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范例

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可以让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教学的要点更为集中,能够就具体问题做深入细致的阐释,有助于学生快速吸收掌握知识内容。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多采用主题式教学来进行知识的解读,在明确了基本的主题要点后,可以从多方面搜集教学素材,整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就主题做深入细致的解读。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展开各类互动,透过引发学生的思考,构建学生间的交互合作,让学生对主题有更好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构建方式可以很大程度提升知识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各种学科能力展开锻炼,是历史课堂上很值得尝试的教学实施方法。

一、进行准确的教学主题定位教师

首先需要进行明确的教学主题定位,只要找到了具体的主题内容后,后续的教学设计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课本中每一节内容在知识编排上都有相应特点,教师在教学准备时需要仔细研读课本,分析教学内容设计的特点,明确教学重难点,确立要达到的整体教学目标。随后,教师可以将一节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相应的教学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扩散,将其他关联知识串联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找准知识教学的定位,能够让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有助于主题式教学在课堂上更好的展开与推进。比如在教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一节内容时,在讲到“夏”这个朝代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夏是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产生的王朝,而夏朝鼻祖“禹”还产生过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大禹治水”,正是他将自己的王位传给儿子,完成了王位世袭。教师以这种轻松有趣的方式介绍这些理论知识,学生会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理解起来也更为轻松。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下,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主题中,就这节内容产生了很深的学习印象。以这样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整体知识框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能够让学生整体的学习收获更为丰富。

二、利用教学延伸与拓展服务主题

在明确了具体的教学主题后,为了让这个主题内容得到更好的阐释,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教学延伸与拓展的素材,基于这些内容的介绍,给学生更好地展示主题,并且就一些重要的学习问题做分析,化解学生的学习疑问,辅助学生更快的吸收掌握知识要点。教师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事先搜集和整理各种教学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就教学主题做分析解读,构建学生全面立体的学习认知,在这样的教学训练中让学生可以理解相应的知识内容,完成主题式教学。为了让选择的素材和资源更好的为知识要点服务,教师需要在素材筛选上多下功夫。找到的素材资源既要和教学主题有密切关联,可以为教学要点服务,同时,这些延伸拓宽的知识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量,能够为学生理解学习要点提供依托。这样的背景下主题式教学才会有良好的落实效果,学生也能够在这样的课堂上获得更多学习收获。在《辛亥革命》教学中,学习主题应该是“弘扬辛亥精神,振兴中华民族”。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围绕主题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如辛亥革命的前一个世纪中国面临怎样的局面?“武昌起义”的详细内容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围绕主题适当为学生引入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素材,让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得到呈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提前准备好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同时,也可以给学生展示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受到正面的熏陶和感染。将这些延伸资料和素材引入课堂,能够为主题的分析解读服务,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于学习主题形成更深入的认识,达到知识教学预设的目标。

三、展开跨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

在历史课堂上为了更好的进行主题教学,教师还可以适当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课本中涉及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或者是很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这些学习资源往往还会在其他课程中有所体现。教师要善于进行学科间的整合,透过引入和教学主题相关的跨学科资源,为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认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背景提供不一样的参照。这可以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多元,对于学习主题的理解会更为深入。教师在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合适的教学设计。在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间的交互讨论,让学生一同来分析这些历史背景,基于不同的视角理解史实,在这种层层推进的学习过程中建立更加全面的主题学习认知。比如,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教学中,关于秦朝完成大一统,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事件,这一历史事件也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以各种形式被描写与刻画。教师可以灵活的构建学科之间的关联,引入一些和这个主题相关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学习过的古诗词,如李白的《秦王扫六合》引入到课堂中,通过李白的古诗词让学生了解秦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进而引出相关主题。教师还可以借鉴同一时期国外的政治制度,引导学生将其与秦朝政治制度进行对比,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更好的理解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这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基于不同视角来认识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对于史实的认识更加深刻。后续的学生交互讨论环节,还可以让大家将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梳理学生的学习思路,化解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对于这个主题有更加牢固的掌握。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辅助资料

