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范例

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范文1

【关键词】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优化创新

当前我国社会在科技的助力之下,不断的提升医疗设备发展水平,其中重要的发展指标就是医疗器械的先进程度[1]。众所周知,医疗器械是我国现代医疗行业运行的基础,能够为医疗技术诊断的准确性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因此,对于医疗器械的维修与管理就要善于抓住维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的构建科学合理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机制,防患于未然。

1当前我国医疗器械维修技术的现状分析

1.1设备陈旧且技术缺失

我国对医疗器械设备的难点在于有些设备年代久远且较为陈旧,早已被设备厂家所淘汰,因而目前我国医疗器械的维修技术普遍存在技术缺失的情况[2]。加之医院科室医疗器械设备的数量较少,对于突如其来的故障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因而会造成医疗器械维修难度加大,无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此同时,对于医疗器械的维修技术范围较大且程度较高,在维修的过程中,往往抓不到主要的切入点,为维修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2终端费用高昂且存在售后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各大医院科室医疗器械种类繁多,但是普遍都存在配件费用高[3],技术服务少,周期较长等情况。并且对于医疗器械的维修主要以监护仪与注射泵为主,监护仪的电路板主要是用集成电路贴片组成,无明显的配件,因而这对于维修来说具备一定的难度。而微量注射泵是一种精密度较强的设备,如果出现故障对对患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如果仅仅依靠厂家对于进行配件,势必会造成维修实践较长且费用投入加大。除此以外,一些用于救治紧急情况的设备,其设备大部分都为进口,此类设备不仅费用高昂,而且一旦发生故障时,较难找到与之相匹配的配件,因而维修的安全可靠性难以进行保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关于售后问题,比如像CT、生化这些设备基本都存在厂家保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像彩超或是透析等设备,也逐渐开始向维保方向转移[4]。我国目前医疗器械注重售后维保主要是由于普通单次修理人工费用较高,而售后维保则有一定的保障,但是维保也存在一定的发展弊端。当前我国医院各大科室的现代化精密仪器保养起来难度系数较高,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维修培训,很可能在出现故障的时候束手无策。售后维修保养过程中维修技术通常都比较不严谨,因而会为维修带来更大的损失。

1.3医疗器械综合性较强设备档案网络科技利用率不高

当前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水平的提升,医院设备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医院医疗设备复杂程度高且难度较大,因而在发生故障需要维修的时候,就需要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进行修理[5]。我国目前医院中投入使用的医疗器械多数都属于机械学的范畴,对于维修人才的要求上必须熟练精通机械学、管道学、压力学、信息管理学以及计算机等,要求其知识面要广,遇到突发的故障要专业、准确的进行解决。而对于维修设备是所填写的维修档案还要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输入到计算机中长久进行保存。如果全是书面文字,易弄丢,为维修机器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此外,维修完成之后如果档案管理依然还是纸质,没有形成系统的维修管理体系,那么则会加大对医疗器械日常的维修难度,阻碍医疗器械维修的正常发展。

2针对医疗器械维修技术的应用探究

2.1维修技术难点培训

现阶段我国医疗事业各大医疗设备的维修难点培训,主要采取的是对维修科室定期进行培训,聘请一些资历相对较高却具有成熟经验的工程师进行主要的讲解,并依据实物分析医疗器械主要的工作原理,对维修奠定基础。在通过一系列实物的实际维修可以发现,主要的维修方向可以大致分为几个方面。首先,针对一些终端设备,如监护仪以及微量注射泵等,难度系数相对较高的设备,就需要多寻找一些技术过硬的第三方维修机构,构建和谐发展的长效合作关系,进而使得医疗器械达到使用年限内最长的使用寿命。其次,针对大型医疗设备,此类设备在购买之初厂家提供的售后维修保养性价比高,如果设备出现突发故障厂家的维修人员不能及时赶到,这就需要医院的维修人员提前与厂家的维修人员达成共识,彼此之间相互的配合,共同解决故障,转危为安。

2.2建立健全的医疗器械维修软件

我国的医疗器械维修技术在当前社会的发展呈现诸多的弊端,因而,为有效的进行防范,就需要建立健全医疗器械维修软件,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有效的治理对医疗器械的维修。主要的完善流程应是,将各类对医疗器械的使用说明拷入到光盘备份,统一存入计算机内,再将各个医院科室的负责人也一并存入到计算机之中,制定合情合理的维修任务、维修意见,以此为基础方便与各大科室及时进行沟通,避免出现突发故障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

2.3加强人才的学习培训

此外,对于我国医疗器械维修技术的探究,最重要的要点还应加强人才的学习与培训,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并且保障设备在发生故障时有相应的人员来进行维修。同时优秀人才之间也要相互配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争取在短时间内,拿出解决故障最优的维修方案。自觉的学习机械构造与维修相关方面的知识,强化对人才知识储备的细化梳理,努力提升专业人才的维修理论知识。

3提升我国医疗器械维修技术的优化路径

3.1构建生命周期医疗器械维修管理新模式

医疗设备具有生命周期性,因而对设备进行生命周期管理具体指的是以设备需求提出的设备采购为主要基本点,围绕设备采购、设备应用以及设备维修等多个方面为根本,开展一系列的维修管理工作。对于当前设备发展情况来讲,构建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能够对各类医疗器械构置成本、维修维护成本以及运营成本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还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医疗器械生命周期范围下的对整体成本实现综合效益的伟大目标。因此,构建生命周期医疗器械维修管理新模式是提升我国医疗器械维修技术最有效的优化路径之一。

3.2借助信息管理技术,推动医疗器械的细致化发展

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带来,医院为充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的普及信息化发展趋势因而信息化发展系统在我国医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主要表现在网上进行挂号、划价进行缴费,对设备进行管理,设置电子病历等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医疗器械管理过程中,设置专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依据设备属性以及功能进行分类,并对医疗器械进行统一的管理,有利于降低我国医疗器械的设备管理成本的投入,不断的提高我国维修工作人员的维修技能,此外,依据信息化的数据分析,还能做好对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对设备进行更好的维护。

