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论文范例

职教改革论文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1

1.社会需求对人才技能的决定作用使得人才培养功利化

1998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而这一现象正是社会生产对人才专业技能的依赖所引发的。没有专业技能,毕业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而如果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高校的招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高校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生存与发展,高校在本科专业设置的层面过于专业化,且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急功近利的专业设置理念导致大学基础科研功能的丧失殆尽,长此以往,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创造生产力,但是却失去了发展生产力的能力,社会的进步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不具备素质教育经验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一些,甚至在大学阶段依然如此。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很少拥有素质教育的思维,即使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无法切实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模式始终禁锢着他们的思维。教师是推动素质教育施行的一线力量,打破传统教育的樊篱,摸索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资源与教育投入有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学生涌入高校,人均占有的教学资源明显减少。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发生新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主要包括实验场地、实验教材、教学仪器、图书馆和自习室等硬件的更新,而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20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4%的目标。然而直到2012年,这一目标才刚刚达成。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长期乏力,一方面难以为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使得高校不得不通过实行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来募集足够的资金以维持自身的发展。然而教育工作是不能将其作为产业进行的,教育投资必须由国家进行整体控制,以此缓解大学生经济负担,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

4.僵化的体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虽然许多高校有综合测评机制,但是分数仍然占了很大的成分,中学时代的强大惯性仍然在影响着高校的考评机制。高校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是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并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教学的灵活性不强。一般教学计划都是在开学初就已经制定好,而且十分具体。这就使得在教授的过程中各项进程限制得很死,很难讲授一些即兴发挥的内容或者新发现的研究结果。另外,提前修完某些课程的学生也无法提前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学习内容无法自主选择。一旦确定了专业,所学课程就已经被限制死了。虽然高校有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但是那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根本不是学生想学的。学生选课只是为了凑满学分,这样导致了学分制度虚有其表,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最后,课程考察方式仍然是机械的以考试分数为主,某些平时对学习投入不够的学生通过期末阶段专门应对考试的突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而无法真正将学生的真实水平区分开。流于形式的考察方式和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使得真实水平较高的同学失去了学习积极性,荒废了学业。

二、确保高校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几点建议

1.抓住学术导向与社会导向的契合点,将其统一于高校教育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要使高校教育完全脱离社会导向而单纯以学术为导向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可以将二者统一于高校教育。淡化日趋浓重的功利味,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相反,施行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拉动社会需求,为社会需求服务,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社会需求虽然对高校的专业化教育导向作用巨大,但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终还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原因是,以学术为导向的高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独特的眼光,以学术思维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创造性理念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们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出现新的消费点,最终使社会得到发展。

2“.受人以渔”,改应试教育为应变教育

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在毕业之后的5年,大学阶段学习的知识中有80%已经无法应用于实际。这样的情况意味着毕业生必须具有不断接收、消化、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才,要授人以渔,应试教育不行,旨在获取功名的功利教育也不行,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担当此任,也就是所谓的应变教育。应变教育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注重哲学思维的培养并且与实际相联系,避免空洞。随着越来越多交叉学科与综合学科的出现,哲学可以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似的学习方法,无疑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作用是明显的。第二个方面,要强调从复杂事物中提取普遍规律,掌握方法论,将教育的重心偏向于对事物本质的探索而不要过分在意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3.春风化雨,从社会大环境入手来影响高校改革

高校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其改革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支持,素质教育的施行阻力就会很大,因此有必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大众的看法来保证素质教育获得社会认同。要做到这点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以此为窗口向社会展示素质教育的活力。不要用冷冰冰的分数来代表学生,应该建立健全新的切实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健康状况等全面向社会展示并且使之具有可信度。

4.根据实际情况,将儒家思想的精华融入素质教育

古代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将工商业视为末学,将具有高尚思想道德修养的士放在很高的位置。与注重专业技能学习而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现代大学一样,这无疑是两个极端,可以通过借鉴,将其中和,应用于素质教育中。

三、总结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2

一、职业学校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1.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的复杂化、多样化、技术化、现代化、信息化使生活和职业瞬息万变,这就使当代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否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了将来能否为社会所接受的重要标准。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要学习适合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应该具备的技能技术,培养与发展相应的能力结构。只有将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技术素质三者有机地结合才能成为当今社会职业学校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结构。

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终身学习是人一生的学习过程,也是21世纪的生存法则。在我们跨入21世纪的紧要关头,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迫切的也是明智的选择。

二、职业学校应该给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

1.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学校的教室、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是一所学校基本的教学条件。职业学校应该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改革,规范管理,把有限的教育投入使用得更好,用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快教育发展的刀刃上。

2.为教师创造科学公平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

科学公平的奖励机制可以满足教师个人外在和内在的需要,它是学校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谋求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而制定的,因此组织的利益要适合不同教师的期待价值和期望概率,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奖励效果。这个效果需要一个公平的评价机制,因此做到按劳分配,论功行赏,做好量化积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3.规范教师的言行

教师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人员,教师的言谈举止、专业知识的强弱、专业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更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4.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人际生态环境,而以生为本的行为养成教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中,根据学校的发展及学校的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和分享的,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制度为手段、以职业学校教学的专业精神为核心、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综合体。

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职业教育所设立的专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标志,也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根本所在。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地方,是向劳动市场输送专业对口高质量人才的地方。因此,职业学校应该做好社会人才市场的调研,根据劳动市场的需求设立自己的专业,组织教学活动等等,由此来确定职业学校发展的方向。

1.职业学校要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念

现在学生生源紧缺,很多职业学校面临关闭的状态。在这种条件下,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克服困难,寻找目标,爱岗敬业,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灵活多变

职业学校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条件,开创性地设置适合自己的专业。设置专业要对路,适合市场的需求,这样培养的学生有出路,毕业后就能很快上岗。校企合作就是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3.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辅相成

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定期参加一些短期培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跨出校门就能直接上岗,受到社会和企业的一致认可。

作者:刘延兵 单位:济南市第六职业中专

第二篇

一、中职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1.中职教育管理的环境复杂性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很多人看来中职教育一直属“低端”教育,对中职学校培养人才感到怀疑,因此直接导致教师无乐趣施教,学生没信心求学。中职学校间相互低毁搞恶劣竞争,学生间相互干扰,学校教育管理的理念跟不上,校园综合管理层次多,难度大,复杂性高。

2.中职教育管理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

中职由于发展环境、生源质量、管理机构、师资构成等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有各自为政的,有不切实际的,有死压硬堵的,也有普中式管理的等等。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科学的规划,没有一个良好的运行体制,缺乏正能量的引导,极大的影响了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中职教育管理改革的新思路

1.科学制定中职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

要使一个理念得以很好的实施,体现成效,机制很重要,没有机制保证,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因此中职教育管理必须有适合自己环境的运行机制,机制的建立要紧紧以办学理念为准绳,注重提高教育与管理的理论层次,注意反映教育与管理的系统性、一贯性,要科学规划,突出管理特色,形成一年级突出校纪校规、成才观教育,品德、礼仪,卫生行为,课外、课堂行为管理;二年级突出学习、成长、责任、成人宣誓教育,技能教育,突出抱负、吃苦教育;三年级突出理想、感恩、就业、创业、人生价值教育。明确每年的教育管理目标,围绕目标制定制度,制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体现学校的实际,突出学生的特点,真正体现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要积极考虑新问题给教育管理上带来的难度,制定并完善学校细化的规章条文,奖罚分明,要善于利用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学生之间以致形成你争我赶的积极向上的校园优良局面,要明确学校相关机构各自的职能,层层负责,各有重点,全方位的构建成学生从人学到毕业的“教管一条龙,进出一条线,招生、德育与管理、就业指导三位一体”运行机制,促使学生在一个好的运行机制下面学习、成长、发展。

2.重点推进中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三自管理”的效能

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内因是决定因素,在工作中既要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客体,又要注意发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中职学生由于其所处的年龄阶段、培养环境的影响,表现欲很强,自我意识强,具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内心脆弱,他们普遍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被老师同学认可,所以注重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管理”作用,对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培养学生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消除对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依赖思想,使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由被动变为主动,从幼稚走向成熟;二是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服务自己的意识和责任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增强辨别是非、对错、美丑的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三是抓好“三自管理”的主力军(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党团校学员)的培养和管理,加强学生党团建设,发挥学生党员、优秀团干、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先锋形象及榜样作用,大力引导他们在学风、校风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工作等方面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四是注重发挥社团在“三自管理”中的阵地作用,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断发展。发挥学校团委工作的优势,利用其开拓创新特点,加强对社团发展方向的引导,帮助学生社团把握健康的发展方向,加强对社团负责人的培养和教育,社团要能够结合学校实际自主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

三、积极转变中职教育管理的管理方法方式

由于开展中职教育学校一般是中高职教育并存,学校面对两种层次的教育往往是顾此失彼,有的甚至造成相互影响,学生也感到很不适应,无所适从,因此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管理的规范。首先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逐步形成教育管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是党群组织,行政处室;还是教学科研、教辅、后勤部门,都要增强主动做好学生工作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做到心往育人上想,劲往育人上使,真正形成“领导带头抓、部门主动抓、教职工参与抓”的齐抓共管的局面。实行例会制,及时通报情况,总结经验,研究措施,解决问题,组织、协调、检查、评估各相关部门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是否到位。其次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发挥学生会的工作优势,通过问卷、谈心、收取信件、参与体验等方法,深人了解学生中实际问题,及时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要发挥一些机构的督查职能,加大督查力度,对一些有碍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思想行为坚决予以遏制。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构建好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真正促进中职学生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

四、结语

总之,中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确属于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今技能型人才缺乏的时代,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要日臻完善,以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同时在工作中还得注重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知难而上。要设法让各部门、各环节统一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教育管理水平不断向前发展,更好更多的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合格人才。

作者:徐正来 单位:江苏省邢江中等专业学校

第三篇

一、中职教育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无论是哪一类学生,上中职都有一个“学点实用技术,拿个文凭好找工作”的共同目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中职毕业生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并不足以支持他们进入技术领域工作,绝大部分的中职毕业生都是通过学校安排的校企联合办学、合作等渠道,直接进入了各种各样的劳动密集型工厂,从事最初级的加工、制造等普工工作,这样的工作技能只需要企业给民工强化培训两天就足够胜任,一天到晚在流水线上重复同样的事情,上螺丝、打孔、贴商标……完全谈不上什么技术含量。如此结果让大家对于当初选择中职学校产生了质疑,学生和家长的不满意又直接导致了中职学校招生难,这样的恶性循环让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如果不解决中职学校能否教给学生实用技能的问题,就无法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中职教育的尴尬现状,这就是中职教育的实用性改革的必要性。

