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念范例

投资理念

投资理念范文1

企业年金指员工与企业在依据法律参与养老保险基础之上,自愿设立补充的养老保险基本制度,企业年金的投资原则与性质跟基本的养老保险不一样,工具和投资领域也有所不同。基本的养老保险在投资上强调的是保障安全,而企业年金只是对基本的养老保险的一种补充,只有拥有好的收益,才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职工与企业参加到企业的年金计划,也就决定了我国企业的年金投资一定要同时兼顾安全性与收益性,这就使得企业的年金投资相对于养老保险的投资来说,所涉及的领域更宽广,工具也相对较多,其面临的各种投资策略也会更加复杂。

二、企业年金投资的管理现状

(一)企业年金覆盖率虽低、但发展迅速

近些年来,国内设有年金的相关企业也呈上升趋势发展,其中参与计划的员工不断增多,资金的投入量也加大。企业的年金增长速度非常快,可是年金企业的覆盖率却和企业年金投资的发展速度不符,企业年金的覆盖面只是一小部分,导致企业年金投资的发展速度和企业年金投资的覆盖率产生矛盾,以至于给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造成了许多阻碍。

(二)企业年金投资监管不善

就当前来看,国内企业设立的年金投资管理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与缺陷。通常国内企业的年金都是由经办机构来承担,利用政府的监管机构来实施管理的一种单一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致使我国企业年金管理的力度较弱。此外,有监管能力的信用的评级单位、律师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也发挥不了监管的作用。

(三)我国企业年金在地区的发展达不到平衡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所以我国企业的年金发展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现状。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如厦门、上海等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就比较高,企业年金投资的管理制度发展就比较迅速。但如果在一些偏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企业没有充裕的资金用来进行年金的管理与投资,以至于企业参保的年金比例较低,企业基金的规模也不大,更甚于在比较落后的地方企业不会设立企业的年金。

三、我国的企业年金投资的管理策略

(一)企业要对年金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完善与建立跟企业的年金制度有关的法规及法律系统,使企业年金法律的地位可以得到明确,同时制定相关的对投资管理进行解决的措施。监管与限制都需要在企业基金的管理机构里进行,尤其在比例、条件、投资方向等方面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还要对资金风险的补偿机构进行完善。在企业投资的管理人与投资企业之间可以互相宣传教育与学习,让投资的管理人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年金管理投资体系的有关知识和掌握企业操作规范,尽可能避免与减少因为不合理的操作而致使受益人的风险投资提高。此外,尽可能制定更好的优惠税收政策,在企业的年金投资的收益上给予延迟税收或是税收减免,防止因为企业的年金短期的逐利行为对资本市场制成了冲击。

(二)企业要对投资的管理人采取监管

首先要建立一个风险的控制流程,在投资方面要控制好风险,并做好事前的预防,再建立好相互对应的监管体系。例如,企业的管理机构中内部的监察部门可以通过对投资资料进行检查,全面、实时的对投资相关部门的业务实施监控,不定期或定期的检查,还要出具对应的反馈书面报告。其次,投资的管理机构必须要对部分投资的物品制定一个相对应的限制,可以更有效对介入的关联或是内幕交易采取防止措施。最后要对事后的信息进行反馈,企业的管理机构应该建立并且严格地执行有关监控报告,让内部的监察部门跟踪投资进展状况,编制相应的监控报告,便于及时的进行业绩考核与评估。

(三)企业要尽可能发展年金投资的渠道

为了使企业的年金实现增值和保值,首先就要把安全性作为前提,把拓展作为投资的渠道,使收益得到提高。在证券的市场上,合理的对证券市场的结构品种进行调整,使市场在合理的搭配下得到更好的收益。还要重视金融的衍生产品的创新与开发,引入到期货市场,使股票在现货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指数基金进行发展,可以作为企业的年金投资的有效投资策略,更有效的减少管理的成本与风险。尤其在通货膨胀期间,适当的对国家的基础设施与不动产进行投资;也可以在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适当的进行海外的投资。

(四)企业要大力培养比较专业的管理投资机构

企业的年金投资管理与其他开放方式的基金不一样,年金管理的机构一定要有专业投资资格。自从我国成功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的管理机构也逐渐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些专业人才与机构不断的从国外引进来。通过国外投资银行或是基金经理参加中国养老金的管理,从而对企业的年金资产采取规范化投资运营,可以提高基金管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基金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四、结束语

投资理念范文2

根据企业年金的积累与支付的方式来划分,企业年金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即待遇确定型计划以及缴费确定型计划。在选择企业年金类型时,要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规划,因为年金的类型与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直接影响了企业员工养老保障的形式和程度。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企业年金类型选择的正确合理与否,将会给企业财务风险、竞争能力及税收等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待遇确定型计划的特点是企业为员工设立统一的账户,其总的费用依据多种因素进行相应的估算,而基金投资和运营的风险则由雇主来承担。影响到费用估算的因素很多,如员工工龄、投资回报、就业、死亡等等。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企业缴纳费用的多少可以作为评判企业养老基金投资质量的标准,雇主缴纳费用越高则投资质量越好。为保障养老保险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信托基金,使养老基金资产与企业资产相分离,进而建立相应的担保机构。与待遇确定性计划不同的是,缴费确定型计划是企业为员工设立私人账户,其费用则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缴费确定型计划充分体现了积累制度,只有多缴纳和多积累,退休后才能享受理想的保障。在这种形式下,员工对于企业年金的投资方式和组合可以自主选择,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同时,缴纳费用的多少决定了退休后养老金的金额,因此这种计划方式也使员工的自我资产保护意识获得提高。

2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现状

2.1企业年金发展迅速、覆盖率较低

近几年来,我国设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参加计划的在职员工人数也有所上涨,资金投入量剧增。企业年金增长得十分迅速,而与之不相适应的则是其覆盖的企业数仅占我国企业总数的很小一部分。具体则体现在企业年金的快速发展与覆盖范围和参保人数偏小之间存在的矛盾。

2.2管理与监管力度问题

当前,我国的企业年金的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通常由各类企业年金经办机构承担,采用政府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的单一的监管模式。这就决定了其监管力度不够、单一化的现象较为严重,而具有监管作用的会计师及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单位等没能发挥其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2.3企业年金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激励机构和税收优惠政策缺乏

