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总结范例

综合治理总结

综合治理总结范文1

一、建立健全综治领导机构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调整了社会治安综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黄文辉任组长兼第一责任人,副主任李蔚为副组长,王瑞莲、杨玲荣、刘城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信息股,负责中心综治日常工作。

二、健全各项综治制度

1、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活动开展情况;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治安问题及处置情况,以及上级要求报告的情况。严禁迟报、漏报和隐瞒不报。

2、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定期不定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落实调处责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3、预警信息联络制度。定期不定期分析治安形势,排查治安乱点和突出的治安问题,及时将不稳定因素上报县综治委,并做好协调工作。

4、工作例会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交流经验,查找问题,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

5、通报讲评制度。每季度对各股室综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讲评,鼓励先进,推动后进。

6、检查督办制度。经常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行检查,对领导的批示和重大事项进行跟踪督办,推动工作落实。

7.坚持春节、国庆节、元旦以及重要时段实行领导带班制度。保证24小时有人值班,有效地保护了中心财产,维护中心治安秩序。

三、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切实履行工作职能,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治理、防止激化”的原则,按要求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真正把矛盾和问题解决、消除在萌芽状态,使综治工作落到实处。

年初,完善了《行政服务中心一日九班“互联网+”一线巡查制度》,实行大厅一日九班巡查制,将八小时工作时间分成九个班,管委会班子成员带头,全体机关管理人员参与,组成三个巡查小组,对大厅实行一日九班巡查制,确保工作时间内,大厅每个时间点都有人员巡查。窗口工作人员实行上、下班指纹打卡考勤。窗口人员遇临时短时间外出时,有温馨提示牌,告知外出时间和联系电话。通过严管理,窗口人员的自律意识得到有效提高,窗口工作人员都能够严格遵守中心的考勤制度,按时上下班,自觉履行窗口工作职责。注重大厅工作人员考勤和考核工作,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上半年共评选4个“红旗窗口”和2名“党员先锋岗”。将窗口每季度业务办理、评选先进结果等综合情况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营学赶超氛围。截止目前为止,窗口人员没有因考勤不达标而被通报批评的现象,窗口没有发生一起投诉事件,也没有一起违规现象被通报曝光。

11月18日,新政务服务大厅正式投入使用,监控、安保人员均提前配备到位,有效保障了新大厅规范安全高效运行使用。落实窗口分管领导值班制,实行窗口单位分管领导签到制,县税务局、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县住房公积金分管领导常驻窗口,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综合治理总结范文2

一、水利建设工作

(一)农村集中供水工作。完成了长隆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工作,解决120户600余人的饮水问题;开展贫困村、贫困户水质鉴定工作,建立贫困户安全饮水台账;组建了民兴水务有限公司,全乡所有的集中供水工程全部纳入水务公司管理,确保了工程规范化运行。

(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抓好在建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强化安全监督检查,每月对辖区内电站等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按时上报安全生产信息上报系统。在开展清河专项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摸清和清理整治河湖库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突出问题,发现一处、清理一处、销号一处。河湖面貌明显改善。在专项行动基础上,建立健全乡村两级管理网络;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的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

(三)水资源管理工作。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科学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定期做好水质监测;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时机,与有关站所配合,以“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为主题,通过挂横幅、贴标语、分发宣传画、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

(四)水土保持工作。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战略指导思想,把加强水土保持作为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有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治理水土流失的成效、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广大干群保护水土资源的紧迫感和搞好水土保持的使命感,使人们保持水土、保护环境意识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五)水政执法工作。针对我乡河道非法采砂屡禁不止的现象,同时为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4月16日,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联合县水利执法大队开展河道采砂专项整治集中行动,对全乡范围内所有河道采砂采石经营场所进行依法关停,并开展右溪河沿岸非法采挖的河道砂石依法进行处置。制定了两项措施促进工作落实到位,一是加强巡查,落实长效机制;由乡分管领导带队,继续在全乡范围内对河道非法采砂行为进行巡察,发现一例,严惩一例。二是落实包保责任制。根据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将现存非法采砂采矿点整治关停责任落实到具体包保责任人,由包保干部进行长期跟踪监督,对整治不到位、继续违法采砂采矿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六)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超前部署、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强化责任,细化工作措施,以地质灾害点、小型山塘、沿河低洼地带村庄为网格片,明确群众撤离路线、转移安置点、包保责任人和联系方式,严格落实各类责任制,完善各类预案,全乡储备防汛抢险物资:编织袋5000条、救生衣200件、防洪砂石1000方等。组建防汛抢险队伍40人,并按照制定的防汛抢险演练计划,积极组织中小学开展了山洪灾害防御演练,山洪预警测报系统正常运行,自动雨量站、预警广播站发挥作用。

二、河长制工作

(一)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召开乡级河长会议2次,开展河道专项督查2次,下发督办单2件,全部办结。各级河长全年巡河288余次,其中:乡级河长巡河48次,村级河长巡河240余次。

(二)严格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制定了《2019年河长制工作要点》。完成了一河一档、一河一策的编制。对乡村两级河长、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进行了细化、明确。加强河流保护管理工作的沟通与协调,定期工作信息,通报典型事例,对河流保护管理重要事项进行督办。

(三)全面做好河道保洁工作。我乡共有公益性岗位河道保洁员17名,乡河长办对17名河道保洁员负责区域进行划片,各自负责所辖区域河道环境卫生,确保管护无死角,严格落实责任,实行长效考核制度。

