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范例

中学教育知识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1

1.1专业思想

列宁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政治思想方面,这个方向由什么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更要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不为名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克服各种困难,创造优异的成绩。

1.2认识程度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工作质量。因此,体育教师就应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足够的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及所要发挥的作用,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任劳任怨地勤奋耕耘。

1.3工作态度

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主要体现在治学精神和工作作风上。治学严谨、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体育教师职业的根本,谈吐文雅,朴素大方,讲究卫生的作风是体育教师做好专职工作的前提。所以作为体育教师要为人师,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形象,树立好的榜样。

2专业基础

从体育专业特点的角度上来讲,体育教师的专业基础是指讲、做、练的基本功。讲的是指教学中讲授体育专业的理论以及引用相邻学科的基础理论。做是指教学实践中按《教纲》规定的各项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术,给学生做优美正确的示范。练是指课堂教学中各项活动的练习安排和课外各项运动的训练计划,其方法具有科学性。这说明体育教师工作的特点是不仅动脑,而且动体,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为此,要求体育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2.1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师教学中讲授的基础

掌握教学理论及其规律,可以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科学性和艺术性。马卡连柯在《我的教育观点》讲演中曾说“:我非常尊重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下去的,我很喜欢教育理论。”由此可见,掌握教育理论的重要性。熟练地运用体育科学理论,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各类教材的各种技术特点,是圆满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的根本保证。生物科学、社会科学与相邻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助于体育教师在工作中利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学与训练,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教学与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在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得心应手。

2.2实践技能是体育教师和训练中做示范的看家本领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高超的体育运动技能给人以艺术享受,体育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年龄跨度很大,小至几岁的儿童,大到二十岁出头的青年。少儿时期的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优美正确的示范动作会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学有榜样,学有兴趣。青少年虽然有一定理解能力,但更偏重于教师的示范,学生在听了教师的讲授后能激发学习动机,再看到教师姿态优雅的示范,更能调动学习兴趣,以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组织能力是体育教师课内外开展活动的集中体现

因为体育教师的工作面广,有的担任一个年级或多个年级的体育课,有的还担任学校所有的体育工作。因此,体育教师需要洪亮的嗓音、敏锐的思维、干练的动作、果断的决策、灵活运用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3表达能力

3.1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

语言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与训练及其活动的效果,小学儿童思维性较差,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精讲犹如无形的手指,随时都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高、初中学生思维性较强,简明准确,合乎逻辑的讲授具有启迪性和激励性,易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3.2动作是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对体育教师特定的要求

因为体育教学和训练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既是技能技术的演示,又是体育运动知识具体形象化的传授和意志品质上的教育。同时,教师除了自身演示动作外,还要对学生每次完成动作的质量和安全负责,还应根据学生在完成各种动作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采用必要的帮助与保护方法,以体现出教师动作表达能力的规范化。3.3绘画是体育教师提高工作效益、适应现代教育必用的方法教学与训练中各项运动技术动作的剖析,需要绘制出简单的图形与表格,辅之于挂图、幻灯等电化教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体育教师应积极学习美工知识,掌握绘画的技能技巧,以提高教学效果。

3.4文字是体育教师制定计划、信息交流、进行教学的必要工具

在体育教师繁杂的工作中,首先是根据工作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种计划,以便在开展工作时按章实施。其次是通过文字与外界交流,获取新的信息为己所用,充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再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撰写文章,宣传报道单位与个人开展工作的情况。

4体魄健壮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们称誉体育教师是培养健壮体魄的设计师。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坚持自身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沛的精力、健美的体态,为学生树立身体力行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这样才无愧于人体健康的“保健师”和健美“设计师”的美称。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如果具备了以上诸方面的素质,就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工作,愉快地胜任学校体育工作,在教育这块园里得心应手地施展才华,为祖国培养出跨世纪的、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做出贡献。

5结论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2

关键词:智慧教学;教与学;中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强调,一是要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二是减少校外培训乱象[1]。“双减”政策对教师教书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高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好课堂内外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双减”政策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学生要提升学习内驱力,注重以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和解决问题,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旨在使学生学会及时反思、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而实现有效学习及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而通过集“教、学、练、评、测”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进行智慧教学,可以解决师生教与学中一些用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同时,智慧教学对环境的要求要比较低,能够实现本地化部署,且能够与时俱进,并能随着区域信息化的推进适时改进,以匹配区域教学的发展。另外,本地化的数据能够有效提高教师进行智慧教学的积极性,且与区域实际匹配,能适应教学规律。基于此,本文拟对中学智慧教学中的教与学加以探讨。

一、中学智慧教学中教与学的现状

相对于传统的中学教学而言,智慧教学对教与学的模式,以及师生的思想、思维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及其他软硬件、网络的支撑,将教与学的主战场由课堂延展至课外,实现了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创设了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的教与学,较好地对中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和训练,可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2]。当前,大部分智慧教学的全过程按时间顺序可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然而这种时间上的分段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部分中学生家中没有安装网络,无法在课前通过网络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就当前部分中学课程而言,在授课时为了让班级所有学生更好地利用教师创设的教学场景进行探究式学习,使中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先不授课,而是利用课堂开始的一段时间让中学生通过校园网络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3]。因此,为了适应不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及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模式,笔者拟把智慧教学按时间顺序划分为“教前”“教中”“教后”三段。笔者把教师在课堂上开始授课、师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时间段称作“教中”,把这之前的时间段称作“教前”,把这之后的时间段称作“教后”。时间上,这三段可以在一个课时或两个课时内全部完成,即可以把通常在课外完成的“教前”与“教后”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把课中作为“教中”,课前作为“教前”,课后作为“教后”。这样分段更有利于对师生行为进行归类,更能适应不同学科教学需求,或者相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达成的要求,也更能适应不同的软、硬件环境及学校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中,这三段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如“教后”中可能包含部分下一次课的“教前”内容[4]。

