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本科论文范例

园林本科论文

园林本科论文范文1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变化

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且缺少植物景观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内容,学生很难想象出园林植物景观建成后的效果。虽然部分教师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直观、形象地展示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组合在一起的群落特征和景观效果,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少板书,导致理论讲述和图片展示速度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记忆。长时间处于多媒体教学的高度紧张状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僵化影响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名称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多数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都以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缺少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教学中所强调的景观美学、空间构成等内容,同时存在着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的重视。多数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验、实践课程仍停留在写实验报告和实习论文等传统方式上,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缺少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三)具有园林设计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不足

杨学成等将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为6个字,即“引导—示范—实作”,并指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农业类院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具有园林、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果树学、园艺学等专业背景,缺少园林设计专业背景,所以园林项目方案的设计水平与表现能力不是很强,授课中难以利用手绘形式或电脑辅助制图的方式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具体引导与示范操作。多数授课教师都把“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视为园林植物教学的范畴,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无法用图示语言讲解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授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缺少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实战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中的很多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都是虚拟的,任务书中缺少对设计项目场地环境的界定,没有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阶 段的评图训练。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设计,课程结束后学生除了记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要领和表现技法掌握得较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导致很多风景园林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独立承担复杂的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只能完成简单的方案描图和景观建模工作。

二、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兼顾工科和农科院校课程教学特点确立教学新思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风景园林本科生的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的设计能力,这一做法对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类院校授课教师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对植物群落空间布局和平面构成讲授不够深入,学生作业显示在平面线条、空间安排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可借鉴工科院校的授课形式,在突出地形、道路、水系、建筑小品等影响景观规划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园林植物这种软质景观要素参与方案的平面构成和空间塑造,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植物只能成为景观“配角”的问题。

(二)基于“一课+三课”课程群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涉及植物规划、植物设计、植物种植及成果表达等4个方面,设计尺度包括宏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观的绿地景观设计和微观的植物种植设计。为了较好地完成课程作业,学生应具备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能力。所以,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中建立配套课程群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课程设置的特点,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3门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教学中以城市居住区为设计对象,在完成居住区规划、居住区场地设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居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和宅旁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等内容,形成“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新体系。

(三)构建“网络+软件”教学平台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植物分类知识和空间塑造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景观的空间感知,课程组编写了一系列多媒体网络课件,同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积极采用AutoCAD、3DStudioMAX、PhotoShop、SketchUp等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制图软件来完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等各种过程。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空间效果。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VR软件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场地、不同设计阶段的植物景观设计效果。虚拟与现实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设计的积极性,提升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四)项目教学与基地实习相结合

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学院与哈尔滨多家园林公司和部门开展了密切合作,为本科学生的绿化实习提供了基地。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4种项目教学方法。

1.虚拟项目法

在没有具体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多途径搜集居住区、道路、广场、公园、厂矿、机关等一些典型绿地的图文资料,编写相应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教学任务书,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虚拟项目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

2.真实项目法

授课教师将自己主持或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实际项目进行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补充设计等阶段内容的讲授,并安排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充分了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各阶段的进度安排和成果要求,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3.引导项目法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去广泛查阅国内外植物景观的经典案例,对比分析各经典案例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在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电脑和手绘形式进行植物景观节点的临摹,并以汇报的方式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案例的解读能力。

4.互评项目法

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验课的考评多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实习论文等为主要内容,这种考评方式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力,教师采用了互评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相互点评其他同学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增强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与方案点评技巧。

(五)确立科研与教学互促共进的发展模式

在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逐形成了“以研促改、教研结合”的发展新模式。授课教师申报了多项横向、纵向科研课题,先后获得了部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6项,授权专利3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科研成果。同时科研成果提升了授课教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这种从教学中来,凝练为科研方向,形成科研成果,最终又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耦合发展,促进了教学效果。

三、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的成效

园林本科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园林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等有着很高的要求。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履职能力。近年来,高校扩招、就业趋紧、网络发展等多种因素导致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整体水平下滑,迫切需要园林教育界加以重视并作出反应。

1园林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选题方面的问题

选题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目前,全国各地房地产比较热,因此很多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过于集中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相互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其实,此类设计题目因为建筑、道路等格局基本定型,可供学生发挥的空间有限,有些沦为简单的种植设计;②很多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题目是虚拟的,与实际脱节;③重复上届的设计题目,或者略加变通,这就可能造成复制拷盘等作弊现象;④有些学校允许学生自主确定设计题目,但又缺乏监管,导致很多学生将实习期间在实习单位的设计作品,充作自己的设计,可能并非其本人独立完成;⑤部分学校在选题环节仅仅是要求指导教师提供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而并没有提交设计基础现状图存档保存,这就给一些投机取巧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1.2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问题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带来了空前的冲击,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通过互联网可以查找到海量的图片,其中不乏优秀的园林设计作品,或者是已经施工完成的实例,造成很多学生不去花时间认真设计,转而到网络上抄袭设计,将一个个小的局部设计七拼八凑到一起,可能根本没有考虑其整体性,以及是否适合自己的设计基址;②在园林设计领域,如果用现有的图片资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一般称之为设计意向图。在20世纪80~90年代,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主要依靠手工作图,意向图使用得很少,而现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常见大量的设计意向图,可能有的学生答辩的图纸有10多幅,其中大部分是意向图,这种趋势非常危险;③网络信息技术使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扫描、手机拍摄、拷盘、电子邮件等方式来投机取巧,减少自己在毕业设计上时间和精力的投入;④现在有很多网站可以提供一整套的园林设计图,例如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土木工程网等,可能会有学生直接从这些网站下载全套园林设计图,来充作自己的设计。

1.3监管环节的问题

大多数学校举行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答辩的时间在11月中旬,在此之后,部分学生会留在学校里考研、考公务员,大部分学生会找工作单位或找单位实习,然后学生们会在次年4月底5月初集中返回学校,毕业设计答辩的时间是6月上旬或中旬,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完成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时间是在5月份。在学生开题报告答辩之后,4月底5月初返校期间,学校对学生的监管比较困难,毕业设计监管的黄金时间正是5月份,可惜,很多学校基本上缺少监管。由于学生多使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完成毕业设计,他们会在寝室里或公共自习室里做设计,学校的制图室是供手工绘图的,电脑辅助设计是供电脑辅助设计教学用的,因此很多学校没有便于监管学生进行集中开展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室,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有些指导教师没有尽到应尽的指导责任,放任自流,而指导教师是天然的监管者,但学生没有将主要精力用于做毕业设计。指导毕业设计一般都有辅导教师,可惜很多学校设立辅导教师只是挂个名,没有真正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等于失去了辅导教师层面的监管。

1.4答辩环节的问题

答辩环节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从目标管理的角度,就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①没有人对毕业设计的真实性把关。对于毕业论文,可以采取论文来审查论文的真实性。而毕业设计,其主要作品是图纸,目前还没有技术手段进行或进行真实性甄别,就必须有学院组建专门的委员会进行真实性审查,也可以建立毕业设计作弊的举报制度,但很多学校没有这样做;②毕业设计答辩的文本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各种类型的设计具有相通性,因此设计说明书在文字上重复率较高。可能很多学生的设计文本并非自己所写,而是从所谓的模板拷贝而来,再稍加修改而成,这个问题很严重,不论这个模板是网上下载的,还是指导教师提供的;③毕业设计答辩之后,一般每个答辩小组会有2名左右的学生进入争议答辩,可惜很多学校毕业设计答辩要求比较正规,但是到了争议答辩环节,就成了放水送人情,常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学生认为毕业设计不必太认真,反正做好做坏都会通过。因此毕业设计答辩和争议答辩必须动真格,不能最终人人都通过。

2加强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主要建议

2.1外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和参与设计答辩

即主动聘用社会上在园林设计、施工组织方面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并参与毕业设计答辩,以弥补校内多数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2.2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

指导教师要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和实际,可以从园林建筑设计、公园设计、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城市广场设计、滨水绿地设计、风景区设计、休闲农业园设计、湿地公园设计、屋顶花园设计等多方面拟定题目,也可以是关于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园林养护等方面拟题,题目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鼓励申报创新型题目。要杜绝陈年旧题、减少或不用虚拟题目,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但要避免弄虚作假。

2.3实施严格的综合性过程指导

依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进度计划,学生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完成后,交由指导教师进行检查并确认通过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任务,每一阶段的任务学生可提前完成,但无特殊原因不能拖延进度,无故拖延进度者将受到警告、严重警告、成绩降级等惩处。对于在校内做设计的学生,指导教师要进行严格的考勤,每次指导后,应详细记录指导的时间、地点、具体内容、学生进度情况等,这样可确保学生能有足够的设计时间,也对学生起着督促、警醒作用。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指导老师需确定每周的联系时间,通过QQ、微信、电话等方式了解学生设计进度,学生也可将已完成的设计传送进行检查,回答指导教师所提问题以确保该设计是由学生独自完成[1]。

