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今医疗环境比较复杂,医患矛盾增多,信息比较发达,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护理专业学生以女性居多,作为医学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随着人群健康观念的转变,社会对护士的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护理工作者不仅具有精湛的护理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今天的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就是将来医院护理队伍的主力军。因此,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护士职业承担着救死扶伤的使命,社会给予了比较高的职业期望和道德期望,却往往忽略了护士这个群体自身的健康问题。我国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护士承担着繁重的工作;特殊的工作时间(三班倒工作制),作息生活很不规律;同时在医院要面对医护、医患、护技、护护等复杂的人际关系。护理人员大多是女性,传统女性所承担的角色和工作角色之间的冲突,医患关系的紧张等等都会导致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许多调查研究都表明,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因此,护士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特别的关注和干预。同时,护士作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现代护理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的身体健康,也要全面关注人的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护理观念和技术的革新,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大量医学研究及临床病例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护士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技术,也是临床工作的必备素质和专业技能。护士心理健康与临床护理质量息息相关,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工作性质直接关乎着人群的生命和健康,责任重大,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拥有应对复杂紧张工作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相反,如果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等低心理健康水平状态,如抑郁、焦虑、情绪失控、注意力不集中等,将导致其工作效率降低,容易发生差错事故,影响护理的质量。

2.课程设置内容

2.1教材编写原则

我校准备开设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目前所出版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没有专门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我们拟自编教材。教材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根据“护理学专业开设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研究我们知道,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从护理事业的发展需求、护理事业发展对护士生素质要求、临床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与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目前临床护士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认知与需求来进行编写。所以,我们组建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写团队,该团队由有着丰富教学和临床经验的护理领域专家、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专家组成。团队成员在川近十家大中型医院开展了调研活动,了解了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她们在临床工作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的现状,结合护理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制定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应该遵循针对性、客观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教材内容要结合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护理学科发展,融合时代性和创新性。教材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临床护理的实践当中去。

2.2教材编写内容

根据教材的编写原则,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队通过反复研讨确定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结合护理职业心理特征及护士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指导护士生如何针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压力管理和情绪管理,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第二部分结合临床患者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特点,指导护士生如何识别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高与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教材具体章节内容:护士生心理健康导论;护士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护士生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护士生的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护士生的人际交往;护士生的职业心理发展;护士生的情绪管理;护士生的压力管理;护士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护士生临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每一章节均在每章的内容之前列出相应的学习目标,章节内容更突出了对护士生的实际指导,包括一些案例、测试题等,章节后附有推荐与阅读、学习与思考,有助于突出重点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课后总结与思考,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并指导学生延伸阅读,拓展知识体系。

2.3课程开设形式

本课程是作为护理专业拓展类课程,开设一学期,4学分,72学时。授课对象为所有护理专业学生。授课紧扣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期末考试以平时考核+实践考核+理论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形式有纸质考试、小论文、临床实践、实践报告等,突出护理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特色。

3.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培养符合民众健康需要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李瑞英认为在继续护理学教育中,除了应该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学习,还应加强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护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避免稍遇困难和挫折就心态失衡,增强护士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护士健康乐观的情绪,全面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调查研究表明,对临床护士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改善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护士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应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加强护士心理健康维护已是当务之急。而长期以来,对于护士生的培养,过多的注重于专业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护士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或者虽然意识到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却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我校开设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好可以通过专业的教材和系统的课程设置,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干预,符合现代社会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便于提高护理人才综合能力和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护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护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是单纯的理论宣教,而是需要应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护理人员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调查表明,护士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心理干预措施掌握不熟练,而护士学习心理学知识的途径主要靠自学或继续教育等形式,使之对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治疗等理论掌握不够,另有调查表明,基层医院心理护理实施存在的问题有:(1)心理护理知识缺乏;(2)心理护理技能欠缺,执行力不足。护理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较随意和盲目。缺少有效措施,且针对性不强,心理护理工作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导致心理护理程序缺乏科学性,评估缺乏全面性,诊断缺乏准确性,措施缺乏针对性,方法缺乏艺术性,效果缺乏实效性。本课程教材针对以往护理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和难处,编写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加系统和全面,并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方法,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及时解决病人或其他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改变病人的精神与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知误区,从而改变遵医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2011年5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明确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同时要求整合相关资源“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教育。”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和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或基础课程的一部分,一些医学院校也逐渐认识到学生不仅仅承担着维护人群身心健康的使命,医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值得关注,陆续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索和实践。根据调查显示,医类专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比较感兴趣,但课堂学习尚未成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所接受的相关课程有《大学生心理健康》、《医学心理学》、《大学生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等。说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尚无差异,具有普遍共性,没有体现医学生的特殊性,尤其是专门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几乎没有。我校拟开设的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一方面编写了专门的针对护士生心理健康的教材,体现了护理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填补了国内特殊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空白。其次,从课程内容上来说,第一部分为如何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教会他们如何调整职业心态、进行职业规划、缓解压力、自我探索、以及如何提升与他人沟通能力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二部分,针对患者普遍出现的一些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康复也有利于护士生职业技能与能力的提升,增强其自我价值感和职业使命感。因此这门课程作为护理专业拓展课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教育或基础课程,即体现了基础性也体现了专业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李湘华 陈文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