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教学范例

医学影像教学

医学影像教学范文1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医学影像教学;融合教育;现状

伴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同时人们的关注点由疾病为中心转化成患者为中心及健康为中心[1]。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预示着医学领域人文精神的强力回归。现代医学是循证医学,医学影像学包涵了多种影像检查、治疗手段,已成为临床最大的证源,在临床工作、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医学人文教育在影像学中的发展却略显滞后。本研究通过对陕西省某医学高校师生医学人文教育程度和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影像教学中应用情况的调研,探究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规律,为提升医学影像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可靠的基础与依据。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1、调研对象

于2018年9月-2018年12月对陕西省某综合性大学附属教学医院的师生进行问卷调研分析。调研对象包括医学影像医师、医学影像专业技术人员及实习医师、在校医学生。

2、调研方法

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编制“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调研问卷”,调研内容涉及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认知程度、学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现状和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影像教学中开展情况,共四部分内容。采用微信调研问卷的方式,调研所得数据从表单大师软件中直接导出,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医学人文教育的四个方面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

二、调研结果

共调研387人,收回问卷387份,全部符合填写要求,其中医学影像技术人员50人,占12.9%;医学影像专业实习医师41人,占10.6%;医学影像医生52人,占13.4%,医学生244人,占63%。

1、医学人文教育的认知程度

调研结果显示,在对医学人文教育的了解程度方面,该医学院校师生中有近一半的被调研者对医学人文教育不了解(13.18%)或只是偶尔听说(27.91%);有56.07%的被调研者对医学人文教育一般了解;仅有2.84%的被调研者对医学人文教育非常了解;不同群体对医学人文教育的了解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x2=31.59,P<0.001)。在接受医学人文教育情况方面,21.71%的被调研者从来没有接受过医学人文教育;70.54%的被调研者接受过医学人文教育,但较少;仅有7.75%的被调研者经常接受医学人文教育;不同群体在接受医学人文教育程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x2=7.14,P>0.05)。在周围人医学人文教育的了解方面,22.74%的被调研者周围的人不知道医学人文教育;36.46%的被调研者周围的人不了解医学人文教育;40.83%的被调研者周围的人了解医学人文教育;不同群体周围人对医学人文的了解程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x2=11.48,P>0.05)。

2、学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的现状

在学校开设的人文教育情况方面,有5.94%的被调研者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开设人文教育课程;64.34%的人认为学校开设的人文教育课程种类单一,不能满足需求;仅有29.72%的被调研者认为学校开设的人文教育课程种类丰富,能满足需求;不同群体之间的认识程度无统计学差异(x2=6.95,P>0.05)。在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重要性对比方面,1.55%的被调研者认为人文教育一点不重要;13.44%的被调研者认为人文教育远没有专业知识教育重要;32.56%的被调研者认为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都很重要,但是专业知识教育更重要些;52.45%的被调研者认为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一样重要、一样需要重视;不同群体之间的认识程度无统计学差异(x2=13.71,P>0.05)。在医学人文对处理医患关系的作用调研中,有1.29%的被调研者认为医学人文对处理医患关系没有任何帮助;21.96%的被调研者认为医学人文对处理医患关系的作用一般;76.74%的被调研者认为医学人文对处理医患关系非常有帮助;不同群体之间的认识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x2=15.79,P<0.05)(见表2)。

3、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开展情况

调研发现,在医学人文书籍阅读情况方面,8.27%的被调研者从不阅读医学人文书籍;67.44%的被调研者偶尔阅读医学人文书籍,认为可以缓解精神压力;24.29%的被调研者经常阅读医学人文书籍,认为是精神上的享受;不同群体之间的认识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x2=27.47,P<0.05)。在医学人文教育培训参加方面,1.03%的被调研者认为不会参加医学人文教育培训;11.89%的被调研者认为可能会参加医学人文教育培训;73.39%的被调研者认为如果有时间会参加医学人文教育培训;13.7%的被调研者一定会参加医学人文教育培训;不同群体之间的认识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x2=20.93,P<0.05)。关于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中的需求调研中,3.62%的被调研者认为在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中不需要医学人文教育;40.31%的被调研者认为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中作用一般;56.07%的被调研者认为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中应用非常重要;不同群体之间的认识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x2=37.64,P<0.05)。关于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影像学实习过程中的需求调研中,3.1%的被调研者认为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不需要医学人文教育;39.02%的被调研者认为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作用一般;57.88%的被调研者认为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应用非常重要;不同群体之间的认识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x2=35.86,P<0.05)。

三、讨论与建议

1、提高医学院校师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认知程度

调研显示,仅有2.84%的被调研者对医学人文教育非常了解,仅有7.75%的被调研者经常接受医学人文教育,不同群体人员接受医学人文教育的情况没有差异,这些数据均反映出目前医学院校师生对医学人文知识了解不够,接受医学人文教育程度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我国高中阶段分文理科,而医学高校学生基本都是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先天不足;第二,我国医学院校办学模式过分强化专业教育,导致许多医学生人文素质欠缺。[2]此外,不同群体人员的比较结果显示,虽然不同群体人员接受人文教育程度没有差异,但是医学影像技术和医生岗位的被调研者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了解程度均较高,这是由于在进入临床工作后,在与患者长期的诊疗过程中,发现了医学人文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会激发他们主动了解和学习医学人文知识。要提高医学院校师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首先,在教育理念上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做到敬畏生命、尊重他人、对人行善,重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以人文的方式培养学生。其次,在教育内容上着力培育医生职业道德,落实人文素质教育,即培养有教养的医生。最后,在教育环境上要有良好的人文氛围,紧抓校园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育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是教育的根本。[3]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医学人文修养、医患沟通、文史哲等系列讲座,营造医学人文气氛,为医学生成才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重点建造一些人文景观,如中外杰出校友长廊、知名医学家艺术雕像等,[4]加强榜样力量的塑造,触动医学生的心灵,培养医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保持学校独特文化的生命力。

2、课程设置上要将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相融合

研究发现,仅有29.72%的被调研者认为学校开设的人文教育课程种类丰富,能满足需求。52.45%的被调研者认为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一样重要、一样需要重视。这组数据不仅反映出本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相对薄弱,种类单一,不能满足需求;同时也反映出本校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由于人文教育的缺失,导致不同群体的人员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均认识不够。但是统计结果显示,从事临床工作的影像科技术人员和医生认为医学人文对医患关系的帮助非常大。现阶段我国的医患关系突出,医疗纠纷频发,这就要求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影像科医生更要在临床医生和患者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从而建立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6]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将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相融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具体做法可以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参考国内外成功经验和教训,确定医学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第二,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要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结合专业特点,有效引入行业热点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效果。[7]第三,在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医学发展史,将一些在医学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的人生经历以及为医学发展所做贡献进行弘扬,鼓励医学生向这些人物学习,树立榜样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医学人文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3、加强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医学人文教育