3.3不断对现有的医疗机械维修管理技术进行完善,定期做好检查工作

我国目前各大医院对于医疗器械的维修足够的重视,并在重视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创新,为了充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购进更加高端的检修设备,为维修工人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此外还面向社会招聘众多的维修专业人才,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保养。与此同时,为有效的降低我国医疗器械故障的发生几率,延长我国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不断的对医疗器械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定期开展对医疗器械的日常检测与保养工作。日常检查的重点就是在于时刻保持医疗器械的清洁性,在器械运行之前检查好电源,仪表等性能是否好用,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做好故障记录,最大程度的保障医疗器械的运行参数是否正常。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医疗器械在为患者诊治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设备发生异常情况,不仅会导致患者的诊断结果出现误差,同时还会影响整个医院的正常运转。因此,当前,我国只有充分的重视医疗器械维修技术的方方面面,从实际出发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对维修技术进行优化创新,才能在根本上保障我国医疗器械维修的稳定发展,进而以推动我国医疗行业的健康可持续运行,为社会与人们群众谋福利。

参考文献

[1]王哲.关于对本院医疗器械维修难点的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3):157.

[2]林雄.浅谈医疗器械中电子设备的维修技术[J].山东工业技术,2017(14):143.

[3]钟建元.医疗器械电子设备的维修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2):103-104.

[4]黄扬,蒋延丰.医疗器械电子设备的维修技术探讨[J].电子测试,2016(Z1):152-153.

[5]解其芝.医院医疗器械维修技术及管理难点之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4):175-156.

医疗器械范文2

1.1纳米材料的鉴别和表征

目前,由于不断有研究工作揭示出与纳米材料相关的风险。企业为规避监管,可能不会宣称其产品使用了纳米材料或者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应用了纳米技术。因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早在2006年就将纳米产品从Ⅱ类升级为Ⅲ类,并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慎的考察。因此,企业并不以纳米技术作为其产品的主要宣传点,在这类情况中,由于纳米物质具有某些优异性能,或者在生产工艺中需要采用纳米技术,从而可能产生一批没有贴纳米标签的,实质上的纳米产品。对于此类产品,在技术审评工作中,首先要求审评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企业递交的注册资料中准确判断产品中是否有纳米物质成分,或者在生产中采用了纳米技术。为了准确鉴别医疗器械中是否使用了纳米材料,证明等同性非常重要。化学成分的相似性并不足以证明纳米材料的等同性,因为纳米材料是否呈现出特定性质可能取决于纳米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形状,和(或)纳米材料的来源(供货方)。当判定了产品确实是纳米产品之后,对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把握,需要具备必要的纳米表征手段知识。对含有纳米材料的医疗器械的生物学效应的试验和评价要求对纳米材料进行全面表征。因为纳米材料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其化学成分,也与其粒度(粒度分布)、长径比、形状、表面形貌、表面电势、表面化学、亲水(疏水性)、团聚(聚集)态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某些产品,可能需要根据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等表征手段所获得的图像和数据来判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应该根据纳米材料的类型和形式,以及器械的预期用途来选取表征方法。对特定物理化学参数的表征通常可采取多种方法。单一的表征方法可能无法提供对于参数的准确评估(例如:粒度分布、表面成分)。在该类情况下,如果可行,可能需要采取补充方法来对需要表征的性质进行充分评估,即采用两种独立的表征方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不同的方法获取的有关特定性质的结果不能直接进行对比。例如,正如指导性文件所指出的,对于粒径测定,应至少采用两种显微镜技术(例如:透射电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为了对使用纳米技术的医疗器械进行可靠的表征,需要毒理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和其他专业领域的专家之间的跨专业合作。

1.2纳米材料剂量

用于毒理学研究的剂量水平通常是以质量浓度为基础。然而,纳米材料的多个属性可能会影响其毒理性质。普遍认为,除了质量浓度以外,还应使用包括表面积和数量浓度在内的其他参数来充分表征纳米材料剂量。在确定用于纳米材料体外研究的毒理学相关的剂量时,应该考虑可分沉淀物的可能性。小纳米颗粒(例如:水动力学直径<40nm)与培养细胞层之间的接触主要取决于扩散和对流力。由于沉降力的额外影响,在细胞培养基中形成的稍大的纳米材料和纳米材料聚集体的沉淀速度更快。这些因素,以及与蛋白质和培养基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直接接触培养细胞的颗粒的数量。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评价可分沉淀物出现的可能性。若有必要,应开展对于体外细胞剂量的分析性或计算性评估。目前,对介质中的剂量(分散/溶液浓度)或实际的纳米颗粒细胞摄入/接触量是否应该被用于剂量本身的表达还存在争议。

1.3纳米材料参照样品

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可获得适合的参照样品。参照样品指拥有一项或多项特性参数、具有足够可重复性的已经确认的材料。可利用该材料或物质对仪器进行校准,评估测量方法或为材料赋值。纳米尺度参照样品的最初研发重点在于将其用于校准试验仪器,而不是作为生物响应基准进行参照样品研发。开发一种广泛接受的参照样品,包括在适合不同的试验系统的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纳米颗粒方面达成共识,已经成为纳米材料风险评估的一个关键性要求。虽然参照样品对于评估医疗器械中应用的纳米材料至关重要,但是因为存在实际困难,研发进度还是很慢。认识到纳米材料代表性样本的可用性对于纳米物质安全试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ISO/TC229nm技术委员会已提出使用“代表性试验材料”,并且正对其进行讨论。代表性试验材料的拟议定义为“来自同一批的物质,在其一个或多个特定性质方面具有同质性和稳定性,被认为适合于开发用于针对除已表现出的同质性和稳定性以外的性质的试验方法”。目前这种方法已被应用于OECD人造纳米材料工作组的纳米材料安全性试验合作项目,该项目使用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代表性纳米材料库中的代表性纳米材料来进行。

