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思想论文范例

主题思想论文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1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论述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1992年9月,由邹学荣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门设了一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主体及其交互作用的规律”。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内涵、各类教育主客体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此后,不少学者继续探讨,使该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认识发生了争论。有的学者不赞同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概念,其主要依据是:主客体是哲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指的主客体,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物,即马克思所说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不赞同者就此提出: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及马克思本人讲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物,思想政治教育学使用客体这一概念,就会把教育对象当成被动的物,从而否定了教育对象的能动性及他与教育者的平等性。于是,一些文章和著作就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资料是他们共同的客体。一些书就只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写他的对应面——教育客体。归纳起来看争论的焦点是:能否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概。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与哲学主客体概念的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争议主要来源于哲学的主客体理论,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概念和哲学的主客体概念进行比较,从而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哲学上的主客体概念是和人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实践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动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指一切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因此,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而教育过程中的内容、方法、环境等是客体。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内涵与哲学主客体的内涵有联系,但更有区别。其区别为:第一,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不同。哲学讲的实践活动是人对自然的改造,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基本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改造的对象是有思想、有行为能力的人。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改造”,其含义是:“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即这里讲的改造不是指过去极“左”的政治运动中那种在极“左”思想指导下,用强制性甚至是粗暴的手段改造教育对象,而是指教育主体通过理论教育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用引导、激励等方法改变教育客体的错误思想,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自己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的改造对象不同,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对象性也就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不能直接照搬哲学主客体概念的含义。哲学主客体概念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就具有了该学科的特殊含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含义有重大区别:哲学讲的客体指的是主体改造的事物;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是指教育主体改造的对象,这个对象不是物,而是接受教育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受教育者、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这三个概念没有本质的区别,指的都是接受教育的人。只不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从哲学角度讲的,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的。三个概念完全可以同时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区别,骆郁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一书讲得很准确:“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是从人和物的关系上划分的,是指人类活动的对象。即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划分的。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划分的。准确地说,是从人与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与被作用、教育与被教育。塑造与被塑造的相互关系上来划分的。”第二,不能将教育资料作为客体。这里的客体,应该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对象,即教育客体。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不同点在于:哲学客体指的是事物,教育客体指的是作为教育主体作用对象的人。如果照搬哲学主客体的含义,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资料作为客体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改造的对象就是教育资料,而不是作为教育对象的人。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主体,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去改造教育资料。显然,这与事实不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人、塑造人,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第三,照搬哲学上主客体的概念,无法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效益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满足教育对象需要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离开了教育对象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无从谈起。第四,只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片面的。有的书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这是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存在是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的。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存在,才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存在。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何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没有教育对象,何来教育者。反之亦然。教育主客体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和哲学主客体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就在于它特殊的改造对象,特殊的方法、环境,特殊的价值追求等。当哲学的主客体概念被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后,主客体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赋予的特殊含义,即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其区别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通过理论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影响人,改变人的人。教育客体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被影响、被改变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不能直接照搬哲学主客体概念的内涵。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思考

1.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积极意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学者提出了“双主体说”。如有的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因此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为他们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双主体”说对深入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论具有积极意义。其意义在于: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人,不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二者还有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教育者希望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还能在教育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受教育者希望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理论,提升思想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只有双向互动,充分调动二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缺少任何一方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二者之间的互动,教育效果都会受影响。