2.4加强毕业设计的真实性管理

真实性管理的一个有效措施是引入设计进程图。借鉴工程中的进程图概念,这里的进程图是指学生在电脑辅助设计制图完成到50%~75%时,将其利用Autocad、Photoshop、3Ds-max、Sketchup等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图件保存为JPG格式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作为设计图件真实性的证明,在答辩汇报的PPT文档中展示。因为设计进程图是未完成的设计图,在网上不能下载,也很难通过成品图纸逆向操作形成,这样就可以在技术上基本保证设计图纸的真实性,至少不是扫描、拷盘、下载等方式获得。当然,加强真实性管理还可以辅助其他手段,比如强制学生及其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在真实性承诺书或保证书上签字,另外,还要求不少于一定比例的同班同学提供真实性证明并签名,这样可以在心理、道德、信用层面威慑作弊行为[2]。另外,还可以建立健全的作弊举报制度。很多学校的举报制度形同虚设,就是因为大家都怕得罪人,即使得罪人了最后还是放水通过,毫无意义。

2.5毕业设计答辩不走过场

毕业设计答辩是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环节,通过毕业答辩可以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设计工作和成绩的能力。在答辩环节,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末尾淘汰制度或类似制度,不能设计做得好与坏,人人都能过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认真做设计。指导教师认真指导,不断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2.6建设毕业设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

上述内容,以及前面没有谈到的一些次要问题,都需要建立有章可循的规范化制度,这样让学生、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对自己的责任、职责、义务、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都能心知肚明,使毕业设计真正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提高本校毕业设计工作管理水平,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结语

很多因素导致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下降,要扭转这种趋势,必须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加强过程管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院系建立制度化的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也有助于实现毕业设计的公平公正,释放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潜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针对目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为做好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朱元恩.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5(12)

园林本科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其中提出了要系统构建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体系,以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需求。这对高职学生在继续深造、提升学历的需求上提供了一条路径。专升本大学生一般在完成3年专科教育后,通过参加各省的统一考试,升入普通本科院校继续学习2年。专升本人才培养是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升华,培养的人才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还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创新创造能力。由于各高职学校专业划分较细,专升本学生生源背景、专业背景不尽相同,如果完全按照统招本科阶段大学生设置的培养模式去培养专升本大学生,显然不科学。因此,需要本科高校积极研究制定针对专升本大学生的培养策略,这样才能提高专转本学生的培养质量。现以园林专转本专业为例,对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状况进行探索与分析。

1应用型园林专业专转本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

以江苏省为例,到2020年,全省共有40余所高校招收专升本,招生人数达1.3万人,其中对园林专业招生有2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共100人左右。调查各高校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应用型园林专转本专业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有效衔接。目前,大多数园林专升本教育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并未办出园林专升本高等教育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人才培养目标没有针对性,忽视学生高职阶段学习。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没有深入思考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导致园林专业专转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没有特色[3],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混为一体,专转本学生高职阶段的实践技能专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大多沿用统招本科的模式,实践技能的培养也没有进行有效衔接,园林专转本人才培养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还造成大量课程重复、教学内容重复、园林专业知识体系断层缺失等问题。

1.2生源多样化,应用型园林专转本专业与高职教育基础知识体系衔接不完善。目前,江苏省专升本招生按专业类进行,而非同专业生源培养。以金陵科技学院近4年的园林专转本招生表明,生源学校平均15所,生源专业分布在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工程造价、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艺等近10个专业,一个班级40人,只有1/3左右的学生原专业与本科园林相关,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建筑、工程管理、装饰工程等专业(表1)。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大,高职阶段知识体系、课程学习复杂,普通园林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难以解决这一问题,难以保障专转本人才质量的提升。

1.3“工学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衔接不完善“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忠实践。行教学的主要教学组织手段,在实训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高职阶段重视技能的培养,“工学结合”多通过单项训练或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培养学生技能技术;应用型本科阶段则更多的是以项目为纽带,引导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2个阶段培养目标不同,“工学结合”组织、落实的具体方式有明显的区别。目前,各高校专转本阶段人才培养实行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大多与普通本科一致,以项目式、案例式教学为主,但忽视学生高职阶段的“工学结合”学习成果和经历,不能很好地提升实践技能,实践阶段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缺乏,这导致学生对本科阶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认知不足、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对创新思维、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2应用型园林专业专转本与高职教育衔接培养园林专业人才的途径

2.1凸显职业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特色,实现应用型园林专业。专转本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有效衔接,满足高职-本科衔接下园林技能型人才培养递进式发展高职阶段人才培养强调学生技能的提升,轻理论、重实践,突出技能操作,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在某方面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但岗位迁移能力较弱。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其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凸显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岗位迁移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专转本阶段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是高职教育之后的递进式阶段,特别是技能型的实践创新能力应该得到提升。根据社会行业需求,以未来的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园林绿地养护3个方向作为职业目标基础,“技能型”高职专科与“应用型”园林本科教育的目标围绕这3个职业方向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应用型本科阶段通过园林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架构与积累、技能型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与提升,不断满足专转本阶段园林专业职业技能的递进式发展需要,为未来的园林行业职业选择与竞争奠定基础。

2.2构建多层次、多方向、个性化的园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实现应用型园林专转本专业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满足多样生源专业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学生通过专升本途径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园林专业,一方面由于生源专业背景差异比较大,另外高职阶段专业划分比较细,而同专业不同高职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异。本科阶段的园林专业学习要解决课程重复、教学内容重复、知识体系重构及逻辑思维能力加强等问题。夯实园林专业核心知识,满足社会、行业岗位职业技能要求是建构专升本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根本原则。既要构建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又要兼顾学生专业背景和学习需求差异化的特点。因此,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方向,构建多层次、多方向、个性化的以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植物3个方向为园林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实现学生专业方向个性化发展。

2.3“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有效衔接

满足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实训教育向应用型本科职业型的综合实训教学的转变。目前,随着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园林行业的发展过程,在人才培养上要求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能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植物应用及养护等方面工作的新型应用型园林人才。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岗位能力训练为主线,紧密结合园林行业中的各类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生态建设与园林植物设计应用需求,通过模块化方向培养,实现园林规划、园林工程、园林植物3个专业方向及职业方向的实践创新型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密切结合“社会行业需求,岗位要求”的特点进行高职-应用型园林专转本人才的教育改革,跨越式提升高职-应用型园林专转本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以“工学结合”贯穿于从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全过程。“工学结合”是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高职阶段,“工学结合”注重单项技能训练,无论是顶岗实习还是学徒制,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其理论知识学习达到必须、必要即可。应用型本科阶段,“工学结合”突出知识运用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工学结合”作为实践教学模式,贯穿于工程型的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园林专业教育全阶段。应用型本科教育阶段重点加强职业型的综合实训教学,以企业师资、科研项目、工程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手段,使学生一入校就能够在课程综合实训的基础上,到参与园林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园林施工组织管理及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等实际工作中,通过纵向、横向项目真刀真枪地综合实训训练,夯实专业基本技能,实现高级职业技能的创新与发展。

2.4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等方式,满足园林专业理论体系与实践技能体系的有效衔接与拓展

为学生继续深造考取专业硕士研究生奠定基础专升本学生是高职院校较为优秀毕业生通过考核接受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许多学生仍然有继续深造的需求。专升本学生经历高职阶段的系统教育,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方面都得到了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有突出的专业实践技能。进入本科阶段后,应从加强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培养,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等方式,培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为应用创新型能力的培养和满足部分学生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2.5产教融合下的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毕业设计一体化实践教学设计

聘请企业优秀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班主任”与班级班主任共同管理。企业班主任可以进行传授企业文化知识、专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等知识讲座,为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技能人才奠定基础。通过校企订单式培养模式,让企业全方位参与实践教学中,利用寒暑假和毕业实习阶段派驻学生进驻企业,结合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职业岗位特色,开展园林专业的顶岗实习、课程综合实习,以提高本科阶段园林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大二下学期暑假学生就可以进入企业,由企业技术人员带领,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及管理或者科研生产,结合生产实践,确定毕业设计及论文选题,以保证毕业设计的真题真做,这时学生与企业员工一起工作,能够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既强化了职业技能,培养了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社会适应能力,真正实现了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毕业设计一体化的学习过程。

3结语

具有工程专业背景下的高职学生通过专升本途径进入本科阶段园林专业学习,生源专业背景差异虽然较大,但是大部分有“工学结合”方式的专业学习背景,因此园林专业职业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容易实现。高职-本科园林专业教育在充分考虑专业背景多样化的生源结构下,构建多层次、个性化的园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通过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加强本科阶段的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等方面的科研创新训练,提升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产教融合”实践实习,满足人才在专业方向上职业技能的需求,进而满足应用型园林专业专转本职业技能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EB/OL].(2014-6-16)

[2]刘成强,于萍,刘磊.以学生为中心应用型本科院校专升本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246-247.