综合治理总结范文3

转底炉珠铁工艺处理高铁赤泥的热力学分析

采用转底炉珠铁工艺处理高铁赤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1)铁氧化物的还原反应。在反应初期高铁赤泥中的铁氧化物首先与碳发生固体间的直接还原反应,其反应式为3Fe2O3+C=2Fe3O4+CO(1)Fe3O4+C=3FeO+CO(2)FeO+C=Fe+CO(3)Fe3O4+C=3Fe+CO(4)随着反应的进行及CO气体的生成,当温度达到1050℃以上时,碳的气化反应加剧生成较高浓度的CO气体,铁氧化物开始被CO气体还原,其反应式为3Fe2O3+CO=2Fe3O4+CO2(5)Fe3O4+CO=3FeO+CO2(6)FeO+CO=Fe+CO2(7)(2)碳的气化反应。在平衡态下,碳的气化反应开始温度为700℃,实际中开始反应温度为850℃,达到1050℃时,反应剧烈进行。其反应式为C+CO2=2CO(8)(3)渗碳反应。新生成的金属铁会与周围的碳和CO接触,发生直接渗碳和间接渗碳反应,其反应式为C=[C](9)2CO=[C]+CO2(10)随着温度的升高,间接渗碳反应会受到抑制,在热力学上当温度达到845.4℃时反应终止,因此珠铁生成过程中的渗碳反应以直接渗碳为主。以上反应的主要热力学数据如表1所示[11]。从表1可以看出,高铁赤泥含碳球团内部发生的化学反应主要为铁氧化物的还原、碳的气化及珠铁的渗碳反应。且这些反应均可在熔分温度1350~1450℃以下完成(间接渗碳虽然在标准态下于845.4℃时开始向逆向进行,但实际条件下CO浓度高于平衡状态,因而反应可以正方向进行,FeO的间接还原亦是如此[2]),赤泥中的Al2O3被C和CO还原开始温度分别为2307.6℃和12436℃,因此还原熔分后Al2O3不会被还原,而是直接进入渣中。

实验室试验

依据上述热力学分析,对转底炉珠铁熔分法利用高铁赤泥在实验室进行了模拟试验。1)试验原料:试验所用赤泥为山东茌平某铝厂拜耳法工艺生产氧化铝产生的,还原剂为无烟煤,粒度为-32目。无烟煤工业分析结果见表2,其主要化学成分和XRD结果见表3和图1(略)。2)试验方法:将赤泥、煤粉按C/O=1.2即质量比为85.6/14.4,CaF2添加量为0、2%和4%,外配约10%的水分,混合料经人工混匀后用手板式制样机压制成Φ20×20mm的圆柱体,将样品在DZF-6020型电热烘干箱于130℃下烘干24h。用SSJ-17D型高温硅钼炉模拟转底炉进行还原熔分。将铺有石墨粉的石墨盘放入炉膛中进行预热。当炉温达到设定温度后将球团置于石墨盘中推入炉膛进行焙烧。到达预定时间后取出石墨盘。对于熔分的球团将其至于空气中冷却,对于未熔分的球团,为防止其氧化将其放入石墨粉中进行埋碳冷却。如此反复进行其余各组试验。试验温度为1300、1350、1400和1450℃,反应时间为3~15min,观察球团在熔分过程中的形貌变化,分别对熔分后的渣、铁进行取样分析。3)试验结果与分析:试验发现对于未添加CaF2的球团在上述温度均未熔分或熔分出部分小铁粒,不利于磁选分离;对于添加2%CaF2的球团在1400℃时渣铁彻底分离,熔出的铁聚集长大,熔分效果较好。在1450℃时,因温度较高,球团过早熔化,渣中FeO较高,铁的回收率降低;对于添加4%CaF2的球团,在各温度的熔分效果比添加2%CaF2的略好,区别不明显,因其对环境具有危害作用,不宜多加,所以将CaF2的添加量定为2%。添加2%CaF2的球团在1400℃时在还原过程中的形貌变化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还原过程中随着时间的进行,球团表面首先出现部分熔化,熔化面积逐渐增大,随后9min时出现小铁珠,铁珠随后聚集长大,12min时即可实现渣铁的很好分离。熔分渣呈球形,中心是一个空腔,说明熔分渣表面张力较大。熔分所得的珠铁含C2.01%,S0.51%。可作为一种炼钢原料使用,不足之处在于珠铁中S含量较高,珠铁中的S来源于赤泥和煤粉,其中煤粉是主要来源,约占总S量的60%,因熔分过程中渣仅为熔融状态,流动性较差,渣与铁的接触不够充分,影响脱S;同时因为反应时间短,渣中FeO含量较高,也不利于脱S,综合以上因素导致珠铁中S含量较高,可通过加入CaO、Na2CO3等脱硫剂进行脱硫,或选用硫含量较低的煤粉作为还原剂,以降低原料带入的S。对于熔分渣的化学分析和X射线衍射结果如表4、表5、图3所示。由表4、表5可见,渣中FeO含量达到7.42%,高FeO可降低渣子的熔点,使渣子流动性增强,有利于渣铁的熔化分离。渣中除Fe外的其他元素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Sc2O3的含量达到184ppm,高于工业利用标准,目前工业提钪主要以赤泥为原料采用酸浸出工艺,因原始赤泥钪品位较低,且含有大量铁,造成浸出过程中耗酸量增大,生产效率低,珠铁熔分渣因其钪品位高,残留铁少等特点可作为一种很好的提钪原料。熔分渣的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渣中主要物相有霞石、钙铁榴石、钙钛榴石和钙钛矿。其中霞石是一种含铝和钠的硅酸盐,钙铁榴石和钙钛榴石分别是钙、铁和钙、钛、铁的硅酸盐,钙钛矿的主要成分为CaTiO3。

高铁赤泥综合利用新流程

基于以上直接还原熔分试验提出了高铁赤泥渣-铁分离的新工艺,进而为高铁赤泥的综合利用提出了一个新流程,如图4所示(略)。高铁赤泥与还原剂、添加剂等按一定比例配料、混匀,经过压球机造球,烘干后在转底炉中还原熔分,实现渣铁的分离,生成的珠铁可用作炼钢原料,渣子因其钪含量较高,可用酸浸方法将其浸入溶液中,浸出渣可用作水泥添加剂。从而实现高铁赤泥的零排放利用。该流程的核心为转底炉珠铁工艺,该工艺具有投资少、生产周期短、操作灵活、铁回收率高等优点,该工艺已在美国实现工业化生产,国内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结论

