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监管论文范例

组织监管论文

组织监管论文范文1

关于知识如何在组织内流动,本文主要从3个层面来分析:知识管理的主体、知识内容与知识属性、知识认识过程。知识管理的主体,广义上是指个人、组织、社会、国家等一切人的社会集合。本文主要从组织角度来说。为了方便研究如何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设学习型组织,将组织层面的主体进一步细化,分成个人、团队、组织、知识网络系统。个人即组织中最基本的存在单位;团队是由若干个“个人”单位组成的小集合;组织是在共同愿景的聚集下,共同努力并形成内部制度的团队和个人的集合;知识网络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强调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组织(如学校、上下游供应商、物流方、其他企业、政府等)之间形成互相作用的网络结构,并且组织间可以在这个网络中互相传递、扩散、应用和创新知识。将个人、团队、组织、知识网络系统分别记为X1、X2、X3、X4,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在横向层面上X1~X4都能进行平行交流;在纵向层面上知识传播按照X1→X2→X3→X4的顺序进行。探讨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模型,组织内的知识内容是研究的重点。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也是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模型建立的关键所在。本文赞同的分类方法是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O)基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的“4W法”:第一个层次“Know-what”即“是什么”的知识,这一层次的知识通常是用来描述事实的;第二个层次的知识是“Know-why”即描述“为什么”的知识内容,这类知识相对来说广泛存在于科技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类知识是“Know-how”即“怎么做”的知识,往往这类知识记录了工作的特殊技能和诀窍;第四个层次的知识是“Know-who”即“是谁”的知识,随着企业分工的细比,组织内产生更多的职位和岗位,职位名称一字之差往往实际含义相隔甚远,因此,这类知识在分工高度细比的组织中显得尤为重要。知识内容还有一个紧密相关的维度———知识属性。

野中郁次郎按照知识的具体特点,根据知识属性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类: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物质载体的方式记录和加以传播的知识,这类知识往往是数字化的、理论性的、有逻辑顺序的知识,也被称为明晰知识;隐性知识往往不能或者难以通过物质载体加以表达,组织的隐性知识来源于成员的经验体会,是一种即时的、体验性的模糊描述,因此也被称为模糊知识。我们可以先根据知识的属性将知识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分别记为Y1、Y2。第一层次关于“是什么”的知识以及第二层次关于“为什么”的知识分别记为W1和W2;对于描述“怎么做”和“是谁”的知识,我们将它们分别记为W3和W4。基于此,可以得到知识内容的分类规律:Y1=W1∪W2;Y2=W3∪W4。在学习型组织中,Y1和Y2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且根据“冰川原则”,Y1的子集要远远少于Y2的子集,隐性知识由于多为经验型的知识,整理起来难度较大。W1、W2、W3、W4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相互之间可能会有重叠。知识型组织需要通过研究W1→W2→W3→W4的过程,实现Y2→Y1,即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的第三个维度是知识管理的作用机制,在这个维度主要包括外化、内化、中介和认知4个环节。外化可以理解为是知识转化4个环节的基础,通过数据库和图文识别技术在组织外寻找对组织有用的信息,知识外化的目的是使组织能够获取有用的知识,是将显性知识转变成组织内隐性知识的过程;内化是对知识外化的应用,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接触点在于内部化可以帮助组织成员寻找到外部化后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描述针对特定需求的显性知识;中介起到了一个中间层的作用,将对知识有需求的人和相应的知识源进行匹配,知识源既包括该领域的研究知识,也包括可以查询到和掌握这些领域内知识点的人;认知是知识链的最高层次,是实现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运用过程,将外化、内化、中介三方进行功能整合。在这个维度里,我们分别把知识外化、知识内化、中介、认知记为Z1、Z2、Z3、Z4,一般情况下组织通过Z1、Z2、Z3的路径,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2三维整合

在学习型组织建立的过程中,可以说知识管理主体、知识内容和知识转化过程这3个维度之间是相互交错的,通过知识管理者的协调运作实现企业知识资源的调配,强化核心竞争优势。

3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对策和建议

组织监管论文范文2

对于传统的绩效管理来说,不论对财务管理的视角还是战略管理的视角来说,都是通过获取有关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绩效管理,但是对顾客的满意度、员工的满意度来说,还存在难以良量化的问题。用调查问卷的通过对李克特量表获取的企业绩效数据,比企业公开的客观数据更加的准确,虽然李克特量表调查得到的主观绩效不是企业绩效的确切数值,但是却能对企业绩效的好坏做出比较,因而可以说组织行为学在介入企业绩效的评价研究体系中提供的有效的理论和物证的支持。

二、基于组织健康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组织健康较之于国外来说,在中国的起步发展较晚,大致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组织健康的出现还对传统的“以经济利润最大化为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提出了挑战。强调的是作为社会公民,企业不仅要其经历利益的追求为重,而且还应该关注员工以及其它相关方的利益。组织健康具体表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员工的身心健康和企业的良好效益。因此来说,组织健康研究从组织健康发展的高度扩展了企业绩效评价考核的范畴。

现如今,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的加剧,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企业对社区义务及公益事业的冷漠以及工作条件对员工身心的损害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求企业对股东、员工、顾客甚至是社区、环境等群体利益的关注和满足作为企业绩效管理考核的内容。现如今的社会市场现状是买方市场,大众对其的影响力逐渐的增大,他们再以双重的身份“消费者”和“管理者”来对企业施加压力,要求企业承担起员工健康、质量保证、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则,否则将会以“拒绝购买”和“投票”对企业进行惩罚。企业对经济利益的内在追求使得企业必须先满足员工的需要,不然就会丧失市场准入的考核范围。所以来说,在对组织健康的企业绩效管理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员工的健康、组织绩效和社会效益三个维度进行考察。

在21世纪,员工不再单单是一个职称和职位,而是上升到一种对组织对自身的一种责任。员工的个体健康也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且上升到与管理密切相关的绩效考核话题。员工的健康作为组织的健康的一个分支,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组织健康的绩效评价突出以股东为代表的所有者的利益,类似于以往绩效评价中的财务绩效评价。而现如今用短期的财务成功的衡量组织绩效并不是正确的做法。财务的成功并不能说明企业是健康的,因而来说过高或者过低估计组织的财务健康的重要性都能够使得组织健康陷入风险之中。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最大的利益是企业追求最根本的目标,但是获得这些的前提必须是企业员工都能尽职尽责的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所以来说就应该重视企业的组织健康,并且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在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体现到顾客的满意、环境的可持续、社会环境的安定有序。