2.如何评价“双主体说”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职责是不同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主导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他的职责是指导受教育者转变旧思想,提高理论水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主导的地位,他的职责是在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下,接受教育者传授的理论和自学理论,参加各种教育活动,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职责来看,前者自然是教育主体,后者是教育客体,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他们的地位和职责就会被颠倒和混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不能有序进行。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职责这个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有一个主体和客体,他们作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对矛盾而存在。如果不认可这一点,就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谁?是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还是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我们认为:教育主客体尽管能够相互教育,也需要相互教育。另外,当教育主客体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转化时,教育客体会转化为教育主体。但是,在一般情况和教育活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只能是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而不是教育主体。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否存在“双主体”?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双主体”,但这种存在是有条件的。第一,教育主客体的关系会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一对矛盾,教育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被主导的方面。在《矛盾论》中指出:“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这对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也会互相转化。互相转化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素质高的教育客体指导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文化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较大的知识落差,前者的知识水平一定高于后者,否则文化教育活动就无法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一般情况下,教育主体的理论水平高于教育客体。但在一些单位和部门,情况就不同了,有的教育客体的理论水平却高于教育主体。教育主体要开展好工作,就必须先向教育客体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就互易其位,向教育客体学习的教育主体就转化成了教育客体,而教育客体则成了教育主体。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教育主体不思进取,理论知识日益陈旧,思想观念不断僵化,他们的思想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一些教育客体则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观念都与时俱进。由于后者超越了前者,前者应该向后者学习,这时,教育主客体的位置就发生了转化。第二,教育主客体优势互补,长短相济。教育主客体之间,他们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各有长处和短处。教育客体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去影响教育主体,也会使教育主客体的位置发生转化。“先生”向“学生”学习,“学生”教“先生”这种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第三,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动配合教育主体完成教育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客体通过自己能动性的发挥,主动将自己掌握的先进理念,新的理论传递给教育主体,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当教育主体接受教育客体传递的先进理念和新的理论时,他就转化为了向对方学习的教育客体。二是教育客体进行自我教育。教育客体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思想水平,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这时,他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自我教育,使他集教育主客体于一身。当上述情况出现时,就出现了两个主体。一个是工作岗位、承担教育职能的教育主体;一个是位置发生转化后的主体。作为工作岗位、承担教育职能的教育主体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尽管他转化成了教育客体,但他的工作岗位、承担的教育职能没有变,他还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实施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还是主体。所谓位置发生转化后的主体,是指他的原有身份是教育客体,当他去教育原有的教育主体时,他的位置就转化成了教育主体。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双主体”是存在的,但其存在是有条件的。如果无条件地讲“双主体”,既会造成教育活动管理的无序,也会使教育主客体地位、职责不明确,最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理论争论的评析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使用主客体概念的人认为,使用了主客体概念会忽视了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教育主客体地位不平等,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教育主客体概念的使用没有否定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发挥出来,不在于该用还是不该用教育客体概念,关键在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认可。这是最根本的因素。教育客体在教育主体的引导下,认可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追求它,实现它。因为教育目标包含着教育客体的利益和价值追求,关系到他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前途。教育客体一旦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他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精神动力就随之产生,其主观能动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二是在教育主体的教育和帮助下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教育客体要想在事业上有大的作为,就必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有了科学价值观的指导,他会自觉学习科学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在业务活动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由于受环境和自身阅历等因素的限制,教育客体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对他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发展方向的引导,帮助他在实践活动中确立自己科学的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发挥出来。

2.教育主客体概念的使用没有否定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地位的平等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客体的地位既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

(1)教育主客体二者地位的平等性。

关于教育主客体二者地位的平等性可从法律角度和人格角度去分析。从法律角度讲,教育主客体都是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因此,教育主客体二者是平等的。他们的差异只是在教育活动中分工的不同。教育主体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实施者;教育客体则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分工的不同,并不影响他们政治地位的平等性。从人格角度讲,二者是平等的。人格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都享有法律规定的人格权利和人格尊严。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关怀。从实现社会目标的角度讲,教育主客体都是中国梦的追梦者和圆梦者。二者都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正因为教育主客体具有以上的平等性,才能充分地调动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2)教育主客体二者的不平等性。

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素质和承担任务的角度讲,二者又是不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主客体在理论修养和思想素质方面存在差异。由于教育主体是经过组织按照严格的标准挑选出来并进行了专业培训,有的还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有的还出国留过学;有的经过长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锻炼,具有从事教育活动的丰富经验。一般来讲,教育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素质高于教育客体。从素质差异的角度讲,二者是不平等的。二是教育主客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任务不同。教育主体的任务是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引导、激励教育客体掌握科学理论和提高思想素质。教育客体的任务则是在教育主体的指导下,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简单地讲,教育主体的任务是“教”,教育客体的任务是“学”。他们的素质、任务不同,决定了二者的不平等。三是教育主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一对矛盾。讲:“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教育主体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起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主导的地位,要受教育主体的约束。这里所讲的约束是指教育主体为了完成教育任务,要用教育目标和组织纪律去约束教育客体,而不是讲教育主体要约束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更不是限制教育客体的言论和行动的自由。

五、结语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2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必须以民主、平等的主体际关系和双向互动为基础,尊重主体的合理需求,立足于培养、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坚持以主体性为原则,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效地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需要和动机,使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即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初期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理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主体”的互动交往活动,但在后来发展的过程中对此却有些背道而驰。尽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诸多争议中曲折发展,但依然不可否认其当代价值。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时展的需要

首先,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扬弃。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视为主客体关系,将受教育者当作“灌输”的被动对象,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个体价值,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并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及个体价值。其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主体间性是个体和群体的有机融合,其中的个体主体性,既可能使其他个体主体性得到加强,也可能使其他个体主体性受到制约。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首要障碍就在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足,因此需树立全新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