[3]徐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5):190-191.

[4]邰杰,王岩松,祝小神.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分段培养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推行“工作室制”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4(11):94-99.

[5]孙丽娟,宰学明,纪易凡,等.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培养方式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09):82-85.

园林本科论文范文4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资源植物学;应用研究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职院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得到灵活应用,该方法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新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最终实现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项目教学法惯用的方法是将教学内容以若干相对独立的项目进行展示,让学生边做边学;教师对项目完成指标提出规范要求并进行适当示范和指导。学生在项目实施中自主选择、计划、实施,并形成真实的成果。项目完成后学生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把握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做中学”的目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项目教学并不注重项目的最终结果,而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核心能力。资源植物学是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技能。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从事资源植物方向研究(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任职于现代农林业企业和地方涉农(林)事业单位,由此可见《资源植物学》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促进就业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资源植物学是一门是以植物学和植物化学为理论基础,以资源植物(主要是野生资源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源植物的种类、分布、蕴含量、有效成分及具体加工利用的科学。资源植物学是在人类社会对野生植物资源不断需求的历史进程中形成,随着人类对植物资源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生物技术水平的发展,这门学科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

一主要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为培养从事资源植物方向研究、现代农林业企业和地方涉农(林)事业单位管理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设计以资源植物学课程标准上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创设若干个教学项目模块。教学项目模块的设计,以当地特色可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合格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为目标,教师结合学生前期知识储备、现实工作过程或虚拟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多样

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导,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分组教学等其他教学方法。根据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用途可以将资源植物分成:果树植物资源、野菜植物资源、油脂植物资源、药用植物资源、芳香油植物资源、植物源杀虫剂植物资源、树脂植物资源、园林植物资源、环保植物资源九大类。根据班级同学的兴趣自由组合分成9个兴趣小组(创新创业小组),每组完成1-2类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具体方案(方案内容主要涉及:选育、种苗繁育、新造林管理技术、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产品加工利用等环节)。

2.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

企业生产实际是教学资料的源头,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为项目教学的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力、以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的系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强调以一个生产实际项目为教学导向,重构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引导或介绍不同类型的兴趣小组分别到对应性质的单位参观学习,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整体认知水平。同时也有效促进他们所承接“项目”的顺利完成。如:油脂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团队可以推荐他们去附近油脂加工企业或者进食品专业实验室熟悉油脂类物种的提取方法、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等;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团队可以介绍他们到学校周边知名园林公司见习,让他们熟悉园林植物开发和利用的方向、种苗繁育过程以及园林植物养护的基本知识等。与此同时,也可让同学们与用人单位更多了解和交流,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打下基础。

3.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网络资源平台、学校图书馆学习平台和诸多学习工具的应用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提高了教学效果。目前,主要利用的网络资源有:百度资源、中国知网、在线开放课程和相关大学的精品课程等。课前学生通过资源平台初步熟悉教学内容;学习平台的利用让“教”有所依,教师及时根据平台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学习平台让教学评价实现了数字化和过程化;交流工具缩短了师生距离,便于师生随时随地交流,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疑惑,突破课堂限制。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教学过程改革

1.教学过程组织

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教学和课后拓展三个阶段。根据资源植物学课程项目设计方案,任务设置情况,课前教师通过学习平台上传微课、任务书等课前预习任务,为课中教学做理论铺垫;课中则以学生为主开展系列探究活动以此探索、论证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实践、总结、吸收知识;课后拓展是学生自我发展和提升阶段,同时又为下次教学项目开展奠定基础。

2.课中教学实施

课中教学实施主要分如下五个步骤:第一,课前任务反馈:教师将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反馈至各项目组,督促并鼓励相关项目组和学生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第二,情境导入: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三,项目任务分配: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分配课中教学探究任务要求;第四,项目任务实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第五,总结汇报:以各个项目组为单位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并梳理总结学到的知识,教师总结评价。汇报阶段是学生对资源植物学课程进行知识整合、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对课程所涉及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能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识,为毕业后从事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或者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研究创新活动是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学生成果分享是学生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此阶段知识将内化于学生心中。

3.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协同培养

在资源植物学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在学生已具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推动,以及参与学校生物学、化学、文创等研究团队从事相关科研课题的机会,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每个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学研究,系统训练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基于近几年教学实践,学生先后申报了高山野生花卉引种驯化、天然甜味剂植物制作适合糖尿病人食品、苔藓植物和观叶植物制作植物画、油用牡丹产品开发、五彩玉米等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不同级别的创新创业课题,并且参与了教师课题,如水稻种质资源的创制和保存、中药材化学成分的鉴定等。

4.教学评价

在资源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实施之前,教师通过查找资料或与企事业单位沟通等方式为每个项目乃至任务制定一份较为详细的完成情况评价表,评价表包括任务的准备情况、组内合作情况、知识的应用、技能的形成及创新情况等。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部分。教师评价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主要结合技能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熟练性进行。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评价的手段包括:学习平台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数据统计结果、课中小组探究活动及汇报情况。及时并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二主要方法和特色

(一)优化资源植物学教材的选择和校本教材的编制准备

现有教材因理论知识太细、项目模块教学不突出和不能有效结合学校所在地的资源植物,所以不能满足项目教学法的模式需求。所以需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优选并按照项目教学的方式对所选教材的知识体系重新进行组合,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本地的植物资源 的本底资料。

(二)实现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分组成立相关模块的任务驱动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很好地结合学校和各级教育系统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例如:植物源杀虫剂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项目小组,可以选择1~2种可作为植物源杀虫剂的植物对其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成分的检测、有效成分对部分农林害虫的毒理实验等相关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科研论文和相关专利的申请等,这些成果的取得可以有效的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

(三)实现课程教学与本科毕业论文的有机结合

通过项目教学法模式引导学生自发组织相关模块教学的兴趣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可以实现特定领域的系列研究的积累,这样为部分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提供一定的素材,有效提高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如:果树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项目小组,可以选择1~2种可作为开发水果类产品的植物对其品种选育、种苗繁育、新造林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产品的成分检测等相关方面进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可以按照上面的环节的内容分别作为相关学生的本科毕业。

(四)实现课程教学与计划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的选择有机结合

本课程通过项目教学法模式让学生提前培养相关专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时对相关学校及相关专业的选择。例如:参与油脂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项目小组的同学在完成该课程学习的同时,熟悉了经济林、食品加工、病虫害防治、植物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森林保护等专业知识,根据学生的兴趣可以选择性报考相关学校(科研单位)及相关专业。

(五)实现课程教学与当地野生资源植物资源的有机结合

资源植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各类资源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分布区域、适应生长生境、经济用途以及有效成分的性质、提取和加工工艺流程等。在实施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项目教学法”实施中,首先要熟悉我国及当地资源植物的类型和分布情况。我国地域辽阔,横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寒带四个气候带,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野生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芳香植物有56科340种,中草药5000余种,果树资源有59科670多种;据重庆市林业局2017年的第二次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的结果显示:重庆市域内分布有野生维管植物227科1302属6000余种。

三结束语

园林本科论文范文5

【关键词】问题导向;风景园林;多平台网络教学;教学改革

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为鲜明的特征,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工科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教育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大学教育更是学生通往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在这一学习阶段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实际工作中的各项挑战,学生需要学量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还应该使自己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剧,社会中的工作种类急剧增加且变化极快。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现有的专业设置已经无法与实际工作岗位一一对应。学生在完成某一专业的课程学习进入职场后,大概率会需要跨专业学习新知识甚至从事与大学所受教育不同专业的工作。所以,在大学教育中,训练学生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搜集行业最新发展,学习所需技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决实际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大数据背景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育遇到的问题

(一)行业高速发展与课程更新速度不匹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风景园林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数字化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设计成果表达的数字化,还表现在设计客体现状数字化和分析过程数据化方面。这一变革使得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大大加强。与此同时,也给本科教学原有的软件教学和设计方法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本科教学课程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前沿设计手段和软件的变化速度。往往新的大纲刚制定完,就已经出现了更新的设计手段。这造成了学生在进入设计工作岗位时需要用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重新掌握更新的设计软件和分析方法。这给教学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实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二)行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选择多样化。风景园林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学科数据化进程。早期的计算机技术更多应用于辅助绘图与建模,如现在已经普及的AutoCad、Photoshop、3dsMax等软件,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展示效果。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数字技术开始向风景园林前期分析与辅助方案设计方向发展。景观设计师们尝试使用其他专业软件和分析方法将空间数据与统计学、编程和深度学习紧密结合,真正实现自然、社会、经济、交通等复杂环境的多因素综合分析。通过使用ArcGIS、SPASS、Python等软件,大大提高了景观设计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由于行业数字化发展还在进行当中,各种标准和评价方法层出不穷且没有统一标准。这造成了实际数字化设计过程中,为完成同一目标可以采取的手段和软件种类繁多,且各有特色。教师不可能同时掌握所有软件及方法,也无法提出某一种方法可以完成所有设计目标。