综合治理总结范文4

关键词:水环境;综合治理;施工方法;技术要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决策部署,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源头化、流域化、系统化”方针,将城乡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水、岸、管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污染源头管控[1]。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区域主要位于城市或乡镇人口密集区域,存在面积广、人流多、管线交叉、交通量大、社情民情复杂等特点,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因此,针对不同的情形,应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以实现工程控制目标和经济效益。本文在分析水环境治理的特点和原则基础上,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常用的明挖法、顶管法、定向钻拖管法、不良地基加固等施工方法及要点进行了总结。

1城乡水环境治理的特点

城乡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综合的复杂工程,根据实施区域和特点可分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乡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河湖堤防水环境提升。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主要针对城市及郊区的污水进行改造提升,是当前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城市管网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使用时间较长等,因此存在管网淤堵、破损、变形、过流截面不足、雨污混接、管道缺失、直排河湖等现象,造成污水横溢或污水收集率较低,形成黑臭水体并污染河湖等。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思路主要是,对新建管道进行雨污分流、管道疏通和维修更换、源头污水治理等,施工区域主要位于社区道路、主街道,主要特点是地下管线错综复杂、车辆人员交通压力繁重、人口居住密集、对周边建筑物影响较大,对交通导行、管线保护、环境保护要求较高。乡镇水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是针对乡村圩镇的污水进行收集处理,以减少乡村污水散排、黑臭水体、河塘污水超标等问题。乡镇房屋依据地形而建,房屋平面布置缺乏整体规划,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采用自建化粪池或者自流方式排放,缺少污水收集管道和污水净化设施,是造成乡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乡镇水环境治理的核心和关键是对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其施工特点是地下管线较少,但局部管线受地形影响存在管道深埋、局部需要经过池塘水田等不良地质地段等问题,施工难度较大。同时,污水接引涉及每家每户,村民因个人诉求、思想观念不同,沟通难度较大。河湖堤防水环境提升是对污水排放末端的整治,需要与源头治理结合进行,主要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措施,对水体中的有害杂质、无机物、有机物进行降解,以达到净化水体、提升景观的目的。水环境提升施工区域位于河塘等富水低洼地段,周边管线较少,交通干扰少,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截排水和边坡稳定工作。

2城乡水环境治理的原则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科学规划、系统治理、统筹兼顾、整体施策的原则,全方位、全过程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坚持“一水一策”治理原则,系统科学编制整治技术方案,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坚持从实际出发,治标和治本相结合,通过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修复城市水生态,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坚持全员参与,同抓共管,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从根本上解决水体黑臭环境问题。

3水环境综合治理常用施工方法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施工方法主要有明挖法、顶管施工法、定向钻拖管法、不良地基加固等。

3.1明挖开槽埋管法的技术要点。常规的管道铺设和基坑施工主要采用明挖法,利用机械结合人工进行作业,分为放坡开挖和支撑开挖两种方式,主要特点是工艺简单、施工质量和管线安全有保障、便于机械作业,缺点是周期长、造价高、对道路和地面破坏较大,易受天气干扰,·09·第42卷S2人民黄河Vol.42,Sup.22020年12月YELLOWRIVERDec.,2020不适宜城市主干道、繁华地段、构筑物密集场所的管道施工。放坡开挖主要用于施工作业面宽广、便于机械作业、周边障碍物较少的地段,施工过程中要重点做好地质勘探,根据地质情况做好坡度设计,同时做好沟槽的截排水工作,确保边坡稳定。支撑开挖适用于作业空间受限、周边交通或构筑物安全要求高、水文地质较差等作业条件,要根据地质情况、开挖深度等选择不同的支护方式,开挖时要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原则。

3.2顶管施工的技术要点。顶管技术是管道施工中的常用技术[2-3],用于直径600mm以上的管道施工,与传统施工技术相比具有投资少、效率高、对地面破坏少、对周边建筑及交通影响小、占地面积小、对环境污染小的优势,多用于城市主干道或繁华地段道路管道施工,特别适用于黏性土、粉土和砂土区施工,不适用于淤泥、沼泽地及岩石地质区施工。顶管作业的基础是顶管井,主要分为工作井和接收井,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为确保顶管井的稳定性和结构可靠,可内设支撑装置,合理调整受力结构。顶管设备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的性质、管径、地下水位、周边建筑物等因素来选型。顶进千斤顶固定安装在支架上,必须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作用点应在管道中心的垂直线上。顶进开始时,应缓慢进行,待各接触部位弥合后,再按正常速度顶进,管道顶进应连续作业。顶进过程中若发现油压突然增高、遇到障碍、管位误差较大无法校正、接缝漏浆等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止顶进,查明原因并处理后再继续顶进。中继间安装时,应将凹头朝向工具管方向,凸头安装在工作井一端,避免在顶进过程中泥沙进入中继间,损坏密封橡胶导致止水失效。在进行穿墙施工时,为确保土体稳定性和墙体安全性,提升穿墙的效率,一要控制好穿墙速度,有效缩减土体的暴露时间;二要在穿墙前对土体进行加固,通过在土体内注入一定水泥浆或混凝土,提高墙体的稳固度;三要合理设置洞口止水方法,实现对洞口水流的控制。在顶进过程中,要做好注浆减阻工作,定期进行偏差监测,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纠偏工作,确保施工顺利进行。顶管出洞时,必须对出洞口进行纠偏和调零处理,一是增强出洞口的支撑力度,减少对管道的挤压;二是充分发挥主顶的纠偏作用,及时对偏差进行纠正;三是通过加垫下跌角等方式调整顶管坡度。

