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范例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及其对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分析目前在对军校学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方法分析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探讨心理弹性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效果,并分析心理弹性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如何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进行使用,探讨心理弹性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意义。结果影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因素较多,面临危险或是遭受重大压力以及良好的适应压力事件均为主要因素,在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使用心理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结论在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弹性可以得到较好的使用,让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展开,并保证到军校学员在学习训练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对其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军校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学府,对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军校和地方大学在管理制度上实际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从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要较快的适应军校的环境,对其心理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目前对军人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军校学员的行为规范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在有限时间之内要实现从普通群众高中生转化成为军校大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的高强度训练,因此这就对军校新生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较多的研究显示,在目前军校教育,即军事训练+专业学习的教育模式之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够及时的适应,这就形成了一些军校的开学时期出现的新生退学现象。同时军校新生个人主观方面的心理问题也是导致军校新生教育无法较好进行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军校学员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相当重要。针对目前军校新生在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心理弹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心理弹性,能够为军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较多的参考资料。

一、心理弹性的概念以及研究现状

1、心理弹性的概念

心理弹性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学者认为,心理弹性就是在受到严重威胁之下也能够产生使用较好或是发展顺利等结果的一种现象,这也是心理弹性的结果性概念。在过程性的概念上,心理弹性表示一系列的能力以及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导致个体在受到了较大危险或是压力后,能够迅速的恢复成功应对的一个过程。在心理弹性的能力性的概念上,是个体所有的一种主要特征,也是一种品质角度的定义。有学者对能力性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指的就是个体在受到压力时能够保持自身适应性行为的一种重要能力。能力性定义、过程性定义以及结果性定义虽然并不相同,但都会强调心理弹性主要是在个体受到了危险以及压力后,自身产生积极的应对能力[3]。同时这种能力也能够帮助个体更加轻松的面对困境以及挫折,积极的去适应社会以及主动发展。

2、心理弹性在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研究现状

虽然目前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同时军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目前较多的军校对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没有一个成系统的并且完整的体系。同时在军校中,很少有任何的专业性心理健康教师对学院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仅是通过团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这种心理教育模式显得非常单一,极易流于形式化以及表面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及时有效的解决。基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心理弹性的应用在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使用。通过使用心理弹性的教育,能够帮助军校学员在进入到军校的初期,在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后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应对能力,学生也可以更加轻松的面对在初入军校时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以及身体压力,这对军校学员及时的调整心态并较快的适应军校环境均有着重要意义。

二、心理弹性在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使用方法

1、关注基层环境的支持

在军校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最普遍的就是基层环境。因此通过以环境支持为主的健康教育,开始成为了军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实施手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明显改善军校学员的生活环境,并能够较好的修复军校学员的心理状态。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军校学员遇到了训练困难或是学习困难,这些困难均会导致军校学员受到较大的心理问题[5]。通过对其实施环境支持,可以为军校学员带去强大的心灵力量,明显的提升军校学员的自信心,帮助军校学员对于生活中的困难有着巨大的信心,并主动寻求帮助将这些困难解决。而通过基层环境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军校学员也能够主动的关注心理弹性的好处,并学着自我使用心理弹性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2、关注对军校学员的心理培养

通过研究显示,目前军校新生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取渠道上,仅仅是中学时期的生物教育以及健康教育。这些心理知识片面、业余,无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可以从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解决军校新生的心理问题[6]。首先可以加强团体辅导的专项性,使用青少年心理弹性评定问卷以及青少年发展与心理弹性问卷等专业性的调查量表,对目前的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类,并针对每组大学生自身的视觉心理特点,对其建立起有针对性的训练措施,在此过程中可以将我军目前的教育模式和心理弹性理论进行融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尤其要注意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技能以及技巧的培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多媒体应用以及情境创设等方式实施教育和培养,这种手段也能够明显的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加强学员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

随着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目前我国军队对于军校学员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当代军人的素养更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正是在这种前提之下,各种挫折以及困境就要求基层的指挥员以及后勤人员需要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军政素养,对于军校学员尤其如此。对此,军校学员需要自己树立起一种积极的应对心态,增加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以及训练过程中的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尽量的降低危险性因素对学员自身的影响。尤其是可以使用自我暗示等手段,适当的夸大保护性因素的相关作用,在心理上取得较好的保护效果,保证到心理弹性在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使用。