我国目前没有设立专门针对企业年金的单项法律法规,在企业年金新办法中也没有关于税制方面的新举措。

2.4企业年金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当前,企业年金在我国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并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沿海城市,其经济水平较高,企业对于年金投资参保的比例和基金的规模也较高。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一些内陆省份,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企业因此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年金的投资和管理,因此企业年金参保比例不高,基金规模较小,甚至一些落后地区并没有设立企业年金。

2.5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行模式

2.5.1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企业年金由社保机构经办,企业年金等同于社会保险。

通常来说,社保机构会将主要的资金存入银行,留下少量的资金用于国债的购买。还有一些社保机构则直接将资金交由专业的金融机构来进行投资和运营。

2.5.2企业年金由保险公司进行管理,企业年金等同于商业保险。

在这种运行模式下,年金设计方案的制订和保险产品的选择,都交由保险公司来策划和完成,年金的投资和管理也是由保险公司内部的资产管理部门来进行投资和运营。企业只需为员工购买团体养老年金保险。

2.5.3企业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企业年金的投资和管理。

这种投资运行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很少有企业具备投资的特长,主要的优势基本体现在生产和运营上,尤其是对于企业年金这类不具备成本和收益可行性的投资来说,很可能被企业所忽视,并出现企业年金被占用和挪用的现象。

3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对策

3.1对企业年金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不足进行完善,同时加强学习及宣传教育

建立和完善与企业年金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企业年金的法律地位并制定相应的投资管理解决措施。对基金管理机构中的条件、投资方向、比例的限制和监管方面做出明文规定,完善资金风险补偿机构。在投资企业和投资管理人员中开展学习和宣传教育,使其了解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相关知识,掌握操作的规范,从而尽量减少和避免因不合理操作而导致的受益人投资风险的提高。

3.2对投资管理人进行监管

在投资方面要做好事前预防,控制风险。然后建立其相对应的投资管理监管体系。投资管理机构要对一些投资品做出相应的限制,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介入内幕交易或关联交易。

3.3拓展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发展其资本市场

为了实现企业年金的保值与增值,首先要以安全性为前提,拓展投资渠道,提高收益。要合理调整证券市场中的品种结构,使其搭配合理得到应有的收益。

4结束语

投资理念范文3

【关键词】企业年金;投资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前言

上世纪,世界银行专家提出了三支柱的理论,也就是社会普遍统筹养老金、企业与员工共同缴纳的养老金以及个人缴纳的养老金。其中,企业与员工共同缴纳的养老年金就是企业年金,企业年金能够有效的补充养老保险,还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年金在科学的规划下,进行有效的投资与管理,从而实现企业年金的增值目标。根据企业年金的缴纳与支付可以分为待遇确定型计划和缴费确定型计划。通过认真的分析和规划,选择科学的年金类型,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同时还能够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竞争能力以及税收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待遇确定型计划是指企业为员工设立账户,根据员工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投资与管理的风险由雇主承担。为了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应该建立信托基金,从而使得养老金与企业资产分离。缴费确定型计划是指企业为员工设立私人账户,企业与员工共同承担费用,员工能够自由选择企业年金的投资方式。

二、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中的问题

(一)企业年金覆盖率低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年金的发展速度飞快,但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率仍然较低,企业年金投资的发展也较慢。由于企业年金的覆盖率较低,企业年金的投资发展与企业年金投资的覆盖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导致投资管理问题不断。

(二)企业年金投资监管不力

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仍然处于开始阶段,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陷性。我国现有的起运年金投资管理机构为经办机构,政府的监管机构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非常的单一,且效率不高,导致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效果不好。另外,相关具有监管能力的平级单位、律师、律所等难以发挥出监管的效用。

(三)企业年金发展不平衡

我国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企业年金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东南沿海地区,例如上海、广东以及厦门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应的企业年金发展水平也较高,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也较好。但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缺少充足的资金,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水平较低,导致企业参保的年金较低,企业年金的规模也较低。

(四)法律机制的缺失

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还缺少完善的法律机制的约束,法律制度的缺失以及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机制的缺乏,严重的影响了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效率。我国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过程中,还没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政策、机制,不利于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开展。

三、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投资制度与法律,规范企业年金发展

为了提高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质量,我国应该完善企业年金相关的制度与法律,保障企业年金的发展。近些年,我国制定了部分法律制度,对企业年金进行了规范,有了一定的成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共同对企业年金进行了管理,提升了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质量。其次,我国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国家相关制度法律,制定出相应的配套措施,为企业年金的市场化操作提供良好的平台。最后,政府要能够规范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机构的资质以及投资的方向和比例,规定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的税收、提取的比例以及最低收益率,从而保障企业年金的收益率。

(二)促进金融创新,丰富投资渠道

为了提高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效率,我国应该为企业年金的投资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快金融的改革,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创新,引入证券市场等,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提供更多的渠道。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中,要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基础上,提高资金的收益率。开放的资本市场和多渠道的投资能够提高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离不开安全可靠、种类多样的投资渠道,要能够在安全投资的基础上,调整市场证券的结构,通过科学的结构提高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如果企业条件较好,可通过指数基金的发展丰富企业年金的投资结构,既能够降低风险与成本,还能够更多的吸收海外投资。

(三)构建高效的运作机构,加快投资队伍建设

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与其他基金管理有着很大的差别,管理机构必须是具有资质的、专业的投资管理机构。目前,我国的基金管理机构专业水平千差万别,因此,要加强培养专业的管理机构,建设专业化的投资队伍。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通过专业的、优秀的投资人才,促进企业年金投资的发展。国际化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也应该加速发展,引进优秀的人才与机构,提高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效率,规范化企业年金资产,完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结构,促进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

(四)加强企业年金的监管,保障年金的发展

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发展中,要加强行业的监管,规范企业年金的投资,有效降低投资管理的风险。通过对企业年金的监管能够有效的约束企业和难进的投资,保障企业年金投资的收益情况。在企业年金的投资监管中,可以借鉴洗发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入评估机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机构参与到监督管理中,保证市场的公平与公正,规范资本市场,降低企业年金市场运作中的风险。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离不开高效、有力的监督管理,通过监管部门的构建,加强风险预防,优化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效果。

四、结束语

由于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肌,预计在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将会超过16%,对养老金的需求急剧增长。企业年金的实质是通过延期支付的方式,让职工享受到劳动福利,分享企业的利润。企业年金的高效投资管理能够有效地缓解国家的养老压力,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经验,因此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促进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加强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提升其收益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法律制度的完善,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另外,要促进资本市场的开发与发展,创新金融市场,为企业年金的投资提供丰富的渠道。有效的监督能够降低企业年金投资的风险,有助于规范企业年金的发展,为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赟.浅析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及证券公司企业年金相关业务的开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9).