二、中职教育改革的方向

教育本身是一项周期比较长的事业,它所产生的效益很难做到立竿见影,这个过程有时几年,有时十几年,有时需几十年才能显现出来,这就要求中职教育的改革,必须要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能够做出快速甚至超前的反映。所以,中职教育的改革,要以职业前景为导向来规划设置软、硬件设备、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不断的根据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形成多元化办学、多元化教育的格局。

拿计算机系的专业设置为例,计算机行业是属于技术性强、非常具有包容性、就业前景特别宽广的行业。而我们现在的中职教育的计算机系里面如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课程设计的太过于笼统、不细分、无特色,多以理论课为主,像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数字电路等,太偏重于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学科的系统性,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不够重视。好多从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单纯运用从学校学到的这些知识,是毫无实践性的,根本就不足以支持他们进入相关行业从事技术性的工作。中职教育的这种缺陷成就了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各种私立技能培训班,很多学生也把求知的目光转向了这些培训班,去这些专业培训班(平面设计、D3动画、游戏动漫等)报名学习。和在学校中学习的情况相比较而言,反倒是培训班里面所学习到的东西更加能够融入到工作实践中来,为毕业生创造出巨大的实用价值。

如果从职业的导向出发设置专业,想要从事广告类工作的直接学习色彩、美术和平面设计类软件,想要从事软件类工作的直接学习高等数学和各种编程语言及应用,想要从事游戏类工作的直接学习D3动画类软件,想要从事影视类工作的直接学习影视后期制作、剪辑软件、想要从事建筑类工作的直接学习CAD制图、环艺设计类软件……在课程设置上适当的减少理论课,相应的增加实践课、应用课,做好相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和管理方案,引进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分类建立实验室、机房、计算机网络,加强教学研究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做好考核和教学管理。这样,计算机系就产生了新的专业:平面设计专业、软件工程师专业、动漫游戏专业、影视制作专业、建筑设计专业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以致用,出了校门就可以尽快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

学校通过成功的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得到优质生源,并与用人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构成一个相辅相成供应链条,良险循环一旦形成,必然将会持续健康发展。计算机系的改革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其他专业的改革也是一样,本着以职业前景为导向的思路,科学的规划设置专业,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再根据专业内容配置师资以及软硬件设备,做好教育管理,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对社会、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经济中,使学生学会并善于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技能水平,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的实用性改革,就是根据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因需育人,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拿行业标准和用人要求作为中职教学的基本目标,及时、科学、合理的调整专业结构,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制度,多开发理论与实践并重、实用性强的课程,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使中职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所需求的技术人才流向趋于一致,真正展现出中职教育的独特魅力。

作者:李丽 单位:平凉信息工程学校

第四篇

一、明确教育目标,着眼素质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明确的思想。今天的学生今后将是我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囯家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一个优秀的职业技术复合型人才所具备的不仅仅是优秀的职业技能,更需要具有高尚的素质和独立的人格。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既担任教书任务,同时也担任育人任务。“树人”是中职教育的教师承担的重要义务与责任。中职教育的对象是年龄在16岁左右的学生,这个年龄段被称为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人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传递正面能量,?替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取向。中职教育所面对的学生正在逐渐地形成自控能力,因此需要监督、引导。

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性格有如下表现:自尊心强、激进好动、情绪不稳定、做事不能善始善终等。针对以上特点,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笔者认为既要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又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创造成功。及时表扬学生在自我发展方面做出的各种积极的努力,有意识地创造学生自我发展的机会,认定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可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帮助学生表现自己,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任意的塑造人,教育只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并在此同时实现其个人与社会的价值。我们的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一代人的风貌,教师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我们在选择教育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规律,循循善诱,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给学生以希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激发学生兴趣,运用科学、适宜的教学手段

正确的教学思想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自觉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设问。在课堂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人的思维是要不断的用脑。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要结合教学实际使同学明白“聪”耳要听,眼要看,口要说,心要想。

第二,举例。在课堂中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联系,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延伸,了解更多的实际经验。

第三,调动。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吐字清楚、简明扼要、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敦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学要建立起督检机制,在课堂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监督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检查作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教学中的反馈信息要认真分析,实事求是地制定出计划和方,教会学生眼到、心到、手到,用心、虚心、专心。

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身清白,两袖清风,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我们教师共同的自勉。自有教育以来,教师用自己的劳动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奋好学,自己就应该是勤奋好学的典范。《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知识更新加速的时代,教师要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传统的中职类学校授课时大多采用板书、教案、讲授的方式。现代的教学器材可以为学生展示更多案例、视频,课件也更加生动形象。教师熟练使用电脑、各种软件可以丰富授课内容,?敦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把人类的历史先人经验保留下来并传授给下一代。

四、"教、学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在教学工作要始终坚持“授人以鱼,一餐之需,教人以渔,终身受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二十一世纪提倡的是素质教育,高分低能是不可取的。教师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计算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始终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按照知、情、行、恒的规律,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而不是给学生一条鱼。教育绝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技能,而是要增长学生才干,发挥学生天赋,促进学生发挥更多的创造力。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观参与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因此研究教育就是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使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的“教”变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在一起,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达到教育的终极追求,“教”的目的在于“不教”,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我们只有通过自己不解的努力,把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学习目的要求是什么明确地教给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注重教师的指导性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自治性主体作用,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类学校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积极研究的课题。

作者:张坤 单位:四川省工业设备安装技工学校

第五篇

一、中职教育管理现状

(一)教师方面

教师管理理念落后,教育思想相对滞缓。面对消极且有很多积习的学生,部分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带有浓重的轻视色彩,不能从教育本身出发去关爱他们,而多是管而不教,如单纯重视纪律,坚决压制个性;一味重视安全,忽略人性发展;绝对坚持高压,过度轻视情感。很多教师只要学生服从纪律,不吵闹、不早恋、不带来负面影响,就万事大吉。这样的管理方法简单、粗陋,不但不会管好学生,而且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二)评价体系落后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依然是以成绩为主,单纯地以分数定优劣,这种考核方式违背了以综合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原则。特别是在德行评价方面,仅以是否违反纪律、打架等来评定学生的好与坏,完全不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其发展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压制。

二、如何做好中职教育管理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乘长风破万里浪,勇于改革,积极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不断学习先进思想,充实自己的头脑,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让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中建立自信,找回自我,走向美好未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爱学生,让他们摆脱被冷落的自卑意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在职业教育和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信满满地成长。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处于变化发展中的身心特征,尊重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性,不能把学生当成机器,控制其思想、言行,而应当求同存异,给学生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自由的发展空间,接纳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选择,重视学生做出的独立判断,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赞许中获得成就感。再次,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做他们的严师益友。师生交流中,教师要放弃师道尊严的观念,与他们交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慢慢教导,渐渐感化。只要情到深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改变学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创建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原有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应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构建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技能和德行的共同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实现评价的多样化,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功能,从而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肯定,告别自卑,建立自信,全面发展。

(三)定位技能发展,用实践检验成果

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和能力,而社会实践是检验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建立合理的实践机制。让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充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技能,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检验、自我成长。

(四)建立优秀学生管理团队,实现学生自治

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我们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如建立一个优秀的学生管理团队,让学生自治,以发挥他们的管理能力,让他们自由驰骋,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自治中,教师要对其加以引导和监管,以避免学生管理中出现重大失误和错误。

三、结语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做好中职教育管理,教师就应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中,搏击风浪,破旧立新,实现突破,以促进学生的真正成长,开创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作者:李景富 单位:山东省无棣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第六篇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受到激励、鼓舞和指导,体验平等、民主、尊重、友善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中职教师同时要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能正确认识传统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把备课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上,放在学生问题探究的需求、思考能力的提高上;把导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试重点放在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查上。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多维度互动教学方法

1.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教师在内容选择与组织上要体现“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教材重、难点进行集中讲解,通过设置小组讨论、情景表演、演讲等环节,把技能训练和知识讲解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做中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

教师要积极探索开发基于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医院的工作流程、典型工作环节或场景来设计教学内容,按职业需求和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以职业技能目标统领学习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职业场景模拟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课堂上积极参与活动,课后开展实践项目,从而缩短了学校与职场的差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另外,也能带动学生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

3.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如今的中职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差,知识面较窄,迁移能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文化、健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而难以理解所学内容,使得很多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并且学生也体会不到礼貌礼仪、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的重要性。因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其阅读习惯和综合素质是帮助其突破学习障碍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搭建支架、头脑风暴等活动使学生发挥主动性,通过课外阅读获取信息,掌握阅读策略,体会学习的快乐。

4.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改变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现状,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空的容器”,而要认可和尊重学生,把学习资源整合后交给学生,把大量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心理需求,从学生完全依赖教师到完全自主,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游戏、做手工、演情景剧、讨论、辩论、竞赛等)的形式解决学生实践量不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负责,互相支持、信任、帮助、配合,相互沟通,解决问题,可加强学生间的交往,增强学生的情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交技能和民主价值观,而这些素质终身受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学模式改革以角色转化为起点,以创新为核心,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主体地位。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引进多种现代教学手段

1.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使原来单一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趣味性和人文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选定一些内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背景知识,组织内容,独立制作课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讲解。

2.建立教学网站,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建立教学网站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借助教学网站这个平台展示相关教学课件、典型教案、课外习题等,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链接(如背景知识搜集、文化视点、在线医学词典、影视作品、英语歌曲、名人演讲等)。此外,网上师生互动平台方便师生交流和在线答疑。可见,网络资源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料,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

3.利用图书馆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网络媒体的发展对纸质媒体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图书、报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帮助其构建知识结构,调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思考和体验,并有意识地组织一系列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搜集阅读资料、简要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办学习报、组织专题讨论、开展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辩论、表达个人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的调研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四、改革传统评价方法,构建多元评估体系

1.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

质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以及在具体情景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价方法有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及成长记录等,还可采用辩论、表演、手工制作、写作等方式进行。

2.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活动记录、测验等方式进行,更适合评价学生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它注重学习过程,通过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结果,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形成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改进教学,同时也能够促进学校改进管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教师和学生共同从课内、课外两方面制作评估表,由学生自评和小组成员互评课上表现和课外活动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了解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情况,并依此调整教学方法;学生能主动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体验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学生互相督促,共同体验学习乐趣。

五、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加强了师生互动,在教学内容设计有不同预期目标的任务,能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乐趣,并在查找资料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又提高了专业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自己首先要学在先、练在先、做在先。教师除了具备教授、讲解等技能,还要掌握设计、组织、参与、点评、监控等综合技能。因此,教育教学改革能促使教师积极地、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相长,从而成长为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3.促进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新的教学模式适应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中职学校建设特色精品课程和优秀的教学团队,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实力,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钱磊 单位:甘肃省卫生学校