三、展望

心理弹性是目前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主要手段,通过使用心理弹性的方式,能够明显的改善个体在遇到困难后的心理状态,帮助解决问题。对于军校学员而言,在初入军校时,巨大的身心压力会对学员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在此时通过心理弹性的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军校学员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在军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作者:周习文 单位:昆明消防指挥学校

参考文献:

[1]彭李,陈珑,孟涛等.军校新训学员的训练疲劳与其心理弹性、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18):1989-1991.

[2]石磊,李敏,陈珑等.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及其对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11):1024-1026.

[3]陈珑,彭李,孟涛等.军校大学新生体能训练成绩与其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关系[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4,32(6):531-532.

[4]王芙蓉,吴慧,陈欢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基于与地方高校经验的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4):120-124.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却存在着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德育课和心理学课相混淆、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效果较差,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设计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就要力求教学目标融入生活化的理念与方法;课程形式强调体验,创设生活化课堂;课程内容要立足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寻找切入点;课程引导保持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有的中立。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生活;课程;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

自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后,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已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干预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和基本途径。[1]且以班级心理辅导为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2]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结合新课改的理念,为了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近年来,已有不少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表现在忽视学生实际问题,课程设计不科学、不系统,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在当前的形势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原则,怎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细致的探索。如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特别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者们的强烈愿望。[3]

2.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征

(1)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德育课。

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社会的要求和思想品德教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思想品质,以及遵纪守法的意识及文明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基于个体的“人”的自我完善,这里的人是不受时代、国家和种族限制的纯粹意义上的主体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体验和感悟。两种课程在理论依据、内容、任务、工作原则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2)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心理学课。

有的学校尽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却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一般的心理学课程等同起来,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4]心理学课是以讲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为主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心理学课,因此不是空泛地讲授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而是要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规律解决学生实际面临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立足学生实际。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最高境界是能“顶天立地”———既有理论,又能结合实际,帮助学生运用理论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容易忽略实践,授课时脱离学生具体实际,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容易导致学生遇到现实的心理问题时,依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

(4)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现实情境的创设。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在生活的历练中成长,要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上获得真知、激发思考,就应该创设生活情境。情境的重要性就如同:“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和道理也需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视频呈现、角色扮演、场景渲染与主题游戏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

(5)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保持价值中立。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是价值灌输,而是经由活动和特定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讨论、合作、思考、体验,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和理念传递给学生,重在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成长,教师在其中是引导者。

3.基于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问题和困惑来源于生活,也应在生活情境中解决,无论学生的自我体验、还是教师立足学生实际问题,创设具体情境,保持价值中立,都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实践。因此,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有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探索,本文提出应设计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适应学生的多元化、复杂化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非单纯的体验式教学,而是从课程目标、课程形式、课程内容甚至是引导形式上都应贯穿生活化的理念,体现生活化的特征。

二、基于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征,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是全方位的生活化,它包括了课程目标的生活化、课程形式的生活化、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以及引导形式的生活化。

1.课程目标:融入生活化的理念和方法

课程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灵魂,在设计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初,就要去思考,本堂课要传递给学生一个怎样的理念,或者要教会学生一种怎样的方法。如果抛弃了理念和方法,就容易陷入心理学课的误区中,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失去方向,缺少“灵魂”。而此处的“灵魂”就是我们传递给学生的理念和希望教会学生的方法,有了灵魂才能变心理学课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学理论中有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如思维定势、情绪ABC、合理归因等。将心理学理论转换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益素材需要立足生活进行思考和升华,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例如,一节以高二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思维定势”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数教师会从阐述“思维定势”这一心理学概念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告诉学生何谓“思维定势”,这些活动包括心理学上经典的量水问题、“穿越A4”的剪纸游戏等。这一设计看似生动有趣,但仔细一想,这节课并没有一个生活化的理念或方法,没有立足学生实际,只是流于活动形式。要生活化“思维定势”这一主题,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如何破除生活中的思维定势,而非心理学概念的“思维定势”。教师可以借用心理学中的“思维定势”来引入主题,重点放在如何破除生活中的思维定势。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将思维定势比做一个框框,如果人在框里,他是思维的囚徒,但更是生活的囚徒(“囚”字即“人”在“框”中)。如果跳出生活中的思维定势,就破“框”(思维定势)成“人”(更完善的人)。如此一来,立意高远而生活化。又如,一节以高一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催眠”为内容的心理课,多数教师会着重讲解催眠的知识,如催眠是什么?催眠能做什么?催眠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一设计或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不是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将催眠这一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要传递一个有关催眠的理念以及教会学生运用催眠的方法,这也是上好本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难点。如何将催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呢?我们可以先去思考:催眠的本质是心理暗示,催眠又可以分为狭义的催眠和广义的催眠,狭义的催眠是指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技术,而广义的催眠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进一步说,广义的催眠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有益影响体现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上。从狭义催眠导入,立足生活,着眼于教会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学课就变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

