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论文范例

民族音乐论文

民族音乐论文范文1

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是学生在学习藏族文化音乐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该民族音乐背后的一些知识,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打消学生的陌生感及恐惧感。西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的地方,它的地域位置与民族独特的宗教传统文化决定了藏族当地民间音乐的特色性。藏族人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创造了很多灿烂的音乐。他们能歌善舞,性格开朗,热情奔放,而所唱的歌曲更是旋律优美辽阔、婉转动听、高亢嘹亮、曲调悠扬,将该地区独有的高原蓝天辽阔的景象淋漓尽致地通过音乐形式展示给听者,让听者感受到浓厚的高原文化。而且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藏族音乐的独特性,其不断地渗透到其他民族,甚至西方一些国家的音乐当中。我们在生活中了解到不少汉族和西方音乐中已经融入了藏族音乐的一些元素。

如韩红的《青藏高原》,这首歌曲将音乐中通俗的唱腔与藏族音乐中的民间歌唱方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全新的处理模式更加展现了藏族音乐的激情及感染力;容中尔甲的《神奇的九寨》中,歌唱家充满磁性的歌唱声音及其独特的藏族音乐文化气质,能够让学生通过这首歌曲的训练不仅了解到民族文化背景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藏族民族音乐素养。在正规戏剧方面也有藏族民族音乐的展现方式,如,藏族传统歌剧《格萨尔王》,这是一部将藏族民族音乐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及风土人情紧密相连的歌剧,通过这台歌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藏族民族音乐,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藏族文化,感受藏族民族音乐的灵魂。

二、加强音乐教学资源建设,拓宽教学途径

目前,学生获取音乐基础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全国统一音乐教学教材,教学资源和设施相当匮乏,一定程度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仍比较单一,对最基本的音乐常识了解甚少。更谈不上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了解而体会到人文情怀及音乐的发展途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形成对音乐的广义理解。对藏族音乐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基本上是通过学唱教材上零星的具有藏族风格的歌曲获得,这明显是不够的。学校应该增加藏族音乐教学资源,学生不应该只是单学习课本知识,而且要通过其他可行途径了解和学习藏族音乐。第一,充分发掘学生资源实施模块教学。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多学生都在音乐方面有着独特的长处。比如,一些班上的同学掌握一些教师所不了解的藏族音乐,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课堂表演,以点带面。第二,利用区域音乐教师的资源。我校聘请一些校外的教师来进行授课,有条件的话,聘请一些藏族的音乐教师,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藏族音乐的原汁原味。第三,利用社会资源。社会上会有一些藏族音乐社团或者演出,学校可以邀请他们来进行演出,让学生进行观摩。第四,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等设施,让学生在生活中时刻感受到藏族音乐的魅力。

三、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

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为学生创作一个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更加容易地学好藏族音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培养了藏族人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铸就了他们自古以来能歌善舞的良好习惯及生活态度。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环境孕育出了特色的藏族音乐,这个将民俗音乐、宗教音乐及宫廷音乐融为一体的少数民族音乐,使得藏族人民在中国文化遗产方面留下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仿佛是在验证着一句话“:越苦难的民族其歌声越美。”13世纪前后就出现了论述藏族民族音乐的著作,如萨迦班达智•贡格坚赞的《论西藏音乐》等。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学习藏族音乐的学习环境,摆脱外界的干扰,注重学生在具体唱歌、舞蹈及乐器方面的训练,并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反复的练习。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著名藏族舞蹈家卓玛表演的《珠穆朗玛》《雅鲁藏布江》及《母亲》,让学生通过这些舞蹈的演绎感受到藏族民族人们坚韧的性格及不屈的个性,并进行具体的实践训练,让他们学习藏族音乐中那种独特而又优秀的民族音乐风格,了解藏族歌手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造就了他们高亢嘹亮、声音集中、穿透力很强的音质,这在其他国家和民族中是很少见的,了解到优美的歌曲离不开歌手的演绎,提升自己本身音乐演绎能力及水平。

四、增加藏族音乐展示交流活动

音乐只有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才能够源远流长,成为世界的主流音乐。所以要积极扩展和增加藏族音乐展示和交流渠道,应该建立长期的交流合作的区级或更高级别的平台,增加音乐交流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参与更高级别的展示或比赛活动,不仅可以推进教学事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音乐交流活动可以把优秀的经验更好地应用到各自学校的课堂教学或艺术活动中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学习藏族音乐指明道路和方向。五、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促进藏族音乐的与时俱进藏族音乐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所以其古老性的特色长久以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当代音乐舞台上,藏族音乐多以灵活多样且独具特色的特点闪耀,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藏族民族舞蹈、藏族民族乐器、当代乐器相结合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训练,将藏族民族的特性及时代性巧妙地进行结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其他音乐模式的训练,避免学生学习的单一化、枯燥化。其次,及时地吸收、整合外来音乐文化的优秀部分,融入现代西方音乐的成果。藏族音乐中不乏高亢嘹亮的旋律,却也多了一丝平缓的通俗音乐。还有藏族摇滚歌曲,用新的音乐手法、新的器乐和新的表达方式来演绎藏族歌曲,典型的有“唐古拉风暴系列”风靡雪域高原,而且传唱于大街小巷。最近用新科技产生的电子音乐演绎藏族宗教音乐,用超代音的混音处理,使原本单调的祈祷表达得极具音乐性和艺术性。丰富多彩的藏族音乐为我国音乐文化历史汇总增添了丰富的艺术文化色彩。

五、总结

民族音乐论文范文2

裕固族音乐史就是裕固族的形成与发展史。裕固族音乐伴随着裕固族历史而生,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流变。考察研究音乐必须深入了解孕育它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纵观诸多学者对裕固族族源历史的探究,可以梳理出以下历史和音乐发展脉络。裕固族族源可以追溯到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丁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的《裕固族简史》中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人传唱的《敕勒歌》,就是裕固族先民敕勒人的民歌。裕固族的先民回鹘人在汉唐时期就生活在蒙古高原上,马背上的民族过着游牧生活。唐武后时(公元684年—公元740年)一部分回鹘人就从蒙古高原迁徙到河西走廊。公元744年,回鹘人建立回鹘汗国(公元744年—公元840年)称霸漠北近百年,回鹘音乐文化在整个回鹘汗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回鹘汗国居地在漠北蒙古高原,别支在天山和甘凉之间,甘凉一带的回鹘后来逐渐发展成回鹘主要的一支“甘州回鹘”。

据《旧唐书•回纥传》记载,回鹘汗国是政治稳定,军事强大,经济繁荣的漠北大国。据土耳其学者依不拉音•卡菲苏的《突厥民族文化》记载,回鹘汗国有掌管宫廷礼乐的礼赞大臣,负责给达官贵人演奏宫廷礼仪音乐。还有称之为“吐黑”的鼓吹号角演奏的鼓吹军乐、民间的娱乐音乐和萨满教诵经唱调等。由此可知漠北回鹘汗国的音乐由宫廷礼乐、民间娱乐音乐和宗教音乐等构成。台湾学者刘义棠的《维吾尔研究》中介绍:“回鹘对歌舞甚感兴趣,历史亦甚悠久,无论音乐、舞蹈、歌唱、鼓乐、马戏、羊戏、杂技以及园戏等,无一不属其所好。”根据《新唐书》记述,回鹘可汗喜欢乐舞,乐舞是宫廷礼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代流行于宫廷、民间的回鹘马舞《倾杯乐》以及舞者戴兽形面具的乐舞,显示了漠北回鹘游牧生活中以马为道具编排歌舞的游牧文化和古老图腾崇拜的历史遗韵(1900年5月26日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敦煌曲谱》中抄有用半字谱的《倾杯乐》)。

宋人王延德在《使高昌记》中记载到:回鹘“乐多琵琶,箜篌”“民好游赏,行必抱乐器”。据学者考证,从回鹘勃兴之唐、五代时期,回鹘通过联姻通婚的手段力求与中原保持友好的关系,为回鹘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历史基础,尤其是音乐文化,在和亲的过程中以礼物的形式互相赠予的乐人、乐工和乐器等文化载体,为漠北与中原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罗艺峰在《中国西部音乐论———生成与前景》中说到:通婚是一种最为彻底的文化融合形式。通婚不仅繁荣了中原文化,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鲜与活力,也极大地影响了回鹘的音乐文化。公元840年,由于连年的自然灾害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灭被迫西迁,其中的一支迁移到河西走廊甘州(今张掖),史称“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西迁后的回鹘主要使用回鹘文,宗教信仰方面,在迁徙和民族融合过程中受多重宗教因素的影响,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佛教等。十一世纪,“甘州回鹘”被西夏所灭,一部分部落退居沙州(今敦煌)以南,称“撒里畏兀儿”。十四世纪中叶以后,“撒里畏兀儿”人逐步和一部分蒙古人融合,形成了今天自称“尧乎尔”的裕固族。明朝中叶裕固族陆续东迁进入嘉峪关,史称“入关”,主要居住在以“肃州”为中心的河西走廊中段的山区和川区。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

(一)回鹘人传统音乐种类齐全,尤其是乐舞和鼓吹乐比较发达,这是中原和西域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隋唐时期的七部乐、十部乐等歌舞伎乐比较发达,在唐代宫廷和西域通过和亲、联姻以及贾商经贸交易过程中乐器、乐舞、乐人、乐工之间的交流势必会使得汉乐与西域音乐交流更加便利和频繁,使得双方在音乐的繁荣发展上取得“双赢”。作为裕固族先民的回鹘人,在音乐的交流的过程中,乐器、乐舞的繁荣是必然的。

(二)回鹘人常用的民族乐器有琵琶、箜篌等弹拨弦乐。

(三)回鹘人喜好歌舞,常以草原牲畜为道具编排乐舞,有时戴动物面具表演,充分说明草原文化和图腾崇拜(崇拜狼纛是北方游牧民族共同的特征)在回鹘人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成为漠北回鹘人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回鹘人已经掌握了音乐记谱法———半字谱。回鹘人的《倾杯乐》就是用半字谱记载的。虽然游牧民族音乐文化大多是口传文化,尤其是在时间中展现的音只是一个时间过程,但是他们已经有将没有语义性和视觉性的音乐用字谱的形式进行记载,这是音乐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当然这种记谱法是中原还是回鹘人谱写无从考证,但就记谱法所记载的回鹘乐舞半字谱给我们留下了研究回鹘音乐的重要史料。

