刊出版并非其主要业务,在人力和物力的配给上和学术期刊的功能与作用是不相符的。学术期刊想要打造期刊品牌,需要资金、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投入,而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人员配备及硬件设施都非常有限,技术力量更是不足。数字出版面临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限制,学术期刊界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难以实现期刊的全方位数字化发展。此外,对于期刊的团队建设来说,学术期刊的工作重点仍是对学术内容的把握,近年来部分期刊受到国家和地方专项财政扶持基金的资助,但资助基金尚不能满足数字化出版工作的需求,对学术期刊的内部人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而专业素质高的编辑团队是办好学术期刊的必要条件。

3学术期刊的品牌化建设不足

互联网是浅阅读滋生的温床,改变了大众的阅读习惯。在形式上呈现出碎片化与娱乐化的倾向。学术期刊是对意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理论性、专业性与学术性都很强,学术期刊的专业化细分特征决定了其受众是固定的小众化特定人群,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播。在娱乐化倾向的网络环境中做到有一定理论水准和深度的同时,扩大受众面是网络学术出版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术期刊必须具备独特魅力和价值,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阅读期望,以培养和稳定忠实的追随者。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存在集约度较低的问题,全国各家学报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传播内容相近,形式雷同,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并且小而微的分散出版格局也难以充分整合资源,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协同效应。学术期刊是学术评价制度的一部分,而当前很大部分学术期刊是非核心刊物,在组稿过程中,难以获得优质稿源和有力的学术支持。没有学术质量,更难以体现刊物的自我定位和办刊理念,在传统的学术出版和学术评价体制中,品牌化建设不足,流于同质化发展倾向,缺乏将内容做精做细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