2.课程形式:强调体验,创设生活化课堂

知识要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才能充分显示出知识的活力。就如同我们学习物理而没有具体的情境让我们去理解物理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是僵化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学的知识也是如此。一部分心理教师将心理课堂变成活动的拼凑而忽略了创设情境。简单的拼凑活动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多元化、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也越来越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教师的讲授灌输,再好的心理健康理念也无法被学生接受和运用。对个体心理来讲,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也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5]因此,设计活动时应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活动形式应贴近生活,强调体验。角色扮演、团体活动、辩论、象征游戏等都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将这些形式生活化后呈现出来,让学生的视角得以生活化,从体验中获得启迪。如能创造性地思考,善于运用这些形式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课程内容:立足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目标和形式固然重要,但课程内容仍需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生活化。生活化的内容就要选取贴近学生心理生活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来组织教学材料,探索学生的实际需求,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切入点,真正做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深刻的心理体验。如经了解,某高中体育班的学生对自己的身高、体型等劣势感到自卑,对学习失去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计关于提升自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又如某小学的男女生关系紧张,矛盾较多,可以设计能够使男女生换位思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具体课例如下。学情分析:在学校的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男生和女生的相互排挤和相互不接纳引发诸多矛盾。本课主要通过心理画像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差异性思考。教学目标:本课以五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差异•融合”为题,主要解决五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男女生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问题,让学生能从自己的视角和他人的视角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并促进差异的融合。教学过程:将全班男女学生分成四个组,两组男生,两组女生;以活动“亲密圈”导入,并请同学谈一谈感受;画像。(1)自由画像。请A组同学(男)用几个词概括出本班男生的特点,再以此画出男生的画像;请B组同学(男)用几个词概括出本班女生的特点,再以此画出女生的画像;请C组同学(女)用几个词概括出本班女生的特点,再以此画出女生的画像;请D组同学(女)用几个词概括出本班男生的特点,再以此画出男生的画像。(2)展示画像。(3)发现差异。优点画像:让学生再画一次:(1)发现优点;(2)画像展示;(3)发现融合。全课总结:本课是在深入了解五年级学生实际问题的基础之上设计出来的,其精妙之处就在于巧妙利用画像让学生换位思考,发现“差异”,最终实现“融合”。在自由画像环节,A组同学和D组同学、B组同学和C组同学都是画同一对象,但却出现了巨大的差异:男生丑化了女生,女生也丑化了男生,却美化自己。教师将画像展示出来,启发学生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促进了换位思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只看到了对方的缺点,看不到优点。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去思考他人的优点,并通过再次画像让学生将发现的优点展示出来,最终促进男生女生的“融合”。形式和内容良好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才是有效的,这离不开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现学生的实际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