1.4纳米材料样品制备

纳米材料体积小,并且其物理化学特性可能发生改变,这使得与宏观(非纳米尺度)颗粒或化学物质的试验相比,纳米材料的样品制备会遇到重大的挑战。带来挑战的因素包括能加强纳米材料反应性的表面性质;聚集或团聚颗粒的形成;纳米颗粒在通过水合作用,部分溶解或其他过程的分散中发生的转变;以及低浓度水平污染物对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毒理性质的强烈潜在影响。如同其他类型的试验样品,纳米物体有可能吸附到容器表面。因此,确认标称浓度非常重要。对于研发针对含有纳米材料的医疗器械的可靠的样品制备方案来说,必须认识到这些问题。相比于使用常规材料的医疗器械,解决这些问题也许需要极大提高直接针对样品制备的研发力度,并制定处理策略。由于其独特的表面性质,纳米材料对用于样品制备的技术表现出极强的敏感性。颗粒之间以及颗粒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颗粒的分散。分散的纳米材料不一定呈现单分散颗粒的形式。呈聚集形式的单分散颗粒(由强结合或强融合的颗粒组成的颗粒)和呈团聚形式的非单分散颗粒(弱结合颗粒,聚集体,或两者的混合体)可以出现在以液体、粉末和气溶胶形式出现的纳米材料中,除非通过表面电荷或立体效应进行稳定化处理。因此,样品中纳米材料的分散状态和粒度分布可能随时间变化。这一属性对于制备浸提液和(或)储存溶液和剂量分散溶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pH值、离子强度或分子成分的轻微调整就可能显著改变颗粒分散度。基于该原因,受试品的稳定性对于在生物评价中获取具有代表性的和可重复性的结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纳米材料的样品制备可能包含对于制造商生产的或供应商提供的材料的表征,以及制备用于动物试验或体外实验的储存溶液和剂量溶液。制备细节可能根据给药途径和递送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5纳米材料对于生物相容性研究试验的影响

将纳米材料用于试验系统时,必须认识到需要测定的一些性质可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围环境(例如:组织培养基、血液/血清、蛋白质存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纳米材料本身发生暂时性改变,如通过获得/脱落蛋白涂层,形成纳米颗粒团聚/聚集,或纳米材料其它方面的变化。由于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纳米材料的特性,因此会影响纳米材料的毒性特征。因此,纳米材料应完全根据制造出来的形态/组成,以及最终用户所接收的形式(如果该形式包含自由纳米材料)进行表征。最后,还应该对最终产品中的纳米材料进行评价。对于生物安全性评价,需要将纳米材料分散在适当的介质中进行评价。这些介质与纳米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严重影响到纳米材料在试验系统中的表现。应该在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评价过程中考虑该因素。纳米物体在生物环境中很容易将蛋白质迅速吸附在其表面,形成所谓的蛋白质“冕晕”。据报道,冕晕是由两层结构组成,内层是由强结合的蛋白质组成,而外层是由快速交换的分子组成。蛋白质冕晕并不是静态的,可能根据纳米材料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作为有机体内的异物,纳米材料的归宿为从被吸收、分布、代谢到排泄/消除。众所周知,纳米材料表现出与其对应的常规材料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力学、化学、磁学、光学或电学特性),因此,可以合理的期望纳米尺度材料会影响生物学行为,并且生物学行为会引发在细胞、亚细胞和生物分子层面(例如:基因和蛋白质)包括细胞摄取的各种不同反应。因此,与由常规材料引发的毒理学反应所不同的各种毒理学反应可能在接触到纳米材料后才会显现。应该注意的是,不仅蛋白质会以冕晕形式参与这个过程,而且脂质也会参与这个过程。因此,毒物动力学研究应被视作针对含有纳米材料的医疗器械开展的毒理学风险评估的一个部分。当接触到生物环境的时候,纳米材料会与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定量和定性水平取决于生理环境的性质(例如,血液、血浆、细胞质等)和纳米材料的特性。同样,当接触到试验介质的时候,纳米材料也会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并且/或者也会对环境产生干扰,这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质和所接触的条件;跟相应的常规材料相比,它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对于任何被设计用来对医疗器械进行生物学评价的试验方法,对其进行专门的验证是十分有必要的。试验方法的选择将取决于纳米材料的特性。在纳米材料的毒性试验中,有几个已知的风险因素应该避免。对纳米材料的毒性和最终结局了解的还不多,所以一些未知的隐患还会在将来逐渐显露出来。由于纳米材料的毒性试验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所以公开透明变得至关重要。潜在的生物相互作用不是直接取决于分子的浓度或数量,而是取决于纳米颗粒本身。在纳米毒理学中,剂量反应关系的单位可能不是传统意义的质量单位,而可能是以纳米颗粒的数量或者他们的总表面积来表示剂量。除了表征以外,还应该以文件的形式记录下实验条件的详细情况。

2纳米材料标准化工作

医疗器械范文3

1完善手术室建筑规划

手术室应安装有集中供气、供电、供氧设施,确保基础设备正常运行;应设置有应急电源,且应急电源要在停电后15s内即可自动提供负荷电流,而对于麻醉呼吸机、手术无影灯等设备的应急供电要在0.5内完成。手术室供电统一采用TN-S系统,并安装有性能完备的漏电保护器,手术室中要采用保护特低电压或者隔离特低电压,防止医疗设备漏电而出现电击事故。在采用反射设备行放射治疗时,高能量的辐射线会破坏人体组织细胞,因此手术室的墙面应为水泥墙,并安装有铅板以防辐射。