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被调研者认为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影像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超过半数的被调研者认为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同等重要,在医学影像教学中加入医学人文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不同群体的分析结果显示,影像科技术人员和医生阅读人文书籍和参加医学人文培训的医院均高于医学生和实习医生,这就更加肯定了在医学教育阶段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这两类人员也都认为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和实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医学影像学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挖掘专业课中的人文内涵,还要提升自身的人文内涵,教师的精神风貌、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等都对学生素质的养成具有直接的、广泛的影响。加强医学影像教学中医学人文教育,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PBL教学方式,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日常理论教学中,创设融入医学人文素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内容置于案例中,从而加强医学影像理论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通过PBL教学方式,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医学职业人格,提高其医学人文素质。[8]第二,在医学影像实践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积极创设人文关怀教育的情景,带教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对患者的关心、安慰、同情等人文关怀教育,将关爱生命的思想传递给学生,培训学生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的良好职业素养。在操作中,要求学生能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权益,给予患者人文关怀。

四、结语

医学影像教学范文2

关键词:中医院校;医学影像学;PACS;人工智能

医学影像学主要包括影像诊断及影像技术两方面,其专业性及实践性强,涉及临床医学面广泛,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门独立且重要的桥梁学科[1]。中医院校学生由于课时限制等原因,医学影像基础较单薄,对影像诊断知识更是知之甚少[2]。本文着重探讨如何提高中医院校学生医学影像知识的实习质量。

1中医院校影像学教育现状

中医理论注重讲究人体的整体性,西医理论特别是影像医学更强调人体的局部结构解剖,故中西医在教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西医理论在中医院校分布的课时较短,相应的教学设施亦不充足,故中医院校学生影像医学基础相对薄弱。另外,学生在影像科的实习时间较短,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在实习中综合多种易懂手段进行教学。

2医学影像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及科技进步,医学影像设备更新换代迅速,从而也进一步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由于教材更新需要时间,医学影像学课程内容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影像医学技术的发展。PACS即图像存档传输系统,将医学图像资料转化为数字信息,是解决医学影像获取、显示、处理、储存、传输和管理为目的的综合系统[3-4]。PACS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HIS)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环境,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医疗服务。PACS系统运用便捷、易掌握,也为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先进的手段,提高了影像教学层次。大数据时代,理论算法的不断更新,计算能力的提升以及网络设施的演进,共同驱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局限于解决单一影像任务,虽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仍为临床工作带来不少便捷之处,我们可以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临床带教工作中,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影像,服务临床。

3PACS和人工智能在实践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3.1调阅图像方便。PACS系统具有强大的存储、读取及查阅功能,可以存放10年或更久时间的检查资料,方便对病变变化进行对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查阅、调取检查图像,如输入受检者的姓名、检查号或检查部位等关键词均可。进入轮转实习的学生均有各自专业,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研究方向或兴趣来进行搜索,这样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可以非常方便快速地调取影像资料,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2图像种类丰富多样。PACS系统存储种类多样,目前以DICOM3.0标准为基础,可以进行多种图像的传输,如DR、CT、DSA、MRI、彩色多普勒超声、胃肠造影等图像,保证了影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丰富感。

3.3多种图像后处理功能。在系统上可以调节图像的窗宽窗位,对其进行放大缩小、黑白反转观察,获得图像的最佳观察效果;可以测量病灶的大小、面积及体积;另外,亦可对图像进行多种重建(图1),如:容积重建、三维重建、曲面重建等;双屏或多屏显示功能可以对受检者多次检查图像进行对比;还可运用箭头标注图像或进行文字注释,突出重点,便于实践教学演示。

3.4人工智能成为影像医师的“第二双眼”。我们正在步入智能时代,大数据、算力及算法的进步为人工智能开发及应用带来了重大突破。目前,基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已广泛涉及多个不同医学影像领域,在肺结节应用中相对成熟[5]。结合时展,科室已引进人工智能肺结节处理软件,一方面可以显著提高放射科影像诊断报告的正确率、助力精准医疗;另一方面大大舒缓医生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学生通过该软件可以快速定位肺结节,亦可对结节进行定性学习,帮助其理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影像发展的最新技术程度,更高效率地掌握和理解肺部CT解剖及各种密度肺结节。

4PACS和人工智能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教学范文3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某高校2014级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328人,作为本次探讨比较影像学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个大班,传统教学组有学生160人,比较影像学组有学生168人,两组学生的年龄、入学成绩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传统教学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方法;比较影像教学组,需要教师在进行疾病特点讲解时,配合核医学影像特点进行说明,采用多种仪器(X线、螺旋CT、MRI以及超声仪等)扫描出来的影像,介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各种角度对学生进行疾病表现和发病机制分析,并让学生了解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疗效评价方式、预后处理等。两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所学习的内容,课堂时间以及任课教师均相同,且学生期末所面对的考题内容和评分标准均相同。

3.效果评价。

给比较影像教学组的学生发放教学效果评价表,待其填好后上交。统计两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满分为100,100≥x≥90优秀、89>x≥80为良好、79>x≥70为中等,69>x≥60为及格,60>x为不及格。

4.统计学方法。

对以上收集到的两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比较影像教学组学生的评价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相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喜欢比较影像教学方式,认为其能够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将课堂理论和临床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理解,锻炼了自身的诊断思维模式,提高了对课堂讲授疾病的认知程度。

2.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比较影像教学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医学影像教学范文4

一、课堂讲解,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完善教师的备课内容

1、根据学生的专业及所学知识背景情况选择教学计划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包括X线、CT、MRI、超声及介入放射学等内容的课程,在临床上对患者疾病诊断、治疗及随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亚专业细化及交叉,掌握并应用好影像学不仅是影像科医生而且是临床各科医生所必须的.对于综合型医学院校,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医学知识背景(专科、本科)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医学知识背景编写具有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和备课的内容.

2、丰富课件的内容

影像教学的特点是以图像学习为主,所以要充分重视多媒体及数字化教学的积极作用,教学手段实现数字化.在理论教学时,充分利用幻灯、录像、及图表等,尽量减少板书,以缩短授课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能“看得见,摸得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影像征象的辨认和综合分析能力.现行的教材特点是以局部解剖为主线,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是希望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培养综合应用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教学模式可采用整合各种影像资源集中安排教学,即X线、CT、MRI及超声相结合;影像、临床、解剖和病理结合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立体的、三维的影像概念,建立起各种影像间的立体联系,以增强学生多方面影像的认识能力.