三、结语

组织监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对策

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生毕业并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的前提和重要培养环节。材料类本科生毕业设计一般以毕业论文为主题,开展相关实验研究。一般来说,毕业论文过程包括选题、文献综述、设计实验方案、开篇论文论证、实验研究、数据分析与讨论、撰写毕业论文(或设计规范)、毕业论文的修改与答辩等工作。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重新复习整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继续从事科研或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目前总体而言,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良莠不齐。学生毕业设计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第一,要从选题、实践、论文写作和答辩等多个环节入手;第二,学生、指导老师、学院和学校等多个主体要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第三,从学生自身、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环境等多方面考虑,总结经验,要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全过程、多环节、多主体、多方面的实时监控和改进。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方可因地制宜,形成适宜的改进方案,切实提高学生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毕业设计虽然受到高校的重视,但是由于受就业、考研和师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由于本科毕业设计时间相对较短、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找工作时间与毕业设计的时间往往相冲突、部分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与毕业设计方向相差较大等一系列原因,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日渐下降。部分学生以单纯追求通过答辩为目的,对毕业设计的质量缺乏重视。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毕业率,往往不得以放宽对部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要求。为此,本研究针对近年来毕业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提高材料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参考措施。

1. 毕业设计题目陈旧,创新性不足

由于本科毕业生人数较多,每个老师指导的学生也相应增加,而且每个指导老师都有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加之,本科生刚接触科研,能力有限,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的选定经常存在重复该指导老师及所带研究生课题的现象。这往往会造成本科生过度依赖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甚至部分内容存在抄袭现象,没有达到毕业设计应有的效果。

2. 学生缺乏基本技能,毕业设计不规范

许多院校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对学生缺乏详细的毕业设计指导与培训,以材料专业为例,实验试剂的使用、检测设备的操作、论文的写作要求等都有规范。缺乏毕业设计前的培训环节,往往会使学生无从下手,实验过程寸步难行,这必然会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3. 学生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少,精力投入不足

大多数院校的本科毕业设计在学生进入大四以后进行,然而学生此时往往面临着就业、考研、科研等多重压力,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找工作、备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方面,导致难以专心开展毕业设计,这也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4. 存在抄袭等现象,影响学术风气

少数学生存在沉迷于网络与游戏,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毕业设计上。临近毕业时,在指导老师的催促和学校毕业要求的压力下,抄袭网络上已有的论文或数据,有的学生甚至花钱找网络中介机构,这不仅显著降低了毕业设计的质量,还严重影响了学术风气。

二、材料类毕业论文实践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1. 形式主义严重

一篇完整的毕业设计需要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拟定设计方案、开展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果、获得实验结论等过程。然而,目前许多学生的毕业设计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即只注意形式,忽视了内容。绝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形式基本上可以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实验、结果与讨论、结论及参考文献一应俱全。但是,从内容上看,只有少数学生的论文可达到要求,大多数本科生的论文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例如行文逻辑混乱、语句不通顺、中英文标点符号乱用、公式表格和图片格式错误、字体字号应用不当、实验数据不充分、分析不合理、结论不明确等等。

2. 时间与考研或就业冲突

由于毕业设计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大四,很多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或考公务员等,没有足够的精力专心开展毕业设计工作,这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材料类专业进行毕业设计需要经过查询大量的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开展相关实验,整理实验数据并撰写毕业论文。每个过程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与部分毕业生没时间没精力的现实情况相冲突。一些学生在提交毕业论文前一段时间才正式地开始进行毕业设计,由于时间有限,有的学生随意编纂数据,有的学生直接拿课题组研究生的数据撰写论文,还有的学生抄袭网上的论文或资料,极少数学生甚至找网络机构。在这样的情况下,毕业设计质量势必下降。

3. 课题缺乏实用性,学生缺乏兴趣

许多老师为了省事,应付性地给学生一些原理性的课题,让学生在网络上模拟已有原理,这些课题不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单纯的原理性内容往往过于枯燥,导致学生对研究失去兴趣,并且部分课题仅仅只是重复文献模拟工作,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4. 数据分析不充分

毕业论文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不深入。前言占据论文大半部分,且往往是大量简单复制参考文献的内容,缺乏分析和归纳总结。重要的实验部分则只是简单罗列实验数据,对现象进行简单描述,缺乏对现象的深入分析以及如何造成该现象的思考,更遑论深入的机理性分析,使课题的研究空心化。

5. 教师对学生指导不够

当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整体不容乐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由于教师往往承担着大量课题、课程教学任务与研究生的指导任务,时间并不宽裕,常常是教师和本科生协调,确定好毕业设计题目与任务书后,就由硕士、博士带着毕业设计的本科生开展具体的实验工作。这种模式的成效与研究生的责任心、本科生的主动性密切相关,部分责任心不强的研究生或部分主动性稍差的本科生做出的毕业设计质量堪忧,因此强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与过程性督查尤为关键。

三、材料类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策略

1. 增设实验仪器操作与安全培训课程

对于材料类专业而言,完成毕业论文往往需要使用大量实验设备,且主要以金相显微镜、硬度仪、拉伸设备、X 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为主体,实际中很多本科生对这些常用仪器的使用非常陌生,学生常常不按操作规程使用这些设备,一方面易导致毕业设计期间许多公用设备经常需要维修造成设备紧缺,另一方面易导致学生养成不良科研实验习惯,造成安全隐患。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可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增设必要的实验仪器操作与安全培训课程,让本科生提前学会必要的实验仪器操作,为后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服务。

2. 探索团队型毕业设计模式

如果部分院校的仪器设备难以满足本科毕业设计阶段所有学生需求,可以探索团队型毕业设计模式。传统的材料类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往往比较分散,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课题,但一般每个课题都需要对材料的基本性能表征,这不仅会造成仪器资源严重不足的现象,还易造成资源的重复浪费。因此,可以探索团队型毕业设计模式,即把有意义的大课题拆分成几个小课题,每个小课题由一个学生负责但需保证研究深度,这样可有效缓解设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也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使用设备的操作规范,同时还可以避免毕业设计内容大而空。

