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总结范例

学术会议总结

学术会议总结范文1

关键词:科技期刊;在线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学科建设

1引言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知识和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并且为科研工作者交流学术思想与研究理念、展示学术成果提供了渠道,具有创新性、时效性、连续性等特点。它是争夺科技创新知识产权话语权和首发权的阵地,在学术交流与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肩负着引导舆论、传承文化、与培养人才等使命[1,2]。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有着密切互动[3],并在人才培养功能上具有鲜明特征[4,5]。时至今日,科技期刊如何与新媒体变革深度融合、更好融入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教育链,已经成为科技期刊面临的新挑战[6,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科研人员之间交流方式的变革,基于互联网视频直播模式的在线学术会议应运而生。目前在线学术会议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一的线上学术会议,另一种是线上线下同步共存的会议模式[8]。与传统的学术会议相比而言,在线学术会议具有更加开放、高效、及时、互动等特点。科技期刊举办在线学术会议,有助于将学科发展信息整合、归纳、总结、演绎并形成可传播可复用的知识,即可提高期刊的知识工程能力。科技期刊也可根据在线学术会议内容提炼学科知识为学界提供增值服务,即提升期刊的知识服务能力。在线学术会议是科技期刊丰富知识交流形式、扩大知识利用价值的有效手段,即增强了科技期刊的知识共享能力。因此,举办在线学术会议对提升科技期刊的学科建设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2举办在线学术会议对学术交流的推动作用

2.1扩大科研队伍。科研队伍建设重在遵循科研人员成长发展规律,尤其需要重视中青年科研人员。中青年学者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均处于压力大、负担重的职业阶段,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这一群体,是科技期刊服务学术交流的关键。科技期刊举办在线学术会议,契合中青年学者的诉求,提供高效、灵活的学术交流模式,助力建设中青年学者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科研环境。以《微系统与纳米工程(英文)》为例,该刊2020年7月7-10日通过在线会议的形式举办第七届微系统与纳米工程国际会议暨青年科学家论坛(Microsystems&NanoengineeringSummit2020),青年科学家参会踊跃,会议直播观众达到25800人次,超过了前6届线下会议参会人数的总和。在线学术会议的参会人员数目没有上限,任何领域的科研人员均可参会并向演讲者提问,会议形式更开放、包容;也更易拓宽受众的范围,扩大学科和期刊的影响力;不同研究领域的参会人员可以自由交流、碰撞思想,有利于建立跨领域学术合作。再比如,欧洲中风组织举办的ESO-GAINS-WSO青年卒中学者职业发展2020研讨会(线上),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全球临床研究研讨会,参会者通过会议交换研究思想,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通过会议探讨研究生涯中面临的挑战。又例如,《纳米研究(英文版)》网格化学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2月6日通过B站等平台进行全球直播,国内部分院校组织青年教师集体在线观看,会议期间观众通过直播间、微信群等渠道提交专业提问近百条,在纳米相关领域中反响强烈,会议视频公开仅一周时间,观看人数达到15万人次。因此,科技期刊应积极举办在线会议,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助力培育交叉学科、交叉领域的创新团队。

2.2深化学科研究。科技期刊举办在线学术会议可以充分发挥期刊的教育科普作用[10]。早期科研人员经常出现由于不熟悉专业术语而造成参会效果欠佳的情况,在线的学术会议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科研人员在参会的同时可以随时截屏幻灯片,便于记录会议笔记和后期的复盘。参会学者可以通过网络联系主讲专家、跟进后期的科研进展,深入了解会议内容。以《国家科学评论》杂志在2020年6月13日举办的“后疫情时代医学教育专家面对面”研讨会为例,活动通过超星“学习通”以及上海交大B站账户等渠道进行网络直播,在线参与逾5万人。广大医学师生和网友与参会的医学教育嘉宾探讨临床医学教育和预防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全科医生培养等问题,学习效果显著。又如《国家科学评论》与理文编辑公司合作举办的2021春季讲座,邀请了期刊编辑行业资深学者与参会听众交流探讨开放科学中作者与期刊的互信关系、开放科学的未来以及“什么是‘伟大’的学术论文”等话题,为期刊从业人员了解行业发展、学习最新的热点领域、探讨如何在工作中加强实践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线会议形式也有助于实现科技工作者的个性化培养,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和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2.3传播优秀成果。作为学术信息的权威媒介,科技期刊通过举办专业的在线学术会议,能将最新、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密集地传递给参会人员;可以着重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导向举办高水平在线学术会议,特别是围绕国家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和领域举办重大科研项目在线专题学术会议,服务国家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例如《分子植物》举办的“作物科学前沿暨中衡山论坛”“小麦遗传与基因组学小型专题讨论会”等一系列在线会议,关系到国计民生重大话题并对中国以及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参考意义,为该领域的同行交流合作、科研成果推广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前所述,科技期刊拥有庞大的作者和读者群体,举办在线学术会议可以将重要的专家学者组织起来,助力打造新型智库,提高服务国家的能力。此外,科技期刊举办在线学术会议不受地域限制,便于向国际推广我国一流研究成果,提升我国学科和科技期刊的国际声誉。例如《国家科学评论》杂志在2020年8月3日组织的“合成生物学”在线论坛,主要讨论疫情期间合成生物学研究者在检测、治疗、疫苗研制等方面的进展和贡献,为抗击疫情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信息和指导。

2.4助力成果转化。学术会议也是科研人员与产业相关企业互动的重要平台,为产业技术升级变革提供对接信息。在线学术会议通过网络的快速便捷传播,能够更好地满足业界快速分享科研成果的需求。在线学术会议的参会人群更广,可以吸纳感兴趣的企业科技人员参加,有助于拓展创新成果与产业的对接渠道,加速信息对流,提高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效率。例如《光:科学与应用》2020年创办的“0学与在线”品牌直播是以“新媒体+社群”为主要服务模式,“学术+产业”双驱,吸引了华为、三星、微软等国际知名企业研发设计人员参与学习与交流。截至2020年9月,单场最高直播观看人次超过35万。此外,科技期刊通过举办在线学术会议,还可以不断增强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辐射作用。例如,由IOP出版社和英国物理学会主办的“2020量子在线大会”,专门设置了一场由IBM、微软、Xanadu、IDQuantique和ORCAComputing等公司的演讲人组成的行业会议,讨论量子技术在商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又如《控制工程(中文版)》在疫情期间为工控自动化企业免费举办在线会议,同时以微课堂、在线会议的形式为企业举办新品会、技术研讨会、内部培训会等,解决企业受疫情造成的市场推广难题。

3科技期刊举办在线学术会议的优劣势分析

任何新生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线学术会议与之科技期刊而言,也不例外。具体而言,科技期刊举办在线学术会议,存在以下显而易见的优势和劣势。