[2]陈蕾.论保险公司在未来企业年金市场的定位[J].硅谷.2008(15).

投资理念范文4

[关键词]年金;投资管理;优化;建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年金(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年金”)自2009年建立、2011年投资运营以来,总体平稳有序,年金基金收益跑赢同业,从没出现重大的风险事件,实现了稳健条件下的保值增值。按照中国石化党组部署,2019年7月起,中国石化年金投资运营职能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划入资本与金融事业部,适应中国石化年金投资管理架构调整需要,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石化年金投资运营效率和效益,增强中国石化年金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对部分央企及金融机构调研、交流和研讨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境内外主流养老金管理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结合中国石化实际,对优化中国石化年金投资管理模式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中国石化年金整体情况

截至2019年11月末,中国石化年金规模达到650亿元,覆盖各类员工64万人,是目前国内管理规模最大的单一企业年金计划之一。随着中国石化员工退休高峰期到来,退休人数逐年上升,目前有超过12万名退休员工通过中国石化年金系统领取退休金,每年支付额度接近20亿元。自运营以来,以助力中国石化员工“老有所养”、实现美好退休生活为目标,中国石化年金系统已累计为员工支付退休资金超过70亿元,无一差错;中国石化年金累计收益率达56%,年化收益率超过5%,累计收益额逾170亿元,并以低风险敞口、低波动的大类资产配置结构,取得高于市场同业平均的投资业绩。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自2018年起,中国石化多数单位缴费比例从5%提高至8%,虽然退休支出逐年增长,但随着缴费比例的提高,未来10年中国石化年金规模仍将保持加速增长态势,预计2024年前后将突破千亿元大关。随着年金规模不断扩大,管理难度与日俱增,如何适应境内外资本市场复杂严峻的投资形势,在吸取过去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中国石化年金管理行稳致远,提高中长期收益水平,更好地满足中国石化员工的获得感,增强幸福感,是中国石化年金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2境内外年金管理模式比较

年金资金是一项长期资金,理论上应以相对长期化的视角配置投资资产,以取得长期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从国内外养老金管理实践看,只有配置相当比例的权益类资产,才能满足长期收益最大化的条件。但基于国内权益市场的高波动性,中国石化每年均有员工退休需领取退休金,对收益起伏尤其是净值大幅回撤有较为严苛的要求。一直以来,中国石化年金整体投资风格偏于保守,权益投资比例较低,导致收益弹性不足、长期收益能力相对偏弱。在未放开员工个人投资选择权的前提下,如何平衡好收益和波动的关系,是一项两难选择,也是国内年金同行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为改进和提高中国石化年金投资运营管理,有必要学习研究境内外主流养老金管理模式,借鉴其有益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成果。

2.1境外经验

美国401(K)计划。美国《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案》提出自动加入机制,鼓励雇主对新雇员和已加入计划的合格雇员实行自动加入机制。只要雇员不明确提出自动退出计划,将自动加入,在雇员未能做出投资选择时自动加入合格默认投资选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养老金计划已广泛投资于生命周期基金。生命周期基金是一种根据基金持有人年龄的增长而不断降低股票资产配置比例的证券投资基金。其根据基金持有人离退休日远近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风险收益属性,而做出资产配置策略调整,并且其组合管理具有明确的到期日期(退休日),所以也称为目标日期基金。其基本规律是:对离到期日远(年轻人群)的账户配置较高比例的高风险资产,如权益类产品;随着年龄增长(离到期日渐近)则逐步降低高风险类资产配置比重,并逐步增加固定收益类和流动型等低风险类资产的配置;因临近退休和提取资金需要,则主要配置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和货币类等资产。中国香港地区强积金制度。强积金制度是目前中国香港地区就业人口覆盖率最高的退休养老保障制度,以信托管理模式为基础,委任由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核准的受托人负责管理,其缴费、运营、投资、支付等流程均由私营机构负责(其中,受托人本身并不实施投资管理,而是委任投资管理人进行投资管理)。每个受托人可向计划成员提供一个或多个强积金计划及成分基金供计划成员选择。在强积金制度下,各受托方提供一个或多个强积金计划,各计划均设多个投资选项,成为成分基金,供计划成员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强积金计划下的成分基金是以养老基金产品的形态存在的,分为货币市场基金及其他(强积金保守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保证基金、债券基金、混合资产基金、股票基金和指数基金等大类。养老基金的产品化经营克服了专户管理资产流动性差、投资管理成本较高、信息披露不够及时等缺点。

2.2境内经验

境内年金在管理模式、管理环境及投资范围等方面与境外有较大不同。尤其在管理模式上,境外多采取产品化管理模式,委托人根据各自风险偏好自行选择投资产品,并承担投资选择的后果;而境内年金在制度设计上,委托人将投资管理权交由受托人行使,并通过投管人以组合方式进行日常投资操作,这种模式下,受托人对投资过程和结果承担全部责任。据了解,在央企层面无论采取何种不同的运作模式,目前均没有放开年金个人投资选择权,国内仅有个别外企、民企及收入较高的金融企业为员工开放投资选择权,以西门子、联想、华夏基金等企业为例。综合来看,开放员工个人投资选择权的企业,其员工普遍年轻化,具备相应的金融知识,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投资风险,且收入水平较高,企业年金在员工收入中占比较低。中国石化作为传统能源企业,其多数员工地处产业一线,收入偏低,年金在收入中占比较大,对年金收支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均较高,且员工平均年龄偏大,对金融知识的掌握较为缺乏,不具备个人选择投资的专业能力。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即使放开年金个人投资选择权,如出现投资收益波动甚至亏损,员工仍然会怪罪企业,不利于企业的稳定,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冲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3对策及建议

