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调查报告范例

药物调查报告

药物调查报告范文1

1(略)

1.1(略)

1.2(略)

1.3食疗以轻病为主食物和药膳所起的作用主要为养生保健,治疗疾病时有其局限性,只能治疗比较轻缓的病证。食疗因为涉及到亚健康和疾病,应由医生来制定方案。在食疗过程中,要通过辨证论治进行食物、药膳的配伍组方。食物和药物的性质分为温热性、寒凉性、平性。在食疗的辨证时,要注意人体的阴阳、虚实、寒热。根据病证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食物或药膳治疗,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食疗的配伍组方一般按君、臣、佐、使要求进行,在食物和药物的选用上应以药物为主。

1.4饮食禁忌中医营养学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药膳中。据统计,在4000余种常用的中药中,有500种可作药膳原料,其中使用较安全且味道可口的大约只有60味。药膳有别于普通饮食,应用时须注意食疗中药的性味、药膳的宜忌、烹调技术等,并要掌握药膳应用的基本原则[3]。食忌食复理论是中医营养学的特色。据食物自身或相互之间的特性,以及食养或食疗的需要,避免或限制食用某些对食养或食疗不利的食物,即为“食忌”。在疾病的恢复期,由于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的复发,称为“食复”。不同的病证有其不同的饮食禁忌。

2发展方向

2.1融入现代营养学的定量内容18世纪中叶,现代营养学开始形成。20世纪初,我国建立现代营养学,并于1913年前后首次我国的食物营养成分分析和营养状况的调查报告。从此,现代营养学和中医营养学在中国共同发展。现代营养学研究的是食物所含的元素,以及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利用和排出这些物质的过程。它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现代实验科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为基础,认为生命是一个化学过程。它从微观着眼,强调以基本营养素为核心的自体补充完善思想,以营养素为本,把食物和一些药物的营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根据测定的人体每日摄取量来判定食物或者药物的摄入量,从而满足人体生理需要。中医营养学也有量的概念,但食物和药物的量在实际应用中是按照君臣佐使配伍使用的,由处方者因人因病情而使用不同的用量,因此中医营养学中没有明确量的概念。为了让中医营养学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完善和科学,应融入现代营养学中的定量内容。规定摄入什么性质、多少用量的食物时,需参考现代营养学的定量标准。一个好的中医营养处方,除了应用药物适当外,对于食物的配比,应尽量按照现代营养学中的规定。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1)建议标准,成人每天全面膳食营养比例需食谷类食物250~400g,蔬菜300~500g,水果200~400g,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30~50g,油脂类25~30g,适量的畜禽肉、鱼虾、蛋类等。现代营养学的定量规定可使医者在制定处方时有据可依,减少食物用量的随意性。

药物调查报告范文2

1、对象

病例选自二零零九年三月至二零一零年二月一年时间,共七十六位病人,大部分人都有几年的抑郁病症史,个别病人还是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现在社会压力较大,造成抑郁症病患者心里负担过重,其中男三十四例,女四十二例,平均年龄三十二点七正负十三点五岁,平均病程七点六正负一点二。

2、入组标准

(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2)入组前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无氟西汀过敏史。

(3)入组时排除其他严重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妊娠或哺乳妇女。

(4)为病人和家庭负责着想,治疗的所有患者,都经本人和家属同意,并与病人及属庭签有协议。

(5)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各三十八例,研究组男是十八例,女二十例,平均年龄三十二点九正负五点六,平均病程八点八正负五点一;对照组男十三例,女二十五例,平均年龄三十三点六正负六点一,平均病程十九点二正负三点一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P>零点零五)。

3、治疗方法

(1)给药方法:抗精神病药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增加剂量。在增加量的同时,要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

(2)入组用药标准:入组患者治疗前进行1w药物清洗,两组均给予氟西汀治疗,起始剂量18mg・d-1,治疗剂量为18mg~38mg・d-1,

(3)研究组用药标准:在此基础上联合舒必利治疗,舒必利起始剂量0.1g•d-1,剂量范围0.15g~0.43g・d-1,加入11%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持续8d~11d,停静脉滴注改为口服。疗程9w。

(4)观察疗效:治疗中对睡眠欠佳者可酌情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可联用安坦。治疗前和治疗4w,6w,8w末进行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

二、疗效评定

治疗前及治疗2w,4w,6w,8w末采用HAMD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疗效评定以HAMD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25%为无效。

三、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报告采用下列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应用χ2检验、t检验,并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

四、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各时段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2w,4w,6w末研究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显著,差异有显著性(P<0.05),8w末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2、临床疗效。

治疗8w末研究组痊愈37例,显著进步24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显效率93.3%;对照组痊愈28例,显著进步25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显效率73.3%。两组显效率(痊愈+显进)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

