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话语论文范例

政治话语论文

政治话语论文范文1

“陌生化”创作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提出的文学理论,它对戏剧、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陌生化”理论的提出者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对于熟悉的事物主体往往因为过于习惯而熟视无睹,从而机械地应付它们。今天的研究生校园媒体工作要解决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所以,针对如何唤起研究生对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感受力,如何通过方式方法的改变打破研究生看待思想教育工作的定式,“陌生化”理论这块“他山之石”为我们提供了多个角度的参考。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曾从戏剧理论的角度对“陌生化”进行了论述,他认为“陌生化”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形式与结构层面,成为参与、介入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完成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造,“陌生化”的理论成为了一种介入社会的手段,具有了相应的社会功用。布莱希特已然是一个将“陌生化”理论进行“思想移植”的范例。

二、从陌生化理论理解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

当前高校中的学生媒体按照媒体形式主要分为报纸、杂志和网站。其中,传统媒体报纸和杂志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作为媒介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网站本身就是新媒体平台。要想通过这三种媒体形式的建设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它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哪些重要价值。

1.从“使之陌生”到“使之回归”。

“使之陌生”就是产生新鲜感从而调动研究生对于我们所宣传的思想的感知力。语言最初是在人类的原始冲动中产生的,但随着人们对语言反复的使用,语言失去了其本来具有的新鲜可感性,成为符号或代码。而“陌生化”的任务则是将语言的可感性复活。从这个意义上说“,陌生化”与其说是“使之陌生”倒不如说是“使之回归”:回归到语言最初的新鲜可感的状态,这才是深层的思维过程。新媒体的意义就在于从“使之陌生”到“使之回归”,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研究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研究生对内容感知的兴趣,但传达的是核心的思想和价值观。把握住新媒体从“使之陌生”到“使之回归”,才能既寻找到理想的“陌生化”手段,又不偏离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任务本身。

2.调动审美目光,完善情感机制建设。

在“陌生化”理论下,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把审美主体的审美目光调动起来,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共鸣。为了迎合当代人接收信息的习惯,我们应该思考将一部分的思想宣传以视频、音频和图像等生动的形式呈现,以调动研究生的审美目光、缩短接受信息的时间。对于文字宣传可以尝试建立一个“阶梯式”的宣传模式,比如利用新媒体将文章的精华部分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表达出来,注明文章出处;与此同时,出相应的原文,进而带动读者对整个报刊杂志的兴趣。这样便实现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有效链接。想要抢占研究生的思想阵地,还需要在内容上完善情感机制的建设。首先,使研究生形成和增强同所获得的思想认识相一致的情感,去改变那些与之相抵触的情感。其次,要善于分析研究生的情感状态,通过对研究生情感的理解寻找到引导研究生思想的渠道,让我们的宣传内容符合研究生的情感体验诉求,从而产生共鸣。

三、陌生化理论下对新媒体应用的启示

新媒体以其新颖性似乎已然成为思想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媒体的庞大资源,“陌生化”理论在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1.螺旋上升———坚持新思路的探索。

“陌生化”表现为一种螺旋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我们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进行陌生化处理,使其能够以鲜明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当这种手法被经常性地使用,就会重新成为人们熟悉的事物,难以再引起注意。于是,我们需要在更高一级的层面上再一次对其进行陌生化处理,使其能够成为调动我们审美积极性的新鲜符号。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坚持探索新思路,挖掘出更多的创新点。①媒体的综合运用。在高校的媒体具有各自的立足点,我们可以通过电子杂志等方式进行网络宣传,或借助SNS社区与研究生进行互动,这样可以更多地既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又能起到宣传的作用。除了因地制宜地寻找适合媒体本身的网络手段,还应探索各家媒体之间的综合运用。例如报纸、杂志和网站三种媒介形式,如何能够在各自的发展中通过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②选题的创新。对于商业媒体来说,优秀的选题是其盈利的关键。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来说,我们的“盈利”就在于让更多的研究生吸收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在选题上的创新不容忽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引领的是先进的正向的思想文化、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这些蕴含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借鉴成熟的商业媒体经验多思考如何对研究生感兴趣的领域和热点话题进行策划。③方式的多样性。新媒体为基于传统媒体的思想文化宣传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的接受形式,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征集活动等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与研究生互动的平台。网站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上的精品文章开拓网站建设中的新版块,比如将某些优秀文章录制成音频在网络电台中进行播放等。