不同的学习主题适合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学主题中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相应的历史背景资料。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辅助资料,通过这些素材做有针对性的筛选,提炼出有代表性的内容,课堂上基于这些资料的呈现,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要点。教师还可以锻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工作,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图书馆及网络等渠道获取这些学习素材,综合了解各种历史背景知识。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后,课堂上教师进行历史知识的分析解读时,学生很容易理解,在讲到一些难点内容时,突破起来也更为顺畅。做好充裕的教学准备,以及给学生适当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这会让学生获得更多需要的学习辅助资料,这样的背景下主题式教学的推进才能更加顺畅。比如在教学《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这一节内容时,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在理解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的时候,如果仅仅让学生围绕课本内容去理解,大家可能只能记住课本中给出的结论:该运动失败是因为封建制度的腐朽,该运动并没有对封建制度有任何撼动。但是因为学生没有生活在封建社会中,对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收集一些关于慈禧太后专制、官员腐败、百姓穷困的图片或资料呈现给学生。通过让学生看到这些历史背景素材,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原委,对于当时的历史情境和社会背景都有更好的认识。有了这些资料作为辅助后,学生更能够真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而不是机械的记忆课本中给出的结论。这才是高质量的历史教学要达到的效果,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于知识有更充分的吸收掌握。

五、利用情境创设优化主题教学

在历史课堂上实施主题式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采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来优化课堂,可以结合教学主题创设相应的交互讨论问题,让学生在交流情境中理解学习主题。同时,对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事件,会有很多相关的影视作品,通过让学生观看这些影视作品的片段,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理解史实,建立学习认知。这种学习情境创设的方法,可以让课堂的整体氛围更加开放,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充分,历史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会显著增强。情境创设可以很好的为主题式教学服务,能够让主题得到更好的彰显,并且辅助学生更好的吸收掌握知识原理,这对于提升历史课的综合教学实效很有帮助。以《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在抗日战争中,很多有志之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学生生活在当前的和平年代,对当时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抗日战争的影片选段,既能让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和爱国精神产生深刻理解,也能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顽强斗争、自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学生在看这些影视片段时都十分投入,不少学生都很受感染,大家的注意力十分集中。看完这些影视片段后,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以及当时那些伟大的先烈的付出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来给学生解读课本中的知识要点,进行主题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快的理解,学习的印象更深刻,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这会让历史课堂更加丰富多元,能够为主题的阐释提供很好的依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从整体上提升知识教学实效,让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建立全面系统的认识,促进课程教学的多元目标有效达成。

六、进行合理的主题选定与划分

高中历史课堂上,在采取主题式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定科学合理的研究主题,为主题式教学的实施构建良好的基础。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达到的课程实施目标有所差别,在选定学习主题上需要教师结合多方面因素做综合考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研究主题做科学合理的选定,要让研究的问题具备很好的代表性,基于主题探究辅助学生吸收掌握知识原理。同时,对于一些知识点庞杂,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较多的学习内容,教师则需要将这些内容做相应的梳理和汇总,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有参考性的研究主题,选定合适的研究问题再来进一步推进主题式教学。比如在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教学时,结合这一节内容的特点,教师在选定主题时要有更合理的设计。当放在更长的时间轴线上来看,我国的政治制度发生过一些较大的变化。在学习这节内容时,需要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形成的一些典型政治制度,并且要了解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差异,探寻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基于这些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这一教学主题分析各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演变,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选定的主题具备很好的探究价值,能够充分涵盖这节课的内容,并且让学生基于探究过程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框架。这样的主题选定才能够更好的推进知识教学,能够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对于那些涵盖知识教学丰富的学习内容,教师在主题选定时则需要做不一样的考量。比如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考虑到这一节内容涵盖的知识很多,其中有大量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节点等需要学生理解记忆。很难就这一章节提炼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如何根据这部分内容有效开展主题式教学,这需要教师做更多教学思考。根据这一节知识的整体特点,在确立研究主题时,教师可以对多而杂的知识进行了主题划分:重大会议、主要事件,学生通过对这几个小主题的探究对这些事件、会议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这样的方式选定主题,很好的对这一节知识展开了概括,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引了方向。合理的选定教学主题,这对于主题式教学功效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在深入研究教学知识点特点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主题。这会让课程教学的推进效果更理想,知识教学的综合实效也会有大幅提升。

