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范例6篇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1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分析

通常情况下在药物的说明书注意事项中都会有不良反应一项,在用药期间如果出现不良反应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药物的不良反应一直都有出现,但是在近些年,随着许多新药不断上市以及各种合并用药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现象逐渐增多,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影响[1]。文章对我院2011年5月~2013年6月间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探究,分析了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以及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6月间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其中男性98例,女性102例,患者年龄在2~81岁,平均年龄为44.7岁。

1.2方法 对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用药方式和药物种类等方面,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记录。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中的所有数据都是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结果均采用(x±s)表示,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以及x2检验处理,数据差异P

2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在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不良反应的类型以"一般的"(62.0%)为主,还包括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严重的以及新的严重不良反应等几种情况,见表1。

3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

在200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99例(49.5%)患者为皮肤以及器官附件损害,临床症状表现为瘙痒、潮红、皮疹等;此外患者还出现全身性损害以及呼吸、消化、神经系统的损害,见表2。

4讨论

人们的生活以及保健离不开各类药物,因此用药安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近些年来由于新种类药物的不断上市以及群体用药频度等不断增加,在医疗中药物不良反应的频率逐渐上升,威胁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2]。文章通过对我院2011年5月~2013年6月间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探究,分析了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症状、影响原因和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与用药途径以及药物的种类相关,用药途径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在本次研究中静脉滴注的用药方式是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3],在200例患者中有170例(85.0%),此外在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患者的不良反应类型以一般和新的一般居多,出现相对严重的情况较少。在本次研究中共有7类药物引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抗感染药物位居第一(63.5%),因此在临床用药中,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抗感染类药物的使用方式、剂量以及适用人群,药物不良反应会对患者皮肤、器官以及各个身体机能系统造成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患者对药物的过敏史,以及药物的用法用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现象的出现[4];此外,在对患者进行多种药物治疗时,要了解不同药物种类之间的作用效果,并且要叮嘱患者在用药期间饮食方面的注意,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现象。

参考文献:

[1]龙丽萍,周于禄,阳国平.309例老年人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9,6(1):26-30.

[2]曹媛.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8):146-147.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2

1临床资料

收集200401/200712完整记载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报告15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这些不良反应涉及的患者,用药情况,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 药物引起不良反应156(男80,女76)例,男∶女=1.05∶1,年龄0.5~78岁. 各年龄段ADR发生分布为,≤20岁36例(23.1%),21~30岁18例(11.5%),31~49岁40例(25.6%),≥50岁62例(39.7%). 根据中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标准,评为肯定0例,很可能80例,可能76例,可疑0例,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标准中,评为“肯定”的标准必须是“再次使用可疑药品后再次出现同样反应”,而在临床上一旦怀疑发生了ADR,医生往往不会再次选用该药. 所以“很可能”较多. 在156例中ADR程度分级中,重度6例(3.8%),中度8例(5.1%),轻度136例(87.2%). 多数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对症治疗,156例ADR经对症治疗122例,未行特殊处理34例. 结果痊愈144例(98.7%),好转2例(1.3%),死亡0例,治愈好转率100%,其中致病程延长24例(15.4%),加重6例(3.8%),导致住院10例(6.4%). 不良反应涉及药物53种,单一用药60例(38.5%),合并用药96例(61.5%).

2讨论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和不断的深化,ADR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已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 我们研究表明,抗感染药引起ADR居首位(86例,49.4%),这与既往报道一致[1]. 这与抗感染药种类多、使用范围广有关,抗感染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皮疹、药物热多见有关. 因此,临床应用抗感染药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必要的治疗,避免产生严重后果[2-4]. 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血中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肝肾清除药物的能力降低,导致药物消除延迟,血药浓度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 老年人用药要慎重,应根据肾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和时间间隔,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ADR最常见的是皮肤损害,其次为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药物过敏一般与药物化学结构和用药者的特异质有关,医生在给患者选药时,一定要仔细询问过敏史,在使用易致敏药物时要向患者加以提示[3-4]. 切忌对已知过敏者再次使用原致敏药物或其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杨翠英,孙建生. 北京市密云县医院32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首都医药,2006,13(2):27-28.