3.1优势分析。3.1.1足够的号召力。科技期刊紧密跟踪行业发展趋势,能够较好地把握当前热点领域前沿。同时,科技期刊拥有人数众多的作者、审稿人、读者群体,尤其是其主编、编委团队往往在学术界内享有较高学术地位,因此科技期刊组织在线学术会议具有人员方面的优势,容易发起会议并且召集足够的参会者。3.1.2大幅节约会议成本。首先,在线学术会议相对于线下会议而言,节约了包括场地、住宿、交通等会议支出,节约了经济成本。其次,在线学术会议节约了主讲专家和参会人员的时间成本,免去了差旅之苦,更易于邀请到高水平的专家,吸引更多的参会人员。最后,在线学术会议的形式非常适合时长短、目的明确的专题学术会议,效率高,有利于学术期刊自身的稿源建设[9]。3.1.3有利于品牌宣传和成果挖掘。在线会议的形式,使得科技期刊易于展示和推广其平台和成果,比如网站、微信公众号、APP等,促进科技期刊各方面信息的宣传推广。在线会议可以全程录制,会后经过剪辑进行传播推广,也可以在会上邀请专家学者做1对1访谈或者群访,采访视频录音剪辑后方便留存、推广和碎片化传播。此外,通过会议交流,可以帮助编辑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加强与广大科研人员的交流,有利于开展审稿、组稿等工作。

3.2劣势分析。3.2.1面面交流缺失导致互动性不足。从传播学视角来看,鉴于人的表情、肢体等信息传播能力,面面交流是最能保证传播效果的方式。而线上会议这种形式,无法近距离的让传者和受者之间进行交流,因此,科技期刊举办在线会议时,需要重视加强会议的互动性。一些参加过在线会议的科研工作者认为,报告的演讲者与听众没有构成直接面对面的互动关系,因此演讲者在报告过程中难以捕捉听众的表情、会场的气氛等信息,造成报告冷场、听众走神等现象,最终导致报告效果欠佳,阻碍了科学交流的深入。3.2.2开放式线上场景导致监管不足。科技期刊举办在线会议,目前主要是通过腾讯会议、钉钉会议、ZOOM等平台,这些技术服务商如果在会议监管技术上迭代较慢,会导致出现一些因技术所限出现的违规行为。比如,演讲者在介绍新发现、新动态时,难免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甚至涉密信息,亟需通过技术来实现防止截屏或录屏导致侵犯演讲者的利益。再比如,一些在线会议出现参会者一些不当言论,这些言论通过网络散布到社会上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甚至触犯道德或法律,难以挽回。

4学术期刊举办在线学术会议的建议

在线学术会议作为一种新的会议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促进学术前沿领域早期研究成果的数字化交流,到期刊出版和盈利新模式的探索,以及学术伦理管理等方面,在线学术会议均具有重要意义。

4.1加强实时互动。一方面,科技期刊可以将主要演讲者的报告进行预先录制,在会议直播过程中由演讲者实时进行在线讲解和答疑,参会学者在听报告的过程中,随时可以与演讲者进行交流。预先录制可以降低演讲者的演讲压力,解决全球不同时区的问题,后期播放时添加字幕便于观众学习。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会议期间还可以提供同声传译服务,利用实时翻译软件和实时录入软件,支持多种语言在线交流。

4.2加强成果宣传。在计算机科学等与产业高度互动的学科领域,很多原始创新成果发表在会议论文集里,在线会议的视频、PPT、摘要、海报均具有学术参考价值,科技期刊可采用预印本模式及时这些文献。

4.3加强数据分析。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在线问卷收集参会者包括研究兴趣和研究领域在内的个人资料,利用算法将对参会者进行关联匹配,组织小范围交流,以此弥补类似线下会议茶歇、晚宴等社交活动。此外,学术会议直播平台也需要不断完善在线会议评价数据的计算方法,更准确地反映学术会议的实际观看效果。最后,编辑部可将会议视频素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形成有针对性的产品,供学术界交流使用,同时此基础上探索新型的盈利模式。

4.4加强伦理把关。在线学术会议易于记录、存档、溯源,因此论文集里的文献一旦发生剽窃抄袭等学术伦理问题,处理操作更加简便,能够准确清晰核实。科技期刊在线会议要加强对文献数据的管理,甄别虚假学术会议、“论文工厂”等学术不端行为,保证高水平会议文献的保存传播。

5结语

学术会议总结范文2

1微信推送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设计

1.1推送期刊科技论文

1.1.1根据论文选题进行选择性甄选推介

与科技期刊刊载的科技论文不同,借助微信平台推送期刊的科技论文时,编辑需要具备用户思维、大道至简思维和跨界思维,甄选科技论文的选题,即判断其是不是期刊报道的专业范围内的热点问题,是不是易于编写成科技期刊微信阅读群体易于接收的微信阅读素材,是不是立足于期刊专业领域、且涉及交叉学科,易受广泛关注的跨界内容。对于一些具备上述选题特点的论文,在期刊微信公众号推介论文全文的方式对其公众平台关注用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此类论文,可以通过技术处理首先将源文件转换为适合数字出版的XML格式,然后再转换为适合手机阅读的HTML文件,此类文件在界面展现方式、文件大小等方面都具有特别突出的优势,而且能以目录的形式进行浏览和内容定位,特别适合手机阅读。

1.1.2论文标题、摘要和图文等的加工

此外,科技期刊论文内容的专业技术性较强且比较长,而微信平台有其特有的信息传递和接收特点,因此借助微信平台推送期刊科技论文时,期刊论文内容的加工设计至关重要。在信息量繁杂多变的互联网时代,标题的吸睛度直接关系着微信内容的点击率和转发率,因此在推送科技论文时,标题宜言简意赅,突出核心亮点。大道至简,简单即流行就是这个道理。在具体题目的加工时,有如下技巧,比如一些陈述性标题可以变换成问答句,一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但科技名词较生僻的科技论文还可以在经原创作者同意的前提下调整成科普些的标题,以更好、更快地拉近期刊与阅读群体的距离,促进传播,从而巩固和扩大期刊品牌形象。此外,在经原创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再次对微信推送论文摘要进行改写也十分重要。科技论文的摘要一般遵从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的原则撰写。而微信推送论文时,阅读群体先进行的是浅阅读,因此讲清研究的来龙去脉以及作者团队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往往是阅读群首要关注的。在微信推送论文的摘要加工环节,建议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导读的方式展开,再配以精选的、必要的图表、视频和音频内容以及作者团队的生活照,既简练、多元、高效地展现了原创作者的研究内容和核心观点,又拉近了作者群和阅读群之间的距离,还会对期刊的推介和引用带来益处。在微信论文的推送中,图片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恰当的与文字呼应的图片,可以高效地突出文字想要表达的内涵,使人在阅读文字时快速产生相应的视觉联想。为了固化读者群对期刊推送论文的印象,可以将科技论文推送固化成一个微信栏目,如“优文荐读”“好文快报”等,并在每次推送时,固化此栏目的背景图片,就像知名广告宣传画一样,以图文配合的方式固化和提升期刊品牌形象。