主题式教学范文2

1以经济理论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作为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政治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客观的经济理论和逻辑出发,不带意识形态色彩地向学生讲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和解决热点的经济社会问题。事实上目前在各个高校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也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它论述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和完美,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可是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感觉不到其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并不知不觉地受其影响,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是西方经济学旨在论述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而没有提及其他制度的好坏,而政治经济学在阐述剩余价值时通篇提及“资本家剥削”工人,很容易让学生将其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从而无法将其看做是具有现实用处的经济学理论。由此在编排作为经济学教材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是否可以将书中有着明显和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词汇用其他合适的经济学名词代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去回避“剥削”这样的字眼,因为即使用中性、温和的词汇去描述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学生也很容易领悟其不合理之处。

2以社会理想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作为马克主义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使学生充分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讲授价值形式的演化、货币的产生、商品经济的起源、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过程。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决定着上述事物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命运。让学生理解高中学到的人类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是如何来的,国家为什么产生,由哪一个阶级统治以及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国体是由什么决定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探讨欧洲在封建社会末期有哪些社会阶层,这些阶层是不是从来就有的,是怎么样产生的,每一个阶层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资产阶级能够战胜封建地主阶级取得国家政权。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是马克思或某一个人头脑中的一厢情愿,而是由于无产阶级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绝对主导作用决定的。以社会理想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要立足于当今中国及西方社会的社会现象和矛盾。比如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商品货币关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使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现象比比皆是,医患矛盾、暴力拆迁、见到老人摔倒不扶、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传销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都与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密切相关。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为争取物质利益的竞争关系,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建立普遍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马克思为追求真理,在艰难环境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资本论》的写作,坚持领导工人运动为解放全人类的事业而不懈努力的事迹也是优秀的思想教育素材。不论初学者是否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不论其是否可以树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不论其是否最终确立共产主义的信仰,作为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的美好动机和初衷。

3以科学预言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在政治经济学中,有一系列的结论由马克思得出,并由接下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实践所证实,并能很好地解释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比如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演化的结论,论述了作为价值化身的货币的演化形式,可以让学生思考目前正在使用的货币有什么缺点,并思考未来的货币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此外,价值形式的演化、货币的演化间接地论述了商品交换方式的演化,可以让学生考察现在的商品交换是如何进行,讨论电子商务与网络金融出现的原因并思考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商品交换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那么商品交换方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将会发生什么。比如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相对人口过剩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社会发展从工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的原因,而不是西方学者仅仅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简单地描述这样的事实,并可以预见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第一部类优先增长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前苏联以及我国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而两大部类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前苏联社会发展的最终失败以及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果调整,论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的重要性,并分析欧美部分国家产业空心化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农业绝对地租消失的结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西方国家农业的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可以让学生分析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表明生产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生产资料朝着被越来越多的所有者共同占有的方向发展,由过去被历史所证实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主题式教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考核

1主题式教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严整,内涵丰富,上述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主题的简单提炼,授课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资本论》,从中挖掘更多的教学主题以便更好地充实和丰富政治经济学教学实践。在上述三个主题中只有经济理论主题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其他两个主题则只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理论。因此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是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的讲授有所侧重。比如作为“两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重点讲述第一章,拓展讲述政治经济学的起源、研究对象,并可以拓展详细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贡献,对其他理论知识的讲授要偏重涉及社会理想主题的知识点。对于作为经济理论课的政治经济学则侧重于各个理论的讲授,对意识形态的问题采取中立的态度,同时适当涉及社会理想主题。上述三个主题中的预言主题,则可以同时作为“两课”和“经济理论课”的教授重点,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预言,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魅力之所在,也正是这种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对未来社会的天才预见才有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和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结论。

2主题式教学条件下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考核

主题式教学范文3

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能够拉进历史和学生之间距离的教学方式就是将乡土资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在进行主题式学习的时候就会感到一种亲切感,就会想要知道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学生在听老师讲解时也会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促进主题式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将乡土资源引入到主题式教学中的时候,可以通过教学形式来展现当地的历史,如PPT、视频、音乐等,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历史主题进行资料的整理和讲解。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大大地提升主题式教学的效率。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阐述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历史和文化,这部分内容是用一个学期来进行教学的,由于教学时间比较长,因而学生学完之后往往不会将其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对此,教师在期末时可以在班级里组织有关“我们家乡的唐宋元明清文化”,让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来对本地曾经在这五个朝代中出现的历史名人进行了解。由于学生查找的历史名人是自己本地的,所以在查找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并且在查找时会将五个朝代的历史联系起来,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能够较为全面地去进行分析,逐渐使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得到改善。