第七篇

一、中职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期待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任务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项民生工程。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以“以就业为导向”,保证学生成功就业,并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再就业培训等社会服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新提法赋予职业教育新的内涵

发展职业教育一直是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的重要内容。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十七大报告从优化教育结构的角度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十七大报告提法相比,“大力发展”转变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转变为“现代职业教育”,这一全新提法为职业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何谓“现代职业教育”?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提出,“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达到三个总体要求,即让人民满意,具有中国特色,达到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同时还具备三个总体特征,一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二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三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职业教育真正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要求。总之,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必将使中职教育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中职教育大有可为。但是,由于受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政府对中职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学校教学设备不齐、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原因,当前中职教育还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尤其是中职学生的发展现状,让中职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中职生的现状与学生观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作为中职教师,必须客观面对中职生的现状,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中职生的现状分析

中职生正处在青春成长期,他们心智还不成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表现在:心理两极分化较为突出,要么自暴自弃,要么自我膨胀;自尊心强,但情绪偏激,爱冲动,易叛逆;好奇心强,但是非辨别能力差。他们普遍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怕受挫。在学习方面,中职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学生连最基本的初中知识都没掌握好。这一群体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较差。在日常行为方面,他们自控能力较差,纪律观念淡薄,我行我素,思想懒散,不思进取,好逸恶劳。部分学生言谈举止不文明,甚至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如,吸烟喝酒、打架斗殴、沉溺网游。由于中职生心理素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方面的“三差”,导致中职教育常常出现“三难”,即学生难于沟通、难于管理、难于就业。造成中职生“三差”、“三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社会因素看,由于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或学生往往对职业教育持消极态度,走进中职学校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市场经济带来的金钱至上、“读书无用”等负面效应,以及充斥网络的凶杀暴力、黄色暴露等不良诱惑,也是造成中职生理想缺失、行为失范的社会原因。其次,从家庭因素看,中职生多数来自社会中下阶层的家庭,他们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拥有量方面均处于相对弱势,留守儿童、问题家庭较多,部分家庭不完整或父母亲感情上的不重视,教育方法的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等,造成中职生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缺失。第三,从学校因素看,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唯分数论”、“教师中心论”等落后观念在中职学校仍然存在,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社会脱离。加之政府对中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教学设备缺乏,“书本上种田”、“黑板上开机器”,空洞说教、照本宣科等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中职教师的学生观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引导出路。作为中职教师,我们不妨转变一下观念,换一个角度看学生,换一种方法教学生,换一种机制评价学生。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第一,树立“学生主体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中职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树立“学生主体观”,将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转变过去“教师中心论”的思想,从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需求出发,努力做好“四者”,即学生思想的启发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行为的校正者、学生心灵的感化者。具体来说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关爱学生。中职教师要有“大爱”精神,真正做到“以父母之心,兄长之情关爱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其次,要平等对待学生。中职教师要树立民主师生观,能够“俯下身”来与学生交往,真诚与学生交朋友。适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困惑,尽力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难题。第三,要学会赏识学生。中职教师要能“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向上、向善的愿望。要善于发现中职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向良性化方向发展。

第二,树立“全面发展观”。教育部宁波师资培训中心主任、职业教育专家任君庆教授提出,职业教育不只是培养掌握一技之长的工人,而且要具有公民意识和职业道德,能够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幸福生活,并且具有批判、反思、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自主的学习不断地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作为中职教师,应将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发展观”。当前,中职教育的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部分中职学校片面强调办学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社会效益,追求职业教育的“短、平、快”和利益最大化,将“职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职业培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中职教师往往只“教书”不“育人”,只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良好品行的培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中职教师,我们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会学生掌握精湛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要在教会学生做一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社会人”的前提下,使之成为一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并且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第三,树立“全员育人观”。中职生“三差”、“三难”的现状为教育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付出加倍的努力。中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职生的教育管理绝非仅仅是部分班主任、学工干部的事。因此,作为中职教师,应树立“全员育人观”,汇聚多方力量齐抓共管,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全体教师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育人理念,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同时,加强与学生家长、社会力量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进而成才成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中职教师心理调适的策略

当前,由于社会期望过高、工作生活压力过大等原因,中职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职业倦怠。它不仅损害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品质和发展。

(一)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主要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环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败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情绪倦怠。时常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遇事易躁易累等。第二,工作冷漠。对教育工作热情消失,工作动力不足,对学生缺少了足够的爱心和耐心等。第三,低成就感。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没有意义,经常体验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等等。

(二)克服职业倦怠心理调适的策略

1.练就正向思维习惯,学会快乐地生活:正向思维源自于积极心理学,简单地说,正向思维指的是在人们遇到困难、挫折或者挑战时,不要被负面情绪所左右,不要责怪自己、抱怨他人;要正面迎接挑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职教师应养成正向思维的习惯,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学会健康快乐地生活,并以此去影响学生。

2.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中职教师应自觉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经常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体会不良情绪可能带给他人的感受,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3.正确了解压力,尽量减少压力源:适度的压力有益身心健康,并产生强大的工作和生活动力,而过度的压力则会损害身心健康,降低工作效率和幸福感。中职教师面临着来自社会、工作、家庭及自身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应适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适当降低期望值,尽量减少压力源。

4.学会建设性地宣泄、排解不良情绪:焦虑、烦闷、忧郁等不良情绪是一种负能量,若不及时加以释放,就会像定时炸弹一样,一旦触发即可酿成大难。中职教师应学会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合理地宣泄、排解不良情绪。比如:向朋友倾诉、适度运动、欣赏音乐、充足睡眠、写作、出游等等。

5.学会自我激励,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是一个清苦的职业,但光荣而神圣。中职教师要适时调整自我期望值,学会悦纳自我,善于从生活中多方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学会体验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和成功,享受工作着的幸福。

6.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广泛的兴趣: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中职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适时充电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心理弹性,形成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还要调控好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发展兴趣爱好,如旅游、绘画、书法、唱歌、跳舞等,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进而缓解压力,消除职业倦怠。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3

一、外贸跟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操作比较薄弱

很多高职学院因为实训条件和师资的限制,还是以传统教室的理论教学为主,还有些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外贸跟单员考试的应考倾向。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比较欠缺。有些院校在课程的安排中也进行了相应的实训课程,但理论课程和实训操作课程基本是分开的,有时是多个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在实操训练中用到的理论知识往往记忆不清,也达不到理想的巩固和训练强化的效果。

(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外贸跟单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才能灵活地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现在高校在引进教师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学历或职称,大都是硕士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外贸跟单的专业知识,真正具备外贸跟单实践经验的教师很少,很多老师仅能纸上谈兵地从学科体系的角度向学生介绍外贸跟单流程中的各个知识点,这样也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选用局限性大

作为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细分出来的岗位,外贸跟单类课程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还不够成熟。比如教材方面,现在市面上外贸跟单类教材很少,教材内容很多是根据外贸跟单员培训考试内容编写的,内容涉及面广,而且许多知识点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重复,学生学习起来总感觉是以前学过的,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学生对商品知识的缺乏

外贸跟单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和具体的产品相结合,前期从跟单员接触到产品的订单开始,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订单的各个条款,特别产品质量的各项要求,比如跟单工作中最为复杂的纺织品,对于纺织品的面料种类、色牢度、克重、幅宽、经纬密度等质量的具体要求,还有关于产品的国际的质量认证要求,类似欧盟对纺织品偶氮染色剂的规定。这些都需要学生对产品的特性非常熟悉,才能顺利的为后期的工作做好准备。订单中后期跟进的过程也都是和产品息息相关的,所以在跟单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强化学生商品学的基本知识。

二、改进外贸跟单课程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外贸跟单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岗位,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购买外贸跟单相关软件在校内建立仿真模拟实训室,让学生模拟外贸环境下作为外贸业务人员进行从合同的磋商到制单结汇整个交易过程的操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外贸企业合作,建立校外综合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深入外贸企业实习或参观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实现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比如现在欧洲的“一体化教室”的做法已经被很多高职院校学习,把传统教室改成一体化教室,将讨论区、授课区、信息区和样品展示厅集中于一体并配备相关的操作软件。学生的跟单课程安排在一体化教师进行,有在外贸企业实际工作中收集到的商品资料、单证资料等教学素材,也有商品吊牌标签、价目表、包装及瓦楞纸板样本等等商品素材。让学生在学习抽象理论知识过程中能有实际的感官认识,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学习兴趣,对于有些实际操作的环节,也可以边学边练,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二)不断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1.分项目情景模拟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个具体的产品进行分项目的情景模拟教学法。针对某一外贸公司出口中程跟单为例,也就是跟到出口货物从工厂生产出来装上出口运输工具为止。老师根据具体案例设计出口跟单的项目,然后分配每个项目下的具体任务,由学生分组后进行流程的操作。选择的商品可以由易到难,第一次在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然后逐渐增加难度,由学生自行针对教学工作每个环节对该订单操作。从接到订单,到包装人库,到装船清关,再到收回货款,每项技能的训练都围绕该订单中的具体信息来展开,让学生在训练中对出口跟单整体流程有所把握。

2.实地参观进行现场教学

跟单员除了要了解外贸专业知识和产品的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工厂管理和生产管理的知识,对于不同产品的生产流程及生产进度的控制,生产进度出现问题时解决的办法,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单纯理论讲述很难理解。除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老师可以带学生去生产企业车间现场进行参观,比如纺织品生产的工厂,让学生现场观摩从裁剪车间到缝制再到后道工序及最后的包装过程,了解每个环节工作要点难点,中间可以通过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的讲解和启发,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综合使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以赛促学

近几年来从各省到全国每年都举办报关职业技能大赛,从2011年开始举办的全国外贸跟单技能大赛从理论和实务两个部分对学生进行考核。实务操作部分,主要是通过虚拟角色定位,选择扮演外贸企业跟单员角色,以纺织品跟单为对象,完成包括样品跟单、原辅料跟单、生产跟单、包装运输跟单在内的整个外贸跟单实务流程,让参赛选手真实体验到了外贸跟单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这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接触不到的。高职学院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内外贸跟单技能大赛,多方面促进学生外贸跟单技能的提升,进一步进行专业建设、推动和促进学校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作者:张丽莉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构建强化“典型岗位”核心能力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一)“典型岗位”核心能力的基本界定

所谓的“典型岗位”就是指本地区(省域内)本专业高职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专业核心课是指“典型岗位”中提炼出岗位核心能力对应的课程。通过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一套识别系统,识别出本专业的专业岗位群中的“典型岗位”进而提炼出“典型岗位”所需要的核心专业技能。从而确定出专业核心课程。然后,建立面向“典型岗位”的专业核心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二)“典型岗位”核心能力的确定