3、改进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

(1)多边互动法在影像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也受到关注.它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教学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使教学兼具双向和多向交流色彩,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多边互动交流活动.

(2)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其总的精神都是要打破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

(3)病案讨论教学给学生提出一些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归纳、分析,引导学生将影像变化结合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横向的展开,使学生拓宽思路,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自主的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授课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法、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归纳总结等方法去分析和学习,从而避免机械地学习、记忆,面对医学影像,只能机械地按图索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诊断素质及综合各种影像学的思维能力.

二、充分利用课间实习和实验课来验证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传统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单一,实验教学也以集中灌输式授课主,最终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差别不多,且不适应影像医学的临床发展潮流,不能体现新时期医学影像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

1、实验室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影像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验室里,施行各种科学实验、建立医学影像学模型,通过各种科学实验研究的综合、归纳、判断和推理,变未知为已知,变知之较少为知之较多,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2、实验室建立影像资料片库与教学医院现有的影像资料库联网.以往的片库均由大量的复制胶片所构成,或者由教师先选择典型的、适合的教学图片,然后通过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照像获得电子图片,图像比较模糊,费时耗力,不仅使用、保存不方便,而且不能适应当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需要.因此,充分运用PACS系统与教学医院进行网络连接,建立电子图片库.在实验课上,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查询所有的影像资料,不仅可以对疾病的不同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还能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像变化,便于学生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加深学生感性认识.2.3“课间实习可以尝试配合学生的学习重点,安排专门的影像诊断的专题讲座,如‘呼吸系统影像基础与疾病’、‘胃消化性溃疡与肿瘤的影像诊断’、‘外科急腹症的影像诊断’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时,医学影像学能起到哪些作用,应该如何选择影像方法帮助诊断,以及不同影像方法在诊断与鉴别中的意义”.这种结合临床的专题讲座,能够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对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在临床实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1、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单一检查,发展成为包括普通X线、CT、MRI、SPECT、PET等多种影像学技术综合科目,已经由“辅助检查”方法转变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临床治疗的最重要工具,尤其是MRI、SPECT、PET等影像学手段已经成功实现了功能成像和分子影像.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双重领域的介入放射技术,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让实习生充分了解这些影像检查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从不同角度对病变影像资料分析比较,是重要的影像学教学方式,掌握了比较影像学,针对不同疾病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影像学技术,不但能使病人就诊费用减低,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检查损害.

2、教师在实习中要尽可能多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手不放眼,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实习学生.引导学生熟悉各种影像设备的操作,临床影像诊断工作流程,并掌握阅片的方法和步骤,逐渐形成规范的影像诊断思维.此外,在进行影像检查过程中教导学生严格把握适应症及禁忌症,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检查的不良反应以及出现不良反应后有哪些处置方案.

3、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选用经过病理检查证实的病例作为病例讨论,可以提高影像教学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利用PACS系统使学生能够同时感受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的结果(比如x线检查、CT扫描成像、MR检查等),做到相互印证,增强实习生对影像医学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图片分析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影像分析特点和分析过程,结合病史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充分理解该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如何独立自主而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抓好教学过程中的的每一个环节,按照教学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合理安排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对医学影像理论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影像技术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对新时代从事医学影像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把握影像医学的发展方向,选择应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当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不断需要和发展.

作者:刘东宇 宋玲玲 单位: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二)

一、加强研究生基础医学知识积淀,培养医学影像临床实践技能

在临床实践中要多参与临床诊断工作,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病理基础、影像学特征等,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为将来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各种奠定基础。具有医师资格,有很好的创新能力及临床实践经验,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有益于研究生毕业后更好的就业。另外,医学影像科的工作与其他临床专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①涉及面广,影像科工作包括全身各系统,因此需对全身各系统的解剖及常见疾病有所了解;②影像诊断包括普通X射线、CT、MRI、超声及核医学等多种检查手段,这些手段其优势互补,需要全面掌握,方能更好地诊断疾病。基于这些特点,对研究生的培养应是全方位综合培养。

二、重视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导师的重要职责,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模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选题、科研设计、从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实验准备、实验,到课题结题、论文撰写等,都要研究生亲历亲为,认真筹备。导师在科研选题及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应给予充分指导,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引导研究生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严谨的科研态度,培养良好的科研素质。创新观点从何处而来?在于导师的引导和自我阅读,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有助于了解目前相关领域研究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大家的研究中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了解相关研究方法,自己开展相关研究的优势和不足等,及时和导师交流,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选择课题时一定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等,在此基础上,还可考虑课题的进一步延伸性、发展性,便于课题纵深发展。科研能力同时包含表达能力,做得再好的研究一定要让大家认可,怎样体现这一点?善于总结,形成论文。因此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同时要善于吸取别人好的表达方式,应用专业的语言把研究结果提炼出来形成论文,在反复投稿与修改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得到升华。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团队,改革教学模式

只有高水平的学科点、高水平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素质,加速学科建设,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我校的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育往往是先经过一年的基础理论学习,两年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导师必需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和科研方向、科研资金和时间。现在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在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担负着大量的临床诊疗工作,缺乏足够的精力对每一位研究生进行全程指导,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按照专业方向组建导师组,形成一个研究生培养团队,导师组的成员侧重点互不相同,同学有困难或需交流,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找相关老师进行交流或探讨。导师组定期举行会议,让学生从自己的文献阅读、课题研究、论文书写等各方面进行汇报,让导师及导师组成员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科研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针对每一位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导师组分别对每一个研究生给出指导意见。导师对研究生课程的选择、临床技能的培训、科研选题、开题、科研过程、中期检查,最后到论文的撰写、毕业答辩的每项工作进行充分的指导、监督和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增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联系,让研究生的每一步在导师的掌控之下,从而顺利的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明显不同,现在研究生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怎样开展研究生教学?我们组织导师按照专业编写辅导教材,每一部分在强调基础的基础上尽量选编本专业的新进展等内容,列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对专业进展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引导他们去阅读大量相关文献,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先组织大家进行集体备课,准备教学材料,制定课件,根据教师特点将PBL、循证医学(EBM)等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激发了研究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新问题,激励他们寻找答案,在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力。总之,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宽厚医学基础、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及科研创新素质的高层次医学影像学工作人才。