2强化医务人员技能培训与教育

在临床医学中,手术室医疗器械出现质量问题或使用不当问题,都可能造成医疗意外事故,引发医疗纠纷,因此为了减少或防止此类问题的产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手术室医疗器械使用者的综合技能,加强手术室医疗器械使用者的专业知识培训及技术技能培训,包括与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法律规定的培训,手术室医疗器械性能及操作流程的培训等,使医疗器械使用者不仅掌握专业的器械使用知识,而且能够在临床实践中熟练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器械,减少或避免医疗意外事故的产生[2]。对于一些大型的手术室医疗器械或风险较大的手术室医疗器械,其使用者必须具备相关的行业合格资格证,防止无证上岗现象的产生。此外,需加强手术室医疗器械使用者的教育工作,作为一名手术室医疗器械使用者,其工作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关系到医疗器械的使用效果,因此其必须具备较高的安全责任意识,严格要求自己,确保每一次医疗器械的使用都遵守相关的规程,达到保证患者安全的目的。

3强化手术室医疗器械的专项检查

专项检查是医院手术室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手术室医疗器械能够正常投入使用的重要保障。手术室医院医疗器械的专项检查,必须遵守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为人本的要求,从患者的实际出发,切实做好各项专项检查,确保手术室医疗器械能够符合相关的质量要求或标准。专项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检查制度,做好相关的保密工作[3]。手术室医疗器械的专项检查必须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且必须确保其不会对医院的正常工作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在专项检查过程中,检查者可能会获取重要的医疗信息,对此,应禁止将这些信息用于学术交流或科研成果[4]。医院手术室医疗器械的专线检查,不仅完善医疗器械检查的内容、程序,使医疗器械能够更安全地投入使用,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医院对手术室医疗器械的重视程度,提高手术室医疗器械使用者的安全责任意识,促进手术室医疗器械制度化的建设,有效减少医疗器械意外事故的发生。

4加强手术室医疗器械档案管理

每一个医疗器械均设置有使用情况登记本,详细记录设备使用的时间、次数、使用频率、运行状态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等,用于评估医疗设备的工作性能,计算折旧率,方便医院设备科安排设备保养及维护。手术医疗器械的使用频率较高,容易出现各种损坏及故障。医院设备科要安排专人负责医疗设备的日常清洁及保养,每次使用后都要检查设备的数量、各种附件、完整性、清洁度;对于价格昂贵的设备,在从开箱启用就开始设置保养登记日志,详细登记监护仪、呼吸机等参数设置的精确性,定期使用模拟肺进行试机检测;定期检查除颤仪的充放电性能,恒温箱温控性能等,如果发现有故障要及时汇报,并维修或更换设备。

5强化与医疗器械相关的不良事件的管理

医院手术室医疗器械的安全管理,需建立并完善相关的质量防控体系,严格把控医疗器械的进货渠道。对于由不良关系形成的合作关系,如医疗器械销售者通过送礼的形式促进销售,而医院部分领导为了能从中获取相关的利益,也批准医疗器械投入使用,但这些医疗器械往往存在较多的风险,易引发医疗意外事故,给医院造成较大的损失,影响医院的声誉[5]。因此对手术室医疗器械的安全管理,必须强化对不良事件的控制力度,对与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的违法违规事件,需进行严格处理。手术室医疗器械在投入使用中,必须加强质量监控,设有专业人员进行跟踪与记录,准确掌握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情况等,并向上级进行汇报。若涉及到已投入使用的医疗器械,需立即停止使用,避免医疗安全事故的产生[6]。

医疗器械范文4

关键词:医疗器械;常见问题;策略分析;关键系

医疗器械涉及针对医疗项目提供机械帮助的工具、仪器、材料、设施等,涉及现代医疗项目中常用的高科技方法像电子软件等。因为这些设备通常直接作用在人体上,且在医疗方面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其管理必定成为医院核心的日常业务。目前,医疗行业标准性还和世界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在医疗器械保管方面也有许多不足,给社会群众身体健康及医疗安全造成许多风险。由此,需要学习科学经验,提高管理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加强管理监督,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为人民服务。

1医疗器械保管的关键性

随着国家科技的日益进步,医疗技术也获得了良好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临床诊断效果,对提高医院服务水平非常关键。伴随医疗仪器技术的进步,大量医疗仪器被投入应用,精密度和性能很高的医疗仪器已慢慢变成各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还是医疗机构能力的象征。另外,医疗器械的应用可以有效扩大疾病诊断范围、能力和精度,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由此减少人工费用。而且,医疗器械因为精密度很高,这就要求进一步规范采购和保管过程,这对医疗仪器的高效管理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进一步规范器械采购过程,可以防止贪污腐败行为的出现;(2)可以有效延长器械应用周期,而且提升诊断精密度,减少维修费用。

2医疗器械保管中常见的不足

2.1医疗器械保管体系不健全。当前,许多医院缺少健全的医疗器械保管体系。针对医疗器械保管来说,需要有健全的管理体系提供支撑,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医疗机构没有针对医疗器械保管业务制定健全的管理体系,例如医疗器械购置体系、医疗仪器的验收机制、医疗仪器储存保管机制和医疗仪器养护机制等,如此将直接影响医疗器械保管效果,不仅无法为医疗器械保管带来精准的依据,还将引起许多医疗器械应用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针对医疗仪器的采购与验收来说,许多医院缺少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医疗仪气采购与验收过程产生不规范的现象。例如有的医院在购买医疗仪器时,未索要销售方的运营许可证、商品注册证和商品合格证等品质证明信息;在验收医疗仪器时也不规范,缺乏严谨性。如此一来,不仅不能保证医疗仪器的质量,还极易引起医疗事故。针对医疗仪器的应用环节来说,首先,有的医疗机构对医疗仪器的储存、保管缺少重视,例如未对储存医疗仪器的仓库展开分区与分类,未做好防护工作,未做好医疗仪器的出库、入库记录信息等。其次,有的医疗机构对医疗仪器的到期检测没有引起高度关注,医疗仪器存在高风险特点,如果到了应用年限,就需要立即更新。这一过程,要有现代化的质量检查仪器与质测技术提供支撑。最后,有的医疗机构的医疗仪器记录并不规范,例如在销毁一次性应用无菌仪器时,未做好各项销毁记录。