3、不良反应。

研究组口干、食欲减退4例,恶心呕吐1例,便秘2例,出汗3例,头昏、失眠5例;对照组口干、食欲减退4例,恶心呕吐6例,便秘3例,出汗3例,头昏、失眠5例。

4、两组治疗后TESS评分比较。

同期两组间比较经t检验P均>0.05表2显示,两组治疗2w,4w,6w,8w末TESS评分经t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药物调查报告范文3

化学教师要更新观念。化学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对于“粗放型”化学研究的内容及其产生化学污染的负面影响问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首先要更新化学教师自身的观念,认识到化学污染是可避免而且应该避免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传统“粗放型”化学向“集约型”绿色化学转变。第三,化学教育要普及、宣传绿色化学意识,使之成为广大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科学意识。绿色化学不但有重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而且说明化学的负面作用是可以避免的,化学科学是有能力消除其自身的副作用的。绿色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作用的产物,对化学本身而言是一个新阶段的到来。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不但有责任了解绿色化学、接受绿色化学、为绿色化学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且要有能力去发展新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以防止化学污染。第四,设计开放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方式。注意选择布置学生力所能及而又与其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如让学生做有关加碘盐的调查报告、本地区降雨酸度的调查、白酒中甲醇含量的调查、水发食品中甲醛含量的调查等,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污染就在每个人身边,每个人都有责任做推广绿色化学的工作。

二、设计和进行绿色化学实验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随地渗透绿色化学思想之外,更重要的绿色化学教育阵地是实验教学环节。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及时直观地看到或感到化学污染的危害及绿色化学的效益,因此,实施绿色化学教育必须抓住化学实验这一环节。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石,是体现绿色化学内容、培养学生绿色意识的主要途径。尤其是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因此更需注重实验教学。高职课程中约有一半以上的知识是通过实验引入的,但是在设计实验的时候却很少关注到绿色化学教育问题。在实验设计中只重视操作方便、装置简单、现象明显,却很少顾及环境污染问题,更谈不上对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而现在,绿色化学观念的影响已越来越广泛,新一代化学工作者只有尽快跟上时代步伐,接受最先进的绿色化学观念,学习最先进的绿色化学方法,才能对自身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有利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在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中尽快改变这种做法,设计和进行绿色化学实验。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择对环境影响尽可能小的反应物

寻找实验中有毒药品的替代品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将某些易产生有害物质的实验换成无害物质的实验。如在“比较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中,使用的酸、碱、盐分别是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替代了原来对环境有污染的反应物,既达到比较电解质导电能力强弱的目的,又避免氮气的污染。

2、提倡进行微型实验

学生实验微型化,有利于减少污染,增加安全系数。微型化学实验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掀起的一种试验方法,其优点是试剂用量少,是常量实验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药品用量小,微量排放,减少了污染。我国在微型化学实验方面取得了可喜研究成果,杭州师范学院的周宁怀教授开发研制成功一套适合微型实验的仪器,可进行一些高职化学实验。为推行微型实验,我们采用常量法和微型实验进行比较。一个班实验采用常量法,在试管中完成,实验用的试剂饱和氯水、溴水、四氯化碳都有毒害,实验时气味很浓,污染严重。另一个班采用微型实验,将试管改为塑料的点滴板,用配套塑料拉成的滴管进行实验,结果试剂用量远低于常量实验,且现象明显,实验室几乎无气味。所以,在保证实验成功的前提下,推广微型实验和少量化学实验,可最大限度减少污染。

3、对部分实验进行改革、整和和规范

例如: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实验,反应一旦开始,就不好控制,并会产生有毒气体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在试管中立即与氧气结合变成二氧化氮,其自身的颜色却很难观察到。为此,可以这样改进:在一个洁净的针管中加入少许铜片,排除空气;另在一小烧杯中注入稀硝酸并微热;用注射器吸取少量稀硝酸,迅速用小胶帽盖住注射器吸口。当观察到蓝色溶液、无色气体时(活塞会随着气体的产生缓慢外移),打开瓶帽,拉动活塞,吸入空气,会看到气体由无色变成红棕色,此时迅速将气体注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上述实验由于进行了少许改进而变得简单可行,效果明显,无污染。部分实验对实验技术、方法、仪器等进行重新设计,把分散的实验综合起来,这样,可防止有毒气体进入空气,而且,还可以节约药品和缩短实验时间。如:铜分别与稀硝酸、浓硝酸的反应,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有,如果按课本上做,不仅浪费药品,而且产生释放出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实践中可把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合并成边讲边做实验。