3.3定向钻施工的技术要点。定向钻施工技术就是使用水平定向钻机进行管线穿越施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按照设计曲线钻一个导向孔;第二阶段将导向孔进行扩孔,回拖管线完成穿越工作。其优点是穿越精度高,易于调整铺设方向和埋深;对周围环境影响小,适应环保的各项要求;受水文条件影响小,不受季节限制,不影响江河通航,不损坏江河两侧堤坝及河床结构;进出场地速度快,占地少,施工人员少,施工速度快,工程造价低,安全可靠性。相比其他工艺而言,在城市施工、跨河湖施工、直径小于600mm的管道穿越施工具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定向钻施工前,需要对作业区域内的管线进行探查,并根据设计勘察资料进行导向孔轨迹设计,合理设计钻进曲线、出入土点和角度。钻进过程中加强钻进轴线和角度的控制,监测钻头的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并将偏差值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预扩孔时要将大量的泥浆泵入钻孔,以保证钻孔的完整性并防止塌方,将切削下的岩屑带回到地面。扩孔时,出现钻机扭矩、拉力异常时,应进行洗孔。回拉生产管进入钻孔时的入孔角应当和导向孔出土角一致,回拉作业应持续进行。拉管就位后,应对生产管两端进行封堵,避免异物进入管内,完成连接、实验、检测后,应及时清理垃圾、渣土、泥浆,并按要求回填严实工作坑。

3.4软土地基加固的技术要点。在池塘、水田、河沟等地段施工时会遇到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等不良地基,其特点是稳定性差、强度较低、易出现液化、沉降性大等[4],若不进行处理,易导致构筑物和管道下陷或损毁。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有换填法、预压法、挤密法、深层搅拌法、灌浆法、强夯法等。施工前,要充分分析地勘资料、施工条件,对比各种加固方法的适用性和经济性,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

4对城乡水环境治理施工的几点建议

4.1加强内外部协调工作。由于水环境治理施工区域主要位于市区或城镇的交通、人口密集区,施工作业对居民的工作、生活、出行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做好协调工作,消除各种内外阻力,有助于工程顺利实施。协调工作应由业主或政府牵头,交通、市政、环保、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委)等相关单位参与,定期召开协调会,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施工前可以通过发放传单、社区走访、张贴告示、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工程建设情况解释,以获取居民的认同和支持。

4.2加强设计与施工的协同。水环境治理工程线多面广,往往工期较短。由于地下管线错综复杂、水文地质复杂多变,施工过程中需要设计调整和变更的内容较多[5],因此设计人员必须加强物探勘查,尽可能准确掌握现状管线的情况,合理进行规划设计,同时与现场施工人员密切配合,及时掌握现场情况,根据实际作出变更调整,确保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相匹配,提高施工的效率,降低投资和施工成本。

4.3抓好安全防护和交通导行。水环境治理工程位于交通频繁、人流密集场所,管道施工基本沿着现状道路铺设,给施工作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此,开工前应做好周边交通和社情的调查,科学制定道路导行方案,联合交警部门做好交通管控和道路疏导。同时,做好坑槽开挖支护和降排水专项方案的编写、论证、审批,严格做好坑槽支护、防护工作,做好危险部位的警示警戒标识,确保安全工作做到实处。

4.4严格按照规范抓施工质量。千年大计,质量第一。水环境治理各类设施大部分属于隐蔽工程,对工程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质量控制源头是基础,过程是关键。材料的采购要选择合格的供应商,材料进场需要提供相应合格资料,并在监理等各方见证下取样复检,不合格产品严禁用于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工序管控,规范质量验收程序,确保施工质量管控到位。

5结语

综合治理总结范文5

关键词:南昌;水环境;综合治理;栖息地;生态定位

南昌市为江西省省会,境内河湖密布,共有“一江两河八湖”,因水而发,缘水而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南昌市城区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湖,导致城市水环境不断恶化,急需治理。本文从南昌市河湖治理实践出发,对南昌市河湖水环境治理及生态定位进行总结,为城市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一、南昌市河湖治理历史

1.河湖清淤工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城市开始采取清淤技术对城市湖泊水污染进行治理。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生态清淤技术逐渐成为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与河流污染的一种生态工程措施。工程清淤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机械去除受污染底泥,有效减少河湖水体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增加河湖容量,效果好、见效快。如在南昌市青山湖治理中,对湖体南部区域进行清淤疏浚,为了有效、迅速地对大部分底泥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处置,采用了“污泥脱水固结一体化”技术进行疏浚施工,并注意尽量减少对水体的大幅度扰动,防止大量的内源磷再次进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近年,南昌市共投入60多亿元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在城区开展“八湖两河”改造工程,治理了玉带河总渠和东南西北四支及朝阳水系、白水湖水系、抚河故道等;实施城市排水管网清淤改造,对青山湖、象湖、前湖、梅湖等城市湖泊开展了清淤工程,在改善水质方面有显著成效。虽然河湖清淤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水污染,但清淤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在玉带河清淤工程治理中,清淤不彻底、岸坡完全硬化、生态空间小,最终导致玉带河清淤失败。随着公众对城市河湖治理认识的增强,加强河湖控污越发成为强化河湖治理的重要举措。

2.综合控污工程

控污工程的目的是控制污染源,净化水体,并将拦截的雨水或者污水通过合理的方式排除。近年,随着南昌城区不断扩张、改建,雨水径流量和污水量大幅度增加,生活废水的处理成为一大难题。南昌老城区部分地段没有实行雨污分流,雨水和污水全部进入排污管道,加之排污管设计不合理,致使城区部分水系出现发臭发黑现象。市区内部分明渠截污能力逐渐降低,溢流闸受损老化严重,污水溢流,导致青山湖、玉带河等河湖水质明显变差,远达不到景观用水水质要求。在对青山湖的治理中,工程设计利用湖东、湖西截污渠将雨污合流水进行截污,引至青山湖电排站引水渠,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出,溢流水排入电排站引水渠,最后通过自排或电排流入赣江。在玉带河治理工程中,采取新建箱涵和铺设管道的方式,实行雨污分流。通过对截污点进行完善和规划,将部分排污点接入排污管网,并新建污水提升泵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环境,水体净化效果逐渐凸显。