基于境内外不同企业间年金管理政策、环境的巨大差异,简单对标国内外先进年金管理模式进行复制,解决中国石化年金面临的长期收益能力偏弱难题,没有可操作性。唯有立足于中国石化实际,适应中国石化年金现实环境,在现有管理架构不做大的变革前提下,通过管理创新去寻找解决之道。初步想法是在中国石化年金的“负债端”和“资产端”同时发力,从员工层面和投资组合层面对现有年金体系进行优化,建立“员工分类管理”及“投管人差异化管理”制度,通过年金需求端的分层管理和投资端的差异化管理,提高中国石化年金投资管理效率和效益,实现年金收益稳健增长与长期收益最大化的有机统一。

3.1员工层面——引入生命周期理论

结合中国石化员工不同年龄群体的风险偏好特点,在不放开个人投资选择权的情况下,借鉴美国生命周期基金的经验,探索实行对不同年龄员工进行分类管理,将受益人群体划为“临近退休人员组合”和“其他组合”(类似于公募分级基金的A端和B端),并采取固定和浮动两种不同的收益记账方式。通过分层管理和分别记账,降低整体年金计划对收益波动的敏感度,为投资端放开权益类资产投资,进而增加收益弹性创造条件。第一,对临近退休员工(距离退休日3年及以内)建立稳健类账户。无论当年年金整体收益如何,优先对该类账户采取固定记账利率记账(大体4%左右,每年根据银行理财收益调整),以屏蔽资本市场波动对该类账户的不利影响,且保证其不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合理利益。当实际投资收益率低于记账利率时,收益不足部分从其他员工账户补足;反之,超过基准收益部分划归到其他员工账户。第二,对其他员工(距离退休日3年以上)建立进取类账户。该类账户采取浮动收益记账,即整体收益剔除已分配给临近退休员工的投资收益,剩余部分记入该类账户。从短期看,该类账户的波动性会显著高于临近退休员工账户,由于承担了波动风险,所以长期收益大概率会高于临近退休员工账户。以员工年龄为主要参考,通过对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员工进行分层管理,既保证临近退休员工能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又让其他员工通过更为灵活的资产配置达到了较高的投资收益水平,可以实现不同风险偏好人群风险与收益的高度匹配,与境外养老金放开个人投资选择权有异曲同工之效,解决了年金作为长期资金短期管理的难题,为年金资金的长期配置和考核提供了可能。

3.2组合层面——实施投管人差异化管理

中国石化年金现有13家投管人,涵盖养老金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资管公司等不同类型。虽然各类投管人具有不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但由于需求端未实行分层管理,受制于风险敏感人群的风险偏好,不得不统一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管理风格同质化,无法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管理特长。在对受益人进行分层管理后,配套对投管人进行投资差异化管理,以容忍短期收益波动为条件,着眼于提高年金长期收益水平,根据不同投管人特长、风格制定差异化的投资目标和投资策略。初步考虑如下。一是适度放开对部分投管人权益资产的投资限制。强化权益类投资管理是提高年金长期收益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国石化年金需要解决的主要痛点。针对中国石化年金权益投资总体偏紧偏弱的状况,在做好整体收益风险预算的同时,根据过去几年各投管人在权益投资方面的表现,在权益资产配置上实行差异化投资政策。对权益投资业绩相对稳健优异、在各组合排名持续靠前的投管人,在权益投资方面给予更大的自主权,允许执行更加积极和宽松的投资策略,基金经理可根据对市场的自主判断,决定股票的结构和仓位,目的是将其权益投资能力强的优势转化为投资业绩,为整体年金计划获取超额收益创造条件。对于权益投资能力不突出,但有强烈意愿参与权益改革试点的个别投管人,经批准也可纳入同一赛道管理。二是适度放开部分投管人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限制。固定收益类资产是年金资产的主配,也是年金收益的主要来源。基于近年来国内信用环境的不断恶化,中国石化年金通过封锁信用敞口来规避风险,却也丧失了获取风险溢价的机会。目前国内整体信用环境仍然较差,大幅放宽信用策略不具备条件。在保持信用强度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尝试在有限范围内,对部分信用管理能力较强的机构,允许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度下沉部分固定收益类资产的管理资质,通过政策上的适度松绑,鼓励投管人积极作为,获取相对较高的投资收益水平。

3.3考核层面——树立长期投资考核理念

为确保上述调整优化工作取得实效,同步对现行业绩基准及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第一,对于投管人树立长期投资考核理念,改变现行以年度业绩完成情况作为唯一考核指标的管理模式,建立分类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与合同期考核相衔接的新考核体系,并以考核目标为导向,强化投管人自我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投资人将优质投资资源向中国石化年金倾斜,提高面向中国石化年金的综合投资管理能力。第二,年金办公室配套建立与履行职责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分别以年度和合同期为考核维度,设立相关考核指标。其中,年度考核为预考核,业绩基准可参考五大国有银行一年期理财收益水平;合同期为正式考核,业绩基准可设为三年期存款利率或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激励。

3.4配套措施

投资理念范文5

1.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

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二支柱,是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以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为目的,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也被称为补充养老保险或职业年金。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保障事业不断改革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1986年我国政府就开始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探索,并于1991年国务院正式发文提出建立企业年金的前身――补充养老保险。1995年劳动部出台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行了初步规定。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明确了年金的市场化管理这一政策要点,此后企业年金开始逐步发展。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确立了建立企业年金的主要规则。2013年财政部、人社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确定实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为企业年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14年国务院正式《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至此,我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从制度上实现了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目标。

2.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特殊性。

2004年5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中的第十条规定:“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明确了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采取缴费确定型(definedcontribution,DC)模式。在这种模式的运行中,职工的退休收入取决于退休前的缴费额和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因此,在缴费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企业年金基金是根据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企业和职工按照企业年金计划规定的缴费,即企业年金基金本金;二是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而形成的收益。企业年金基金实质上是商业基金的一种,与证券投资基金相类似,但是由于年金基金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这一特点,其投资原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根据其特性加强投资管理。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预测未来时期企业年金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相当长时期内维持收支平衡的总平均缴费率,并将基金积累需求分摊到计划参与职工的整个工作期,使在职职工把一部分劳动收入积累起来,并在职工退休后,用基金积累兑现当初的企业年金承诺。因此,计划参与职工在工作期间的缴费积累就会形成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储备基金。但在企业年金基金的累积期间,由于金融市场上各种风险的存在,必须要求企业年金基金进行投资运营,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让企业职工“老有所养”。