3. 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监管

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监管,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力求在毕业设计期间,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进行全过程的有效监管。针对学生,重点关注实验进度、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针对指导教师,重点关注其是否对学生进行了有效指导,可通过学生座谈会、匿名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监管过程中,有效的配套制度是关键。学院应制定完善的学生请假、考勤制度以及教师指导次数、学时数,详细保存并提交学生实验记录和教师指导记录,形成对应的奖惩机制。对于校企合作课题,还需明确校企双方导师责任,企业导师定期听取汇报,学生定期向校内导师汇报,三方至少进行两次以上合商。

4. 引入多级督查制度

为强化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可以探索引入“系所 -学院 - 学校”多级督查制度。在系所层面,由于专业方向相对接近,可以探索组织青年教师或优秀博士生组成评审团,对本系所相关本科毕业设计学生进行任务书答辩,通过答辩督查形式确保所有学生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掌握了任务书相关内容;在学院层面,在毕业设计中期阶段,组织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推进会议,一方面强化对教师的定期指导规定与要求,另一方面对所有学生毕业设计情况进行本期检查,对进度进展缓慢的学生进行约谈,掌握情况并制定下一阶段帮扶策略;在毕业设计后期,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会,成立毕业设计论文评审工作组,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学校层面,邀请退休导师组建督导专家组,跨学院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专项督导,实现对毕业设计前期、中期与后期以及论文质量的全流程督导提高。

5. 强化学术道德教育

本科毕业设计的结果是以书面的毕业论文呈现的,部分本科生在做毕业设计前没有做实验和写科技论文的经验,导致毕业设计过程易出现畏难、逃避与抄袭等问题,指导老师除了安排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带着本科生做实验以外,还需重点关注学生实验情况、论文写作情况以及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当前处在信息时代,青年学子易受到网络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随意编纂数据、抄袭师兄师姐的数据或文献资料,导致不良学风的形成。因此,在毕业设计前,学院应组织开展学术道德诚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术造假、抄袭等带来的严重后果,帮助其端正学生思想、约束科研行为、肃清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

四、结语

组织监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对策

毕业论文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对本科期间理论与实践学习的一个综合性总结,是多角度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1]。由于旅游业的产业特性,实践教学环节一直备受各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视,其中毕业论文的教学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对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搞好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出改进策略,这保证本科教学质量以及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概况

我院地处鄂西北,位于有中国“汽车城”之称的十堰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1999年,为拓宽办学方向,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结合十堰及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学院开始尝试在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旅游管理方向。2000年,经过多方努力,该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始正式招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几年来,该专业本科招生一直维持在1~2个班的规模。经过20年来的发展,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共有8个班级,在校生207人。师资方面,现有专业教师8人,已初步形成一支在职称、学历、年龄结构方面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副教授占25%,讲师占75%;硕士占87.5%,学士占12.5%;35岁以下占12.5%,36~45岁占75%,46~55岁占12.5%。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从近几届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的毕业论文环节都安排在第8学期,第7学期学生面临找工作、研究生考试的巨大压力,第八学期又是毕业生择业的高峰期,有些用人单位会要求签约的同学提前上岗,考研初试通过的同学忙于复试,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没有太多精力投入毕业论文中。还有不少同学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走过场,随便对付一下就可以毕业;有些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并且就业去向和所学专业相差甚远,因此缺乏主动性,敷衍了事,不求上进,只求能通过;也有些学生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毕业论文成绩不影响毕业分配,消极对待毕业论文。可以说,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选题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题是否恰当对毕业论文质量有着重要影响。部分同学完成毕业论文的意识不强,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对论文的选题缺乏深入思考,被动依靠指导老师,对指导老师拟定题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并不了解,同时也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能力,造成选题不合适,影响毕业论文的最终完成质量。还有部分同学在选题时尽量选择一些简单、耗时少、工作量小的题目,认为这样任务轻,容易通过毕业答辩。学生阅读文献和论文写作的能力普遍较差。阅读大量文献是写作论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了解论文研究内容,掌握研究方法的基础。通过阅读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不仅可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有利于确定研究进度和研究方案[2]。但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文献阅读和综述能力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的文献综述是文献的堆积罗列,并没有进行认真阅读和系统的归纳总结,思路不清晰,表述观点不明确。存在语言表述不流畅、东拼西凑、逻辑混乱等问题。

(二)教师指导方面

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培养学生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旅游管理专业老师指导论文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教师指导论文的时间未得到保障,有的是因为教学任务重不能保证指导时间,有的则是因为管教不严、教师松懈造成的。指导毕业论文对教师要求较高,但不少专业教师缺乏科研与旅游业的实践经验,学术背景和能力的制约也影响到他们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此外,目前毕业论文一直沿用教师“个体”指导模式,这种指导模式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由于每位教师学科知识领域有限,当指导过程中涉及其他学科知识领域时,指导不够深入,加之近年扩招后师生比逐年递增,指导力量明显不足。

(三)毕业论文工作组织管理方面

为保证毕业论文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和经济管理学院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存在问题看,一方面学院在毕业设计管理中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也制定了相关的配套实施文件,但有些规定缺乏具体操作与管理措施,缺少严格的管理方法,使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另一方面从二级学院和教研室方面看,有关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体系尚不健全,许多环节还存在组织和管理方面的漏洞,如在选题审题、中期检查、过程监督、指导答辩和成绩评定等环节,存在着选题、审题把关不严,指导过程监督不力,过程检查流于形式,成绩评阅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另外,对于异地做毕业论文的学生,在具体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没有一种有效的制度或措施来保障这部分学生论文的进度及最终质量。

(四)其他方面

毕业论文的软硬件设施不配套。随着对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学院在教学经费、电脑设施、图书资料软硬件设施等方面逐年健全提高,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目前图书资料仍不能达到要求。另外,有些毕业论文需要实地调研和实践,但因缺乏经费支持,也不能做到真题真做。

三、今后毕业论文改进措施

(一)学生方面

引导学生端正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做好论文工作的动员,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学生的基本任务,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进程的监督和指导;适当调整毕业论文及相关实践环节的时间,给学生相对充裕的论文工作时间等。总之,要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选题和审题方面

毕业论文选题和审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首要条件,选题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还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论文题目的确定,可以借鉴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保证体系,从选题标准、选题程序、相关机构、参与人的职责以及记录,评估选题质量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第一,要制定选题标准。第二,选题程序必须制度化。第三,规定参与机构及相关参与人的职责。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要各负其责,保证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第四,对选题质量进行评估,可以采取专家评估、师生评估和答辩后评估相组合的方式进行。旅游专业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别的院校的经验建立自己的选题质量评估体系。审题环节方面,必须加大执行力度,把审题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严格“把关”。选题委员会和二级学院要切实发挥监管职能。