二、注重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开展历史主题教学时,需要对课堂的节奏进行把握。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没有把握好教学节奏,显得教学过程很不稳定,稍不注意就会拖堂,还让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很少,这违背了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如教师在课堂上放映视频,若不对时间进行把控的话,就很容易超时,这就使多媒体教学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并没有在主题式的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历史学习水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内容时,由于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中国近代史,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想让学生了解我国曾经屈辱的过去,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因此,在接近期末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展“我眼中的近代史”的主题教学活动,但在开展这个主题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对教学的节奏进行控制。首先,在课堂的前10分钟,教师要给学生梳理近代史的知识脉络;其次,在接下来的10分钟里给学生放映有关近代史纪实的视频;然后在接下来的10分钟里,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说一说自己对于近代史中某一历史事件或者观点的看法;最后的15分钟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显然,这样的教学安排是环环相扣的,使整个主题的教学过程比较有节奏感,学生在这样的主题教学引导下,能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知识点,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底蕴。如果上述的教学安排过于紧凑的话,教师就可将教学内容分成两节课来进行,从而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安排实践内容,增强学生体会

历史本身就是对曾经发生的事情的客观描述,但是学生在使用课本学习历史时,往往没有深刻的体会,使本来丰富灿烂的历史完全变了样。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有深刻的体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主题式内容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体会。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改革开放”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加强体会改革开放对于人们生活的改变,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他们周边七八十岁的老人进行采访调查,了解这些老人对于改革开放的体会,了解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现代的生活与过去相比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到那些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从而对于改革开放有更深的体会,而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改革开放有全新的理解和体会,在那些老人的讲述过程中,学生仿佛回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看到了活生生的历史。于是,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就能够对历史产生好感,逐渐喜欢上学习历史,在遇到相关的历史问题时,也会主动积极地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对历史进行了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做好相关指导,并且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让学生自己来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

四、结语

主题式教学范文4

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和新课标的普及,对于高中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催生出了一定的要求。主体式的情景教学就是顺应新课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将场景、主题和教材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就叫做主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入了语言、音乐等等现代化的元素,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师进行教学时,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来进行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学习创建一个情景。在本文中,将就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展开探讨,讨论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优点和缺点,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主题式教学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的改革也推动着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逐渐得到解放,教学的主体不再是教师,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人公。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新课标旨在积极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地理知识和生活情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并知道如何学以致用。虽然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非常努力,但仍避免不了一些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也突出了现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在迅猛发展,这也为高中地理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很多的高科技教学手段开始普及。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为主、教材为主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方式影响不大,高考的性质仍然是“选拔考试”而不是“综合素质考试”。我们都知道,高中课程的特点就是“时间紧,任务中”,紧迫的时间和学生面对的高考压力,也使得教师没有心思进行地理教学方式的改革,“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最为常见的。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让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使用课件或者Word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另一个方面,学生却不得不接受储存在多媒体介质中的大量信息。教师对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使得他们淡化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新的课程目标必然也需要新教材的支持,在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探索的学习资源,但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时,往往忽视了这个方面,对于教材中的活动只是做做表面工作,学生仍然将考试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缺乏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是违背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的。虽然教材发生了改变,很多教师对于新教材增加的可选择教学的内容视而不见,只是一味的进行重点难点的讲解,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没有差别。2000年地理就已经恢复了在高考中的地位,相对于旧时代的地理答题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被逐渐取代。但是现今的学生固化了答题模式,在答题时套用模版。模式化的地理学习方式也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没有充实的理论,等同于只是在进行机械式的答题训练。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内心和情感建设被忽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二、高中地理的主题式教学

