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医学生素质教育

少数民族医学生素质教育

1、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医学科学的微观化、综合化、多元化发展,人们对于医学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医学人才应当医德高尚、知识基础扎实、医术精湛、服务优良、适应性强、富有竞争力和创新性。因此,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至少包括3个方面: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下,一部分医务人员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见利忘义的现象,尤其是当前国内医疗费用上涨、医患关系恶化、医患纠纷增多、医护人员不负责任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医学生很难对医疗行业的问题形成正确的理解,难免会对自身的职业价值感到困惑与迷茫。因此,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医风,帮助其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观念,担负起救死扶伤、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大职责就显得特别迫切和重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渊博的学识是作为一名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基本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地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开展科研活动等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这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中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和谐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医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的基础,也是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承担医疗行业风险,经受失败的考验,与痛苦和疾病作斗争的必要准备。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及心理素质,以实现培养适应社会的新型高级医学人才的目标。

2、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

2.1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2.1.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递进式五年“不断线”的教育模式,研究与民族医学院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基础知识、专业特点及学校地域特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把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2.1.2对大学新生进行医学伦理学的教学

通过加强医学伦理学课程建设,选择有效、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把考核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2.1.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无形、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才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最具有渗透力、最具有特色、最具不可逆性。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校园内无处不在的文化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地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坚持以“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及“大医精诚”校训激励和教育学生,要求全校医学生努力成为精于医术、诚于品德,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把做人与做事完美结合的“人间大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感染、塑造、鼓舞着医学生,激励着他们奋发向上,这种人文影响会逐渐根植于医学生心中,内化为他们的价值、理想和信念,使其能牢记“精于医术,诚于品德”,向“人间大医”的奋斗目标迈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使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1.4以医院为平台的医德医风实践教育

医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医院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和发展。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医疗过程中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矛盾日益增加,不断挑战着传统的医德教育理念。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医德医风实践教育,请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现身说法,组织观看有关医德医风建设的宣传图片和医德教育专题影片,开展医德医风学习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深刻启发,亲身感受医生肩上的重大责任,塑造他们“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献身、文明行医”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

2.2医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等手段以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探索性实验教学等手段,将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思考。这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及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于参与意识强烈、科研素质较高的学生,我们将其吸收到导师科研组。导师科研组的学习和工作均在双休日或假期进行,同时制订一套完整的教学和时间安排表。学习内容主要有:科研思路与科研方法、医学科研资料的查阅和收集、医学实验设计、科研项目申请和填报、科研立项开题报告、科研结果数据的处理、统计软件包在医学统计中的应用、医学科研论文写作等。学习方法采用讲座及自学的形式,使学生在导师制的学习中获得医学科研知识和科研技能。在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后,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根据查阅资料获得的信息,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按科研要求填写《右江民族医学院普高生科研立项申请书》,并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答辩通过后上报,学院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科研立项经学院审批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着手开展科研工作。科研工作结束后,学生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和统计学处理,最后按格式要求书写论文。经导师审核、学生反复修改后,由导师推荐,向公开刊物投稿。通过查阅文献、科研设计、开题报告、现场调查、数据处理及论文写作等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性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同时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亲身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树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最终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有多篇学生论文公开发表。

2.3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学校思想政治部门的一个难题,要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要维护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通过以下两种方法维护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1)团体心理健康的维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咨询;各班级选出心理委员以起到先期预警的作用;将每年的5月25日之后的一周设为心理健康活动周,开展各种与心理维护相关的活动,开通“心理热线”,努力使心理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建立由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学生心理委员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维护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危机,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采用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对医学生进行心理测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选定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定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建立个体心理健康档案,对筛查出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由于我校绝大多数学生(81.3%)来自广西较为贫困的农村地区,他们不仅承受着经济困难的压力,还会产生由贫困所导致的自卑等心理问题。此外,长期生活在农村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中,面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往往会产生困惑、迷茫的心理,内心常处于一种渴望理解而又自我封闭的矛盾状态。现实交往受挫、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促使其对自己的交往能力做出否定的评价,从而引发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孤僻等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学会适应社会、增强自我 调节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许建国 单位: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