2.张力与度———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在审美目光被调动起来之后,接受主体往往会形成一种“前在性”的预期,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一味地去迎合主体的习惯心里,结果只能是使接受主体心生厌倦、失去兴趣。所以“作品”必须要与主体的审美心理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形成一种“张力美”。由于在进行陌生化处理时,需要这种对张力的把握,这就在我们的宣传工作中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①宣传队伍的理论修养。面对新媒体,求新求变的思路往往会让我们的宣传工作走得太远,顾此失彼。要在多样化的宣传方式下仍能保证宣传的准确性和充分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认识,才能对多样化的手段使用得游刃有余,不会因为追求新颖、投合受众而迷失其中。②宣传队伍对新媒体的把握能力。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及时捕捉研究生的思想动态、抢占研究生的思想阵地,思想政治宣传队伍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新媒体的发展,去不断探索新的可利用资源,让新媒体的发展成为我们宣传工作手段创新的重要推动力。③宣传队伍的策划能力和文字能力。宣传队伍在个人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对新媒体的把握能力的基础上,要在宣传内容的策划上以及文章的论证上做到陌生化与思想政治理论的统一。在宣传内容的策划上,可以通过学生关心的话题以及新颖的形式来挖掘其中值得思考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在文章的论证上,充分考虑接受者的期待视野,通过文章的高度、深度以及独到的见解表达出所要宣传的思想,让研究生产生共鸣,有所感悟。

四、结语

政治话语论文范文2

1、寝室文化建设内容空泛,缺乏高雅和内涵:

寝室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应该是展现校园文化的平台。但目前多数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除了寝室卫生检查、卫生评比活动外,仍多是以寝室内部的娱乐活动为主。比如,打牌、看电影电视剧、玩网络游戏、听流行歌曲等,看的书籍也多数是以言情、武侠小说为主。尽管这些活动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但这些活动无法使两者产生共鸣,毫无精神内涵,也不高雅。对推动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十分有限的。

2、寝室管理自上而下,导致功能缺失:

寝室的环境建设和卫生管理是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基础保障。目前,寝室管理一般是由学生处或其下属的公寓管理中心进行政策制定,后勤部门负责学生宿舍的维修及相关生活服务。各班级辅导员老师按规定具体管理,大学生按照规定具体执行。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式管理方式,导致功能缺失,效率低下。使学生很难对寝室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会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寝室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形同虚设:

高校对于寝室的管理,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在寝室的行为规范作了明确规定,但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比如,仍有大学生在寝室饲养宠物、酗酒、吸烟、夜不归宿、私自接拉电线等现象的存在。这些现象的使寝室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无法及时提醒大学生在寝室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阻碍了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进程。

二、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对策建议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两者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什么样的寝室文化,如何在寝室中充分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学生本身是最有发言权的。在加强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学生党员、班级干部的先锋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干部利用其年龄相仿、阅历相似等优势去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寝室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起到带头和推动作用,从而真正地促使寝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

2、健全和完善寝室管理机制:

寝室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相当于“家”。高校应该重视寝室管理,并建立科学、完善、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制度。因为健全、完善的寝室管理制度是全面推进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明确责任。其次,要进行制度建设,制定相关章程,章程中除对寝室公共设施的管理外,还应与先进集体评比、学生综合测评、奖惩制度相关联。第三,管理制度要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对学生在寝室行为举止的规范。制度制定者要经常深入寝室,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合理诉求。在保障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同时,又能体现学生的意志。要大力宣传管理制度,用制度去约束学生,使之成为学生日常行为准则。

3、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寝室文化氛围:

政治话语论文范文3

行之有效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必然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个性特征,“90后”大学生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又存在极强的依赖性;有充分的能动性和独立意识,又缺乏面对挫折与困难的高逆商;有务实的价值观,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又缺乏对自身发展的规划能力;休学和退学现象大都存在于有严重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紧张、融入感和适应性较差的学生身上。针对这些特殊群体更需要重视细节、过程和痕迹管理的精致化工作理念,关照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

二、精致化育人理念与实现

(一)关于精致化育人理念的基本阐述。

精致教育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是由台湾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为实现“更好的教育”目标而提出的,认为追求精致化的过程绩效是当代教育管理的目标之一。笔者认为,精致教育理念的提出同时适应了代际替换不平衡的社会趋势,和鼓励创新与融合的时展特征,确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管理境界的宗旨,将管理学领域的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思想相互融合,引导大学生在规则意识下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因此,从内涵上说,精致教育理念即体现精心、精致、精品、精益求精,尊重个体差异性和个性特征,以理念体现文化,以文化教化人心的人才培养过程。从特征上说,应当遵循卓越性、绩效性、科学性、创新性,重视细节与过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对具体内容及环节能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针对不同个性发展特点、不同年级、不同地域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为精致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二)教师主体“四精”理论与精致化教育理念的实现

笔者认为教师作为精致化教育理念的实施主体之一,要在实践中体现“四精”,即精心、精细、精品、精益求精,这四个维度之间呈现递进关系。“精心”更注重对这一教育理念的认知程度和实践态度,教师应当精心设计精致化教育的实施环节、过程把握、信息反馈、阶段调整,精心为不同年级、不同特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量身打造适合其个人发展的教育方式和途径;“精细”更注重精致化育人理念在原则上的明确,制度上的完备和程序上的规范,这种明确、完备与规范的状态并非是面面俱到、无所不包,而是更关注其原则性和关键点;“精品”即精致化管理的成果,精致化育人理念的初衷就是培养完整的人,应当注重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实践成果,不断总结提高;“精益求精”即精致化管理的内涵追求,强调在精心设计、培养,精细育人环节、关键点、原则、规范的确立和遵守,已经精品意识提高的基础上,仍要不断追求卓越的更高要求,充分体现思想育人无终点,始终保持对个人发展潜能的不断认知。