(三)“多规合一”背景下的跨学科要求。2018年3月国务院组建自然资源部,提出了“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涉及土地、资源、环境、地理、经济、社会、规划等多个学科,要求设计者综合各专业要求进行评价和设计工作。这对原本更关注空间规划的景观设计行业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根据设计目标学习相关的跨学科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教育也应当作出适当调整。

二、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原则

(一)先目标后方法。相比于传统的以地块设计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本次教学改革尝试引导学生从发现并解决城市空间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入手来确定设计目标,再从目标出发确定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实际设计项目的复杂性与跨学科的特点。

(二)先能力后知识。《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中提出了“轴翻转”(AxisFlip)的概念。轴翻转的核心是指把传统的“先知识后能力”反转为“先能力后知识”。将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转变为以解决复杂综合性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三)借助网课资源。针对行业变化迅速的情况,改革将目标确定和能力提高作为教学核心,将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工作更多交给学生以自学方式完成。指导学生小组有效利用网易云课堂、中国慕课、学堂在线等多平台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合理选用适宜自身需求的方法和软件进行学习。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增强团队合作与分工的意识。

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区域调研教学改革实践

本次改革以风景园林专业规划设计教学中的区域规划设计为主要实验对象。以解决实际城市空间问题为核心将课程分为五个模块。

(一)任务书:明确调研目标。明确目标是问题导向下的风景园林教学设计的关键元素。在任务书和与之相应的课程讲授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设计中应当重点解决的主要矛盾,并主动寻找解决方案。和以往直接给出设计目的的任务书不同,本次课程任务书只确定了研究范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兴趣和对区域的初步调研找出城市区域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具体设计题目。这种看似宽松的任务书设定方法促使学生对目标城市空间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盲目依赖任务书和以往设计经验进行设计的问题。使最终的设计成果更有针对性和合理性。在确定设计题目之后,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对找到的城市空间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找出改造设计需要考虑的各方面内容。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前期的资料收集和论文阅读。

(二)小组讨论:确定调研方法和研究框架。学生将上一学习模块的工作成果进行小组汇报。教师根据汇报内容帮助学生进行逻辑梳理,并最终完成研究框架。再根据研究框架,对各个主要技术节点进行进一步的资料查询和分析,确定小组需要采取的调研手法。

(三)团队合作A:数据收集与分析。小组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根据上一模块确定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手法,小组内进行任务分工。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现场调研、网络数据爬取、文献查询、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来完成前期数据收集与分析。在这一模块中,学生将更多的依靠团队分工来完成工作,学会信任自己的队友,同时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并在必要的情况下相互说服和包容协作。在基础数据收集完毕之后,学生将以组会的形式进行数据的综合分析。找出多组数据中出现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找出设计题目中城市空间所出现问题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给下一模块的设计提出更加详实的设计要求。

(四)团队合作B:方案设计与表达。综合任务书和上一模块提出的设计要求,团队针对实际地块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改造设计。由于前几个模块进行了详实的前期调研,设计要求会更加繁琐和有针对性,也更加接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设计项目。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际项目的复杂性和限制性,同时解决了以往的学生设计只注重形式美而忽略了城市空间社会经济等其他要素需求的情况。在设计表达过程中也要求学生体现目的为导向的要求。设计表达应当突出需要改造的目标,而非只追求效果图的美观。同时,要求学生将前面三个模块的所有思考过程通过图示的方法表达出来,增加方案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最后,学生小组应当根据讨论结果,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决定成果呈现方式并最终完成设计成果的制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小组自主完成决策,并引导学生学会有效表达的方法,亲身体验设计的不唯一性和复杂性。

(五)汇报:成果汇报。在这一模块安排模拟汇报的环节,邀请各专业教师及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作为评委来进行专业点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汇报方案,使汇报过程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在点评环节中,教师应当提前与评委教师沟通,明确课程的主要关注点。当学生在主要关注点中出现亮点或错误时,要求评委与教师对这一方面的知识点进行强调,以加深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记忆。

四、教学效果

(一)设计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由于设计从选题到最后的设计都以同样的问题为导向,立足于实际城市空间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学生最终呈现的设计作品更加扎实可信。

(二)积极性与效率提高。本次教学改革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城市空间中存在的问题。在设计课程教学的开始就加强了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的学习兴趣。由于采用问题导向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针对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并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三)自学能力提高。本次课程改革将课程分为核心的能力提升和的知识学习两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能力提升,而更多地鼓励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利用现有网络课程和论文文献进行知识点和软件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更接近学生在进入实际设计工作岗位之后的真实工作状况。让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就能够更好地学会有目的性的自学,从而能够应对未来多变的工作局面。

(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景观设计是一个非常需要团队合作的行业。教学改革从开始的选题到后期的汇报,课程设计始终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作业内容。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相互协作、取长补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在设计岗位上尽可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523(10):4~7

[2]李哲,成玉宁.数字技术环境下景观规划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风景园林,2019,26(S2):67~71

[3]武廷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初论[J].城市规划,2019,43(8):9~17

园林本科论文范文6

文章主要探讨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设置,以整体思维为出发点,围绕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提出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基本构成,旨在使环境设计的课程体系更趋合理。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整体思维;建筑学;课程结构

一、整体思维与环境设计

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环境设计专业内涵:一是基于系统论的环境整体意识的强调。映射到专业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科教育,以及对学生整体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艺术与技术、人文与自然并重的倾向。这意味着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艺术、人文与自然科学共同构建起学生的知识框架体系。三是划定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范围。尽管环境设计专业本身的“灰色”属性赋予了它边界的模糊性,从而使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有向“大建筑学”靠拢的倾向。但其清晰的学科教育内容和研究范围是基本稳定的,即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和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三个方向。

二、建筑教育在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的位置

在《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叙述中,可看出建筑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在这里重新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为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依据:第一,建筑是环境设计的载体,是构成环境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本身作为实体承载了环境设计,而建筑设计的意匠、空间、功能等又需要通过环境设计实现。第二,建筑是环境设计方向划分的依据。环境设计根据设计目的划定专业,但不论如何分化与发展,从大的方面分化为以建筑为母体的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个方向并不会变化。第三,建筑学科为环境设计专业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和教育支撑。建筑学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产生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背景,凝聚了各种信息,处于时代的最前沿,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的存在。在《广义建筑学》的前言中,吴良镛提出了一种广义的环境设计范畴,包括从个体建筑到建筑群,从小庭园到大的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设计仍然是建筑学的延伸,而建筑学无疑是环境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环境设计的“灰色”属性,目前的环境设计专业适应面十分广泛,分散在以建筑为主导的工科院系、以艺术为主导的美术院系和以园林为主导的农林院系中。各院校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有各自特色的专业主导思想和培养方案,尽管各有千秋,但是各有优势的同时也意味着存在弱势与不足之处。

三、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中,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领域包括四个部分,即设计历史与文化、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工程与技术以及设计经济与管理。建筑学作为环境设计的基础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以上四个方面的全部知识领域,并且贯穿四年本科制教学。因此,环境设计中的建筑学教学整体意识至少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设计中建筑类课程自成体系,表现为课程的全面性、连贯性和有机性。二是环境设计中建筑类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上的顺利过渡,体现在内容与时间上的自然衔接。三是教学效率的提高。尽管建筑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环境设计整体的课时量是一定的,这意味着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建筑教学内容、提高建筑课程的比重。这就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保留核心内容、摒除重复教学,提高建筑类课程的教学效率。依照《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中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知识领域的划分,拟将建筑类课程分为四个基础板块,即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与建筑管理,分别对应于所提出四个子域。所有课程均为专业基础课,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是核心课程。

1.建筑理论——设计历史与文化

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意,而创意来源于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延续。理论基础属于环境设计的通识教育模块的组成部分,对应于设计历史与文化板块,是设计创意的来源之一。理论板块主要设置于低年级,笔者建议比重占据建筑类课程总体的25%左右,由建筑概论、建筑历史、设计原理三部分组成。建筑概论课是学生进入设计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别于建筑学专业,是专门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建筑概论,内容广泛而不深入,由五个必要部分组成,即建筑构成要素、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艺术与发展倾向。设计原理课的内容对应于第二板块中的建筑设计,属于建筑设计的先修和预备课程,可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个方面讲述。对于建筑历史的讲述,笔者建议将建筑风格、空间秩序、建筑造型、结构体系、装饰与色彩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掌握的重点内容。此外,目前各高校环境艺术专业多数未专门设置建筑美学的课程,而是将有关内容分散到了建筑史、建筑设计和美学的课程中。笔者认为建筑美学更适宜作为一门独立的选修课进行教学。