3.水系连通工程

河湖水系连通指根据河湖的特性,利用人工手段,考虑区域的发展需求而构造出来的连通水网体系。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可以改善人水关系,通过以清释污、以动制静的手段,恢复湖泊自净能力,提高水环境溶解氧,改善水质,以改变流域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对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水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南昌市水网密布,将大小河流连通并引入活水,可以有效提升水质。通过将瑶湖、南塘湖、艾溪湖、青山湖与玉带河五个水系连通的水系连通工程,水体得到交换活化,艾溪湖、玉带河、瑶湖水质均达到Ⅳ类及以上,湾里区居民饮用水水质得到改善。

4.基于生态理念的综合治理工程

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以及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观念。近年,人类活动的增加给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为实现水与城、水与人的和谐共处,一方面需加强水环境整治,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人类活动的参与。在修复水体环境的综合治理工程中,生态理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结合水资源、水文、水生态、水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优先考虑生物多样性,合理搭配动植物及栖息地等要素,利用当地水域优势,在不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打造以水为主体的湿地公园,融入生态理念,联系人与自然,构造美丽和谐的生态圈。基于生态理念的综合治理工程在南昌市瑶湖郊野森林公园和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得到很好的应用,给南昌市民增添了更多闲暇去处,进一步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

二、南昌市河湖治理经验探索

为加速推进河湖水环境治理,根据南昌市的实际情况,从城市河湖水环境的治理过程中总结出实践经验,从法律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及城市河湖综合治理规划着手,分析南昌市河湖水环境治理的探索路程。

1.健全城市河湖治理法律体系

加强南昌市水环境治理能力,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是当务之急。与时俱进、定位科学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有效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我国现有水资源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宪法、水资源法律、水资源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水资源法规等。为更好地治理水环境,南昌市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南昌市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南昌市城市水土保持条例》《南昌市城市湖泊保护条例》《南昌市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南昌市水资源条例》《南昌市城市防洪条例》等相关法规。但是,当前河湖水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鄱阳湖附近城市的水环境治理关乎鄱阳湖的生态系统,但目前缺乏相应的区域生态保护法规。近年,政府部门积极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每个湖泊明确了湖长,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一湖一档”,制定“一湖一策”方案。在河长制湖长制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加高效透明的行政管理体系,加强民众对政府的监督,为南昌水环境的治理奠定良好基础。

2.建立更加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

在南昌市河湖治理过程中,由于每条河流的主要污染源不同,污染程度不同,因此治理方式、措施会根据时间、空间、地点的变化而不同。如污染源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等,治理措施包括河道底质修复、河湖净化、河道及岸坡生态修复、河流水动力调动修复等水体修复技术,以及清淤、疏浚、雨污分流、栽培水生植物、生态浮岛、滨河缓冲带等其他工程或非工程措施。面对众多不同的水环境治理背景和措施,统一技术标准十分必要。南昌市河湖治理技术体系尚未成熟,需要在治理实践中加强引导,逐步规范,建立更加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

3.制定科学的城市河湖综合治理规划

河湖综合治理是漫长而复杂的工程,目前城市河湖综合治理规划较少,大部分治理工程仅局限于单个河湖的治理项目,忽略了城市河湖之间水系的连通和相互作用,单一工程的实施导致城市各区县河湖之间的人为割裂更加严重,工程效果有限。在今后治理河湖水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的城市河湖综合治理规划,注重自然条件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实现对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根据城市河湖水体的自然生态保护、水量水质调控、生活生产服务等不同功能对城市河湖水资源进行最优化利用,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河湖水环境,优化水源质量,在不浪费水资源的前提下,按照现行生态目标为城市河湖找到准确生态定位,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使河湖满足人类对水体的多种生态需求。政府部门应积极与相关领域学者合作,针对不同河湖,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调研措施,分析现阶段需要完成的生态任务。根据文化要求,因湖施策,制定科学的综合治理规划。例如瑶湖郊野森林公园以及艾溪湖湿地公园都是利用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生态环境依水而建,在合理治理河湖水环境的同时,带动了附近的产业发展与经济提升。

三、南昌市河湖治理生态定位展望

优美和谐的环境对城市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水环境综合治理意义重大。在后期的综合治理过程中,需要突出生态优势,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具体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在原有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恢复与重建候鸟栖息地;开展宣传教育,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培养公众爱护水环境的意识。

1.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由于南昌市自然地理及水文条件特殊,水环境问题成因比较复杂,影响面广,难以把握,加之南昌市关于城市河湖综合治理相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缺少数据积累和成熟的技术手段,所以南昌市河湖水环境治理过程颇有曲折。未来,可以考虑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治理理念与经验,加强科学研究,广泛深入地开展城市河湖水环境治理相关工作,努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让科学技术为水环境治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实现科学治理。需要提升的科技支撑能力包括对技术标准的支撑能力、对生态定位的支撑能力以及对河湖规划的支撑能力。技术标准方面,要从清淤工程、控污工程、水系连通工程等水环境治理工程着手,运用科学方法,对现有的技术标准加以延伸及规范,提高技术水平。生态定位方面,要达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细化准则,精准定位。河湖规划方面,借鉴一些城市治理河湖水环境的成功案例,分析异同,总结河湖规划经验,形成系统体系,为南昌市城市河湖治理打好稳固基础。

2.明确生态功能,强化栖息地的恢复与重建

明确城市不同水体生态功能及生态定位,除了传统的清淤、截污、治水、引入活水、景观亮化等方式外,还要让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相融合。鄱阳湖生境丰富,为陆生鸟类提供了多彩的栖息环境。南昌市水网密布,湖泊湿地众多,且靠近鄱阳湖,对候鸟的栖息也有一定帮助作用。在南昌市河湖综合治理过程中考虑候鸟的栖息地、不破坏它们的生长家园至关重要。强化栖息地的恢复与重建对以生态为核心的城市河湖综合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保护鸟类的生活环境,还可以增进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与鸟类保持一种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已成为景观设计、观鸟休闲活动中最有生态教育意义的内容之一。将不同植物配置的生态护坡应用于城市景观河道中,从而改善水质、减少水土流失,也可改善栖息地生境。以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为例,艾溪湖的自然环境适合涉禽、鸣禽、游禽生活,根据它们的不同生活习性对栖息地进行保护,并将各种候鸟的生活环境结合相应的景观主题设计,形成人、鸟、树和谐统一的景观空间。在治理河湖水环境的过程中,考虑到栖息地的重建,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越冬的候鸟,还可以增添附近居民对鸟类的关怀,意识到关爱自然的重要性。