(五)甘州回鹘音乐文化,主要是在漠北回鹘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汉族音乐文化、佛教音乐文化、周边少数民族如藏族等音乐文化逐步形成的,交流与融合是其音乐文化形成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值得思考的是:漠北回鹘人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音乐文化得到了繁荣和发展,为什么那么多的承载音乐文化的乐器没有传承下来,纯器乐体裁的乐舞也没有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却只有传统民歌?笔者认为: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符号,是民族的生命所在。一个民族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随着战乱、民族迁徙和时间的流逝是最易消失的,而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价值体系、文化传统、民族精神是保存得最长久的。因为精神的东西蕴藏在民族的血液之中,会在民族的记忆中烙下深深的印记。传统文化、传统观念、民族精神、价值认同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民族的消失不以物质成果的消失或人群、种族的消失而消失,至关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消失。作为裕固族世代口传的传统民歌,不以物质和经济的繁荣或萧条而消失,作为物质文明成果的实物性乐器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消亡,作为乐器演奏的乐舞音乐的消亡也在情理之中。现在,裕固族在挖掘和拯救民族音乐之传统乐器方面,复古的天鹅琴(虽然有民间传说故事《天鹅琴》对天鹅的崇拜)、牛角鼓有没有历史遗迹和渊源是值得考证的,但是有这种意识和行为,对于裕固族音乐文化的挖掘和拯救已是难能可贵了。我们不妨复古一批箜篌、鼓吹号角等民族乐器,或者根据史料记载创编一批裕固族乐舞,根据传统民歌创作一批具有裕固文化特色的器乐作品,以深入挖掘裕固族音乐的其他形式和品种。突破单一的研究裕固族民歌的局面,是值得我们裕固族地区政府部门和音乐文化研究者思考的一个现实课题。

二、裕固族音乐的生存环境

世界文化是多元发展的,创造文化的是人。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就会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音乐文化。裕固族音乐,现在主要指的是民歌。传统音乐应该包含民歌、歌舞音乐、器乐、戏曲音乐、曲艺唱调等品种。

(一)自然环境

裕固族从游牧狩猎到游牧、半农半牧的过渡就是由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的,草原游牧文化有别于农耕文化,高原文化有别于平原文化。有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就造就什么样的文化景观。以游牧狩猎为主的部落和民族,其文化注定受其生活的生态环境、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这从裕固族的叙事诗、神话故事等文化文本中就可以看到:一定的文化受制于孕育它的自然环境。在音乐上也是如此,游牧环境会产生牧歌,山地环境会产生山歌,沿海居民会唱渔歌,江南水乡会唱采桑歌等等。裕固族也一样,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牧民歌声高亢、奔放,生活在平坦草原的牧民歌声柔和、嘹亮,生活在农耕区的裕固人的歌声又受农耕文化的影响而又平缓、深沉等。

(二)社会环境

裕固族先民如果从唐代时期漠北回鹘汗国算起,有近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裕固族从形成到东迁“入关”发展到现在,裕固人生活在不断迁徙和动荡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之中,他们的民族文化在迁徙过程中部分保留了先民的回鹘文化,部分在迁徙过程中逐渐遗失,部分在与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裕固族的历史叙事歌《西至哈至》讲述了裕固族颠沛流离的东迁历史,叙事歌《黄黛琛》讲述了封建伦理对青年人爱情的迫害,《萨那玛珂》讲述了裕固族女英雄在民族东迁过程中的英雄事迹,就是社会环境作用于音乐的结果。裕固族文学中也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社会环境是裕固族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

(三)人文环境

裕固族在迁徙和融合过程中,与汉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接触和交往频繁,都没有离开古丝绸之路贾商云集之地,生产、交通、商业的发展,必定会促进裕固族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与多民族交往,宗教文化和语言也受到了大的影响,宗教方面萨满教与佛教并存,语言使用方面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东部裕固语—汉语、东部裕固语—藏语、西部裕固语—汉语兼通人和汉语单语人多样并存,客观上造就了裕固族文化具有多元复合型的特点。反映在音乐文化上,既保留了回鹘音乐的若干音调特点、节奏形态和旋律发展手法,又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汉族的音乐特色,使得裕固族音乐既有其鲜活的本民族音乐特色,又有吸收其他民族音乐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复合型音乐风格,但是本民族特色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裕固族音乐是“我”而非“他”的标志是由本民族音乐的特色决定的。

三、裕固族文化中的音乐文化

研究裕固族文化之前,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文化?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宗教、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梁漱溟认为“文化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斯塔姆勒认为“文化不外是在正常的途径上发展的人类的能力。”蔡元培指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等等。综上所述,文化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习惯,是一种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人的行为和人所创造的一切成果构成的综合体。文化为裕固族创造了民族特性,给裕固族打上了深深的个性烙印。裕固族文化从她诞生到现在,都是在不断交流、吸纳、融合和创新的过程中发展,这从裕固族东迁入关过程中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中可以窥探到。裕固族学者巴战龙讲到:“裕固族文化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研究领域,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裕固族文化的复杂性决定的。裕固族文化是一种在突厥文化、蒙古文化、藏文化和汉文化的接触地带形成的复合型文化。”

洛秦说:“音符是记录音乐的符号,曲式调性是构建音乐的手段,声音也只是音乐的载体,而音乐的真正源泉是人和他的文化。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音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音乐,那都是因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经纬中的不同文化所致。”裕固族音乐作为裕固族文化构成部分之一,它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是认识和了解裕固族民族、认识裕固人本身的一把钥匙。以裕固族《擀毡歌》为例:“擀毡歌”是裕固族的一首传统劳动歌曲,与其说它是一首劳动歌曲,不如说它是裕固族人在劳动———擀毡过程中为统一擀毡节奏而进行的节奏律动。因为中国的诗与歌是不分家的,这首歌曲的歌词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象声词,没有诗的韵律,有的只是一种节奏的律动。大部分歌曲具有审美和娱乐等功能,而《擀毡歌》只有实用功能,这是任何原始艺术的特点。从它的实用功能中可以看出裕固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它的诸如节奏特点、旋律手法、调式调性等的艺术价值是我们研究裕固族音乐的人给它强加的,对于裕固人来说,这种节奏可能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化的,不固定的。我们都知道,歌曲的调式必须有调式意义的音阶构成,根据现场录音记谱进行音乐形态分析:这首歌曲由A、B、C、D、G、五个音构成的单一乐句不断循环重复的单乐段结构;节奏是前十六后八分音符和前十六后八分休止符的组合,节奏循环重复具有很强的动力;唱词是循环重复的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调式可以排列成加变宫的A羽调式,也可以排列成缺羽音的A商调式。歌曲的节奏意义和实用功能大于它的审美功能和意义,调式的不固定性说明了歌曲没有典型的调式功能,与其说调式不固定,不如说歌曲本身就没有必要去牵强的分析它的音乐形态之美,它的美对于裕固人来讲是实用性,是统一擀毡的节奏,互相配合完成擀毡这一劳动行为。所以,《擀毡歌》背后所蕴涵的文化是裕固人用音乐节奏来维系生产、生活的一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是自给自足的“生计经济”下的产物,它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相结合,是草原游牧民族的一种生存文化。

再以《戴头面歌》为例:这首歌曲是裕固族姑娘在出嫁前由舅舅主持佩戴头面仪式时演唱的习俗歌曲。从这首歌曲中我们可以洞悉到许多裕固族特有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意义。首先,“帐房戴头婚”是裕固族古老婚制的遗俗;其次,由舅舅主持戴头面仪式、唱《戴头面歌》是裕固族“舅权”在婚礼中的具体体现;再次,戴头面是裕固族姑娘由少女向已婚妇女过渡的标志,最重要意义是象征着裕固族姑娘人生的成长过程,象征着裕固妇女人生角色的转变。裕固族婚礼习俗歌和裕固人成长的种种仪式用音乐叙事的形式来表达,并形成一种严格的程式,是裕固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是裕固族文化中音乐文化在婚俗文化中的具体体现。人是音乐的主体,研究音乐是为了了解创造它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背后深层次的文化。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提出了音乐人类学研究的三分模式:概念→行为→音乐。人有什么样的概念和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音乐。反过来讲,有什么样的音乐,就会演绎出创造它的人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会演绎出人具有的概念和思想。对于裕固族音乐来讲,我们要从现存的音乐中去研究和分析裕固人的概念和思想,从而以人类学的角度去理解人和他所创造的文化。

四、裕固族音乐继承与发展问题之思考

(一)开发裕固族原生态民歌资源

音乐文化的流变是相对的,而它的继承与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古今中外,凡是好的文艺作品都离不开“民族”这个根本。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只有扎根于民族的土壤,充分吸收民族文化的养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裕固族传统民歌,就是裕固族音乐创作的根本。如何开发和利用好裕固族文化资源,是裕固族音乐繁荣发展的根本所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裕固族民歌被列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年度保护方案,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思路,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为原则,对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全面的摸底、统计和申报工作,使这项工作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目前,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组织专家学者挖掘、整理裕固族民歌300多首,出版了许多关于裕固族民歌的光盘、歌集和档案资料。特别值得称道的是,2008年,自治县裕固族文化研究室通过走访裕固族牧区民间歌手,采录了40多首裕固族原生态民歌并摄制成VCD光盘,冠名《裕固族原生态民歌档案》。这些民歌都是用裕固族语言演唱的,尽力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裕固族传统民歌的风格,可以说是“来自祁连山草原腹地的天籁之音,是打开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心灵的钥匙”。裕固族传统民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着裕固族历史风情、民俗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特色。由于目前裕固族只有本族语言没有本族文字,大部分裕固人使用汉文,所以,用裕固族语言演唱的传统民歌濒临灭绝,裕固族传统民歌的传承受到严重的威胁,如何挖掘、开发和利用好裕固族传统民歌,是裕固族音乐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流行音乐作品充斥文艺市场,以及裕固族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能够保持传统民歌生存的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传统民歌的市场在逐步缩小,能用裕固族语言演唱传统民歌的民间歌手和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数量逐步在减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制定传统民歌保护政策,制定传统民歌拯救方案和计划,加大政策保护和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文艺工作者进行传统民歌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积极培养原生态民歌的继承人,因为,传统民歌的传承者是裕固族传统民歌的“活”资源。