1.2为期刊关注群体提供信息服务

结合《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两年来的运营经验,笔者发现科技期刊微信平台不但可以成为多维度承载和传播科技成果的窗口,还逐渐成为为期刊关注群,尤其是作者群、读者群和专家群的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就是在实践中,立足期刊报道的专业领域,通过科技论文集锦、期刊近期策划重点、专业领域会议信息和通知、提供最新行业资讯和学科知识、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等提升期刊品牌形象和被关注度的,吸引优质稿源的。

1.2.1科技论文集锦

科技论文集锦,往往是对期刊报道范围的一个热点分支进行重点宣传。这种论文集锦针对性强,阅读群体集中,因此如果能结合专业会议应景、定点地向与会专家推送,对期刊品牌提升效果显著。比如,《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主办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于2017年3月9日召开了电力大数据技术研讨会,《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争取到此次会议的独家媒体支持工作。会前,编辑部汇编整理了2014~2017年期刊刊载的大数据相关论文,制作成HTML文件,以大数据论文集锦的方式集中而有针对性地推送给与会专家,获得了较好的论文点击率,也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1.2.2期刊近期策划重点

2016年起,《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邀请不同领域的业内专家为栏目特约主编,陆续开辟了“虚拟现实”、“电力大数据”、“电力物联网”、“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个热点前瞻的专栏,并在微信平台专栏征稿通知。从微信公众号专栏的点击率看,选择期刊报道范围内的热点话题,及时开辟专栏有助于吸引和聚拢优质稿源。同时,通过邀请栏目特约主编的方式,既能更好地提升领域内专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回馈支持期刊工作的专家学者,也能给特约主编在其朋友圈分享以及定点邀约稿件带去方便。

1.2.3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

关注期刊微信平台的阅读群往往是有投稿需求的。面对这一需求,适时开辟便于阅读、易于理解、适合传播的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能更好地体现期刊服务意识,拉近期刊与阅读群的距离。比如《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微信平台创建之初就开辟了“投稿那些事儿”栏目,编辑以略带幽默而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地道出作者写稿的重点、投稿的技巧等,因语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受阅读人群广泛关注。

1.2.4学术会议专家PPT

科技期刊编辑除了编审稿件、积累和跟踪专业知识和热点动态,还会经常参加学术会议,以开阔学术视野,结识学术专家。因此在参加学术会议时,留心与期刊报道重点相关的学术报告,积极与报告专家联络并获得其PPT权,既可结识学术专家(或与专家深度交往),还可为其提供宣传服务,并通过在期刊公众号其学术报告PPT给期刊公众号增粉,实现多赢。分析《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微信平台几次阶跃式增粉的数据发现,重大学术会议知名专家学术报告PPT很受期刊微信平台微信群体的欢迎,是给期刊微信平台增粉的好方式。

1.2.5专业范围相关的会议通知

随着科技期刊微信平台运营的积累和粉丝数量的增多,其渐渐会对期刊品牌有辅助支撑作用。因此,在一些专业对口的学术会议中,科技期刊应该多与会议主办方沟通,阐明科技期刊拥有的专业人群资源,最好能使科技期刊成为学术会议的媒体支持。这样,会前可帮助其会议通知,会后可尽快与会专家热点学术PPT,既提升会议的影响力,也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

1.2.6期刊编委或审稿专家的书讯

科技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专家往往是业内知名专家。在让编委和审稿专家为期刊审稿、组稿、期刊品牌建设出谋划策的同时,期刊微信平台也给这些专家提供了一个宣传其适合微信宣传的研究成果的好机会,比如专家在期刊的论文、专家近期出版的书讯及其研究团队的资质介绍等。这些宣传素材往往很受业内学术圈关注,因而也是科技期刊微信平台通过做好信息服务,从而助力期刊品牌提升的好方法。

2期刊微信平台增粉渠道和时机的把握

总结《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微信平台运营经验发现,借助为专业学术会议提供媒体支持,通过期刊微信平台向业内同行会议通知与会专家学术报告PPT是期刊快色增粉的好方法。同时在重大学术会议期间,适时推出期刊与会议专业相关的适合手机阅读的HTML论文集锦,也是助力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好时机。另外,科技期刊编辑还应主动思考,本着为读者、作者和专家服务的宗旨,积极开拓微信平台栏目内容和形式,激活和发掘好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宣传价值,助推科技期刊健康发展。

学术会议总结范文3

1编委会的重要性

对于学术期刊来说,稿件的质量就是生命力。高水平的稿件能带来较高的被引率和下载量,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等指标自然会随之升高。学术期刊的地位和影响力上升之后,自然就会吸引到好的稿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目前,许多学术期刊编委会的作用就是在外审专家通过的众多稿件中进一步筛选出优质的稿件,也有少数学术期刊编委做送审工作。因此,编委们不仅要评审稿件的内容同时也评判审稿专家的意见是否真实、客观,并且全面把关该稿件是否适合在本期刊发表。除此之外,编委还应借助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身份和地位为期刊宣传,提升期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所以编委会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编委会的职责

作为学术期刊的编委,要关心期刊的发展,积极参加编委会议、为期刊选题提供信息、支持期刊国际化进程等。

2.1审稿环节把握期刊质量

为期刊的学术质量把关是编委会最基本的职责。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审稿模式大致为:作者投稿之后由编辑初审,符合期刊收录范围和写作规范的稿件送同行评审,稿件通过同行评审后,由编委会主审。编委主审是审稿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可以说是一锤定音的环节,在编委主审阶段被退稿的论文,基本不会被该期刊录用。这样的情况在学术期刊审稿过程时有发生。也有一部分学术期刊的编委在初审环节就参与审稿工作,从源头上退掉部分质量较差的稿件,这样既节省了作者的时间,让他们可以及时修改或改投他刊,又节省了有效的外审资源。编委不仅要参与审稿工作,还要为期刊撰写论文,尤其是应该将自己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撰写成高水平的论文并推荐给自己所在的学术期刊,不仅可以为所在的期刊添砖加瓦,高水平的论文还能引导学科研究的发展方向。

2.2热点选题提升行业影响力

编委作为某一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大多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非常了解。比如,近期某高校或科研单位正在进行的某些研究非常有意义,前景非常好,或者是某个团队或实验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等,这时候编委应主动将这些科研进展信息告知给期刊编辑部,并帮助编辑部约组一些高水平的论文,或者主持策划专刊专栏。同时,编委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人脉资源,邀请行业内公认的顶尖专家,为期刊撰写综述文章,奠定期刊在行业的影响力。

2.3扩大宣传提升期刊知名度

编委会与编辑部都是为学术期刊的成长与进步服务的,因此,编委会要有与期刊共进退的荣誉感,要真正为期刊的发展做出努力,尽己所能地提高期刊影响力。编委应及时向编辑部提供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信息,即使编委不能参加,编辑部也可在获取信息后,有针对性地在会场开展期刊宣传和组稿约稿工作,扩大期刊影响力和知名度。2017年5月中旬,笔者参加了在天津大学召开的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此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赞助,与会代表均为邀请出席。笔者发现,此次参会的40余名代表中,有4名专家为《航空学报》的现任编委,在会议资料的专家个人介绍中,这4名编委均把《航空学报》编委职务列入了个人简历,并且在会议期间,编委们主动向其他科研同仁宣传期刊。所以,要让编委有主人翁的意识,这样他们会更好地去主动宣传期刊。