从上面可以看出,进行高中地理的主题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主题式教学一般有几个步骤,也就是“创建主体—引发问题—教学—知识运用—相关拓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环境的不同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地理知识中,包含了很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也有可能是考试的重点。例如教师在进行“环境保护”这一章节的教学时,可以结合2009年在哥们哈根开展的全球气候大会,并且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最后可以引入到章节的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层面。地理的知识分布比较分散,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提高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是很多高中地理教师都在思索的问题,这个因素在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复习时,更加突出。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才是教学最大目标。举例来说,在进行“北海沿岸气候”这一章节的学习时,学生会产生相当多的问题,例如“气候对河流的水文特性有何影响”或者“丹麦农业发展和气候的关系”等等。在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时,如果能够将这些方面的问题归结为一个主题,知识也进行整合,能够增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可以看出,主题式的地理教学,不仅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有很大的益处。对于高中的地理教师来说,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教学中运用主题式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完善教学的思路和方法,紧跟新课标改革的脚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是实施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者:刘秀荣 单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主题式教学范文5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于引导纺织品设计方向学生,经过课堂听讲、课后思考、小组研讨、课堂练习、课后制作等环节掌握课程内容,通过将理论版块与关联的实践版块交错进行的途径,提高学生的服用纺织品和系列服装的系统设计能力。我们将近十五年来国内外高等教育界积极探讨的“主题式教学”实践贯穿到课程全过程中。

二、课程改革方案规划

“服装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的前提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庞杂的课程内容中有相互关联的理论和实践版块。“主题式教学是以主题为中轴,围绕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在系统论、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指导下,以教学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整体性设计”。也是“基于内容向导教学观念的最常见模式之一”,与20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学法关系紧密。与20世纪年美国著名教育家莫里逊所提出的以“既强调学生的兴趣,又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为特点的“莫里逊单元教学法”亦有关联。按照主题式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理论模块:服装概论、服装设计的形式语言、全球五大时尚中心及其服装设计的艺术源流、服装设计方法论。四个实践单元:人体采寸与服装驳样、服装的零部件绘图练习、服装制图练习、服装系列设计实践。根据纺织品设计方向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服用纺织品与服装风格的关系,服用纺织品在服装系列设计中的运用,重视纺织品和服装系统设计观念的培养。在学生领会服装风格感度的基础上,通过手绘平面服装结构图和借助面料、纤维设计小样来表达服装的系列设计。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进行教学,开辟了课程微博的互动平台,由教师向学生参考书目、学术论文资料、专业期刊名称、行业网站链接等自学信息以及进行不受时间限制的远程单独辅导。

三、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开展

围绕提高学生的服用纺织品和系列服装的系统设计能力这一目标,将理论版块的四个模块和实践版块的四个模块教学环节交叉布局,逐步推进教学进程。学生对服装及服装设计的了解只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并且已经留下了不严谨、不全面的印象,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及时纠正。以理论知识指导动手实践,以动手实践巩固理论知识,从局部到整体的启动规范的业务训练。各模块具体主题教学如下:

(一)服装概论

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服装的起源、相关学术概念、商品品种分类,服装与人体的关系及衣生活的内涵。了解人体体型的分类及测量,成衣的号型。使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的出发点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人体的采寸和服装的驳样

通过讲解与实践,让学生掌握人体各关键控制部位的定位和测量,能给简单款式服装的驳样,画出按1∶5比例缩小的纸样图。学生可以相互在身体上练习正确的采寸方法;由于“服装驳样”较为复杂,教师在演示实验之后留下课后作业,鼓励兴趣浓厚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强课后练习,待教师批改后作为期末成绩的加分项。

(三)服装设计的形式语言

掌握服装的廓型分类、造型特征和结构要素,并且能分析和鉴赏服装的主要风格感度类型、领会由色彩、材质、造型和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服装风格转变以及服装与着装者的协调性。

(四)服装的零部件绘图练习

临摹各种款式的衣领、袖子、口袋的结构图,再根据实物参照绘制服装零部件,掌握各种款式的衣领、袖子、口袋的制图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衣领、袖子和口袋式样的设计,用铅笔素稿表达。

(五)全球五大时尚中心及其服装设计的艺术源流

通过对服装史上经典款式和国际知名品牌、设计大师代表作品的观摩、鉴赏,了解全球五大时尚中心巴黎、米兰、伦敦、纽约、东京服装设计的风格特征艺术源流。

(六)服装制图练习

通过对大量优秀服装设计作品的平面结构图临摹练习,掌握不同款式服装成衣产品的结构图绘制,学会通过笔触来表达各种肌理的材质、各种制作工艺。

(七)服装设计方法论

学会如何获取服用面料的流行情报、感知服装流行趋势预测、做好市场调研、领会服装设计流程、服装生产基本知识。对服装的整个生产流程有总体认识,利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设计流程的制订与实施。