4、改进实验仪器

用密封的成品仪器代替有毒实验,避免了有害物质的产生。用密封的成品化仪器来完成有毒的化学实验,这种仪器和药品可循环使用,不存在污染毒害。如碘的升华实验,可用碘锤(密封的成品化仪器)来完成,具体方法是:碘锤一头滴冷水,另一头在酒精灯上加热,因冷水起到冷凝作用,碘升华后凝聚在碘锤上方内壁,反之也可。再如,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实验,可采用密封有二氧化氮的U型胖肚管来进行。

5、注意药品和“三废”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药物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IEET认证;《悉尼协议》;药品生产技术专业

广东省教育厅在粤教高[2017]1号文中明确提出,鼓励我省高校参与国内外权威认证机构组织的专业认证[1-2],全面推进我省高等学校专业认证工作,并将切实加强专业认证的工作保障。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牵头联系,由台湾IEET(中华工程教育学会)负责启动了广东省第一批高等教育专业认证,本次共有8个本科院校13个专业,12所高职院校13个专业参与认证,我校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是本次认证中食品药品制造专业大类唯一的高职专业。

1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国际认证的基础

本专业原名生物制药技术,创办于2008年,2015年顺利通过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验收,2016年更名为药品生产技术,并被立项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被立项为广东省二类品牌专业。专业毗邻中山市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等部级健康产业园区,具有良好的区域产业支持。本专业专任教师具有高职称(副高以上职称比例达83.3%)、高学历(博士以上学历达33%)的特点,而且均有医药企业工作实践经验,双师素质比例达89%,专业带头人还成为广东省高职教育领军人才、“千百十”省级培养对象;兼职教师士3人,硕士7人,高级以上职称8人,广东省优秀兼职教师1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近三年,学生获得省级技能竞赛奖项15人次,20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100%(高级工获得率为98.1%)。据麦可思数据(成都)有限公司调查,本专业2015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为100%,专业对口率为81.7%,用人单位满意度为91.2%,均高于广东省高职同类专业平均水平。

2专业国际认证的大致流程

本专业从2016年10月启动专业IEET认证工作,IEET认证专家团在2017年9月中旬完成了对本专业的实地访评后给出了离校意见书于并于2018年3月颁发了认证证书。回顾整个认证过程,其中的关键工作步骤如下:(1)IEET认证知识培训。主要学习IEET认证的宗旨、一般程序、基本规范和申请手续;如何准备佐证材料、如何撰写自评报告书、如何设计毕业学分及课程百分比;如何准备专业材料;撰写自评报告书进度的确认以及实地访评的日程安排及相关具体要求。(2)IEET认证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制度。从长期与本专业进行校企合作企业中挑选职业经理人加上同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系部负责人以及校友代表组成认证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形成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制度:专业教育目标、毕业生核心能力、人才培养方案及自评报告等专业重要事项必须经过会议表决通过而形成。(3)必要的调研。主要是通过调研和分析得出教育目标的重要程度和达成程度以及毕业生核心能力的达成度。(4)自评报告和佐证材料。药品生产技术教研室教师分工协作,完成并提交了《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技术教育认证(TAC-AD)副学士学位自评报告书》和相关佐证资料。依据反馈意见,教研室又修改了自评报告和补充了相关佐证资料。(5)实地访评。认证专家团来到我院进行了为期3天的实地访评:首先听取了学院介绍和专业介绍;然后分别访谈了学院行政领导、业界代表、校友代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实地检查了图书馆及专业实训室和设备,重点检查了本专业准GMP标准的药物制剂实训中心;最后对佐证材料进行了现场检查。在认证总结会上,本专业的认证工作获得了认证专家团的高度评价和离校意见书。

3专业国际认证的关键内容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技术教育认证(TAC-AD)副学士学位自评报告书》按照认证要求包含9个规范,分别是:教育目标;学生;教学成效及评量;课程组成;教师;设备及空间;行政支持与经费;领域认证规范;持续改善成效。将以上内容拣起精要陈述如下:

3.1确立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教育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3]为面向健康产品制造业的药品生产企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院药房、药品检验部门及监督管理部门、药物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适应研发、生产、检测、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药物制剂生产、药物检验、药品调剂、药品营销等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从事药品研发及辅助研发、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支持、生产设备维护、市场营销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经过教研室专题研讨及专业咨询委员会讨论,本专业教育目标确定为:具备药品生产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具备执行任务和解决问题能力;具备团队协作意识及管理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制定评量制度。学院把有关规章制度统一汇编成《学生手册》供学院内各系部、各专业遵照执行,全面涵括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管理要求。设立以学生评价为核心,同行评价和督学评价为辅助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班风班纪、学习成绩、成员表现等方面促进持续并有效执行学生的指导与评量。另外,实施素质拓展证书制度,把道德培养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素质拓展成绩按照学生处制定的《学生素质拓展认证管理办法》和《学生素质拓展评分办法》要求,累计达60分及以上,取得学院颁发的素质拓展证书。本专业所有学生必须获得素质拓展证书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学生素质拓展评分办法》中详细规定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可以获得的素质拓展分数,借此来激励同学们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委托第三方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形成完整客观的调查报告。本专业严格执行从国家到学院各个级别的规章制度,确保本专业教育目标的达成。