首先,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开发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个体自我意识性、独立自主性、选择创造性的主体性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完善,使大学生真正实现“终身性”“创造性”等可持续发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渊源,二者相辅相成。在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及主体人格的形成和养成。再次,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完善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管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平等民主的基础之上的,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建设和谐、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理论研究的发展困境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界定不明。主体性在教育理论界的兴起,始于对“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认识,因而多数情况下主体性指的仅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即便把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双方的主体性基础之上,现实当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不平等也无法使其主体性对等统一。事实上,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直接负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教师和辅导员外,还存在着一些隐性的“教育者”,如高校中的行政、管理、后勤等人员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存在问题。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本身没错,但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有些学者却过于夸大主体的绝对性和无限性,忽视一定的历史条件,使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另一种误区当中。虽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模式来解决过于完美的主体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性地看待“以人为本”的问题。

(二)实践研究的发展困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首先,置身多元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于心理发展重要阶段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重视也会影响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质是对个体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而知、情、意、行的发展是动机、情感、理想、意志等心理人格因素共同参与、协同作用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障碍或变态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主体自我意识,也阻碍了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其次,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学校教育利用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放大主体性,推出具有鲜明主体性的大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和操持者。③但在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少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上升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而教育者作为主导性的主体也未与作为发展主体的受教育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使其意识到主体性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够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因此,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亟需提出改进的对策。

三、改进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主体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把握与大学生之间“主体——主体”的双向互动交往,民主、平等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及良好环境的感染,唤醒、激活大学生个体潜能中的积极因素,使他们成为对自己、对社会富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体。

(一)科学把握“主体——主体”的双向互动交往活动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主体”的互动交往活动。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就是如何科学把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活动。首先,互动过程要注重平等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之一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培养、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但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独立自主的平等的主体人。因此,不能片面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贬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思想诉求,也不能夸大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应在主体与主体之间建立平等的双向互动交往模式。其次,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教育者并不单单是授课教师的代名词,还要增强其他人员的“教”的艺术:即注重教师“教”的显性教育与教师“行”的隐性教育相结合、学校管理人员“有形”的宣传教育与“无形”的间接尊重相结合,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每个大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接受的“物品”,受教育者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建立与教育者的良性互动。总而言之,“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因此,科学地把握这两者的互动交往是提高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

心理因素往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容易忽视或不易察觉的个体内部因素。沮丧、焦虑、压抑、自我贬低等不良情绪、心态及心理问题既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效率,又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当前社会,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逐渐加强,他们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渴望获得尊重。因此,教育者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建立“意识—地位—能力—精神”四位一体的模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其主体地位,发展其主体能力,培养其主体精神。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主体人格。塑造主体人格,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乐观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以及全面发展的个体主体。

(三)营造与时俱进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3

第一,从本质上来说,二者工作是统一的,同时在目标任务上也具有惊人的一致性。首先,二者均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来说,是一种灵魂和主体的所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则需要通过对各种不同形态价值取向与价值观念进行整合,不断发展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将社会中的所有力量和意志凝聚在一起。与此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一部分,要想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就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凝聚力量,统一思想,不断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意识。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而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要引导广大人民提高明辨是非、好坏的能力,使广大人民的公民精神和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这一点上来看,二者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第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获得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不管是任何阶级、任何政党,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对本身根本利益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对自身发展的高度概括。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展道路等相关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对我党政治主张进行宣传的一种有力工具,其基本任务就是对广大人民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教育,对自身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地位进行捍卫。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创新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创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思想,它使我党举什么旗帜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始终占据统领的地位。我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之下,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向我们展示了指导思想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正经历着经济体制改革等巨大变革,各种利益的碰撞必然产生各种思想变化,纵观这些因社会的变革而产生的思想的变化,虽然主流是好的,但是各种社会思想五花八门,其中也不乏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或歪曲社会主义诋毁经济改革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重要性便开始凸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必须对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展开创新。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不仅可以有效阻止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蔓延,还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得到巩固,同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对时代精神进行弘扬,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必然条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时代与民族精神是其精髓所在,它的存在使应该具有怎样精神风貌的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答。所谓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正因为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往无前。也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们克服了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功。然而,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关系与组织形式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面对国际上各种西方价值观思潮的冲击,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条件下,更需要我们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创造良好的政治工作环境。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域下如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对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环境的创新主要可以从导向、疏导以及监督三方面进行,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并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思潮进行剖析,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引导和促进各种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其次,对思想政治工作人际环境进行创新。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他人而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人际环境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建立示范性群体、塑造健康群体等方面,发挥群体的示范性作用,为人们提供健康的价值导向。同时还应牢牢把握各类媒体阵地,通过传播弘扬正能量主流思想,影响和融合各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及时化解各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害的思想潮流,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是应该通过形象生动的教育方法激发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情感,凝聚共识,合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后,对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环境进行创新。任何人都会受到组织环境的影响,组织环境也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组织成员会受到组织成员精神面貌以及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组织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等方面。不管是在哪种环境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良好的形象对组织成员进行感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每一个身边的组织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中,不断激发全体成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形成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和行为准则。