1.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夯实基础

依托行业办学,学院先后与省内外100余家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包括很多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如华润、万科、北方建筑等知名企业。同时建立了多个教学实习基地,聘请80余位省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行业指导和校企双向参与为科学地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用层次分析方法识别出专业岗位群中的“典型岗位”及对应的专业技能

我院建筑设备专业充分依托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单位和辽宁省建筑设备行业协会参与、省内知名专家和学院专业教师,通过行业指导和校企双向参与完成专业岗位群中的“典型岗位”识别。对沈阳华维工程有限公司、新加坡联合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辽阳分公司、沈阳浑南热力公司等十多家有代表性的本专业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形成了四类主要数据:一是企业的经理、技术负责、各企业的人事管理者以及在企业内工作的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二是在企业内兼职的专业教师的比较总结;三是在院内任课的企业兼职工程师的建议;四是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协会的专家座谈。将该四项内容按照3:2:2:3的权重进行数据处理,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出本专业的“典型岗位”及对应的专业技能,最后得出我院建筑设备专业的典型岗位有施工员、测量员、质检员、预算员、绘图员。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

由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打分、能工巧匠建设性方案、专业骨干教师及毕业生调查结论四者按(3:2:3:2)权重处理,最后确定出建筑设备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建筑给排水工程、供热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设备施工技术4门课程。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保证实施是关键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建设与核心专业课程配套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整合现有资源,建设成集建筑设备工程安装、建筑设备产品设计生产、建筑设备工程施工质量检测、安装企业及物业管理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智能楼宇管理师执业资格鉴定等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及职业资格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为实施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全体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施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结合“一体化”课程积极参与专业社团活动,选择性的参与校企合作单位的部分生产经营活动,为就业或者创业做铺垫。学院与企业合作的部分项目可让学生参与完成,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技能,也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丰富了经验。

(三)建立多维度全过程评价体系

目前,一体化教学的考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制定考核方案时不宜复杂、指标要可量化、可操作,容易实施。在注重加深加细考核过程评价的同时,强化单项技能竞赛。如:空调设备组装比赛、地热加热管的盘管连接比赛、CAD绘图比赛等等。比赛的成绩可作为相应课程的加分项,在部级知识竞赛或院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相关成果的,经学院认定可以抵冲部分选修课学分。通过这些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愿望,将课堂教学评价向课外延伸,全过程评价“一体化”教学效果。

作者:高会艳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建筑CAD教学改革思考

一、当前高职建筑cad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虽然各大院校都开设了CAD教学的课程,然而这些课程的实际效果往往还不能一步到位,学习了课程之后不能直接快速投入到工作中去,还需要学习其他的科目,然而对于公司工作的CAD绘图员来说,为了工作再学习另一门建筑类的课程是很划不来的,因此教学上需要进行改革。

(一)从教学内容上,当前主流的建筑CAD课程教学方式为按照教材按部就班,而教材的编著方式往往是按照软件的介绍来编辑,一个菜单一个菜单的介绍。其流程首先是CAD的界面介绍,然后是制图模板和常用制图工具,接下来是制图背景、单位设置、选项设置,基本的制图命令的使用,对已经绘制的图形进行修改,添加文字、剖面线、做法图名等,添加标注,制作块和编辑块,三维制图基础,最终是CAD的打印和。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讲解命令,讲解各个参数的意义,然后给一些简单的例子手动操作,这些例子往往是纯图形,没有和专业挂钩,导致学员对这种教学的实际意义产生怀疑,而且没有针对专业讲解知识点和操作的活学活用,导致实际工作的时候仍然要从头摸索,一点一点结合学到的知识点和实际绘图工作,导致学习的价值有所打折。

(二)教学的方法上,当前常用方式是理论和实际操作分开,一节理论课一次操作课,先理论后操作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知识点和实际操作的联系较弱,实际操作的时候对知识点的印象已经减弱,CAD活学活用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由于当前CAD教学往往是无专业差别的大班教学,缺乏针对性,使得学满毕业后仍然要花时间适应上班的需求,教学的实际意义还有待提高。

(三)最终的考核方式上,传统教学注重理论,会有较为系统的理论考试,考核一些较偏的知识点来考验学员的知识体系是否完整,但是忽略了实际操作常用的绘图方式和命令。考核最终有些脱离实际,和实际工作的需求有差别。

二、结合实际岗位的高职建筑CAD教育改革建议

高职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型的人才,培养的学生以后往往是技术最前线的员工,所以其课程和操作要求尽量与实际工作相符合,直接与行业常用的操作和绘图过程接轨,尽量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对目前CAD教学不切实际的问题进行改良,实现更有针对性的课程配置对CAD教学的品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课程选择教学重点的时候,就应当考虑到建筑工作CAD制图中常用的命令和画法,把重心放在实际工作中CAD的常用技巧和快速提高上,而不是系统讲解CAD的全部知识。考虑到生源的特点,课程应当更贴合工作,而不是侧重理论,以保障学生的对课程的兴趣。以建筑专业的基础知识和CAD制图的知识为基础进行杂糅结合,寻找对建筑来说快速上手更有价值的CAD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方面:建筑CAD以后的工作主要是设计院、规划局和设计公司的绘图员,在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针对建筑工作选择常用的命令和绘图方式。如建筑制图与机械制图的一个很大的差异在于建筑图形较为规整,剖切方式也较为简单,而且由于建筑图纸包含的信息量巨大,CAD的三维建模功能很少用到,日常绘图中仅仅在计算日照的时候使用一些。在指定课程计划的时候重点考虑建筑常用的各种线形设置,针对建筑直角更多讲解UCS使用,双线绘图墙体等,在选择操作案例的时候,尽量以实际项目为蓝本,绘制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完整的建筑图纸,使得学员更容易有成就感和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之前分析项目,一步到位分析该方案中使用的建筑专业知识和CAD知识技巧,使学员在学习之前对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由于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制图领域已经有前瞻性的新方法和软件推行,如近年来较为热门的BIM和参数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软件和方式进行介绍,使得学员在系统学习CAD的同时对建筑制图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对未来的变化有所准备。

(二)教学方法方面:采取机房现场演示结合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快速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完就上手操作,知识点迅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灵活运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操作的实际演练。由于建筑CAD课程需要手工操作来熟练,并且毕业结果也是以可以制图为标准,所以在项目的学习中应当以学习和实际操作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由于建筑CAD注重实践,课程教学中宜采用实际操作为主的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点保证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细节上因人而异,除了部分快速提高的方法之外尽量给学员自由空间,保证每个学员有适合自己的绘图风格和节奏。

(三)考核的方式,减少理论课程的比重,加大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最终考核以实际项目CAD的绘制为蓝本,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员参加建筑行业的实际项目,作为额外加分的依据,以考试方式的改革来增强学员的工作能力,提高CAD教学的实际价值。针对当前CAD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后,可以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绘制,课程完成后就可以直接胜任建筑设计绘图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我国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正在一步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设计和绘图行业中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CAD是一个实用成熟的平台,可以大幅提高建筑制图的效率,因此各大院校都开设了CAD教学的课程,本文针对建筑当前CAD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教学改革的方向做了简单的分析,为以后CAD教学提供了参考。

作者:杨宁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建筑给排水施工教学改革

一、建筑给排水识图实训教学设计理念分析

(一)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通过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内部的实训工场及相应的专业设计室和学校外部的相关企业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创建更加真实的实训环境。在实训过程中需要以具体的项目为核心,然后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以相关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训,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接着让学生从教师的理论教学转移至现场参与到建筑给排水施工图纸的识图实践,从而为相应的施工人员进行讲解,通过这种现场的模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融入本行业要素进行创新实践。

依据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对相关人才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将给排水系统的认知及读图识图以及给排水和土建工程的结合内容都融入之具体的实训课程中,将建筑给排水的设计与施工的主要标准和规范,以及相关的技能鉴定、企业需求等方面引入具体的给排水识图实训环节,另外还需要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及相关的资源来开发相应的实训内容,并加以一定的创新,从而提升识图实训的教学效果。

(三)创建真实的实训环境。

针对给排水读图实训课程教学时,必须要注重真实环境的营造,甚至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实训,让学生以职业化的状态融入到实训课程的学习中。此时老师注重在现场以及企业环境中进行建筑给排水施工图的识图实训中,以真题真做的方式,并且引入职业岗位体验,熟悉职业环境氛围等层面来加深学生的实践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实现对识读图纸的实训。

二、建筑给排水施工图识读训练的具体改革实践

(一)明确实训方案。

老师需要结合当地的建筑企业的具体施工情况来加以现场实训,比如进入正在施工的一期给排水施工项目中,选择的施工项目地址尽量和学校地址相近,然后以此项目为重要载体,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展现场教学。此时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通常每4人可以划分为一组,然后根据现场的给排水施工,将现场的第1栋楼到第10栋楼的给排水施工图纸一一下发给相应的团队,然后让各个团队分别就建筑、消防等给水以及建筑等排水撰写识图报告,同时在具体的现场让团队进行管道的连接实训。

(二)设计整体的项目教学框架。

根据具体的给排水施工项目的具体目标来构建相应的教学项目框架设计。由于针对建筑给排水项目的训练框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种类较多。其中包括了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平面投影和垂直投影方法,以及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认知、识读图纸以及土建和建筑给排水施工的配合三大技能,和主要设备及材料表、平面图、系统图和大样图这四大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进行框架设计的重要基础。

(三)组织具体的实训。

在实训教学时,需要将学生作为实训的主体。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所以可以在实训中运用先自学后教学的顺序,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来进行学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导入任务、让学生认知任务,并引导学生通过任务来构建解决方案,辅助学生完成这项任务,并在最后通过师生的共同评价以及巩固学习成果来提升实训效果。

1.导入任务。

以附近的建筑一期项目涉及到给排水施工图为重要的教学载体,并将其导入至教学实训环节,老师要对这个给排水工程涉及到的诸多系统构成及原理进行讲述,并结合具体的建筑给排水系统所涉及到的管材和福建,以及相关特点和类型进行阐述。

2.引导学生对任务的认知。

老师此时可以结合理论和现场两个层面来让学生充分理解给排水施工图中的内容,包括了给排水、消防给水工程、建筑排水工程等相关的施工图内容,并让学生在现场了解其真实环境,这是进行现场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易理解和一些相关的工艺可以在现场进行演示和演练的方式来进行,或者在实训专业教室中进行。比如针对管材、附件以及管道铺设等工艺施工要求继续拧讲述时,就可以在现场来进行演示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相关的设备工具。

3.学生依据实训任务制定相应方案。

当学生获得了相关的给排水工程施工图涉及到的相关概念之后,就需要构建相应的任务计划方案,老师则在其中通过引导和展示技能,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并明确给水、消防和排水等施工图纸的识读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4.学生通过计划完成相应的识读图工作。