2.建筑设计——设计思维与方法

环境设计经历了一个从界面到空间再到场所的意识变革。特别是公共建筑,对于空间和场所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最终设计的成败。第二板块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即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教学重点在于建筑空间和场所意识的建构,并贯穿于四年本科教学的始终,其课时量的比例最大(笔者建议45%),是环境设计从理论到成果的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对于建筑空间的感知和构成训练是空间设计的第一步,在一年级完成。在设计基础环节,严谨的制图与表现训练是内容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各类空间和场地的感知与构成训练。在这一环节中,行走体验、模型制作与图解训练十分有效。建筑设计课程是第二板块的核心内容。首先需要两类先修课程作为基础,即第一板块内的设计原理和第二板块内的设计基础,并且需要强调建筑与环境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的指导和贯彻。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性训练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条线索下的若干类型设计,如住宅建筑、景观建筑、办公建筑、博览建筑、商业建筑等。最重要的是,建筑设计课程下设的各种类型的建筑设计,最终对应于环境设计的室外环境设计、办公环境设计、展示设计、商业环境设计等。这里提倡综合项目的连续设计,即在教育初始就设立若干工程项目(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设置),每一工程项目从对原始资料与环境的踏查、创意设计到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再到内环境设计,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相互衔接,以训练学生形成连贯性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的整体意识。以上这些也同时要求教师的通力配合与协作。

3.第三与第四板块

第三与第四板块均设置在三、四年级。第三板块为建筑技术——设计工程与技术,笔者建议在建筑的总课时量中占据20%的比例。尽管处于艺术学的学科门类之下,但是环境设计专业名称的再次变更重申了在该专业设计中对于技术和科学的强调。第三板块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三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从建筑角度与设计工程和技术对应。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建筑技术教育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艺术园林类院校对建筑技术的轻视乃至忽视;一种是工科院校内的环境设计专业直接套用建筑学的建筑技术教育模式。鉴于环境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形成适应该专业的建筑技术教育的专门教材,制定与之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第四板块为设计经济与管理,建议比例为5%,主要设置建筑经济与建筑管理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与环境设计专业的项目管理对应,建议作为后者的先修课程。

四、结语

系统论下的环境设计需要的是室内与室外、建筑与环境相结合的整体观。不管是环境设计师统筹包括建筑在内的一切设计,还是环境设计师配合建筑来完成环境设计,对于建筑的理解决定了最终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尽管环境设计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教学体系改革却没有及时跟上步伐。目前,许多学校的专业名称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仍延续着以往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并未追随国家对于该专业的定位而作出转变。笔者在这里仅就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筑类课程的设置提出一些建议,以自下而上的课程体系研究来减少认知上的模糊性,希望能使专业教育思路更加清晰。

作者:贺美芳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研究组.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园林本科论文范文7

关键词:双创型,人才培养,风景园林

1研究背景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公开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着近年来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日益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双创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历史重任,这就需要各高校不断改革创新,构建新的高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工学门类,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专业,同时具有较强的艺术创作特色。东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东林”)风景园林专业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需求、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激发创新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出发点,通过专业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以“双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环节训练,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是该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的设置与布局,对于学生专业教育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体系概述

2018版的《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风景园林专业需要掌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建筑学的基本设计方法”[2]。风景园林建筑是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是传统风景园林中的四大构成要素。既涉及了建筑学专业的中小尺度公共建筑设计的内容,又与风景园林其他构成要素相互配合。基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风景园林建筑主干课程应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和理论、建筑设计基本方法和技能、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建筑历史、建筑技术、建筑法规等相关知识内容和技能训练,构成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以支撑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和人才培养过程。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主要研究内容涵盖建筑设计、场地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城市设计、小品设施设计等,该类课程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涉及较广的实践领域。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3风景园林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要求

3.1“双创型”人才培养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风景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但需要学生具有设计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要具备创新精神和突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能够从事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保护、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新时代国家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的反馈,东林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突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在政府相应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在园林、城市建设的事业、企业、大专院校等部门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和管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新的培养目标重在突出“双创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包括基本专业技能、通识技能以及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

3.2新时代东林风景园林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了适应“双创型”人才培养需求,东林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有教育教学思路进行调整。从培养目标出发,进一步明确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毕业要求,强调创新能力与创业技能的培养。综合毕业生情况反馈信息,调整和完善符合“双创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效达成。强化东林人才培养特色,将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中心的重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加强学生动手实操,加强教学实践实训为中心的重能力、重创新为主的新型培养模式。为更好落实“双创型”人才培养理念,东林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对应,形成指向明确的“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东林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要求是: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美术、制图、表现技法、植物景观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测量和风景园林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植物景观设计、风景区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能力[3]。

4东林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体系构建特色

作为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反映东林人才培养特色。为了与“双创型”人才培养相互适应,课程体系以“夯实基础、体系全面、注重实践、激励创新”为目标,以建筑学为基础、风景园林专业为主体,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为理念,形成了以《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基础》《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初步》《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建筑快题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为主干课程,以《美术基础》《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构成设计》为设计基础课程,以《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中外建筑史》《建筑物理》《园林管理与法规》为支撑课程,以《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为扩展课程的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体系(见图2)。结合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本科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东林的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体系在内容设置上更为侧重“基础、体系、实践、创新”,体现了“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动手实践,创新担当”的特色培养过程,课程体系的特色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风景园林专业建筑类课程体系主干课程中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基础》课程重点在于将建筑学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初步》课程设计中加入了抄绘、测绘、案例分析以及基础性识图、制图、读图等作业内容。通过这些建筑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以及《风景园林建筑快题设计》课程中进一步得到锻炼和提高。2)突出知识全面和体系完整的课程布局。在课程体系的布局中,突出了专业知识的全面性以及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设计基础课程包括了美术基础、构成设计及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等教学内容,为学生进入建筑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主干课程涵盖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设计方法、实践创新的全方位培养过程。支撑课程涉及建筑历史、建筑技术、法律法规等相关内容,对主干课程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与补充作用。适当扩大研究对象的尺度,课程设计延伸到城市设计领域,扩充学生专业研究领域。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体系囊括了中小型建筑设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实践技能的提高。3)优化动手实操和实践实训的环节设置。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赖于大量的动手实践教学,只有在一定数量的设计实践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努力增加实训实践环节,如基础课程中,即加入抄绘、测绘、案例分析等实操内容,将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既强化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在动手实践中掌握了基本技能;在设计课程中更是以设计实践为主要教学模式,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4)提升创新能力和创业本领的培养质量。以往的课程内容设置,以虚拟课程设计为主,设计条件简单、过于理想化不能反映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无法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因此,在构建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将部分实践学时整合为《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实践》,通过将设计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课程内容,增加学生对真实项目的直观感受,锻炼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用创新性思维和方法来处理复杂问题。引导部分同学参与项目的运作和设计过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本领。

5结语

东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构建了相对完整的适应“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体系:包括了由《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基础》《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初步》《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建筑快题设计》构成的主干课程;由《美术基础》《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构成设计》构成的设计基础课程;由《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中外国建筑史》《建筑物理》构成的支撑课程;由《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构成的扩展课程;以完善实践教学为目的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实践》课程。该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完善,为提高学生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水平,达到《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检验,学生能够打下较好的空间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技能得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毕业后学生能够很快适应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本领。

参考文献:

[1]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27(5):64-67.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东北林业大学教务处.东北林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数学管理,2016(15):37-38.

[4]蒯文彬.双创视角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建筑设计类课程教改与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36):226-227.

园林本科论文范文8

摘要:

园林设计就是一种闹中取静的做法,在城市的喧嚣中如果有一片安静的地方,能够供人们歇歇脚,在烦劳的工作中休息一下,在一天坐在办公室的椅子后舒展一下筋骨。园林的设计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同时园林也为钢筋混凝土铸成的围城里,留下一片绿色的港湾,园林的设计就应该符合人们的需求,符合人性化的设计,因为园林的使用者是人,并是不城市沙盘上的一点绿色点缀,在其园林的设计景观上应该多考虑人性化的设计。

关键词:

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设计的原则

园林设计是一项艺术,首先园林设计是从一种俯视的角度来看的,而居民在实际浏览园林时是采用正常的目光的,所以园林设计上可能出现设计不完美的状况。在设计中设计者应该多从未来园林的使用者出发,考虑园林的的设计的艺术,好的设计不仅从俯视的角度上与整个城市的布局相协调,也能在使用者的方面满足对园林的需求。