4.课程引导:保持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有的中立

生活的可贵之处在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给我们提供了多样的价值选择,而生活又不会立即告诉我们这些选择的答案,它会让我们在“体验———思考———再体验———再思考”的循环中获得启迪。如果过于强调教师的价值观,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如一节以高二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情绪ABC理论”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情绪,并学会使用情绪ABC理论来调节情绪。教师通常会在导入阶段就告诉学生正性情绪是有益的,而负性情绪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要学习调控负性情绪,引出情绪ABC理论。这并非价值中立,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悦纳自我。如果遵循价值中立,则是引导学生,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一样,都有其积极意义,负性情绪如恐惧对个体生存具有保护意义。情绪的钟摆效应也告诉我们,要体验正性情绪,必然要具备体验到相同程度的负性情绪的能力。而我们不能改变负性情绪,只能改变我们自己以适应负性情绪的存在,因此才需要进行情绪ABC。这样一来,我们不是让学生一味去唾弃负性情绪,而是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寻找负性情绪的价值,让他们在讨论和思考中明白负性情绪也是有其存在的价值,接纳负性情绪,改变我们的认知而非改变负性情绪本身来解决情绪问题,最终实现悦纳自我。

三、结语

本文提出了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这一理念,并深入探讨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当中,如何从目标、形式、内容、引导方式上创设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使学生能从中更好地体验和思考,提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设计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其研究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去获得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本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希望通过研究启迪新的思考和更深入的探索。

作者:吴际 罗伟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玲,郑雪,苏月玲.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3):297-300.

[2]崔海荣,王利玲.浅谈心理健康活动课[J].中华临床与卫生,2004(2):57-58.

[3]辛峰,李俊青.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0(6):118-120.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1.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实际情况不符。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照搬普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都强调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学校心理辅导为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处于辅助地位,且没有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事实上,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很大差异,一味地照搬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显然是不行的。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套的教材和辅导内容,而现有的教材又带有社会本位或学科本位的价值观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实现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同时,当前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有的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有的是从事社科教学的教师、有的是心理学工作者,甚至还有医务工作者。他们虽然在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他们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技术,还有些人思想观念陈旧、僵化,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存在问题。总之,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偏移。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教学资源的不足,使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发生了偏移。受消极心理学的影响和前期工作经验的误导,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将什么是精神病、神经症有哪些分类、如何预防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会受到不良的心理暗示。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学的书籍多以病理性分析为主,学生在获取这些知识时,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对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忽视了对内在潜能的发现和激发,忽视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1.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职院校要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以活动为主线,以体验为核心,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活动的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指导着实践层面的活动。学生的活动系统由自己的全部生活构成,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等都具有心理教育意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自主教育活动,如阅读活动、体育活动、宿舍文化、社团活动建设等常规性活动,构建全面完整的教育活动体系。此外,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完善离不开外部实践活动和内在心理体验的相互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有机联结,制定切实有效的实践内容和实践目标,保证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感悟,提高自己。

2.丰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因此,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非常必要。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和很强的专业精神,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专业训练和学术交流,以提高自身素质,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为广大高职学生服务。

3.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充实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将工作的重心置于如何使人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上,这提升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要在工作中摒弃传统心理学的理念,倡导以积极的心态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在教育内容上,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入,使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丰富,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优化学生的情绪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进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使学生建立健全的人际关系等,这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行为模式。

三、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有力保证,然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则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覆盖范围很广,它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1]对大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困难

(一)学业困难问题

对于所有大学生来说,进入到大学学习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个学习的起点。大学学习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只有学生遵循大学学习特点以及规律,才能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否则就很有可能导致学业困难,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升这一现状。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于大学的学习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仅仅要求通过期末考试就可以,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动机不足。而这种错误的学习意识,往往会导致大学生注意力涣散以及思维迟钝等生理心理不良反应。

(二)世界观、人生观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这一阶段,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人生奋斗的理想,没有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不思进取。甚至部分大学生整日整天的睡懒觉,抽烟喝酒等等。对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一知半解,缺乏学习热情。

(三)人际交往存在问题

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人际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人际关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被排除在集体之外,导致其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这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现阶段,绝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人际交往问题至关重要,是关乎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学生对于人际交往问题产生了过度的焦虑。为了能够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四)恋爱观念的心理模糊

目前,大学生恋爱人数越来越多,也引发了相应的恋爱问题。作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方面,我们不能对大学生的恋爱活动给予强制的限制,只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恋爱既使大学生激动,也很容易给大学生带来痛苦,甚至部分大学生由于恋爱问题产生了自杀行为。

三、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着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各院校应当着重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广大师生充分的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各院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者应当在日常的工作活动中积极主动,秉持热情的心态来开展工作。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给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