3.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及投资管理现状。

随着企业年金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社保机构、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机构逐渐参与到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中来。2004年出台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及2011年修订出台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为规范我国企业年金的运营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是明确了企业年金基金可以进行市场化的投资运营。目前,我国使用的企业年金投资工具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根据2011年公布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47条规定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债券回购、万能保险产品、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以及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企业(公司)债、可转换债(含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金融产品。从年金基金的规模来看,自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博时基金的数据显示,在2000年底,中国只有16000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560万人参加,但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已经积累了191亿美元。至2009年底,我国已有超过33,500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与人数达到1179万人,基金规模为2533.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26.18%,年均增长率33.27%,远远高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人社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30日,企业年金基金法人受托机构管理的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为72171个,参加职工2210.46万人,积累基金7092.39亿元,投资管理机构实际投资运作的企业年金基金金额为6855.99亿元,投资组合数为2689个。2014年三季度以来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累计收益额为368.24亿元,加权平均收益率为2.46%,累计收益率为6.01%。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增长迅速,其投资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健全。

二、我国现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年金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企业年金在我国开始运作已有十余年,但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却仍未完善。例如,我国法律法规中缺乏对自我投资的限制。目前我国企业年金运作模式基本上分为三个部分,即企业自行管理、社保机构经办和保险公司经办,在这三部分中都会涉及到自我投资的问题,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除了规定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以及各种投资工具在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最大比例外,并未限制企业年金的自我投资,即并没有对养老金投资于购买基金缴费人(企业)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进行限制。而对企业年金的自我投资不加约束,一旦该企业经营发生危机,将可能严重危及企业年金资产的安全性。

2.企业年金投资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中规定,在年金基金的投资过程中必须有由受托的投资管理机构提供的,作为风险补偿的风险准备金。但是风险准备金毕竟有限,从国际经验来看,我们还可以考虑由企业年金理事会或受托人在企业年金年度投资实现收益高于最低投资回报率时,从高出的部分中提取一定比例形成盈余准备金。当风险发生,企业年金实际回报率低于最低投资回报率时,可以先用盈余准备金进行弥补,再用风险准备金弥补。

3.企业年金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涉及到财政、税务、劳动社会保障以及专业监管部门等多个监管部门,虽然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一些监管法规,但规定比较分散,不够统一,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管部门,企业年金协同监管协调的机制还不健全,这就使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安全性得不到充分保障。同时,现阶段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风险分散主要是靠政策明确投资比例限制来完成的,这就使得风险分散机制缺乏灵活性,一旦出现政策性风险,风险分散机制必将难以迅速适应,导致投资风险的增加。

4.资本市场发展水平有限,投资工具可选范围狭窄。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市场机制不完善等种种原因,我国资本市场存量远远小于世界水平,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育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公司债和资产证券化债券甚至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资本市场上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品种不多,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发达的资本市场是企业年金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根据现行制度的规定,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营运选择具有较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包括短期债券回购、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和企业债、可转换债、投资性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等,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金融监管水平不高,证券监管部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等各种原因,使得本来已经受限的投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

三、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方式改进探讨

1.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对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进行规范。

目前,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专门规范企业年金的法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市场的发展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则,不同的投资主体探索着不同的模式,市场存在无序状态。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政策和规定,从立法角度对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进行规范,给予企业年金明确的法律地位和实施办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对基金管理机构的资质条件、基金投资方向、比例限制以及基金投资监管等方面做出更为详细、严格的规定,以法律的形式严格界定企业年金同基本养老保险的关系及其保障范围,确立企业年金的组织体系和监管体系等。同时,注重有关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配套立法。其次,在完善律法的基础上,还应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的缺失与年金基金收益率低下是很多企业积极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巨大阻力,税惠政策的实施已经是刻不容缓。从国外实践来看,EET税制模式最为符合我国企业年金现状。第一,在企业年金缴纳时给予税收减免;第二,对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给予税收减免或延迟征税;第三,在受益人领取资金时征税,以规避税收漏洞问题的出现。目前这方面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13年底实施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为企业年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建立完整的企业年金投资风险补偿机制。

我国在《企业年金管理管理办法》中提出了企业年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的概念,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由受托的投资管理机构提供的风险补偿,但在欧美等国家,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会被要求建立投资储备和盈余储备两种储备金,以防止重大风险的突然发生。因此,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可以建立同时包括盈余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的风险补偿机制。风险准备金由相当于基金管理资产1%的自有资本构成,盈余储备金则由基金一年的实际投资收益率超过所有的年金基金平均收益率的1.5或2个百分点以上的差额部分构成,是年金基金的资产,不属于基金管理公司。而当基金的年实际投资收益率低于所有的年金基金平均收益率的0.5到2个百分点以下时,基金管理公司首先要用盈余准备金弥补差额,如果不足,再用公司的风险准备金弥补;如果仍然不足,则公司要被强制进行破产清算,由政府来弥补基金收益率的剩余差额,个人账户余额被转移到其他基金管理公司。

3.加强投资管理人的监管,健全企业年金风险管理机制。

3.1事前预防,加强投资管理风险控制流程。

第一,由投资管理人的最高投资决策机构(如基金管理公司一般为投资决策委员会)在总体上对投资策略进行把握;第二,投资组合经理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根据研究部门提供的研究成果以及其自身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进行投资。投资组合原则上应由备选库选定的投资工具构建,超过此范围的也应由报请批准。

3.2事中监控,贯穿投资管理全过程。

第一,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的内部监察部门应实时、全面地对投资部门的投资业务进行监控,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并出具书面反馈报告;第二,为防止操作风险,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内部应对一些投资品种做出限制,或者直接禁止;第三,借助一系列投资分析及风险控制软件,对投资风险做出定量化分析,做到对风险的提前规避。