(二)繁荣裕固族新民歌的创作

裕固族新民歌的创作和繁荣,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新民歌的创作,可以说是对传统民歌最好的继承和发展。裕固族传统民歌保持了裕固文化的原始特色,这些特色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我们能够分辨出一首民歌是哪个民族的,主要依照的是这个民族的民歌特色(包括典型节奏、音调运行方式、歌曲演唱风格等等)。如果熟悉了一个民族的音乐特色和风格,有时候,我们听到一首民歌不必理性分析就可以立即判断出她属于哪个民族,是因为这个民族的音乐特色已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裕固族传统民歌的民族风格比较浓厚,新民歌的创作不能背离了这个民族的风格和特色,要“出新”才能叫创作,而不“出格”才能叫继承。譬如:张千一创作的《裕固家园》,只要是熟悉裕固族音乐的人,一听便知道是裕固族歌曲。是因为:歌曲的创作运用了裕固族民歌的一字多音的拖腔、衬词衬腔、前短后长的节奏型以及五声性音调等等。但是,这首歌曲与裕固族传统民歌相比,显得典雅、开阔、明朗和富有时代气息,缘于作曲家将传统民歌特色音调和现代作曲技法融合在一起,创作出的既有时代特色,又不离民族根本的新民歌,充分体现了民族音乐创作“出新而不出格”基本要求。近年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立足“裕固族风情,祁连风光,石窟艺术”三大优势,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广大音乐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精品力作,一批卓有建树的裕固族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优秀裕固族歌手、作曲家应用而生,有力地推动了裕固族音乐的繁荣发展。2009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55周年,在县庆之际,肃南民族歌舞团精心编排了大型裕固族音舞诗画“天籁———裕固”,集中展现了裕固族歌舞文化的精髓。

裕固族传统的民族乐器牛角鼓、天鹅琴亮相舞台;传统民族舞蹈迎亲舞、波斯舞、回鹘舞、马鞭舞、舞头面、大唐胡旋舞等向人们展示;裕固族先民从遥远的西至哈志东迁的沧桑历程,也以歌舞的形式向人们诉说裕固着裕固族苦难的历史;《西至哈志》、《我是个裕固族牧羊姑娘》等裕固族传统民歌也唱响舞台。这台音舞诗画,可以说是将裕固族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产物,传统歌舞、民族历史、草原文化踏着时代的节拍向我们走来。这台歌舞音画的音乐吸收了众多裕固族传统民歌的音调,运用管弦乐手法进行改编、创作,立足于民族音乐之上,又超越了民族音乐音调简单、淳朴、直率的特征,将民族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充分说明了民族文化资源是文艺创作的基础,开发并利用好文艺资源,我们的创作才能繁荣和发展。作为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为了繁荣和发展裕固族音乐,促进裕固族新民歌的创作,要做到:一是帮助音乐工作者建立完善的民族音乐文艺团体,保证创作的作品有演出市场;二是设立专项资金对优秀作品进行物质奖励,鼓励作曲家或音乐爱好者加入裕固族新民歌、裕固族歌舞器乐作品的创作队伍;三是对演出作品按照场次或演出级别给予价值支付;四是定期开展裕固族文化研讨会、裕固族音乐创作比赛和文艺采风活动,为文艺创作者提供裕固文化交流平台,充分激发文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研究热情,创造良好的裕固族音乐创作条件和学术氛围。

(三)促进裕固族传统民歌的继承与发展

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发展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规律,继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发展。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没有继承,创新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没有发展,继承便失去了生命力,成一潭死水。如果对传统民歌继承不够深入和全面,创新和发展就步履艰难,更谈不上音乐艺术发展的动力和鲜活的生命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要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要“改革不变向,出新不变味”。对于民族民间音乐来说,“出新”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时髦或标新立异,丢弃了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和特有韵味,就会丧失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世界处于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时代,我们民族音乐文化多姿多彩,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也异彩纷呈,正是这些多元文化,才使得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如果全世界只有一种风格的音乐,全国上下只唱一种风格的歌曲,那么,我们的音乐文化还有什么特色可言?以裕固族新民歌为例,许多歌曲继承了裕固族传统民歌的特色又有所创新。创新不是否定或丢弃裕固族传统民歌的民族特征,而是在艺术形式、表现内容、表现手法和题材等方面的创新。

如:《裕固家园》《裕固人民欢迎你》《情歌》都是继承与创新完美结合的新民歌。只有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作品,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发扬广大。目前,能够演唱裕固族传统民歌的歌手大多都年龄较大,歌手去世后,有些原生态民歌随之逐渐消失。许多裕固族青年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不愿意接纳本民族的传统民歌,不愿意学习和深入研究裕固族传统民歌,歌手“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承方式逐渐式微。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裕固族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一部分裕固族牧民处于半游牧半农业生产的状态,有些还从事商业,导致裕固族传统民歌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缩小直至消失。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以及时代的发展,许多裕固族传统民歌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种种原因使得裕固族传统民歌的处境不容乐观,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继承裕固族传统民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裕固族传统民歌中,能够保持“原生态特色”的歌曲为数不多,其特点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演唱,民间歌手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歌曲结构简单,曲首音调统领全曲并贯穿歌曲始终,多时值较自由的拖腔,演唱时可以即兴发挥等。这些特点保持着传统民歌的古朴特色,是我们研究裕固族音乐的蓝本。裕固族文字已经失传,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等待着用裕固族语言演唱的传统民歌再次失传。裕固族民歌已经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大裕固族传统民歌搜集整理工作的力度,搜集要全面,要列为经常性、制度性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把搜集到的资料正确运用,发挥出它的价值和作用,这就是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问题。

民族音乐论文范文3

1、民族音乐营销的现状

(1)民族音乐自身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产业化的影响

一方面,民族音乐营销的发展受到民族音乐自身发展背景的根本性影响。当前,民族音乐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受到了大众音乐市场的严重冷落。由于流行音乐的冲击,加上民族音乐在发掘创新上的不足,以及民族音乐教育方面的缺失,很多年轻一代已经不知道民族音乐为何物,完全沉迷于流行元素之中,言必周星驰,眼中唯有“超级女生”,这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情感的培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的民族音乐自身在创作与发展也遇到很多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一是很多民族民间音乐缺少发掘与整理,处于极其原始的存在状态,存在在一些老一辈人的头脑中,缺乏继承人,濒临灭绝的边缘;二是另外一些传统经典的民族音乐占据着少数年龄较大的人群,如戏剧等,这部分的消费者越来越少;三是一些民族音乐经过了改编,与其它民族音乐形式、乐器等结合,产生了一些新的带有流行味道的音乐,严格来说这样的音乐不是民族音乐,而是流行音乐借鉴了民族元素。这些问题对民族音乐的发展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也使得民族音乐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在民族音乐在市场发展中面临被冷落的同时,在一些非商业化的演出中,民族音乐反而引起重视,很多大型的部级演出如奥运会、世博会等都以把民族元素作为演出的重点,而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赢得了国际听众的一致好评。这也告诉我们:民族音乐是有消费者的,民族音乐在市场中的发展还是具有极大潜力的,问题是我们缺乏正确的对待民族音乐的积极态度与正确方法。

(2)民族音乐在几大音乐市场中的总体表现

当前,音乐的营销市场主要音像制品市场、音乐商业演出市场、数字音乐市场几种形式。下面将结合当前民族音乐发展及音乐市场发展的现状,谈谈在这几种形式中,民族音乐市场的大概情况:音像制品行业。音像制品行业对于今天来讲,是一个传统的音乐营销市场。随着音乐演出市场的日益红火、电视机的普及、数字音乐狂潮的来势汹汹,使得传统唱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但是民族音乐的很多内容当前仍然在这个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这与民族音乐的消费者的欣赏习惯有关,很多老一代的消费者更习惯于接受这种较老传统的形式。音乐商业演出行业。一方面是国内市场的演出。民族音乐在国内市场的演出,主要是民乐团的演出。消费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但是这种演出非商业性的居多,在商业性演出中占据的份额较少,票房较差,门庭冷落。另一方面是在国际市场演出。如中国对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娱乐公司,他们和经办中国表演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这些演出行业定位准确,在针对国际市场挖掘利润空间的同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节目质量筛选精于国内演出市场。一种是访问演出,是非商业性的;另一类是商业演出,如“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与美国的演出。这些演出比起国内的民族音乐市场,反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引得了国际认可。数字音乐市场。数字音乐市场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目前我们的民族音乐在这个新兴的数字音乐市场中基本上没有什么立足之处,这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将会造成更大伤害。

2、民族音乐营销的意义

民族音乐的营销,不仅仅是对于我们民族音乐本身的发展,而且对于我们的音乐市场的健全,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抵制不良文化以及肤浅的文化形态对人的影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对于提高我们在国际中的地位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民族音乐失去了市场,就以为着失去了听众。听众是音乐的生命线,没有听众的音乐一定会消失掉。营销是音乐与大众文化结合的一个契机,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当前,经过对民族音乐发展的分析发现:我国民乐并不是不可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而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中,一直漠视市场的需求,民族音乐即不知道年轻一代需要什么,也没有对民族音乐的消费者进行细分,更没有去发掘一些潜在的消费者。民族音乐行业直面市场要求,研究营销的策略,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文化市场面临着非常消极的一面,腐朽落后文化不断侵蚀我们的文化市场,侵蚀年轻一代的心灵。过分火热的流行元素使得文化缺乏深度,色情暴力文化充斥文化市场,变态的审丑文化变态地泛滥。这一切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民族精神的培养极其不利。通过加强营销的方式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能够用富有个性的、民族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占领我们文化的阵地,弘扬民族精神。

(3)对于提高我们的国际形象有着积极的意义。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十二乐坊在日本及美国的成功说明,我们的民族音乐中有很多受到国外消费者欢迎的元素,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对国外的消费者的吸引力越强。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营销,将对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国际地位具有积极意义。

二、民族音乐营销存在的问题

1、民族音乐的营销观念不强

(1)民族音乐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创新。

民族音乐市场现状堪忧,其原因除了来自流行音乐的冲击之外,民族音乐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局限。过年的计划经济背景下,民族音乐都是以官方形式存在,参与的大都是一些非商业的演出,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仍然靠政府给养,不仅民族音乐的经济背景日益堪忧,而且民族音乐将逐步失去自己的市场。现在,民族音乐无论在作品上还是演出的形式上,都缺乏吸引力。演出的音乐节奏、配器过于陈旧,演员都是一个面孔、一种腔调,也多少影响了受众的兴趣。其实民族音乐来自民间,各地有各地的特色。五十年代出现的一批民歌演唱家:山西的郭兰英、河北的于淑珍、云南的黄虹,乃至胡松华、郭颂等风格各异,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深受人民的喜爱。现在学院派的“民族唱法”对传统的民族唱法无疑是一个发展,但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就显得单一,好象每个民族唱法的歌手都是一个版本,没有个性。

(1)民族音乐缺乏自信。

在流行音乐的火爆下,我们的民族音乐工作者潜意识里面缺乏一种自信心,经济上的窘迫、演出中的冷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工作者觉得民族音乐在走向末路。有一种现象,一提起我们民族的、传统的,似乎就代表着落后的,说起外国的东西就是现代的、进步的。其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听到的很多流行音乐本来就是国外的传统音乐,如:人们听到广东音乐,就说这是传统的音乐;听到爵士乐会说,这是现代的音乐。其实,爵士乐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你能说它是现代音乐吗?还有像摇摆舞、波尔卡的节奏都是欧洲流行了几百年的节奏,既是古典的也是民间的。