(三)教师指导方面

1.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指导教师整体水平和精力的投入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必须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一是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与旅游行业相关的考试,如导游证、领队证、旅行社经理资格考试等;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旅游行业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三是从企业引进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四是根据我系的特点,实施主辅导师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助教协助高职称教师共同参与毕业环节的指导工作,促使青年教师更多地参与科研,激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五是要求教师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提高教师的素质并解决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进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2.加强指导教师对论文过程的指导。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是从学生选题到答辩结束的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必须保证足够的时间。对于每次指导情况,要求教师填写指导过程记录表,一一记录在案,学生填写签到表,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向教研室汇报。对于学生缺席和指导教师指导时间不足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如取消学生答辩资格或者扣减教师工作量。3.积极探索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改革。旅游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单一的以教师个体为主的指导模式存在许多不足。可以考虑改变现有的教师“个体”指导模式,构建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的校内外相结合的群体指导模式和“3+1”模式(各学年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新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在“3+1”模式各学年写作小论文的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给学生增加一些讲座或课程,如文献检索、文献综述的写法、统计方法的应用等。在学习中,学生还可以申报校级和省级学生科研课题,提高学生的学术训练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打好基础。

(四)毕业论文工作和组织方面

1.在管理方面,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将选题、开题的时间前移,将选题时间由第七学期前移至第六学期,将开题时间由第八学期前移至第七学期,第八学期初开展中期检查,第八学期末进行答辩。2.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要确立实践教学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班主任五级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毕业论文工作各环节进行系统的检查监督和管理。3.加强对开题报告的质量监控。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设计思路和方案经指导教师签字后方可开题。教研室应组织师生召开开题报告讨论会或者答辩会,让学生介绍论文开题准备、对论文内容的思考等,教师帮助分析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学生要回答教师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分数,成绩不合格的不得进入毕业论文的下一环节。4.做好中期检查和最后把关。对于毕业论文要进行中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和质量,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修改、完善论文内容。在毕业答辩之前,毕业论文工作小组要严格把质量关,对学生论文进行资格审查,经审查合格的学生方可进入答辩环节。5.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做到公平、公正。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是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综合评价,应不断完善评价机制,细化和补充评分指标,避免掺杂个人情感,尽可能保证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的公平、公正[3]。

四、结束语

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关系着学生的就业,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从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出发,探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旨在逐步提升该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相信随着各方面的重视及相应措施的出台,同时注意汲取其他院校的经验,一定能够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达成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02):43-44.

[2]唐楠.园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分析及质量提升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227-229.

[3]王利,陆毅华,李养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J].轻工科技,2017(3):160-161.

组织监管论文范文5

一、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一)中英文摘要不一致

从国际学术惯例来看,摘要是体现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的核心段落。中英文摘要的区别仅在于语言形式的区别,在内容上应当保持一致,以防止因信息增减导致的认知差异。然而,通过对中文期刊英文摘要案例分析,中文期刊学术论文仍然存在着大量中英文摘要不一致的情况。其中,篇幅过短是最为突出的一类问题,即英文摘要的字数和内容并没有完全展示与中文摘要同等的意思,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概念性的字句,简要翻译了中文摘要,缺乏对结论、过程的准确阐述。如中文摘要中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内容的案例实证过程,在英文摘要中往往不被重视。此外,英文摘要也存在内容过长的现象,有些英文摘要没有忠于中文摘要,而是增添了一些辅助理解的“简单句”——由于中英文语法差异,英文摘要使用简单句过多而带来的篇幅过长问题较为普遍。

(二)词类误用

与中文一样,英文作为一种讲究语境、语气和语法的语言,同样需要考虑词类使用的场景、状态和顺序。中文期刊学术论文的作者虽然是具有一定英语表达能力的研究者,但是其在英文文献阅读和英文学术写作方面还较为薄弱,用词不准确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英文摘要撰写过程中,作者往往通过翻译软件或者基于个人词汇储备进行直译,忽视了其实际使用语境,因而极容易导致读者的误解。如在我刊录用的某论文摘要中,有“经费保障机制”一词,作者原稿译为“financialsupportmechanism”,但是根据语境,“mechanism”常用来表达实体的机械装置,并不适用于管理学中的“体制”“机制”。最终建议作者将“mechanism”修改为“policy”,这样就能够较为贴切地表达出中文的含义。又如英文中有大量的形容词,在翻译中需要选择最为准确的词汇才能实现有效表达,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在中文中常用的“解释力”一词,许多作者翻译为“interactive”,意在体现能够有效交互,但是这一词汇常用于社交场合,而在学术领域,则常用“responsive”来表示较强的解释力。

(三)语法表达不规范

英文表达有一套完整的语法表达体系,不恰当的语法表达会产生病句,会大大影响读者的理解。在摘要翻译中,最常见的是双谓语的语法错误。在英文语法中,一句话只能出现一个谓语,或者通过连词连接,其余的动词可通过伴随状语或不定式的形式出现。但是,由于中文摘要中常常存在单句话多个动词的现象,就容易导致英文直译过程中的双谓语或多个动词的现象。

二、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

(一)作者英文水平参差不齐

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质量直接反映了论文作者的英语水平,英文摘要存在的种种问题体现了作者在教育层面、学术层面、思维层面所存在的不足。(1)在教育层面,我国传统的英文教育以单词记忆和大量的阅读理解为主,其注重对英语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但是对于语言的地道表达和精准的词汇运用不够重视,灌输式教育方式使得学术人才的英语输出能力较弱,尤其是在英文书面表达上容易出现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的错误。(2)在学术层面,中文期刊是我国学术成果发表的主要平台,研究人员虽然会通过英文文献了解最新的前沿成果,但是与容易获得的中文期刊而言,阅读中文期刊仍然是较为便利和有效的选择。在英文文献阅读量较少的情况下,作者就难以对特定的名词、句式等产生直接的认知,在英文学术内容撰写的过程中就容易脱离英语语言范式,出现中式的英文表达。(3)在思维层面,职称评审和研究生要求,迫使科研人员需要开展高效的论文写作,因此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中文内容的论据、语言和格式,而在英文摘要撰写过程中只是进行机械的翻译,许多科研人员并没有注意到英文摘要对于学术成果国际化和学术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仅作为一项形式化的工作呈现,这种思维模式也是导致中文期刊英文摘要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期刊编辑部重视不够