3.3确立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核心能力并进行评量。专业教研室根据专业教育目标、学生规范经过和专家委员会的反复研讨,并参照TAC-AD规范中核心能力的要求[2-3],确定本专业教育成效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如下:具有药学、化学、生物学及数理统计知识等医药基础知识和能力;具有药物制剂生产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具有执行GMP规范操作并制定实施相关文件的能力;具有分析、解决药品生产过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药品质量检测、营销和药学服务的能力;具有有效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遵守医药职业道德,具备人文素养及社会责任;具备持续和跨领域学习的能力。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与教育目标紧密相关,各项教育目标均与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指标对应。并按照认证要求对2017年本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核心能力具备程度调研,用以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核心能力具备程度进行评量。经过三年的培养,本专业的学生取得以下学习成果:(1)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说明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较高;(2)本专业毕业生雇佣单位的满意度在90%以上,说明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建立良好的职业态度,获得社会的认可;3.100%毕业生获得素质拓展证书;4.每年都有学生获得中药传统技能竞赛(省赛)奖项。

3.4制定与教育目标一致且符合行业产业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对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对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参照国家、行业相关从业资格标准以及企业技术岗位工作要求,分析归纳药物制剂工、药物检验工、医药商品购销员三个典型职业岗位所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岗位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合并,归纳出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9项,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职业行动领域并构建了以制药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药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4-5]课程体系架构基于药物制剂前处理、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制备、药物制剂生产等领域岗位任务,分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三种类型,共有38门课程,其中专业课程18门。根据主要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了药物制剂生产、药物质量检测、药物制剂前处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GMP)实务、制药设备运行与维护等5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本专业培养学生技术专精的专业与实务课程(工程专业课程)学分数为65.5,而最低毕业学分(总学分)数为143,占最低毕业学分八分之三以上。其中实验或实作课程为35学分,高于6学分;且学时数总计为480小时,高于216小时。

3.5建立保证教育目标的达成的师资队伍本专业坚持。“内培外聘、名师带动、骨干支撑、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以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引领,以全面提升专业团队整体素质与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深海探珠”、“青蓝计划”、“专兼一对一”等措施,培养了一支以“名师+行业专家”共同引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4名,兼职教师11名,专兼职教师共计25人,师生比13.9∶1。专任老师队伍中,副高以上教师在专任教师中占比为78.6%,具博士学位教师专任教师中占比为50%,有执业药师证或高级技工证11名,在专任教师中占比为78.6%。本专业获得省优秀教师团队称号;专任教师中有省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千百十省级和院级培养对象;兼职教师有省级优秀兼职教师。学院建立了一套有效整合所有教师的教学、研究与服务的合理机制。

3.6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并符合产业需求。专业每年度采用调查问卷和委托第三方进行培养质量分析报告等方式,评量应届毕业生具备专业核心能力的情况。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检讨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并进行整改,其中专业咨询委员会、校友、企业参与专业课程设置,使专业课程更符合学生核心能力的养成。本专业制定毕业生问卷,对2017届毕业生进行了核心能力具备情况的评估,本专业毕业生对8项核心能力得分均在3~4分之间,提示专业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应对课程设计进行适当调整,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养成。学生、督学和企业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量方法。通过上述机制,持续改善教学成效,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核心能力。为确保专业课程与教学须能持续符合产业需求,每年进行专业发展调研,组织修订每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6]。

4结语

《悉尼协议》是国际化的专业认证协议,通过认证后,本专业的办学质量将得到该协议10余个成员国的共同承认,半专业毕业生的国际流动将更加便捷,有利于促进本专业建设国际化、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TAC规范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管理者治学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将能明确本专业办学基本标准,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极大的推动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本专业人才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在就业、人才国际流动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广东省对一流高职校建设和高职品牌专业建设均明确提出要进行专业认证,加大国际交流合作。本专业是我校第一个在《悉尼协议》框架下,按TAC规范进行国际专业认证的专业,认证的实践经验可供本校其他专业参考,推动我校省一流高职校建设。

参考文献

[1]顾京,韩冰.论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23-26.

[2]黄旭伟.引入《悉尼协议》加强高职工程技术教育类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97-200.

[3]卢桂萍,崔宁,冼华龙,郑锦辉.基于IEET工程教育认证的大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7):1-5.

[4]凌悦菲.高职药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构建与职业标准对接探索[J].轻工科技,2020,6(36):175-176.

[5]陈秀虎,谌俊,刘元江,等.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21):81-84.