2、民族音乐生存环境恶劣

民族音乐的生存环境差,主要表现在:演员穷,很多演出团体效益很差,尤其是一些基层的民乐团体,很少有演出,经费又不足,与一些流行的演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听众少而且老,现在年轻一代基本上没有人听京剧等,能听民族唱法音乐的人也都是70后以前的居多,80以后的基本没有;民族音乐作品缺乏吸引力,现在在商业市场中出现的满足音乐作品都是一些听了万遍的东西,基本上没有什么新的作品出来,即使有的一些作品质量也不高,顾不上思考作品推敲技巧,排练仓促且简陋,创作枯竭,没法保证精品质量,有的基本上就不叫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没有形成音乐营销环境,在全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市场机制,来营造规范和维持民族音乐的生存问题,从城市到农村,为了听周杰伦的演唱会可能人数极多,但是却极少有人愿意为听民族音乐而买单。

3、民族音乐受到消费者严重冷落

民族音乐已经多少年没有出现大众知晓的明星了,这对民族音乐来讲绝对是个不好的消息。民族音乐的唱片滞销、民族音乐的商业演出连票都难卖、民族音乐在数字市场竟然没有立足之处,在农村的县级剧团,民族音乐的基层工作者面临着令人震惊的困境,很多人是靠替农民婚丧嫁娶演出在过活,音乐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特别是近些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与流行音乐的迅猛发展相比,民族音乐的市场低迷得多。以流行音乐为代表的众多通俗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贴近民众、带有较强的时代感,越来越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因此也赢得了市场。近二十年来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的比例较少,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趋之若鹜。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青年学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级女生,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

4、民族音乐缺乏营销团队

纵观当前的流行音乐发展,可以说到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境地。大量的选秀节目让人目不暇接,这些节目带来的极高的经济回报,进而刺激了流行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明星与粉丝相互呼应,让很多韩国的音乐人也禁不住对中国这个神秘的市场充满了兴趣。大量的经济团队、唱片公司把流行音乐作为自己唯一的经营对象。很多企业积极投身到其中,把产品的品牌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有品牌效应如OPPO音乐手机等。流行音乐从制作、演唱、炒作等已经形成了控制不住的高效机器。但是纵观民族音乐,这些好像都与其无关。究其背后,没有明星、没有庞大的经纪人团队、没有企业愿意把自己的品牌与民族音乐结合起来宣传,在市场上没有民族音乐的选秀节目,没有遍布全国的大众化比赛项目。这些反映了:民族音乐的现状不乐观,没有听众、没有市场,民族音乐艺术很难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5、民族音乐的市场发掘不到位

我们纵观民族音乐的踪迹可以发现现在主要在这样几个地方能见的民族音乐的踪迹:一个是非商业化的演出,如2008年奥运会演出,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在政府性质的演出中、一些国际演出中;一个是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在一些旅游节目中,在农村的地方戏演出中如二人转等。严格来讲,我们的民族音乐市场是没有发掘到位的。一是缺乏市场开发的意识,不了解市场,缺乏对市场的具体详实的调查研究,一些专业民族音乐工作者长期脱离民间实际,专门去研究学院派风格的民乐,但是民间音乐已经在发展,这些他们不理解;二是缺乏市场营销发掘的团队人员,从创作、到演出等都没有专门专业的人员去操作,民族音乐的发展成为音乐家组织演出的境地;三是对市场没有细分,不同年龄的人到底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农村与城市在对民族音乐的需求上有什么不同?产品在不同的地区有什么不同?这些都缺乏细分。民族音乐成为了一个没有市场经营经验的音乐,也就失去了基本的运作资本。

6、民族音乐的营销形式单调

当前,民族音乐的传播主要靠音乐会形式、音像资料形式以及民间表演为主,其它的如非商业性演出、国际演出占据的市场空间并不多。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民族音乐的市场营销手段还是比较单一的。我们纵观现在流行的音乐营销形式,这里面民族音乐在其中的份额很小。如:大型企业赞助的大型音乐活动,基本上没有民族音乐的影子;大型的选秀活动,大众化的赛事,也基本上见不得民族音乐的影子;东北赵本山演出团队的二人转是长项,但是在他们的演出中并不是以二人转为主;数字音乐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在这些手机音乐、网络音乐中,民族音乐也是受到了冷落。民乐还没有搭乘现代传媒的便利快车,要发展民族音乐,一定要拓展多种渠道的音乐销售形式,让市场与作品形成良性互动,推动音乐的发展。

三、发扬民族音乐必须采取的营销管理措施

1、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抓消费者的培养

民族音乐缺乏大众化的消费群体,一方面是民族音乐自身创新不够,营销不力的原因,但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我们文化教育的责任。我们的文化有问题,我们的教育也有问题。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受到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漠视乃至奚落,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是因为教育工作上的脱节。在我们的中小学,民族音乐的教育乏力,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做民族乐器、哪些才是民族音乐!外国流行音乐成为学习音乐教学的主要教材,美其名曰“结合实际、结合时代”。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提出一个论点是:音乐母语教育。这非常重要!中国音乐母语就是指古典音乐、民歌、戏曲、曲艺等等,音乐是有民族性的,她比语言更能表达民族情感。所以,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培养青年一代消费者。据悉,日本政府对少儿进行传统音乐等文化的教育,规定中小学生每一个学期至少观看一次日本剧;韩国政府也规定少年在教师的指导下,揣摩与体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含义,并借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等。这值得我们的学校教育去借鉴吸收。音乐产业销售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民族音乐产品要注重创新,迎合市场需求

创新是民族音乐发展的灵魂。一方面,我们要完善民间采风制度,组织专家组团实地考察,搜集整理一线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不背离我们民族音乐的精髓。另一方面,我们传承其技法,在其基础上创造新的音乐风格。如:二胡可以同钢琴对话,古筝、琵琶同样可将现代音乐元素兼收并蓄,典雅靓丽的舞台造型,民族音乐运用现代配器手段的重新演绎,以舞台的形式呈现,在视觉上的冲击不可忽视,打破民乐演奏的传统形式,同样令人惊叹不已。创新要拿出某些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通过精心创编与打造,使得民族民间音乐上升为精品或是经典,使之被纳入到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取向获趣味上来,摆脱仅局限于某一定地域的审美观念这一束缚。如今的《木兰诗篇》就是一个打造品牌典型实例。河南省歌舞剧院对花木兰形象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她集戏曲、歌舞、交响音乐等艺术于一体,又紧跟时代的步伐,处处体现出创新与发展。它的进京上演受到首都音乐界乃至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后来,该剧经过了首都权威的再一次扶植与雅正,著名歌唱家戴玉强与的加盟给该剧又增添声势。细分市场。民族音乐的发展,应突破音像业产品制作中环节众多、工艺繁琐的弊端,避免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应该针对不同的特定生活需求,创造性地生产一些特有的品种,诸如车载民乐、养生民乐、胎教民乐、幼教民乐等,拓宽民乐生存发展的空间。从发行渠道来看,如今的发行商在音像制品发行渠道上多偏向于城市消费人群及青年,针对镇乡消费人群的音像制品发行力度不够。传统的民乐来自于民间,在广大的乡村有着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因此在音乐产业销售市场中,传统民乐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而是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通过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民族音乐与现代大众传媒手段相结合

搭乘现代传媒的便利快车,借助新媒体来加强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可以建立起专门的数字化的民间音乐数据库,让隐匿在纸媒里的动听旋律实现传播媒介的转换,不仅更加方便储存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还可以通过便利的网络从异地获得自己想要得资料,真正实现民间文化资料的全民共享,从而大大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创作、研究效率。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作为音乐频道的一个黄金档节目,挖掘整理祖国各地原生态的民歌,每周充分展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民歌,。使民族民间音乐能够广而告之,实现真正深入民心。超女快男唱片网络销售为何如此火爆?超女快男的产生方式与网络天然相关。众所周知,选秀歌手的产生方式之一是由歌迷网上投票,而这些歌迷中有很多就是网民,他们会选择直接从网上购买偶像的音乐作品。评论空间促进了歌迷对网络的依赖。也正因为歌迷与网民的交集,大型购物网站的评论专区使得歌迷们可以相互交流,表达对偶像的支持,大大促进了唱片的网络销售。数字音乐市场是以数字信号方式传输、以网络为载体,有电信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技术开发商加入的新兴并快速崛起的行业。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2008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80多亿。数字音乐市场的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用户选择音乐种类的多元、音乐资源分享的多元);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消费者对浩如烟海的数字音乐市场中产品的选择,除了个人喜好,也会按“新、奇、特”标准,筛选个性另类的音乐商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由此,以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商品,在流行音乐占据半壁江山的音乐数字市场中拥有一定份额。但是,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百度音乐、雅虎音乐等数十个音乐网站上搜索“民族音乐”时,给出链接的民族音乐都是由琵琶、古筝、竹笛、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即使有,也是耳熟能详的民歌,这说明开发商对民歌种类的挖掘力度不够。民族音乐的挖掘与整理、继承与发扬,保护其类型多样化,应该引起业内业外的重视。利用民族音乐多元化这样的丰富资源,开发以“各个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产品,足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

4、把握好民族音乐与经济的契合点

要支持各项繁荣民族民间音乐的赛事。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发掘者、创造者来说,应该本着适度利用的原则,使民族民间音乐在有着充分的经费支持,从而能使民间音乐的发展有着反哺的养料;能够提高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又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近几年,中央电视台联合其他一些社会力量共同举办中国西部民歌电视大赛等相关赛事,诸如此类的民间音乐赛事无疑是保护与发展民间音乐的良好计策。在历届西部民歌大赛中,全国各地的民间歌手、民歌艺员齐聚一台、同台献艺,完美地演绎了我国各地域、各民族的不同风味的民间歌曲。这一举措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又是十分的长久的。