作者:胡兵 赵云 单位:宜昌三峡大学

(三)

一、科室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与要求的重要性

1、行政管理和医疗作风的培养研究生在校完成半年基础理论学习后回到科室进行学位论文研究与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一切行政管理要求与日常医疗活动规范,一律按照科室工作人员的管理与要求严格执行,参加院所要求的相关活动,参加科室每天晨交班会,要求按医院科室要求着装,注意个人的仪容仪表素养,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医务工作者形象,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2、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及诊断基本功的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培养是在科室循序渐进及科学规范与合理安排中有序进行。研究生参加科室每周安排的医疗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具体内容包括每天的晨间典型、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周二早上20分钟晨间小专题讲座,讲授临床少见病例或国内外学科前沿知识;周二下午的病案追踪会,主要目的是印证影像报告与手术病例符合率,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周三、五晨间进行8~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影像诊断相对容易的病例进行快速病例印证读片;周四晨间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安排一位年轻医师及研究生首先发言,上级医师总结发言,分析诊断要点,提出今后诊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周四下午5点由高年资或副高以上职称医生进行40分钟的影像专题讲座;每月最后一个周四下午进行全院疑难影像-病理-临床读片讨论会,有临床、病理、影像专家集思广益,知识相互渗透,达到各学科知识交叉,相互融合的目的。

3、基本工作量的考评与值班要求科室要求每位研究生与本科初级医师一样参与一线值班或跟班,跟班至晚上11点离科,主要是协助一线值班医生书写平诊与急诊影像报告,完成当天的图像后处理。要求每月完成200份X平片与胃肠检查诊断报告书写,450份CT和MRI诊断报告书写,并要求书写一定量的疑难病例报告,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成员进行工作量统计及报告质量抽查,对未完成工作量和诊断报告存在质量问题的进行相应的处罚,以便改进工作。

二、培养医学影像学基本功与诊断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医学影像学基本功与诊断思维模式的训练是将来从事影像诊断工作的基础,研究生的来源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应届研究生,二是在职研究生,他们各自的情况不一样,故要求培养方式也不尽相同。对应届研究生而言,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外语较好,但临床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尤其是影像诊断解剖基础薄弱,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表现及特点认识判别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有关,同时也与研究生个人因素有关。而对在职研究生而言,他们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具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分析、判断能力优于应届研究生,但他们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专业英语需要加强。因此导师就应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模式,采取缺什么补什么方式进行针对性培养。对应届研究生,应从医学影像基础的基本qA横断解剖开始训练,利用科室每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达到逐步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特点,形成比较系统的、独立的诊断思维模式。而对于在职研究生,除在实践中巩固影像知识之外,更应重视新知识、专业外语及科研素质的训练培养。同时,要强化研究生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应用。外语能力是吸收国际先进成果与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的先决条件,也是获取国外最新科研成果、新技术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生必须有熟练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科室每周四晨间疑难病例讨论之后,要求研究生与本科年轻医师在国外原版英文杂志上找一篇与该疑难病例相同的英文文献进行朗读,并译成中文,经过培养,英语阅读与口语交流能力大大提高。一名研究生在第全国放射学术年会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表SCI论文5篇。医学影像图像的数字化,网络及PACS的建立,为医学影像学图像与数据的获取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研究生必须学会和应用从PACS系统上获取更多更新更直接的科研成果和信息来更新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会应用PACS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书写诊断报告,提高诊断水平。

三、应用型研究生应具备三项基本要素

1、树立一个观点:即“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观点。应具有高尚医德、同情心和爱心的医务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要深刻领会:我们所获得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基本上来源于无数病人的无私奉献。因此,我们应该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用于解除病人的痛苦,全心全意地为伤病员服务。只有树立这一观点,才能增强医务工作者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不断激发自己刻苦学习、奋发进取的热情。

2、掌握一个方法:即唯物辩证分析方法。“存同求异”(非“求同存异”)是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在查找影像征象时,首先找出相同点,然后尽量找出相异点,即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只有找出特殊的个性,才能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具体的、正确的诊断意见。

3、具备一种精神: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实干进取精神。要用这种精神来引导自己的日常工作,对每一个可疑的病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一追到底,弄个水落石出,以求得该疾病的最后准确诊断。经验的积累要靠这种实干精神,科学研究也要靠这种实干精神,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四、应用型研究生应具备四种基本能力

1、操作能力——获取疾病信息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结论的正确与否同具体的操作方法息息相关。例如胸部肋骨骨折(腋段),若按常规摄胸部正位片,则容易误诊、漏诊,应辅以胸部透视,摄5~10度左或右前斜位片;若怀疑第10肋以下的肋骨骨折则应摄仰卧呼气时屏气片。只有对具体的病例采取相应的操作方法,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致误诊、漏诊。

2、观察能力——是正确认识疾病的基础。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例如肺部球形病灶,既可以是肺癌、结核球,也可能是炎性假瘤、良性肿瘤等,这就需要认真观察该球形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形状、内部结构、密度、边缘、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改变。如有分叶、毛刺征和肋骨破坏则考虑肺癌;如边缘光滑,周围有卫星病灶,则考虑结核球等。

3、思维能力——推断疾病的核心。准确的诊断来源于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影像诊断医生来讲,培养思维的逻辑性、科学性意义深远。要将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影像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用唯物辨证法来思考问题,确保影像诊断结论的准确性。

4、表达能力——是对思维结果进行恰当描述的技能,是前面三种能力的综合评定。表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口头表达,主要锻炼医务工作者的口才和反应能力;另一种是书面表达,可体现出影像诊断医生的综合素质。一份好的诊断报告,不但要将操作过程、观察过程和思维过程记录下来,而且要求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诊断报告的描述要科学规范、重点突出、层次鲜明。