3.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参与力度

治理水环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打造和谐文明、环境优美的南昌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目前公众对水环境治理的参与感还不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力度还很薄弱。为了给公众提供更多参与和监督水环境治理的机会,除了要健全法律体系和完善技术体系外,还需要普及水环境知识教育,引导公众参加水环境保护活动,主动保护水环境。应增强公众参与力度,确保群众对政府部门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监督。加大网络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宣传水资源常识与知识,提高全民节水、爱水意识,鼓励公众参与水环境治理。创建信息平台,公布相关的水环境信息,及时将城市水环境动态告知群众,提高水环境保护信息的透明度。及时收集公众意见,提供有效渠道,使公众能够及时提出治理建议,确保可以履行监督权。

参考文献:

[1]黄立章,金腊华,万金保.艾溪湖水污染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C].中国水利学会学术年会,2013.

[2]晏雪平.历史时期南昌城排水系统及其变迁———兼及南昌城内及周边河湖的演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综合治理总结范文6

一、解枚以来的四十年,贵州农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从中可以悟出很多有益的道理。为什么在1957年以前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较活跃,这个时期的一些指标(包括人均粮食占有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1958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1年间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徘徊停滞状态,其中有14年的粮食总产量还低于1957年已经达到的10了亿斤水平。由于人口猛增,不仅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下降,而且农村人均收入也降低,约有70%的处于贫困境地。这是为什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并进行了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了,粮食总产量也增加了,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效显著。但是人口-—粮食—生态之间的恶性循环未被打破,因而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尚未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真总结近四十年来贵州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高认识,从中找出内在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贵州农业的发展获得稳定的增长,有可能找到一条比较合乎客观实际的路子。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有两条是很值得重视的,一是什么时候生产关系适合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就发展了,反之,什么时候盲目地改变和拔高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力水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受到挫折,农业生产就处于停滞,甚至倒退。二是从贵州的具体情况出发,运用生态农业经济学的原理,扬长避短,实事求是地发展农业生产力。遵循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原则,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农业生产就发展了。

二、发展贵州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使贵州农业获得稳定增长,必须从贵州的实际情况出发。脱离了省情的全局,仅从局部的情况着眼,只能取得有限的成果,而在全局的整体上将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贵州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都有自己的特点,既有有利的条件,又有不利的条件。必须运用生态农业经济学的原理,扬长避短,走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的道路,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谚,年降雨量在1000一1400毫米之间,活动积温在4000一8000℃之间,基本上是雨热同季,有利于植物生长。贵州处于云贵高原东斜坡,地貌变化大、复杂,切割深,喀斯特地区约占全省面积70%,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日渐减少,生态恶化,而人口增长猛。人均粮食占有量及其他相关指标都相应降低,更加重了“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果,使“人口—粮食—生态”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地制宜,从贵州的实际出发,从各地的具体情谗出发,扬长避短,全面娜户划,综台开发,综合利用,综合治理。选择切合实际的突破口很重要,这是切断恶性循环链条的关键和可能获取有效成果的起步。这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活动。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在与自然界斗争的指导思想上是违背客观规律“与老天爷对着于”呢,抑或是适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呢。也就是说,是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适应客观的条件,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呢?抑或是违背客观规律做出脱离实际、脱离具体情况的主观主义的决断呢?在一定意义上讲,农业在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饭”是有一定道理的。光、热、雨对农作物的生长是必不可少的。人类对大气候的改变目前尚缺乏能力,但是努力认识自然规律,采取相适应的措施,以及对小气候的影响,则是有应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广阔天地。譬如倒春寒、洗手干、伏早、秋风等等几乎是贵州年年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否有其规律性呢?可否在耕作制度、耕作方法、良种选育等等方面使用科学技术,从相适应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上找到克服和避免的办法呢?今年的天气属于中下年景,冬季旱,春寒时间长,由于各级各地的工作抓得早、抓得扎实,特别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了两段育秧、薄膜覆盖,以及扩大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优良品种的面积,效果明显。这证明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大有可为的。

在雨热条件都较良好的贵州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应该按照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增加植被,既可封山育林,也可区分不同情况,分别种植乔、灌、草,或者将三者适当地结合起来;同时,必须搞好基本农田建设以提高地力,既要将陡坡改为水平梯土或者改为缓坡(可用灌木丛墙护土),又要对水田增强保灌能力和提高土壤肥力,特别是对冷滥锈田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改造。只有基本农田的粮食单产提高了,粮食总产增加了,人口的增长也得到了严格的有效的控制,毁林开荒破坏生态的恶性循环才能停止,而变成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这是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的关键性问题,也是一个必需正确处理好的辩证关系。第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必须把近期的效益和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农民自身积累和自我投入的能力,促进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的发展。一般说来,在增加植被面积中乔木生长期长,见效慢,在种植初期适当间作生长期短(或当年见效)的作物,或者种植经济作物(包括果木、药材、灌木等)以及种草养畜等,都应当按照当地具体情况妥善地结合起来。

三、群众的实践最能说明问题。我省各地群众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使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获得了稳定增长,人民收入显著增加,脱贫致富有成效。

谓潭县核桃坝原是贫困村,因烧木炭和砍柴卖,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在党支部领导下,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以种茶叶作为突破口,进行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满山绿郁葱葱,粮丰果熟,使粮食年产量从六十多万斤增加到二百多万斤,人均年收入九百多元。—兴义县的则戎乡石多土少,开山凿石造梯土、梯田,十五年奋战造梯地二千八百亩,粮食总产由二百五十六万斤增加到三百八十四万斤。