3结语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4

(一)对“主题选择”的解析

这里的主题也可以理解为“专题”,即它与传统的根据教材体例来进行课堂教学不同,其是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或者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情,且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进行讨论和思想升华。因此,关键问题之一便是如何进行主题选择。笔者认为,主题选择应有的放矢,即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在遵循主流的同时,让专题教学作为有益的补充。

(二)对“探究行为”的解析

探究行为是学生学习的高级行为层次,其中包含着两个环节:(1)问题意识导向;(2)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对于前者而言,我们需要在主题教学中前置性的设计出适当的问题,进而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对后者来说,则要求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从而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完成对事件思想性的提炼和升华。

二、主题探究模式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作用分析

通过上述认识,该模式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作用可分析如下。

(一)对实施课堂教学的作用

这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其对实施课堂教学的作用可以借助现阶段教学现状来反映出来。现阶段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往往依赖于教师的“讲”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诉求的关注。通过引入主题探究模式后,在收敛性的主题和问题导向下,便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与自身有关的思想品德问题学习中来。这种参与感将有助于减轻教师搜集案例的负担,且能使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获得彼此情感的增进。

(二)对学生思想提升的作用

不难发现,这是站在学生学习角度来进行分析。初中生的学习规律包括,缺乏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课堂学习集中度不高等。另外,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喜欢热闹和争辩。因此,通过引入主题探究模式来充实思想品德教学,就能在规避他们学习上的软肋和迎合他们学习中喜好的基础上,切实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水平。

三、分析基础上的实施对策

构建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对策构建。

(一)明确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目的

以“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课为例,该课程教学应引导学生相信自己、不畏困难的意识和情怀。紧紧抓住这两点,将使课堂教学更为紧凑和实效。那么,主题探究模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呢?很明显,通过该模式来使学生能身临其境的参与到“不自信产生原因”的问题讨论中来,从而借助事物参照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可见,这就明确了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目的,即增强学生的现实感。

(二)确立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边界

前面已经阐述了笔者的观点,即主题探究模式应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有益的补充。因此,这里就需要确立主题探究模式的实施边界。作为有益的补充一定是起到为常规教学添彩的作用,另外若要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意识,首先,需要完成前期的课程内容学习。因此,建议将该模式放在每课教学的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呈现。如通过对“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课的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后来实施。

(三)建立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评价

建立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评价实则在于构建起教学控制措施,这里的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但重点应放在事中控制上来。评价对象不仅涉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涉及教师在主题选择和课堂组织教学的绩效。因此,在引入这种模式的初期,应组织教研组的同行相互听课、评教,最终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应用模式来。

四、实证讨论

以“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课为例:随着前期教材内容的讲授,紧接着可以利用一堂课的时间来实施主体探究模式。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具有正能量的明星筛选出来,将他们的成长故事设计成一个专题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如选择刘德华的演艺历程(他被演艺界称作劳动模范),首先给学生播放刘德华演唱的“十七岁”,歌词涵盖了他从艺以来的心路历程,而这种形式是学生所喜欢的。然后,分组来组织学生来结合自身的体会来提炼出“一个人健康成长所要具备的素养”。最终,教师给予总结指出自信的意义,以及如何向刘德华一样建立起自己的自信。

