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像为媒介陶瓷文化传播研究

以影像为媒介陶瓷文化传播研究

摘要:文章以景德镇陶瓷题材纪录片为例,分别阐述其对于陶瓷文化传播的优势、影像中蕴含的陶瓷文化人文内涵以及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以此来更好地借助影像推进陶瓷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影像优势;陶瓷文化传播;影像叙事方式;新媒体传播

一、影像的传播优势

伴随时代飞速发展,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的审美也越来越倾向于直观、迅速。陶瓷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而影像则以其迅疾、深刻的特点在诸多传播方式中脱颖而出。陶瓷题材纪录片,不只是将陶瓷作为器物展现其技艺和历史,更是对陶瓷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播。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强调媒介的价值,以及媒介对于人观念塑造的强大影响力。陶瓷文化由于文化价值和意义而得以传播,而大众媒介强化意义、深化人们的文化观念。“目前,有关陶瓷的纪录片有几十部,关于景德镇陶瓷的有23部。”①纪录片借助大众传播的方式,对陶瓷文化展开普及化、大众化的解读,以一种更加“亲民”的姿态潜移默化地对人们产生着影响。近年来央视以及地方台制作的陶瓷纪录片如《瓷路》《景德镇》《手造中国》等等,播出效果都较为良好,并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以《手造中国》为例,该片在哔哩哔哩播放平台取得了40.1万的播放量,并获得了高达9.8的评分,而《瓷路》在豆瓣平台也获得了8.2分的高度评价,其传播效果不容小觑。分析纪录片对于陶瓷文化传播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陶瓷纪录片作为一种现代化媒介产品,它集视听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技术来传递信息,所传递的信息不只作用于受众的一种感官,而是通过作用于多个感官,进而让受众形成一个对于陶瓷的整体认知,同时给受众以强烈的形象感、真实感和冲击力。另一方面,文字表述虽然详尽、完整,但是在信息传达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表述误差,并且无法再现陶瓷文化所处的文化环境。而陶瓷题材纪录片却可以尽最大可能减少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误差,以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做到客观、公正地再现。同时,特殊环境孕育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它与陶瓷技法共同构建了陶瓷文化整体,因此文化环境的展现必不可少。在景德镇陶瓷题材纪录片中,陶瓷文化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在片中得以展现,让观众感受瓷都景德镇特定的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人文价值。其次,人脑对于文字的记忆较为短暂,画面则更容易储存于人脑之中,在某一触发性的刺激下会激起人们对于影像的记忆,加深受众对陶瓷文化的认知。比如受众观看了纪录片《景德镇》,在参观御窑厂时就会回忆起片中童斌与烧造龙缸的故事,以及纪录片中讲述的陶瓷的工艺技法。实景与记忆的碰撞会加深他们对陶瓷的了解,进而也会激发他们了解陶瓷文化的兴趣,促使他们阅读陶瓷相关的文献。可以说生动的影像是陶瓷文化走向大众视野的敲门砖,直观的方式是受众了解陶瓷文化的开端。再次,影像可以给受众带来一种参与感,营造一种在场的真实感。比如在纪录片《瓷路》中介绍了云南的佤族土陶会带有一种类似釉料的光泽,是现存最古老的上光方法。通过一个个的特写镜头讲述土陶的制作工艺,以此来减弱观众和陶瓷工艺之间的距离感,并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烧造的细节之中,有的细节甚至是即使亲临现场都注意不到的,但是特写可以将细节突出、放大,让观众对陶瓷制作工艺有一个细致的了解,这也是影像的魅力和使命所在。陶瓷纪录片多由地方台和央视投资拍摄,以大众传播作为传播方式。相对于纸质书籍,大众传播受众范围较广并且涵盖了不同年龄层的受众,上至老年人下至青少年,这可以扩展陶瓷文化影响的范围,特别是青少年通过纪录片获取了知识、激发兴趣,他们可能会进一步探索,这也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在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各国、各民族、各地域之间通行无阻的世界性语言是图像,它不受文字、语种、语言的隔阂和限制。”②陶瓷作为一种具象的艺术品,其背后蕴藏着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审美趣味和民族文化,实现陶瓷文化的跨民族传播必然要借助于更加通俗的语言,才能通行无阻。以影像为陶瓷文化传播语言,通过陶瓷题材纪录片这一载体,可以将中华民族的陶瓷文化实现跨民族、跨地域的传播,能够增进我国陶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大众传媒更倾向于在短时间内传播较为浅显的知识,这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的习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茶余饭后了解陶瓷之美,既不占用太多时间又可以速览一小部分陶瓷知识,这也是很多受众的需求。