1园林设计的人性化取向

园林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城市不能全部都是钢筋和混凝土,需要一定的空间来中和城市过于单调的建筑风格,随着物质的增长,人们对一些精神需求也越来越大。很多人提出了拥抱自然的城市发展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园林的就开始兴起。现代原理设计的特点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有着重要的关系的,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虽然上升速度有所下降,但是整体还是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象征着中国的=就业者们不断的劳动。而这些人正是对园林最大的需求者,另一方面,园林的设计也是改变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环境是能够影响到劳动者的心情的,劳动者心情愉悦就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园林的景观设计首先是为人们的休闲服务的,所以要在设计中彰显人文的魅力,园林的受到地产方面的制约,园林的空间和景观要相互协调,在有限的空间尽可能让园林的景观更多,营造一个优良的休闲环境。

2园林设计的原则

园林设计的原则也可以说是园林的设计要求,园林的设计要求,主要体现在选址、景观设计、器材设备、以及日常维护等几个方面,而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园林使用者对园林整体性、差异性、舒适性的要求。

2.1首先在园林的设计是要考虑园林的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就是园林的主题性,园林的主题可以分为娱乐健身主题,植物景观主题、生态环境主题、儿童主题等,不同主题有不同的园林建筑风格,且不可相互掺杂,尤其对对于一些面积很小的园林,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多种原始这是不现实的,同时也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增加维护的费用。更不利形成园林本身的特色。

2.2园林使用者具有差异性,与整体性相对的就是园林的使用者具有差异性,园林不可能真的只向一种人开放,园林的使用者的成分众多,可能是学生、白领、老人等。在园林的设计中应该存在他们喜欢的元素,大师这样就会需要增加园林的风格,与园林的整体性不符,所以这就需要设计者权衡一下利弊,或者采用把园林分块的方式,既有儿童喜欢的游乐园,又有年轻人喜欢的一些娱乐设施。利于真人CS等,也有适合老年人漫步的林荫道等。至少保证大多数使用者能够满足需求。

2.3园林景观的舒适性。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也得到了多个方法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猎奇文化为主体的原理设计,这些园林设计的舒适感较差,所以很多城市在规划时是拒绝这样的方案的,因为园林首先就需要为使用者带来舒适感,如果园林文化猎奇、恐怖,虽然可能会让一部分年轻人趋之若鹜,但是园林的主要受众对象更偏向于老人和儿童,所以此类不会为使用者带来舒适感的景观还是少出现为好,园林本质上不应该排斥一些另类文化,但是在主体上应该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可以在园林的一角开设一些另类项目,同时注意做好游戏项目介绍。

2.4园林的和谐性,城市园林需要实现景观的和谐性,和谐性就是景观的变换需要存在一定的规律,有些园林没有统一的风格,一会是欧式建筑风格,一会又变成了江南园林风格,而这样的情况在我国大多数园林中普遍存在。园林的景色应该除了美之外,也透露出一种和谐的感觉来。这就要求园林的景观颜色、建筑风格、植物种类有一种渐变的风格,不要变换的太过突兀。和谐性是对园林使用者感官影响较大的,同时也是园林设计者容易忽视的环节。

3园林景观的设计的具体措施

3.1加强生态化发展,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应该注重的是生态的发展,现在都市人们喜欢拥抱自然,而园林就是最快的拥抱自然的途径,所以在设计中构建一个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利用生态环境的提高园林中植被的品质,同时人工的修建一些水流,实现水的渗透作用,为植物供水,才建筑材料中选择不会对自然产生危害的环保材料。提高城市原理的形象,让园林的使用者处于自然环境的包围中,脱落城市的喧嚣,放松工作、学生紧绷的神经。

3.2为了让人们能够从园林景观中找到真实感和亲切感,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本土特色和长久性问题,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尽量保留其本土特色,融入地方文化,使其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标志性景观。与当地文化相呼应的园林景观能引起使用者的集体记忆,能让人为之驻足停留,由此提高了景观的人性化程度。

3.3人性化设计还应该做到人文关怀,突出园林景观的情感化设计理念。人文因素不但包括了人文环境,还应该包括人文精神。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特点,居民的心理要求,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更应该做好人文关怀。

3.4园林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应该充分发挥人性,以人为本,考虑到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不同性格特点,做好人与人之间的良好沟通,设计具有特色的园林景观场所来显示不同人的特点,因而能够使人性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园林设计的品质。

4结论

在园林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按照园林设计的主体,以及园林使用者的性质确定园林设计的总体思路,同时也要兼顾其他使用者的感受,所以这就需要设计者能够了解各类使用者的需求,在园林的设计中主要的要求包括,园林的整体性、园林的差异性、园林的舒适性、园林的和谐性。根据要求设计者应该在设计中加强生态化的建设,在设计中充满人性化的理念,做到人文关怀。让人们能从园林中得到放松,以及锻炼的目的。同时相关的配套设施一定要完善,要做到100米以内一个垃圾桶,同时园区的广播保证每个地点都能清楚的听见,一些供人们休息的长凳等数量要充足,同时做好相应的环卫工作,为人们提供一个干净、优美的园林环境。

作者:万伟达 单位: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郁琪.针对地域特征风景园林设计探究[J].科技风,2016(4).

[2]静玉梅.风景园林设计语言的地域性研究[J].北京农业,2016(6).

[3]徐跟军.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策略探讨[J].现代园艺,2016(8).

[4]何海军,王颖恺,李楠,樊乐.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6(2).

第二篇:工程化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

【内容摘要】

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建构合理的教学知识结构,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文章以沈阳工学院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结合可持续增长理念,重点解析工程化对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模式建构及发展的作用,指出教学改革需要探求一种更加务实并且灵活的教学结构。

【关键词】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工程化;教学改革

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在于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分析能力为核心,以创新思维能力、设计表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培养“懂专业、技能强、能合作、善做事”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此人才培养目标下,有效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

一、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前景分析

(一)应用前景

2011年,风景园林学升级为一级学科,标志着行业发展的新契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机遇。这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同时具有生态性与艺术性并重的特征。针对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工程化思想为主导完成教学模式建构,有利于适应迅猛发展的行业趋势,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

(二)工程化教育理念植入的意义

设计是一项高度综合并且复杂的技艺,设计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蕴含着综合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然而传统设计课程的教学面对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不再适合前进的目标,目前,教师与学生正处于急于打破通过传统教授难以获得设计技能的局面。工程化教育理念在于强调全面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①以工程化视角研究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模式,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和思考设计过程,对于打破设计课程教学困境、建立完善的设计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教育现状分析

(一)国际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强调工程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各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或景观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均有自己的侧重点:或重技术、重应用,强调工程设计和实践,联系实际进行人才培养;或充分结合实践完成创造力、技术能力的培养;或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环境伦理道德,推崇生态与艺术的有机平衡。例如,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赫斯特分校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直接面对真实客户,将课程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流程直接对接,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竞争力。②

(二)国内教学改革分析

国内部分高校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处理“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这两个复杂系统形成的综合问题,认为体验实际、提高设计直觉是风景园林专业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体验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改革研究方向。③部分高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模块化技能培养方案。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体系的建构包括作业体系模块化、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一体化,以及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融入学科发展的前沿思想和理论。部分高校发挥多学科协同作用,有效利用学校文理交叉的学科特色,完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体系构建。对比综合类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仅停留在关注课程本身,普遍缺少工程化教育体系的实践。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与行业的实际就业接轨过渡期长,缺乏竞争力。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差距,极大影响了课程教学的质量。此外,部分高校在制造类、服务类、管理类及农业类等专业,均有工程化教学体系的实施和研究,但缺少风景园林专业设计课程模式实践。因此,在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践行并开发工程化课程模式十分重要。

三、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生源

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主要招生对象为三批本科学生。对比一批本科、二批本科学生特点,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因此,低年级的授课目标主要集中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及提升兴趣上。

(二)专业学习基础

根据专业培养计划,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始于大二上学期开设,学生在大一主要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未正式接触专业设计类课程。

(三)课程评价

专业设计类课程均为考查课,每门课程组织3名以上专业教师一起评定成绩。根据课程相应考核标准完成分值的评定,取平均分,最后选取评判为优良的结课作业(往往是造景方案展版)进行作业展览。

(四)授课情况分析

综合目前教学情况及对风景园林专业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笔者得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教师习惯于从系统性、科学性出发组织课程及内容,较少从设计需求出发,忽略了设计的工程性、实践性特征;第二,人才培养计划仍然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模式,即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课程间缺少自然连接;第三,学科内思维具有局限性,尚未打通学科间壁垒,建立跨学科、专业的联系,完成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及融合;第四,人文素质课程仅仅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出现,没有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中。

四、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建构

(一)工程化设计课程结构建立

设计类工程化课程体系模式建设,包括课程设计的原理规律、课题设定、设计调研、设计创意、设计思维培养、设计流程、设计结果等内容。强调设计过程的体系化、项目化和流程化,培养并建立学生的设计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对学生实践技能(动手能力)的重点培养。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完成“开放式”教学。突出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重点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经过初步教学改革实施,学院已经建立起基于可持续增长理念的“链”式教学结构。沈阳工学院利用系列主题的教学内容完成课程间的有机链接,利用真实场地及项目引导学生完成景观设计知识内容的学习和实践,着力提高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逐步形成“项目课程、任务载体、产学合一、情境学习”的教学模式。⑤