[2] 孙定人. 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和机理[R].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1:23.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3

1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2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2.3肝脏毒性[7]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4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5免疫系统的毒性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6胃肠道毒性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7心脏毒性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5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5.1与心血管药物合用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5.2与抗凝药合用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5.3与茶碱类药物合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5.4与降糖药合用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5.5与利尿剂合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5.6与其他药物合用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4

便秘这是阿片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可能会伴随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的整个过程,不会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而改善或消失。因此,在服药之初就应该详细询问患者的排便情况。如果患者平素容易便秘或大便干结,则应在服用第一粒阿片药物的同时即给予缓泻剂。常用的中药缓泻剂有麻仁丸、大黄苏打片、苁蓉通便胶囊、番泻叶、芦荟胶囊等。便秘严重患者可考虑使用酚酞片、硫酸镁、乳果糖、石蜡油、开塞露以及灌肠等。治疗过程中还需不断注意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以便及早调整用药。同时,家人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多进食高膳食纤维食物,或者每日晨起服用1~2汤勺蜂蜜,对缓解便秘亦有帮助。

恶心、呕吐多数发生在用药初期,一般在服药一周左右后机体可对阿片类药物产生耐受,恶心呕吐症状能够逐渐减轻直至缓解。为了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可以在处方阿片类药物的同时给予预防性止呕药物,如胃复安等。恶心症状轻者可饮生姜红茶水止呕,或用生姜、陈皮、木香、半夏等中药调理,还可以采用针灸的方法止呕。若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症状,进食即吐,则应求助于医生给予中枢性止吐药,如恩丹西酮、格拉司琼等,或者考虑改用其他阿片类药物治疗。

嗜睡和过度镇静多出现在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中。因此,在第一次使用阿片类药物过程中家属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嗜睡的症状大多可随着服药的持续进行而逐渐消失。有些原因可能在于治疗前癌痛剧烈影响患者睡眠,而经过有效止痛治疗后大大改善了睡眠,因而在用药后睡眠时间明显延长。另有部分患者可能是因为初次给予的药物剂量大于实际需要量所致。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与肿瘤脑转移、合并使用安眠药有关。如果是由于阿片药物剂量过大引起,应减少治疗剂量,还可让患者喝一些茶、咖啡等。含服中药人参、西洋参亦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5

随着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新药源源不断问世,同时药源性疾病也相继增加。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伴随预期治疗效果而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了国内外临床学家和药物学家的高度重视。作为药剂人员应全面系统地掌握合理用药,配合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用药方案,按临床用药规律制定协定处方,观察药物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对防止药源性疾病无疑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逐年增多,已引起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浅谈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抗菌药物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运用

我国是世界上抗菌药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在我国的城乡都十分严重。抗菌药相对其他药品,用量最多,使用面最广,滥用最严重。有资料表明中国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为60%~80%,其中使用广谱抗菌药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的抗菌药占58%。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1]。抗菌药物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临床上有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数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无效引起的。ADR以抗菌药物位居首位。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 药品因素 ①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的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的作用,当用于防止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②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③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④药物的剂量:药物的剂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⑤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①性别:药物性皮炎男女比例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②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2];③个体差异:不同人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④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的作用,易引发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 ①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②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③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3];④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3 怎样做到合理用药

3.1 能够不使用药物治疗时,尽可能不使用药物,“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包括中药)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

3.2 在使用药物时,特别是处方药,应主动向医生或药师进行用药咨询,因每个人的体质差异,年龄、性别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对药物的使用剂量、方法也有所差异,切勿凭个人感觉随意使用药物。

3.3 能够用口服药物治疗时,最好不使用注射剂,以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4 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止用药及就诊。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证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论。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 考 文 献

[1]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6

中图分类号:R9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95-02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本文对本院2006~2009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77例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间,门诊及病房收集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77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将不良反应强度分级:重度:致命或有生命威胁,需立即停药或紧急处理;中度:被迫撤药作特殊处理,对康复已产生直接影响;轻度:无须特殊处理,对康复无特殊影响。