二、影像中陶瓷文化的人文内涵表现

文化内涵中包含着人文性和大众性也是传播的必然条件,没有大众性和人文要素必然是曲高和寡而难以传播。任何器具文化都蕴含着人文要素,陶瓷也是如此。以往拍摄的陶瓷纪录片往往以表现陶瓷技法为主,内容多同质化缺乏新意,人们对此也是带有审美疲劳的抗拒态度。受众往往喜欢的是带有人文内涵的表现手法,这也就意味着以陶瓷为主题的纪录片要挖掘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多一些人文色彩少一些抽象概念。而陶瓷文化的人文内涵脱胎于文化语境,将陶瓷与文化语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表现,以影像展示陶瓷文化的生存空间、文化空间与发展空间,也为陶瓷题材纪录片增添了人文价值。比如,纪录片《景德镇》就将文化环境寓于影像之中,分别从历史地理、核心竞争力、社会结构、陶瓷世界贸易和文化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表现。它不再是传统的一味传递陶瓷知识内涵,而是更多的引入一些故事,全面展现陶瓷背后的文化背景,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戏剧化的语言来带领受众步入陶瓷文化视野③。每件陶瓷艺术品背后都是制作者情感的凝聚,人文情感为陶瓷文化注入了活力,同时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色彩也是最能够打动受众的,这也是陶瓷题材纪录片重点表现的一个方面。以纪录片《手造中国》为例,它以陶瓷的制作工艺作为主线,分为水土、器度、画心、守艺、薪火五集,每集都以多名匠人作为线索展开讲述,并且展现了他们关于陶瓷的情感世界。比如在第三集画心中,青花瓷作坊主方丽为母亲准备粉彩百鹿尊作为寿礼,镜头表现了她召集能工巧匠完成每一道工序,从选素坯、找人绘制、填彩等等都记录了下来。在展示方丽找人帮忙填彩时,运用了大量特写镜头来表现玻璃白填彩带来的层次感变化④。这种影像的呈现,在向观众展现粉彩瓷的制作技艺时,因为有了情感的融入所以更能够引起人的情感认同,让观众更好地欣赏陶瓷文化。此外,工匠精神也是陶瓷纪录片人文内涵的重要体现。影像往往讲究以情动人,而工匠精神可以延伸出许多的内涵和故事性强的情节。陶瓷作为一种客观事物,其背后的精神文化与外在审美要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展现陶瓷文化概念,因此工匠精神在纪录片叙事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工匠精神也是极具普世价值的,它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更能激发人们对陶瓷文化的认同感。还是以《手造中国》为例,在讲述瓷器烧造的第五集薪火就体现了景德镇匠人们的精神追求。年近80岁的黄秀乾师傅努力让自己的作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他用了三年时间设计了三件大件瓷器,瓷器表面制作用了一年,而纹样的设计更是长达两年之久,并且先实验制作小件瓷器,再过渡到大件成品,以此力求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为防止其中一件镂空雕刻的球体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变形,黄师傅更是专门发明了泥支钉来支撑瓷器烧制,这种创新与专注正是陶瓷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所在。而匠心精神的传承也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一集中郎窑世家的传承人吕师傅将祖传郎红烧制的方法对大学生倾囊相授,包括子时后期抽力、开窑门借风等等,这种无私的传授只为郎红文化、匠心精神可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像《手造中国》这样,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陶瓷纪录片创作中,以人文关怀唤起受众的审美仪式感,既让受众从精神层面感受到陶瓷文化中的匠心精神,也让人从审美层面了解陶瓷制作技艺。在观看时引领观众感受到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也是陶瓷主题纪录片的意义所在。

