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学史课程设置刍议

中国药学史课程设置刍议

1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①《中国医学史》课程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开课较早,课堂授课时中药学内容又少,加之后续课程与临床联系又不够紧密,学员临床实践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员对中药学发展历史的把握更加模糊。

②《中国医学史》教材的内容实际上是“以医带药”,而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要求胜任药学工作为目标,对药学历史的把握应该是“以药带医”式的,因此,《中国药学史》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更为必要。

2教材内容

对于《中国药学史》专著的编写,尽管部分专家已有卓识,但关于本教材提纲、内容的详细设计,笔者仍力有未逮。结合中药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位,试想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应不可或缺:

2.1本草学史应该得到很好的体现

中药学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本草学史,而本草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中药真伪优劣的问题,而“真、伪、优、劣”中,“真、伪”问题处于首要位置。中药学真伪问题很多涉及用药历史的衍化,而历史就记载在历代本草文献中,若舍去对中药本草学史的把握,是没有更好解决途径的。中药本草学文献是中药本草学史的载体,占据本草学史研究材料的核心位置,故在教材中对于本草学文献及本草学家的介绍应该占据相当篇幅。

2.2中药商品学史的内容应该有所体现

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适应栽培、生产、供应、保障、研制需求,供应、保障是培养目标的重要部分。对于中药商品学历史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药材栽培、生产、供应已经很大程度上有别于过去那种统购统销、高度集中的模式,新的情况不断出现。药材产区迭有增减生灭,药材市场代有兴衰更替,掺假方式花样层出不穷,中药供应的极端功利化。再以国际视野来看,中药面临着农残、重金属超标,中药几乎被作为“毒中药”看待,国际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对于这些难题困境,不掌握中国商品学史是不能理清优劣中药供应这盘棋之迷局的。

2.3中药炮制学史应该有所涉及

中药炮制是中药的不传秘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随着国宝级的中药炮制大师的相继谢世,很多传统中药炮制技术面临失传。传统中药炮制方法的传承青黄不接,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具体措施和做法上仍然乏力,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后继乏人。另一方面,随着新兴科技手段的不断涌现,未经深入研究,即以新兴手段、方式取代传统炮制方法,其结果是造成中医临床“方灵药不灵”。在《中国药学史》教材中,中药炮制学史应该有所涉及,哪怕是梗概性地介绍,也可为有志于此道的学员发蒙解惑。据作者了解,如按上述要求来衡量,现在还少见适合作为教学之用的教材,有关部门应根据授课的特点、对象,重新组织编写。

3授课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评价教学效果,激励学员,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药学史》授课中,可结合课堂教学、参观教学(博物馆、中药材产地、市场、车间)等进行,融合启发式和兴趣式教学。除上述教材编写中的内容,应结合现代药物学的进展,对新药发现历史有所介绍,即从中药发现、应用的历史,汲取中药创新的智慧。对于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书面考试、创新设计、实践评分等方式进行,参照一般课程统计分析即可,此为常规,不再赘述。

作者:辛海量 彭浩 苏永华 张慧卿 杨延龙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