药物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健康素养;健康饮食;慢性病人

我国拥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许多疾病是饮食不当所致,所以良好的饮食习惯对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有着积极的作用。[1]有研究报道[2],低健康素养在慢性病患者中非常常见。因此,改变慢性病患者的饮食认知程度对慢性病病人的病情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素养是指个人在进行与医疗卫生服务、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等相关的日常活动时,获取和运用这些健康信息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3]如何提高慢性病患者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能否在慢性病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良好的饮食管理,改变其不良饮食习惯,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一、健康素养研究现状

(一)研究结果

上世纪70年代,在一篇题为《将健康教育视为社会政策》的文章[4]中首次出现了“健康素养”一词。研究表明[5]人群健康状况可以用健康素养来预测,与社会经济、年龄等预测因子相比,健康素养这一预测因子更强。而健康素养的高低可以影响人群的健康状况,健康素养低的个体,无法运用正确的健康信息,不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而高健康素养的人群,会有意识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饮食,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从而提高群体的健康水平。

(二)研究工具

(1)国外研究工具。国外对于健康素养的研究处于领先水平,主要的研究工具[6]有:①成人医学素养快速评估(REALM),②成人功能性健康素养测试量表(TOFHLA),③医学成绩阅读测试量表(MART),④美国国家成人素养评价(NAAL),⑤健康活动素养量表(HALS)等。近年来,国外逐渐关注多学科交叉领域对于健康素养的研究,重视临床、预防医学的结合,这种转变使健康素养的研究更加全面。[7](2)国内研究工具。我国健康素养研究起步较晚,2008年原卫生部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08—2010年)》,2009年公布了《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另外,2014年6月1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二、慢性病人群健康素养管理水平

研究表明大多数的慢性病患者属于低健康素养者,他们与护理人员沟通时,不能正确描述自己的病情,看不懂医生的治疗处方,在配合治疗过程中卫生服务资源得不到正确利用,因此导致疾病治疗不理想。提高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素养可以使慢性病人群更合理地利用卫生服务资源,与护理人员沟通时更好地表述自己的病情,在治疗期间不随意停减用药量,并进行有效的饮食管理,以减少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慢性病人群的生活质量。慢性病患者是一种特殊的人群,他们长期受疾病的煎熬,其健康素养水平影响着慢性病患者病情的预后。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对一类病程长、病因复杂、且病情迁延不愈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21世纪,慢性病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卫生保健的方向因此也相应地从治愈调整到有效的管理。[10]有研究指出[11],低健康素养的病人在出院后门诊复查的次数要低于高健康素养的病人,低健康素养者在慢性病管理方面的依从性较差,而较差的依从性会导致疾病的控制不够理想,进而可能出现更差的健康结局。

三、饮食管理对慢性病人群的意义

(1)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健康饮食是维持生命与健康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健康的主题其中包括饮食营养,人们更重视如何健康饮食[12],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更迫切需要得到更多的饮食方面的指导,让自己的疾病不再仅仅依靠药物治疗。比如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选择适合他们的膳食结构[13],减少过多的含有脂肪、钠盐食物的摄入,可以延缓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因此,根据慢性病人群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健康饮食指导,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2)提高慢性病人群的生活质量。慢性病人群长期受疾病的困扰导致其生活质量低下,据科技人员研究,许多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与目前人们饮食品种单一有关[14],而这种现象在当下很常见。慢性病长期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加重其家庭负担,同时也给健康照护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15]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给予合理的健康饮食指导,对慢性病人群有着重要的意义。健康素养是公众作出健康决定、降低健康风险、提高生活质量的多维度技能[16],也是公众要理解和利用的健康信息。通过公共卫生角度对慢性病人群进行健康饮食的指导,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膳食[17],根据自身疾病的特点少食多餐,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对提高慢性病人群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药物调查报告范文6

医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没有感受到英语是人的一种语言能力,也没有认识到英语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所发挥的作用。在专业课程繁重的情况下,许多医学生甚至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因为大学英语四六级及格与否与毕业证相关,所以他们在学习中就把过四六级作为终极学习目标,自然很难获得英语能力上的提高。这也与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英语教育目标相背离,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效果。那么,医学生既面临着过四六级的硬性指标、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和社会对医护工作者更高人文素养的要求,又面对提高自身英语能力的期望,是否能够在大学英语教学上做一些改变,在英语教学和医学人文教育之间找到沟通的渠道?国内有学者提出把含有医学内容的英语文学作品引入英语课堂,能够加强医学院校人文学科建设,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在学校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探索利用大学英语课堂达到既提高医学生英语能力又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事半功倍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二、大学英语教育与医学人文融通教育