二、中学智慧教学中教与学的路径

中学智慧教学是教师“教”的智慧,同时也是中学生“学”的智慧。当前“双减”背景下,高效进行中学教学,有效地利用课内外时间,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唤醒中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每个中学教师的追求。中学智慧教学中教与学的路径具体如下。

(一)“教前”

1.“教前”教师的智慧。第一,选择适宜的学科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结合中学学科特点,依靠现有的软、硬件环境,选择合适的学科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如有的学校中很大部分学生没有在课外通过网络学习的条件,那么“教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应主要放在课堂[5]。有的学校只有反馈器或只有平板,那么相应地在“教中”师生交流反馈时就要做适当的改变与取舍。第二,注重教学目的、策略、方法设计。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数据,如借助教学平台产生的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通过对中学生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达成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处理、对学校现有信息化软硬件设备的运用,中学教师应在“教前”时长在10分钟以内的微视频、学案、习题、小测、考试等,布置好中学生在“教前”要完成的任务[6]。其中学案是所有任务的核心,教师要通过学案的预先性和指导性,让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中学生明白教师的授课目标与意图。对于不便用图文表达的内容或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教师可以制作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内容明确的微视频,并让中学生观看,这样合理运用微视频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有效的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学前”教师的习题、小测试要在提供答案的同时提供习题的分析;且习题的选择及难度的设定要适当。“教前”阶段主要解决基础性问题,教师要重视引导中学生进行思考。2.“教前”中学生的智慧。第一,中学生实现“教前”学习。通过学习教师“教前”提供的学案与微视频,中学生可以快速掌握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复习、巩固与新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旧知识,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如在练习与测试时有难以理解的地方,中学生可以实时调出教师的试题详细解析进行参考,还可以通过阅读基础知识版块相应内容以拓展相关学科知识[7]。第二,中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中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可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策略,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中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段获取、收集、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概括来说,通过“教前”学习,中学生会产生一些问题,这样在课中学习时便能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较容易跟上教师的思路,并且提升了学习兴趣,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进而可提高“教中”的学习效果。

(二)“教中”

1.“教中”教师的智慧。第一,实现以学定教。教师应运用多种方式打造高效课堂,其可借助教学平台及相关工具,通过检查中学生在“教前”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小测、习题等实时反馈结果,调整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内容、方法、策略[8]。第二,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应正确对待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其可通过智慧教室的支撑,构建一个创新的教学环境,如此,教学平台可以把中学生学习的所有过程记录下来,这样教师便能通过数据实时反馈与推送,及时关注到课堂上每一个学生。基于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选择适合中学生个体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此,教师能通过数据分析、学情实时诊断,使实现全面的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第三,实现高效、有效的教学。追求更高的教学有效性是每名教师永远的追求。利用在线教育平台上实时、精准的数据反馈,教师可以较好地把握“讲”的尺度,进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既活跃又有序,充分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9]。第四,优先达成高阶思维目标。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以及为中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工具等方式,保证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探究,从而完成自我建构或共同建构。第五,及时解决生成性问题。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是由师生通过启发、对话、探究、讨论、质疑、反思等共同完成的,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既不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也不能都在课前教学设计中预料到,但同时这种不可预计性也意味着教学创造的可能性。因此教师面对生成性问题时要能够及时果断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进行解决,对此,借助智慧教学提供的软硬件工具是较好的办法。例如,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快速演示几何图形的变化;充分利用二次反馈手段可以实现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利用Internet网络或校园局域网资源可以快速方便地获取新知识。2.“教中”中学生的智慧。第一,个体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在教师的引导下,中学生可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按需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深刻领悟学习的意义。第二,合作、协作能力得到锻炼。通过教学平台的支撑,中学生可与教师、同伴交流,这有助于其实现学习目标。居于“教中”主体地位的中学生,要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通过做中学及实际演练深化对学习目标的掌握。这样的多样化学习可让中学生逐渐爱学、会学、善学,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教后”

1.“教后”教师的智慧。第一,及时收发学习数据。教师应通过教学平台收集中学生在“教前”“教中”的学习数据,给学生推送个性化内容,以达到巩固知识、强化能力的目标。教学平台为中学生小组互评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且教师也可通过教学平台生成的数据了解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如学生在某一模块中哪些地方出错较多、哪些学生没有参与某一模块的学习,基于此,教师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可以预先分析出哪些学生会在哪类练习测试上出错。第二,快速处理数据。利用教学平台可以对客观题实时、快速批改的功能,教师要及时总结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布置后面的学习任务及课外作业。第三,形成学科智慧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可逐步形成一些高效的、有意义的、行之有效的中学学科智慧教学模式。2.“教后”中学生的智慧。第一,中学生及时反思学习。学习平台可以重现“教中”的重难点内容,为中学生巩固所学提供支持。同时,学习平台具有数据处理功能,可以自动生成错题本,而中学生通过查看平台自动记录的自己出错的地方,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第二,中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通过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进行互评,及时反思和调整自已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同时,通过在交流版块中的交流,中学生可以帮助到学习有困难的同伴,同时对所学知识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中学智慧教学中教与学的反思