结合明确的识图步骤,对图纸的目录、标题和图纸设计及施工说明、平面图、给水系统图、大样图和排水系统图及大样图等内容一一进行识读,并让学生以施工人员的角色来对某个环节进行安装实验,并让其他团队人员来进行验收。识图完成要让学生撰写相应的识图报告。

5.师生共同评价。

当学生的识图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对实训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对此可以采用学生和老师双方评价的模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从而提升评价效果,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这种和现场环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训改革,能够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而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作者:杨宁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通信电源课程教学改革

一、明确课程开设目的

如前所述,通信电源课程的开设是为了高职类院校通信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应通信企业对符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

二、明确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通信电源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包括高低压配电、油机发电机、开关电源、UPS、蓄电池、空调、直流远供、接地与防雷、集中监控等相关内容。时间紧,内容多,那么就需要明确课程的重点内容。总体来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重点掌握以下几点内容。

1、通信系统及各子系统(直流系统、交流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监控系统、空调系统等)的组成和作用,对通信电源在整个通信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

2、通信电源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比如功率因数、KW、KVA、AH、浮充、均充、制冷量、地阻、三相四线制、三相五线制、联合接地等。

3、通信电源中的主要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包括开关电源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市场上主流厂家的主打开关电源产品。蓄电池的结构组成、基本原理,蓄电池的容量及影响蓄电池实际容量的一些因素。油机发电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4、通信电源中相关的测量。在通信电源的维护中,除了一些日常的物理性维护之外,还要进行大量的测量工作,因此学生还需熟悉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比如利用万用表对蓄电池极柱压降、端电压等的测量,利用红外测温仪对温升的测量,利用地阻测试仪对接地电阻的测量,利用钳形电流表对电流的测量等等。

5、常见故障的排除。通过相应设备原理的掌握和测量技术,能够排除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常见故障。

三、明确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目前教学的特点普遍是注重实践教学,弱化理论教学。但对于通信电源的教学,还是应该理论与实训相结合,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如前教学内容中所述,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生学习后续知识,运行和维护相应设备的基础,因此,在注重实训教学的同时,不能弱化甚至抛弃理论教学,而是要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训,用实训践反过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之前理论与实训一般分开进行,有的甚至这学期理论教学,下学期实训教学,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没能理解透彻,当实训教学时又把理论知识忘记了,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必须紧密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训教育。

四、明确课程考核体系

传统的考试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加权求和给出,其中期末成绩一般占有60%~70%,平时成绩占40%~30%,为了改变这种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好多人提出加大平时成绩占的比例,缩小期末成绩的占比,这里平时成绩均包含课堂考勤、作业、课堂表现。但此考核方式同样存在弊端,不能真正检测和督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因此,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实施阶段项目考核、期末考核和平时表现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该考核方案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和督促学生的阶段学习,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的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上必须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采用符合学生及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合理、有效的课程考核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保障。

作者:陈碧云 惠聪 单位: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建筑工程实践性教学改革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实践性知识教学,而缺乏完整的学科体系。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前期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科设置不可理的现象,如数学、力学是该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教学中却忽略了数学、力学等基础性学科的辅助作用,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教学效果难以显现。而且实践教学中片面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只看到了教学的短期效益,而没有从根本上挖掘整个学科体系的真正内涵。

(二)师资力量有限。

教师是教学的施教者,其教学水平、专业知识能力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通过调查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队伍可以看出,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缺乏专业知识强、实践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如今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师向低龄化发展,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占较大比重,这些教师基本都具备扎实的建筑基础知识,但是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丰富的教师中,又存在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不一致的问题,这些教师对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认识不足,不能适应时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新要求和新课程的变化。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是根据知识结构而设计安排的,而没有按能力结构实施技能训练,实践过程只是单一的技能训练,没有打破学科界线,实际训练不符合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不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标准要求,因此不利于实用型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四)教学缺乏完备的实践基地。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学缺乏完善的实践场地,由于资金问题或者学校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只是停留在院校内部,缺乏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建设的训练场地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与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五)实训内容与教材不符。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建筑工程技术实训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都缺乏一套科学、完善的实训系统,实训教材都是沿用几年前的教材,教材与实际实训教学内容不符,实训资料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要,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措施

实践教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关键,高职建筑技术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批集建筑生产、建设、管理为一体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只有加强对教学的创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与社会更好地对接。

(一)更新教学观念,调整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建筑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备建筑结构分析能力、建筑工程测量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等,同时掌握必要的施工技术。因此实际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完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使学生具备将来可以在工程实践中终生受益的理论和实践功底。

(二)采用案例教学。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结合起来,为学生讲解真实、典型的案例,将施工现场问题带到课堂去讨论、分析,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还可以通过反案例教学,为学生讲述施工中常见的错误做法,巩固学生学习中的一些模糊知识点,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理解,从案例中吸取经验。

(三)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与企业间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使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去,将企业实际工作内容转化为实际教学课程,学校借助企业的专业技术背景获取最新的行业动态,为专业改革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等,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理论只是与实践技能达到融合统一,进而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和引入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了解建筑行业发展动向的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使其了解本专业的先进理论,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训指导水平。(五)编写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实训教材。教材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改革要与教材相结合,吸收国内外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编写一套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实训教材,采用实际案例,使教材更具生动性和说服力。此外,对于生源结构和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容同的实训资料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结束语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批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建筑人才,同时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杨宁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根据长期以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以及企业的反馈,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多年以来,各院校致力于把教科书上的内容教授给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低、能动性差,严重影响着自身发展。不仅如此,这种方式下教育出的学生都缺乏实践能力,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却无法应用到现实工作中,存在一种“到了工作岗位中才发现自己学的知识都用不上、能用上的知识自己都不会”的现象。而且,他们还缺乏创造性,对现有的施工工艺、施工流程了如指掌,却没有发散性的思维。针对种种境况,当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整合主干学科,实现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是以模块化思维方式为基础,将各教科书的章节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再将每个知识点按其实际应用范围重新组成相对独立的部分,然后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职位需要,将各个部分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对章节的增加、删减和顺序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测量实习、毕业实习(施工实习)、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根据以上各科书本,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培养出的学生实际工作能低,空有一脑子的知识,却不知怎样运用。每个课程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可以打破书本界限,整合以上学科,进行模块化教学。从实际出发,以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把学科整合为:基础知识模块、混凝土结构模块、建筑施工模块、岗位实习模块、毕业设计模块,根据实际工程的工艺特点,再将这五大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例如:在测量课程中融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材料力学课程结合建筑施工课程等。

(二)充分利用实验室,转移教学地点。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是典型的理科课程,所以很多知识点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课本上的知识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对知识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因此难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了适应时展,应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达到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目标。每个学校的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从城市到从村,各种素质不等。针对高职的一些学生,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兴趣,遇难则退等特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更直接地、更直观地把书本中的知识以实验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我们可以把教学地点从教室转移到实验室,一边讲解理论知识,一边让学生看到相应的实物。把每个知识点在实际工程中到底是如何应用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将关键工序的施工做成小型的实物道具,同时结合施工材料设备,加强学生的直观体验,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例如,EPS聚苯板外墙保温施工,可在实验室制作一个小型的房屋,每道施工工序,包括基层处理、测量放线、粘贴EPS聚苯板、EPS聚苯板打磨、涂抹面胶浆、铺压耐碱玻纤网格布、涂抹面胶浆、填嵌缝膏、涂面层腻子和涂料都能反映出来,并联合施工材料、设备的展示,一定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围绕这样的案例来开展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符合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学生掌握、有利于摒除死记硬背现象和减轻学生负担。

(三)加强与施工企业合作,增加实习机会。

实习是学校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必要环节,是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实习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最终完成本科教学不可或缺的阶段。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们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从事教育事业多年,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但是他们长期生活在学校中,专注于教学,却缺少了实际施工经验。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加强与施工企业合作,引进技术人才教学。他们长期生活在施工现场,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对新材料、新技术也有着及时的了解。聘用他们为学生们做课程辅导,一定会得到可喜的效果。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发展离不开教学。我国的高职学校每年向社会输入成千上万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员。每一个施工现场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能力决定每一个施工现场的质量、决定着建筑市场的发展方向。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成更多的新型技术人才。有改革才会有进步,相信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一定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发展、让我们的民族更加壮大。

作者:郭直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高校太极拳段位制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现状

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中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以及方法,简化太极拳依旧是太极拳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以竞技体育缩版为主,造成太极拳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陈旧、弊端较多等问题,该种教学模式下的太极拳教学已经难以吸引大学生习练太极拳的兴趣。太极拳教学中大学生只是单纯的模仿教师的动作,体育教师也只是简单的按照教学内容来进行授课,不仅造成太极拳教学中没有融合太极拳的攻防练习而是一味的去强调太极拳的核心是修身养性、锻炼体魄,这种缺乏技击方面示范和教学的太极拳教学模式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对太极拳教学失去兴趣,致使学习过太极拳的大学生对太极拳这一传统武术运动的了解微乎其微,很多大学生都错误的认为其所掌握的太极拳套路是“花拳绣腿”。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太极拳教学考核方式上过于呆板,在太极拳考试中太极拳运动技术、技能的分数比占80%左右,通过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不难看出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对于太极拳教学来说不应该只通过大学生个体的运动技术对其进行评价而是要通过大学生专项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有效评价。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所沿用的传统太极拳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是陈旧的教学内容和落后的考评方式难以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要求,这也是造成大部分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推动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其体育教育改革中的首要问题。

二、太极拳段位制教学模式分析———以《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为例

《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是大众学习、练习和式太极拳的主要教学用书,该教程作为国家武术段位制实施以来规定的太极拳考试用书,是和有禄根据和式太极拳技术特点,在和式太极拳段位技术考评内容、标准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专业用书。《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在编写过程中便采用了段位制教学模式,对一至六段的段位技术基本形态、单练套路、对打套路以及拆招技法等进行详细阐述。对于《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来说不仅充分体现出了和式太极拳自身特点,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实施太极拳段位制教学模式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该教程在编制过程中高度保持了一段到六段中各段套路动作的合理性,尤其是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控制上十分合理,所以该教程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确保大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中将和式太极拳“化打合一”的特点有效融入其中,对于大学生来说其不仅可以在教学中掌握和式太极拳的攻击技能,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大学生防守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在按照该教程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更多的太极拳专业技能,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太极拳练习兴趣对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院校太极拳段位制教学具体实施策略

(一)段位制常规教学法

太极拳段位制常规教学法与高职院校传统的太极拳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该教学模式在具体应用中十分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太极拳段位制理论教学