(三)学生主体“四性”理论与精致化教育理念的实现

笔者认为,学生作为精致化育人的重要主体,应当完成“四性”的认知和改变过程,即被动性、主动性、批判性、建设性,这四者之间同样呈现出先后逻辑关系和个人认知发展特点的规律性。“被动性”即区分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差别,学生应明确大学不同高中时期被动接受教育和管理的模式,大学教育的自主性逐渐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急需提高。“主动性”即与被动性相对应,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自身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更多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对问题的预判能力和解决能力,能独自面对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批判性”即敢于表达自我、挑战权威,在充分认知和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对不合理现象、不适应个人发展的状况有批判的意识,树立批判的精神,大学的责任在于培养敢于领先时代,具有前沿思维,拥有独立精神和完善人格的人,因此,这种批判性的倡导更是为了重建与创新;“建设性”即有意识的培养的锻炼自己为改善环境、改革机制、改变弱点而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批判性的重建是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更高要求,要通过学生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自下而上形成的反馈和建设机制,不断完善精致化育人理念的成熟和发展。

三、精致化模式构建

政治话语论文范文4

1“和谐”与“不和谐”的政治因素。

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政治的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等,在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和谐”与“不和谐”的政治因素,其中“和谐”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有利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表明,截至2009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其中学生占总网民比例的28.8%。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谐网络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追求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这种以“和谐”为中心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价值取向,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和谐网络文化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特别是在政治改革进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建立起了政府网站,政府网站的建立有利于党政工作的公开透明化,也能够加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交流,拉近人民与政府官员之间的距离,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感。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个体化及大众化等特点,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不和谐”的政治因素的形成,网络的匿名性使得青年学生会产生一些越轨行为以及政治行为失范。比如,会出现非理性的政治表达,正因为网络的匿名性,一方面大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没有了制约性大众就会陷入非理性的表达中,甚至在网络上发起批判政治的活动,产生一些网络暴力等不良后果。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使信息接收者不能完整地看待整个事件,从而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有偏差,也不能全面地了解政治事件,从而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出现偏激的行为。

2“和谐”与“不和谐”的人际因素。

科技的发展,打破了以前只能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方式,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比如QQ、MSN、Facebook、微博、微信等,这些软件不仅能够让人们通过文字进行交流,还能进行语音聊天和视频聊天。人际交往方式的多样化,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能够交流。网络文化既有“和谐”的人际因素,也有“不和谐”的人际因素。不和谐的人际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人际交往的障碍。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交友,原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被人与机器的关系所取代,从而也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的关系,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也会逐渐疏远,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障碍。另一方面,网络虚拟性的特点使许多学生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成就感,于是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开发和广泛利用,无论是在教室、食堂还是宿舍,这些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一人拿一个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外界交流越来越少,交流得越少,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冷漠,长时间不和外界交流也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3“和谐”与“不和谐”的道德因素。

网络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为传统的道德观念传播和建设搭建了更大的平台,同时,道德文化的传播也没有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在大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平台里适时地传播道德理念。另一方面,网络的推广也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民族意识薄弱,学生不只是接受传统的道德教育,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有各种各样价值观念的碰撞,特别是随着一些外国文化的流入,近年来出现了很多的哈韩、哈日一族,这种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学生的民族意识弱化。同时网络的出现也弱化了学校的德育功能,道德行为失范,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观念的形成总是受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使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约束力明显下降。然而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道德规范又没有形成,这样就使得许多的网络行为处于无人管理、无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出现大量的道德行为失范的情况。

二、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网络文化建设中有“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所谓“和谐网络文化”是指通过网络,传播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积极影响的,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大背景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上来探讨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许多社会学家指出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是具有很强的认同感的,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也更易于理解对方的语言、言行举止,所以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谐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具有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也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和谐的环境,学生们能够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同时,和谐网络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之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网络文化自身的和谐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大众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和谐的文化基础,而在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这个大背景下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大环境。最后,和谐网络文化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它促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理想目标、坚定的政治理念,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积极影响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新环境。无论是和谐网络的凝聚力以及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影响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①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时代信息具有瞬时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一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许多社会动态、新闻事件等信息的更新都会及时发送到你的微博、微信和手机上,这就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的最新动态,不至于对很多热点问题一无所知,课堂上也可以发表各自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看法,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信息也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下才能进行,学生在这种有限制的时间和空间内对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抵触心理,同时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被打破,学生与老师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来共享资源,互动沟通。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使人们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人类信息的传播更加流动。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达到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这种信息的流动性也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也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网络文化的瞬时性和流动性的优点能够被更好地利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②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创新了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首先,网络文化和文化一样具有思想渗透的功能,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利用这种渗透功能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网络文化的影响力来吸引学生们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最后达到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其次,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兴起,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具有互动性,打破过去“输入型”的教育方式。通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开设各种手机软件,走进学生的生活,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及时进行疏导,还可以回答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这种无限制的沟通平台打破了之前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和谐网络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积极性。