作为各院校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笔者认为,各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范围应当局限在某一小范围内,这与各院校行政部门的推动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各院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直接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校内机构。

(三)实现自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之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活动中获得快乐。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要举办各种各样的花样活动,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者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塑造出强有力的心理品质。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教育因素,并将这些因素转化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育发展的积极因素。

(四)加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各院校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素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使广大教师意识到自身素质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积极作用。打造教师互动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使广大教师运用科学知识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广大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各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频发,不利于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各院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

作者:成翩翩 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田林,马丽瑶.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劳务移民健康教育需求现状与对策[A].甘肃科技报社《健康周刊》编辑部.《健康周刊》医药研究研讨会综合刊(2015年12月第1期)[C].甘肃科技报社《健康周刊》编辑部,2015.4.

[2]李金山.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表现及对策[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2.

[3]张海音,孙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A].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2011.4.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拓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一、一般素质拓展训练与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概述

一般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挖掘个人潜能、熔炼团队凝聚力为目,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形式,以自然或人为设置的特殊情景为依托,通过团队共同克服困难来实现预期目的的教育方式,一般素质拓展训练是体验式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具有体验式教育的特点。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一般素质拓展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产物,一般素质拓展训练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提供了课程形式的支撑,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课程形式上与一般素质拓展训练具有共同性,二者都是体验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提供了内容与主题的聚合,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为内容主题参照。

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必要性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但是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设计理念较陈旧,方法和形式不够丰富,照本宣科多,师生互动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2.任课老师人数配备不足,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与时间有限,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性能力有待提高。3.学生对于课程满意度不高,课堂理论与学生生活存在较大的脱节,课堂讲授缺少行为训练与心理体验,难以充分吸引学生投入,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方面目前的课程设置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本质上都源于传统消极心理学观念的导引,要走出这样的窠臼,就需要破旧立新,基于以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重实践互动与心理体验优势,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具有积极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可行性分析

1.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自身发展已经成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诞生于一般素质拓展训练,目前已经在教学环节中广泛开展,比如学生军训、学生干部培训、班级建设、体育课程改革、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等领域广泛开展,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开设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近年来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已经逐步成熟并且不断推广。2.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格局在高校中已经形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师资、教材、教学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不是对原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完善,需要借助以往的资源与基础。3.国家教育政策支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开设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要积极开展行为训练与心理体验教学活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正是落实行为训练与心理体验的有效途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已在2016-2018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连续三年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目前该校已经搭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完整体系。

(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嵌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节点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所有大一新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36学时必修课,2个学分,其中6个学时开展体验式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考虑到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对于教学场地、教学时间、师资人员的特殊要求,学校将心理素质拓展课程集中安排到新生军训期间,在严格保证军训任务情况下,集中抽出半天的时间(约4个小时)以学院为单位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目前该校有4个二级学院,每年新生招生人数约为1400人),每个班约50人由一个主教练及2个助理教练指导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军训期间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模式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也有探索。

(二)心理中心、立人拓展训练中心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开展提供师资保证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更好发挥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专门成立了素质拓展训练机构———立人拓展训练中心。立人拓展训练中心成立于2017年7月,拓展中心教练团队由心理中心、体育教研室、学工队伍人员构成。立人拓展训练是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十大产品创新中心”之一,立人拓展的成立实现了“培养学生、服务企业、发展青年”三股流的完美融合。第一股流是面向学生立德树人,立人拓展运营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新的手段,丰富了学生素质培养路径;第二股流面向市场服务企业,立人拓展广泛开展针对企事业的员工拓展项目,成立至今已累计开展近200次拓展培训,服务学员近5000万人次,创造近100万元业务收入。第三股流面向青年凝心聚力,目前团队共有17名成员,其中60%具有研究生学历,100%本科以上学历,成员以青年为骨干,为青年展现青春风采服务企业提供了平台。

(三)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主题设定与拓展标准化方案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关键内容是拓展活动的主题设定与深化。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与立人拓展训练中心已经编制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专刊,包括十大主题:挫折成长、感恩信任、创新思维、利他行为、亲密关系、自我认识、心理宣泄、同辈关怀、人际沟通、集体荣誉十大心理素质拓展主题。根据新生的特点在新生军训期间重要目的是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认识,增强班级归属感与认同感,以积极感恩的心态开始大学生活,因此我们通过以上项目(如表1所示)来实现心理素质培养。