对于太极拳来说可以用“一层功夫一层技,一层功夫一层理”来对其进行概括,这是因为太极拳的每招每势中均带有丰富的理论,大学生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需要利用丰富的理论来指导其每个动作,所以理论教学必须要作为太极拳段位制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组成。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太极拳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愿意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所以建议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开展太极拳理论教学前,应将太极拳技术教学作为基础,即利用太极拳技术教学来培养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当大学生个体太极拳技术水平有所提升后再进行理论教学,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和记忆太极拳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降低大学生在学习中对太极拳理论知识的厌烦心理。再者,体育教师在太极拳理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手段,例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理论教学内容来整理一些视频,让大学生可以利用直观的角度更为深入的去了解太极拳理论知识,这对提高太极拳理论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体育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对学生讲解单练动作的时候,要将不同太极拳动作所含有的攻防内涵融入其中,这样的理论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对进一步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2.太极拳段位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体育教师利用直观示范和语言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示范具体动作形象、技术结构、动作要领、动作方法以及动作路线等,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在太极拳教学中利用最短的时间来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示范,教师示范中的基本要求是力求准确并要高度保持太极拳独有的风格特点,示范过程中要确保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可以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语言讲解是太极拳段位制教学实践中最为重要的组成,体育教师在语言讲解中主要向大学生讲授太极拳基本知识、动作名称、动作作用、动作要求、动作完成方法、动作方向、动作之间衔接要求、课堂组织形式以及教材特点等。体育教师在太极拳语言讲解中要坚持语言生动形象、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等特点,尤其是要将各动作的运行路线、衔接部位讲解清楚,同时要求教师必须要正确的使用每一个太极拳动作术语,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专业术语要使用通俗语言进行解释,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去了解、记忆以及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其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可以准确的做出相应动作。和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与传统七十二式太极拳相比,前者的学习相对较为简单,对于体育教师来说通过示范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练习体系,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讲解可以开启大学生的思维,将理论与实践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的专项教学

大学生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深入研究来掌握其出现错误动作的规律,这样便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预防和纠正大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在学习太极拳中没有对其错误动作进行纠正,则十分容易形成错误的技术定型,因此,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要做好学生错误动作研究,并结合不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这种积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避免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太极拳动作技术,这对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二)段位制特色教学法

段位制特色教学法主要是为了突破传统太极拳教学中学生模仿教师而改良的教学方法,该种创新教学方法对提高大学生太极拳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拆招明招教学

拆招明招教学是指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将一个复杂的太极拳动作,将其分解成为多个不同动作进行教学的方法,对于太极拳动作来说只有给予大学生完整的动作示范,才能帮助其准确的掌握不同动作衔接中的细节动作,这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太极拳学习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和式太极拳单鞭动作中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不同动作进行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要将双手下沉并转换重心,然后让学生的右脚向右打开一小步并左脚跟步,同时学生的双手需要在同一时间内向左再向右划弧动作,最后要求学生掌握该动作的定式动作,利用这种更为系统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

2.喂招还击教学

喂招还击教学中主要强调教师要以给学生喂招,学生做出已掌握动作来化解教师招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该种教学方法在应用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深大学生对相应动作的掌握程度,使大学生在太极拳教学中更为主动的去学习太极拳套路。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武术中的瑰宝,太极拳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太极拳强健体魄、修身养性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略掉太极拳所具备的攻防作用,因此,该种教学方法中要求体育教师要将太极拳的攻防内涵融入其中,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去理解太极拳攻防的含义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去运用太极拳的攻防功能,学以致用是该教学方法实践中强调的核心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太极拳所具备的强健体魄、修身养性等功能,难以满足其学习需求,只有将攻防功能融入太极拳教学中才能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教育需求。

四、结束语

本文重点讨论了高职院校太极拳段位制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对太极拳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若干意见,以期利用上述几种教学方法来将段位制教学,真正的落实到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中。

作者:李春华 单位:德宏职业学院

第九篇:高校思政概论课教学改革

一、论与史的关系

本科院校开有四门思政课程:概论课、思修法基、马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职院校只开设两门:概论和思修法基。由于概论课与纲要一定程度的同向同构,加上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历史知识的相对匮乏———尤其理工科学生,高中阶段几乎没上历史课,所以,许多高职院校老师在概论教学中习惯采用论中带史或以史带论的教法。原因在于党中央之所以布置和选择在高职院校开概论课而非纲要课,有其深刻的考虑,概论课能更系统全面反映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实践探索所总结出的理论成果,它能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辨的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讲概论课,论是主,史是辅。史作为讲理论的背景、案例,可以增加论的色彩、深度,使理论变得有根有源。有些理论,如果脱离历史背景,当今的年轻人是很难理解的,比如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将私有制几乎全面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又允许私有制等非公形式存在。难道社会主义改造错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正确性在哪里?只有结合当时历史条件以及这一改造对中国后世的整体影响才能讲清楚。

二、专题式教法与概论体系的关系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概论课可能过于抽象无味,引不起多大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有许多教师采用专题式教法,将教材内容划分成若干个专题模块,每个专题围绕一些重要问题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开展研讨、演讲、辩论。比如“,走近”专题,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也可以把放进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了解他对中国的功绩和理论贡献,好处显而易见。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对专题进行划分,对专题进行研讨时候,必须兼顾教材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即对于理论体系内在的逻辑联系在专题中也要显现出来,让专题和专题之间也形成前后相继的逻辑链。避免专题搞得花里胡哨,却没有内在的理论作为依托。课堂专题教学主要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来进行,其操作策略的主要思想是:根据各章节的不同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秉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参与式、体验式、讨论式的互动教学方法。如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演讲、讨论、访谈、戏剧、游戏、知识竞赛、视频等多形式的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让贴近学生实际的鲜活内容进入课堂,在良性互动中领悟人生真谛,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遇到的问题。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关系

我们曾经比较重视概论课理论教学而忽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即使有也是简单的应付也就是说总体上不知道该怎样把实践教学搞的有声有色富有成效。现在,绝大部分院校认同并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模式,这符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收到良好的效果。理论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实践教学起辅助作用,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主要以理论对应的历史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现实来确定。如今,理论教学的改革风生水起,实践性教学则雷声大雨点小,原因在于理论教学改革成本小,而实践性教学改革成本大。不管什么形式的实践活动,多半要带领或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如纪念场馆、历史遗址、企业、社区等等,涉及资金、车辆、安全、组织联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也不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活动设计样式多一些,参与的学生少一些。回校以后,通过宣传介绍进行补救。

四、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杜威是研究教学中儿童(学生)主体地位的先驱和权威,但是他并没有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这就是说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教师教学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关系。以思政课教学为例,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的安排、教学过程的把控、教学效果的检验等主要环节上。我们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就是针对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政治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是有人格尊严有思想情感的人,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是有理想抱负有学习组织能力的人。一言堂、满堂灌实际上就是没有怎么尊重学生和相信学生。所以,教改就要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主设计活动组织活动、进行演讲、讨论、辩论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展示他们的创造力,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更大限度体现出来。

五、思政教育共性与学生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关系的关系

全国的思政课教材是中央政治局拍板的统编教材,思政课本身带有比较鲜明的政治思想色彩和任务,思政教育的共性也就是说不管针对什么层次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都必须要履行上述任务。但是,不论是什么课程的教育,因材施教是从教之古训,我们教育教学的中心都是学生,本着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适度差异化的教育教学。学生的专业是他们学业的主要目标,因此,凡是涉及与其专业相联系的课外知识———包括与专业有关联的历史事件、人物、科技创新、当代相关企业现状等等,总能引起学生特别的共鸣,比如,针对学习机械专业的学生,讲近现代以来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及人物,讲大型机械厂的发展转型,讲沿海一带先进的模具制造企业等等,学生总是兴趣浓厚。布置学生课外社会实践调查时,有意识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到不同企业、工业园,或者安排一些与其专业有一定联系的考察内容,这就是思政教育的个性所在。

六、考评模式创新性与实效性的关系

思政教育教学对学生的考评,真的不在乎通过期末一张试卷考试评定分数———这个分数既不能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更无法体现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取消卷面考试以后,采用了一些新的考评模式。新的考评模式要突出过程性、多样性以及知行结合的特点。所谓过程性,即把考评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乃至全过程中去考查、分析、点评、评分。所谓多样性即考评学生成绩采用多种方式,比如学生课内学习专题,可以采用演讲、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外实践划分不同的实践基地、实践内容和实践种类。另外,我们还要考查学生出勤率、上课表现。所谓强调知行结合,即把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具体行为结合考评,比如,学生专题演讲,既要考评学生专题内容的知识水平,也要考评学生演讲中表达、仪态、PPT制作使用、上下互动等水平。考评方式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创新是为了实效,我们真正在乎的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以后认同这门课,并且获得教益。这些教益包括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其他能力素质的培养提高以上几种关系是我们概论教学中绕不过去且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之间构成一种较为完整的有关联的系统,所以,我们必须整体的思考这些关系并处理好这些关系。

作者:张玉龙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第十篇:高职药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1.目前存在问题

1.1专业发展迅速。

高职高专的专业面向社会需求,近年来细化程度明显,专业变化程度大。以我校为例在药学、医学、医学技术和护理等传统专业基础上增加了中药、药品经营管理、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助产、保健品和营养学等多个专业,大多数专业都将药理学设为必修课程,并要求一定的实验课程比例。但各个专业的需求与侧重明显不同,如药学和中药专业侧重于药理学机制及应用;护理专业侧重于配伍禁忌、临床应用和与不良反应;医学技术专业侧重于体内过程,临床应用与对检验结果的干扰等。部分传统药理学实验操作难度较高、设计复杂,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药理学实验教学已不符合需要。

1.2实验教学任务重,师资匮乏。

高职高专从事药理学实验教学师生比较低,以我校为例,专职从事教师有5名,兼职5名,从事药理实验的实验教师仅1名,但药理学为大部分专业的基础课程,每年接近2000名学生需接受实验培训,任务重。

1.3学情变化明显。

青年学生热衷于接收新概念事物,好奇心强,对传统教学方式有心理疲劳。传统药理学实验多为经典基础实验,实验结果虽稳定,但结果容易取得且固定,学生科研兴趣和主动意识不高。另外目前医药高职高专大部分是从中专药校和护校转变而来,女生比例高,对动物接触较少,动物实验操作有困难。

2.教学改革的初探

2.1以专业为导向设置实验教学内容。

按“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置讨论,统分结合,精选实验内容,以大专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缩减过于复杂的药理实验,并同时对教师和实验人员进行了专项培训。如对护理专业的实验内容中在红霉素溶媒实验等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加入常见消毒防腐药物作用效果与毒性比较;对药品营销专业开展介绍药品处方辨识比赛,模拟药房“问病卖药”等项目;对医学检验专业,开设药物对人体生物材料的检验指标影响的实用课程等。通过药理学实验将专业特点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有利于保持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2从实验课设计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实验课的设计对于引起学生兴趣意义重大,适当、可控的实验课改革不仅能保持传统实验课结果可控的优点,也可避免其教条、死板和无新意等缺点。我们在与课堂的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引入设计性实验,加大开放实验课程的比例,。在实验之前开始查阅文献,撰写实验方案,并实验过程中视频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课后及时点评,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2.3丰富实验教学的手段