三、和谐网络文化视阈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推广,特别是在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往简单的思想政治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所以必须在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前提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使其适应网络文化的大环境。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理念三方面来探讨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怎样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如今大学校园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课堂来实现,课堂上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材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和谐网络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使教材更加灵活,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我国,大多数学生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刻板,教材也空洞、索然无味,所以通过上课很难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教材是使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好的教材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十分重要,面对如今的网络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应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时代的特征,内容上也应该生动、丰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可以借鉴国外许多教材的编写方式,把理论和案例相结合,通过插画等形式使教材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教材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除了教材以外还可以开设跟网络文化有关的课程,现在许多由网络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跟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不清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开展网络教育课程有很重大的意义。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信息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几乎与网络设施建设的步伐是一致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就己经开设网络伦理教育的课程。所以我国开设网络文化相关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手段,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网络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一是引用营销手段的一种,也就是线上和线下营销相结合,所谓线上营销就是通过网络等媒体来进行营销,线下营销也就是通过实际的宣传来营销,这种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播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来进行网上和网下教育相结合,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了许多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充分利用网上教育的资源和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自己开通微博或是建立微信群,在微博上和微信群上可以发表自己的思想以及对某件热点社会事件的看法,这样在无形中以学生热衷的形式引导了学生的思想,对其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利用微博或微信的有效互动性来加强和学生们的交流,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思想。还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看一些宣扬主旋律的视频,其他学校的公开课和演讲等。网上教育的同时还要结合网下教育,对一些思想和观念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政治话语论文范文5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走来的。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份文件再次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首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正义、谦让、天下为公等文化精髓和文化典故,不仅与我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目标相吻合,而且更能够激发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教育目标的认同感。其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以“仁”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乐观进取意识,团结友爱、宽容大度以至于“厚德载物”的包容胸怀等等皆是极其适用和有效的教育资源。再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育方法。例如,正确认识道德力量,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示范作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内外兼修,外在教育与内省相结合的方法;强调德育的有效途径在于身心兼修,知行合一等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空白,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困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之一。一是,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上海交通大学一项调查显示,在过节问题上,68.77%的学生选择喜欢过“洋节”;相较于对西方节日的熟悉,仅有50%左右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持乐观态度的人数仅占29.91%。二是,当代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价值认知。汤新芳在对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数据显示,“除艺术类专业以外,受访者中约有1/10的学生对书法、国画、传统武术、民族器乐、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基本不懂,约45%的人能欣赏部分,16%的人有所掌握,仅限考级而已,只有4.5%的人能精通一门技艺”。三是,当代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行不一。“一些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不高,践行传统美德的能力较差,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出现了毒害室友、追求享乐等不良事件,从而折射出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某些严重缺失”。诚然,一部分当代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比较强烈的兴趣。但是,当今青少年学生现实存在着的传统文化缺失已经不容忽视。教育的功能并不仅仅是传递一般性的专业知识,而是人类文化发展,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生命机制。这就注定了任何时期的教育都不是对传统的彻底背离,而是对传统的批判与继承。正是在这种批判与继承中,人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人类社会才可能前进。割裂了传统,任何一种教育都会成为空中楼阁,从而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行之有效的教育必然是在传统中的延续与发展。缺失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会变成无根之木,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还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著名文化学家哈里森认为,文化不是一个自变量。影响文化的因素包括了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位置、政治以及历史环境变化等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其产生一样,都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境况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同样的,造成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不仅是一个当下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理应不能止步于对现状的清醒认知,而更要的是在于客观分析其原因,并从这些分析中探寻解决的办法,避免历史的重演。以文化传承的历史来看,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近一百年以来的两次文化运动的错位批判、经济基础的转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样一些历史因素。

1.一个世纪以来,传统文化遭遇的两次错位批判是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历史原因。

当西方列强在一个世纪前,用侵略的铁蹄踏破满清大门时,中华民族也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急剧动荡中,“五四”爱国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展开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当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现实与新文化运动的觉醒成为历史的主角之时,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圣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就在“五四”运动开始后的半个世纪之内,一场“”再一次使中华传统文化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洗礼。这一次,“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重新复苏,并化为现实的力量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最后的尊严。在短短一百年间,“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在客观上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笃信与遵从,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如果说上个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半个世纪前的“”可谓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粉碎。在短短一百年间,传统文化遭遇的两次错位批判,不仅严重侵蚀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根基,而且直接影响了几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

2.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转变,造成了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震荡性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以强大的力量不断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功利主义获得了死灰复燃的机遇。“就业至上”论成为学习的惟一目标,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成为高校教育的评价指标。英语、计算机、法律、经济等一些“实用”的知识与教育不停地吞噬着“不实用”的传统文化课程的生存空间。在社会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人心。各种新奇、前卫的商业炒作迅速吸引了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眼球,并在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不断膨胀、发酵,最终彻底吞噬着传统文化的传承空间。唯经济论已经转移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原有兴趣。实用主义的价值选择使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从怀疑到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以致知之甚少,也难以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意识。传统文化在经济基础发生转变之时,也正在经历着震荡性的缺失。