(一)智慧教学是教学环境的智慧

环境的智慧是指要建立智慧教学的信息化支撑系统,包括信息化教学平台及相关软、硬件的建设,以及网络建设。基于环境的智慧,教与学不会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可以延伸到课外。教学平台能提供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内容,包括视频、图片、文字及其他海量资料,并提供辅助教与学的工具、虚拟实验、实训环境等。同时智慧的教学环境应基于区域学校的实际情况,反过来也决定着教师的学科智慧教学模式。智慧教学环境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要对师生教与学过程生成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以便借此指导师生的教与学[10],例如,通过对学生完成练习、测试的数据进行关联算法分析(Apriori),可以预测学生以后学习过程中哪类练习会出错及其概率;通过对中学生完成练习数据进行K均值聚类算法分析(k-means),可以较好地把相同程度的学生分到同一小组中,这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如何把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的问题。环境的智慧包含软、硬件教学工具的智慧,不同的智慧教学模式对智慧教学工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多样化的信息化软、硬件工具和功能应用程序等教学工具,同时这些软、硬件工具和应用程序还要能灵活组合,以方便师生在不同环境下进行组合调用。环境的智慧还要对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培养,师生都要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以便在教学中生成有效数据。智慧教学中数据是核心,是判断中学生学习行为和制定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而数据来源于中学生的小测、作业、学习行为、课堂即时反馈等。同时,各学科教师要对本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推广,从而形成针对不同学科的有效智慧教学模式。

(二)智慧教学是教学手段的智慧

开发并部署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平台,研究出适宜在该平台上进行有效教与学的方式和模式,这样能较好地支撑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而通过有效融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发现,教师及中学生的教与学的行为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教前”“教中”“教后”。这三个阶段包含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要行为,因此教学平台的教师端和学生端要包含与这三个阶段相关的模块内容。“教前”教师要分析学生情况,通过教学平台的教师端相关模块内容,包括学案模块、微视频模块、练习模块、测试模块的内容;“教前”学生要在教学平台上看学案、看微视频、做习题、做测试等。“教中”学生通过考试模块完成小测,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对学生考试内容自动分析的功能快速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据此开展课堂教学。“教后”教师通过平台测试以考查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并为下次课的安排提供数据支持,同时通过课程咨询模块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要注重科学设置支撑教学平台的组成模块。支撑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平台主要组成有教师管理模块和学生学习模块。教师通过电脑登录网站后可教学内容,练习,生成测试内容(这块内容学生可以反复进行查看,并有参考答案和解析),生成考试内容(只允许学生考一次,没有任何提示),查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答疑解惑。学生学习模块中,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登录网站,随时随地学习平台课程,学习内容包括微课视频、学案、下载附件、在线练习、在线测试、在线考试等模块。应通过学科教学模式的实践得到最适宜的教学方式。以利用教学平台的支撑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例,智慧教学过程把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成“教前”“教中”“教后”三段,中学生在这三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可以集中在一节课完成,可以集中在两节课完成,也可以把“教前”任务在课前完成、“教中”任务在课中完成、“教后”任务在课后完成,即用一节课完成“教中”内容,“教前”内容就放在上课前,“教后”内容就放在上课后。具体实施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校软硬件环境做决定,教学平台中不同模块的内容对“教”的三段分别提供支持。通过规划各段中教学平台及师生各自要完成的任务,可形成一个“教、学、练、评、测”的闭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合适的智慧教学手段。学科教师选择教学模式时要结合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及学科课程的需求。以最能体现以中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为例,可以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分成大翻转、中翻转、小翻转。大翻转教学模式需要外网的支持,即教学平台要能通过Internet访问,视频内容和练习内容、测试内容可以更多、更全面,中学生可以在课前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要在课中直接小测内容,通过针对性较强的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进一步安排课堂教学。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学生“教前”“教中”“教后”三段学习行为都在一节课上完成,即通过短小精悍的几分钟微视频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视频后面附带几个练习,让学生进行小测,之后通过学习平台进行自动阅卷处理,如此教师可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概言之,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三段学习行为的完成时间。针对不同学科教学开发适宜的学科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试运用,总结出不同学科在“教前”“教中”“教后”三段式下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换言之,不同学科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平台的应用总结出不完全一致的学科教学模式。

四、结语

智慧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实现思想上的改变。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培训与测评,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大部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针对教学创设情境,同时更关键的是师生在理念上有所改变。例如,在一次区级智慧课研讨交流课上,一个生物教师要求各小组学生在学习前搭建一个生物环境系统,并做了登记,在教学后让各小组学生重新搭建生物环境系统,通过对比学生学习前后对重点知识的掌握,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情况,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使用反馈器或平板设备,但把二次反馈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构建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教学要遵循中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要系统设计中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注重为中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从而培养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加强过程性评价,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并通过建立学生学习大数据,利用教学平台实现数据自动化处理,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精准调控和管理。通过有效融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中学生的需求,更有效地利用时间,符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规律,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平台,并研究出能在该平台上运用的有效教学方式和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教与学各环节的效率,使智慧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2-10-19].

[2]莉兹·阿尼.混合式教学:技术工具辅助教学实操手册[M].孙明玉,刘夏青,刘白玉,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3]李艳燕,黄志南.STEAM创新教学模式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4]王国胜.C#基础与案例开发详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陈静.基于怀特海教育思想的智慧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14(18):114-116.

[6]李祎,钟绍春,周拓.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智慧教学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128-133.

[7]王慧.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87-93.

[8]陈璐瑶.教师教学深度转型:迈向智慧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4(27):131-133.