(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开展的辅助准备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具很强有实践性和互动性,整个课程以学生互动体验为主,因此在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前首先要确认学生是否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如果没有建议购买短期意外保险,拓展过程中重点强调项目安全注意事项。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室外运动场、操场、篮球场等空旷场地开展为佳,但如果资源有限出现恶劣天气等因素影响,也可灵活调整项目在教室开展,此时就要根据拓展主题与教室环境调整拓展项目或者项目的流程。

(五)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影响力

2019年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申报成为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基地建设单位,承办广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心理素质拓展教学能力提升研讨班培训,先后为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省“强师工程”等师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培训,形成一定口碑和影响力,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普及推广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结语

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难点和关键点在于师资的发展与队伍建设,心理素质拓展对心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目前各高校心理素质拓展刚刚起步,在日后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体系建设中应注落实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重视服务社会服务,加大对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教师的激励力度。

参考文献:

[1]陈燕妮.心理素质拓展融入高职院校新生军训的实践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8):242,245.

[2]邓忠,陈蒂丝,陈越.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以H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2):44-46.

[3]黄秋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9(5):41-45.

[4]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Z].教党[2018]41号,2018.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人文关怀是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是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强调人文关怀,就是强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技能以及解决心理问题要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实际出发,最终实现有效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和谐。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加强人文关怀是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所要求的。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例如,李曲波以8所高职院校113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研究结果显示:被试中有24.22%的学生有中等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低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常模的水平。对辽宁某职业院校2018级1860名新生心理测评,研究结果表明:340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占测试总人数的29.84%;164人有明显心理问题,占测试总人数的8.82%;46人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占测试总人数的2.47%。由此可见,改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和谐。

(二)加强人文关怀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教育目标不同于普通本科学校,其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专业教学,来培养具有一定实用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职业性质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为学生毕业直接就业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同时,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实效性上下功夫,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其实际能够真正的联系起来,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基于人文关怀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注重团体训练实践教学

新形势下,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探索新时期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强调人文关怀,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升心理素质,实现心理的和谐发展。课堂教学与团体训练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地人文关怀。课堂教学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课堂内传授心理学科学知识的过程,是宣传心理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团体训练实践教学是指教师针对某一个心理问题或特定群体而设计的团体训练活动,目的在于塑造与提升心理品质。团体训练等实践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更易唤起学生的自我认知、情感和行为体验。在自我探索中积累经验,磨炼性格,培养耐挫能力。

(二)以个体咨询为基础,发挥团体咨询作用

高校里心理咨询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大学生的咨询目的是希望找到障碍的根源,消除痛苦,即心理障碍咨询。二是解决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或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不适应,即心理适应咨询。三是大学生咨询的目的是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自身心理的全面健康和发展,心理发展咨询。第一种类型的学生主要通过个体咨询解决问题;而后两种咨询类型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团体心理咨询解决问题。在团体咨询过程中各成员通过互动,分享感受、体验内心,进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从而达到调整改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提高适应能力、激发个体潜能的目的。团体咨询前需要进行调查和评估,了解成员心理状况和需求情况,然后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咨询方法。团体咨询的方法能够做到动静结合、生动有趣,使大学生乐于参加、积极投入、主动体验。团体咨询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强调大学生的利益,具有明显的个体功能。

(三)以网络为媒介,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据同济大学的网络调查发现: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高职院校学生上网的时间是远远高于该平均水平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新媒体平台等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新途径。网络最大的特点是隐蔽性。在网络中学生可以通过毫无顾忌地将自己内心的苦闷、压抑、烦躁等不良情绪向他人倾诉,宣泄负性能量来调节心理状态。利用网络的快捷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通过网站建立网络心理诊所和网络心理热线,运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完形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多种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冲突、减轻心理压力,帮助高职院校学生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加强对网络媒介的创新研究,借助微信、微博、新媒体等平台更好地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三、结语

加强人文关怀是创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如何更好地使人文关怀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与潜能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与服务全体学生,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与探究。