2 病例分析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及ADR发生率 7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男37例(48.10%),女40例(51.90%),男女发生ADR的比例约为1∶1.08。各年龄组的ADR发生率不同,其年龄分布为0~6岁16例(20.78%),7~15岁4例(5.19%),17~65岁44例(57.11%),>65岁13例(16.89%)。

2.2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 77例不良反应中,单一用药41例(53.25%),联合用药36例(46.75%),联合用药可增加ADR的发生率。引起ADR的药物共计48个抗菌药物品种,其中中药制剂20种,其余均为西药制剂;口服药品9种。经分析表明,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占首位,[48例(62.34%)],其次为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20例(25.97%)]。

2.3 不良反应分类及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较多,以皮肤系统的各种皮疹最多,病例45例,占58.44%,提示皮疹是临床最常见的ADR;消化系统病例12例,占15.58%,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神经系统3例,占3.90%,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烦躁等;心脑血管系统4例,占5.20%,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血压上升,浮肿等;全身性损害严重不良反应4例,占总数的5.2%。其中过敏性休克3例,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甚至消失,意识散失;晕厥1例,表现为意识散失;经治疗全部恢复正常;内分泌系统3例,占3.90%,临床表现为低血糖引起心悸,乏力,出汗;热源样反应4例占5.20%,临床表现为寒颤,发热,发抖;肾损害1例,表现为蛋白尿;视力损害1例,表现为视力模糊。结果见表1。

2.4 中药注射剂涉及的主要品种 细辛脑针4例;炎琥宁针4例;清开灵针3例;茵栀黄针2例;冠心宁针2例;红花针2例;参芎针2例;银杏达莫针2例;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热源样反应等。

3 讨论

本组不良反应报告中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占首位 主要是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大量应用,使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多。头孢噻肟钠针反应7例,有6例的用量是6 g,1天1次,其中包括1例过敏性休克的严重不良反应,出现了突然晕倒,血压丧失,说明了临床在使用该药物时剂量过大容易引起不良反应,该药静脉注射的半衰期为0.84~1.25 h,常用剂量为1日2~6 g,分2~3次给药[2],1次给药6 g剂量过大,存在一定不合理性,应分2~3次给药;洛美沙星针引起低血糖样反应3例,表现为手脚发软,冒汗,心慌,无力,喝糖水后症状缓解,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血糖异常应加强监测;阿昔洛韦针引起肾功能损害1例,用量是0.75 g 1天1次,表现为蛋白尿(++),提示临床医生在使用此药物时应给予合适的剂量缓慢输注,与有关报道相符[3]。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和滥用,一方面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另一方面也增加了ADR和药害事件的发生[4]。所以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从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来看,以皮肤过敏反应最多 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二是药疹是变态反应所致,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其抗原性较强,最易引起该类反应。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治疗症状即消失。

本次调查中,联合用药占46.75%。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产生协同作用,也可能产生拮抗作用,甚至引发ADR,对患者造成损害。临床联合用药现象比较普遍,但潜伏巨大安全隐患。ADR的发生率常随着联合用药种类的增加而增高,当联合用药超过4种时,ADR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5],提醒临床医师给患者开处方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由于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其所含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作为过敏原导致过敏反应发生[6],药理作用广泛、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指标不够完善等原因,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较为普遍。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用量,还应注意配伍禁忌、滴注速度、避光情况等。

对77例ADR的用药途径进行分析,静脉滴注用药68例,占88.31%,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途径,说明静脉用药比非静脉用药更易引发ADR,但也有可能静脉用药是在医院内进行,便于医务人员观察。应加强注射剂的使用管理,能口服用药的尽量不要注射用药,能肌肉注射的尽量不要静脉滴注。

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病例13例,占16.89%,老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的退化,药物代谢速度慢、血中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加之高血压心脏病、感染等疾病的长期用药,此年龄段ADR发生率明显增高,所以对老年患者用药应加强监测,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思海.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缺陷多[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2):30~31.

[2]张象麟,张培培,赖琪,等,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05~106.

[3]孙定人,齐平,靳颖华.药物不良反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0.

[4]曹文庄,张晓丹.从药品注册的实践谈合理使用抗菌药的重要意义[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11):801~803.

[5]毛叶萌,刘建安,葛秀琴.上海大华门急诊药物不良反应[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4,4(2):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