期刊编辑部是对英文摘要把关的核心主体,也是拥有学术权限的重要机构。从当下我国期刊编辑部的运行模式来看,其在流程层面、个人层面、环境层面均存在忽视英文摘要的现象。(1)在期刊编辑部用稿的流程中,论文的中文部分始终是最核心的内容,编辑部会通过初审、复审、外审等形式进行极为细致的内容评价和校对,以保障论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是,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对英文摘要建立起专项的评审机制,往往是某个编辑通读一下便了事了。这种粗放管理、缺乏多主体评审监督的方式,极易导致大量不规范的英文摘要出现。(2)期刊编辑部的英文编辑大都并非英语专家,其在进行英文摘要审阅时,也只能够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能力来评价英文摘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个人的不专业就会导致评价失真,进而产生英文摘要的常识性错误和不规范现象。(3)期刊编辑部除了日常稿件刊发外,还承担着期刊质量提升和影响因子提高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任务。为了提高影响因子,期刊必然更偏向于中文内容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更注重文章整体对于后续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在这种选稿用稿的导向下,英文摘要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削弱。

(三)相关规范不明确

从制度视角来看,我国英文摘要相关规范还不够健全,对于英文摘要撰写规范、英文编辑从业规范、审查规范等存在机制上缺陷。(1)在撰写规范上,作者或期刊编辑部可参考《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中所提出了“英文摘要一般要英语中文内容相对应”这一条规范,但对于其他类型的论文,例如行业类期刊论文、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等,尚未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这种撰写规范的真空,导致科研人员和期刊编辑部对待英文摘要呈现出较为宽松的态度,“规范缺失”对我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化传播是极为不利。(2)在英文编辑从业规范上,只有《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了外文期刊应当配备专职的外文编辑,但对于其他类型的期刊而言,仅需要满足国家对于期刊出版从业人员的基本资格就能够参与编辑出版工作,并没有对英文编辑提出具体的从业要求。(3)在审查规范上,并没有针对英文摘要专项审查的规范,在期刊论文出版的过程中仅存在部分排版和版权方面的核查规范,英文摘要作为文章的从属内容,在实践中对文章审查结果并没有决定性作用。

三、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质量控制对策

(一)提高学术论文作者的英文输出质量

中文期刊论文的作者大都为学历较高的科研人员,其本身具备较强的英语学习能力,因而通过恰当的引导,完全有可能输出更高质量的英文摘要。编辑部可通过征稿提示、鼓励引用英文文献、英文摘要规范案例等方式进行引导。(1)征稿提示。编辑部在征稿公告中就要提出编辑部对英文摘要的基本要求,如应当明确提出“英文摘要应当与中文摘要相一致”“英文摘要要表达准确规范”等,从而使作者能够对英文摘要保持足够的重视。(2)鼓励引用英文文献。作者进行较多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够提升其对英语语境和学术英语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其更加准确的英文表达,编辑部可以鼓励作者增加英文文献的引用,从而提升英文摘要质量。(3)英文摘要规范案例。编辑部还可以通过单独的版面进行英文摘要的案例解析,让作者了解优秀英文摘要所涵盖的要素和特征,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大学期刊社还可以通过课程、研讨等形式提升在校师生的英文摘要撰写水平,例如开设《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举办“英语论文大赛”等,从而提升师生的学术英语能力。

(二)编辑部要把关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质量

随着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交流不断深入,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将成为衡量中文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指标,因而,编辑部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1)在论文的评审过程中,应当注重对英文摘要质量的把关,除了基本的评审流程之外,应当专门增设英文摘要评审环节,通过专业的人士或外国专家对论文的摘要进行评审,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恰当的地方,切实提升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2)在组织建设上,中文期刊编辑部应当弥补自身在英文人才方面的短板,一方面,期刊编辑部应当通过专项培训、内部分享、组织交流等形式,不断提升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英语水平,鼓励其通过阅读专业的英文文献,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等来提升英语编辑水平。另一方面应当招募具备较强英文审核和学术英文写作能力的专业编辑,对稿件的英文摘要评审,并根据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向作者反馈,通过互动交流提升录用稿件的英文摘要质量。(3)从期刊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化传播是国内期刊发展的趋势,中文期刊必须要注重英文摘要质量,并将英文摘要作为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以提升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编辑部应当将英文摘要的质量纳入自身发展的评价体系之中,通过评价来推动质量提升。

(三)加大对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监管

在期刊出版规范的建设方面,应当加大对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监管,建立起涵盖内容质量、从业资质、阶段审查的质量监管体系。(1)在内容质量监管上,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出台较为具体的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质量标准和要求,并对全部中文期刊采用统一的质量评价,将英文摘要质量的评分纳入“国家期刊奖”“双效期刊”“全国人文社科学报优秀奖”等各类奖项的评选中,通过奖项激励、过程评价、处罚,引导期刊编辑部更加重视英文摘要的质量。(2)在英文编辑从业资质方面,要明确期刊编辑部在英文摘要评审中的审稿人员资质,建立恰当的外文评审编辑从业考核体系,进一步规范外文编辑的从业要求和技能储备,从而切实提升编辑部的团队能力。(3)在阶段审查上,应当加强对期刊出版的事前监管审查、事中报备审查和事后评估审查,将英文摘要的审查贯穿到审查过程的全方面,对于英文摘要中出现的错误、问题,应当反映在审查结果中,并对不当的行为和作风予以纠正,构建面向国际化和科学化的学术环境,不断提升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质量。

组织监管论文范文6

当前管理类专业的实习普遍存在实习积极性不高,实习内容空洞,实习过程不规范、要求不严格,实习效果不明显等现象。这些现象和实习模式本身以及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也和大学生自身的认识有关。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他们往往将很多精力用在考各种资格证书和其他一些看似能迅速带来效果的事情上,但是对毕业实习在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未来发展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真正投入在实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习的形式化、空洞化。传统的实习模式很难纠正和规避实习中的漏洞和不良现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实习的效果。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毕业教学实习的传统模式下,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习目的不明确,任务指标模糊,特别是无法精确考核每个实习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客观效果,少数学生存在弄虚作假,以实习为名复习考研、找工作,甚至游玩。