3编委会的维护

3.1定期召开编委会

学术期刊原则上每届编委会任期内应召开2次全体编委会,不定期召开各专业编委会。召开编委会不仅仅是期刊工作的需要,也是编辑与编委们保持良好沟通的桥梁。编辑与编委的沟通一向是非常频繁的,每一篇录用的稿件都有编委辛勤的汗水,每一期文章的出版都有编辑和编委的密切配合,而通过召开编委会,编辑与编委之间进行面对面交流则会印象更加深刻,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期刊工作中的问题,同时也能增进编委和编辑之间的感情。期刊编委会的内容可以围绕以下要点展开:期刊的现状与总结;找出与同类期刊的差距与不足,提出整改建议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编委保持良好的互动。全体编委会讨论的都是比较大的问题,涉及到期刊的方方面面,参会的专家比较多,讨论的问题涉及面广,时间也相对要长。相比于全体编委会,专业编委会或者地区编委会就更容易组织策划。专业编委会的主题可以参考如下:针对某个栏目或方向的情况开展分析和讨论;增进和编委的交流。专业编委会或地区编委会因为人数相对较少,就比较容易组织和开展,形式也更加灵活,可以编辑上门拜访,也可以是编委专家们到编辑部交流指导。

3.2加强与编委的联络

虽然编委们平日里工作都非常忙,编辑部的工作量也很大,但编辑不能疏于和编委的联络。现在沟通方式趋于多样化,对于编辑们来说,目前和编委交流使用最多的还是邮件。因为邮件不受时间的限制,也能把问题说清楚,送审、催审及返回审稿意见都是通过邮件提醒,尤其对于和国外的编委沟通,邮件是比较好的方式。如果有些专家没有每天查看邮箱的习惯,编辑应该用短信或电话提醒,以免邮件被淹没或者当做垃圾邮件处理而耽误期刊工作。当然,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各种社交软件也是编辑与编委沟通的桥梁,比如腾讯QQ和微信,互相阅读消息的频率较高,操作方便,尤其是编辑和编委之间通过社交软件,还能互相发现工作之外的另一面,方便编辑和编委成为朋友。

3.3向编委约稿

审稿是编委的主要工作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工作,编委还应积极为期刊撰稿和组稿,包括策划选题。优质的稿件或者是有影响力的专刊专栏不仅能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也能提升编委在行业的地位。2017年第2期《航空学报》刊登了飞机结冰致灾与防护专栏,该专栏的执行主编就是一位编委,此专栏不仅集中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在飞机结冰和防、除冰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奠定了该编委团队在国内防、除冰领域的研究地位。

3.4与编委一起参加学术会议

学术期刊的编委们长期从事着研究工作,对学术会议信息不仅高度关注,而且有些编委还是相关学术会议的负责人,所以编委会掌握着庞大的学术会议信息资源。编辑部应经常跟编委沟通,获取这些有效的学术会议信息。同时,编辑部应根据学术会议的主题,联系本刊相关研究领域的编委,如果编委参加可以通过其个人影响力帮助期刊宣传,从而扩大期刊知名度,或者请他们向编辑引荐一些该学科的专家学者,增加编辑在会议现场组稿约稿的可能性。

学术会议总结范文4

1专家定稿会面临的问题

1.1定稿会形式固定,缺乏灵活性

科技期刊在长期举行专家定稿会的过程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固定制度。定稿会由期刊编辑部组织实施,提前通知审稿专家时间和地点,整理会议所需资料。定稿会上,由1位专家主要介绍稿件的具体内容和外审专家意见,编辑部成员和定稿会专家结合文章的优缺点共同参与讨论,最终做出裁定意见[9]。长期稳定的定稿会制度有效保证了杂志的学术质量,但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1)固定的人员、固定的地点、固定的组织形式,长时间后专家参加定稿会的积极性和热情下降,定稿会吸引力降低;同时人员老化,新鲜血液不足,很难产生火花碰撞。2)定稿会长期以编辑部所在地专家为主,外地的专家参加比较困难,无法调动全体编委的积极性。3)有的期刊采取“大审稿会”的形式,参加审稿会的专家多达十几人。由于参加人数多,稿件数量大,专家发言重点针对自己主审的稿件,对其他稿件无暇顾及,讨论不充分;另外,可能由于学科分布不均衡,导致参会专家对其他专业听不懂,插不上话,很难发挥定稿会的作用。为避免“大审稿会”的弊端,本刊采用分专业定稿会的形式[10],但还是存在一定问题。每个专业均有5名以上定稿会专家,每次定稿会要求3名以上专家出席,但由于专家事务繁忙,很难保证出勤率,甚至临时告知无法参加审稿会,导致编辑工作被动,稿件处理时滞延长。

1.2专家参加定稿会动力不足,意愿降低

专家参加审稿会实际上也是与编辑部的一种友好合作,只有达到共赢,这种合作形式才能保持长久。笔者参照占莉娟[3]对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对专家参加定稿会的动力进行分析。一方面,专家希望借助定稿会平台了解同行研究状况和最新研究热点,加入学术共同体,赢得学术观点的渠道,获得学术身份认可;另一方面,专家乐于参与定稿会也是出于对期刊和办刊人的认可,只有期刊在专家心目中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办刊人的办刊思路和工作态度赢得专家的尊重,专家才会积极参加审稿会。但近些年,专家参加定稿会的动力受到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现在专家均是阅读国际上最高水平杂志来捕捉最新学术热点,多将优秀稿件投到国外期刊上,将国际高水平杂志作为挑战目标[11]。同时,由于学术政策和评价体系的影响,中文期刊优秀稿源流失,《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显示,从2011年到2016年,中文科技期刊论文刊载量有不同程度下降[12]。再者,目前专家学术水平评价,更多的是看是否在国际高影响因子杂志上发表文章,中文期刊在专家学术评价中地位和作用降低,定稿会专家很少或几乎不向中文期刊投稿,自然对专家的吸引力降低,参加定稿会的意愿也受到影响。

1.3编辑定稿会参与度较低,发挥作用不足

稿件三审制中,要求编辑在初审阶段发挥重要作用[5],在终审阶段没有明确要求;因此,编辑在日常稿件审理工作中,更多是把重点放在稿件初审阶段,主动参与定稿会的意识不足。其次,定稿会做出稿件的最终裁决,编辑在其中更多的是起辅助作用,如发通知、准备稿件、整理审稿意见等,编辑的独立性欠缺[13]。再者,编辑本身的专业素养影响参与定稿会的积极性,很多编辑大学毕业即从事编辑职业,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学习和培训,长期工作中养成对专家的依附性,加上学科发展迅速,无法准确判定稿件的学术质量,难以与专家平等对话,也导致编辑在定稿会中发挥作用不足。