参考文献:

[1]闫颖.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3):111-114.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7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上了一条持续扩张的道路。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10﹪~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目前,有关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日趋增多,尤其随着高校的扩招,大众教育热潮的不断高涨,高职生来源更加广泛,素质参差不齐,更需要对这一层次学生,特别是其中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关注。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还不够深刻、教育目标把握不明确,导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误区,影响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其成果甚微,实效性并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的几点误区:

(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

1、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健康课

心理健康课有其独有的特点:影响范围广,针对性强,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但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不尽如人意的是,现在的心理健康课学科化的倾向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主要是指将心理健康课作为一门学科,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来上课。其课程内容为枯燥乏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传授,教学评估也是通过单一传统的笔试形式来完成。一些高职院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常识,他们积极地开设心理健康课,配备专职教师和教材,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曲解,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领着学生在课本上划记号,课后让学生背条条框框,学生们考试成绩很高,但实际上只是增加了一门课,其他的任何作用都未发挥出来,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逐渐淡化。有些高职院校重心理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进行。他们热衷于开设心理知识类的课程,将心理知识教育简单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轻视心理活动的训练。总之,这种学科化的心理健康课的弊端在于:教育实效性差,高职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导致他们不能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上。高职院校应该明晰的一点是:心理健康课与传统文化课程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心理健康课应以高职生的心理体验和感悟为主,其重要的评价标准是高职生心理体验的深浅和感悟的多少。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由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心理健康知识内容外,还包括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如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等,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心理健康课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也是极其有限的。再者,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课来解决,而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课无法深入地解决的。与此同时,也为响应各级教育部门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的号召。因此,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室应运而生。各高职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并要求教师尽快面向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在很多高职院校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时间及精力的局限,很多心理教师根本无法承担这一责任。这虽然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就高职生个体问题解决上有了保证,但是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开展的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咨询室是难以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心理咨询室的开设并不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万能药”。

3、心理咨询师就是心理教师

目前高职院校中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大部分是兼职人员。因为各方面人员的配合较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如人意。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部分专兼职教师,因没有参加过心理辅导的专业训练,对心理学知识了解甚少,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的方法不熟悉,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及其特有的规律和要求,给高职生的心理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是高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更要丰富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手段、教育的目标都应该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工作有所区别。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把他们看成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他们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中的问题,对他们的问题应该以预防和疏导为主。因此,高职院校对心理教师的要求应该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高,合格的心理教师首先是合格的教师,他们应该更了解高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够跟学生平等对话,这样才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高职生对心理咨询的歪曲认识

1、心理咨询就是简单的宣泄、倾诉、亦或是聊天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学生们来到咨询室,只是为寻找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交心且相互倾诉的好朋友,又因心理咨询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高职生选择心理咨询更多的是寻找一个可以简单宣泄的场所。他们不需要心理咨询师帮助解决具体的问题,只是希望心理咨询师是他们最好的听众。这固然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也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的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咨询并不是简单的听高职生的倾诉,更不是简单地聊聊天,而是通过咨询来解决自身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2、咨询者就是神经病或精神病患者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以及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高职生对接受心理辅导还存在着偏见和误解。很多高职生还分不清“神经”与“精神”、“精神”与“心理”以及“思想”的区别,他们将心理问题当成“心理病态”、“思想问题”等,将前往咨询辅导的学生看成神经病或精神病。他们普遍认为,前往咨询辅导的同学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正因为这些误解和偏见,高职生对心理辅导的求助率相当低,很多同学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以至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工作,也不愿或不敢前去接受辅导。据笔者调查,高职院校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总数的15%~25%,而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一年接待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4%左右。#p#分页标题#e#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对策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几大误区,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应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职业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有计划、有措施,使广大教师认清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职院校在对全校性的素质教育实行正确导向和严格监控的同时,还应该搞好心理素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基层领导骨干,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教师要学习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组织专业人员编写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教材、大纲,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培养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纳入整个素质教育目标中去,逐步积累心理素质教育经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它必须突破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高职心理健康课程应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共同的参与,引起高职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在活动中建立起为高职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并以其促进他们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与此同时,要开设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心理活动课,构建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活动课是以普及必需、适量的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手段,以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迅速提高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心理活动课的开设,可以将生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自己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与社会认知。其具体方法有:情景体验法:即给高职生提供一种情景或氛围,让他们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角色扮演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与即兴表演,使学生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绪,并学会扮演角色的行为技巧;讨论分析法: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实践锻炼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和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自评自述法:即让学生对自己的某种心理水平和品质进行叙述和评论。