3.3事后反馈,总结此前风险控制工作。

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应建立并严格执行监控报告制度,由内部监察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及时跟踪投资的进展情况和结果,并编制监控报告,这一环节不仅保证了投资管理风险控制流程的完整性,而且也可作为对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公司进行评估和作为业绩考核的依据。

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组合。

4.1逐步增加权益类产品的投资比例。

从国外企业年金投资经验来看,股票及基金投资是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的重要途径。适当提高权益类产品在企业年金投资中的比例可以增强企业年金投资的盈利性。我国经济正在稳定快速发展,我国股市也在向理性,成熟的方向迈进,因此,可以逐步加大股票及基金等权益类产品的投资,使企业年金基金充分获取投资成熟市场带来的收益。

4.2投资不动产、国家基础设施等产业经济。

以我国目前经济形势来看,产业经济方兴未艾。一般来说,当经济周期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通货膨胀时,债券、存款方等投资会有贬值的风险,但产业投资会出现上涨空间。因此,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可在对宏观经济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的前提下,投资技术含量高、产业回报率较好、继续发展和有市场潜力的产业,追逐其中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有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项目,以提高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收益率。

4.3适当进行海外投资。

投资理念范文6

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中安全和收益是投资管理必须面对的抉择。本文分析了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必要性,剖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中面临的风险,并探索了基金投资风险控制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企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控制;投资管理

企业年金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形式,具有调剂和平衡养老保险基金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不断增大,庞大的资金与员工利益紧密联系,也关系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维护。因此,对企业年金的管理和投资至关重要。企业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增强风险监督管理能力,对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进行合理决策,拓宽投资渠道,促进多元化投资市场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维持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的必要性

1.企业年金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1993年,中国开始试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全国各省市纷纷推行优惠税收政策,扶持企业年金的运行,企业年金规模不断增大。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企业年金基金总量在2030年将达到1.8亿美元,将成为全球第三大企业年金国家。庞大的基金要确保安全性和收益率,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就需要对基金的进行精细管理,投资决策。我国企业年金稳定的增长速度,良好的未来发展态势都将对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投资管理迫在眉睫。

2.基本养老保险支付能力面临危机。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趋势之一,对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老龄化使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面临收不抵支的危机,作为补充形式的企业年金的发展也显示出其重要性。同时,由现收现付制转轨为部分基金积累制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型隐性养老债务,为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统账结合模式下,个人账户“空账运营”现象愈演愈烈,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平衡发展产生强烈冲击。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来源的局限性也是大力推进企业年金投资的现实条件之一,通过投资获得收益是缓解基本养老保险压力的重要举措。

3.企业养老基金收支不平衡。

养老金的高替代率挫伤了在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员工提前退休的现象。提前退休使得企业在职员工数量减少,退休人员数量增加,企业内抚养比上升。相应的,企业养老金也出现了“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局面,企业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大,企业财务收支矛盾进一步激化。将企业年金投资资本市场以获得收益是弥补和缓解企业支付压力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中面临的风险

安全是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首要原则,但投资也具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安全与效益的的抉择是投资行为中的一个难题。因此,对影响企业年金投资的风险分析和识别对于基金的投资和管理意义重大,特别是非系统性风险。

1.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指由经济、政治、社会等共同因素引发的收益变动,又称作市场风险。系统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不受企业和行业控制。(1)政策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金融环境变化等外部因素而导致的收益变动。(2)经济周期变动风险,是指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发生周期性波动,影响投资工具产品价格而带来的风险。(3)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变动时,货币工具和证券价格随之变动而导致的收益率波动。

2.非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个别企业发生特殊事件而引起的企业受益率波动。它发生在个别企业,对整个市场影响较小,企业可通过多样化投资来弥补或抵消风险。(1)集中风险,是指企业年金投资过度集中而导致的风险,资金过度集中于某一类投资产品,制约了企业的多元化投资,不利于风险的分散。目前,我国企业年金主要集中于银行储蓄类产品和国债,此类投资产品安全性强,风险较小,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利率降低和通货膨胀会对其产生风险。(2)关联风险,是指企业年金基金集中投资于企业年金主办人的投资。企业年金的运行与主办人的经营运营管理紧密联系,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受到主办人财务状况的直接影响。这类投资过度依赖企业年金主办人收益,限制了多渠道投资计划的发展。一旦主办人经营不善,将影响所有员工的养老金兑付。

三、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的风险控制对策

1.完善企业年金投资风险补偿机制。

当前,我国企业年金风险投资补偿机制主要依靠企业年金投资人提取风险管理准备金,形式单一,补偿内容有局限性,只能补偿较少的显性损失,而不能兼顾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隐形损失,仍然面临安全风险。健全企业年金风险投资补偿机制是企业年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资本市场收益公信度和透明度的关键要素。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养老金体系和企业年金补偿机制的现状,借鉴国外优秀经验,政府要明确补偿主体和最低收益率标准,进一步健全投资风险准备金制度,完善盈余准备金制度,建立信用担保主体的再担保制度,积极筹建中央公积金。

2.优化企业年金投资监管模式。

由于我国金融、债券和资本市场的发育尚不成熟,法律、监管体系建构尚不完善,企业年金的发展也相对较落后,我国现行企业年金投资监管模式是数量限制模式。而企业年金监管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向则是发达国家采用的更加成熟的谨慎人监管模式。相关部门在监管工作中应当尝试适时引入谨慎人监管模式的理念,为未来实现由数量限制模式向谨慎人模式的平稳过渡打下基础。如:加强对投资管理人的监督,加大信息的披露力度,提高投资管理的透明度。同时,鼓励多元化的投资组合管理,通过分散投资方式,规避或控制风险。

3.加强企业年金基金市场运行监督管理。

我国企业年金进入市场后的监管又社会保障部门和其他监管部门共同执行,这种联合监管容易导致交叉监管和监管真空等问题的发生。完善监督体系和制度是加强企业年金市场运行监管的首要步骤,各监管部门要明确监管职责,严防监管漏洞,建立相互制衡机制,开展部门联席会议,消除监管分歧,实现协同高效监管。同时,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管理为企业年金的监管产生了较大影响,如何在金融混业管理的大背景下实施企业年金的投资监管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混业监管需要逐步调整监管规则,实行功能监管与结构监管的结合,数量限制管理和审慎监管的灵活运用。