五、应用型研究生创新能力

医学影像教学范文5

关键词:影像学;影像归档;通信系统;教学方式

0引言

身处于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水平飞速发展,影像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为改善影像学医师的阅片体验和对影像资料的储存、传输需求,目前PACS系统已在大多数医院推广开来[1]。PACS即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能够将医院的MRI、超声、X光、CT等影像资料以数字化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储存在系统硬盘内,医院医师在获得权限后,可随时调用查询,并且该系统还能够辅助医师阅片,为影像学诊断提供便利[2]。但是,PACS是新出现的事物,在大学影像学的教学工作中,还未全面推广PACS的教学,导致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后,需要学习PACS的知识,从而加重了医院的培养负担和学生的学习压力[3]。因此,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在大学阶段引入PACS的教学,从而让学生及早的接触到PACS,便于学生进入医院工作后能够快速适应阅片诊断工作,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大一影像学专业A班和B班参与本次研究,两个班级分班,是按照入校成绩依次分入两个班级,因此其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无较大差异。A班41人,其中男21人,女20人,年龄17~20岁,平均(18.4±0.8)岁,B班40人,其中男19人,女21人,年龄17~20岁,平均(18.5±0.7)岁。对比两个班级的入校成绩,以及年龄、性别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A班学生按照传统常规教学方式教学。B班学生在A班教学基础上,增加PACS的教学内容,其具体内容如下:①首先对PACS的操作进行教学,让学生熟悉PACS应用,掌握如何调用资料,如何转存资料,如何借助PACS系统辅助阅片。同时让学生熟悉PACS系统的各个接口,掌握其接口对应不同的资源。②然后在PACS系统上教学,教师将准备好的影像病例资料上传至PACS系统,在PACS上进行阅片的实践,分析并点明在实际阅片中的,学生出现的问题,然后加以解决。同时,选择PACS系统上的典型病例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找影像资料特征,并加以总结。对两个班级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考试。

1.3观察标准

对比两个班级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对比两个班级学生的综合满意度,综合满意度采用不记名满意度问卷表,包含20道题,涉及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共计100分。得分81~100分为非常满意,得分61~80分为满意,得分0~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计量资料(±s)和计数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分别以t、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个班级学生成绩

A班的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成绩的平均分为(71.08±6.21)分和(69.73±5.92)分,A班的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成绩的平均分为(79.71±6.38)分和(80.45±5.82)分,两个班级对比,理论和实践操做成绩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个班级学生满意度

A班学生的满意率为73.17%,B班学生的满意度为92.50%,两个班级对比,B班学生满意度明显高于A班学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影像学专业学生的教学与其他医学专业相较有所不同,其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为阅片服务的,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对理论知识和阅片方法都掌握十分牢固,但在实际阅片中,却存在诸多不足,不能准确的进行诊断[4]。这是由于理论教学脱离了实际,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于阅片中。此外,在教学中,诸多医学院的教学还未与医院快速接轨,目前医院已大范围的使用PACS系统,而教学中,却缺少这一重要内容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入校实习中,还需要学习PACS的操作,加重了学生在实习期的学习成本和心理压力[5-7]。因此,为改善这一现状,将PACS的教学引入到大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中,是必须要进行的教学安排。同时,为了验证在目前数字化趋势下,引入PACS教学的实际效果,选取我校大一新生的两个影像学专业的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分别采用常规教学和引入PACS教学,学期结束后,通过考试成绩和学生满意度评判教学质量。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引入PACS教学的B班获得了更理想的教学质量,其学生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中,均大幅度的领先常规教学的A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班学生的满意度也高于A班学生,差异显著(P<0.05)。通过两个班级的对比,可以看出引入PACS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对教学分析,可以发现引入PACS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8],因为PACS相较于枯燥的幻灯片学习,学生更能够掌握阅片要点,同时由于学生都明白PACS是以后工作中必须用到的系统,都很重视对PACS的学习。而PACS也具有很多优点,比如上面的影像资料众多,学生可以在众多的影像资料中对比分析,从而自己得出各种病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与阅片中。此外,PACS的辅助诊断功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阅片,以往由于学生众多,教师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教学,这导致了学生在阅片中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而PACS的辅助诊断功能,则能够为学生在学习阅片时,提供一定参考,从而使学生的阅片有迹可循。引入PACS教学,也加大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学习,海量的资源可以为学生的阅片实践提供病历支持,常规教学方式的病历资料仅靠书本和教师收集,远远不足以支持影像学学生熟练的掌握阅片,而PACS系统改善了这一现状。综上所述,影像数字化背景下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引入PACS的教学后,能够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度,并且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阅片准确率和效率,值得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宇,滕婷,邵国强,等.影像科数字化趋势下的高校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培养与就业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6):144-146.

[2]赵宇,祝因苏,施海彬,等.影像科数字化趋势下的医学影像E-learning网络教学平台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10):145-148.

[3]徐亚丽,刘政,高加蓉.医学影像学数字化教学改革初探[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19(8):570-571.

[4]张俊民.医学影像学实训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2):12-13.

[5]靖开渝.数字化医学影像学信息系统对提高放射技术管理水平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0):202.

[6]常莹,杨敬春,冷振鹏,等.案例分析结合PACS系统在急诊超声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8,19(12):86-88.

[7]孟鑫,蔡庆斌,周健,等.以PACS平台为基础的CBL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留学生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119-120.

医学影像教学范文6

【关键词】儿科;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模式

现代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机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医学影像知识已经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必备的知识之一。而且,我国“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随着出生人口数量的增加,儿科医生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作为儿科诊断和治疗保驾护航的儿科影像医生,需求量日益增加。儿科影像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发展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儿科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由于受医院资金匮乏、设备陈旧,教学人才短缺和教学体制落后等条件的的限制,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形式上,都落后于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这是我国儿科影像教学的现状。另外,儿童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起步晚,发展慢,尽管近年少数儿童专科医院已经建起了自己的网络教学数据库,但仍赶不上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医学影像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想要掌握不同疾病影像诊断,需要阅读大量的病例,才能积累经验,达到一定的诊断水平,特别是儿科医学影像学知识,在大学教科书中很少涉及,更需要学生加强儿科病例的阅读与实践。同时,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能胜任临床影像诊断工作,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适应科研发展和医疗的进步。临床技能的提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能提高医生自身的科研水平,而且还能推动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针对目前儿科影像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和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如何提升研究生影像诊断学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实习质量,提升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是摆在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科室教学改革的探索,就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作如下探讨。