通过检查实习学生必须提交的实习作业发现,许多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不合格;实习鉴定意见、单位盖章不规范;实习日志、实结相互抄袭和网上下载较多;指导老师任务职责不清,难以检查和评比,导致一部分指导老师不负责任,把精力放在其他事项上。上述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使本来极为重要的本科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基于有效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目标,大力提升本科毕业教学实习效果的目的,我们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以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毕业教学实习进行了初步改革,提出了课题式实习的新思路与方法,建构起课题调研任务导向型的实习机制和新模式。课题式实习模式通过强化实习监管责任,积极预防实习形式化现象,可以大大增强毕业教学实习学生的自觉性和规范性,为学生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未来的就业提供帮助,使实习真实有效。

二、课题式实习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双向建构实习题库

双向建构实习题库是课题式实习模式有效展开和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实习课题的范围、内容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好的选题既能为学生实习指明方向,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结合起来,使其不仅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深化理论思维,而且还将使其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基于此,我们首先通过到实务部门调研,广泛征集公共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进行实习课题的初选。在初选课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业,对其进行归类,形成专业类实习课题库。在课题题库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课题30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35个,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15个,行政管理专业12个。在92个课题库中,基础理论研究17个,约占总题库的18%左右,实证调查分析75个,约占82%左右。从上述数据可看出,无论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还是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三个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题构成中,都偏重和强化实证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细化和优化

在专业归类课题的基础上,我们又对其不断进行调整和充实,保证课题的优化。我们要求各教研室对初次选题进行集体讨论和论证。讨论涉及各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围绕课题形成的设计方案、课题研究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等方面展开,给每个课题进行打分和排序,从中选优。实习学生在选题时还可以对这些题目进行细化,便于研究深层化和实习调研具体化。为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题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在各题目下配有课题简介,对各课题的主要内容、难点与焦点加以提示,使实习学生选题时目的性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另外,公共管理的实践是动态的、复杂的,因此,我们对反映管理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动态化管理。每年组织教师根据理论发展前沿和社会发展动态对课题进行调整,以保证学生调研的现实性和有效性。

(三)优选课题指导教师

课题指导老师是保证课题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学院课题指导老师主要指导学生的专业调研和学术创新活动,更多的是从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引导,侧重于理论把关,侧重于从理论前沿和理论创新视角帮助实习学生。政管学院课题指导老师由23名专任教师组成,全部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其士15人,约占6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4人,约占60%。我们对学院指导老师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并制定了一系列要求和规范,以保证他们能在学生实习中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强调充分发挥实务部门指导老师的作用。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主要针对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和生活等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侧重于实践的把关,侧重于从工作实践和职位角色定位来帮助实习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引导和双重养成,能够促进实习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避免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

(四)专业链群设计战略

专业群推进与拓展是课题式实习模式的重要特色。专业群建设是教育部主张和倡导的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价值。课题式实习模式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改革为龙头,全面覆盖到整个公共管理类专业,继而成为整个学院固化和坚持的实习模式,形成了公共管理各专业间、公共管理专业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间相互融通,相互支撑的建设战略。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学科上具有同质性,在实践应用中具有相似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虽然属于法学类,但在学理上能够厚化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拓展专业课题式实习模式,有助于形成师资优势,便于实习过程的监管,实习学生间也容易进行相互交流、帮助和提高。首先,我们在实习课题库建立的过程中,打破教研室和专业限制,让学院所有教师参加不同专业课题的论证、选择,最后由各教研室最终确定本专业的实习课题库。这种做法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课题库中有很多创新性、交叉性的题目。另外,我们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一名本专业的课题指导老师,主要由其对学生实习课题的选题、撰写等进行指导和监督。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也完全可以通过我们推荐的联系方式和学院其他课题指导老师进行联系,请教专业问题,形成一种互动开放式的指导模式。

(五)强化过程监控

过程监控是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通过五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和完善了由学院、实习单位、实习学生和指导老师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全方位、立体式的实习过程监控机制。

1.解决学生课题实习中的困难

解决学生课题实习过程中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确定实习课题。在课题选择过程中,学生在课题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一方面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知识积累,另一方面结合实习单位的业务内容选择和确定实习课题,实习过程也是完成课题的过程。对未能在双向课题选择机制中选定实习课题的学生,学院实习领导小组进行及时沟通和协调,保证毕业教学实习学生课题的全部确定。二是为自主实习学生提供介绍信等各种单位证明,方便学生的实习联系。同时,对于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由学院及时帮助确定实习单位。

2.加强课题实习平台建设

经过多方努力,我们建设了多个实习基地平台,包括政府、科研单位、学校医院等。我们建设了“中共陕西省委讲师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周至县人民政府”、“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陕西省人事厅”、“陕西省社会保障局”和“周至县终南山镇西周初级中学”七个实习基地。此外,还与临潼区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合作发展。通过举办实习单位与学院间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实现学院教学资源与实习单位实务资源共享与共赢目标。

3.注重细节管理

学生来到实习单位后,按照课题要求,实地开展调研,认真撰写实习调查报告。每个课题指定一位专任教师,对调研方案的设计、调研报告的撰写、调研过程的安排进行专门指导,对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方式,学生可通过电子信箱、电话与指导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共同分享实习过程的快乐,化解实习过程的困难,交流实习过程的经验。实习过程的每一个要素和环节都计入实习成绩的评定和考核中。

4.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制度

实习时间过半后,我们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别赴实习单位对整个实习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听取实习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与实习学生和带队教师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实习工作的进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性建议,掌握实习工作第一手详细资料,动态解决实际问题。除此之外,在实习的整个时间段,采取随机检查和指导的方式,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5.学生自查的实习工作制度

我们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根据学院的实习任务和时间安排,每天、每周对自己的实习工作真实记录,反思总结,查漏补缺,自我管理。同时积极撰写实结和实习调研报告,做到实习结束,任务完成。在学生自查的基础上,实习指导老师要认真抽查,为实习成绩的评定和实习工作评优活动积累素材,掌握信息,保证实习成绩的评定和优秀者的遴选客观公开。

三、课题式实习模式的创新与效果分析

(一)课题式实习模式的创新

课题式实习模式是一种新型实习模式,它重视实习体系本身各要素的配套和效果的发挥,它把实习目标和过程进行有机协调,把实习效果和学生能力提高以及专业发展进行有机融合,调动实习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点及面,达到了系统推进,整体提升的目的。

1.课题式实习模式是目标任务导向型实习教学组织形式

课题式实习模式是以实习课题遴选和优化为核心,通过强化过程监管,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实习教学组织形式。它以课题调研引领整个实习过程,增强了实习的目的性、针对性,使整个实习过程有明确的目标和依据,从机制上保证了实习的真实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2.课题式实习模式强调实习过程的有效监控