3.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多元的外来文化也在不断吞噬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具有强势地位的影视作品、信息技术,对我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渗透”。一些人开始用西方文化取代对现代文化的定义,文化领域中“崇洋媚外”也随之死灰复燃。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智还不够成熟的阶段,对外来事物往往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迷茫和怀疑充斥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接受,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时刻遭受着新的挑战。甚至,在某些环境中,传统文化已经让位于种种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慢慢被边缘化,成为一种缺失。

4.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快速发展的新兴网络文化也对传统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中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在网络世界,越来越多的网络符号和英文内容替代了中文的日常表达。这使得中文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正在不同程度的被削弱。还有一些网络上的非理性语言表达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许多人为了宣泄情绪而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辱骂,其措词不堪入目,严重损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与优雅,更谈不上修身养性。这些都必然致使在网络上传播的中华传统文化被曲解或误读,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应有价值的正确判断,有的甚至对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多元文化正在不断冲击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当今的大学生,更是各种文化争夺的对象。然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提高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还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转变重知识轻思想的教育观念,把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渗透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中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等多方面,挖掘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传统与创新、经典与时代中,完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教学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以和为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思想在今天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广博精深的文化体系,不能漫无边际的宣传和利用,要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现实性和生动性,注意结合学生具体和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找准传统文化与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时代契合点,有针对性地用具有时代性的微信、微博等现代传媒方式来呈现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来进行分析、讲解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达到有机的融合。

2.利用易于接受的传统教育方法,将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结合起来。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不断得以传承,就在于它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传承方法。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不仅重视因材施教,而且提倡学习中的举一反三等教育方法的应用。我们在对当代青少年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更要注意运用这些传统文化中已经存在的传统教育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在这些传统教育方法的传承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坚持中,肯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应用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利用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构建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时空教育环境。

政治话语论文范文6

(一)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

网络文化这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交互性沟通较强,恰好是这一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而且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针对某一话题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去了解一些当代大学生内心的想法,从而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1.网络的虚拟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难度

虽然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快节奏起来,可是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似乎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难度。在网络世界里,虽然扩大了人与人交往的空间,但是却不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只是通过不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进行交流难免会使感情交流变得越来越淡,直至消失。也会由于网络电影中的虚拟情节,使高校大学生产生一些冷漠、暴力等社会性问题,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其难度。

2.网络文化的丰富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地位

网络上的东西更新速度快,出于对网络的迷恋,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喜欢通过网络去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大脑,使自己开阔眼界,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对某一观点进行评判,从而不愿意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机械似的灌输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就会受到威胁。

3.网络文化内容复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网络是知识的宝库,同时也是垃圾的储存地。网络有形形色色的内容,加上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各种信息都会出现在网络上,如果那些不健康的信息侵蚀了学生的头脑,将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学生价值观扭曲,使学生做出一些伤害自己、危害社会的事情,因此网络的复杂性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二、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一)建设现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文化的出现,不仅解放了学生们的思想,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也为促进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在网络世界里,学生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加强,对于以前那种被动式的灌输教育已不再接受。所以,教育者要根据学生们这一重大转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本着平等的原则,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实现和学生们的双向交流,两者的及时互动。教育学生面对网络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教育者也要改变教育的方式,不能只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采取在网上聊天的形式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加强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对学生具有浓厚的吸引力,但是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网络内容复杂多样,学生们选择阅读内容的时候就需要主观判断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加强对学生们判断能力的培养,深化他们的是非标准,对网络文化作出慎重的选择,多阅读那些积极向上、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内容,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对那些不健康的网络信息避而远之。同时应该大力改进网络思想教育,使其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

(三)高校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供学生进入学习

现在,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各自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的网站,可是学生们的点击率却不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网站的内容不具有吸引力,理论性较强,不利于学生阅读。因此,高校网站设置要增强艺术性,内容要具有即时性、新颖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强服务性,增加网站信息服务内容,及时学校学生的最新工作动态,给学生们提供全面的信息内容;不断增强时效性,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不同点之一就是具有时效性,高校要善于抓住时机,充分利用网络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四)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之所以称之为校园网络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结合。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仅对校园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而且要在校园网上进行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们在接受网络新鲜事物的同时兼顾优良传统文化的学习,还要通过网络开展一些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锻炼学生们的能力,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三、结语

政治话语论文范文7

微文化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是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新入职的辅导员开始慢慢使用微博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用“微”出来的文化引领大学生积极的生活和学习。