普定县蒙铺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右鸡斯特地区三个贫困乡的大部分进行了五年的以保持水土为中心的综合治理,采取封山、造林、种草、退耕、建设基本农田等措施,增加了覆盖率三十三个百分点(达到55.4%),经济林木和牧业发展了。虽然农业用地减少五千亩,从占地面积38.96%减少到32.7%,但是粮食产量却由44.9万斤增加到94.64万斤,人均占有粮食从200多斤增加到547斤,人均收入也成倍增长。蒙铺河水也减少了泥沙含量,由浑渐渐变清。生态环境有显著变化。#p#分页标题#e#

六枝特区的中寨区原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占全区人口90%以上),因地制宜,从该区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按照生态农业的原则建设了水果、生漆、油桐、班竹四个农业基地,开展了基本农田建设,恢复被毁的农田746亩,恢复灌溉面积1665亩,新增灌溉面积246亩。从本区资源出发,办了煤厂、炼焦厂、铅锌厂、化工厂,发展了乡镇企业。农村工业有了发展,农民收入和乡级财政都有显著增加,增强了农业的自身积累和自我投入的旅力,免费供应农药,补贴都分良种差价。农村经济有了全面发展,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225万元。胃少冷87年2148万元,人均由74元增加到654元,粮食产量人均600斤,严格控制人口的工作著有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4年3.1。%。下降到1987年的2.52编。我省各地从各自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农业生态建设,经过艰苦奋斗不懈的努力,能够使人口—粮食—生态的恶性循环逐渐向良性循环转变,农业生产获得稳定增长。

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是与自然界作斗争,应该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充分运用科学技术,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业问题的最终解决必定是依靠科学技术。因而必须确立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的系统工程。增加植被面积、保持水土与改造中低产田土相结合,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与防治自然灾害相结合,使用、培育优良品种与改进耕作制度、方法相结合,积极使用农家有机肥提高地力与适度使用化肥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等等,都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充分运用和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又要认真总结和提高民间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这些都是在科技兴农中必须解决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我省农业生产的生动实践充分地证实了这些相关联系问题解决的实际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坚决依靠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坚持向科学技术要粮,始终依靠群众推广科学技术,切实解决必要的投入和政策问题,贵州的农业就能突破徘徊的局面,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综合治理总结范文7

为配合市区主要街路综合升级改造,进一步净化、美化市容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容貌标准》、《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市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市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市区主要街路户外广告专项综合治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争创省级文明城市为切入点,以市区牌匾广告规范为重点,本着适度超前规划,提升设计水平,坚持统一标准,提高设置质量的原则,对市区主要街路户外广告进行综合整治,确保户外广告依法设置、布局合理、规范安全、管理有序,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二、治理范围、重点及标准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逐步规范的原则,利用三个月时间达到治理工作总体目标,具体治理范围、重点和标准为:

(一)治理范围。城区范围内主要街路两侧设置的各类户外广告。

(二)治理重点。道路、桥梁、建(构)筑物、公共场所、广场及市政公用设施上设置的用于广告信息的广告牌匾、灯箱、霓虹灯、电子显示牌(屏)和实物造型、店招牌匾和指示性设施等。

(三)治理标准。

1、门头牌匾治理标准

(1)门头牌匾实行一店一牌、一单位一牌。一个场所或一个建筑物内有多个单位的,设置门头牌匾应当整体规划、统一规格设计制作。

(2)门头牌匾应采用铝塑板等高档材料,鼓励采用霓虹

灯、动感灯箱片和光导纤维等材料进行夜间亮化,淘汰喷绘布门头牌匾。

(3)门头牌匾设置要与建筑物墙面平行,牌匾底线整齐划一,高度一致,前后齐平,上不挡窗,下不挡门,长度视门面宽度而定。

(4)同一建筑、同一路段的牌匾要风格相近,保持在一个平面上,高低统一。设置的牌匾连在一起的,不能留有间隙。

(5)门头牌匾要做到无破损、版面整洁干净且牢固耐用,确保来往行人、车辆安全。

(6)门头牌匾不得遮挡建筑立面的窗,不得在建(构)筑物二层以上的层与层之间的窗间墙上设置。

(7)所有临街建(构)筑物的墙及玻璃门窗上,不得随意张贴广告文字和图案。

2、其他户外广告治理标准

(1)禁止利用建(构)筑物设置楼顶(墙体)广告;之前经审批已设置的楼顶(墙体)广告,审批期满后产权人要自行拆除,拒不拆除的,由市城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未经许可私自设置的楼顶(墙体)广告由城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

(2)在同一条街路上,依附于市政设施的户外广告做到内容协调、形状一致、高度一致,设计与安装应当牢固安全,定期进行维护,保持整洁美观,字体完整,夜间照明和显亮设施功能完好。

(3)建筑工地围挡(含正在拆迁工地)一律采用砖砌,墙厚不低于0.24米,高度不低于1.8米,白色或灰白粉底,每隔4—6米设置0.37×0.37米砖垛一处,且转角处必须设置。围挡可用于本企业形象宣传,且随时保持围挡墙面整洁,无涂写、涂画,完好无损。工地围墙围挡设置临时广告要求画布平整,无破损,并保持在同一高度。

(4)利用公共设施设置户外广告,标识应明显,外形、色彩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保持完好、整洁、美观,无污迹、尘土,无乱涂写、乱刻画、乱张贴、乱吊挂,无破损、无表面脱落现象。

(5)户外广告空间资源实行有偿使用,设置户外广告应当按照《市物价局关于市市区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收费标准的批复》规定标准,缴纳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

三、责任分工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加强沟通,搞好配合,认真抓好城区主要街路户外广告综合治理工作。

市城管局:负责对城区主要街路不符合设置标准的各类户外广告进行规范、整改、拆除工作。

市建设局:负责户外广告综合治理期间涉及户外广告规范治理的协调配合工作,重点做好建筑工地围挡整改工作。

市规划局:负责对未经规划审批或超过审批时限的户外落地广告的拆除工作;对已经规划审批需要调整广告内容的,下发调整方案文书,重新提报规划方案,限期整改。

市工商局:负责做好大型户外广告文字内容标识的规范整改工作。

市广电中心、日报社分社:负责户外广告综合治理的宣传工作,动员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整治活动。