五、小结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5

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在当今大学生的教育当中,要注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国家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强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首先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内容进行了阐述,分析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内容;策略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我们需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培养,按照国家的发展方向,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理解党的相关政策方向,有利于高校落实全面发展的方针,坚持宣扬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学生理解民族的精神和时代的理念。大学生是国家建设未来的力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更好地建设祖国,提升培养人才的标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才能真正指引学生做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总之,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加强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逐步成为建设祖国的主力军,国家一再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大学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阶段,要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能否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人们想要认识世界,并且进一步改造世界,就需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当面对社会中遇到的问题时能够积极解决。在现代社会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人才。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现代社会,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世界的变化,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在获取大量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理念,上文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内容进行了阐述,分析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高校可以将校内和校外的活动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参观革命老区,讲授革命事迹,用革命先烈的精神激励学生。高等院校教学不同于初高中教学,教师要注意将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根据专业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理念,深化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对党的基本政策进行解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精神为指导,培养合格的人才,引导学生自觉感知国家政策,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理论,对大学生的教育应当践行社会主义的相关思想,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需要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的文化中,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教学计划中。其次,要坚持在高校内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党的思想方针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培养。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方针,认清社会发展趋势,每一名大学生都要明确认识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要指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思想进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旨在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的方向,面对每个大学生要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例如,在大学的本科阶段,学校为了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侧重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准确把握学习规律,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

作者:姜品竹 单位: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6

[关键词]科技论文;英文题名;突出问题;修改建议

随着科技信息交流的日趋国际化,大多数中文期刊都要求有相应的英文题名,以便被国际权威文献库收录和检索,科技论文英文题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科技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其所含信息量和价值的大小决定着文章能否走向国际科技舞台。笔者查阅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17年收录的部分科技论文,随机选取《植物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植物研究》《植物学报》《植物科学学报》5种科技期刊,统计调查了2017年出版的748篇科技论文的英文题名,结合多年的办刊实践,探讨了科技论文英文题名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修改建议,为科技论文英文题名的正确撰写提供参考。

一、英文题名的突出问题与修改建议

通过对上述5种科技期刊748篇文章英文题名的调查和统计,总结出英文题名的突出问题表现在简洁性、一致性、准确性、介词、拉丁名、阿拉伯数字5个方面。

(一)简洁性

题名应该简洁精炼,在能准确地概括论文最主要的特定内容情况下,题名字数越少越好,力求简洁精炼,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改。

(二)一致性

题名是论文的标签,应与论文核心内容保持一致,并准确得体地概括出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2],不宜使用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和华而不实的词汇,切记夸大或偏离主题、遗漏重点。英文题名中关于一致性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3种。

(三)准确性

英文题名应准确得体地表达主题思想,所含信息明确。英文题名中关于准确性的常见问题有以下两方面。

(四)介词

介词是英文题名中最常见的虚词,因为其使用比较灵活,是名词和动词之间的桥梁。介词的语义用法也很广泛,同一介词可以表达多种含义,所以英文题名应注意区别介词的语义用法。英文题名中关于介词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五)拉丁名

为了统一物种的命名,国际上制定了拉丁文名物种命名法则。

(六)数字使用不当

ScientificStyleandFormat明确规定不能将阿拉伯数字置于句首。

二、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5种科技期刊748篇科技论文英文题名的统计,可以看出,比较常见的突出问题依次为:定冠词多用、简洁性、单复数误用、中英文题名不一致、介词大小写。各期刊英文题名问题分析如下:(1)《植物生态学报》英文题名突出的问题为定冠词多用和近义词误用,分别占2017年总数的30.58%和4.13%。统计数据显示,此刊的近义词误用大多数为表达“化学计量特征”时“stoichiometry”的误用,准确的翻译应为“stoichiometriccharacteristics”。(2)《西北植物学报》英文题名突出的问题为定冠词多用、简洁性和介词大小写,分别占2017年总数的21.29%、8.06%和6.45%。此刊的介词大小写问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under”。(3)《植物科学学报》英文题名突出的问题为定冠词多用、简洁性和拉丁名不当,分别占2017年总数的37.84%、21.62%和2.7%。(4)《植物研究》英文题名突出的问题为定冠词多用、单复数混用和简洁性,分别占2017年总数的16.94%、12.10%和4.84%。(5)《植物学报》英文题名突出的问题为定冠词多用、中英文题名不一致和单复数混用,分别占2017年总数的20.73%、6.10%和4.88%。中文期刊的英文题名在很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编辑部可以在稿件模板上注明对英文题名的详细要求,使作者在投稿前有规可循。同时,负责英文的责任编辑需要把好质量关,以便从英语语言学角度提高语义语法正确使用率[4]。这样可以提高题名的写作质量,同时提升刊物的整体质量。

三、结束语

植物类科技论文英文题名在语义上与中文题名保持一致,简洁精准的短语和单词、适当的介词以及冠词、介词和拉丁名的正确使用,有助于科技论文英文题名简明扼要地概括出论文的主要内容,突出作者的研究成果,从而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全文,提高下载量和被引率。通过提高英文题名质量,增加国内期刊的国际交流机会,提升刊物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姜亚军.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2013,34(6):19-24.