[9]瑞烨.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艺术[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3.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个性、特长、能力的发展,强调让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探究。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中学生普遍有着充分的自我表现力,寻求外界的关注与认可。语文课程是实施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最佳渠道,教师在对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进行讲解时,可以文章中人物和事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将自身代入人物,在此基础上设问“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做”等,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反思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丰富自身的情感与文学素养,提升自身的理解、探究及归纳能力。通过朗读、写作训练,培养表达能力,同时使内心的真实情感得到抒发。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可以为学生规划一条正确、科学的发展方向。

(三)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

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肩负着培养中学生德育素质的使命。为了素质教育能够在初中教学中顺利落实,教育部门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组上也大量选用了利于思想道德教育展开的内容。初中生正是价值观、道德观建立的重要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正确的是非观[1]。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创造较为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新奇有趣,从而主动投入学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展开[2]。例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情景式教学,鼓励学生根据在阅读文章时产生的感悟与灵感,以个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的作品,或当众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这种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实践性的内容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形成团结互助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主要目标之一,有助于学生通过思考了解事物的本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研讨,大胆阐述自己心中的想法,汲取不同的意见与观点,打破思维的束缚与框架。例如,学校可以举办初中生创新性写作大赛,大赛的主题需要与当前社会的时事热点相关联,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写作,以创新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看待事件与问题,最终回归到对事件与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培养中学生关注身边及社会上的人、事、物的良好习惯。在写作大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传播、创新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分析能力。

(三)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

初中时期的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在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对其进行辅导与教育,学生就容易形成偏激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爱国意识与团队精神,养成其善于为他人着想的良好道德修养。以永铭中学为例,语文教师在对教材中的内容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从德育的情感性、思想性、审美性、实践性、文化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将文章的中心思想与道德品质相关联,引导学生思考“遇到这种事情时,我会怎么做”“如何才能避免这种事发生”“我应该怎样和大家合作”等,从而对中学生展开德育教学。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接触、了解世界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性、创新性思维与良好的道德观念为主要前提,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与途径,不断进行教学创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蒙世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7):88.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4

关键词: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差异因素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教育成为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城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的步伐,城乡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水平的差异就是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表现。舒尔曼(Lee•S•Shulman)于1986年首次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认为PCK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将教师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交融,去理解、组织、呈现教学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希望英语教师不再单纯做以往的教书匠,而成为一位全能的引领者。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城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水平差异,提出恰当建议,以期能推进教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从整体上提升我国英语教师的核心素养。

二、形成城乡中学英语教师PCK差异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现状

本研究将吉林省内80名中学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城、乡英语教师各40名。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城、乡英语教师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教师的年龄、学历、专业;另一部分主要调查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状况,包括五方面,即英语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知识、情境知识、教学策略和课程知识。目的是更清楚地了解城市和乡镇中学英语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状况,进而分析城乡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

1.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基本情况对比

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师年龄方面,乡镇中的老教师多于城市;在教师学历方面,城市和乡镇都拥有较多的本科学历教师,城市中研究生学历的英语教师多于乡镇,专科学历的教师在乡镇中占比较大;在教师专业分类方面,师范类英语专业的中学英语教师数量最多,城市高于乡镇;非师范类英语专业教师和师范类非英语专业教师在乡镇中所占比例较大。

2.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各方面的对比

第一,在英语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城市教师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乡镇英语教师,乡镇英语教师普遍欠缺语言学知识,城乡差距较大。第二,总体来看,在学生知识方面,经验性知识的得分略高于认知性知识得分,城市教师的知识水平略高于乡镇教师。第三,在情境知识方面,城市和乡镇教师有关课堂情境教学的得分都偏低,有关校内外教育情境知识城市教师略高于乡镇,而西方文化知识城乡差距较大,城市教师远高于乡镇教师。第四,在教学策略知识方面,城乡英语教师差距较大,城市教师对教学法的应用优于乡镇教师。最后,在课程知识方面,城市和乡镇中学英语教师对教科书的把握都较全面,但城市教师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掌握水平高于乡镇教师。

(二)影响城乡中学英语教师产生PCK差异的因素

1.自我因素

由以上调查可知,城市教师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在教学中也善于反思归因进行知识整合。同时,年轻人交流的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同行之间的交流也会开阔自己的眼界,扩展知识面,提升自身认知水平。此外,有些教师多在会课下阅读多方面的书籍,重视科研,这些都能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而乡镇教师多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这些教师接受新理念的积极性不高,对新思想、新知识的重视不够,且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未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重视教学情境构建,自然也就忽略了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同时,同行之间的交流不多,集体讨论的机会较少,致使知识面狭窄、反思意识不强,也不利于自我能力的提高。

2.学生因素

学生因素主要指学生课堂上对教学的反馈,这也是影响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中的学生大多从小就居住在城市,感受城市的千变万化,接收日新月异的信息,生活接触面广,知识掌握程度也较高,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且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他们在课堂上有时会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这在无形中督促教师要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知识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掌握学生认知规律,以满足时代和学生发展要求。这种无形的学习督促能够加深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职业道德的认识,形成“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而大多数乡镇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务工,没有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思考能力较差,对知识的学习也单纯依靠教师传授,导致教学沿用传统的授受型师生关系,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对教学的反馈不足,无法使教师发现自身不足,自身的综合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专业化发展受限。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学校环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能接收到最新的信息,便于教师吸收各方面的知识;而乡镇所处位置较偏僻,信息传输有一定滞后性,制约着教师对新知识的吸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与校外文化情境脱轨,且学校设施建设相对城市较落后,这就使得教师无法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城市教师形成PCK差距也就在所难免。此外,学校的教学评估形式也会影响教师自身发展。科学的评价可促使教师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充实自身学科知识。城市中,学校会定期调查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让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意见,教学信息反馈及时,有助于教师进行自身调整以适应教学,从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而乡镇学校较少进行教师满意度调查,教师不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外在的促使自身能力不断提升的动力。

三、促进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均衡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培训,开展同行交流

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对乡镇中学英语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让远离城市消息闭塞地区的教师持续接收新思想,学习最新的教育改革知识。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进行理论讲座,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宣传最新的教学理念,促进经验学习,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同时,从教育整体出发,加大对城乡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扩展培训范围。积极探索对新入职英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不同层次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杜绝形式主义。对于初入职英语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传授教学经验,重点培训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方面的能力;对于非英语专业教师则主要应夯实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辅之以有效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使教师个体与群体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革新教育理念,开展学校校本培育