5、对民族音乐进行市场化的包装

十二乐坊在日本及美国的成功,与其市场化包装密不可分。尽管十二乐坊是同一家日本公司在操作,但“乐坊”在日本和在美国的宣传策略和市场定位截然不同。在日本,目标人群是40岁以上的人群,他们发现市场上没有专门针对40岁以上年龄者的音乐,而这些人恰恰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同时,他们还大力推销“治疗音乐”的概念,称“乐坊”的音乐可以放松身心、有益健康,迎合中年人注重健康的心态。在美国的宣传方式则截然不同。为引起当地对“乐坊”的注意,公司采用了街头、路牌平面广告为主、附加电视广告的直接宣传方式,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这就是目前在亚洲最受欢迎的音乐,最受欢迎的乐队,现在来到美国。”“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开始促使国人对自己予以重新审视。在中国一些沿海城市,随着“乐坊”的名字开始被人们所熟悉,一些市场化操作的民乐团体也开始出现,尽管逃脱不了抄袭和克隆的痕迹,但可喜的是:中国各大艺术院校的民乐专业普遍由冷转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衷于学习民乐。再如,现在城市文明面临一种皈依自然的心理诉求。为什么少数民族音乐可以成为城市的娱乐内容之一,比如在我们的街道上驳杂着各种少数民族的酒吧、餐馆,而这些场所中舞蹈和音乐是绝对不可以或缺的部分,它们满足了城市群体的某种审美倾向。而与此同时,唱片为我们提供另外一种释怀的方式,依靠聆听实现梦想和满足渴望,依靠充满了田野气息的少数民族音乐营造旅行的感受,是可怜的城市群体一种解脱精神牢笼的手段。这样一种潜在的需求正在制造出一个市场:少数民族音乐不一定大行其道,但一定会有一批忠实的拥护者,并随着城市生活的异化而与日俱增。伦敦纽约如此,东京巴黎亦如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也将无出其右。同时,民族音乐有着鲜明的个性,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陌生感,而这种陌生文化制造出来的距离感,距离感会产生美。民族音乐的商品化包装还包括民族音乐与一些品牌产品的结合。例如:民族音乐可以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特产结合。西藏的输油茶、江南的龙井茶、云南的普洱茶、蒙古的牛奶等等,这些产品与民族音乐的配合其实是最佳的搭档。

6、依托大型活动,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

以国内及国际文化交流为特色的一流音乐文化活动。作为一批部级、国际性、专业性的音乐文化艺术活动,其规模宏大,艺术水准极高,影响力极强,促成了我国一流音乐品牌的形成,为推动国内、中外国际音乐交流搭建了强有力的平台。依托具有相当社会影响力的大型活动,推进民族音乐走到公众的眼前,是推进民族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民族音乐要抓住这些机会进行展示与创新。如在2008年的奥运会期间,闭幕式上使用了一些经典的中国民族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如“金蛇狂舞”、“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渔舟唱晚”、“彩云追月”等。这些中国民族音乐经过现代作曲技法改编后另有一番风味。因为与架子鼓、电声乐器等流行音乐相结合而显得更具有时代的节奏感,同时由于传统音乐的线条感,更加给人以极大的听觉享受。整个会场一番欢快、祥和、收获、放松、别离的景象。同时,作为献给2008年奥运会并向世界展现中华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圣礼,组委会在奥运倒计时第56天里开展了音乐火炬接力活动。从6月13日起,以“民俗+风情+景观+音乐+演唱+表演”为内容元素制作的56首MV,每天同步在电视、网络、电台、平面4个宣传渠道对外公布一首,以这样歌曲接力的方式来传达优秀的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一直到8月8日奥运会开幕。此外,组委会还特意安排了隆重的作品赠送仪式,通过中国友协将这套音乐作品集作为礼物赠送给全球2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政要。欣然接受的与会国外嘉宾对这套代表目前中国音乐高水准的民族音乐作品集惊叹不已,纷纷表示要带回珍藏并向世界各地推广,足见“中华56民族之歌”音乐集史诗般的价值,凸显了中华民族具有深厚韵味的民族音乐文化。这些方式大力度推进了民族音乐在大众中的影响。这样的景象能出现在奥运中,也能出现在世博会上,也能出现在我们的全运会中。我们的民族音乐要学会抓住机会成分展示自己,才能逐步培养出自己的消费群体。

7、民族音乐要大胆走向国际市场

有人或说:连国内的市场还没有拿下,就想走向国际市场,这样行吗!答案是可行的。很多文化对于国内市场来说可能是熟悉的而且熟视无睹,但是对于国际市场来说却充满了新鲜与神奇,能迅速吸引国际市场消费者的吸引力。从观众消费角度来看,音乐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因文化审美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只有多领略各民族音乐,才能体会音乐世界之美。如2009年国家大剧院上映的开幕演出季中,国内剧占的比例为67%。因此,在现场演出和剧场演出中,民族音乐有着宽广的发展空间。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应当做文化创意产业而不是娱乐产业,突显其文化价值,利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欣赏与认同派生其商业价值,同样可以制造追“民族风格热”,派生“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音乐商品。

国际市场演出是民族音乐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动力。在海外市场,开发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和文化,才是在国际音乐市场演出实践中一张制胜的王牌。正如2008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在国际演出市场,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认为只有把民族点与国际接轨,吸纳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在世界性的独特语义系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然,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化运作,找到国外观众认同的文化的切入点。

唱片产业或者音乐领域应该从大文化的角度入手,容易得到认同和支持。比如,关注全世界最关注的中国音乐。目前有三个与音乐有关的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长调和十二木卡姆。被保护的东西一定有依凭,被保护的东西一定处于推广期,被保护的东西一定有人需要了解,这些都是难得的市场机遇,应该下手。例如:普罗艺术在2003年古琴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就发行了中国古琴大师李祥霆的唱片,并连发三张李祥霆的古琴专辑《唐人诗意》《送人词意》《元曲古韵》。这些唱片都成为我们发行中的经典节目。

民族音乐论文范文4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

一、民族音乐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示范

1.民族民间舞蹈实践教学。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是当地人们在生活、劳动的过程中精神内容的展现,长时间以来不同的民族相互吸收、相关消化,不断地对音乐和舞蹈内容积淀、筛选和过滤,进而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和民间舞蹈。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凝聚着不同民族的精神,牵系着不同民族的情感,是不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完美展现。不断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和民族民间舞蹈的特性,其最终目的是要传承优秀文化,创新、发展民族优秀文化,进而将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打造为高雅的文艺艺术,丰富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学校作为培养艺术的主要阵地,它在文艺教育上不断推陈出新,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来达到文艺教育的最终目的。以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为例,该院校地处民族特色鲜明的云南地区,浓郁的云南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为艺术学校民族文艺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云南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内容较为丰富,历史较为悠久,极富传统云南民族特色,但是这些音乐和舞蹈大部分都是反映当地群众集体的劳动和生产,一般都是即兴表演和演唱,缺乏艺术性和抽象性,并且在舞蹈方面缺乏对生活性舞蹈的加工和提炼。为了使云南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完美结合,形成独具云南特色的歌舞文化,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们对云南民族舞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们认真研究佤族、傣族、哈尼族、彝族、壮族以及藏族舞蹈,并深度挖掘这些民族舞蹈的特点,将其引入到舞蹈教学中。在舞蹈教学实践中一边对传统的民族舞蹈进行传承式教育,一边深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已有并单薄的舞蹈语汇进行整合和变通,进而丰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除了上述的例子外,还有许多不同形式的民族舞蹈在教学实践被广泛的引入、挖掘和应用,通过教学实践的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得到了传承和并将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得以展现。2.注重民族特色的《乐理与视唱》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关于民族音乐的教育,阎伯林教授说世纪型的音乐教育体制必定以传统民族的音乐为基础,并且积极融合世界上所有音乐文化的精华。他认为中国当前的音乐教育体制一定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局限在某一部分。要想真正的创立民族民间舞蹈和民族音乐教育体制,必须要具有一个循序渐进、集思广益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民族音乐在我国被称为“国乐”,它是一种集聚民族神韵和气质的文艺艺术,是我们国家的“民族之声”,展现着我国从古至今的审美习惯。当前的民族音乐主要指的是中华民族上千年来经古人和今人所创造的一切经过世代流传,为人民喜闻乐见,合乎国人审美习惯的民间音乐、传统音乐以及创作音乐作品总称。当今社会,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在中外音乐、古今音乐撞击的时代里,我们应当提出积极弘扬民族音乐的教育理念,将民族音乐教育落实到具体实践教学中。民族音乐是祖先们智慧、精神的结晶,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国外学者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而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生代对于优秀的民族音乐陌生、不感兴趣,实在令人担忧。因此,作为文艺学校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乐理教师在教授《乐理与视唱》这门课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和基础概念,也要让学生能够掌握运用乐理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进而为培养学生掌握音乐、理解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一定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带着兴趣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或者通过悦耳的视唱练习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其中的音乐律动,增强学生的音乐敏感度。此外,民族音乐往往伴随着民族舞蹈,两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时附之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将舞蹈的动作技巧和民族音乐的律动相结合,让学生既学习了民族舞蹈动作,又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与认识,其教学成果十分显著,有助于学生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的学习

二、民族音乐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民族音乐教学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民族音乐与民族民间舞蹈内容较为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所以在演唱民族音乐和表演民族民间舞蹈时需要掌握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而大部分音乐学院在进行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都直接将演唱的方法和表现方式教给学生,而缺乏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文艺艺术的研究、归纳和总结。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只进行形式教学,而没有将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教授给学生,学生体悟不到民族音乐和民间舞蹈的精髓,对其理解也仅限于表面,那么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就没有真正发挥其自身价值。第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大部分艺术学院在开展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基本都采用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即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有时教师也会带领学生练习音乐唱法或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相关动作。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空间,不利于音乐和舞蹈的创新,也不利于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学习和掌握。单调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可能会使学生对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课堂教学。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第三,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不足。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结晶,它体现着几千年来我国民族的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然而,部分学校没有认识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并且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也没有对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

三、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

通过上文可知,我国当前民族音乐教学和民族舞蹈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加以改正,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深入拓展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教学研究。艺术学院应当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加大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教学研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民族文化理论研究,研究分析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归纳总结民族音乐和舞蹈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民族精神,让学生不仅会唱会表演民族音乐舞蹈,更能够感知其精髓思想,进而提高民族音乐舞蹈学习。第二,积极创新教学方式。艺术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开展民族文化教学,将复杂的乐理知识和舞蹈动作通过视频、动画、图片或者音乐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实地教学,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学习民族音乐舞蹈可以带领学生到民族区进行考察学习,通过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来加深对民族音乐舞蹈的认识。第三,加深对民族音乐舞蹈认识。艺术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和舞蹈在我国文艺艺术中的地位,并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将承担起弘扬民族音乐舞蹈的重任。教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应科学、合理规划民族音乐舞蹈教学安排,让学生感知到民族音乐舞蹈的艺术魅力,加深学生对此认识和理解。其次,学校应积极举办民族音乐和舞蹈艺术表演会,在校园内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舞蹈兴趣,进而培养其民族情怀和素养。总而言之,民族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舞蹈实践教学改革,可以从深入拓展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教学研究、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加深对民族音乐舞蹈的认识入手,提高民族音乐教育与民间舞蹈实践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旭.浅析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读写算杂志,2011,34(70):189~190.