(二)设计思维的培养

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根据课程知识点分布,合理设定课程主题训练,注重过程考核,强调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集中训练学生设计创新思维、设计思考能力贯穿至课程始终。针对设计主题,教师完成相应的小组报告及阶段性设计训练,并与学生完成共同评价与研讨,侧重整合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系统化体系构成。以知识为基础、以地域文化为内涵、以素质为目标,实现将实际应用知识与人文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地方产业文化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进一步强化设计思维的创新培养。

(三)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经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教学改革研究,发现可持续增长理念适用于艺术类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基本构建了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征的“链”式教学结构。将此教学改革成果践行于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2013级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融入工程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初显成效。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课程为例:

1.课程任务目标结合本地发展

各门课程任务制定均集中于地区区域发展目标,建立更符合地方未来发展的方向性目标。根据大的主题链式连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目标确定为:解决实际场地问题,建立适应当地区域发展的景观改造。在总体目标制定后,学生集合团队,选择学校临近城市地区的街道完成场地选取、调研任务,即自主选取设计场地,要求最终完成各项组成要素的集中总结分析,并制定改造目标。从调查报告的完成情况来看,不同位置场地的选取都围绕历史文化、区域经济等方面进行,学生主动思考场地与城市的关系,直观认识场地现状,通过结合相关规划的研究讨论,最终完成对场地的综合评价(包括场地自然状况、交通状况、人的行为、空间环境组织等方面)、初步完成改造计划的制定,并提取目标关键词。评价成果(图片、图纸和文字)对于后期的改造提供了基本的建议,并指出了明确的目标。

2.课程任务设计融入环境、文化理念

任务要求每人独立完成改造方案,在前期场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各自设计理念、设计场地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改造方案的设计中,要求完成以下任务:(1)改造方案需表达出主题想法,特征鲜明;(2)改造后的街道空间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解决提出的关键问题;(3)街道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必须通过某种设计形式得以传递;(4)改造关注环境问题,契合所在城市的未来环境发展方向。据此,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不断结合理论与实践,反复完成模型的推敲、构建,并对实际场地完成多次体察调研,真实践行了工作系统化的体系。

3.“开放式”教学提供良好思维发散空间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构架,主要体现在:场地选取、综合评价、研讨、改造进行、综合评价等主要课程节点的组织实施中。整个课程结构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围绕学生主体进行教学,不同教学单元均由学生研讨会串联,通过设置灵活自由的讨论氛围,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和设计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于设计实践的兴趣。最后的综合评价以“项目展示介绍+教师评价”的方式完成,用共同的思考作为整个设计改造任务的结束,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完善并检验设计想法的有效模式。

结语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内容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日趋复杂、庞大。如何高效讲授专业知识、合理规范课程教学体系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国际化设计意识亦逐渐在行业内凸显优势,更多设计思想关注国际化思维模式与本土设计的融合创新,对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明晰工程化对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模式建构及发展的重要作用,对探求一种更加务实并且灵活的教学结构具有切实的发展意义。

作者:安琳莉 胡德强 王宇 单位: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注:本文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UPRP20140578;沈阳工学院2015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1527)

注释:

①谢海伟,王家良,文冰.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工程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225.

②薛晓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赫斯特分校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5(7):31.

③刘娟娟,孙靓,李保峰.走向体验——参与式教学模式:“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改革尝试[J].中国园林,2015(5):33.

④刘志成,郑曦.全新的模式全新的系统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风景园林,2015(7):20.

⑤徐俊辉.实景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应用研究——以建筑专业课为例[J].艺术教育,2014(10):169.

第三篇:风景园林设计植物配置与规划

【摘要】

本次研究我们立足于风景园林设计植物配置原则以及植物规划原则这一个出发点,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阐述:植物配置与规划的方式,同时还针对风景园林设计个过程中存在的植物配置跟规划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有机结合花草丛木的有效方法实施,多层次的搭配方法以及美学艺术手法的有效使用等。所以,在配置以及规划园林景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按照地域的实际风土人情特征以及实际的地理结构为基础对未来的风景园林设计完成植物配置与规划活动,对未来的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与规划活动提供相应的借鉴以及参考。

【关键词】

风景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植物规划

一、风景园林设计的几点原则

从根本上坚持生态性原则以及地域性原则,同时还要坚持统一性原则与均衡性原则,还有景观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以及地域性原则指的是蒙圈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实现城市绿化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在通过使用植物本身存在的光合作用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空气的精华,促使城市气候得到有效的调节等。统一性原则与均衡性原则则指的是植物搭配需要具备足够的统一性,同时还可以促使人们产生一定的遐想,将整个城市以及区域的整体特征表现出来等。景观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则指的是在使用姿态不同的画面的基础上促使风景园林观赏的价值得到明显的提升,促使四季的美观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风景园林设计的几点植物配置以及规划方法

(一)有机结合花草丛木的有效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在规划以及配置景观园林植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花、叶两者之间的比例,做好绿叶配红花比,不要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单调的绿叶、单调的红花[1]。选择合适的比例,促使植物配置的美观功能彰显出来。例如:常青树需要按照相应的比例搭配映山红,红叶需要按照相应的比例搭配百合花,不仅如此,还要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关注植物四季的不同变化,对于其存在的不同景色构成的景色进行分析。与此同时,从根本上有效地结合花草丛木比例,还需要严格按照四季的气候变化,坚持做到以下几点:“春季可以观百花、夏季可以享受荫凉、秋季可以品尝果品、冬季不树木花草萧条”,促使其风景园林设计效果逐渐提升[2]。

(二)多层次的搭配方法

如果在设计风景园林的过程中保持错落有致的设计原则,那么就可以从根本上缓解人的视觉疲劳,在发挥上述效益的基础上还可以促使其逐渐完成独特景观形状的构建,进而从根本上体现地域的实际特色,反应其地域植物形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搭配不同颜色树种,在上述的基础上也可以实现高低错落树木的搭配,这样一来就可以发挥以下效用:“红绿相间”、“缤纷多彩”、“错落有致”的搭配效果。举例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交叉配置、错落排列以下几种类型的树木:枫树、桧柏、红叶李、黄杨球,这种树丛景观可以直接对人造成视觉冲击,感受大自然的美,缓解郁闷以及犹豫。

(三)美学艺术手法的有效使用

美学艺术手法的有效使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美学艺术手法的对比以及衬托,在对比以及衬托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植物配置颜色和形态的基础上是最为重要的[3]。在上述的基础上促使人员感受显著的协调感,同时还可以促使园林的观赏价值得到显著的提升。其中最为典型的对比就是绿叶配红花,或者是按照需要设置高地错落的树木,促使其形成典型的对比,进而形成是绝视觉上的冲击。同时实现动态跟均衡应用。例举例说明:如果选择枫树、石楠等类型,那么其就比较适合在道路两旁栽种。如果是柳树、松树这种类型,那么就比较适合栽种在空旷的部位。第二步是重视植物动态,其实质上指的是植物存在的四季变化,对其需要实现均衡的分布,因为一年四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趋势中,进而会导致不同效果植物的产生,这样就可以以实现和谐的效果。第三步是有效的使用层次跟背景凸显的方法,促使两者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实现不同品种花的有效配置,那么在开花的季节,虽有不同,但是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四季皆有花开”的搭配效果[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配置以及规划园林景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按照地域的实际风土人情特征以及实际的地理结构为基础,同时还要促使植物四季不同变化得到结合,在上述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分析。在园林景观配置以及规划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及重视结合城市景观用地面积情况。首要的工作就是实现植物生长习性的详细了解同时还要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结合土壤气候存在的实际特性,在分析特性的基础上有阵的选取那部分最合适的植物来完成规划以及布置,促使植物死亡跟植物迁移实现最大程序的避免。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园林植物涉及到的病虫管理工作以及场地管理工作等,在上述的基础上有利于风景园林跟人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的、和谐的发展,进而促使人们得到很好的视觉感受,促使其心情愉悦,心花怒放。

作者:杨颖 秦晓胶 单位:黔东南州林业规划设计院

参考文献

[1]李春娇,贾培义,董丽.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J].中国园林,2014,v.30;No.21701:93-99.

[2]李春娇,贾培义,董丽.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A].IFLA亚太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201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下册)[C].IFLA亚太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2012:5.

[3]林怡.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与规划探析[J].现代园艺,2015,No.27804:86.