2.2缺少医疗器械保管思想。许多医院领导未准确认识到医疗器械保管的关键性,缺少医疗器械保管思想。如此,不仅会影响医疗器械保管体系的制定与执行,还将对操作者的管理意识带来直接影响,从而限制医疗仪器的应用、养护、存储和质量安全等。一方面,若医院领导缺少医疗设备保管思想,就算是提出了完整的医疗器械保管机制,也将令该机制不能得到贯彻执行,使得管理体系形同虚设,不能在医疗仪器的应用、养护和采购过程起到一定的规范性作用,从而在工作中出现安全漏洞,引起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若医院领导缺少医疗仪器保管思想,还将直接干扰操作者的管理意识,使之不能形成较强的工作责任感。例如,在应用医疗设备时,未根据各项操作规程使用,从而产生安全隐患,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此外,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医院未确定医疗设备的保管责任,大量精密的医疗设备均无专人看管,这些均与医院领导缺少管理思想有直接关系。

2.3风险控制不全面。医疗器械投放市面之前,未科学评估其疗效和异常反应,这也是医疗领域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当前,风险控制不全面情况由政府监管,评估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在使用医疗器械时,医疗机构缺少质量管理实力和意识,直接造成医疗设备管理比较薄弱。领完许多医院管理期间对风险控制不全面,通常是依靠各地办事处解决应用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风险控制问题。

2.4医疗仪器管理模式滞后。一方面,许多医疗机构的医疗仪器管理模式较为滞后,缺少高效的管理工具,仍然采取传统的方法来保管医疗器械,如此就给医疗器械保管带来诸多困难。在实际生活中,医疗机构的医疗仪器数量较多,资产盘点时也比较复杂,若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不仅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及精力,还将影响管理效果及效率。此外,采取传统的方法来保管医疗器械,也无法及时把握医疗器械管理的综合运营情况,进而导致医疗设备在采购、验收和应用等环节不合理。如果医疗器械产生质量缺陷,追溯起来非常麻烦。另一方面,操作者的整体素养较低,许多医疗机构的医疗仪器维修者未接受过专业培训,教育专业能力不很差,如果医疗器械产生故障,无法及时处理,不仅会影响医疗活动的有序开展,还将直接影响医疗设备性能及应用周期。此外,因为操作者的整体素养较低,使得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

3加强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保管的策略

3.1制定健全的医疗器械保管体系。医院若想真正提高医疗器械保管效果,就要根据各项法律法规提出健全的医疗器械保管体系,让医疗设备在采购、验收、保存、维修和档案保管等方面都可以根据管理体系得到规范化执行,以保证医疗器械保管的有序开展,为医院医疗项目提供一定保障。针对医疗仪器的采购与验收来说,首先要安排专人负责,然后采取分级保管原则。针对存在高风险与高成本特点的医疗设备,在采购时要采取集中招标手段,针对应用频率很高的小型医疗设备,在采购时先根据医院各部门的实际要求来编制采购计划,再由相关器械部门负责采购,严格把控医疗设备的验收,保证医疗器械性能、安全。针对医疗仪器应用来说,首先要高度关注医疗设备的存储保管,把保存医疗设备的仓库展开分区与分类,加强防潮、防火和防污染等工作,而且制定完善的进入制度,保证记录工作的标准化。其次,增加对医疗设备质检工作的投资力度,及时改进质量检测仪器与检测技术。最后,在销毁一次性医用无菌设备时,必须做好各项销毁记录。

3.2增强医疗设备保管思想。一方面,医院领导应从自身做起,形成医疗设备保管思想,了解到医疗仪器保管的关键性,由此优化与执行医疗设备保管体系。另一方面,增强操作者的医疗设备管理思想,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培训活动,使之可以形成良好的责任感,根据各项规程操控医疗设备。

3.3加强风险控制。医院在应用和保管医疗器械时,会有很多风险因素,这就要求及时优化风险控制机制,且对已投用的医疗器械加强风控力度。另外,医疗和厂商双方对产品的保管方式存在一定区别,这就要在风险控制环节要求双方采取规范的沟通措施,增强互动,而且多角度监控器械应用时产生的异常情况,针对部分疑似产生风险的医疗设备制定不良情况报告和管控制度,在管理时让正在投用的设备的不良情况出现率维持在最小,尽量减少病人治疗期间的风险,由此可以避免互换之间的冲突,防止医疗纠纷,进而可以有效提升医疗机构服务效果。

3.4及时改进医疗设备管理模式第一,在医疗仪器保管阶段,应当及时引进现代化医疗设备信息管理平台,由此持续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效果及效率,把握医疗设备管理的综合运营情况。第二,需对医疗设备维修者组织专业技能培训,使之可以及时处理医疗器械产生的质量缺陷。

4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以器械保管业务针对医院而言十分关键,经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既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活动效率,也可以推动医院长远发展。由此,医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持续优化各项管理体系,及时更新管理模式,促使医疗活动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田丽平.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维修管理对策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20,(8):154.

[2]贾荣.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13):162-163.

[3]霍炎.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维修管理对策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33-33.

医疗器械范文5

1、定时检查性维修

同人类需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一样,大型的核心设备同样需要有固定的检查维修期。为了保证设备能够正常高效的工作,一个科学完整的维修检查计划必不可少。根据国内外的调查研究资料显示,一台大型核心医疗器械最佳的维修时间约占全年工作时间的20%左右,将对器械的定期检查和维修相互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了器械时刻处于优良待工的状态。

2、即时维修

无论是供货方提供的跟踪性的维修还是医院工作人员对设备做出的定期性的检查维护都不能排除设备突然受损出现故障的情况出现。因此,这边需要在设备出现突发故障时有着随叫随到的即时维修。举例来说,我院的飞利浦DR,型号为Digi-talDiagnostVS,其高压发生器最大功率是65KW,球管的小焦点为0.6mm,大焦点为1.2mm,像素大小为143μm。其探测器由于使用多年,对患者进行腹部检查时突然出现故障,主要表现为开机后操作台上准备的指示灯不亮,显示为故障,代码为03HJ,在按下曝光手闸时,球管不能够正常曝光。维修人员在查阅了相关故障代码说明之后,判断该故障是由于交流电的电压未能够正常输送到灯丝的控制板上亦或者是设备球管内部大小焦点的灯丝已经被烧断。按照故障代码的说明,在市场上购买了设备内部灯丝测控板上的效应管,其型号为IXFH15N60,安装到设备上便能够正常工作了。