首先,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以听、说、读和写作为基本技能的。语言的表达有赖于语言的习得,而学生语言的习得最终途径是阅读。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对于一个人的理解、领悟和换位思考的能力有着重大意义。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阅读并不是单指阅读本身,而是借鉴英语专业阅读课的教学方式,包括辅助阅读的各种不同的英语训练活动。另一个方面,现代医学鼻祖希波格拉底说:“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联系,除开冰冷的数据和医生对疾病表征的主观判断,主要来自于相互之间的沟通。诊断过程中,病人要会描述,医生要擅长分析。但事实上,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这种情况对医护工作者的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要准确地诊断疾病,解决病人的问题,就要更有效地调动语言能力和病患进行更好的交流,并学会用这些理解能力调节自己,提高自身人文精神,为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作出努力。据以上分析得出,一方面,从医患沟通的角度可以看出语言能力对医学生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从大学英语教学的角度,阅读文学作品正好是语言能力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这就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有关医学的外国文学作品,把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生大学英语教育找到了一个可能的入口。

(一)有关医学的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有助英语学习

1.发挥医学生医学专业背景优势,降低英语阅读难度,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

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理解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学者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阐述了阅读者具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即使语言偏难,理解也能得到保证。对于医学生来说,外国医学小说选段的阅读是有一些难度的,但是这些材料有关于医学专业,他们完全可以发挥专业背景知识,对它们进行很好的吸收。同时,这些小说片段丰富了大学英语课堂内容,又因为涉及医学生熟悉的领域,对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也能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调动了医学生本身的专业知识服务于英语学习。

2.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突显英语语言交际功能

英语学习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有关医学的外国文学作品在英语教育中的阅读和应用(即大量单词、短语、语法的输入)可以对学生基本的英语技能的提升提供丰富的内容,为他们英语口语交际提供有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材料。同时,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输出练习。笔者借鉴国内学者有关英语输入和输出的研究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即口头输出和书面输出。口头上,定期组织有关所学内容的口语心得交流、病人日记朗读和配音大赛。书面上,对所学作品片段进行个人改写,或写读后感和学习汇报。这些基于阅读作品的不同形式的输出,可以为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书面表达提供一个平台,使得英语的语言交际功能真正突显出来。

3.营造医护工作情景,拓展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共情能力

首先,医生作家的作品和描述医生的作品涉及一定的医生工作情景,表达了医生的职业观念和人生态度。医学生容易在阅读中得到从医生视角看待医学事业的直接体验,这对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志向起着间接导向作用。不仅如此,其中某些作品的选读,还可以增加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例如医生作家柯南.道尔的作品《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选段的阅读和赏析,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化学知识和古老病症的描述对扩展医学生专业知识面有所帮助,而且推理情节本身带有逻辑性,对学生思考角度的转换也具有启发意义。如果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成为一种能力,将对医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和职业生涯中对病症的分析诊断能力产生很大的裨益,并且对增进医患沟通和提高医学人文精神也具有现实意义。其次,选择那些讨论疾病、衰老、精神、健康、死亡和等待死亡的命题的作品,就是为了要医学生间接地经历苦难和死亡。

如阿瑟.克莱曼在《疾痛的故事》开篇将疾病、疾痛分开,并提到医生的世界是观察、记录,病人的世界是体验、描述。阅读有关病患经历的小说能为医学生从患者角度体验疾痛本身提供了情景。例如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夜色温柔》是作家在自己身患重病,又守在患病妻子的病床前写下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他身体、心理病痛的再现。阅读这类的作品可以让医学生间接体验病痛,感悟病人患病时的理解需求和情感变化,帮助他们从医护工作者的世界迈入病人的世界,对疾痛抱有更深的同情,对减轻病人痛苦提供更大的帮助。最后,描写医院工作人际关系的作品,例如阿瑟.黑利的《最后诊断》则为身在学校象牙塔内的学生提供了医护工作者自身生活状态和理想追求的现实模板。因此,这些有关医学的文学作品恰好弥补了医学生对真正医护工作的复杂性了解不多的缺陷,让他们在其中阅读到医学人物的百态人生,帮他们在毕业前积累更多处理医患关系的经验,使他们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从而对医学事业抱有更大的热情。总的来说,这些有关医学的外国文学作品在大学英语中的学习借助英语语言承载医学人文素材的方式,实现了英语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医学生既可以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习得语言,又可以徜徉于文学作品中,得到医者人文情怀的自我洗礼。

(二)面临的问题

显然,这种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对丰富英语课堂内容,提高医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有一定帮助,在医生人文素养层面上对改善医患关系也有一定实际意义,但这一教学模式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大学英语教学的应试考察来讲,大学英语四六级还是一个硬性指标,课程内容和大学英语学习阶段所要达到的基本技能水平相适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对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实际的应用。医学生们是否喜欢把医学人文思想融入英语教学、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普遍的英语水平能否和这种教学方式很和谐的配合,都需要实践检验。