1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生技能

1)传统教学方式。是由带教老师负责全程带教,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跟着带教老师参与临床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能全面了解影像诊断基本知识和各种疾病。但是,此种教学方式属于“填鸭式”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另外,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病种与成人不同,儿童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五官及呼吸系统等各个系统,需要由擅长不同系统的医生进行系统讲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儿科影像的特点。2)病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病例教学法是以病例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指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初步诊断真实病例,并提出诊断依据,制定治疗计划。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好比一座桥梁,连接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完成临床工作奠定基础。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带教老师在该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组织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经过临床教学实践证明[3],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先准备典型病例或疑难病例,带教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具体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①首先,由带教老师找出典型或疑难病例,让学生介绍病史,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现病史、既往史以及体检结果。②然后,从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中调出所有影像资料,包括X-ray平片,CT及MR,超声等影像图像,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代表描述影像学征象,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提出诊断思路,列出诊断及鉴别诊断。③带教老师针对该病例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带教老师再对学生的描述和诊断,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根据同学们讨论的方向和内容做出点评,加深对征象及疾病诊断的了解和认识。3)创建影像科医生和学生交流平台,影像科与临床科室交流平台。通过创建微信平台或开辟网络专栏,促进学生和带教老师,影像学生和临床医生的相互沟通,定期上传儿科影像病例和影像诊断课件,在微信或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只要有手机或电脑,有网络,无论在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2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加强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导师团队需要事先制定好完善的专业科研训练内容,包括针对临床病例的文献检索、影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影像数据的综合分析、科研综述和科研论文的写作,以及针对临床遇到的疑难病例和未解决的问题的思索,提出科研问题,并进行科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研究课题等,这些都是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创造国内甚至国际间学术交流,让学生参加国内和国际会议,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如有条件可以邀请国外专家来医院演讲,介绍最新医学或科研进展,让医学生们在拓展视野的同时,也培养了继续科研深造的兴趣[4-5]。

3加强研究生英语学习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很多领域的医学研究,国外医学及科研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为了更好的掌握临床技能和提高科研水平,医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增多,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学好医学英语与掌握好临床专业技能同等重要,其有助于提高医学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进而服务于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国际学术的交流[6]。首先,创造英语学习环境,开展每周一次的英语学习,学生做幻灯,进行英语小演讲,并在学生中进行英语提问和交流,鼓励学生多说、多交流。其次,鼓励学生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高质量英文文献,每周1~2篇。既能增加医学英语阅读能力,又能获取医学领域最新知识,培养科研思维能力。最后,专业论文的撰写。作为临床与科研结合的高级医学人才,医学研究生必须具备专业论文的撰写能力[7]。从研究生完成病例收集,大量阅读相关中英文文献后,开始用医学英语撰写专业文章,争取在研究生期间发表一些英文专业医学论文。发表的论文质量越高,数量越多,为今后专业水平提高和科研能力培养铺垫基础,有益于以后的职业生涯。

4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有两个评估系统,一个系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另一个系统是对带教老师的评估。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评估,采用出科考试制度,考核内容包括:闭卷理论考试成绩、实践考试成绩、带教老师评价,实践考试主要是阅片能力的评价,包括影像征象的描述,影像报告的书写,诊断及鉴别诊断,从优秀到差分别给出A(优)、B(良)、C(中)、D(及格)、E(不及格)档,不具体给出分数。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评估,带教老师需要从课题的立题依据、研究的方法及实验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课题进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予学生们及时的反馈[8]。并给出100分制的评分,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对带教老师的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料、教学文件、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学生学习的全面的知识反馈,评价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更好地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起到督促和监督作用。总之,要想提高医学影像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良好的科研能力,就必须依据儿科的临床特点,把儿科疾病的基本影像征象作为教学重点,结合临床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影像学知识运用能力,加强综合读片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科研问题,进而写成论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和影像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旭,孙文萍,朴荣日,等.整合医学模式下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31(5):561-562.

[2]王婷,于淼,刘琳琳,等.医学教育PBL教学实施方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1-2.

[3]张东华,王莲,赵腾飞,等.基于网络问答和讨论为导向的教学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7,28(21):3592-3594.

[4]李新民,杨丽萍,李晓冰,等.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0):29-30.

[5]刘超,李虹,王顺,等.课程整合背景下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2):33-34.

[6]刘彦娟.医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220-1223.

[7]刘冰.医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J].外语教学,2016,37(5):62-65.

医学影像教学范文7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实习教学;器官-系统整合;CBL;RBL;导师制;教学互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深入发展,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医学影像学重要部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也从单一的普通X线摄影,逐渐发展成为涵盖多层螺旋CT、双能源CT、高场强MR及SPECT等全方位多体系的成像系统。作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医疗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日常操作,更重要的是具备根据不同器官或疾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技术和扫描方案,高质量完成检查,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的能力。对于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临床实习就是其实现其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影像技术实习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如:带教老师讲解不充分、临床操作不足、师生沟通不足等[1],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医学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进行影像技术临床实习教学方式改革,切实提高实习效果,并进一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是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1目前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习教学存在的不足

1.1实习模式固化单一。由于影像检查设备成像原理不同而位置相对固定的原因,影像技术实习通常需以检查设备为基础进行实习计划安排。以放射科为例,检查设备分为X线、CT、MRI三大类,学生需在三类设备之间进行轮转学习,而学习时间的长短主要参考检查技术的复杂程度。其中,MRI由于成像原理复杂、扫描序列较多、且不同部位和疾病扫描方案差异较大,通常实习时间多于X线及CT。虽然按设备轮流实习的模式可保证学生全面接触各种检查设备的临床操作,但对于部分初始就以MR作为第一学习设备的同学而言,其理论知识抽象、扫描序列繁多,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较其它设备往往需要更长的适应期、学习难度较大[2],而当后期轮转至CT和X线时,难免对部分MR技术产生遗忘,实习效果欠佳。

1.2教学方式陈旧。目前影像技术实习的教学方式多以当班老师在操作过程中实时指导和口头传授为主。常见的教学实际情况就是“遇见什么就学什么,发现什么就教什么”,教学内容随意性明显,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同时,由于带教老师也为科室的工作人员,需要服从日常工作安排进行岗位轮换,无法针对某一组同学进行连续和系统性教学,难免造成授课老师之间知识点重复或遗漏的情况。而带教老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实习内容缺乏阶段性总结和重难点分析等,也是造成实习效果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

1.3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不足。我国教育部自2013年批准设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以来,各大高校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较强的影像技术专业人才,但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医工交叉模式的兴起,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仍然相对缺乏。根据2016年我国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人才培养需具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3]。未来高素质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临床工作能力,还需具备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科研探索的能力,以保证个人在未来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而传统临床实习教学内容往往拘泥于临床日常工作能力的培养,对于部分学有余力、有进一步深造需求的同学来说,教学内容缺乏启发性和先进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效果欠佳。