4.健全企业年金投资风险预警机制。

我国企业年金采用严格限制的数量监管模式,投资的对象和比例有严格规定,这种稳定性强、风险较小的投资方式淡化了人们的风险意识,使得风险预警机制发展滞后。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是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控制风险的关键举措。首先,要提高预警分析和风险分析能力,确定合理的预警线,准确分析风险原因,科学预估风险损失。其次,要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确保预警分析工作的常态化和持续化。再者,要完善信息收集传递机制,通过分析数据预警潜在风险。最后,要提高风险处理能力,制定对应的风险预防和转化措施。

5.培养投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企业年金投资项目多样,投资周期长,市场经济变化多,风险投资管理困难重重。这也折射出风险投资管理对高端专门管理人才的需求。我国风险投资管理人才大多出自于政府或企业,他们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市场运作机制,但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敏锐的投资洞察力。首先,要加快培养现有风险投资机构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开展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培训,系统学习投资组合、经济法律、理财管理等知识,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知识。其次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吸引海外优秀人才为我国风险投资管理服务。

作者:冯珺丽 单位:青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参考文献:

[1]杨长汉.企此年金基金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何垚,张肇宇,宫向阳.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研究浅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4.

投资理念范文7

【关键词】企业年金;投资;趋势

自2014年国家企业年金相关管理办法的实施,2005年8月第一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获得牌照,2006年第一支企业年金计划开始投资运作,到2017年已步入第12个年头。随着企业年金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职业年金进入市场化投资运作阶段,未来企业年金基金的市场化投资运作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作中仍存在的问题

(一)长期性质的企业年金基金短期化管理

目前,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合同比较普遍的三年期限,较少的还存在一年期限。这导致投资管理人难以做出有效的长期投资安排。同时,投资管理人的考核也趋于短期化,投资管理人每个年度考核结束后都有可能发生变更,无论是变现还是更名过户,都可能给委托人带来一定的转换成本。对于企业年金来说,这样一笔庞大的长期资金,完全可以拿出一定比例来做长期投资,追求较高的收益,但短期合同导致投资管理人无法追求长期收益最大化,使委托人和收益人的利益收到影响。

(二)在基金投资方面,我国金融产品种类相对匮乏,投资渠道不合理,投资收益不佳与投资风险并存

一方面,企业年金基金大部分用于存银行,卖国债,在国家连续降息的情况下,投资收益较低;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规则不健全,运作程序不规范,一些企业委托金融机构运营,运行风险不可避免,职工利益难以得到保证。

(三)以投资组合为主的管理无法充分发挥投资管理人的差异化优势

目前,绝大部分委托人都是把缴费资金划给投资管理人,每个投资管理组合的投资政策都是相同的。这种做法看似公平,但由于不同投资管理人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是不同的,这就存在一定的收益率洼地,导致投资收益流程被平均化

二、年金投资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过去十余年的实践,企业年金投资未来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需要进一步尝试创新。

(一)进一步加强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企业年金的基金积累制度决定了对其进行资产管理的必要性。作为负债资金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对投资的安全性要求甚高。因此需要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为企业年金的基金营运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增加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要利用大量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保值增值的契机,实现资本市场自身结构的调整和效率的提高,使其运作与管理技术日趋成熟,从而使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二)积极鼓励个人投资选择

不同性质的年金基金,选择支配权应不同。对于企业年金,企业应积极鼓励个人投资选择,以减轻企业委托人的决策压力和管理责任。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应配合委托人做好投资者教育,引导个人做出合理的投资选择。应该说我国社会也具备了个人选择企业年金投资基础,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全面炒股(股票开户人数达到2.38亿)、全民理财(银行理财规模突破40万亿元、公募基金规模突破7万亿元),存款已不是老百姓唯一的投资理财渠道。企业员工个人如果要选择投资组合,养老金产品,相信也不是大的问题。

(三)年金资产配置应适度提升风险偏好

资产配置是年金投资运营中最核心的环节,对年金的长期投资收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来看,海外年金资产配置的总体趋势是从债券向股票转移、从传统资产类别向非传统资产类别转移、从国内市场向海外市场转移。我国养老金体系“第一支柱”支付压力大,老年赡养比距离抑制年金资产配置风险偏好的老龄化程度尚有一段距离,应当培育健康的市场氛围,扫除年金配置的障碍,酌情适度提升风险偏好,建议我国年金提高股票市场的配置,相应降低债券配置比例,维持另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上限,继续探索海外资产的配置。

(四)扩大年金投资范围放开投资者选择权

美国401(K)计划约80%投资于共同基金,加拿大退休养老金计划的股票投资占一半以上,日本公共养老金的国内债券、国内股票和海外资产投资三分天下。相比之下,我国年金投资范围具有局限性:监管模式数量化,投资范围和品种受限,委托人的投资收益目标和风险偏好差别大、委托投资期限短。因此,建议推动我国年金投资监管模式由严格数量限制规则向审慎人规则转变,加速推动全球化配置,同时应提高投管人在资产发现、交易持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引导受益人长期投资意识,放开投资者选择权。

(五)加强投资管理人专业化发展

按照目前的法规规定,一旦入围投资管理人,就自动可以投资政策允许范围内的所有投资品种。但每个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能力并不都是非常全面的。未来配合投资范围进一步放宽的趋势,股权类产品如果纳入投资范围,就更需要投资管理人具备股权的投资能力,这与二级市场买卖股票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投资能力,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大类品种投资能力的二次准入,实行宽进严出,监管重心放在事中和事后上。同时,应鼓励养老保障类基金的合格投资管理人向专业化发展,至少要建立独立的年金投资部门或者事业部,制定最低的合格投资经理等专业人员的数量要求,并建立合理的增长机制与管理资产规模向匹配。企业年金刚刚走入第二个十年的发展期,配合国家养老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可以预见,养老保障第二支柱的作用会得到更大的认可和政策支持,企业和员工参与企业年金的覆盖面将逐步扩大,企业年金基金将在万亿基础上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年金管理机构将进一步向专业化发展,以养老险公司为代表的专业机构将成为主流,投资收益将成为年金基金增长的重要来源,为个人退休养老积累更多的基金。

参考文献:

[1]《企业年金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等法规.