[2]梁璐.浅谈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措施[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32):41~43.

[3]张婷.民族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探究[J].艺术科技,2017,(08):318.

[4]彭洁,周芸帆.民族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9,2(28):3~33.

[5]王国俊.民族地区高等艺术学校舞蹈表演专业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研究[N].中央民族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6]彭伊丽.中央民族大学佤族舞蹈教材建设[N].中央民族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7]张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钢琴伴奏创编研究[N].东北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民族音乐论文范文5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资源丰富多样,不过很多的文化并未被重视,更是没有得到一定的传承及保护,则出现了很严重的断流状况,更有甚者正在濒临灭绝。所谓的断流现象指的是很多民间艺人的音乐技艺以及各类绝活都已经失传,中国的传统音乐正在一点一滴的消亡或是无法继承,相关宗教音乐及仪式音乐根本得不到保护,不能有效地传承下去。近几十年来,中国不断涌入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受到了外来文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极大影响,各大媒介及媒体传播的民族音乐很少,流行音乐远远大过于民族音乐,再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加入,这就导致很多的学生们都趋之若鹜。让我们这些年轻一代出现了很多的追星族,爱好民族音乐的更少。国内所施行的应试教育并不注重音乐教育,造成音乐课程的各类状况无人问津。就导致了音乐教学大纲根本无法执行,更不能有效地完成规定的音乐内容。缺乏正宗的音乐教学科研,并且所施行的教学观念极度陈旧,对应教学模式没有革新,这样就造成很多的学生对音乐课程不感兴趣。

2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对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音乐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具备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音乐理论、乐律、演奏、演唱以及各类音乐著作、乐器制作等都有着其伟大辉煌的成就。有效地将民族音乐文化渗进音乐教育中,促使优秀文化的不断传承及发展,更是能有效地弘扬民族精神,并树立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中华民族音乐教育不管是普及或者是专业化的,是社会还是家庭的,都是要基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之上,有效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粹。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合理地将民族音乐及世界多样文化结合,博采众长、相辅相成,以呈现积极向上的音乐氛围。

3强化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3.1构建高素质音乐教师团队

加强对音乐教师团队的培养,有效地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纵深进展。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是极为关键的,所以就要求其全方位地了解乐理知识,并懂得各类民族音乐的门类及演奏技巧。学校与有关部门应组织音乐教师对其展开专题培训,为音乐教师提供沟通与学习的机会,促使教师掌握较多的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师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本地民间音乐文化上,树立民族文化荣耀感,并不断地坚持该项工作有序进展,并促使自身熟悉及通晓地方性文艺,认识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族艺术家。

3.2革新教学模式,呈现开放性课堂

在21世纪,音乐课程主要是强化学生自主以及参与开放性意识,所以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促使其成为音乐课的主人,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互动、参与、体验以及进行各类实践性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融进民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去创造音乐,营造一个非常轻松、和谐的音乐课堂。教师可以在相关教学过程中,采用学唱多个歌曲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其家乡的民族性文化感知及认识,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所学习的歌曲,这样不断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以学生的心理方面来讲,民歌或者是民族乐器曲,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促使学生在相关乐器中去发现其所熟悉的旋律,进而引起对音乐的兴趣,再配合音乐开始哼唱其主题。这样不断地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悉那些久唱不厌的民族音乐。教师还可以合理地把学生较为喜欢的流行音乐及时尚节目渗进课程教学中,这样得到的效果会更好。用一首精心选择的歌曲来贯穿整个课堂,并渗透式讲解其中的音乐信息。有效地带动学生,活跃课堂氛围,不断引申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并合理地抛砖引玉,让学生明白其重点并提升了知识量,更是得到了美的艺术享受。让这一股中国风,席卷整个音乐世界,体现我们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除了相关教学课堂的革新,学校还应合理地寻找一些民间艺术家到学校为师生献艺,促使学生亲近民间文艺,并感受那原生态的音乐作品,从而让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让那浓郁的文化气息不断熏陶学生。民族文艺都是来源于农村,灵魂在大自然中,只有真正置身于村野中才能领略那美妙的民间文化灵魂。教师可以合理运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去村庄体验那山野放歌的感觉,让那美妙的歌声回荡在山间,让那雀跃的情感回味在田间,享受那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3.3提升学生自身的民族音乐鉴赏能力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校应不断地丰富,强化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大量的优秀音乐来供学生欣赏,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以及鉴赏能力,并逐渐地形成正确的民族音乐审美观念。这样学生既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更是完善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并在本质思想上树立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及自豪感。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多建议、介绍一些优秀的歌曲以及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有效资料进行欣赏,除过教材中民歌学唱之外,更应该进行实际的实践性活动。利用不同民族的经典歌曲,拓展学生的音乐资源,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及音乐视野,激发起民族自豪感。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领略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美,了解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伟大及丰富多样,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

4结语

民族音乐论文范文6

民族音乐文化主要是由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构成。高等院校在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音乐教材的编写,给学生讲述的民族音乐要有代表性。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选择内容积极向上、曲调优美动听的音乐曲目,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高等院校要有全国统一编制的民族音乐教材,也要结合高校自身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特点,选编乡土音乐教材。将全国统编音乐教材以及乡土音乐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加体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学生通过全国性世界性民族音乐学习,在对比过程中就能够发现中华民族文化音乐,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学习本民族乡土音乐过程中,对于本土情怀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之中能够提升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贵品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受到选材的限制,明显地感觉到对传统音乐的资料认识不足。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上出现过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音乐,例如在春秋时期孔子主编的诗经,就有很多的民族音乐。在1976年,国家出现了改革开放的盛世,四大民族音乐应运而生。这些音乐,不仅反映出我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还贴近社会生活,和民众息息相关,都是精品之作。教师在音乐教材编写过程中,要选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向上的音乐,让青少年得到美誉启迪。例如音乐《步步高》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乐曲的理解程度,可以让学生使用笛子,古筝,琵琶扬琴二胡等多种音乐器材,在课堂上即时演奏。让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就会形成良好的心理建设,不断地进行思想启迪。《高山流水》《川江号子》《春江花月夜》《浏阳河》《斑鸠调》《茉莉花》《孟姜女》《小放牛》《凤阳歌》《落雨天》等优秀的民族音乐,都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

2积极组织课外民族音乐实践活动

近些年来,民族音乐文化考级热,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学习乐器的主要人群,都是幼儿园儿童以及在校的中小学生,在上千万的学生当中有一半的人都是选择的是民族乐器。在相关调查中发现,在业余时间学习民族乐器的孩子,他们的功课成绩一般都很不错,而且都是娱乐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北京有很多学校都有民族乐团,这也是学习民族音乐的生力军。高等院校在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也要积极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生活活动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高等院校将民族音乐文化和课堂讲授,通过文娱活动的形式体现出来,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主动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在社会活动过程中,还要积极地进行交流总结,互相交流经验,推广自己在民族音乐文化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从而让更多的高等院校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3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西音乐形式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个民族多个国家的音乐融合。我国民族的音乐文化就是在中外音乐不断交流融合中形成的。在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一种音乐传播都是多项的,单向的音乐传播现象已经不再存在了,中西方的音乐,也呈现着一种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想要得到良好的传承,就必须辩证地看待中西音乐文化形式,认识到中华民族本土音乐的精神内涵,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适当地吸收外来的音乐。将西方音乐中优秀的组成成分加入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才能够让中国的民族音乐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辩证看待中西音乐的不同位置,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西音乐文化的内涵。若是一味地将西方音乐当作主流音乐,让中华民族的音乐成为附庸音乐,那么就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音乐的衰退。在音乐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音乐始终散发着广阔的魅力,非常多的外国音乐家对中国音乐的兴趣非常浓厚,因为中国音乐是自成体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对于西方音乐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

4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引导理念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相关部门要制定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法律法规,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学校环境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主阵地,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鼓励音乐教师开展音乐科研活动,创新民族音乐教学形式,打造民族音乐教学新局面。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首要前提,民族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高效的民族音乐文化教师,要做好开放和寻根之间的关系,在音乐发展过程中既不能倒退僵硬也不能迷失自我,要在相辅相成中寻找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契机。开放和寻根的过程,是坚守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高校的音乐工作者要立足于民族音乐的发展根基,寻求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方法,为民族音乐文化,开拓新的途径。

5完善高等院校的培养机制

民族音乐论文范文7

一、对高中民族音乐教学实践存在问题的思考

1.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兴趣不高

民族音乐有其自身特点,按照西方乐理编制的教学体系进行教学,显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无法展现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导致学生兴趣不高。不可否认,在流行文化泛滥的大背景中,学生很容易被流行音乐吸引,很少正面接触民族音乐。正因如此,学校更应起到应起作用,通过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懂得欣赏,并学会领略民族音乐之美。这也是提高民族音乐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学模式生搬硬套、教学情感僵硬是教学实践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

2.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并没有建立起与高中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相适合的教学评价体系,给民族音乐正常教学活动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同时给教师与学生工作学习带来极大不便。

二、改进高中民族音乐教学的若干建议

1.提高民族音乐教育重视程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转变教学理念,增强民族音乐教学意识,从根本上抓好民族音乐教学工作。为此,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真正认识到开展民族音乐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陶冶情操,更关系到民族素质的养成及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第二,要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训,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民族音乐教学提供人才支持。如此,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带动学生积极性,又能促进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

2.完善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意境对音乐教学特别是民族音乐教学至关重要。只有不拘泥于“填鸭式”的知识传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意境,获取审美体验,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建教学情景,在此中引导学生聆听、感知、想象民乐作品的精神内涵,升华学生心境,引起灵魂的共鸣,从而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由此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组织民族音乐主题讲座、专场演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或在再创造过程中,深化民族音乐的认识理解,甚至传承民族音乐。再者,教师要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课堂参与,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在一种融洽、和谐、民族音乐气氛浓厚的环境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审美心境,理解民乐意境。最后,教师还要延伸教学内容,在规定授课内容之外,增加民族音乐历史知识教育。只有对民乐发展背景了然于胸,学生才能立足高地,形成一定水平的鉴赏能力,正确把握民乐作品的艺术境界。

3.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教学发展

为巩固民族音乐教学成果,激发教学积极性,必须科学使用教学评价方法。鉴于民族音乐教学的灵活性,可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卷与闭卷结合、歌曲与器乐曲结合及竞赛联欢等方式,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及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能力,使学生从欣赏走向传承。

三、结语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民族音乐教学质量,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健全评价体系。不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时能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关心学生情感态度变化,使其热爱民族音乐、尊重民族音乐。