二、把握好维修管理的几个环节

由于现代医院的医疗设备越来越向着高精尖的科学技术方向发展,其维护和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增大。为此,维修技术人员需要快速地适应新型的计算机等技术,来完成对现代器械维护和管理技术的挑战。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系统,来顺利实现对大型高精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1、领导重视

做好器械设备的维护工作,首先便要得到领导层的重视和认可,方能使这一工作顺利展开。为此,院领导在不断地筹集资金进行设备的购买工作之余,更要提高对建立设备维修人员的重视程度。从而将设备、人才以及管理三方系统连接起来,综合多途径条件下提高维修队伍的整体素质。

2、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维修队伍

作为一个团队,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和能力不可或缺的便是提高其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准以及保证团队人员结构的稳定。这是由于对那些大型的医疗器械而言,其维护和管理的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加需要的便是丰富的实践经验。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准的提高可以通过完善其进行专业技术学习和培训的程序来实现。至于医疗器械维修团队的维修经验的丰富则需要工作人员的稳定工作来实现。

3、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随着医院引进的医疗器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保证对医疗器械的维护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下去,一个科学合理的医疗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呼之欲出,诸如:设备购置、档案管理、维修管理与维修人员管理等制度等。只有将各项规章制度加以完善和贯彻,严格执行维修登记制度从而在医疗器械的维修团队中也逐渐建立良好的按规章办事的习惯。

(4)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结合医疗器械故障不定时突发的实际情况来看,维修人员必须要时刻备战,有随叫随到的职业精神以及熟练迅速的职业水准。然而,现实情况是,医院常常会出现器械维修人员不足的情况,由此带来的工作量大、工作范围过于宽泛等情况。同其他的维修工作不同的是,医疗器械的维修涉及到病患身体的安危,为此需要维护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将积极地工作态度同精湛的专业技术相互结合起来付诸实际工作之中。因此,进行医疗器械工作维修的人员需要在工作之中发挥其聪明才智,将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逐一克服,创造性地完成对各种医疗器械的维修工作。

三、结论

医疗器械范文6

医疗器械是医疗体系的重要资产,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非常必要。在医疗体系,医疗器械管理开始出现的新问题;而医疗体系也加大了对医疗器械的管理需求。但是,医疗器械的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主要的趋势,医疗体系的器械管理要在中国更好的发展,必须实现信息化管理,满足医疗体系的管理的需求。本文通过阐述医疗器械的信息化管理现状,进而分析了当前医疗器械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加强医疗器械的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

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器械管理

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兴起,已广泛的用于社会的医疗器械管理领域中去。医疗器械管理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医疗器械的种类不断增加,开始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更好的用于实际管理中。对于医疗器械来说,精心的管理是必要的,如对超声、CT等大型器械的管理过程中,较好的应用到了数字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了器械的管理效率。通过对医疗器械的信息管理的研究,从而探索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医疗器械管理的发展。

一、医疗器械的信化管理现状

(一)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一般来说,信息化管理指的是利用现代通信网络手段基于数据库技术,收集医疗器械的研究对象,在数据库中记录各种信息要素,系统结合不同的医疗器械特征,选择不同的类目记录,大大提高了器械管理工作效率和器械信息的收集进步。要求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的获取、传递、处理、再生等方法,更好的开发系统管理功能。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智能工具,也被称为新的生产力,是智能与信息相结合的生产力。生产力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具有网络信息自上而下的强大管理功能。可以大大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信息特征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受到很多行业的欢迎,实现了产业的创新与变革。可以说,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这是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易于医疗器械的管理、软件操作简单,可以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压力。第二,该软件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能够支持大数据量的记录,使用寿命长,且无磨损。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软件,软件的安全是必要的,可较好的保证医疗器械数据管理系统的安全。

二、医疗器械信息管理问题

(一)信息管理意识比较薄弱

目前大型医疗器械信息管理系统、较多的用于企业和机构资产管理。对不同医疗器械管理机构,其管理重点是不同的。医疗体系的医疗器械管理是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医疗器械的信息管理意识薄弱,信息管理的应用还不够完善。除了医疗体系的医疗器械信息管理,在不同企业所实施医疗器械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各机构之间的医疗器械信息管理中仍然存在差异。还有,国内缺乏医疗器械信息管理规划。相应的信息管理指导很少,医疗器械信息管理的指导是非常不够的。

(二)信息系统的不完善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器械管理的信息化,在信息的共享过程中,对医疗器械进行有效的信息管理。医疗器械不同的生产应用机构,使得医疗器械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难以实现信息共享,阻碍了不同时期的医疗器械管理。医疗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包括医疗器械的采购信息,以提高信息管理效率。

(三)缺乏信息人才

医疗器械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需要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医疗器械的信息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合理分配管理人员,医疗器械信息管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从事医疗器械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处理相关的系统信息,大大降低了医疗器械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很多医疗体系没有设立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因为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而只是简单的记录医疗器械信息,没有展开信息深入的分析工作,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中的数据不完整,大大的阻碍了医疗体系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也不符合医疗体系医疗器械的管理需求。

三、医疗器械信息管理的建议

(一)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的建设,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首先是,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其次是建立医疗器械的数据库。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不仅要满足日常管理的要求,而且还需要具备其他的功能,例如,医疗器械要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进一步的提高数据库的相关信息,找出药物存在的副作用,并报告给主治医生。医疗器械的信息化管理是新的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如在医疗机械的信息化管理,要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包括医疗器械管理,器械库存管理,确保医疗器械良好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二)完善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满足医疗器械信息管理的需要,必须完善医疗管理相关的管理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医疗体系的管理现状,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精湛的医疗器械管理过程中,必须吸取国外的管理经验,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调控,建立完备信息管理系统,满足信息化管理的标准要求。此外,相关工作人员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遵守相关的信息管理规定,严格按照工作的要求与标准进行医疗器械的使用与保养,延长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强质量信息管理