三、景德镇陶瓷题材纪录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以景德镇陶瓷为题材的纪录片展现了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渊源和辉煌成就,对进一步扩大景德镇陶瓷文化影响力,活跃景德镇艺术品市场,提高景德镇陶瓷的国际地位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是陶瓷题材纪录片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叙事方式和播出平台两个方面。

(一)平铺直叙,缺乏交流互动

由于很多陶瓷题材纪录片多以传播、普及知识为目的,所以多是以旁白解说词和人物采访来讲述陶瓷文化,给人的感觉就是过于平铺直叙。受众只是接受着大众传媒的单向传播,就像是填鸭式的被迫接受一样,也就无法对陶瓷文化产生共鸣。以《匠心冶陶》第一集手工艺之都为例,该片旨在向观众传达景德镇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享誉世界的瓷都,包括讲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支撑——匠心精神等等,拍摄的制瓷场景非常精美,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它只采用了解说词的形式,没有人物对话,也没有人物采访,更没有其他形式的叙事技巧,给人一种普及陶瓷知识的广告片的感觉。在这种封闭的叙述方式之下,受众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没有反馈的话语权,因此也无法融入纪录片语境之中,没办法真正对陶瓷文化有所触动。解决这种困境,则要在纪录片叙事中注意营造氛围,给观众以交流感和亲切感。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片中包含了陶瓷文物修复的内容,工作人员讲述专业知识的方式与其他纪录片存在着很大差别,其他纪录片往往是架设一个主机位正面拍摄讲述者,被拍摄者进行客观的解说⑤。而这部片子中,故宫陶瓷组的工作人员一边进行着古陶瓷修复工作一边就像聊天一样解说修复技艺。无形之中拉近了受众与他的距离,产生一种交流的感觉,对于他所讲述的陶瓷修复知识也可以更好地接受。这也是这部片子可以获得良好口碑的关键,更是今后景德镇陶瓷题材纪录片创作时值得借鉴的优点。

(二)传播平台单一

传统的陶瓷文化纪录片往往将央视纪录片频道或是地方台作为播出平台,比如之前提到的央视立项拍摄的《景德镇》《瓷路》,天津卫视拍摄的《走进瓷都景德镇》等等,但是在网络高度发达、新媒体盛行的今天,人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受众的注意力有限,所能接受的传播方式也是碎片化的,如果只局限在电视播放(大型纪录片片形式),那么传播力度和广度是远远不够的。伴随着我国对景德镇陶瓷文化重视程度的加强、媒介发展日趋成熟,景德镇陶瓷题材纪录片也有向网络平台发展、向短纪录片形式转换的趋势,这极大程度缓解了以往传播平台单一的问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以互联网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为例,这一系列纪录片以优酷为播放平台,力求拓展其在网生一代的影响力,每集只有5至15分钟,每集用较短的时间讲述一名匠人和他的故事,篇幅非常短小⑥。其中有一期“逃离北上广遇见景德镇”讲述了一个景漂由设计改行,从零开始学习陶瓷制作的经历。在播出以后收获了一致好评,点击量更是不断攀升。相比传统纪录片,人们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去了解各种工艺文化和其背后的精神价值,它更便于人们接受,微观的形式也非常符合碎片化传播的趋势。同时,新媒体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互动,比如受众可以借助弹幕发表自己的对于陶瓷文化的观感体验,同时也可以看到别人发表的意见,使受众不再只是局限在和纪录片创作者的交流,更有一种和其他观众分享的体验。在当今社会信息环境下,新媒体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不仅体现在它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更表现在它的发散式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表现为多对多,依靠这种方式陶瓷文化的感染力可以不断扩散。因此,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把握了新媒体这一传播要道,也就掌握了陶瓷文化传播的话语权,丰富了传播渠道则带来了更多可能,也为陶瓷文化注入了更多活力。

四、结语

陶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扩展其影响力、加大传播力度势在必行。在影视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以影像为传播载体的陶瓷文化主题纪录片为弘扬传承中华陶瓷文化提供了便利,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影视语言,将影像与陶瓷文化更好结合,让中国陶瓷文化被更多人了解和学习。

作者:张甘霖 冯逸群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