作者:洪培玲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第二篇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的感情血脉,真实地记载了民族过去的生活情感,寄托了人们浓浓的情思,它是整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它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各种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都可以在民族音乐中得到解读。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让中小学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

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种类繁多,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它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音乐审美习惯。中国民族音乐通过其音乐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更讲究音乐的韵味、风格。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都是属于民族的,他们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母语”。学生从小学习和掌握音乐中的“母语”,就能运用本民族自己的方式进行音乐审美感知、音乐表现和音乐思维,从而提高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体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民歌有近30万首,曲艺音乐达三百多种,近四百多个戏曲剧种,这些丰富的民族音乐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长期交流和融合的音乐精髓。中国民族音乐的体裁形式、音调、风格都是极其丰富的,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秀的民族音乐是我们一代代劳动人民音乐才智的结晶,是创造和发展我国未来音乐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也是对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可贵素材,更是世界音乐文化宝藏中的瑰宝。我们应该感谢祖先和前辈们为祖国创造了优秀的音乐财富,作为接班人,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它、熟悉它、热爱它,并把它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对于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音乐教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不能脱离本土文化的根,音乐教育也必须继承、弘扬、发展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音乐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虽说如今的流行音乐占据了中国大量的音乐市场,但是中国民族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音乐创作者们也意识到创作的源泉在民间和民族音乐中。我们的学生通过民族音乐学习,可以加强自尊、自爱、自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二、高中民族音乐教学的策略

(一)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

高中《音乐鉴赏》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比较全面,有民歌、器乐曲、戏曲等民族民间音乐。当我在遇到民族音乐教学内容时,我会在备课的时候花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并选择从学生熟悉的作品入手。例如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二单元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我是这样安排的:通过阿宝演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歌曲视频做引子,把学生带入到西北风土人情中。虽然学生平时也不太会去关注西北的民歌,但是对于阿宝这位西北歌手却比较熟悉,而阿宝演唱的这首歌曲,学生也会唱大部分。我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把他们的思维引入音乐课堂,再一步一步地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到西北的其他民歌作品学习中,学生也会有兴趣听我介绍西北的花儿和信天游,一起唱着西北民歌。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学生在学唱山西民歌《刨洋芋》时候的场景。《刨洋芋》的歌词是这样的:“土溜溜的蚂蚱,满呀么满地爬,举起那个镢头,来呀来把洋芋刨,一镢头那下去,翻过来瞧一瞧,哟,这么大的个儿,哎哟你说妙不妙。”当学生唱到歌词“呦”的时候,表现得特别兴奋,原以为学生只对流行歌曲感兴趣,谁知道他们在学唱民歌时也是那么的投入。有的学生在学会了这首《刨洋芋》之后,还有兴趣创编,用《刨洋芋》旋律填词来抱怨平时作业太多,有位同学这样编道:“可怜的高中生,太呀么太累,每天都是作业,做呀做不完,哟,今天这么好,竟然没有作业,真呀真高兴。”一堂关于西北民歌的课上完了,留在学生记忆当中的不仅有信天游、花儿,还应该有《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等更多的西北曲调。

(二)从新民乐与传统民乐融合入手

新民乐(现代民乐)的主要特点是“取民乐之所长,去民乐之糟粕,加西洋之精髓”。新民乐在民族风格上有极强的表现力,它把民族器乐、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结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补长短,使民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展现,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贴近,但对于民族音乐,学生了解的确实很少,因为学生心中的民族音乐就是很传统、很古老、离现实太遥远了,他们很少去了解。要想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的心中,就得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在上《音乐鉴赏》中“丝竹相和”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我国传统丝竹乐产生学习兴趣,我提前下载了新民乐女子十二乐坊的《八音》片段,作为课堂的导入,进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每件乐器的演奏特点和表现力等等,随后便将课堂引回到“丝竹乐”的欣赏课当中。当学生再一次听到二胡、琵琶、古筝、竹笛等各乐器的演奏时,自然会予以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解、感受“丝竹乐”的教学目的。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正是民乐之长,两者的巧妙结合,让民族音乐朝着现代民乐发展。结合现代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素材展示给学生,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从学生参与和课堂体验入手

中国民族音乐非常有民族特色,一首民歌,一件民族乐器都会有它的独特性,我们应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比如说学习用方言唱民歌,学会几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亲身体验民族乐器的简单弹奏等等,学生的兴趣会比较高。如高中音乐鉴赏自编教材《走近中国古筝》这一课,我是通过以下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传统乐器古筝的演奏技巧、音色,古筝名曲欣赏等方面入手参与课堂体验,从而增进了学生对古筝音乐的热爱。

1.新课导入(课前播放古筝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猜猜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大部分学生能说出是古筝)。

(2)这件乐器弹出来的音乐好听吗?(学生说音色很独特,很有意境)。

2.新课教学

(1)出示课题——走近中国古筝。

(2)古筝简介:古筝原名叫筝,早在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今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所以又叫秦筝。由于筝的历史悠久,被后人称为古筝。古筝属于弹拨类民族乐器,其外形近似于长箱形,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于平面。在木制箱体的面板上张设筝弦。在每根弦下面安置琴码,琴码可以左右移动,用来调整音高和音质。筝的品种不一,构造也不尽相同。我们现在演奏的古筝基本以21弦筝为主。其主要由面板、底板、筝首、筝尾、前梁、后梁、琴码、琴钉、出音孔和筝弦组成。古筝的外形古朴典雅美观大方,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3)介绍古筝演奏技巧:古筝的演奏技巧有很多,如滑音、颤音、花指、摇指、琶音等等。①古筝中的滑音弹奏:古筝中的滑音分上滑音和下滑音。先说上滑音吧,教师示范:右手弹弦之后,左手在筝码左侧,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按弦,把弦音升高至所需高度,就是上滑音。可以请几个学生依次在古筝上体验上滑音弹奏,这样学生会很专注。②古筝中的花指弹奏:老师示范花指的演奏并问学生:你觉得声音像什么?然后鼓励学生参与。以上1、2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对古筝音乐的兴趣,虽然他们的滑音可能弹得不太准,花指不够流畅,但是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③教师借助古筝,继续示范弹奏古筝的颤音、摇指、琶音,让学生加深对古筝演奏的了解。

(4)古筝曲《渔舟唱晚》片段欣赏①老师弹奏《渔舟唱晚》片段,学生在欣赏中体验其演奏技巧。②教师对《渔舟唱晚》后面的花指部分作了重点弹奏,让学生加深对古筝花指演奏的了解。

(四)浙江筝曲《高山流水》欣赏

这是一首历史悠久的传统筝曲,乐曲音韵古朴、典雅,抒情写意。全曲音乐由“高山”和“流水”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描绘高山的气魄,后半部分则表现了流水的不同形态,充分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

1.教师弹奏古筝曲《高山流水》,其他学生欣赏、体验。

2.教师带领学生演唱《高山流水》音乐片段,加深音乐记忆

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高山流水》有了更深的印象,并对古筝的演奏技巧及其音色有了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这也是我课堂上经常尝试的教学方法。

3.从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入手

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是紧密相连的,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重要的传承手段。在音乐教育中不仅要传授音乐技巧,更重要的是传承音乐背后更为根本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传统民族精神。《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民族情感是指—个国家、—个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它是民族心理特征之一,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于本民族历史、本民族的文明进步、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关系的情感态度。以是否有明确的民族自我意识或民族观念来划分,民族情感有自发的和自觉的两种水平。民族情感在民族成员身上表现为民族自豪感、民族优越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卑感等。一个人形成何种民族情感,与该民族的地位、成就有关,也与个人对民族的态度和认识有关,并受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信仰的支配。积极的民族情感如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热爱本民族的英雄人物和优秀文化等,是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有利于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

从美学的角度看,音乐不是情感,可它却是情感的最佳载体;音乐不能揭示情感产生的原因,却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客观说明了音乐与情感的辩证依存关系。民族音乐是民族情感的最佳载体,民族情感是民族音乐主题的升华,民族音乐在民族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有内在的不可分割性,又有外在的相互促进性。可以说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的培养是民族音乐教学的最高追求。相关研究也提出了培养民族情感有利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民族情感是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通过民族音乐促进民族情感的产生,同时利用民族情感提高民族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民族音乐的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充分地发掘我国民族音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同时,还可以通过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中国民族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文化这一母体中汲取丰厚的营养而孕育、生成并茁壮成长的。因此,在高中阶段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民族情感的激发促进民族音乐的教学。

4.从教师音乐素养的提升入手

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如果想让你的学生乐意接受传统的民族音乐,那么,我们不仅要提前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更应该拥有驾驭民族音乐教材的能力,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探究,努力引导学生学习、感悟、体验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教师是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究,让自己更加热爱民乐、熟悉民乐,并具备强烈的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热情和使命感,同时具备高品质的民族音乐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正常进行,从而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民族音乐素质。中央音乐学院琵琶演奏家章红艳教授曾在一周的时间里有四场琵琶演出,每场上座率达到九成以上,那是没有鲜花,没有音乐以外的任何干扰的演奏会,它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传统音乐的记忆与情感。章教授以专家的方式去展示我国琵琶音乐的魅力,让她周围的观众体验到了琵琶音乐之美。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音乐教师,虽然在演奏技巧上不能去和一个音乐名校的教授相比,但是我们可以拥有同样的思想,那就是要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唤醒优美与崇高,让国人热爱民族音乐。以前我总认为既然学生对民族音乐没有兴趣,我索性就跳开这些内容不上,现在我改变了自己对民族音乐教育的观念,并且自身也在加强民族音乐的学习,如乐器方面的古筝、竹笛我都在学习,还有就是有些地方戏曲不太了解,我也正在努力补充学习。在我的音乐课堂,不但用钢琴伴奏,有时候我也会用古筝来给学生伴奏,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中国民族音乐值得去欣赏,我用自己对民族音乐的态度去感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走进了优秀的中国民间传统音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尽的义务,这不仅仅是在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知识,更是要让现代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新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树立理解多元文化、弘扬民族音乐的教学理念。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对民族音乐教育进行深化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学生品味民族音乐的灵魂,陶冶情操,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大力弘扬民族音乐,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音乐教师掌握了中国优秀的戏曲、民乐、中国锣鼓、民歌民谣和民族舞蹈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才能在音乐课堂中加以实施,通过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中的组织、策划、设计和指导等,让学生走进民族音乐。最后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民族音乐与本土音乐的有机结合、民族音乐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民族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等四结合原则,以便更好地促使学生了解、认识民族音乐。

作者:贺金秀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中学

第三篇

一、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尤其在我国历史长河之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都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提高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从而达到感染和教育学生的目的。这就要求高中音乐教师要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教学之中,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具体形象,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图片,通过音乐在传承和弘扬各民族文化中的作用,使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

二、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措施

1.培养教师多元文化民族音乐知识

学校不仅要让教师了解民族音乐,而且要尽量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调动教师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积极性。如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又如学校可以安排教师进行系统性学习,使教师多听、多看、多比较。

2.开展多元文化民族音乐教育

在高中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找关于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及民歌风格等相关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在音乐教学中树立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贯穿其中,把音乐当成一种文化来传授,使学生通过音乐来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

三、总结

民族音乐论文范文8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学;人文精神 ;培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逐渐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在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学习民族音乐的人越来越多,民族音乐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前民族音乐教学出现了重技术轻人文的不良倾向,无论是民族乐器的教学还是民族音乐的欣赏教学,普遍重视音乐演奏技能的训练或是作品的技术分析,而音乐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却被抛到九霄云外;通过音乐培养人的教育理念并未得到真正落实;我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也未能得到学习者的理性认同。因此,要想真正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学习者的理性认同必不可少。

理想的民族音乐教育需要塑造理想人格,这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而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从音乐本身的内涵中挖掘,成功的音乐教育应是音乐技能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机融合。因为,人文精神相对于人的终身发展而言,它比一般的学科知识更为基础。有学者认为:“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精神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人文精神的缺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力的重要内涵”。[1]由此可见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何等重要!