(一)微文化建设得到一定的重视

微文化是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以“微”字开头的媒介为载体形成的一种主流社会文化,““微”字头大军最初在互联网中兴起,后又延伸至现实社会,所涉及领域范围愈来愈广,可谓无“微”不至”具有极强的个体化、自主化、多元化等特性,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千古难逢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随着微文化的不断成长和在校园的不断扩大化,微文化的建设博得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的眼球,在得以广泛应用的同时得到了相应重视。无论是传播校园文化还是教育者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离不开以网络为载体的微媒介,高校都自觉建立了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在“微”平台上最新消息,传播最新资讯,辐射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鉴于此高校对微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越来越大,认识到微文化建设对整个校园氛围的影响之深,在通过“微”平台传播校园文化时会更加注重筛选信息内容、信息节奏等,尽量扩大微文化的正面作用,削弱微文化的负面影响。微文化建设深刻影响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进程,微文化建设得有条不紊、有理有序、张弛有度,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更广阔地发展舞台。

(二)微文化建设体现的创新理念

一是注重人的意识。微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微文化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互联网大范围推广以及人文精神淡薄的情况下,高校将对微文化的推广提到议程,并不断与时俱进,调整发展方向,将创新意识融入到微文化的建设当中。各大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主流文化,本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思想理念,通过微载体组织相关微活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不但充分肯定了高校大学生身份地位和社会责任,还极大地鼓励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作风,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地思想政治教育,也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校园文化氛围。二是具有时代感。文化产生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一定时期社会形态的反射,而微文化则是当前社会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国文化发展逐渐由单一性转变成多样性。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继续迈开,外来文化汹涌而入,给国内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形成了大范围社会思潮,这种现象则主要表现在微文化中。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微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高校师生间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也更具时代性,各种“微”平台聚焦更多有关人生、理想、道德、法律、常识等内容,既方便了师生沟通,又极大拓宽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视野,微文化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架势冲进各大学校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受到影响。三是充满人文理念。高校微文化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它融入社会各个领域的文化内涵。高校通过微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沐浴在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环境中,感受微文化带来的震撼力,深受熏陶。高校微文化建设,融合各界思想教育精华,转变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角色定位,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不但给予教育客体足够的人文关怀,也客观督促着教育主体不断转变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等,微文化在高校的生长更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此外,高校借助“微”平台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灵活转变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切入点,对高校大学生人生规划、理想追求、心理健康、综合素质等给予全方位指导。

(三)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微文化建设

微文化对大学生影响深刻,必须用正确的价值理念引导微文化在校园健康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微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受多元价值观影响,正处“三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易受微文化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微文化强化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三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互动交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微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发扬优良传统的作风,推进校园文化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时代新鲜感,构建和谐、阳光、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微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高校每个角落,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微文化建设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当今开展微文化活动的初衷之一,不管是科教类活动还是文体类活动都是为了塑造当代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举办的。微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和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都有帮助。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主要以“两课”开展为主,灌输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理论。诚然,这种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起到了相应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但受互联网迅速发展影响,“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不断弱化”,微文化恰逢当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转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微”平台,逐渐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通过对其思想状况的了解借助微平台,拓展更易使大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际作用。

(五)微文化建设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

传统的“填鸭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文化建设中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微文化建设作为依据新时代教育背景出现的教育方式,改善了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而要想真正使其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靠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课本内容的理论讲授,显然实效不大。有必要结合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充分发挥微文化的作用,让学生不单是为了纯粹的“学习”,更学会“运用”。通过微文化建设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更接地气,使大学生更易接受,如,可通过微博、微信发表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允许学生发表评论,增强交流互动,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

(六)微文化建设丰富了大学生综合发展舞台

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青年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大学生不但要学习好,更要品德好,要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作为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做好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全方位发展的人才。高校微文化建设就要本着这一目标,通过微平台开展具有民族意义、时代意义、历史意义的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锻炼其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培养大学生自我认同感,激发大学生参与学习热情,给予大学生更宽广地交流学习平台,丰富大学生多元化的业余生活,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微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忽视微平台的教育功能

以微博、微信为主的微平台在大众眼中更具有娱乐性,社会大众群体多将其视为释放压力、交友聊天、插播广告的载体,高校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也不例外,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并未对微平台有高层次地认识和利用,忽视了微平台的教育功能。目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用微平台如微信、微博等下达学校通知、各项会议通知、课程通知等,对微媒介的应用还停留在肤浅层面,用微信、微博私信聊天功能与大学生沟通交流也不普遍,还主要以面对面交流为主,传统教育方式还未彻底转变。此外,高校微文化建设并不健全,通过微平台传播教育内容还较少,多数以转发他人内容为主,发表个人日常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者居多,原创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微博说说、微信朋友圈内容极少,浪费微平台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不能通过微平台创新教育理念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理念滞后性。