[2]杜丽.生物学论文英文题名的编辑加工[J].编辑学报,2014,26(6):545-547.

[3]李莉,周翠明,蒋巧媛.植物学科技论文英文题名编辑加工中常见问题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8(61):68-72.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7

关键词:群文阅读;组文类型;阅读方式;课型

群文阅读是在语文课堂上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议题展开自主阅读,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并进行多方面的语言实践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现在使用的统编教材的编者也积极倡导阅读教学的1+X,即把语文教材文本的学习作为导向,把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作为目的,把精读课文或单元主题的有效延伸作为主要路径,进行多文本组元的群文阅读方式。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基于1+X理念指导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探索。

一、对单篇文本阅读与群文阅读关系的认识

单篇文本阅读是群文阅读的基础,我们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但并不否定单篇文本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单篇文本阅读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解读领会,达到精读细读的目的,能够解决“字、词、句、段、篇”的问题,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中既有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的表述,也有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的建议。阅读方法的学习就需要细嚼品味式的单篇文本的“慢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就需要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的群文阅读。基于教材进行1+X群文阅读教学,单篇阅读可看做1,群文阅读便是X,单篇是“举一”,群文就是“反三”。

二、议题选定策略的运用

群文阅读三要素中议题是教学实践中的关键要素,是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的出发点。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的确定是多角度的,可以是文本语言,可以是文章内容,可以是写作方法,也可以是情感表达……如果我们归纳一下会发现,群文阅读的议题确定其实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语文知识、方法方面,另一个是主题思想情感方面,这是和统编教材的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点和人文主题恰好是契合的。比如“凡景语,皆情语”“于细微处品人物”等当属于前者,是围绕语文要素确定的。“东坡望月”“触摸探险者的精神世界”等当属后者,围绕人文主题确定的。但不管哪个方面,只要以学生的认识水平特点和发展需求作为导向,把握整个学段目标、文本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价值作用来确定议题,就能选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语文学习素养的议题。

三、“1+X”群文阅读组文策略的运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起到了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重要作用。所以,群文阅读教学的组文就需要用心、用智。选对文、选好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切实获益。群文阅读组文要求结构化,也就是组文时要发现一组文本的内在规律,有规律的文本才是最佳的阅读材料。

1.并列类文本组文。我们把并列类文本理解为所组“群文”针对已确定的议题有共同教学点(如体裁、主题等相同)的文本。1是例子,X成了举一反三的材料。并列类文本的组文旨在比较中求同,探索具有规律性的内容,或旨在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另外,还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只要从一组文本中的一篇中学会了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在较短的时间内读懂若干篇同类文本。这样组文势必会增加阅读量,在这样的条件下,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确定就注定不同于单篇文章教学的目标,一般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对教学目标要做必要的整合,且目标要清晰,更细化,更有导向性。在七年级上册诗歌教学中,我们把八首写景抒情类诗歌作为一组文本,将议题定为“探索古诗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读懂诗歌内容的基本方法,为今后阅读鉴赏诗歌打好基础。教学实施中,指导学生合作探究诗歌当中写了什么人在做什么的时候看到了怎样的景物,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诗歌中抓住了这几个关键点就可在不用翻译诗歌的情况下读懂诗歌的基本内容,为鉴赏诗歌打下良好基础;又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几篇课文组成群文,议题选定为“触摸科学家的精神世界”,教学中指导学生归纳几篇课文中写了什么人在做什么科学探索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又都是怎么克服的,之所以能够克服这些困难的力量源泉是什么。这种组文方式适合同类型文本的组文,文本之间是“并列”关系,也应该是比较容易操作的组文方法。

2.阶梯式文本组文。我们把这类组文中的各组文本理解为因果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后一组文本一般是前一组文本的深入。这样组文是因为人们认识事物有其规律,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群文教学在组文时也应当遵循这个规律。这样做旨在就一个问题进行点式挖掘。在“做有教养的人”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按照三个层次来设计:什么是有(无)教养的外在表现—教养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按照这个思路,第一组文本选择《散步》中“我”面对母亲和儿子产生分歧时的做法的段落和《故乡》中杨二嫂“顺手牵羊”行为的段落;第二组文本选择《论教养》一文中的部分段落;第三组文本选择《论语》当中的与提升教养相关的章节。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第一组文本中认识有(无)教养的外在表现,第二组文本中理解教养的本质和意义,第三组文本中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由浅入深,水到渠成。