2保证定稿会成功召开的对策

2.1打破地域和人员限制,灵活召开审稿会

2.1.1举办异地审稿会

以本刊为例,由于编辑部在北京,定稿会长期以北京当地专家为主。作为放射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本刊编委会涵盖了国内最知名的放射学专家,除北京外,其他城市的专家学术水平也非常高。本刊多次在外地召开定稿会,打破地域的局限性,充分调动异地编委的积极性,加强编辑部与异地编委的联系,扩大杂志的影响力[14]。同时,充分发挥定稿会专家的作用,定稿的同时进行组稿和约稿,并听取专家们对编辑部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加深交流。

2.1.2利用学术会议召开定稿会

虽然举办异地定稿会有诸多优点,但也有一定问题,如准备工作比较繁琐、费用较高、专家时间难以集中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本刊经常利用学术会议召开定稿会。1)利用编辑部主办的学术会议,如本刊每年举办头颈影像、心脑血管病影像、乳腺影像等专业学术会议,邀请的专家均是相关领域全国最知名的专家。在专家讲课之余,再召集这些专家开定稿会。一方面节省了成本,另一方面专家也非常乐于结合会议主题进行定稿,一举两得。2)利用编辑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如本文第一作者负责本刊神经影像、胸部影像、儿科影像3个专业,每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都会举办学组会议,参加这些会议的很多专家为本刊编委和审稿专家,积极参加这些会议,除捕捉学术热点外,还会积极邀请这些专家召开定稿会。再如编辑参加某些省市的专业学术会议,也可以召开定稿会。

2.1.3采用开放同行评审的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开放的同行评审模式将成为学术研究成果评议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15]。同行评审公开包括评审者姓名公开、评审结果公开及网上开放同行评论。传统的定稿会形式信息不对称,作者无从获得稿件的处理信息;定稿会专家也存在稿件处理随意性的问题。定稿会可以采用开放同行评审的形式,其能够加强定稿的透明程度,强化定稿专家责任,健全审稿制度。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已有部分杂志将定稿会情况通过微信的方式向读者开放,参加定稿会的专家信息,稿件的作者姓名、文题及定稿结论,并对稿件的退稿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开放同行评审的程度可以根据各个期刊的具体情况而定[16]。

2.2服务和团结专家,满足专家需求

参加定稿会的专家是期刊的宝贵财富,编辑部要从各方面为专家做好服务工作。就本刊而言,参加定稿会的专家承担着繁忙的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与定稿会时间经常有冲突。为此笔者组建了定稿会专家微信群,每次定稿会前先通过微信群咨询专家的时间,确保定稿会的时间大家都能参加;再者,提前将准备定稿的文章及外审意见通过微信群发给专家,提高定稿会效率,节省专家时间;再如,定稿会前半天再次提醒专家定稿会时间。编辑通过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细致耐心的服务打动专家,赢得专家的好感。孙力炜等[17]将同行评议过程中专家的回报模式分为物质回报、精神回报及知识回报。本刊经常对定稿会中作用突出的专家进行表彰和奖励。根据定稿会专家的出勤率和发挥的作用,利用杂志的编委会换届会议和年终总结会,对优秀定稿会专家予以表彰,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专家参加定稿会的积极性。另外,专家参加定稿会也有自身的学术需求,希望在定稿会上发现高质量的稿件。如本刊定稿会上,若某一批次稿件质量不高,定稿会结束时专家总会感到很失望;若某一批次稿件质量较高,定稿会结束时经常给予赞赏。因此,期刊编辑部要通过各种办法吸引高质量稿件[11],同时在三审中加强编辑初审和专家外审工作,保证定稿会上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和编校质量。Publons平台创立于2012年,致力于为同行评议领域中的问题及挑战寻找解决方案,如公开认可科研人员的审稿贡献、帮助学术期刊寻找和培训审稿人员、防止同行评议中的欺诈行为等[18]。审稿专家的工作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记录和展示,提高审稿专家的学术认可度。目前定稿会结束后专家的工作很难进行记录和保存,影响专家参加审稿会的积极性。期刊编辑部应该通过平台建设或与第三方合作,对定稿会专家的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如参加定稿会的出勤率、定稿数量、稿件意见及结论等,提高对定稿会专家的学术认可。

2.3积极发挥编辑的作用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同于国外的主编负责制,国内期刊普遍是编辑部负责期刊的全面工作。因此,编辑最明确杂志的风格和定位,最了解读者和作者的需求,最熟悉杂志发表文章的情况,理应在定稿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李静等[19]提到,科技期刊编辑与审稿专家的关系是共生关系,必须尊重彼此的才华、价值观和目标,真正有创造力的编辑必须成为业精于勤且学成于博的专家;因此,编辑不能仅满足于在稿件初审阶段发挥作用,还要在日常工作中发扬工匠精神[20],加强定稿会的细节管理。本刊编辑经常组织和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不断加强专业素养,了解分管专业最新进展。为提高审稿专家水平,本刊每年都要举办审稿专家学习班,邀请知名专家传授经验,编辑在组织会议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掌握科研选题、科研设计的系统知识,提高把握稿件学术水平的能力。编辑主动参与定稿会,每次定稿会前熟悉稿件内容,结合外审专家意见提出稿件处理的初步结论,定稿会上积极参与专家讨论。若编辑能提出真知灼见,必然赢得定稿会专家的尊重和认可[2]。

2.4吸纳优秀中青年专家参加定稿会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保持定稿会专家群体的动态平衡,不断吸纳新鲜血液,才能保持定稿会制度的朝气和活力。实际工作中也发现,一些专家长时间担任本刊的定稿会专家,参加定稿会的热情逐年递减,经常请假。中青年专家虽然年轻,但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了解学科领域最新的热点问题,有助于对稿件的创新性和科学性做出正确评价。本刊所在地北京专家云集,学术资源丰富。为吸纳优秀中青年专家,本刊采取以下措施:1)专家推荐,定稿会专家最熟悉领域内研究者情况,由他们向本刊推荐优秀中青年专家。2)编辑挖掘,注意录用稿件中的高产作者,及时把他们吸纳入定稿会队伍。3)发挥定稿会专家团队的作用,参加定稿会的专家多有一个研究团队,团队内中青年专家多发挥骨干作用。定稿会专家无法参加定稿会的情况下,可由其团队内中青年骨干代为参加定稿会。唯一不足的是,中青年专家的定稿经验稍欠缺,对稿件的把握能力略显不足,但这点随着参加定稿会次数的增多易于提高和改进。老中青结合的审稿专家队伍有助于保证定稿会的效果。