实习过程的有效监控是课题式实习新模式的保障机制。课题式实习模式从选择调研课题开始,到确定实习单位,最后提交实习日志、实结、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鉴定以及课题调研报告,刚性要求实习调研课题、实习单位、实习日志、实结和实习单位与指导老师鉴定的统一,杜绝了以往实习弄虚作假的顽疾。对课题实习过程中调研课题、实习单位、实习日志、实结和实习鉴定不一致的学生责令重新进行课题调研,否则一律确定此类学生实习这一环节不合格,严格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实习效果。

3.课题式实习模式是一种立体式教学组织形式

课题式实习模式是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及未来就业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立体式教学组织形式。课题式实习模式是课题调研任务导向型的实习机制,它的目标和手段是多元化、立体化而非单一化的,它的效果也是多元立体交织的。它要求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和写作能力,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实习课题和实习单位的选择无不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规划密切相关。学院指导老师会在指导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引导,并和实习单位进行联系和商讨,尽最大努力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创造条件,拓展空间。

(二)课题式实习模式的效果分析

对我院近几年1365名毕业实习生的实习效果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课题实习学生全部合格,优秀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总体上,课题实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增强了本科学生毕业实习的真实有效性

为了解和检验课题实习的效果,我们发放了实习情况调查问卷表,对实习过程、实习效果、学生对实习的总体评价、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等内容进行调查。对于学生的实习成绩和调查问卷表的信息我们每年都要制作统计分析表,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我们对08、09、10、11、12届本科学生毕业实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课题实习学生全部合格,优秀率也大大提高。2008届毕业实习生267人,优秀率达到44.9%,2012届优秀率上升到66%。

2.提高了实习主体的积极性

学生带着课题实习,变过去的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提高了实习主体的积极性。课题式实习方式可以根据实习者的家庭背景,个体的知识储备,个体的研究兴趣以及个体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灵活地选择,实习的行为是自觉的,克服了过去为实习而实习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由于学生选择了自己关注和感兴趣的题目,就很容易形成持久和深入的研究,很多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就与实习课题密切相关,产生了很多高质量的学生论文。

3.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学生在大三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基本上掌握和了解了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和要求。双导师制的制度安排为打破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创造了制度平台。实习学生在学院指导教师的理论导引下,能够把握和选择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沿性、重要性和焦点性问题,为高起点地研究专业实际问题和深化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学生学术研讨会制度(六届)为调研课题的理论升华提供了平台。2008年以来,通过课题实习调研参加学院年度学生学术研讨会的本科学生102人,这些学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显著提升。2011届几名本科学生通过课题实习所撰写的论文在我院院刊《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上发表,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应用性。

4.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学校学习主要是以理论为主,不可避免会与实践有些脱节,带着课题实习,既调动了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课题式实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了学生的科研训练,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积累了素材;另一方面,课题式实习可以使学生与实务部门联合攻关,及时解决公共管理实践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拓展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在对实习学生实习效果的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较高,认为实习加快了理论知识的转化,增强了自身实力。

5.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组织监管论文范文7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意味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户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式纳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向9亿多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发展村镇银行,对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国内研究现状来看,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民族山区、中西部地区。2007年,国开行共参与组建甘肃、四川、青海、湖北、吉林等五省6家村镇银行。2007年12月13日,国内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全国首家由外资银行全资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8年9月12日,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国内第一家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更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重灾区成立的首家支持“三农”、支持灾后重建的金融机构。2008年12月9日,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湖南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正式开业。2009年2月4日,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渣打银行在华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立的首家村镇银行。吉林省截至2009年11月末共设立了6家村镇银行。从目前各地村镇银行的运行现状来看,当前村镇银行的建立处于“试水”阶段。从目前国外研究现状来看,类似于村镇银行的金融机构现在基本上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信息网路,并且朝着国际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澳大利亚的澳新银行在华的投资以及他们的村镇银行其目的在于不是一个纯盈利的机构,主要是给当地的居民带去金融知识方面的服务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富。因此,在发展村镇银行业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2.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3.村镇银行的性质及类型

村镇银行的性质为: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性银行。主要类型有境外金融机构控股、境内金融机构控股、企业法人组建、自然人组建等类型。

3.1村镇银行的作用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解决县域尤其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优质服务缺位等问题。

3.2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1)存款方面的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是落后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闲散资金少,在吸收存款方面比较困难。其次,营业网点是金融竞争的最前沿,营业网点数量上的多少,提供的服务是否及时、方便、快捷和多样也是吸引客户的主要方面。村镇银行刚刚成立,面临网点少、成本高、吸收存款困难等问题。

(2)贷款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村镇银行面对的放贷需求较大。由于保险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户、村镇企业早已被传统商业银行排除在贷款客户之外,所以村镇银行无疑成为大批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贷款额度受其资本金限制,服务区域受限。这使得村镇银行不可能拥有大集团客户。大多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仅仅超过底线。

(3)竞争力方面的问题

因受到业务地域限制,村镇银行之间并不存在业务竞争,而主要表现为与原有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即主要竞争对手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等等。这些率先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凭借自身的优势已经拥有了庞大的金融网点和固定的客户群。而村镇银行还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与信誉,大多数客户还采取观望态度,,因此村镇银行在竞争力方面还处于劣势地位。

(4)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4.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经营运作

2010年3月22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新乡银监局批准,河南新乡新兴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市场定位为: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百姓。目前其人员还未全部到位,业务还未开展。

5.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不明朗;(2)资金短缺;(3)人员素质问题;(4)盈利能力

5.2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缓慢;(2)新乡市地处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经济不发达。(3)专业人才大都流向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农村地区金融专业人才奇缺。(4)村镇银行服务对象是农户及中小企业,管理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

6.完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1)争取政府正当扶持,减少政府不当干预

政府的政策扶持是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可以在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营业税、所得税、分红、进入“门槛”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帮助村镇银行进行融资,解决村镇银行创立初期资金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在法律上和行政上对村镇银行进行规范和管理。但是,政府不当干预也是金融机构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在具体操作上,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只能通过政策加以引导,以使其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发展,不能够单纯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2)严格进行市场化操作,建立合理的银行制度