[4]李旭东.浅谈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与规划[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No.7112:236+242

第四篇: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日趋深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风景园林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活景观,成为社会大众寻求审美愉悦的场所。风景园林的低成本化建设也逐渐涌入公众视野,成为必不可少的思考议题。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的内容和意义,然后着重从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两方面具体论述,最后以潜江市为例深入探讨低成本风景园林建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

风景园林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既是美化城市的风景,又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美感,但从更实际的角度考量:其建造过程成本消耗巨大,很多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文中主要以湖北省潜江市的风景园林建设为例)甚至无法承担这种城市建设的巨大代价。因此,低成本的风景园林设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的内涵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风景园林已经成为城市景观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设计时,设计师们也都力图通过园林的外观、内涵来彰显城市独特的气质和风韵。如我们所见,各种出奇出新、斥巨资打造、华丽脱俗的园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我们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担忧。于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成本问题逐渐成为人们考量的重要元素。所谓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指的是在实现相同、相当甚至更高价值的基础之上,使付出的经济成本、资源代价等达到最低的设计形式。经济成本常常可以通过选用性价比更高的材料、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式来加以控制,它是清晰可见、易于操作的。而资源代价则要长远考虑,在设计之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宗旨,以最大限度保护资源环境为目标。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在为城市创造人文景观的同时,加入一些成本因素的考量,既能有效缓解经济压力,又是亲环境、亲社会[1]之举,意义重大。

2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的原则

2.1合理配置资源,降低建设成本

在风景园林设计时,我们号召的“低成本”并非为了减少一时的资金投入而使用廉价劣质的建筑材料,或采用其他可能降低园林品质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是在保证其品质的基础之上展开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建设过程中不必要的材料消耗。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合理分配资源,使建设投入最小化,才是我们的追求。

2.2尊重自然规律,减少环境成本

当下,很多风景园林在设计中,为了求新求异、为了达到与众不同的观赏效果,忽视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在既有的自然条件下进行改造。不可否认,很多时候这种设计效果显著,实现了设计师们的预期,但为此付出的环境成本却是巨大的。因而,尊重自然规律是设计的又一前提。我国的环境发展战略要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要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是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原则。

2.3注重以人为本,创造最大效益

归根结底,与其说风景园林设计是经济活动,是文化创新活动,不如说它是一种社会公益。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的重要景观,虽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气韵内涵,但从根本上来看,它只是人们的观赏对象,只是社会大众寻求某种意义的场所。所以,在设计时,考虑其实际价值是非常必要的。伸手摘星[2]固然美好,唯有脚踏实地、接地气的作品才更能赢得社会大众的心理认同。从现实出发,不难发现设计师们的灵感乍现为城市增添了很多富有设计感、有创意,却无法被广大群众接受的景观。风景园林设计本质上是要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如若一味追求创意的挥洒,却忽略社会公众的需求,实在是本末倒置。人是社会中最富能动性的元素,大众是园林设计活动真正的主体。只有以人为本,考虑并竭力满足人们真实的需求,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益。

3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的具体策略

3.1低消耗材料为主,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设计中,采选低消耗材料,减小经济成本是设计师们的重要目标。设计特点要与当地特定的风情地貌相融合,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成本最低的方案自然成为首选。落实到选材方面,则指在不影响景观呈现的条件下,尽可能缩减购买资源的数量。如果以往建筑中的废弃材料仍有利用价值,重新加工不仅能有效降低采购成本,还能实现废旧资源的再利用,实现经济、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一举两得。设计师还应鼓励尽多利用地方材料,在降低资源获取难度,减少运输成本的同时,更能彰显特色的地方风情。

3.2设计过程低干预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纵观城市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先污染后治理[3]已成为一种常态,但无论污染治理是怎样的及时、高效,对环境的破坏已经造成且不可挽回,所以这是人与自然环境的非良性互动。而若要真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环境的低干预度是必要条件。在保障景观设计效果的基础之上,坚持建设面积最简化、改造力度最浅化、环境破坏最小化的原则,减少人类对于环境的干涉,让自然尽可能呈现出最本真的形象。

3.3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景观的低维护

实现风景园林设计的低成本化,除建造过程外,后期维护也需要考虑。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维护成本。例如,新型清洁能源[4]的使用:用风能、太阳能等可重复利用的能源来代替传统意义上稀缺且污染较大的能源元素,使园林的能耗系统得到廉价却优质、充足的供给,实现低维护的效果。同时,对于人工园林的人员维护工作也可依照季节具体安排,防止出现人力资源的浪费。合理的资源分配能用低维护来实现最大的价值。

4以潜江市为例探讨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的现实意义

前文主要探讨了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的宏观概况,低成本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设计原则以及实施的具体策略。这些内容具有普适性,却无法进行具象化。因而本文将以潜江市为例,对低成本设计进行具体、现实的考量。潜江市坐落在湖北省中部,是一个无论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文化内涵都不突出的“小地方”。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潜江市在风景园林设计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因而在当地进行低成本建设很有现实意义。

4.1潜江市风景园林目前存在的问题

(1)建设经费紧张,工程建设质量有待提高。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像潜江这样的中小城市,面临着建设经费紧张、资源欠缺的窘境,而从潜江市近些年来建成的风景园林不难看出,多数存在质量方面的漏洞。一方面,资金紧张不足以购买优质的建设材料,同时,经费的欠缺也使其后期维护工作难于开展。总之,建设工程质量仍然有待提高。

(2)绿化面积分布失衡,绿地不足。从潜江市内的绿化分布来看,城区绿地总量较高,但其分布不均匀,各个组团之间的绿化有较大偏差,主要公共绿地只分布在园林等个别组团,相比之下,其他组团绿地面积小,难以满足当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休闲的需求。绿量不足也使当地的风景园林建设加大了难度。

(3)脱离发展现状,盲目复制发达地区的风景园林设计模式。资源、经费等外部问题虽然显著,但潜江市风景园林建设最大的困境仍是方向性问题。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在园林建设方面独具优势,成为其他地区争相效仿的表率。但在实践工作中却发现,别人的成功是无法简单复制的。多数中小城市,潜江市就是其中之一,在建设时为了追求抢眼的政绩,脱离地方发展现状,盲目效仿发达大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模式,结果反而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没有学人所长,反而失了更多。

4.2潜江市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的必要性

(1)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前所述,潜江是位于湖北省的中小城市,其地理位置不突出,经济发展也相对缓慢。经济形势严峻就意味着在风景园林建设中,低成本的理念更符合当地的发展需求。一方面,用更低的经费投入实现当地风景园林的建设与维护。另一方面,优质的园林景观也能成为当地经济的驱动器。所以,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2)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从钱江城区的现有组团来看,只有两个有公园绿化场所,这种分布是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休闲游憩需要的。因而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一方面是对城市景观的有益补充,同时操作得当也能借此改善当地环境条件,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

(3)推动当地城镇化发展建设的需要。除了发展经济、改善环境,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还能作为促进当地城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建设资金紧张,维护经费不足的条件下,采用低成本的理念来寻求最经济的设计方法,对于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都很有参考价值。

4.3潜江市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的现实意义

(1)弥补欠发达地区风景园林建设经费紧张的不足。总体来看,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较明显的国家,除北上广深、各省省会及东部发达城市之外,绝大多数的中小型城市及乡镇地区等都有着建设经费紧张的顾虑。而除去城市道路、绿化、防洪防涝工程等大型公共设施的资金投入之后,用于风景园林建设的经费更加有限。有限的造价、严峻的经济形势,使得在欠发达地区,低成本的风景园林设计极具现实意义。

(2)用低成本的设计使这种风景园林建设的方式得以普及。虽然很多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目前都面临着建设资金紧缺的尴尬状况,但在园林景观建设中,低成本的设计理念尚未普及。很多地区脱离自身的发展实际,盲目效仿发达城市的设计模式,导致环境资源被极大破坏,景观不仅没能更好地服务居民,反而成为当地自然环境的“杀手”。另一些地区则缺乏风景园林建设的意识,居民生活中缺失了这些愉悦身心的场所,当地也无法将园林景观转化成旅游资源,并最终带动地方经济。总之,低成本的设计理念一方面有助于摆脱这种不切实际的发展模式,同时也使风景园林设计的方式得以普及。

(3)借用这种低成本的建设理念号召社会关怀。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划分成五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保障自身安全的需求、被他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众所周知,园林景观是人所处的外部、公共空间中的重要部分,而从需求层次的角度看,能实现作为人的众多需求。所以风景园林的建设对个人而言同样意义重大。而推动低成本风景园林的建设则是社会关怀的一种体现。

5结语

低成本的风景园林设计一方面有效缓解了城市景观建设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是保护环境、亲近自然的善意之举,意义重大。关于低成本园林景观设计对于经济、环境的具体作用从潜江市的案例中便可见一二。而在未来,这样一种兼顾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的设计理念将会深入设计师们的工作章程中,成为指导风景园林设计一种趋势。

作者:丁凯 单位: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朱宝根,叶志明.风景园林低成本设计的研究[J].门窗,2014(04):275-276.

[2]景瑞慧.低成本风景园林的设计分析[J].北京农业,2016(0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