一、人文精神概念的争议

对于这个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学界曾经有过一场长达两年多的学术大讨论,目前国内学界对此看法不一:部分学者认为该词是从西方的“人文主义”(humanismus)翻译过来的,其含义基本等同于西方的人文主义。另有以张汝伦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则认为“人文精神”一词本身就早于西方,对该词的理解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汉语字面入手的,他们认为“人文精神始终应该是自觉脱离了自然状态的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理想目标”。[2]总之,人文精神其实是人之为人的一种人文关怀,它体现了人的主体精神,人际间无功利的一种相互理解和尊重,焕发着人性的光辉。

二、民族音乐教学在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独特贡献

(一)培养人文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一种思考、判断、辨析能力,是主体意识对客观世界做出的积极反应,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独立性,一般包含数理思辨能力和人文思辨能力。与数理思辨能力相比,人文思辨能力有3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对人文性问题进行思考无法得出像“1+1=2”这样公认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也就是所主张的观点通常具有较大的争议性。其二,在对人文性问题进行思考辨析的过程中,对所主张的观点进行辩护性解释和说服性论证是维护这一观点的主要说理方式。其三,思考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证明或确证一个科学的定理,而是为了鉴别和选择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或行动准则。民族音乐的教学恰好提供了这种思辨的契机。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资源极为丰富,由于地域间自然条件、社会风俗、语言等不同,音乐风格差别很大,正是这些风格迥异的音乐,构成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多元音乐文化。如此丰富的多元音乐为培养学生的人文思辨能力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良机。只有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我们才会经历“文化震撼”,才会对人类文化的巨大差异进行反思,从而认识到某一文化的局限性,进而认识自身的缺失。正如我国学者王铭铭在《甜蜜的悲哀》序言中所说的那样“通过边缘理解中心的缺失”。[3]人常常会囿于自己所推崇的文化而无视其它文化的存在,这样的偏见影响着人类的认识能力,而通过对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给人类情感带来的直接冲击,进而引发对人类自身的反思,从而有利于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这种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精神能给予学生以丰厚的精神滋养

民族音乐植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世界,凝聚着不同民族的理想,反映着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56个民族,其音乐风格鲜明,题材广泛。有些音乐,如新疆的木卡姆在律制上与汉族音乐有较大的差别;有些音乐与特定的民俗仪式紧密相连,如唢呐曲《百年朝凤》是用来娱神与超度亡灵有关;有些音乐与特定的地域环境有关,譬如同样是汉族音乐,北方的音乐往往旋律起伏较大,比较高亢,而南方的音乐旋律则相对比较平缓,感情比较细腻委婉。正所谓“北曲如抡枪,南曲如抽丝”。[4]由人类所创造的音乐亦无可避免地和地理空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音乐可以与归属感相连,用以加强某一地区的特征”, “音乐能够创造一个情感空间,这一空间内的群体在一起倾听音乐、一起跳舞,形成了这一空间的行为规范”。[5]还有些音乐反映了中国千百年来儒家的精神追求,如古筝曲《渔舟唱晚》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寄情山水,回归自然”的生活理想。

从这些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厚的文化内涵是进行师生交流的谈资,如果教学中能够加以利用,必将能够促进学生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因为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是发展人文思辨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在多元文化的审视中,返观自身,做出选择,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

(三)民族音乐的交流和传播能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音乐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在各自的音乐文化中亦反映出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间的差异也会造成文化误读,引起民族间、人际间的冲突。反之,如果能够尊重彼此的文化,则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增进民族间、人际间的了解和沟通。中央电视台著名的编导金越在成功地执导了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后,在南京的一次座谈会上感言,他说,2007年将原生态的歌舞引入春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当年的两会期间,许多藏族的代表曾经亲口对他表示,藏族音乐进了春晚安定了边疆,团结了藏族同胞,藏族人民非常自豪,也非常感谢,作为藏族代表,他们对此表示了特别的谢意。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多民族音乐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增进不同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与此类似的是,在当今的北美地区,如美国和加拿大,已经在有意识地大力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此举在消除种族歧视、促进不同种族间的理解和团结发挥了其他政治手段难以奏效的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由此可见,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蕴含着许多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契机,教师如果能够真正领会民族音乐的的文化内涵,是不难把握住这种契机的。然而遗憾的是,很多教师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导致了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偏差,这些偏差构成了当前民族音乐的教学困境,客观上造就了人文精神缺失的危机。

三、当前的民族音乐教学困境

当前,民族音乐的教学由于长期以来受工具理性及西方音乐学科的影响,简单地将西方音乐的体系嫁接到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重音乐的逻辑构成、轻音乐的文化内涵;重音乐的客观性、轻音乐的情境性等特征。具体而言,以下两点值得深思。

第一,对民族音乐本身的内涵认识不够,教学活动热衷于音乐作品的形态分析,反而忘记了音乐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以广为流传的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为例,一般的教学活动我们大多会简单介绍一下该曲的由来及唐代张若虚的诗,接下来就是连篇累牍的曲式分析,学生在如迷宫般的作品分析中浑浑噩噩,最后竟忘了该曲美在何处,难以体验到中国音乐的神韵,更不用说该曲跟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与我国儒家哲学之间的有机关联,以及特定的地域环境,特有的音乐传承方式,特定的历史因素等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这些因素恰恰是挖掘音乐意义,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支点。非常可惜的是,很多教师忘了这一点,许多学生对此也不以为然。

第二,民族器乐教学中教师重技轻道,学生成了技术的奴隶,成为“单向度”的人。当前,民族器乐的教学热衷于演奏技能的训练,将掌握一定演奏技能技巧为唯一目的,学生在枯燥无味的技能练习中逐渐成了技术的奴隶,所有的喜怒哀乐随着技能的掌握与否而变化。技能技巧,这种本该服务于音乐的工具转而成为了一种控制人的力量,学习者在技能技巧的规训下,演奏音乐成了一件很机械的事,总是担心某个动作或是某个乐段出现错误,音乐演奏成为演奏者的一种精神负担,更不要说享受音乐之美、之韵了。然而,这种情形在民间艺人中间却非常罕见。民族器乐大都来自民间,民间艺人的演奏往往能够随心所欲,享受音乐之美,抒发至性至情。

四、民族音乐教学的人文之路

由于我国民族音乐在音乐的生成方式、应用语境、音乐行为、音乐语言等方面与西方音乐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在音乐的教学中有必要考虑这种差异,就民族音乐的人文精神培育而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首先,更新音乐认知观念,将音乐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注意挖掘音乐背后的意义,通过对话和交流促进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音乐是文化中的音乐,音乐与文化紧密相连。音乐也是有历史语境的,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行为方式紧密相关,民族音乐尤其是民族民间音乐往往跟特定地区、特定族群、特定的宗教生活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仍以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将该曲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这样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该曲的由来是什么?该曲与中国古典文学有何关联?该曲有无作者?为什么?在该曲的历史演进中,所用的乐器发生了哪些变化?春、江、花、月、夜这些题材与中国绘画有何关联?这些关联说明了什么?该曲的音乐风格如何?与地域环境有何关系?你常在哪些场合听到该音乐,说出你的理由;《春江花月夜》反映了古人什么样的生活理想?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何联系?如果教师就以上问题与学生一起展开讨论,我想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思辨,在这样的质疑、争论、探索中,学生会真正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之博大之精深,进而从内心深处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伟大而震撼、欣喜。

第二,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努力做到“情感先行,技术跟上”。在民族器乐的教学中,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往往是演奏技艺。诚然,没有演奏技艺,就没有音乐艺术,表现艺术是需要技术来支撑的;但是,有了技术就会有艺术吗?未必。没有情感的参与,再好的技术也未必会能让音乐感染人;如果没有情感的滋养,艺术只会是僵死的、机械化的、虚情假意、故作姿态的物理音响而已。从音乐学习心理角度看,如果一开始就过于强调乐器的演奏技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迅速降低,对音乐会很快失去兴趣,这一点在学琴的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成人学琴其实也有这个问题,只是一般隐藏的较深,不会轻易地表现出来。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应努力做到“情感先行,技术跟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习者能以高昂的热情进行学习,也才能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切身感知声音变化之玄妙,深入享受民族音乐之神韵,进而培育人文精神。

最后,改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提高音乐教师的文化阐释能力。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的高师音乐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在学生的培养上侧重于培养表演技能而非教学技能,因此造就了学生重技轻道的现实。而作为一个教师,首要的责任是育人,无论是高师音乐教育还是专业音乐教育都面临这个问题。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地融于民族音乐教育中,需要教育者本身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拥有一定的文化阐释能力。因此在音乐教育课程中有必要增加相应的人文课程,如美学、哲学、音乐人类学、文学等,因为这些课程与民族音乐紧密相关,也是人文思辨能力得以展开的知识基础。

总之,当前的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着重技轻道的不良倾向,如果不加以扭转,民族音乐教育必将异化为追逐某种实利的工具,而所谓的弘扬民族文化有可能成为一张“空头支票”。民族音乐教学中充满着培育人文精神的良机,错失这些良机会使民族音乐教育空心化,既不利于民族音乐的发展,也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既阻碍了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也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当前的民族音乐教育,充分发挥民族音乐教育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潜力,使民族音乐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1

[2]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香港:文汇出版社,1996 .

[3]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M].王铭铭,胡宗泽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4]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