3.中外语言的理解偏差。众所周知,两门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理解的偏差。医学生是否能够得到原汁原味的外文阅读理解感受,并让这些作品从语言外壳上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基本技能,从语言内容和文学内涵上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和医患沟通能力,这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投入度和学习悟性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要求。

三、结束语

药物调查报告范文7

关键词:生物课程;校园文化;建设;作用;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与成长的动力之一。并且在提高校园品味,塑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竞争力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十几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以及学校管理中,发现生物课程因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功能,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现通过以下几方面谈谈生物学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作用。

一、优化校园环境,为教学提供资源

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如诗如画的校园景色,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美观的教室布置等都能使校园呈现优美、整洁、典雅、向上的育人意境。学生通过校园植树种草等绿化活动,可以学习常见植物的种类及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同时,为校园绿化而种植的花草树木还可以成为独特的教学资源。例如,七年级课本里就有关于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的活动,高中教材中也有对校园生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内容,学生通过利用这些资源,一方面可以学到进行生物调查的方法,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对校园生物的分布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调查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对校园生物的改进和完善建议,从而使校园生物资源更加丰富。

二、实验室教学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实验室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除了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外,也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作为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和有机组成部分,生物实验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其他学科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探究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熟悉和了解了身边的生物,同时更加热爱生命。进行科学探究不仅为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注入了活力,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实验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乐于实践,最终收获成功。可见,生物实验室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师生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开发校本课程,充实教学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利用当地资源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丰富,使教学内容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与社会接轨,这样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校本课程可选择相关内容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与正常性心理和性卫生、ABO血型鉴定、中学生营养与健康、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等。这些知识都与学生生活及生长发育息息相关,都是学生渴望知道的,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此外也可以选择生物科技前沿的典型事例,以此来拓展和补充课本的内容,加强学生对课本中相关原理及应用的理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眼界。如花药、花粉的构造与传粉受精、无子果实、基因工程与药物生产、单倍体育种、试管婴儿与生殖医学等内容拓展,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又起到了知识迁移的作用。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和整体发展,还有力地加强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一)是生物知识普及的有效途径

生物教师可组织学生为校园植物挂牌,介绍它们的生物名称、科属等基本知识,促进全校师生认识常见的树木花草,同时也可以对来校园的家长、社会人员进行生物知识的普及,让每一位进入校园的人员都在欣赏美景享受绿色的同时增长知识,并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其深深地感到有责任爱护这些植物,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并且为丰富全校学生生活中的生物知识,生物组教师还可以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生活中的生物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并能用生物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

(二)组建社团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生物课内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对生物兴趣的发展需要,因此,拓展一些课外资源,组建一些社团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尝试制作了酸奶、泡菜、叶脉书签、种子拼图,并进行了米酒发酵、植物的扦插和嫁接等实验,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对生物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此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提高探究能力

生物学科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利用身边有利的资源进行相关生物问题的探究,比如关于传染病和免疫,学生可对周围常见传染病进行调查,并研究引发传染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并在校内进行展示。但是普通初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弱,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尝试让他们先对生活中常见的生物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比如“吸烟是如何损坏健康的?”“我离糖尿病还有多远”,这样一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探究欲望,并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能力有所锻炼和提高。

(四)增强环保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药物调查报告范文8

关键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门诊药房;拆零给药;药学服务;药事管理

《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于2017年4月8日起全面实施,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政府、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成立的公立医疗机构,以及解放军、武警部队共3600多家医疗机构正式取消药品加成,实现药品零差价销售,旨在告别“以药养医”,降低患者就医时的药品费用负担,控制药品的正常消耗,促进药品的合理使用。我院自2015年3月16日以来,一直实行门诊药房部分药品拆零给药。药品拆零是指拆除药品的原有包装,以板、片、粒等代替整盒作为最小发放单位发放给患者,以实现精准化用药。本研究中回顾性调查了2019年我院的门诊拆零处方92406张,探讨了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简称新医改)形势下门诊药房实行拆零给药模式的优势,以及对提升药学服务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调取我院医院信息系统(HIS)2019年1月至12月的门诊处方信息,包括处方编号、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用药疗程、药品单价、是否为拆零品项、患者付费方式等。

1.2门诊药房口服拆零药品目录制订原则

拆零给药的前提是要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并适度、适当地进行拆零。我院药学部门在制订拆零药品目录时,根据药品的包装及保存条件,门诊就诊疾病种类,北京市医保政策相关规定,特殊药品管理规定等进行制订,遵循以下原则[1-2]:1)拆零时能保留药品的原包装,且湿度、光线等不影响药品的质量;2)将药品原包装量与常用日剂量×门诊处方开具天数得到的数量相比较,若常用日剂量×门诊处方开具天数不是药品原包装量的整数倍,即为拆零药品;3)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确定为拆零药品。根据我院实际临床用药需求等不断调整与完善,我院门诊药房现阶段的口服药品共有475品项,其中拆零口服药品75品项。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软件统计总处方数量、拆零处方数量、节约药品片/粒数及药品费用。拆零处方量/总处方量作为拆零处方所占比例,按药品原有包装量给药与实行拆零给药差值作为节约药品粒/片数,以节约药品粒/片数×单粒/片药品价格作为节约药品费用。