学校领导应首先革新自身教育理念,定期与教师谈话,组织教师互评、自评,时刻关注教师,了解每位教师的状态,对自身或他人发现及指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改正,补齐短板。定期举办校级同课异构公开课,让教师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发现不足,积累经验,补充自身欠缺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三)完善教学条件,便于教师主动反思、学习

城乡教师都要具备反思教学的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善于向他人学习,借鉴经验提升自我。乡镇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语言听、说能力,利用英语教学比赛提升自身水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在具体教学中;自由时间多阅读专业书刊,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加强对学生认知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风格,明确教学策略,书写教师专业日记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水平。城市教师应全面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学习有关教学的新知识、新理念,促进知识更新,并多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增加自身教学经验。

四、结语

本次调查表明,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方面确实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时俱进。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管理力度,帮助农村中学教师提高自身学科教学知识水平,促进整个农村英语教学发展,以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参考文献

[1]刘慧,周博.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调查研究[J].吉林教育,2016,(8):62-64.

[2]潘小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理论及其发展[J].教育探索,2015,(1):20-28.

[3]王玉萍.论外语教师PCK发展路径[J].外语界,2013,(2):69-75.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思维;科学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必须要把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1]。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重要的一部分,而通过做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2]。学生平时在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对所学的化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又有助于其个人动手能力的培养。本文以素质教育为主线,通过探索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中学化学实验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等,提出了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1课题的研究意义

化学实验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3],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生的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当然,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动手去做实验,并且也享受做实验的过程。

1.1中学化学实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一直以来,都只注重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而这些化学知识都被认为是固定不变,一直正确的。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如何记忆这些化学知识,学生大都采取机械记忆的形式。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只知道学习课本上固定的知识,很少会有自己的思考。实验教学强调过多,真正让学生的动手实践少,除此之外,实验中过多按照传统的实验步骤进行,创新较少[4]。实验教学素质教育中对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等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则很少被重视。苏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周鸣在硕士论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5]中,关于目前出现的问题,做了以下的总结:(1)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对化学实验教学不够重视。过度强调应试教育的做法,使学校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学校会以所做的实验与考试的有无太大联系,来确定要不要做实验以及开设实验课程的多少,大多数的学校都是宁愿放弃做实验而让学生通过多做题来掌握对理论知识的学习。(2)大部分学校以老师讲实验来替代学生动手实验。这一做法让学生缺乏动手去做的才能。虽然新的教材上,对于做实验这一方面,也安排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探究性实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这种探究性的实验往往只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去呈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所做实验的现象不太明显、实验与考试之间的联系不大、实验完成的难度太大等。(3)化学实验技能的训练过多。一开始的时候,化学在学生的印象里,充满了神秘色彩。这时,学生对于化学也是充满满满的好奇和兴趣,很想感受一下化学实验的精彩和神奇之处。然而,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发现化学实验往往是教师先规范地演示一遍实验,再让学生一味地模拟老师去实验。这一过程让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只知道机械地进行模仿操作,长时间之后,化学给学生的感觉是枯燥乏味的。(4)过度强调验证性的实验问题。在以前的化学实验教材中,课本里设置了大量的验证性实验,关于探究性实验则安排的很少,使两者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类教材的编排也让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只知道一味地按照课本上现成的操作和结果去做实验,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只知道一味地模仿,而不知道自己去思考创新。(5)教材编排上的学术化倾向过于严重。教材上编排的化学实验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跟实际的生产、生活相脱离,这也导致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理论和实际之间建立不了联系,在实际实践时,不能很好地去处理问题。(6)对实验过程与结果的认识问题。在做化学实验的时候,不应该只去关注最后的实验结果是不是正确的,而忽视实验过程的操作是不是正确、产生了什么现象等。假如只是一味地注重结果,而无视过程,就相当于把生动的化学实验,演变成为了只知道验证某种已知结果的实验。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味地图快,只是要去验证结果是不是正确,也会失去实验过程中的乐趣,进而让学生觉得化学实验很无聊。(7)一味地用网络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实际的动手操作实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模拟实验因其具有简单、便捷、形象等特点,受到了老师的喜爱。但是,最近几年,用计算机来模拟实验代替实际的动手操作实验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也因而带来了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学生在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也会在不知不觉显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的问题有:实验态度问题、不重视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不够规范、环保意识不强等。要想改变中学化学实验的现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学校要加强对化学实验的重视。教师和学生要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认真对待每一次化学实验,而不是应付了事[6]。(2)、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想学好化学,光靠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大量地动手操作实验[7]。因此,要重视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不是以教师讲实验代替学生做实验。(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化学实验教学,大都是给学生现成的实验步骤,让学生去操作,这一做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不断想出新的实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要转变观念,意识到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同样重要。在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实验结果,而忽视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思考。然而,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变化和现象,往往能让学生获得很多重要的化学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4)加强化学的实际运用功能。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用来考试的,更重要的是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9]。

1.2素质教育的内涵

应试教育的弊端显露出来之后,素质教育开始被大量提及。传统的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智力的培养,而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0]。通俗地来说,素质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第三,素质教育中心在于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提高。第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11]。在何慧星和蔡文伯在《论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征》[12]一文中,认为素质教育的特征有:普遍性、全面性、主体性、基本性、针对性、长期性。其中,普遍性是指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部的受教育者,而不是针对某一个教育者。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是一种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的教育。主体性是指受教育者是教育中的主体,教育的目标是使教育者的个性可以全面的发展。基本性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是一些基本性的素质教育。针对性是指对教育者进行一些共同教育外,还要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进行因材施教,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长期性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是一种长期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在短期就能够完成的,是一直持续受教育者的一生。