2影像技术实习教学改革初探

2.1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评价制在实习教学中的应用。针对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工作轮换制及教学能力差异性的问题,本教研室采用了导师负责制进行教学工作调整。即首先将实习同学按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与职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组,尽量保证每一实习小组内包括班干部、成绩优良和较差的同学,形成梯队式、互助式的实习小组模式,由班干部担任小组长,负责学生考勤和实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收集。教研室内部则根据教师的工作、教学能力选拔优秀的老师担任实习导师,一组实习同学固定一名导师,导师工作安排根据实习同学的实习进度进行安排。导师需提前制定实习教学范围、重难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经科室审核通过后再实施教学,避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和重复性。在实习过程中,导师定期与实习小组组长进行对接,沟通实习过程中同学的专业问题,适时进行解答,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每一实习周期结束后,由学生对导师进行评价、教研室进行考核。即由学生填写本组导师考核评价表,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多项指标进行考评,对考评分数较低的导师,教研室针对其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调整,形成教、学互促的良好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2在实习教学中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辅以理论小课教学。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临床实习教学并不应只局限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学,还应及时总结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以基础和临床相结合为导向,实现各系统中各器官为基础的教学整合是现代医学教学的有效实施方式[4]。近年来,国内众多医学院校均进行了以器官—系统整合试点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5]。我校也首先在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器官—系统教学实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及整体知识点梳理,同时也提高了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6]。因此,本教研室将器官—系统教学的模式首次引入影像技术的临床实习教学,对实习内容按神经、骨肌、心胸、腹部进行系统分类,打破各检查设备之间的壁垒,再根据各器官的解剖、疾病病理生理特点、临床检查目的、设备成像原理和检查方案等重新进行知识点整理,结合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定期小课的方式进行讲解,使知识点更符合临床“实战”,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不断思考和应用,从而加强对疾病影像表现、检查目的,以及适合的检查方式之间的认知,培养其临床综合思维能力。

2.3CBL及RBL教学方式在实习中的应用。日常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工作条件的限制,教学手段仍多以口头单向输入式教学为主,难免造成传统教学“填鸭式”的授课局面,而理论小课的授课方式可更为灵活。因此,教研室采用了“以病例为基础学习的方式(case-basedlearning,CBL)”和“以研究为基础学习(research-basedlearning,RBL)”多种教学方式联合应用的小课教学模式。以结直肠癌检查为例,导师会在课前提出结直肠癌“检查方式、扫描方案如何制定”“临床检查主要目的”等核心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查阅资料。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发现自身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带着问题再进行学习。课中,授课教师首先模拟结直肠癌临床检查申请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对课前问题进行回答和讨论。互动结束后,教师讲解结直肠的影像解剖和CT、MR的成像特点,随后指出结直肠腺癌的病理生理特点:为发生于黏膜层并逐渐向肠壁深层-肠壁外侵犯的病变,影像表现主要为肠壁增厚或肿块、肠腔狭窄、周围侵犯及转移,临床行影像检查目的主要为发现病灶并进行术前初步评估,但结肠和直肠在检查方式选择上存在差别。结肠范围广、活动度相对较大,CT可实现快速、大范围成像,因此结肠癌需采用全腹部CT增强扫描方案,而MR虽然软组织分辨率高于CT,但图像采集时间较长,不适于结肠检查。直肠由于直肠系膜和系膜筋膜的固定作用,活动度相对较小,可通过检查前肌注抗M胆碱药降低肠道蠕动带来的伪影,因此MR可清晰显示直肠肠壁及周围各层次解剖结构,成为了目前结肠癌术前评估的主要方式。在多项MR扫描序列中,3D高分辨T2WI序列以层厚薄可进行多平面后处理的优势,是最重要的扫描序列。但进行该序列扫描时,检查者应注意辨认直肠癌病灶,并垂直于病变段肠管进行斜轴位扫描,以获得更为准确的图像提高诊断分期的准确性,但如为直肠下段癌,还应完整包括肛管,以便准确评估病灶对肛管括约肌的浸润深度,为临床专科医师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通过对器官解剖、疾病特点、临床检查需求、检查方式应用逐层推进式的讲解,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其更符合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多学科协作、个性化医疗的发展需求[7]。此外,针对部分学有余力、希望继续深造的同学,我们在CBL教学的同时适量补充以RBL教学。RBL是一种更偏向于研究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更高的要求,可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展医学研究的能力[8]。即当某些临床问题以现有的检查方式无法解决的时候,需个人进行进一步基础或临床研究探索,以寻求解决方案。仍以直肠癌为例,虽然MR在肿瘤的T分期上准确性较高,但对转移淋巴结的评价上仍是难点。教师通过引入最新研究文献,对DWI、IVIM、DCE等MR功能定量研究序列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在转移淋巴结评估上进行综述和研究方法解读,不仅对学生的科研思维起到了启发的作用,也对教师自身科研能力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4职业荣誉感和医德医风在实习教学中的培养过去由于人们对影像技术工作性质的不了解,影像技术工作人员常常被称为“拍片人”。部分学生也因此对职业产生了误解,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不强,影响了实习的积极性。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导师利用实习间隙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自身、科室内或国内优秀影像技术人才的先进事例的列举,展示影像技术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而树立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同时,影像技术也是医学影像专业中与患者接触最为频繁、直接的专业,良好的医德医风是成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前提。尤其是在检查过程中,面对部分不能良好配合检查的患者,带教导师以身作则,对患者多一份耐心和理解,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尽可能快速、保质保量完成检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职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医者仁心。

3小结

医学影像教学范文8

【关键词】全科医学;医学培训;PBL;教学;医学影像学;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发展,组建一支足够数量、能力较强的全科医生队伍,成为实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目标的重要战略问题。医学影像学作为现代医学中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手段,在全科医生的培养中要求医生不仅能够判读不同的图像特征、及时有效的进行控制治疗,还需要准确了解各类医学影像设备的优势,根据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查项目,完成对患者的分级诊疗,减少诊疗中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节约医疗资源[1-2]。所以针对全科医生培养中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结合以往调查研究,通过结合PBL教学法在全科医生培养中的医学影像学教学的思考来进行阐述。

1全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

为贯彻的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要求[3],规范全科医生轮岗培训工作,提高全科医生轮岗培训质量,各级医院都加强了全科医生的培养,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全科医生培训是住培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科医师培训的意义是经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达到人事部、原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规定的全科医学专业主治医师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具体要求达到: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具有良好的医德和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熟悉本学科、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新进展,并能用以指导实际工作;3)具备全科医学思维能力和诊疗策略,在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中发挥技术骨干作用,能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融医疗、预防、医学教育、整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帮助社区居民合理使用医疗资源,享受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4)基本掌握医学科研的方法,能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践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5)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领域的应用,并能熟练上机操作。全科医师培训的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健康与群体健康融为一体。培训中,因为全科医学涉及各年龄、性别、各器官系统的各种疾病及预防医学等相关内容,知识范围涵盖广泛,这就要求培训内容广泛实用,能够通过全科医师的培训,缩小基层医院年轻医师与三甲医院年轻医师之间的差距,从而在根本上保证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诊疗水平和医疗质量安全。