3.互解类文本组文。我们认为在这类文本的组文中,1应当是重点精读的文本,X主要用来帮助学生理解1,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以文解文,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陶渊明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一课中,将《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老子的部分语录组成群文。《饮酒》是重点精读文本,其他文本用来帮助学生理解陶渊明在《饮酒》一诗中反映出的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对他的影响。教学中先出示老子语录,让学生对道家主张有所了解,然后借《归园田居》中对居所的描写来帮助学生理解《饮酒》中的“庐”,借“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等句来理解“此中有真意”,进一步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表达出的“道法自然”思想,再借助孟浩然诗《过故人庄》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陶渊明回归自然的愿望和他对后世山水田园诗歌的影响,最终达到对陶诗的审美理解。

4.多种文体文本组文。顾名思义,我们认为这种组文方式就是将不同文体、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本放到一起组文进行教学的方式。多文体文本组文可多角度地进行科学搭配,这种方式能够给教师极大的选择材料、组合材料、呈现材料的自主权,但要注重层次与整体效果,使文章的选择更趋合理,能更好地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服务。比如上面提到“做有教养的人”一课中,就有《故乡》(小说)、《散步》(散文)、《论教养》(议论文、外国)、《论语八则》(文言、议论文)等不同文体。在“凡景语,皆情语”一课的教学中,选了写景抒情诗歌若干首,还选了《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两段景物描写,目的是达到古今融汇,增加阅读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这种广泛的选文方法,可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四、阅读实施策略的运用

群文阅读教学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应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群文阅读的课堂,应当是尊重学生个体体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技巧和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自我构建的课堂。只有这样,课堂中学生才能成为阅读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1.阅读方式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量阅读,所以阅读方法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标教学建设中指出“应当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品味式的精读可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不求甚解式的略读也能让学生在短时间感受文章。面对多文本,教师可以围绕议题,根据教学目标、完成阅读任务的需要或组文的方式指导学生恰当运用跳读、朗读、默读、品读等各种方法精读一篇,略读若干篇,或者精读若干段,略读其他段。对于一些阅读文本,也可以课堂精读,课前课后略读,有些文本必须在课前阅读,为课堂师生共建做好准备。如在“触摸探险者的精神世界”一课中,采用并列式组文,所以采取了指导精读《伟大的悲剧》,略读《太空一日》等其他两篇的方法。

2.基本课型的运用。群文阅读的基本课型是求同式,有比较和整合两个“心法”。“比较”是群文阅读用得相对比较多一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是对比也可以是类比,比较的角度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来从多维度确定:横向、纵向,相同点、不同点,内容、表达形式……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在具体实操过程中,老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填写表格。表格简明、醒目,能将比较点直观呈现,在教学中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写作教学的渗透。叶圣陶先生把语文学科学习的内容简括为两项,即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群文阅读教学和写作应当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把阅读中获得的语文知识方法和情感表达意愿通过写作呈现出来。而写作表达时出现的无话可说、无语可用又在某种程度上能激发阅读的兴趣。“边塞风光边塞情”一课教学中,因为学生正好生活在古诗中的“边塞”地区,在引导学生阅读一组唐代边塞诗的过程中,归纳出边塞诗所描绘的边塞风景特点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简单诗歌创作,描绘自己眼中现时的“边塞”。

参考文献

[1]方东流,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视域下的“1+X”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8(05).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8

(一)语言含蓄

通过诗歌本身,作者往往并不完全赋予感情的表达,而是通过大量事实或景色的引用起一个侧面烘托的作用,关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重心则是采用少量简略的语言描述,为读者留下一定的悬念,但读者又可通过钻研和思考揣摩出作者向表达的思维和情感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诗歌给人的印象主要是含蓄、委婉却又不失节奏的强烈。

(二)塑造典型形象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其他的文学作品,大多都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生活状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次,通过意境的构建来渲染气氛,将所要表达的典型形象赋予艺术性和代表性的涵义,深刻具体,比如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通过自我的形象塑造将自身的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心尽情显露,也让后人对他的报国壮志所折服。

(三)增强语言效果

在古代诗歌中,大量的诗人都善于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通过唯美的画面展示出丰富的内容主题,通过语言效果的增强,让意境变得形神兼备、五彩缤纷,在一些诗歌中,恰当的语言表现会让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现代文学的创新