1.3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以前过度强调应试教育,使学生成为了只知道机械学习课本上固定不变的知识,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今,素质教育的提出[13],使得积极探索中学化学实验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具有了很大的实际意义。研究中学化学实验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深远意义:(1)有助于课程改革的深化。在教学中,不是在教师教完知识之后,学生对理论知识一味地去记忆,而是让学生去实践,来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本课题紧跟时代潮流,不但展示了目前实验教学的最新发展走向,而且也让更多的教师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开始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因而,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推进新课程的改革。(2)丰富化学教学理论。化学这一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要求学生不仅仅只是去重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对于实验操作方面也同样需要重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只知道学习课本知识,而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去运用,要学会将理论和实际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更好地去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当中,达到学以致用。(3)指导实际的化学教学。许多的学者通过对化学的不断研究和反思,希望能够更好地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探索出更好的方法,以期达到更高的要求。化学实验不是简单的口头讲解就能够做好的,它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对化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实际含义。

2中学化学实验对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的研究

科学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都是公民所必备的根本素质。戴安邦先生认为,要想更好地发挥化学的作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化学实验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化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特性,也使化学实验起着不可替换的作用[14]。

2.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实验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15],化学实验是实现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对于中学化学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6]。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而对于创新思维的解释,研究者们有多种看法。有的研究者认为,创新思维就是一种逻辑性的思维,有的研究者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的思维。尽管研究者们对于创新思维的形式看法不一,但是在研究者们的讨论中了解到:创新思维的主要几种思维为发散思维、想象思维和灵感思维。首都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任淑悦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初步研究》[17]一文中,认为创新思维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学生思考之后,提出自己的问题。(2)学生想要去主动探索实验。(3)在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不只有一种实验方案,可以通过思考和不断尝试设计出更多地实验方案。(4)难免会出现一些反常的实验现象,而对实验的反常现象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沟通,对于其他同学提出来的一些实验方案,对其好的地方可以采取,不足的地方,能够及时指出,并提出改进办法。任淑悦认为,除了注重一般的教学原则的应用,还要重视个性化原则、活动性原则等教学原则。也提出了发展问题教学法、挫折演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2.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等,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东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黄春慧,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18]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1)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各种化学反应伴随的新物质的产生、物质颜色的变化等实验现象,往往能够引起学生想要探索的欲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通过构建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化学实验要想取得更大的进展,除了要让学生规范地操作实验之外,还要重视其在开发学生潜能方面的作用。因此,在平常的实验教学中,不要只是一直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应该给学生留一些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时间,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3)发挥学生的创新动机。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的吸引力,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除此之外,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而不是让学生只是处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看实验。通过自己动手去做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从而引发学习动机。(4)培养创新型人格。可以从树立远大的理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战胜挫折的决心、塑造创新个性等方面入手。(5)发展创新技能。化学实验需要学生自己能够动手去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仔细认真才能避免出错,与此同时,学生也会慢慢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学生动手做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6)鼓励创新行为。化学实验不仅仅是简单地动手去操作实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做实验,发掘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学生也要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不断地进行创新。要想更好地把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要遵循激励求同存异、尊重差异等原则。(7)珍惜创新成果。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过度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其实,这个做法是不正确的。重视实验结果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实验过程的仔细观察,珍惜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也不能马虎大意,而要做到严谨认真。

2.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对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9]。近几年来,经过科学研究者们对实验教学的大量研究和讨论,发现其对素质教育的有很大的作用,并将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之中进行运用。苏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周鸣,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1]中提到: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等方面,又分别对其进行了解释。科学知识是由一些基本规律、概念、原理等组成;科学技能包括实验观察等方面;科学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科学品质主要指一些非智力因素方面。通过化学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强化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有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力等。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并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和处理,最终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化学的各种反应是瞬息万变的,各种化学现象是各不相同的,这要求学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发现实验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20]。

3总结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目前,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成为必然.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设备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能够展示课堂相关的教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和课堂教学节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合理掌控教学进度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活动环节,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从听、做、思等方面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内容的进度安排要张弛有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1.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程度,适当加快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不适合提前的教学内容不能提前,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困难的知识点要小步前行,不能超前,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搞懂搞透.2.教学重点要放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思维方面,宁愿放慢教学进度,也要实现大多数学生双基过关的目标,提高教学效果.3.数学题目的解法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究,不要追求题量,关键时要达到练一当十的目标.4.在新课教学时,要注重基本知识的运用,不要拔高教学难度和教学范围,要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去除能力要求过高的题目.5.保证学生课堂思考时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避免出现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课后花费时间补课的现象.例如,在讲“三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时,笔者精心设置如下问题:三条平行直线有何意义?如何判定三条直线是平行的?平行直线判定定理的使用环境有何要求?在运用判定定理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这些问题虽然不难,但是学生不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也很难正确回答.笔者给学生留了5分钟候答时间,让学生相互讨论和小组合作一起思考问题的答案,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6.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在处理例题时,教师要讲解清楚,思路明晰.重点放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图象等的相互转化,化繁为简,排列组合,构建数学关系,解答数学问题,等等.7.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点的讲授,更要注意知识点和与数学有关问题的紧密联系,实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目标.8.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方向,教师从始至终都要将数学思维渗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已知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补充恰当的条件后,求出直线AB的方程.学生补充的条件可能有:(1)已知│AB│=d;(2)AB中点的纵坐标为6;(3)AB过抛物线的焦点F;等等.这样,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通过独立思考提出条件,使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9.采用变式教学方式.所谓变式教学,不仅是针对数学题目的变化,而且是对数学规律进行变式升华,实现对各种例题、数学应用问题的变化处理,丰富习题的解决思路,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例如,在处理数学概念时候,教师要创设与原来概念相关的概念内容,拓展概念含义,并对概念进行专门训练和巩固,实现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根据学习的基本规律掌握数学概念,即先提出概念问题,然后对概念深化理解,再通过练习进行巩固,最后达到拓展掌握.采用变式教学方式,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确立和研究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为了升学率而教学,更不应该围绕着数学分数而上课,应该从数学内容学习、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训练、数学语言规范等方面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实现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师要在学生的学情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提高学生的数学品质.