2.5采用新技术手段,延伸定稿会的时间和空间性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期刊编辑部应丰富召开定稿会的技术手段,不断延伸定稿会的时间和空间性。本刊定稿会常规上依然采用面对面定稿的形式,由于采用专业定稿,每个专业仅有数名专家,定稿会上很难聚齐所有专家。针对此种情况,本刊近期尝试采用微信群进行定稿,将参加专业定稿会的专家组建微信群,编辑将拟上定稿会的稿件及审稿意见上传到微信群,定稿会专家在微信群里发表定稿意见,最后由编辑结合大多数专家的意见进行总结记录,并将最终处理结果上传到微信群中,专家审核确认后对稿件做出最终处理。范永德[21]采用网上定稿会系统进行定稿,将定稿会专家分为几个小组,专家可以在定稿会系统中发表定稿意见,最后由组长结合专家意见做出最终结论,并给定稿专家设定较短的时间要求。结果显示,相比于面对面定稿会,网上定稿会大大提高了审稿效率,缩短了发表时滞。《Radiology》杂志是本刊所在的放射领域影响因子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期刊,由北美放射学会主办。本刊编辑曾实地到访《Radiology》杂志编辑部,了解其先进办刊经验,学习其定稿会制度[22]。《Radiology》杂志每周四的下午为其固定的定稿会时间,由期刊主编召集,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五六位放射学专家和1名统计学专家,利用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召开定稿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首先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吸纳全球领域内最知名的专家参加定稿会;再者,每周召开定稿会,加快了稿件处理速度,极大缩短了论文的发表时滞。通过检索文献,尚未发现国内期刊采用这种形式,值得国内期刊同行借鉴和尝试。

学术会议总结范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官网2016年1—6月及2017年1—6月后台关于用户、图文、菜单的统计数据。

1.2方法

1.2.1收集数据

进入本刊官网数据统计后台及微信公众号后台管理账号,分别收集2016年1—6月及2017年1—6月后台统计的相关数据:一是用户分析,统计官网及公众号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的性别分布、地域分布等;二是图文分析,统计官网信息的浏览量及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的阅读量;三是菜单分析,主要统计官网栏目和公众号自定义菜单点击量。

1.2.2数据处理及分析

采用Excel表录入数据,其他结果以对比图或趋势图形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2结果

2.1用户分析

2.1.1性别

官网截图显示,浏览人群性别2016年1—6月间以男性为主(51%),过后逐渐趋向于女性增多,2017年1—6月间女性占比为62%。从公众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关注人群中女性占比在不同时间段均为最高,分别占55.00%、55.51%,相差不大。微信公众号2016年1—6月及2017年1—6月关注用户性别分布.

2.1.2地域

官网截图(见图2)显示,浏览官网地域分布中,除其他地区外,重庆市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即排名第一,四川省地位比较稳定为第3位;2个时间段的变化区别在于2016年1—6月排名第二的江苏省变为2017年1—6月间的河南省,而江苏省退居第4位。微信公众号关注人群地域分布数据中也体现这一现象,河南省排名上升至第3位。

2.2图文分析

2.2.1官网发送信息数据分析

后台数据统计显示,本刊官网2016年1—6月及2017年1—6月的信息中,均呈现同一现象:本刊相关的动态、参与学术会议报道等信息浏览量较高,且2017年网站改版后,信息浏览量飞速提升,较2016年各类型信息提高4~6倍。

2.2.2微信公众号推送图文数据分析

从后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较少,阅读量主要集中在本刊组织策划的活动及微课堂相关通知报道,以及其他转载信息上;2017年本刊加大了专题、专家笔谈等学术论文的推送,编辑参加了很多学术会议并进行现场报道,自己策划组织活动也在增加,促使推送内容增多,阅读量加大说明读者对这些报道比较感兴趣。另外,2017年减少了本刊动态及转载内容,还推出原创文章。

2.3菜单分析

2.3.1官网栏目数据分析

后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6月官网栏目较单一,关注量最多的为编辑部风采(主要动态及公告,最高点击7842人次),其次为下载资讯栏目(主要学术会议通知及活动成果,最高点击1538人次)。2017年官网全新改版,栏目有所增加,从2016年年底开始添加内容,2017年1—6月关注最多的栏目为本刊动态及公告(最高点击量9049人次),其次为编委简介(最高点击量6224人次),最后为合作医院(最高点击量3007人次)。

2.3.2微信公众号自定义菜单数据分析

微信公众号2016年1—6月自定义菜单点击趋势见图3,公众号2017年1—6月自定义菜单点击趋势见图4。从图3、4可以看出,公众号自定义菜单在不同时间段,“在线期刊—稿件查询”点击量始终在最前面,而其他菜单点击量随着活动变化而变化,2016年本刊组织策划的“5•12活动”比较受关注,2017年对自定义菜单进行了整合调整,大家的关注点放在了“会议微课”上。

3讨论

3.1用户数据分析

(1)官网用户性别变化。6月正处于毕业季,发表毕业论文的学生中,科技学术研究男生占多数,所以在2016年1—6月间男性浏览量高于女性。2017年网站进行了改版,从视觉和色调上都做了新的尝试,更能引起女性网民的注意,也是2017年1—6月间女性浏览量高于男性的客观原因。(2)微信公众号用户性别分布。女性关注一直多于男性,这与手机微信用户女性多于男性因素有关。(3)地域分布变化。本刊2017年经河南省高级评审委员会认可,是评审发表文章的期刊之一。这也是本刊加大宣传的成效之一。同年,本刊在湖南省进行了实地考察,召开审稿会和专家座谈会,促进了宣传和学术交流。针对以上数据,因为关注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可以尝试在微信公众号里开辟适合女性阅读的科普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栏目内容,本刊借此能够传递一种人文化关怀,即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从生活中为广大女性医务工作者提供关爱,从而留住女性关注者。期刊还应积极策划更多学术科研类活动,针对各大医学院在校学生,邀请本刊编委或审稿专家进行论文撰写指导、临床技能、科研指导等课程培训,吸引更多男性关注者。继续加大期刊宣传力度,策划适合部分区域发展的优惠政策。编辑积极走出去,与本刊编委及审稿专家一起在意向省市开展审稿及学术交流会议或活动,借此开辟市场,让更多省市了解及关注杂志。

3.2图文数据分析

(1)官网浏览信息稳定。官网始终是期刊的形象,作者、读者在登录官网时想了解这本杂志,所以浏览量主要集中在本刊相关的动态上;随着本刊组织策划活动的增多,作者、读者对这方面的关注度也随之增长。浏览量提升4~6倍也说明期刊网站改版后提升了吸引力,策划活动和参与会议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促使了更多作者、读者对期刊网站信息的点击。(2)微信公众号阅读信息变化。从之前的转发信息到本刊的实时报道,提示2017年本刊加大了宣传力度,编辑参与更多的学术会议活动并进行现场报道成效较好,推送内容增多也能引起关注,内容的时效性、新颖度很关键。同样,本刊组织策划的活动增多也促使了推送内容的丰富。另外,本刊2017年进行专题组稿,组织了多个临床研究热点专题,邀请国内各专业领域专家撰写述评,微信公众号推送杂志发表的专题论文、优秀论文,利用自媒体平台宣传专家,将学术内容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挖掘出更大的读者市场。针对以上分析,本刊编辑应继续积极走出去,参与更多学术性会议,进行现场撰稿报道,及时展现学术会议规模,将前沿、新颖的学术知识、技术总结报道送达给各位读者,同时也给各位编辑提供了更多学习平台,建立与各专业专家交流沟通渠道。联合本刊编委及审稿专家一起,针对新颖性强、研究前沿的信息,联合推送,丰富内容,增强学术性。积极思考新媒体创新模式推送学术论文,形式多样,在传播专业学术内容的同时提升杂志影响力。策划更多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精准性的学术活动或会议,积累更多学术资源,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为广大作者、读者进行服务。