与古代诗歌相对应的是现代文学,大致是从“”开始产生,并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得到广泛的推崇。虽然在形式上,现代文学在很多角度都延续了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类型结构,然而纠其本体来看,现代文学与古代诗歌是大不相同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中,现代文学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征,如小说、新诗杂文、散文诗歌,新的文学题材不断产生,并加强了抒情、议论、描写、叙事等多种方式的完善,在叙述手段方面也是更加多种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大量普及,并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讯工具迅速产生,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的现代文学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我国的现代文学正在以一定的发展速度向世界范围内融合,通过体现现代思想的白话文和科学民主思想的带动和支持,现代文学正在积极地“走出去”,向更广阔的舞台发展。纵观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其风格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国外的先进文化传播,如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也都为我国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经验奠定了基础。现代文学作品已经从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分析角度体现出了独特的文化传承内涵,在作品的情感坐标和价值取向上都让广大读者产生了共鸣,一些现代文学作品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发表途径来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谓我国的现代文学的地位和影响是多么的不可估量。

三、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古诗的思想发祥性代表

古诗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能代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无论人们追求的或憎恶的是什么,总是可以通过某篇章或某一类型的诗歌得到恰当的体现,如《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在诗歌中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记录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人的审美欣赏,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经典语句,无一不显示出作者所处社会的和平与美好。而《离骚》诗中却形象阐释了作者对小人的厌恶,对社会恶劣环境的不满,比如在看到秋天花落之时会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生命的脆弱。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里秋深,屋外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当时杜甫已经处于晚年,报国无门的那种悲凉的心境通过诗中进行流露彰显,表现除了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他的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深思,吸引人们探究杜甫的生活现状,也进一步现实出了古诗的思想发祥性,这一点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创作有很大的作用,当前有大量的人都将屈原、杜甫或其他的古代著名诗人作为论点进行分析,融入现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让人们领悟到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及其发祥地。现代文学作品的很多境界都是从古代诗歌中的诗境和思想中吸收进来的,由于古代诗歌层次鲜明、内容大方,且作者在写作时大多善于结合自身的处境和经历,能将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让现代学者不断领悟不断当时的思想和文化发源,也为历史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化推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写作方法的运用

在古代诗歌的写作中,十分注重虚实结合,无论是对人或事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对情感的表达,都是本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原则,给人以无限遐想,且这种写作方式融入了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排比、形象比较等,有时还会采用留白的方式让读者自行理解,这些写作方式都沿用到了现代的文学作品当中。古代诗人注重寓情于景,经常是在欣赏到优美的景象或饮酒之后有感而发,如“诗仙”李白,他一生创作990多首诗,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酒后所作,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辞采高华,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自由奔放,不受诗歌格律形式的束缚,尽情抒发自己的内心,灵活采用乐府诗和古风体的形式创作了大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如我们熟知的《将进酒》,李白借酒消愁,并通过诗歌发泄出了自己的愤懑不平,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一顾和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显示出了他奇特的想象力,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人间的事物、天上的星辰自由发挥并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诗歌中,形象鲜明,引人深思。不仅如此,我国古代大量的诗歌创作者都注重写作方法的运用,不同的诗人有着自身独特的写作特点,但是大体都是采用特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通感等,为诗句本身赋予了形象化的表达,让诗歌渗透到生活中,让大自然为之敞开怀抱。古代诗歌大多强调对仗工整,而现代诗歌也是在这一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线索并立,让议论文的写作更加注重起承转合,通过古代诗歌想象力的指导为现代文学作品增添了新的韵味,也为现代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了大门。

(三)主题思想上的应用

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来源于个人的思想主体,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文学,在创作上都是为了体现一定的主题、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在古代诗歌当中,诗人大多善于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问题所在,通过诗歌主题展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现实社会中不良现象的抨击、对英雄事迹的歌颂之情等,通过这些主题思想,读者很容易了解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诗歌或作品?他想表达一种怎样的主题?通过作品可以显示出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期待等等,这也是古代诗歌对现代文学的应用方式之一,现如今,众多散文家家、小说家、畅销书作家络绎不绝,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卓越的成就,如鲁迅、老舍、沈从文、余光中、莫言等,都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增添了璀璨的光芒。拿鲁迅、闻一多这类爱国主义作家来说,他们的主题思想很多时候就来源于杜甫、陆游、屈原等爱国诗人的灵感和创作方式,汪曾祺、林清玄等近代文学家笔下的传统民俗特征也都是借鉴了陶渊明、欧阳修等人的主题形式。以现代诗歌为例,虽然在创作手法和艺术形式上相比古代诗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都是对作者真情实感的形象刻画,显示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过现实主义的内容主体显示出了劳苦百姓生活的贫困,以及对统治者滥征苛捐杂税的不满,这一思想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力是十分显著的,鲁迅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种语言风格,成为一种主流的现代文学代表。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