2结果

我院2019年全年门诊药房拆零给药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3.1拆零给药模式对药学服务的影响

对控制药品费用的影响:门诊药房2019年全年实行拆零给药模式,共节约药品费用约217.71万元,其中医保患者节约总费用占73.13%(159.21/271.71)。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医疗需求的增加及医保制度覆盖面的扩大,医疗保险的支出金额不断增长,导致医疗保险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合理控制医疗保险支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3-4]。通过门诊药房实行拆零给药模式,能为医保控费提供参考,让医保政策发挥最大的价值,惠及病患。此外,通过拆零给药能较大程度地减轻自费患者的就医压力,增加低收入患者的就诊概率,及时获得诊疗机会。对患者用药安全的影响:精神药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根据依赖性程度的不同,又分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5]。研究发现,精神药品还可导致睡眠障碍,以及跌倒和昏厥,老年人群发生尤为显著[6-7]。第二类精神药品由于临床使用人数较多,患者病情较复杂,相较于第一类精神药品,对第二类精神药品的管制相对较弱,故存在患者私自加大剂量或长期服用的现象[8]。当药品原有包装与临床使用需求量不一致时,通过拆零给药能严格控制药品发放量,减少患者不遵医嘱、自行长期服用第二类精神药品的现象,从而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药品导致的危险事件发生。以我院门诊药房使用量较多的艾司唑仑片为例,2019年全年拆零给药处方量达7327张。对医疗资源的影响:我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大国,近1/2人口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各大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PPI)类/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铋剂中的3种或4种药物联合使用[9-11],而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相同治疗疗程下,三联或四联中的部分药品因初始包装量不同,造成药品浪费现象。通过拆零给药模式,能以实际需求量发放药品,有效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以铋剂为例,我院2019年全年通过拆零给药共计节约枸橼酸铋钾51620粒。此外,通过拆零给药模式能减少剩余、过期药品因随意丢弃、处理不当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威胁。对合理用药的影响:抗菌药物因其独特的临床价值,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抗菌药物使用大国,同时也是抗菌药物滥用较严重的国家之一[12]。其中一个原因是,民众认为抗菌药物是万能药,常有家庭备药且不通过细菌学检查自行服用抗菌药物的现象[13-14],增加了敏感菌的耐药率,提高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难度。据2012年9月1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公众安全用药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约25.0%的家庭常备抗菌药物,23.9%的人感冒后使用抗菌药物。通过拆零给药,按医师实际开具的用法用量和用药疗程给药,可减少家庭备药,提醒患者及时复诊,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或停用抗菌药物,可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2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门诊药房实行拆零给药模式,相较于传统给药模式,在药品管理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与改善。拆零药品的效期管理:药品在拆零过程中可能会增加不同批次药品混杂的风险,影响遵循“先产先出,近期先出”的原则,及增加识别药品有效期的困难等问题。通过设置拆零药品效期记录卡,每次进行药品拆零时需登记拆零药品的生产批号及有效期,遵循少量多次的拆零原则,且同一药品面临不同批号或效期时,需使用完前一批号药品后再拆零下一批号药品,且药师定期进行效期核查,增加拆零药品效期的安全管理[15-16]。拆零药品的贮存条件:拆零药品对于贮存条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应严格按药品说明书中注明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线等条件贮存,才可以保证拆零药品的质量[17]。拆零药品的污染:药品在拆零过程中可能会增加污染风险。因此,实施拆零的操作台、操作人员、拆零工具等都应符合卫生安全规定,且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卫生安全培训,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拆零过程中的药品污染[18-19]。拆零药品的患者用药指导:拆零给药无法做到向每位使用拆零药品的患者提供说明书原件。为每位患者提供印有具体药品名称、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保存条件的药袋,可提醒患者正确服用和保存药品,避免拆零药品的丢失;同时,窗口药师会在发药的同时提醒患者注意拆零药品;此外,为使用特殊药品的患者提供用药单张及设立咨询药师,以指导患者正确使用[20-21]。药师工作量影响及专业要求:拆零给药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药师的工作量。根据实际作业需要,提前做好药品拆零等准备工作,以提高现场工作效率。此外,定期对拆零药品进行盘点,对药学人员开展裸片识别、核对、发药、卫生管理等培训[22],可提升药师的专业能力,确保药品的安全供应。

3.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