参考文献

1.岳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浅谈[J].学周刊c版,2010.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7

 

近些年,全国中小学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要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给职业学校的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给学生和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带来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在中等教育阶段如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以下探讨的基本内容。   1实施主动性教学的实践   结合工作实际,在对中等职业学生的教学中实现主动性教学的一些主要实践进行总结。以一节课的实施为例解说:   (1)教材分析。机械制图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语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视图投影原理》是《机械制图》这门课里的重点章节,整个机械制图都是围绕三视图展开和深入的。中专课程不能讲得太难,以“必需、够用”为基准,突出绘图与读图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独立制图识图、完成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情分析。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与自控能力都比较低,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比较差,自我要求不高。课程对空间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很多学生前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学习一段时间。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就慢慢失去信心,很难坚持学到最后。追根溯源,是因为很多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时代已经成了只重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早就习惯了“编外人员”、“旁听生”这样的身份,对此也逆来顺受,更不愿去自主学习。   (3)教学目标。掌握三视图的投影原理,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难点。三视图投影原理。   (5)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6)教学过程。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有三投影面体系的构成、三面投影、三视图。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分配任务,学生自学(此环节大约10分钟时间)。把知识要点和思考的问题(知识点有:三投影面的主要构成要素、何为三面投影、都包括什么、如何看三视图)写在黑板上,让他们自行从书上找到答案,这期间不允许讨论。目的在于让学生先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准备接下来的分组讨论。第二步,学生分组,教师指导(此环节大约15分钟时间)。四人一组,分组的时候基础好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搭配开来,让大家互相交流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学习的时候先要求组内学生每个人都“当小老师”,向组内成员讲解自己的答案和想法;讲完后,听的同学对有疑问的地方应提出,讲解的同学应予以回答,这是关键的地方。此过程学生自行讨论,尽情发挥,不论讲解的对与错,都积极参与,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此环节对那些后进生尤其见效,平常比较被动的学生此时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这个“小课堂”里主动学习,参与发言;而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也会担负起“小老师”的责任,主动给组里的成员讲解,甚至督促其学习,所有学生都非常活跃。教师的任务就是先让学生随意讨论,只在发现学生讨论难以继续的时候再给予简单的指点和引导。第三步,学生汇报,教师点评(此环节大约10分钟时间)。每组选出一个中心发言人,向教师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此时针对每组的答案分别做简单的讲解和提点,帮其指出正确的方向,再让学生做剩下的思考讨论题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第四步,交流学习,分享成果(此环节大约5分钟时间)。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学生们基本对本组的观点已经很明确。此时教师在每组选择一个“小老师”互相到别的组交流观点。这样每组成员都可以听到别的组的观点,并可以引起新一轮更为深入的讨论,加深效果。第五步,集中学习,教师总结(此环节大约5分钟时间)。教师把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和有争议的地方与全班同学一起进行分析、讲解、总结,加深学生理解。   (7)课堂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以往很多,积极性很高。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我当小老师”教学法也不例外。所以在选用此法的时候有两点需要注意:①学习内容要尽量与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相适应,太高或太低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②老师要能注意每个学生的表现,控制好课堂,起到“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2思考与建议   2.1自主性学习理论实施的必要性   (1)政策导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与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学习。   (2)学生面临的挑战,使自主性教学的实施迫在眉睫。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马上就要进入社会,离开教师的指导独立学习和工作。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尽快学会如何与社会工作接轨就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3)传统教育的误区与缺失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的需要,可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难以长期大面积地使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2新课程改革以信以实施的原因   (1)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新课改未实施前几十年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状况,都是在以行为主义学习观为指导,突出以教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强制的。课堂上教师以“严师”自居,还有的教师对学生课堂违纪行为进行训斥、罚站,以期通过这些强化手段让学生掌握目标知识。这些都抑制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创新性发展。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p#分页标题#e#   (2)评价机制的制约。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用标准化的应试试题检测、考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创造性,师生都只能墨守陈规。其实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体现在片面的标准化应试能力上,更体现在实践运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上。由于应试的压力,使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机制最终走向单一、片面。这样就从根本上约束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自主学习氛围缺失。很多学生,包括社会上很多的消极意识都认为中专就是混文凭,学习是次要的。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本身的问题,给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又加大了工作难度。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学生无论是课堂上、课外活动中、家庭的学习环境里、社会交际运用等诸多方面都有自主学习的浓厚氛围,这样就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否则,自主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   2.3进行自主教学的措施   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再用新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遵循主导性原则,转换教师角色,引导学生为主。学生的学习既受外部动机的影响,也受内在动机的驱使。自主性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内部动机,这就促使教师要转变角色,从传统的学习控制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从“教会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上,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主动性教学的核心。教师应建立朋友式新型师生关系,这是新课改的关键。中专生的认知、个性、社会性都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具有强而敏感的自尊心,有较强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但如果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能使他们能感受到被关心、理解、信任,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多包容学生,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多一份热情,多一点耐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主动性教学的成功因素。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时机,对学生的点滴成功都应给予激励,时是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使他们产生成功感,从而真正进入“能探风雅无穷意”的境界。   (2)创设自主性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宽容的学习气氛,这种学习气氛是自主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能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大胆探索勇于发现的勇气。在自主性学习中,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这不仅有利于和谐气氛的形成,也有利于共同提高。   (3)创设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质疑和意义建构五个部分,具体如下:①情境。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马上就要进入社会,接受实际工作的考验,学生自己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乐于去接触实际工作中能遇到的问题。②协作,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协作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协商的意识。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③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这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④质疑,使学生真正能够成为自主学习主人。学贵在思,思源于疑。所以教学中要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展示主动参与的个性,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提倡讨论,大胆尝试,鼓励质疑,这是构造和谐课堂的有效途径。有所疑,才有所思,才会有所得。只有善问的学生,思维才敏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⑤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4)丰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教学模式,让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应适时、因地、因人而异,有气氛、有情调的学习环境和手段,才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学习动力,让学生愉快地投入到良好的情境中使他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5)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为学生指点学习门径,铺设学习台阶,课堂教学是师“导”生“演”,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积极引导。   (6)运用全新评价机制,激发学生成功欲望。教师应运用激励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阶段性、综合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保护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过程性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即合作、交流、探究,课后作业等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更要关注操作性,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8