(八)服装系列设计

在掌握前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合理正确地将某一设计灵感源表达于有系列感的服装设计中。要求借助面料小样或纤维设计,展现服用纺织品在色彩、质感、纹样、肌理效果、材质拼接、二次造型方面与服装设计的搭配协调性。

四、成绩评价体系与课业成果展示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本课程曾以服装结构图的表现能力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教师认为这种模式对于艺工结合培养体制下的工科学生并不是最合理的。手绘技法在短时间内难以大幅度提升是制约完整表达设计思想的瓶颈,学生很有可能因此丧失自信心和兴趣。经过教学改革,建立起兼顾业务水平和学习过程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即出勤、课堂表现及课外自学占总成绩30%,专题研讨评价占总成绩20%,大作业服装系列设计实践占总成绩50%,另有服装驳样选作练习可获得上限为10%的红利分数。课程结束时,将每位同学的大作业与第一堂课上所交的“初始印象”(在第一堂课的说课阶段,即用15min的时间,让每位同学用一段文字概括自己对服装设计自发性的理解以及一幅简笔画表达自己最喜欢的着装风格,并署名)进行比对,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课外自学的投入状况。服装风格感度专题研讨评价由各个小组依据教师所建议的几项考察规则互评,教师负责核算分数。课程结束以后,将服装系列设计实践作业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静态展示,并邀请“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基地”企业专家前来参观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结论

主题式教学范文6

【关键词】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考复习

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是指以文字、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并立足于学情、考情选择一些切口小、角度新、针对性强的复习主题,依据主题来整合复习内容,甚至可直接打破章节限制,以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力求解决复习课中的真问题、实问题。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的背景下,主题式教学设计具有知识点集中、耗时较少;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特点。

一、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本世纪以来,全国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新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此外,新课程改革中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尤其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体现了地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2.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现代教育理论

构建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源于我们的构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别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构建主义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构建主义重视合作学习,重视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主题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围绕主题分组合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

二、如何确定教学主题

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背景下,选择怎样的主题,以怎样的角度,解决怎样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也是决定复习效益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出几点建议。

1.针对地理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合理设置主题

地理中考复习要紧扣考纲和考点,因此根据近几年中考题型分析得出,地理主干知识主要有等高线、地形、天气与气候、大洲大洋、河流、农业、交通、资源、区域等。针对这些主干知识,进行细微分割成若干个主题。

2.根据学生薄弱点合理设置主题

复习课除了要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更要关注认知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薄弱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要做有心人,擅于发现并积累这些“问题”,从学情出发,以突破疑点微目标设置主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结合学生身边事物合理设置主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地理中考面向生活,解决现实生活的趋势愈加明显,主题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资源。主题式教学设计:以《人地协调》主题复习课为例以系列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说话》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地协调》。整节课分为三个板块,也就是以三个任务的形式展开。任务一:归纳人地关系的知识与原理;任务二:运用人地关系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任务三:提出人地协调的策略。三个任务由易到难,层层相嵌,符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每个任务中都精准剖析考点,筛选考题,在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在线完成之后进行考题分析,明确考点和考试方向,最后图解知识,指导学生精确掌握。在任务的衔接或最后引出主题《人地关系》,并升华提炼出可持续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价值观。

三、如何构建主题式教学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中考命题主要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来确定考查内容。主题的选择要紧扣考纲和课程标准,让考查点和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吻合,把握中考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使主题有的放矢。

2.学生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课堂是学生探究问题的主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有效、高效的学习。“主题式教学设计”可以让课堂有一条明显的逻辑主线,让学生开展思维,立体构建。在教学中充分地体现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

3.注意知识与能力形成的整体性

设计“主题式教学”的目的是力求找到一条主线串联零散的知识,因此要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加强知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技能的迁移,可以触类旁通,防止复习的“碎片化”。

4.借助多媒体,促进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范文7

1.1主题式教学的含义。主题学习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主题为核心,更注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偏向于实践教学。主题式学习模式的范围更广,更自由,更贴近生活。高中信息技术主要以高中生为中心,在信息技术教师指导下的教学,围绕高中信息技术书籍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主题式结合的串讲,从而可以让学生从宏观大局方面掌握要学的知识。教师在实施主题教学后学生由以前的零散学习改为围绕每个知识点建立知识中心。