学术会议总结范文6

一、自我磨炼提高编校技能

由于科技期刊极强的学术性,因此现在的科技期刊编辑大多数不是编辑专业出身,多具有较强的学科专业背景。他们学历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对期刊出版的专业知识不足,缺乏相关实际操作经验。期刊出版有自身的规律,要做一个合格的科技期刊编辑,首先必须系统学习编辑知识,掌握出版理论和规范。

(一)熟悉出版法律法规

对来自非出版专业的期刊编辑来说,期刊出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出版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出版规范。一个科技期刊编辑必须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熟悉国家对出版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期刊出版管理规定》《著作权法》等[2]。在工作中要主动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和办刊宗旨,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强调责任意识,杜绝稿件中出现任何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内容[3],提高政治敏感度,在涉及政治敏感的稿件中(如有关领土、领海的标记等)坚决不触碰红线。

(二)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作为科技期刊编辑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编辑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忠于职守,严洁自律。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4],对学术期刊可能涉及的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著者进行了界定。编辑对此要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同时编辑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防止编辑学术不端的发生。编辑在整个出版流程中要规范自身的行为,特别在收稿、、送审等环节落实责任制,规范操作流程,严格进行全流程的规范执行的监督体制建设,严防死守,杜绝学术不端的发生。

(三)打磨扎实的编校水平

编校质量是期刊质量的基本保证。由于科技期刊涉及不同的学科,又包含众多的公式、图表、物理量和单位、参考文献等内容,非常考验编辑功力。因此,期刊编辑要有扎实的编辑出版知识、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过硬的编校水平,严格按照科技期刊出版规范进行编辑加工,以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编辑工作中去实践、去探索,不断提高期刊的编辑水平。虽然现在的编辑工作已从单一纸质形式变为多种媒体形式,但不管形态如何变化,编辑都必须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踏实平和的良好心态,按照“工匠”精神要求自己,爱岗敬业,严谨求实,追求卓越,认真做好编辑环节的每一项工作[5]。

二、坚持学习提升业务能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方式、出版形态、阅读方式都在不断变化,要求的同时也迫使期刊编辑坚持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升业务能力。现在学习的方式很丰富,可以从书本中学习,向编辑部的老前辈学习,以及通过参加培训会、学术会议学习。相较于这些线下学习方式,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进行学习不仅方便、节约时间和金钱,而且信息量大,能定制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现在是大数据时代,网上信息量巨大,在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或有借鉴的建议。出版相关的期刊的网站和他们的公众号(如编辑学报、编辑之友、出版广角的微信公众号等)、App(CNKI手机知网、学习强国、新闻出版培训App版等)都是学习的极好手段,可以从中知晓出版的发展状况,了解出版同行和名家对出版行业的感悟和见解,增加知识,开阔视野[6]。传统的学习方法要和新媒体时代的新方法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三、锐意进取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高水平的科技期刊离不开高水平的编辑团队,只有编辑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才能推动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助力我国从科技期刊大国走向科技期刊强国。

(一)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

科技期刊是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编辑要时刻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与动态,特别是具有突破性的热点问题,期刊所在学科领域有哪些重要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国际上有哪些重要的实验室,有哪些里程碑式的文章,等等。在不断的学习和关注中提升自身的学术洞察力和敏感度,将最新的科技发展出来,抢占话语权,抢夺首发权,增强影响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让中国科学家最优秀的在祖国大地上,推动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二)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编辑不能仅仅只是单纯地收稿、送审、编辑加工,应具备极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要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培养自己的学术敏感性,变被动的来料加工为主动出击。学术会议是最新科研成果的汇集地,是学者新思想、新创造最早的会。因此,积极参加各种高水平学术会议,是编辑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开阔国际视野、增加学术储备的良好机会,也是与业界学者保持有效沟通、进行组稿的绝佳机会,同时也是宣传期刊、扩大期刊影响力的最好时机[7]。科技期刊编辑要全面了解所在学科各种会议的情况,选择适合的高水平学术会议,并做好充分准备,有针对性地聆听讲座,与参会科研人员交流,积极地组稿约稿,宣传所在期刊,并征求他们对期刊的建议和意见,在会议的参与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三)走进高水平实验室

高水平实验室是重要科研成果的诞生地。走进高水平实验室,与科学家和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就学科研究进展、等内容进行座谈,不仅可以快速寻找到研究热点和高水平作者,还能与学者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充实审稿专家库,挖掘、发现和培养作者。而且这种交流更加紧密,互动效果好,能为今后的交流合作打下基础,架设科研与出版的桥梁。要根据期刊的定位,合理选择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实验室,见多识广,培养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8,9]。在参观访问中,编辑还能现场体验科技的发展进步,感受科研人员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从而使编辑人员在进行学术储备的同时吸取精神力量、获取热情和信念。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

在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面临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考验,也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更好、更快地融合运用新媒体技术,既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科技期刊编辑提高学术质量的有效手段。基于新媒体的强大功能,编辑既可以对科技期刊的各种信息进行全面挖掘和分析,展示学术热点和发展前沿,编辑也能利用其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改进编辑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10,11]。例如,利用全球几家出版集团联合参与试验的防止学术剽窃的国际项目(CrossCheck)可以有效地防止学术不端;许多功能完善的采编系统中的FindingPeerReviewers(同行评审人智能查询系统),能够根据专业匹配度、学术活跃度等指标合理选择审稿专家,提高审稿人的匹配度,提升稿件的审稿效率,加速优秀研究成果的;利用Web2.0[12]、微营销[13]等策略,能使期刊的影响力得到全方位渗透。

(五)撰写论文,申请课题,编研相长

科技期刊编辑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撰写论文,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拓展思路,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对稿件质量的鉴别能力,以此指导实际工作[14]。而且,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自己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度挖掘,针对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见解进行研究,在查阅书籍、资料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完成知识的储备、完善、整合、提升的过程,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提升编辑的自身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科技期刊的发展对编辑学者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编辑要积极地申报、参与科研和出版方面的课题,锻炼科学思维,提升学术科研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从而与作者、审稿人有更多的共鸣[15],编研相长,保证编辑工作在高水平的学术素养下完成。撰写论文、申请课题的过程是科技期刊编辑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敏锐的思考力、独到的见解力、严谨的逻辑分析力和高度的归纳总结能力的有效手段,而这些也恰恰是新媒体时代对高水平科技期刊编辑的要求。