2全科医师培训中的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现状

作为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工作除了涉及临床医学专业知识,也涉及康复医学、卫生经济学、心理学、预防医学等多个方面,医学影像学作为现代医学中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手段,在全科医生的临床专业培养中尤其不可或缺。在全科医生的培训学习大纲中要求掌握内外科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处理原则及对生活方式指导,这就涉及全身各个系统疾病的影像学基础。一方面在全科医师医学影像学培训中快速持久掌握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基础影像学表现,做到“不漏诊”及合理建议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是对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在全科医师医学影像学培训中,也要关注进入培训基地培训的学员生源地、学历、工作经历、专业面、年龄等都不尽相同,比如有的学员是临床方向,有的是科研方向,有的学员来自内科学、外科学、急诊医学、甚至中西医结合及基础医学等多个专业,学员里既有本科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工作经验的应届博士研究生等。所以每位学员所掌握的基本知识面存在差别,书本中的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能力也存在差距,因此在对全科医师医学影像学培训中的难易程度需要控制。这其中的医学影像学科,不仅包括不同的成像设备,来针对不同疾病的病理特征成像,也包括不同的图像特征,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结合全科医生轮岗培训大纲(2019年修订版)的相关规定,医学影像学在全科医师培训中属于临床基本技能培训中的内容,要求掌握临床常见X线、B超结果判读。临床实践中,随着基础医疗设备的更新扩张,医学影像设备CT机也广泛安装应用,所以对全科医生的相关CT培训也需要引起重视。所以在全科医师的医学影像学培训中,全科医生既需要具备基础的影像设备识别、操作及疾病诊断合理设备选择的能力,也要有分析影像图片结果的能力,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科医生在学习医学影像学过程中最为吃力的部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前全科医生的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教育师资队伍薄弱、人才培养体系脱节、继续教育质量不高,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4]。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工作也普遍存在教学课时短、内容过于空泛,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老套,缺乏有效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及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评判标准缺乏等问题,这就造成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转岗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5]。一方面,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从众多琐碎的知识点中有选择性地教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学中忽视学生间的差异;往往是教师没有梳理总结全科医生培训的重点,完全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教材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教学方法也多采用单一的PPT课件的工具,这样就忽视了学员之间差异,既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压力,更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及工作的开展。同时,学生始终停留在“看”多于“做”的阶段,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书本知识的记忆多于实践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具体情况下的分析应对技能。具体到全科医生培养的医学影像学教学过程中,医学影像的老师需要教授的内容涉及影像学设备及成像诊断,老师就不能填鸭式纯理论ppt授课,这样必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作为全科医师培训中的临床技能培训,医学影像学培训时间短,担任全科医生培养的医学影像老师往往也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在考核中的评判标准也不一致。这些专业师资及教材的缺乏,都无法达到统一的教学成果。这样在临床实战中,全科医生必然缺乏对疾病影像诊断的信心,面对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做到“不漏诊”就成了一句空话,对患者后续的诊断和治疗也必然产生影响。

3PBL教学法在全科医生培训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医学影像学在全科医师培训中的教学质量及达到统一的教学成果,是我们作为培训基地培训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中的创新提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由于全科医师培训内容覆盖面广,分摊到各个学科的学时就显得相当有限,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强调传授知识的全面性与可操作性,尤其是增加全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影像诊断的信心,真正达到面对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不漏诊”的基础要求。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作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6-7],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医学院提出,其核心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辅助与支持的角色,通过合理提问、及时效果评估,不断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在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老师提出的临床问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同时,创建真实的临床诊疗过程,强化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在本科教学阶段应用较多,在全科医师的培养中报道较少。在对全科医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是考虑到参加全科医生培训的学员在大多数都参加过临床实习,甚至具备一些临床科室工作经验,对医学影像学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基层工作中主要面对的问题是对疾病进行初筛和对患者进一步诊治进行合理化建议[8]。了解其特殊的需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他们对医学影像学这么感兴趣,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掌握基本的影像学知识,尤其是超声和普通X线检查相关知识,将是学习的重点。所以,通过PBL教学方法中合理的问题设计,一方面可以横向满足B超、X线、CT及MRI等技术诊断等知识回顾,也可以满足纵向包括了全身各器官及系统的知识贯通,体现出医学影像学的综合特性及临床实用性,另一方面,能够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间的差异,通过不同的问题导入及回答,使得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到并掌握与自身水平匹配的知识内容,找到自身学习中的知识缺失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效率。具体实施可以是医学影像教师在教学中以某种疾病为中心,设计相关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全科医师自己思考及解决问题。如一名育龄期女性患者突然腹痛3小时就诊,如何处理?就需要进一步问诊及体格检查,依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结果,进行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在进行医学影像学检查中,推荐患者采用超声检查筛查,发现问题后进一步采取CT等检查方式。具体怀疑消化系统疾病,就进一步提问:会有哪些可能的临床症状及相应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何?会出现呕吐、大便异常,如果是上腹疼痛,要进一步鉴别胃、胆囊、胰腺等脏器疾病,可以查血象了解有无白细胞升高及胰淀粉酶升高等表现。依据临床的初步疾病判断,推荐采用何种影像检查方法,各有什么利弊?具体怀疑胆囊疾病,下一步影像学检查就要推荐超声筛查,如果超声发现胆囊结石胆囊炎表现,再结合血象升高,就可以进行诊治,如果超声发现是肝脏可疑问题需要定性诊断,更进一步就需要进行CT上腹部增强检查,而不是患者直接采用X线普通摄片检查。这是针对某一系统,甚至某一个疾病开展的PBL教学方法,也可以是纵向的针对某一种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提问、总结,比如可以设计问题是消化系统中,消化腺相关各种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图像特点是什么?同样包含了肝脏、胆囊、胰腺等消化腺疾病的基础超声筛查及CT定性检查方法等问题。这些不同问题的设计及回答,会让全科医师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临床症状收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知识回顾、学习记忆医学影像检查选择及结果预判、到完整的疾病诊治流程及合理用药等阶段复习,完成了全科医生的临床思维方式具体训练及运用。通过PBL教学方法在全科医师医学影像学培训中的运用,是一种医学知识间的交叉、整合,是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融汇、贯通,能够让全科医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问题背后的医学知识,提高实际临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能够完成全科医师的教育的目标,即做到守护居民健康和减少不必要达开支的实际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