1.2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原则。1.2.1创新性原则。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主题教学模式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的原则,创新是推动我国发展的关键,少年强则国强,创新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也要保证主题足够新颖,贴近生活。1.2.2开放性原则。作为主题教育模式开放应用的原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教师主要是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移动解说员”。1.2.3多元化原则。多元化的教学能够保证学生不被传统单一的教学考核所限制了发展,在应用多元化原则时,学生可以使用各种学习方法,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得到结果。

1.3高中院校计算机教学问题突出。1.3.1计算机教学的互动性低。根据实际调查的结果发现,我国高中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的互动性比较低。高中院校的老师都习惯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口头上的理论教学,在计算机实际的操作环节方面,也倾向于口头表述或者亲自用电脑演示的方式,学生只能坐在教室内观看,及时通过多媒体播放音频、影片、幻灯片进行教学,学生也无法了解所有的过程,被动接受任课老师讲的内容。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也比较杂乱,有的可能是兼职教学,对信息技术并没有过多地了解。1.3.2无法有效地管理学生。信息技术通常都需要应用到计算机,出于好奇心,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实验室时,可能会做出损害实验设备的行为,或者在计算机教学的时候,肆意对电脑安装软件、修改系统或配置,或者访问具有风险潜在性的网站,给计算机带来了很大程度的损害,而且计算机室通常空间较大,任课教师无法随时观察到学生的行为,及时进行监督与制止。

2.新形势下的高中院校计算机教学新思路方法

2.1明确主题教学目标,构建良好的互动的环境和氛围。在设计教学主题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引入难题,设置引发学生思考和参与兴趣的教学环境,比如搜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软件操作方面的困惑,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或者让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的思想可以得到激发,教师应该在讨论之后进行适当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计算机原理进行适当渗透,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更加关注最新的计算机科学理论,结合时下的热点话题,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教学内容开展,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更加高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2设置主题教学,加强学生上机实践,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强,光在教室听是无法提高实际水平的,学生需要通过上机实际操作,才能巩固学习的内容,发现不足并及时进行弥补。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老师要制定合理的主题模式,跟同学简单概括课堂所学知识,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运用启发性的语言诱导学生思考问题,而不是直接回答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

21世纪的教学离不开互联网,高中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应该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进主题式教学构建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搭建师生合作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主题设计,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宋瑞红.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02):114-116.

[2]刘海斌.基于主题式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17(08):116-119.

主题式教学范文8

装饰艺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当前社会中行业的发展形势和具体需求,在结合相关需求的基础上,对于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创新设计理念,让课堂教学紧跟社会需求的发展。针对现阶段一些过于陈旧的教学内容,要进行选择性的处理,并重新设计。与时俱进的发展是保证装饰艺术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上,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合理调整课程的重点,对于一些重要性不足的课程,可以采取缩减的方式,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总而言之,教学过程如果脱离了市场和社会,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内在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打造应用型复合人才的理念也就成了一纸空谈。另外,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理念,让学生了解装饰艺术行业,并且认识到这个行业的基本职业特点,逐渐提髙学生的职业学习兴趣,坚定学生的职业发展信念。

二、教学过程要划分层次,引入合理竞争

层次性的教学理念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提高装饰艺术课程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教师本身要积极扭转观念,将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做好自身角色上的转换。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一些具体的竞争理念,让学生在分层次教学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竞争,从而达到激励学生自主进步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层级,并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增加理论和基础教学内容,帮助他们夯实基础;对一些基础可以,但学习积极性不足的学生,教师则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自主性;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多加入一些实践性内容,并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提前感受到装饰艺术行业的具体岗位情况。层次化教学理念是近年来教学水平发展中的新方向和新思路,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思路。

三、合理协调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

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是装饰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两个重要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设想的过程中,要对于二者进行合理的协调与搭配,这也是对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一项考验。在进行教学设计与设想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时,要关注对学生基础艺术理论知识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艺术设计原理、图形设计构成、艺术观察方法、美学理念等多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可以运用艺术、理性的眼光来进行设计,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技能培养上则关注学生造型能力、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工艺制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进行理论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引导,采取适合课堂教学需求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工作。教师可以积极引入一些实战教学,结合当堂课堂教学内容,把学生带领到实际设计现场,让学生熟悉现场的具体情况。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