(二)加强专业化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只注重对教师知识传授技巧的培训,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技术、方法的培训,致使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传授了知识,却伤害了心灵。学校要帮助教师完善这一课,让广大教师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知识、技术、方法,使他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完善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品质,使学科渗透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教师,他们更应该凸显其专业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应适时地安排他们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断系统化、深化并运用到学生咨询的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咨询技能。

(三)开展成效性的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8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高中生所学科目多,学业任务重,且即将面临高考,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挑战。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更好地得到发展,再加上教师承载着家长对学校教师的信任和对子女成才的期盼,容易出现教师片面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局面。部分学校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甚至用学校心理课程充当自习课。这不但不利于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定期举办的心理活动,促进学生劳逸结合,使学生能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一、开展各类趣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活动是最能带动学生积极性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手段。教师开展趣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利于释放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生放松、休息的时间,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调整心态,重新以饱满的精神和状态投入学习中去。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应注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增加学生间的交流,加强学生间的友谊和感情。比如,对于高一新生,教师可通过开展拼图游戏来加快学生之间的认识,打破学生之间的认识障碍。如教师选取几张不同内容的图片,将其分成若干部分,并将所有图片剪成的小纸片打乱顺序,分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拿一张小纸片。然后教师请学生根据纸片内容寻找和自己图片相连的同学,共同拼凑图片,并相互做自我介绍。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介绍中畅所欲言,内容越丰富越好,尽可能让其他学生了解自己。最先拼图成功且小组成员能互相说出对方的姓名和爱好的小组便获胜。教师通过简单的拼图游戏让班级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认识对方,避免学生在开学初期产生对话尴尬,有利于每位学生适应和融入新集体,促进班级学生互相团结友爱,营造开放的校园氛围。教师应不断开展各类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团体活动,多为学生创造互相对话、沟通的机会,使学生能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素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的融合

光靠心理指导教师的努力是无法全面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心理能力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与其他教师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为其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意见,促使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和品质。比如,心理教师可联系音乐教师,与其共同商讨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计划,将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心理教师先邀请音乐教师在心理课堂上带领学生欣赏贝多芬的主要代表作品《命运交响曲》,分析乐曲中的节奏变化和对应的感情起伏,并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使学生对作者和乐曲建立一定的认知基础。然后心理教师再请学生谈谈对曲子的感受和心情,提问学生从中学到什么,引导学生发掘作曲家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向贝多芬学习,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持之以恒,最终获得成功。教师通过与其他任课教师的合作,既拓展了学生学科知识的认知范围,增长学生的见识,也引导了学生主动学习优秀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利用校园网络完善心理咨询服务

部分学校虽然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和开通了心理咨询电话,却鲜少有学生上门来找心理教师寻求心理指导,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学校心理咨询服务宣传不到位,学生不清楚具体的咨询途径;二是学生自身不愿意主动寻求教师帮助,认为有损脸面。为此,教师可通过校园网络建立心理服务站,方便学生登录校园心理服务站进行预约,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有效化解学生的抵触心理。比如,心理教师可在学校网站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设置每位心理教师的详细介绍和主攻心理方向,便于学生选择教师进行咨询。同时,教师可拍摄心理咨询室的照片并附上详细地址,增加学生的亲近感,使学生乐于寻找教师帮助。学生可根据自己空闲时间自行选择预约时间,即使临时有事冲突,也可利用网站更改时间,提升心理咨询效果。同时,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也可利用网站帮助学生预约时间,帮助性格内向或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勇敢敞开心扉,倾诉心理烦恼。所以,教师应发挥好网络技术的支撑作用,利用网络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心理问题。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重要的分水岭,决定着学生后期发展能力。学生在高中阶段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朗、豁达的心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认识观,促进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此外,教师应反思过去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感情生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1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