加强医疗器械的信息管理,必须发展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机制。首先,医疗器械的信息管理不仅需要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但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管理。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专业的器械管理人才。管理过程中,使用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管理规定,负责医疗器械的信息收集。其次,要进行人才的培养,以提高人员素质。信息系统建设和使用,需要具备专业的数据库管理知识人才,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满足医疗器械信息管理需要。

四、结语

医疗器械的种类和数量是衡量了医疗体系的医疗水平。如此的重要指标,必须在工作中,优化器械信息化管理。医疗器械信息管理过程中,要提高医疗器械的使用率,以避免器械闲置,加强相关信息的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水平。

作者:邵希涛 孟焕锋 单位:摩尔医用设备有限公司 烟台东诚大洋制药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范文7

关键词:现代化管理理念;医院医疗器械;维护管理

医疗器械的维护不同于其他设备,其是为患者提供服务,需要其保持百分百的稳定运行,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作为基础的保障,因此医疗器械维护工作对于人员的要求较高,维护力度较大,为保证维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医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相应调整、完善措施。

1医院现代化管理理念概述

医院所构建的信息系统是在通讯设备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为医院各个科室提供患者的治疗信息等,在提升诊断治疗效率同时对医院内有关管理信息加以收集,从而使医院的管理流程更加完善科学,利用现代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但是需要注意,医院现代化管理理念不仅仅是促使医院内部的管理流程向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还需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原则。实行现代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医院医疗数据共享,从而最大化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便利。故此,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不能仅通过购进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还有需要以医院的运营、管理规划、信息利用为切入点,实现全面优化医院信息系。

2医疗器械概述

医院内医疗器械包括机械、医药、电子等多个行业的技术产品,医疗器械也是医院医疗服务的主要部分。另外,我国属于人口大国,对于医疗器械的消耗程度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重视身体健康,所以我国医疗器械的应用也逐渐先进化、现代化,产品的结构不断的更新换代,其功能也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在临床上的应用频率逐渐上升,例如呼吸机、麻醉机、x线机、分析仪、核磁共振。为保证医疗器械的正常、安全使用,确保医院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需要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

3医院医疗器械维护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医院依靠先进的医疗设备为患者提供更加及时、优质的服务,有效提升医院整体的医疗水平,但是在对大量先进医疗设备加以使用的同时,其所发生的故障问题也逐渐增加,对医院的日常医疗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故障问题的增加,医院内对于医疗设备维护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部分医院虽然具备大量的先进医疗设备、优质的医疗团队,但是医疗器械维护技术却与当前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医疗器械维护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维护管理意识,维护水平不足、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不完善等。

3.1维护意识不足。对于任何设备的管理都应当注重防大于治,对于医疗器械设备的维护管理更应当加以注重。因为医院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有些疫病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医院需要通过相应的医疗器械设备为患者提供治疗。但是在当前阶段,我国很多医院对于医疗器械的维护保养并没有加以重视,往往是设备不能使用后才开展维修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疗设备的使用率。同时在医疗设备完全出现故障后无疑增加了医院的维护费用支出,导致医院服务质量下降的同时增加了维护费用的投入。

3.2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果长期没有开展医疗器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老化程度加快,缩短了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从现阶段来看,很多医院并没有针对医疗器械维护工作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制度,无法为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加以规范性的约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因为制度缺失,导致维护人员不知何时对设备进行一次整体性的维护,没有将医疗设备划分成重点维护对象和正常维护对象,导致维护人员不知应当对哪些医疗器械进行重点维护,最终造成维护工作质量、效率不佳。

3.3维护技术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器械设备所涵盖的技术也在逐渐增强,其综合技术的不断提升,要求相关的维护人员需要对先进的医疗器械设备有充分的了解,对其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要求知识加以掌握,同时需要其具备丰富的维护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部分维护人员所具备的医疗器械知识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医疗器械维护工作效果不佳。

4现代化管理理念下的医院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分析

4.1制定管理制度。不同类型的医院,在进行医疗时所使用的医疗期器械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医院所需要制定的设备维护管理制度也需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医疗器械数量、类型、使用情况等,对定期维护时间、维护标准、维护要求加以制定,确保医疗器械维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管理制度不仅仅是对设备的维护标准进行规定,同时还需要对维护人员的工作行为加以管理约束,通过相关的管理制度促使其在实际的维护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维护工作,提升维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外还需要制定评价考核制度、晋升制度、反馈制度等,评价考核、奖惩制度的建立能够充分调动维护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并自觉学习相关设备知识,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对于制度的建立需要确保有维护工作就需要根据规范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有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行为约束,在管理时进行监督,监督后进行评价考核,并做好积极的反馈工作,评价后进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维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制度中存在的漏洞,使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始终确保其可行性。