[2]李连仁.年金没有终点的马拉松[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投资理念范文8

关键词:企业年金;投资分析;老龄化

1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

自我国公司企业年金制度确立后,在20余年的发展下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且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由《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2016年度)》可知,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76298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总参与人数更是达2324.75万人,基金的结余高达11074.62亿元。所以不论是参与的企业数、基金累计数额,还是职工数都充分显示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之迅速。

2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分析

2.1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现状

2004年5月,《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指出企业年金施行完全积累制,且以个人账户为单位进行管理,也规定了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为缴费确定型的模式。截止到2016年参与建设企业年金的企业达7.6万家,涉及职工2300多万人,并覆盖了交通、能源、教育、金融等各个行业。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年金的总盈利情况中,通过加权收益率的方法来计算当期平均收益,把企业年金的平均收益率与CPI及银行存款利率相比较可以看出,2007~2016的十年间,企业年金的投资数额增加了足足70多倍。并且这十年间的平均收益率也是达到了8.10%,充分反映出企业年金在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较为成功[1]。

2.2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工具

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中所涉及的有关规定,年金基金的投资工具往往分为三类,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如银行短期存款等;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如中长期存款、国债等;权益类产品,如基金股票等。

2.3我国企业年金组合投资的测算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年存款利率,上证交易所公布的债券指数的增幅分别代表一年期银行存款的收益率(现金及等价物类资产收益率)、债券收益率(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及股票收益率(权益类资产收益率)。并引用经济学家哈里•马克维茨的投资分散化理论[2]以及夏普等人的用于衡量标的资产风险收益特性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即CAPM模型为更加专业的投资绩效评估打下了实践基础[3]。取2007~2016年这十年的数据,对三种投资工具按平均收益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序,分别为股票、债券、一年期银行存款;并按照表示风险大小的方差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股票、债券、一年期银行存款。通过计算得知,在企业年金投资过程中,短期银行存款收益表现最低,平均收益率为2.60%,并且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的影响仍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但其风险也是最小的。而债券则处于中间位置,变异系数和收益率在短期银行存款和股票之间,其在可靠的收益率下有着较为稳定的风险,是一种理想的金融工具。但以股票为首的权益类工具收益虽然是三者之最为12.77%,但是其方差却达到了2228.65%,这主要与近十年来我国股票市场的剧烈震荡有关,说明股票类的投资风险非常巨大,并且这一风险波动水平远远高于发达资本市场[4]。在确定的企业年金投资预期收益中,随着预期收益的逐渐提高,方差所表达的投资波动率也开始上升,短期银行存款的占比从初期的多数开始下降,最终稳定在6%左右;债券的投资占比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过程,且在这一收益率范围内,债券投资所占比例基本处于多数地位;在股票的资金配置中,随着预期收益率的上升而提高,因此投资风险也被放大。但由此产生一个矛盾,即若要取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则现有的资金配置方案便不再适用。因此必须进一步开放对权益类投资工具的投资比例限制,且提防基金投资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从而保证在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中能够实现较高的收益率,使这部分资金在长期下能够保值增值[5]。

3研究结论

3.1企业年金管理中投资收益与风险并存

无论何种投资,其收益率与投资风险往往都是呈现正相关关系,较高的投资风险需要用较高的风险溢价来补偿投资人。上述介绍的几类投资工具中,短期银行存款、债券以及股票三者的风险和收益呈递增顺序,由于企业年金的特殊性所在,在相关规章制度的限制下要合理配置各类投资工具,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视潜在风险的增加。

3.2不同组合投资方案下可提供不同收益率

将投资组合理论均值-方差模型进行一定的改变,能够依据相关收益率要求计算出在投资组合中各类投资标的占组合的比重和组合的总体风险。所以,应测定企业年金的实际所有者风险承受意愿以及承受能力,再根据客户实际需求进行相关金融工具的比例配置。如当某企业员工多为年轻职工时,企业年金的投资期限会因此较长,然而较长投资期限的资产往往对流动性要求也低,风险承受能力也较高。所以,对于这类企业年金的运营管理就可以适当多配置债券类或者股票类等高收益的投资工具。反之,对于一些成熟型企业、临近退休人员数量较多的企业,其企业年金则应谨慎配置,应以安全性、流动性为主要投资目标,适当少配置高风险类的金融产品,多配置稳健、流动性高的金融工具。

3.3不同的投资工具对应不同的投资需求

从结果上看,短期银行存款类投资工具在组合中占比会随着所需收益率的提高而增加,并最终接近5%的水平,而这一比例则是政策规定的下限指标。这表明虽然短期银行存款类金融工具收益不高,但出于对企业年金安全性的考虑,仍然要保有一部分无风险资产在投资组合中。但随着其预期收益率不断提高的需要,短期银行存款类金融工具显然不能满足需求。但随着《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和《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的相继出台,都开始对短期银行存款在投资组合中的占比放宽,并允许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适当将资产更多地配置给高收益金融工具[6]。

3.4现存的投资比例限制不再适用高收益的需求

由分析可知,在我国现存的法律规章的要求下,企业年金的运营管理中仍将以保证安全性为第一目标。但在老龄化日益加重的今天,更应将注意力聚焦于企业年金的保值增值当中。因此,当前我国对企业年金投资的要求与限制显然不利于企业进一步获得更高收益的要求。根据计算结果,在现有制度内企业年金无法获得更高的收益,在企业年金保值增值的驱动力下,合理的做法是应在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对高收益类投资工具的比例限制,实现增值。

4解决方案与建议

根据上述对我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管理的分析,得出相关建议如下。

4.1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降低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

我国的金融市场起步晚,发展不成熟,不确定性大难以准确预测等特点,导致高收益类金融工具投资占比被严格限制。这极大地阻碍了基金经理对企业年金投资发挥的空间,也不利于企业年金进一步保值增值,获取更高利润。因此,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多方面培育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构建良好的制度体系,从根源进行规范,大力建设资本市场,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本土化改进,使之更适应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需要[7]。

4.2在保证安全性的原则上适当调整企业年金投资组合比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