(二)微文化的多元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促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激荡的局面,主要表现为全球化进程中的西方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的碰撞,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市场化进程中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之间的矛盾”,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发展带来极大机遇和挑战,多元化的价值观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人生规划和理想追求,尤其是西方腐朽价值观通过课堂之外的方式进入学生视野,尤其是通过微载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对部分头脑简单的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影响高校校园整体文化氛围。微文化发展的独特性和虚拟性,致使其中鱼龙混杂,不但有正面积极的思想,更有复杂、消极的内容,大学生过分依赖、信任微平台传播的内容,极易造成自身意志动摇、崇洋媚外、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不但毁灭自己原本正常健康的人生信仰和目标,也将导致身边同学思想滑坡,负面影响的逐渐扩大化不但危机校园文化建设,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尖锐的挑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微媒介的应用能力不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从年龄结构看年龄偏高者居多,年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偏少,年龄结构的不均衡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综合素质的不均衡,尤其是在新媒体运用能力上参差不齐,年长的教育者本身思想较保守,对新鲜事物认可度不高,因此疏于对新媒体的认识、学习和运用,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落后,不但易造成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和反感,而且不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高校大学生脱节、与快节奏发展的社会脱节,难以带出更具创造力、凝聚力、生命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团体。同时,年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匮乏于年长思想政治教育者,造成其运用微媒介做学生思想工作中缺少厚重感和信任度,存在的不足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此外,由于微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其认识存有不足,还不能充分利用微文化建设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少对微文化建设阵地引领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培养高素养的文化公民以及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传统,校园文化包含相互交融的四个子系统:校园文化价值系统、校园文化体制系统、校园文化传媒系统和校园文化符号系统”,微文化则是校园文化传媒系统和符号系统的一条分支,对校园文化引领、思想引领、政治引领、道德风范引领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未予以相辅相成地引导,容易造成微文化在高校的不健康发展,影响高校整体发展。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未将微文化这种特殊性的文化置于一定高度,并未对微文化建立相应地发展机制,不能给高校微文化建设阵地予以特殊发展环境和支撑;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对微文化发展认识不足,对于其发展模式比较模糊,没有像对传统文化那般清晰的定位,在微文化发展上缺少经验;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很难把握高校大学生对微文化的认识度和认可度,且微文化的虚拟性和多变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学生思想情况带来一定蒙蔽性,不完全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能把握大体方向,但很难在细枝末节上做到天衣无缝。

(五)高校微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影响力欠针对性

由于微博载体的广泛影响,大学生身心受其影响较大,所以,微文化的好坏与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思想政治水平。而当前高校微文化建设缺少对学生发展和校园发展的针对性,脱离校园精神文明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打造正面、向上的学校风貌。微文化没能在高校发挥实效性,缺少对规范师生行为、践行校园规章制度上的建设,并未将微文化建设与校园精神文明巧妙融合,是高校微文化建设的弱点。同时,各个高校微文化建设也缺少与本校自身发展特点和优势结合,走千篇一律的发展道路并不利于高校微文化建设发展,难以将微文化独特优势转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优势。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微文化建设的对策

微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更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的认同。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重视微文化的运用,把握好主旋律,优化微文化内容,尊重文化多元性,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财力保障,加大人才储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一)把握时代脉搏,彰显微文化建设主旋律微文化是新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时刻把握时代脉搏,传播主流文化,彰显出微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旋律。将微文化建设始终以党中央最新教育精神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积极鼓励先进、励志的微文化优先发展。其中,用正确舆论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健康的价值观,是高校微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微文化建设要紧跟时代脉搏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建设文化强国这条主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简单易懂、诙谐有趣的语言风格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充分利用微平台辐射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传递我国最新、最真的理论精髓,真正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入学生实际生活,切实发挥实效作用,培养高校大学生高尚的精神品格和健全的伦理道德。

(二)优化微文化发展内容,提升微文化建设品质

微文化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塑造品质具有重要关联。微文化在校园内的发展建设,必须本着符合广大师生发展需求的原则,加大鼓励具有正能量的微文化发展内容,严厉打击具有负面影响的微文化内容,通过优化微文化建设发展内容,不断提升微文化品质,使微文化在高校思想建设上发挥先进作用。校园活动可借助微平台,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增加活动影响面,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在开展大型文艺活动中也可借助微平台开展互动环节活动,活跃现场气氛,刺激演出人员,暴涨高人气的关注度,促进活动晚会顺利开展。此外,微文化建设与发展可走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并将微文化立为专项科研课题,不断深化内涵、探究发展思路,促进高校微文化建设。

(三)培养微文化发展原创性,尊重微文化多元性

环境的复杂性对微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微文化的发展只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才能不断成熟,微文化才能保持永久生机和活力。作为微文化的发展者和传承者更要激发自身的原创精神,保证微文化原创性,才能开拓更广泛地发展前景,同时要切实尊重微文化多元化的特性,不排挤任何种别的微文化,只吸纳、发展符合时代需求的微文化,创造更多大学生喜欢,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富正能量的高校优秀文化载体。高校可鼓励大学生大胆自主创新微文化,比如,提升自拍自演的微电影质量、精美化自编原创的微小说、见解独到的微博、在朋友圈传播更具个性化、时代感地感悟感言等,在创新微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开拓自身思路和眼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积极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做微文化的开拓者、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校园文化的先进者。