4.2提升维护人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在医院的医疗器械维护管理工作中维护人员作为直接负责人,需要其除具备硬件水平外,还需要具备高软能力,管理人员作为监督人,两者之间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医院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维护人员知识结构和维护技能水平,医院可以邀请相关设备供货商定期到医院开展设备讲座活动,让维护人员对设备加以充分的了解,确保其在维护工作中能够从容镇定地开展维护工作。同时医院还可以通过和其他类型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医院之间进行设备维护交流工作,相互借鉴经验、相互提出问题,促使两院或者多元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效率、质量得到有效地提升。对于管理人员而言,需要其具备高管理水平外,还需要其对设备维护有一定的了解。在维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维护人员不听取管理人员调遣现象,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便是管理人员只懂得如何管理,但是在进行设备维护时,其设备专业知识不足导致维护人员逐渐产生厌恶心理,因此需要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医院也应该通过调整两部门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能够相互配合、互相交流,确保维护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4.3积极购进先进设备维护仪器。现阶段,医院内的医疗器械多为智能化、自动化的仪器,采用传统的方式对这类设备进行维护工作难以对设备实际存在的隐患或者故障加以发现,因此需要医院积极购进与之配套的医疗维护仪器,为维护人员工作的开展提供设备支持,对于维护人员而言,电子维护仪器便是其“手术刀”,只有为其提供优质的仪器保障才能促使维护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有效提高维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外,在维护工作中需要医院根据自身情况引进先进的国内外医疗设备维护技术,保留适用于医院设备维护技术,充分发挥新型技术的利用率。医院还需要将以往的设备维护数据进行整理归纳,生成维护档案,并对设备的日常工作状态进行记录,充分掌握设备的使用情况,使医院医疗器械维护管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4.4建立医院医疗器械维护管理平台。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更多企业、单位、机构在日常的业务活动中和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化平台开展管理工作。对于医院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可以通过构建医疗设备管理平台对设备的维护次数、维护频率、维护情况进行记录,当在记录中发现某一设备频繁出现相同故障或者安全隐患时,维护人员便要给予重视,需要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测维护,以免在应用过程中出现故障而影响正常的治疗。

5结语

综上所述,为确保医疗器械维护管理工作能够高效、高质的开展,需要医院首先加强对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视,通过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促使维护人员能够积极、严谨、细致地开展维护工作,另外需要提升维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积极应用先进的维护仪器、技术对设备进行维护,最后需要做好设备维护记录,为设备的后续维护提供数据保障,只有做好医疗器械维护工作才能确保医院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树立良好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黄耀欢.医院医疗器械的维修难点与现代化管理手段[J].医疗装备,2020(15):66-67.

[2]贾超.浅谈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维修管理[J].智慧健康,2020(20):13-14.

[3]王飞翔.医院医疗器械的维修与管理[J].科技风,2020(06):172.

[4]惠思博.医院医疗器械维修的现代化管理现状研究[J].保健文汇,2020(14):241-242

医疗器械范文8

关键词:医疗器械;计量检定;计量管理制度;监督

当前医疗事故发生几率有所增加,对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带来了较大的损害。因此需要重视医疗器械的检定校准工作,有效控制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1医疗器械计量检定的重要性

大部分医疗器械按照相关要求需要在既定的周期内进行检定校准。由于医疗器械计量检定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诊断准确性或治疗效果及诊疗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且当前医疗设备的性能多样繁杂,各类医疗器械不断应用到临床救治过程中,其在为患者的诊断、监护、用药等提供重要技术参考的同时,也导致医疗风险增加,因此需要对医疗器械计量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强化对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全面提高医疗器械量值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从根本上降低医疗风险,积极推动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

2加强医疗器械计量检定工作的措施

2.1树立正确的计量检定意识和合理的计量管理制度。计量检定工作需要由各方面协调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计量检定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要求各医疗单位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计量检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计量检定意识。计量检定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以计量管理作为重要保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计量管理制度,可以对检定校准工作进行定期监测,并通过加大培养设备管理人员的检定校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将计量检定工作落实到实处,确保计量检定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

2.2强化对相关医疗单位的检查。相关管理部门针对于医疗器械的计量检定工作需要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突击检查来强化监管力度,如核查医疗机构对医疗设备的检定校准计划的合理性及完成程度,对重点诊疗设备的安全性加强监督,并在检查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扩大,以此来有效的避免医疗事故发生。对于需要维修的医疗器械,在维修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检定,检定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对于无法正常使用的医疗器械要及时报废。医疗器械的检定校准工作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及相关管理制度的规定,杜绝任何的轻视或疏忽,以此来推动计量检定工作的有序开展。

2.3建立医疗器械计量管理制度。医疗单位需要构建成熟的计量管理制度,全员积极的配合计量检测工作,确保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同时医疗单位还要配备专门的人员,明确具体的职责,对仪器进行不定期的维护,开展合理的期间核查或监测。针对每一次的检定校准及核查情况,要详细的记录下各医疗器械的检测时间、地点、检定校准参数和结果等一内容,形成具体的检定情况记录,总结出该设备的性能变化趋势,对完成对医疗设备在整个使用生命中的风险分析和监测。

2.4强化医疗单位的内部监控。在医疗器械计量检定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检测标准,结合实际设备运行情况,采取定点和定期检定的方法,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来购进检测设备,制定期间核查程序,在检定校准周期内进行适当的核查,有效的保证设备工作性能的稳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计量检测和维护保养结合的方法,建立有效的定期巡检和维护机制。对于超出使用年限的医疗设备,不断缩短检定周期,加强检查维护,保证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2.5不断提升计量检定水平。在针对医疗器械计量检定工作中,通过运用传统的计量方法,并与具体临床应用相结合,建立相应的医疗器械检测标准,为计量检测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在实际检定过程中,不仅要利用到相应精度等级的专用设备,还需要由专业的计量检定人员进行检定校准。特别是针对当前医疗器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对各类医疗设备的认识和相关技术装备进行完善,进一步强化对医疗器械的检定校准效果,使医疗器械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医疗器械计量检定效果与计量检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具有直接的关系,计量检定人员工作认真程度和专业知识会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要重视对计量检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计量检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计量检定人员不仅需要对各类医疗器械的检定方法、检定周期和检定结果差异进行了解,还需要认真记录检定数据,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责任心,并基于当前医疗器械快速更新的特点,不断对自身检定技术进行更新,确保检定工作的质量。

3结论

由于医疗器械是应用在病人诊断和治疗时的工具,其性能和质量至关重要,通过加强对医疗器械计量检定工作,可以有效的提升医疗器械的准确度,不会耽误病人的病情,积极促进医疗水平的提升,这也充分的说明了医疗器械计量检定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贺新冈.医疗设备计量检定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风,2016(15):110.

[2]潘鑫.关于医疗器械仪器的计量检定工作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5(2):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