2.3.1.PBL实验方法。

药理学实验教学中采用PBL实验方法效果已得到证明,“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是PBL教学的精髓所在,是提升职业素养的捷径。以我们实验教学为例,实验课前提出问题:“如有一名大范围烧伤的病人,体温>38.5℃,应采用盐酸氯丙嗪还是阿司匹林降温?”。在此基础上引入实验设计方法:甲组小鼠给予盐酸氯丙嗪,乙组小鼠给予阿司匹林,给药后将甲、各2只放入冰箱冷藏室,另2只置于常温下,30分钟后分别测量4只小鼠体温2次,求其平均值,比较给药前后的变化及不同条件下的体温值。从该项实验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抗精神病药物与解热镇痛药物降温机制的不同之处,还能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意识、掌握基础实验技能、了解基础统计学方法和如何进行实验结果分析。

2.3.2采用渐进式教学法。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做的转化,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技能,实验课中先由老师讲授原理,然后进行操作技术示范并讲解技术规范,之后请学生代表进行操作并进行点评,最后学生实际操作并由教师及时矫正和反复训练。

2.3.3与软件技术有机结合。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4

1.1教育生态观的内涵

所谓教育生态观主要是借用了“生态”这一术语,它强调运用生态学原理、法则等来理解和解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类复杂的问题。教育生态观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生态结构主要包括宏观、微观两个侧面。教育的宏观生态最大的范围是生态圈,在这个环境中研究以教育为中心的各种环境系统。教育的微观生态则可缩小到学校、教师、设备等对教学的影响,也可缩小到学校的师生关系、家庭的亲属关系乃至学生之间的关系对教育的影响。与传统教育观有着较大区别的是,教育生态观无论在教育的方法、内容还是教育环境方面,都做到了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为教育目标。教育生态观环境下,课堂教学既包含了讲授式教学方法,同时也包含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自主教育以及能力教育等,因而这种科学的生态教育观念正以另一种姿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1.2教育生态观相关原则

教育生态观是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理念,它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以及和谐观下的教育观,强调教育的持久性、连续性,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其实质就是将教育发展看作是系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在教育生态观的指导下,可以从更开阔的教育事业审视我们的高职数学教育。其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在处理各类复杂的教学问题时,无论是高职数学教学所处的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需要用系统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教育生态系统性原则的着眼点是微观的发现、宏观的把握以及动态的监测,也就是注意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动态效应。系统性原则的根本要求是追求整体与和谐,追求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1.2.2自燃性原则

哲学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人自身的一切活动也是无法离开自然范畴独立存在的。同样地,在教育中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只有教育理念符合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律。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学生自身是存在个性差异的,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对其实施数学教育。

1.2.3整体性原则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和人为原因容易造成教育发展过程的失衡,因而教育者必须始终保持其发展的整体平衡性,以整体观念来思考和处理各类问题。

1.2.4能动性原则

人类不同于没有主观思想的机器,人类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拥有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构建新知识,而不是一味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却不加以主观思考,直接接受所有灌输式的教育。

1.2.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涉及到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主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社会中的哪个领域,不仅要注重今人的发展,同时还要考虑明天的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同样可用于教育领域,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观念,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现状分析

2.1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在人们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学生学习数学能够形成一种数学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处理问题和处理事件的态度和方法。数学要求学习者严谨的态度,数学中无论是数学中的一个正负号,还是一个小数点,如果写错了需要承担极为严重后果。学习数学能够增强人的应变能力,使其能够从复杂的问题中层层分析,抽丝剥茧,理出头绪,最终将问题成功地解决。除此之外学习高等数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是先人创造出来的,例如微积分便是牛顿、莱布尼茨在前人基础上创造的。

2.2高职数学教育现状分析

2.2.1高职数学教育以“教师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无法摆脱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目前这在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中还是存在的。大多数高职数学教师对高职数学教学的过程理解相当片面,将学生置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希望学生一切按照自己所传授的去学习,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声音。实际上,这样的数学教育过程中缺乏的是学生的自主发展。

2.2.2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使人们更多地趋向于功利性。现代高职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极大的功利性,这样必然使学校这一净土受到污染,也必然会使教育失去教育本身的价值,如此下去,教育对人的发展存在意义也就变得微乎其微了。

2.2.3高职数学教育内容以“知识”为中心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更为灵活,正常的是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但是现在的教学工作者过分关注对纯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严重忽视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数学无用的思想。高职院校以“数学知识为中心”的这种教育是脱离实际的,忽略了对人生价值、数学应用等一些问题的渗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

3基于教育生态观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建议

3.1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始终都是起着主导作用,如果将这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互换,那么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各方面能力无法得到大力提升。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生态学视野角度看是一种教学智慧的“自我性”实践,学生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交流合作实践不受外力控制和掌握,属于纯自发行为。师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交流沟通达到良好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达到师生自我成长和共同发展。

3.2从教育生态观出发反思高职数学教育

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高职数学教育也应是体现教育生态观的载体,教师除了需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状态,关心学生的生存状态,给予学生较大的个性发展空间,这样,高职数学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的一部分。从生态教育理念出发,生态数学课堂应该是教育生命观的载体,学校应成为学生安心学习的乐园,而课堂作为一个大系统也应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与学习力的场所,在这里每一节课都会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一种创新过程,以此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效果。

3.3学与用有机结合

从教育生态观出发,在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同时更需要将传授数学知识与提升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有机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提高,同时也要提升学生在生活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应用正确的数学思维变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传统思维,而且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4结语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5

(一)工程制图课程内容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发生不断的变革,从最初注重画法几何演变到如今的注重图形信息表达。纵观国内工程制图课程,以及国内现有的教材来看,我们不难看出,该课程主要包含两大模块,分别是:

1.投影的基本知识(点、线、面、体、截交线、相贯线及组合体等)。

2.工程图的表达方法、画法及读图(剖面、剖视、规范规定的表达方法等、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其中,相贯线、组合体、剖视、半剖视图等内容是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从课程和教材来看,课程的讲授顺序均为:投影的基本知识→画法几何→工程图的表达方法→工程图。课程偏重知识的传授,空间想象能力、图形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对产品信息表达、设计构型思路、工程规范概念讲授较少。对于不同专业而言,对课程的要求不同,课程的重点也不同,因此,课程的难点也不尽相同。以统一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没有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难于建立知识点间有机的连接关系,因此,难以建立工程信息的概念,缺乏灵活应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二)工程制图课程安排

工程制图课程授课一般在32-72学时之间,主要是针对非机械类的专业,如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电气、工程管理等诸多专业,课程覆盖本科专业面极广。但目前的课程体系对各专业几乎不作区别、授课内容完全一致且缺乏实际应用。由于学时少,多数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过分偏重点、线、面的投影以及截交线、相贯线等基础部分,降低了对专业图样的要求(大部分课程体系该部分采用机械类的零件图、装配图进行讲解);整个课程体系不以工程设计为主线,降低了工程制图课程的工程性和设计性。由于过于强调基础部分,不能突出各专业的特点,使学生学习后达不到具备绘制和阅读相关专业工程图样的能力。工程制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具有基本的设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养。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训练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的未来工程技术人员,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是摆在广大工程制图课教师面前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21世纪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创新设计为目标,探索性地建立新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结合新的教学手段,打破《工程制图》课程长期以来过分偏重画法几何基础知识、对各专业授课不作区别、缺乏工程性和设计性等现状,变为强调面向工程、面向创新设计、面向实际应用的图学课程,成为真正的“工程的制图”;通过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教学内容,达到满足各专业特定性的要求,让学习者感受到所学工程制图知识与自身专业密切相关,同时也为计算机绘图打下基础。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以创新设计为目标,在课程开始就引入设计的理念。课程增加国内外先进设计理念,特别是创新设计理念。由于目前主要以计算机绘图为主,对画法几何基础部分要求可适当降低。增加计算机绘图知识,对目前使用的绘图软件,采用普遍介绍与重点使用相结合。普遍介绍目前主要的计算机绘图软件,如AutoCAD、3DMax、CASS、PKPM等,重点使用AutoCAD,通过此部分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绘图有了基本了解,建立了计算机绘图的概念。调整工程图部分内容,加强不同专业图样的知识,强调创新设计。对各专业相关的标准件及常用件进行增减改写,介绍一些适应不同本科专业的典型的专业图例,根据不同专业,使学生能够绘制、简单设计和创新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图样。

(二)教学手段与实践路线

更新课程网站,利用网络扩充学生知识面,并进行网上答疑。突出多媒体教学,增加三维实体模型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辅以计算机绘图进行工程实例演示,注重对学生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分析规划→实践探索→分析调整→实践完善的步骤推进。首先与各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接触,了解各专业工程图样的典型结构特征,表示方法,设计过程等内容。分析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对工程制图课程的评价,并对国内工程制图课程有改革经验的高校进行调研,收集国外工程制图课程的最新教学材料,选择有各专业工程背景的图样表示作为课程新的内容,收集国外标准、图例以及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融会贯通后写出教案,进行教学实践。结合工程背景,培养创新设计能力,满足不同专业的选课要求。强调工程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项研究能够使工程图学的课程体系及内容反映新世纪的教学要求,使课程做到与时俱进,同步发展。

三、结论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6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展,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社会的重视,政府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也越来越明确。高职美术教育在职业教育大潮中也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部门针对性地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并对现行高职美术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高职美术教育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办学模式、办学方法等。由此可见,高职美术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1世纪初至今,教育主管部门逐步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给予了更多政策上的照顾与支持。这一时期,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飞跃式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单位由自考助学到纳入国家统招计划,由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升级到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由千余人的办学规模发展到几万人的办学规模,种种现象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美术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为社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与此同时,各个领域和行业都跟随社会的发展转而需求新型职业人才,而早期的高职美术教育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今的社会需求,因此,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内容