首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和企业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出现信用危机。其次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理顺村镇银行内部的各种责、权、利的关系。再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将经营情况进行公开,方便存款人查阅。应建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最后,建立危机处理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系统对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其扩大。

(3)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展开错位竞争

村镇银行主要面对的是农户和中小企业,在资金运用上,主要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即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该地区,在开展信用审查时除了审查财务数据外,更关注借款人的个人情况对还款能力的影响。村镇银行处于发展的初期,由于受资金、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展开错位竞争,才能够与大型银行抗衡,吸引更多的客户。

(4)完善金融监管,强化风险防范

针对农村金融风险较大和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首先是外部监管,即要强化公众的社会监管,鼓励存款人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其次是专职监管,规范村镇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所有的信息披露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保证信息披露的准确、完整、及时;最后是内部监管,要充分发挥银行协会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

7.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一)绪论;

(二)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三)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经营运作

(四)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完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六)研究的结论

8.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案例,对当前我国构建科学有效和谐的村镇银行体系给予系统地研究。本课题首先对全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给予全面系统地分析。接着,针对作为特殊大省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河南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用给予剖析。再者,对作为农村经济金融流通形式的村镇银行的性质,类型和地位作用给予分析。最后,根据现代全球经验发展趋势和河南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新乡村镇银行、河南村镇银行乃至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发展对策。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9.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研究视角,一点带面的对河南乃至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给与研究。论文主要对全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给予分析,以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典范,对村镇银行的性质、类型、特征、作用给予详细分析。同时,在科学辨证分析其经营管理中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策略以及存在的困境给予分析。最后,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寻求未来发展的良好对策。本研究课题以河南新乡村镇银作为研究案例对我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给予研究,在河南银行业发展中是一种创新研究。

10.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创新之处

本文的特色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

研究的视角较新,本文主要是区域性的实证研究,从新乡市的角度来研究农发行对新农村建设支持问题,而国内外文献中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区域性研究较少,大多为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宏观分析和研究。研究的观点较新,从多角度构建新乡市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体系。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或技术难点有:(1)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创新之处;(2)如何构建整体新乡市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体系。

11.预期目标

本论文预期达到的目标有:(1)农发行新乡市分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信贷投入的意见;(2)研究的理论成果既要符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客观规律,又能为农发行信贷风险防范提供科学的理论、实证与政策支持;(3)论文研究水平达到硕士学位论文的高要求。

12.可行性论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成立于1996年12月,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改革发展取得突出成绩,业务快速发展,实现了从单一支持粮棉油收储向多方位、宽领域支农的转变,初步实现了向现代银行体制的转变,农发行新乡市分行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和“三农”工作的政策方针,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支持粮棉油收购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乡市新农村的建设。新乡市农发行作为当地的唯一一家政策性银行,将构筑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体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和工作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建设作为‘三位一体’系统工程一体规划、一并推进,新乡市农发行按照总行有关信贷管理办法,结合新乡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新乡市农发行信贷支持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是县域城镇建设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为新乡市的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本人在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工作多年,对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的业务情况比较了解,本人已经收集了大量与论文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这对于论文的写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3.研究结论

组织监管论文范文8

1.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过于偏向应用性和专业化,课程的划分普遍缺乏明确的标准。通识教育选修课突出表现为社会本位价值,以外语、计算机技术、经济等工具性和技能性课程占主导。而基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课程和综合性课程设置不全,导致学生对文化、历史个人修养关注不够。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发挥陶冶学生人格、提升文化品位的作用,学生思考问题时很难做到感性和理性结合。

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形式化严重。很多大学只侧重扩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没有遵循通识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通识教育的好坏并不在通选课的数量,而在于这些课程能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有何质量保证。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一般没有严格的约束,只要求提交一篇课程论文即可,所以很多学生仅仅为了拿学分而任意摘抄一篇论文上交。有些理科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再加上还要做实验,花在通识课程的时间相对减少,导致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3.缺乏相应的机构进行监管。目前我国通识教育的管理工作多由教务处、学工处等部门共同分担,缺乏一个专门机构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学校对学生选课是指导不足,致使学生选课目的不明确;对通选课的监管和考核力度不够,学生在选课时倾向选择学分容易拿的课程。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优化措施

1.明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通识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文理渗透,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第二层次,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第三层次,超越功利,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对通识教育目标的理解基础上,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并非仅是给学生一些专业以外的知识,而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的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让人们去了解、思考自己及自己所处的时代。具体培养目标为:能比较有效地、清楚地和批判性地思考和写作;能比较准确、中肯地进行交流;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对当今世界多元的价值观具有明辨和鉴定的能力;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和现代知识背景;在系统地思考道德和伦理方面有一定理解和经验。

2.优化通识课程内容。每个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都应对自己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历史有所倾向。优化通识课程的结构,在不占用学生过多时间,保持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它应该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的比重应少于选修课,做到课程设置比例协调合理,这样既可以为学生穷实基础知识,也可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课程知识还应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识课程要符合国家科学发展的战略,为社会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历史和优秀民族文化还要充分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历史,所以通识课程要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们需要学习多门语言,外语应是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无论以后走上什么岗位,练就健康的体魄也是必要的条件,所以体育课也在通识课的范围内,而且不能流于形式。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将公民道德教育贯彻于通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3.加强教学方式的改进。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课教育应该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把探索精神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当作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和技能,而是在更深层次上领悟到知识背后的方法论基础以及附着在知识上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文化性。教学方式以研讨式教学为主,开展对问题根源的思考和研究。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和解决各种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以小组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每个学生应该充分发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论,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老师和学生的意见;认真听取别人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观察,研究,借鉴创新型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创作实践的过程。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课外研究活动,加强大学生的课外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活动有利于打破课程的限制,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课外活动的方面,主要组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各种课外活动,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目标,组织实施的方法和要求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大多数这些活动不占用学生正常学习时间,开展活动的时间以课程目标而定,时间长短各异。

4.设置独立专业的监管机构。建议高校成立由学校领导、各专业学科知名的专家学者、年轻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代表组成的通识教育委员会,统一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充分调动各部分的积极性,首先明确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然后在委员会的指导下,合理有机地组织学校的各种教育;委员还要负责设计通识教育课程,统一规划,将各门课程进行筛选和严格审核。这个体系主要对课程的设置、教师的授课情况,学生的选课情况、学生的消化吸收反馈以及课程成绩的打分等方面进行评价和监督。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教师的讲课积极性,促进通识教育的良性发展,最终形成了适合本校历史传统和发展特色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