四、积极进取提升综合素质

在新媒体时代,对编辑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科技期刊编辑要顺应期刊的转型发展,加强各方面修养的提高,做博学多才的杂家。编辑作为期刊出版活动的主体,不仅要熟悉出版流程,解决期刊出版过程中出现的常规问题,还要掌握新媒体技术,懂得期刊经营、市场运作,成为一个多面手。在工作中具有创新性、前瞻性、敏锐性和专业性,做到选题策划创新、栏目设置创新、技术手段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办刊形式和理念创新,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同时带来自身价值的实现。

学术会议总结范文7

第一,设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早在201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研究》课题组就在上海生命科学院信息中心举办了学术研讨会,会议就科技期刊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条例、科技期刊在防范学术不端中的职责等进行了研讨。各科技期刊社应参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年1月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结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研究》课题组提出的“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制定自己期刊社期刊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第二,建立严格规范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各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严格、规范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流程。首先,构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多层防线,建立规范、严格的论文评审制度。科技期刊社的稿件,不论是约稿、自然来稿,还是人情稿、疏通关系稿,都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评审后且无学术不端行为时才可录用。但现实中,人情稿、疏通关系稿是不遵守评审制度的高发区,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组织的首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决赛中,就有“那人,那情,那稿”一题让选手阐释,可见人情稿、疏通关系稿在科技期刊界是一种普遍现象。其次,编辑人员编排稿件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对于不明白、不理解的观点、提法一定要向专家请教,切不可听之任之。再次,严格审核作者信息,杜绝情况的发生。

第三,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在我国的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既有综合性、学术性、技术性科技期刊,也有检索性、科普性科技期刊,但不论是何种类型期刊,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都十分重要。科技期刊编辑只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对本学科有一定的研究,了解学科的前沿信息,就能在编审稿件中及时地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将伪科学消灭在刊出之前。目前不少科技期刊社的编辑都加入了相关学科的课题研究,成了真正的研究者,这更有利于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把关。

第四,拓展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范畴。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多种学科相互融合,虽说不少科技期刊是专业期刊,但作者的论文中会涉及本专业之外的知识,编辑只有拓展自己的学术范畴,熟悉、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动态,才能及时发现文章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把一些篡改、伪造的错误论点、结论删除掉,才能用自己宽泛的学科知识扩大期刊的读者面,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2017年10月笔者在杭州参加的“中国科普期刊学术研讨会”上,见识了《航空知识》杂志的做法,他们的编辑就有宽泛的学科知识,在为读者普及现代航空知识、传播航空领域文化、讲述世界航空历史和中国航空发展史的同时,还送上了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的期刊社,我想不会有学术不端的文章刊出。

学术会议总结范文8

关键词:内容本位教学理念;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国际会议

1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作为强调客观科学、侧重陈述事理的文体,相比于其他英语文体有着显著的特殊性。工科类大学在本科阶段一般均已经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同学们阅读和理解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研究生阶段是学生在本科毕业基础上,进入后续专业进行更高层次学习的教育过程。鉴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阶段性和本质不同,工科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不能停留在同学们对文献的阅读和理解上,而应侧重于学生思想的凝练和表达上。本科阶段侧重于信息“吸收”,研究生阶段侧重于信息“创造”与“输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工科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是促进理论教学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课程,其核心目的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思想的一种能力培养。在如今加强国际化和创建“双一流”的背景下,用英语来表达专业思想并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是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1]。除此之外,我国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着重指出,促进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顺应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尤为重要。在新材料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中,英语作为连接世界各国相关技术知识的桥梁,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同学而言,专业英语是我们吸取国外先进知识,进而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的基础[2]。同时,我国“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进而支撑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3-4]。专业英语在此方面更显得尤为的重要,促进专业外语教育改革响应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号召,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及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然而,在目前的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依然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同学们阅读和理解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上,而将教学内容主体放在专业词汇学习、专业经典文献阅读、专业内容翻译上。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从事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没有跟进最新的发展趋势,而在内容上依然采用较为陈旧的教材。本文以此为背景,阐述了以最新的国际学术会议作为教学内容,将内容本位教学理念应用于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

2内容本位教学理念在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本位教学理念(ContentBasedInstruction,以下简称CBI理念)由St.Lambert在20世纪60年代外语教学中所采用的“沉浸式”教学演化而来,这种用于第二语言教学的理念借鉴了“二语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5]。CBI理念把教学的重点从学习语言本身转移至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以语言为媒介,在由学科内容营造的语境下,学习新的信息,其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不同专业认知水平及语言能力水平的学习者的需要,应用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能很好的与专业学科背景相结合学习外语。CBI教学的关键是“将语言教学的基础放在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语言水平”。比起传统专业英语教学中枯燥的语言学习,CBI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更为强调的是通过学科内容来学习语言,而不是为了语言来学习语言,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做到在“用中学”[6]。在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热点就是该主题的优选材料。

3最新国际学术会议作为教学内容的应用流程及实例分析

最新国际学术会议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往往能展现本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是连接世界各国最新技术知识的理想落脚点,也是我们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基础。将最新国际学术会议作为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及创业意识、创造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1)专业知识准备。教师在这一环节根据选取的主题,提供相关的资料,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如介绍“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增材制造技术”就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金属学及热处理、传热学、凝固原理等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的经典教材供学生复习,回忆并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同时提供若干篇相关的学术文献给学生阅读学习,从而掌握该方向的发展动态,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2)专业英语词汇。基于背景知识准备阶段的学习材料,本环节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上一阶段发放给学生的相关学术论文上相关的重点词汇和语言表达。选择关键例句让学生翻译成汉语或是作为疑难句供课上讨论用。(3)听力预热。教师在这一环节给学生布置课前听力练习任务,听力材料一般为国际会议中演讲的前言部分,要求学生在听懂大意基础上,模仿听力材料中演讲者的语音和语调。(4)国际会议现场模拟。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国际会议录像,学生学习后在课堂上仿照国际会议的形式以参会嘉宾身份用英语进行提问,教师以演讲者身份进行回答。之后身份互换,教师以参会嘉宾的身份用英语对每个小组进行提问,要求每小组在短暂商议后派代表以演讲者身份进行回答。(5)演讲模拟。教师在播放完会议录像后,根据演讲者的总结与展望,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演讲稿,并制作课件,课件的内容包含主题演讲和问答两个环节,前者主要介绍本组解决方案,后者则是围绕该方案的问答或是疑难问题讨论,并由1~2名代表做课上演讲。作者以2019年8月20日召开的The10thPacificRim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dvancedMaterialsandProcessing国际会议中来自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ity的Prof.LinLIU报告“Researchstatuesandprogressofsolidificationstructureandgraindefectsinnickel-basedsinglecrystalsupealloys”为内容,采用上述流程应用在2020年的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经过该方法学习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快乐;在专业英语能力方面,听说能力上提升明显;在专业知识方面,学生深刻的掌握了凝固和冶金学的相关内容及其和力学性能的对应关系。相比没采用该方法的往年,学生专业英语听说部分成绩提高28%。但同时首次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部分学生专业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跟不上演讲者。因此,实施过程需要更加重视前期基础的培养,增加流程中前三部分所占的比重。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