高职美术教育体系应多层次发展,具备多样性、实用性、开放性、终身性。构建高职美术教育体系要改变高职美术教育“全民办”化,发挥地域性优势,办特色高职美术教育,并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办多层次、高质量的职业美术教育。当今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已经趋向多层次性,这便要求办学单位必须紧跟市场步伐,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逐步构建多层次的知识结构,为多视角、多方面研究职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我国高职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出新的改革建议。从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职教育办学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的在校生由几千人发展到现在的几万人。办学规模在急剧膨胀,而生源中却存在“想进的进不来,进来的不合适”的现象。目前对高职美术教育考试制度和方法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改革考试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与普通高考要有一定的区别,如可采取技能考试的方式。二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完善考评方式方法,建立以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主的教育体系。三是强化考试考核制度的监管,最大限度地杜绝徇私舞弊行为,为高职美术教育树立良好的信誉。四是逐步放开高职美术教育招生考试权限,并逐步建立高职美术教育特有的考试制度。五是建立对口实习岗位,学校应根据高职美术生的专业方向安排相应的实习岗位,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如此更能促进学生就业。

三、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措施

高职美术教育应以培养设计、制作、管理等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建立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作为高职美术教育的主要培养方式,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提高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以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完善高职美术教育改革方案。高职美术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加快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高职美术教育的投资力度,尽快建立等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财政政策或者更加倾向于高职美术教育的财政政策,毕竟社会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地区也开始出现“用工荒”。由于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高校学费较高,加上部分社会公众对高职院校存有偏见,这些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将影响企业的发展。其次,政府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上要积极采取多元化的投资形式,当政府投入不足时,应鼓励对口企业单位对其投资或建立合作方案,这样既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便于在校学生实习实践,也有利于对口企业招工招聘,使校企合作得以深化,从而保证高职美术教育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可以采用学分制收费政策,学校制订总的学习年限,在规定年限内,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以学期为单位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对于学习能力较强,但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修完全部学分,这样就可以提前毕业、提前就业,也能够为家庭节省一定的费用。同时,学分制收费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在学习上相应地也会更加认真,根据自身需求学以致用,真正实现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语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7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当前高职院校生源渠道多样,学生整体素质与本科院校差距较大,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加之长期以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脱离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系统教学轻专题教育、重理论武装轻实践育人等问题,导致“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学生不爱学、教师课难教”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基础、思维习惯、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90后”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成为困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着眼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按照“以机制优化为保障,以模式创新关键,以实效提升为目标”的总体路径,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功探索出一条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改革创新之路。

二、优化“三个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否持续有效推进,根本在领导,核心在政策,关键在教师。基于这种认识高度,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优化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1.优化领导机制,加强工作指导。

高职院校党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学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定期深入教学一线掌握教师授课情况,经常性地研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独立设置中层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并配齐配强中层干部,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的重要地位。

2.优化管理机制,落实政策待遇。

高职院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方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政策支撑。一是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制,一般直属学校党委领导,党委宣传部、教务处负责组织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具体实施。二是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部分学校按需划拨、不设上限,用于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社会实践和学术交流,实际经费支持超过生均15元的标准。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绩效工资基数、基本教学工作量、超课时费标准等,与对应岗位的专业课教师完全一致。四是在科研项目申报上,以学校党建理论研究机构为依托,单列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课题专项,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优先申报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五是在职称评定方面,在同等条件下扶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激励教师投身教育教学和职业发展。

3.优化培养机制,提高队伍素质。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四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团队整体质量和水平。一是实施教师理论素养提升工程。组织教师到红色教育基地集体备课和社会考察,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认识。二是实施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积极投入经费开展公开课比赛、说课比赛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学习培训和到本科院校观摩听课,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辅学教材。三是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帮扶工程。推行教师“流动导师制”,由2~3名教授或骨干教师,轮流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学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四是实施教师“兼职班导师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加强与辅导员的交流沟通,重点联系一个任课班级,协同做好入学教育、学业帮扶、党史宣传、生涯规划、实践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六方面工作,为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思想教育搭建平台。

三、推进“三化”改革,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的关键。以某职业学院为例,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根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点和定位,确立了“理论精讲、实践强化、思想升华”的教学改革理念,系统构建以项目化、网络化、专题化为主要特色的“三化”教学模式。

1.探索实施“任务驱动、活动引领”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渗透性和育人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视道德内化与行为养成,强调理论认知与行动践履。为此,我们依据教材基本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把握和分析社会热点、教学重点问题,对课堂理论教学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从“知、情、意、行”一体化的视角,设计说案导知、论道修情、弘德砥意、观世敏行四个版块的项目,涵盖课堂项目、校园项目和校外项目三类参考任务。学生通过说案例(含视频案例)、主题演讲、话题辩论、情景剧编演、志愿者服务、社会考察调研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实践创新,增强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口头表达、人际交往、是非辨别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改革凸显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老师设计课堂、设计问题、设计实践,学生带着问题去准备资料、进入课堂、参与教学,克服了“灌输式”教学弊端约束,使学生积极地“动起来”,并将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信念,进而释放成道德行为。

2.全面推进“资源在线、学习自主”的网络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网上共享。组织和建立课程资源建设团队,及时更新和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上教学资源,依托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对外开放,为学生学习、师生沟通提供了新空间。二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化改革。在落实“05”方案、保证三门课程规定学时学分的基础上,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单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一年级计36学时2学分,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网络学习心理,在全国率先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平台按照“学时固定、环节必修、模块选修、积点完成”的原则,设立社会认知区、师生互动区、自主学习区、成果展示区、精品专区、成绩查询区六大核心功能区,对应实现教师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等3个教育环节、9个教育模块的学习任务,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其中,教师教育环节设计“师生网上互动”1个教育模块;自我教育环节设计“红色影像”“经典文献”“精彩歌曲”“名言警句”4个教育模块;社会教育环节设计“社会调研”“基地参观”“志愿活动”“素质提升”4个教育模块。这种任务模块化的设置方式及运用,集在线学习、移动阅读、互动交流、在线辅导、适时考核、过程监控等功能一体,教师通过平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学生在平台上分区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思想性和教育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开放性和可控性的有机统一。专家讲坛、红色影院、经典阅读、精彩歌曲、名言集锦、网游圣地……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体验学习。实践教学的网络化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课余时间“忙起来”。同时通过实践教学课程管理办法、学生学习和指导手册、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等规范性制度,对实践教学网络化的有序推进提供保障。三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纸化考试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方式,自主开发建设的网络考试平台,能够实现题库建设、在线考试、网上阅卷和成绩录入等功能,学生上机考试,试题随机生成,一人一套试卷。考试的无纸化解决了传统考试“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问题,促进了考务工作的规范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强了成绩评价的客观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

3.积极开展“内容重构、交叉轮课”的专题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的高度和厚度。

主要是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为解决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时间精力不够、学科相对单一、学术研究不深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理论思维不强等问题,本着“精要、管用、适度”的原则,整合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概论课2013年修订版教材为例,内容整合重构突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的课程主旋律,以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主线,从“六个视角”将全书十二章整合为八个专题。在优化专题设置的基础上,建立两个专题备课组,变一个教师自主备课为集体备课,同时实行教师教学AB角轮课制。在具体操作中,两个专题组各负责四个专题的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任课班级相同的两名教师各负责四个专题且交叉轮课,保证了个人授课专题总学时一致,承担总课时数量不变,备课内容减半。既更好地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促进了优势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又使教师成为相关问题研究的专家,让学生感受教师不同的授课风格,提高了教学的学术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

四、实现“三方受益”,提升育人质量

通过优化“三个机制”,推进“三化”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将取得学生受益、教师受益、社会受益“三方受益”的显著成效,对整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学生受益:课程建设水平得到提升。

基于“三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水平达到了新的层次,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增强。笔者所在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2010年立项为市级精品课程,2012年立项为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系目前重庆高职院校中唯一立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013年“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立项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网络总点击量达20余万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广大教师的学生评教分数逐年提高,整体水平位列公共基础课前列。学生普遍认为“三化”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改革理念,是灌输式、单向式教学法向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法转变的有益尝试,很好地消除了学生的厌恶心理和抵触情绪,让课堂“活起来”与学生“动起来”“忙起来”,有助于引导学生成人、促进学生成才。

2.教师受益:教学科研实现相得益彰。

目前高职院校形成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基本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团队。如笔者所在职业学院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15名、兼任教师18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6名,100%的新进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以上学位,30余人次教师获得市级和校级表彰。2011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立项为全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唯一的市级教学团队。教师主持主研各类教改和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15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60多篇、CSSCI期刊2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专著25部,其中主编副主编教材13部、专著5部,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教改专著《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被多所高职院校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践经验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3.社会受益:改革成果对外影响广泛。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8

合作教育体系以及基于工作的学习,是实现能力与社会化职业对接的有效手段。这就要寻找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突破教师与教练角色、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脱节的局限性,实现“教、学、做”全方位的融合。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常借助某一实践项目展开教学,通过特定情境的设计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新知识的生成和迁移的目的[1]。企业产业转型的加速、个人岗位的不断更新,企业和个人都需不断发展和更新知识技能。在保证专业适应性的基础上,兼顾学生未来岗位转换的需要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对于一些重要的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考核实践教学,要采取社会认可的考核方式,参加社会技术等级考核。唯有学会学习、注重实践,才能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好办法,才能妥善化解和处置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才能培养干事创业的能力。

实践能力在于专门性与通用性相结合,并以专门性为主,通用性为辅。因此,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把握好实践教学的切人点,实现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全方位的结合,以期使被培养者成为融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还包括与职业能力相关的一般能力(如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专门性与通用性相结合[2]。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教育最重要的办学特色,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能力培养、人才规格等方面不断地探讨和研究,加快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课程建设等全方位的改革,以岗位能力的需求为目标,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为重心和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岗位应用能力,满足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下,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技能。同时,要更加重视实习教学环节,加强实训指南、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和考核标准等实践教学的研究,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整合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编写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材。将实践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和贯通。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前店后厂”全真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特点,能够达到实验、实训、实习的统一,便于形成基础实验、专业技能训练和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使其成为集人才培养、教学教改、对外开放、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订单式工学交替”是开展校企合作,推进实践教学的最好方式。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有针对性地开发实训课程或培训项目。与企业联合办学,可利用企业优势,以实际操作为手段,改善技能训练条件,保证学生在实训基地能操作最新的机械设备,了解现代制造技术、设备的发展动向,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现代生产经营管理环境。主动聘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实训的兼职教师,并参与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学质量考核,甚至可以让学生到企业边工作、边学习,毕业后直接为企业录用,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用人单位的双赢。

造就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使之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实际业务流程,拥有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他们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一是通过鼓励的政策措施,分期、分批将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教师送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中去顶岗实习,在实践中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二是从行业或企业中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相关职业能力极强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做专职或兼职教师。这样,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构建一支专兼结合与工学结合相对应的高素质教师团队。职业资格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推行“双证书”制度,就是对在校生实行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兼顾职业素质、能力教育,将符合行业、企业中职业岗位群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及标准纳入教学计划之中[3]。借鉴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试方法,逐步开展认证课程建设,严格规范教学内容,细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训练,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能力,使学生获得核心职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