(1)教学知识的起点高,不符合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是函数,针对学生的专业,再进行深层次的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学习。立足于学习职业高中数学的条件,对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部分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整体数学素质水平不高,不能达到学习职高数学的条件。

(2)数学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教案进行教学的方法已经非常陈旧,很多教师都没有指定符合自身的教学方式,只简单地讲解课程中要求的部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非常少,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机会向教师反映对所学知识的困惑,教师和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质量无法提高,长期以往,形成了教学中的恶性循环,不能达到职业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

(3)知识传授不全面,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低下。

数学教育要求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知识传授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双向发展。然而,在职业高中数学教育中,却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教师只简单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教师十分在意自己的教学成果,并把情绪带到教学课堂中来,这二者之间的矛盾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再加上教材跟不上教学内容的需要,导致学生不能有效进行学习。因此,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开设通识课程十分有必要。

(4)教学内容不完整。

目前,大部分职业高中的数学教材都只停留在普通高中教学的基础之上,教材内容不能满足职业高中学生的需求,对学生日后走上岗位也没有帮助。另一方面,职业高中学生相较于普高学生,学习水平不相等,且这种不相等还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学生之间。职业高中的教材是统一的,不能充分考虑到各个专业、各个水平的学生的需求不同,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多样化要求。除此以外,职业高中要注意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即使是对于偏理化学科也要能做到这一点。不能关注教学的严谨性,而是要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职业高中数学教育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2.1立足于通识教育,改革教学内容

在职业高中数学教育中,可以通过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资源中,利用通识教育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开发出数学蕴藏的知识。职业高中数学的美不只体现在思维方面,透过数学,还能看到大方之美、融洽之美、抽象之美。因此,职业高中教师要能够指引学生发现数学中存在的美,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讲解数学的历史来源,数学教材中每一个理论知识点都是由专家学者经过长期的验证总结得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简化职业高中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有创造性地选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如开展数学专题讲座、进行实践教育等形式,将课堂要传授的知识与市场要求、学生就业充分结合到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2.2立足于通识教育,调整教学目标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口号可以被总结为:帮助学生发展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通过通识教育,将数学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课程已经处于改革创新阶段,但是其基本框架不变,仍然是要做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是在进行基本知识理论传授的基础之上,实现知识的延续。获取数学的理论知识不仅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点,还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依赖点,更是数学教育的基本路线,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作用。另外,数学教学的主要作用还体现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上。数学能力是指能够达到数学活动的要求,也指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的潜在能力。数学学习能力与数学基础理论息息相关。基础理论是能够通过书面知识进行传授的,而数学学习能力是抽象化的,只有在掌握足够多的经验之上,才能拥有数学学习能力。基础理论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做够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就不能构成数学学习能力。基础理论作为桥梁,能够辅助学生养成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数学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出数学教学的作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重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放在主要工作内容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能力的形成需要数学理念的支撑,从而创建出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养成,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以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行为与思想上的相统一,发挥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3立足于通识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数学考试的目的不是要学生难堪,也不是要求学生学习成绩有多高,而是为了能够检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掌握的情况。笔者认为,职业高中可以将考核方式分为两种,笔试和实践考核。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进行考核;实践考核是参照教学目标,教师单独设置考试题目,题目围绕实际应用为中心,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考核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将全班划分为几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进行评比。这一过程主要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查阅资料、进行沟通交流,旨在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就学生研究出的结果进行分析,教师在从旁给出相应的建议。由此,两种考查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2.4更新教学理念

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具有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通识教育是职业高中根据社会变化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理念是坚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不同,它是学生进行整个职高学习的前提条件,对学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职高数学教学要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力,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坚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主要位置,充分体现它的作用性。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能够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数学逻辑思维、数学活动、数学视觉欣赏所占的比例,让数学与其他科目更加和谐;其次,要充分协调好数学学习与专业教学的课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性;最后,教师要体现出数学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获得理性情感,以及数学审美欣赏能力。

2.5立足于通识教育,加强职业高中数学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高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学校和教师要能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加强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力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数学学习技巧。要能够做到以上几点,要求教师: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职业高中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学十分不利,立足于通识教育,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并全面落实到教学课程中。第二,要切实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第三,要切实加强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很难有效提高,这需要教师的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生运用数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企业的经典案例,创建数学知识框架。另外,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是通识教育的一大重点。职高数学教师也要能够涉及带其他专业知识,诸如政治学、心理健康学、数学审美学等,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人文、军事发展等多方面领域的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同时,要切实加强与学生专业知识的联系,让数学教师参与到相关的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加强职业高中数学教师队伍建设,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职高数学的目标。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