市公安局:负责户外广告综合治理期间阻碍执行强制拆除职务行为的打击处理工作,确保户外广告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实施步骤

此次治理工作分四个阶段推进: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25日-5月10日)。召开专门会议,对户外广告治理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组织实施阶段(5月11日-5月31日)。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确保户外广告治理工作有序推进。

(三)集中攻坚阶段(6月1日-7月5日)。各相关部门相互通报治理结果,对治理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由市户外广告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解决。

(四)总结巩固阶段(7月6日-7月25日)。市户外广告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对治理情况进行统一检查验收。在此基础上,从规划审批、经营管理、检查督办、依法拆除、广告收益管理等方面,对《市市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完善,进一步健全我市市区户外广告设置的长效管理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城管、公安、广电、工商、建设、规划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户外广告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户外广告治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次治理整顿工作,抽调工作认真负责、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组成专门机构,对治理范围和事项逐一进行调查摸底,制定专项整治方案,确保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落实责任,合力推进。各相关部门根据责任分工,将治理整顿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市城管部门要与其他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推进态势,共同完成好治理工作任务。#p#分页标题#e#

综合治理总结范文8

关键词:地质环境;矿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

环境保护中国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3]。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粗放式的开采方式对水源、土壤、植被、气候等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当前,中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有效恢复与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可将已损毁的土地及时进行复垦,使土地集约利用,最终实现矿山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6]。

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7-8],对于矿山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保证矿山安全生产。矿山生产是对地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生产过程中会对地表景观、地形地貌、地下含水层等造成影响和破坏,极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矿山进行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可以极大地降低灾害隐患,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

(2)提高土地利用率。注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还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对矿山进行开采时,无法避免地会出现大面积的坑洼及占用土地问题,造成土地浪费。目前,在对这些坑洼进行处理时,大部分采用填土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增加耕地面积,同时也能给矿区周围居民提供新的经济渠道。土地综合利用率的提高,能够推进社会更加稳定的发展。

(3)促进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矿山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和新局面,需在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分类保护研究的基础上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分析问题,完善措施,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工作更好开展,这对实现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有着深远意义。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

2.1治理原则

在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工作时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开展相关工作。首先,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融入其中。其次,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各矿山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发展模式不同,在开展相关工作时,需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前期做好规划方案,注重采用科学的指导和规划来开展后续工作。再次,遵循预防性原则,既要做到高效治理,同时也要避免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二次影响。最后,遵循监测治理原则;需要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监测仪器,达到实时监测的目的,不断提高现有环境管理水平,实现更好的综合管理。

2.2治理思路

(1)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为了使矿山在生产过程中对土地的损毁降低到最小,根据项目进度和对土地损毁程度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重点围绕减少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进行防控。在开展工作时尤其需要对预防区域进行合理规划,防止在勘查开采过程中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此外,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开采设计进行,杜绝建设单位滥用土地资源现象,从源头进行控制。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废石、弃土)及尾砂等集中堆放,设计稳定的边坡角、挡土墙和排水系统;采取避让、削坡(选择合理的坡角范围)等保护性技术措施,并建立采场边坡动态监测制度,防止堆积物的崩塌、滑落造成更多的土地破坏。同时,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进行边坡治理等。

(2)严格规范落实。目前,矿山环境治理主要涉及矿山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治理、生态恢复、各类地质灾害监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工程涵盖多个学科门类,为了保证在实施过程中对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把关和技术支持。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设计要求,对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根据破坏类型、规模、易发程度及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治理措施。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要求严格执行崩塌、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对采场、排土场边坡整治严格执行滑坡防治工程规范。同时,借鉴现有矿山环境治理与植被恢复工程的成功经验,选用技术成熟、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施工和管理。

(3)明确目标任务。贯彻“预防为主,保护先行”原则,从源头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在生产期间,通过采取合理的保护与预防措施,减少和控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创造良好的条件。明确主要任务,一般包括采取矿山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对崩塌、松散层滑塌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及时采取含水层预防保护措施,并对地下水水位水质进行监测,将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降至最低;采取地形地貌、景观保护措施,减少矿山开采过程中对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

(4)制定治理计划。制定阶段复垦与治理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严格按照方案的年度工程实施计划进行,分阶段有步骤地安排治理与复垦项目资金的预算支出。若遇企业生产规划和土地损毁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需对方案进行修订或重新编制。定期向所在地县级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当年治理复垦情况,接受县级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工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接受社会监督。在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设计中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在经济上节约、降低成本。

(5)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矿山在开采资源过程中需构建完善的监测体系,并要严格执行,以便能够科学合理地开采资源。通过开展高效的环境监测工作,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此来避免环境的恶化。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保证在合理开采资源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对环境进行保护。对于已经制定的监测方案要严格执行,在开展监测工作时,需要对土体及水质进行全面监测。

(6)注重科技创新。先进技术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需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应用于治理过程中,形成符合中国矿山开采的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同时有必要引入先进设备。此外,矿山需要建立地质环境信息系统,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开展全面性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充分发挥数字信息化的积极作用,实现信息共享。

3结语

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会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甚至引发严重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想要开展高效的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将排土场恢复为草地,可以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减少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土地复垦可以有效涵养矿区水源、保持水土,防止周边生态系统退化,同时对局部环境空气和小气候产生正面效益与长效影响。此外,注重矿山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在综合治理工作中,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不断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质量,最终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榆,莫都,秦泽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意义及思路[J].科技博览,2013(22):298-299.

[2]张渤林.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综合利用探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1(13):188-189.

[3]尹力.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1(11):198-199.

[4]仲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综合利用探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0(20):176-177.

[5]李晨夕,陈静.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的探讨[J].低碳世界,2019(9):162-163.

[6]李欣远.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综合利用探讨[J].中国金属通报,2020(7):307-308.

[7]刘仁礼.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的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20(3):26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