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相关性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调查和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水平,为临床提高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的921名临床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SCL90量表中人际关系敏感、敌对评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因子评分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和婚姻状况护理人员的幸福感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90各因子与护理人员幸福感呈负相关(P<0.05)。[结论]护理人员的幸福感水平较低,而身心健康与其总体幸福感密切相关,迫切需要制订相关措施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幸福感;护理人员

作为一种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医护工作具有不确定性较高、复杂多变等临床特点[1]。而作为直接与病人接触的人员,护士肩负诊疗和救助工作,要求护士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同时,由于常年倒班,护理人员常有睡眠不足、日夜颠倒以及饮食不规律的状况,迫使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并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2]。以往研究报道:护士人群的自我幸福感水平较低,可能与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但是具体影响因素仍有待进一步探讨[3]。因此,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总体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探讨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旨在提供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和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以减少护理人才的流失,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三级甲等医院的护理人员,研究者通过普查的方式对所有护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

1.2调查工具

①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涵盖个人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职称、婚姻状况等。②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主要用于评估成年人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由我国学者王征宇等翻译修订,后由金华等主持的。全国协作组在全国多个地区进行了选样调查并制定了常模[45];SCL90量表共有90个条目,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以及其他。③主观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beingScale,GWS):该量表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常被用来评定受试者对幸福水平的主观感受,该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调查者的个人主观幸福水平越高[6]。

1.3调查方法

本问卷由调查人员统一发放,并向调查对象详细讲解本研究的目的、填写要求以及相关填答方法,本研究中所有问卷均为匿名、独立填写,并在填写完成后由研究者当场收回。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3.5进行数据录入与整理,后期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使用t检验对调查结果与常模结果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法对不同护理人员的总体幸福感水平进行比较,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SCL90量表中的各因子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本研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956份,回收有效问卷921份,其中有效回收率为96.3%。921名护理人员中女917名,男4名;年龄20岁~45岁(25.30岁±3.47岁);护理工作年限1年~26年(6.84年±1.17年);职称:10名副主任护师,84名主管护师,386名护师,441名护士;婚姻:已婚341名(其中离婚14名),未婚580名;学历:研究生6名,本科235名,大专593名,中专87名。

2.2护理人员SCL90因子评分与常模比较

本研究所调查的921名护理人员SCL90量表中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得分与常模[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各因子评分与常模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2.3护理人员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显示:年龄、学历、职称与婚姻状况均可影响护理人员的幸福感水平,不同年龄、学历水平、职称与婚姻情况的护理人员幸福感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2.4SCL90各因子得分与护理人员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

显示:SCL90各因子得分与护理人员幸福感得分呈负相关(P<0.05),各因子的存在均可降低护理人员的幸福感水平。

3讨论

主观幸福感常指评价者参考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整体性思考评估,作为一项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其可以较好地衡量个人生活质量[7]。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结构进行了探讨。以往研究结果提示:医护人员数量不足、职业强度大、工作满意程度低是影响护理人员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89]。心理健康指的是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符合社会的规范以及相应的职业要求[10]。以往研究表明:在ICU的医护人员中23.8%的护理人员存在抑郁现象,可出现自伤、自杀的想法和倾向,会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生活和工作[11]。国内学者[1214]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国内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该人群的敌对、抑郁等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人群的平均水平。基于文献回顾,发现较多的学者分别以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为应变量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或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很少有研究着眼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水平的影响关系。因此本研究以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健康和护理人员的幸福水平的关系,以进一步完善国内外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其自身幸福感水平的研究,为提高医护人员的主观幸福感,完善医院人才政策提供证据支持。本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人员SCL90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与以往研究结果[1516]一致。陈捷等[8]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潍坊市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医护人员幸福感得分高于本研究结果,原因可能是该研究对象同时涵盖医生和护士人群,评分存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仅以我院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人群相对局限。本院的床位数量较多,护理水平较高,病人人流量大,因而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从而导致护理人员的主观幸福感较低。同时,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和婚姻状态护理人员的幸福感水平存在差异,护理人员在36岁~40岁幸福感水平最高,考虑这个年龄段的护理人员工作经验相对丰富、技术相对娴熟、容易受到重视、处事较为机警、办事独立性较强、心理素质稳定、家庭和社会支持健全有关[17]。此外,已婚人员的幸福感水平高于未婚和离异者,考虑可能婚姻促使护理人员承担家庭责任,促使人不断成长,以往研究指出家庭支持对医护人员的心理支持作用最大,婚姻可以增加个人的幸福感水平[18]。就学历而言,大专护理人员的幸福感水平高于其他学历的护理人员,考虑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关,本研究中的本科和中专护士人数相对较少。目前多数三级甲等医院已不再招聘中专毕业生,护理人员学历不断提高,而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护理人员的社会认同感较低,自身满意度不高,受重用的机会较少,导致其心理落差较大,幸福感水平不高[19]。护理人员作为社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较大的社会责任,如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稳定该人群的职业状态,是发展卫生事业必须慎重思考的课题。就医院管理者而言,设立可行有效、公开透明的考核和相关奖励制度,引导医院的护理人员形成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就社会媒体而言,应当建立合理的医患沟通桥梁,加强医护人员、护患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加强社会支持,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认同感。就护理人员本身而言,需要苦练自身的业务水平,完善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树立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提高个人幸福感。

作者:麦金莲 黄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