(四)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净化校园微文化环境

微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依托于互联网的发展,微文化每一种成长都是互联网的一种进步,微文化与互联网的关系可谓唇齿相依、休戚相关。微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不能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必须跟紧互联网发展步伐,抓住机遇,改革创新。然而,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弊端也逐渐显露,稍微对其监管疏忽,就易酿成互联网灾难,影响社会风气,微文化环境首当其冲受到破坏。“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前提,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环境本身具有育人功能”,因此,国家明确指出了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高校也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监管力度,承担起净化网络环境的社会责任,构建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氛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不但在现实生活中讲道义,在虚拟世界中更要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创造文明、正面的微文化,远离涉黄、涉黑的阴暗面,净化校园微文化环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五)高校微文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发挥育人实效性

科学发展观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即永远以全民利益为先,提高人民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使人的思想政治水平与行为能力达到我国的社会标准。高校微文化建设目的也是为了给学生学习、成长创造更优越的校园环境,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因此,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保持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才能真正使微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即大学生成为祖国栋梁之才。以人为本,即以人的需要为本。微文化迎合了大学生群体对新生事物接受度强的需求和“玩”微成风的现实需要。微文化建设作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其发展必须以学生为本,优化内外环境,净化互动内容,传播正能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六)加大校园文化投入,夯实微文化建设基础

微文化作为新兴的热点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新内容、新挑战,正因为新兴所以比较容易受高校管理层的忽视和冷落,因此,导致微文化建设财政支持力度较小,限制微文化更高层次地多元化发展。高校管理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对微文化建设投以更多支持和关注,充分重视起微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但要着眼于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如建校舍、扩校区、增设备等,更应意识到校园文化软实力对校园发展更具影响力,应在财政资金上向校园文化建设以一定倾斜,给校园微文化建设足够的经费,开展创新型微文化建设工作,确保微文化事业顺利开展。微文化建设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融合了人工创造与灵感的符合时展规律的软实力,体现校园精神风貌与校规校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发挥施教作用的舞台,对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人生境界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各高校要列出专门预算为微文化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使微文化发展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七)提高微文化建设队伍综合素质,健全管理机制

政治话语论文范文8

社会不断发展向前,人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标准等等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传统的中华文明甚至被一些人抛弃在一边,但是“”等血的教训告诉我们,不能崇洋媚外,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中华文明,要高度的认识到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一)避免传统文化传承断裂

正如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的那样,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能够防止文化的断裂的,以免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指导人民出世入世的人生哲学,有迫使我们艰苦奋斗的顽强精神,有指导人民不断创造劳动的优秀品格,是学习外国文化不能得到的东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是经过了祖祖辈辈长达几千年的摸索和总结的精神结晶,是值得每个中华儿女不断学习的。在推动历史的发展中,要避免缺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而造成的文化传承断裂。

(二)有利于构建起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从出生到形成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从现有的文化体系中,反复学习和实践,最终形成自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众多可供人们学习的内容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最具有学习价值的,不用人们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都是精华,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世界观,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等。

(三)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多的是思想政治思想,“力行近于仁”的儒家文化、“充实之谓美”的孟子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奉献精神等等。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们耳濡目染,能够在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强化政治素养,提升思想品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林则徐、郑成功等爱国英雄的事迹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鞭策一个又一个仁人志士“,术业有专攻”的职业素养熏陶爱岗敬业的普通员工。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是为了提高人民的政治素养,是提升人民思想品德的重要依托,在不断学习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但是从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民族传统文化学习来看,还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难点。

(一)承担主体任务重

在我国的推行的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但是重点是在人的学生时代,小学时期的思想教育课程、中学时期的政治课、高中时期的政治理论课、大学时期的实时政治教育以及研究生阶段的自然辩证法、社会主义理论等等,都是为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让每个学生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些课程中,所有的政治老师都在试图用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但是从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来看,效果却是不理想的,很多学生甚至思想政治品德很低,这是因为在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承担主体的任务太重了,他们需要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浓缩到剪短的几个学期中进行,同时在每个学期只开短短45分钟的一节课程。想要在短时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承载主体任务是相当巨大的,这样就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二)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突破难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思想政治教育课自20世纪50年代开创以来,就形成了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只有在课堂上单一的不断重复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口号式的灌输学生政治思想,以至于很多学生虽然熟记了思想政治理论,但是实际生活中,无法应用,无法思考,没有思想政治思维。这不仅不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无法让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美。

(三)面临改革创新的新挑战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产物的精华,是前人对历代文明的总结,在过去社会有很强的实用性,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现在的人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要适应发展的新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的传统文化学习面临新的挑战。再加上惯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模式自产生以来,就很少有改变,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需要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需要进行重新编写,传统文化学习的系统需要建立起来。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在推广全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却面临很多需要突破的难题,从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创新实践和建立起从上到下实施路径来保障融合教育效果。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要突破现有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应对新形势的社会要求。从教育模式创新来看,首先应该要在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加强改革创新,不能再继续以枯燥的理论教学为主,要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将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进行重新编写,形成更有系统、更有体系的教材。

(二)加强创新实践

要从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的创新实践,要让学习者意识到学习思想政治,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或者是枯燥的传统文化基础,而是能够在通过学习的基础上形成自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提升自我在社会实践中的适用性,让自己能力得到提升,人格得以塑造,方法论形成体系。

(三)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