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灵感论文范例

写作灵感论文

写作灵感论文范文1

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为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经济学专业大四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面对本科生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社会科学通识教育的特点,特开设此门课程,目的在于规范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论文写作,增强其学术研究的能力。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提高经济学专业高年级学术论文和学术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

经济学专业;学术研究;训练

在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粗制滥造、内容东拼西凑的常态下,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已经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的一种必要形式。因此,大学毕业应取消论文写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本科生没有办法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同时,一些社会现象也导致高校学生学术论文粗制滥造、内容东拼西凑。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应被取消。深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本科生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学术研究,因此很难在其学术论文中提出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论点,使得本科生学术论文的抄袭率屡增不止。为此,互联网上也逐渐出现了一系列降低重复比率的“特殊服务”,也不乏诸多“前辈”所传授的降低重复比率的各种经验,例如转换句型,调整文字顺序,语言互换转翻译,等等。这种“传、帮、带”的结果使得本应该认真、严谨才能完成的学术论文成为了文字游戏,甚至还衍生出互联网下大学生学位论文复制比、相似度、抄袭率检索等生意的火爆。上述现状的存在,使得本科生的学术论文越来越浅薄、粗糙,对提高其知识能力根本无法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显然,要使本科生学术论文回归本质,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加强对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训练,为今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大学生进行学术训练的必要性

由于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存在的各种弊端,有一部分人认为,本科生没有必要完成相应的学术论文,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再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笔者的回答则是否定的。学术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得到培养,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对科研的基本过程得到初步的掌握。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管日后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假如大学生在党政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工作,就要学会进行调查研究和总结分析,这免不了在大学阶段就要学会收集与整理材料,使其能在提出问题之后准确地分析并解决问题,最后将结果以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而对于将来如果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则更需要在大学阶段培养其科研能力,专研经济学领域中的任何一个难题。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更应该具有开拓精神,同时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无限创造和细致入微进行观察的能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涌现的新问题。因此,不能因为目前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学术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否定学术论文的必要性。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认为学术论文乃至毕业论文的写作有着极其重要且深远的意义。首先,它不仅是本科生在即将完成自己学业所呈上的一份答卷,也是对本科生在大学四年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检验。显然,该份答卷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本科生在大学期间素养的养成水平。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本科的高年级阶段,如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就对高年级进行学术研究训练,从而为其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程度的学术训练,在大三上学期就会面临来自考研、找工作或出国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在大四下学期接受“综合论文训练”的过程中选题和写作“胡子眉毛一把抓”,使得论文的选题意义和写作质量大大降低。因此,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作为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开设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的必要性

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教育不但培养出大批富于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且对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其他职能的履行也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清华大学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培养研究型的本科生就是其最重要的任务。然而,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之初不清楚学术论文写作的规则,也不深入研究学术论文写作的专业建议,这使得很多学生将参加社会实践所做的报告作为学术论文,但显然不是的。因为从文体来看,学术论文应当属于议论文。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是一种剖析经济事物、论述经济事理、发表政策意见、提出政策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文献阅读、摆事实和严格论证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或假设的正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一般而言,就其内容来讲,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的内容是解决经济现状或某一经济问题,这种论文既可以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回答,也可以提出经济学中的某一问题,综合别人已有的结论,通过研究指明进一步探讨的方向。学术论文可以是平时的一篇作业习作,也可能是毕业论文,而前者显然是后者的基础。开设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就是希望通过严格的学术训练让学生对学术论文有一定的理解,并为毕业论文的写作而设计的一门课程。需要强调的是,本课程的目的并非在于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是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思想和表述学术思想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这是因为,经济学专业内容庞杂,经济学的分支错综复杂,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而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涵盖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是中国经济问题,也有许多经济现象有悖于经济理论的特殊情况。大学生学术论文本身就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例如,本科生由于选课较多缺乏写作经验,尽管写出了很多课堂作业,但写出的内容并非论文,对撰写论文的知识和技巧知之甚少。此外,本科生的教学还未转向以引导科学研究为导向,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处在培养形成的过程中。因此,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的规范性相对于创新性而言,对于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意义更为重大。

三、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的课程对象及课程设计

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的对象是接受通识教育的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说,他们的知识体系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在通识教育的培养下,这些学生对于社会科学知识的兴趣浓厚,知识结构完善,经济学知识和基础则更为扎实。然而,这些学生也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在经济学专业方面,由于其大四毕业时转入经济学专业也才两年半,跟大学一入学就进入经济学专业学习的学生相比,经济学基础显然薄弱,同时由于受到了社会学等专业通识教育的影响,学生在经济学问题思考、研究和写作上会受到来自不同专业知识的干扰。基于上述两个问题,通识教学体系之下的经济学专业学生更有必要接受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帮助其尽快学会写符合规范的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写作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选题上,各方面都错综复杂,穿插在一起。为了使大学生能更有效地完成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特将课程设置如下:课程设置2学分,每周两课时,共计24课时,分别由四名教师参与,一名教师负责组织课程正常进行。具体设计如下。第一,请四位教师参与授课,分别从论文选读、文献整理、经济学论文写作方法、行文要求、文献等五个方面进行介绍。每人授课两次,每次两个课时,课后给学生留一定的阅读内容。在阅读文献方面,以往的教材是结论式或既定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可能形成一种僵化的思维定式。因此,要学会写论文,首先就应该多读优秀的学术论文。写作是一种思维方式,学生要坚持不断地写作。此外,学生不仅要做好读书笔记,而且还要养成给每条笔记起题目的习惯。其次,学习写作的步骤。包括阅读、思考、研究、列提纲、打草稿、朗读、修改、多余材料的处理等。第二,抽签选题,忽视选题带来的主观性影响。选题由组织授课者根据课程讲述和当前经济时事拟定不少于20个学术论文题目,并让有选课的学生抽签决定论文题目。整个学期尝试三次小论文写作,授课教师要对论文选题进行指导,同时还要帮助学生破题,并在选定题目之后对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论文等给予方法指导。在写作方法上,撰写论文需要不断考证、辨析和评述,必要时还需要辩驳。如果学术论文写作陷入停滞,应重新写一份范围略窄一些的概要,这份概要涉及下面几句话或几段话谈论的要点。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概要,其要点都应该是实质性的,而非形式的,也就是要记录具体的观点,而不是写出导论或结束段。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是,手头准备一张纸,写下一些词语或记录下一些头脑中闪现但尚未用到的概念。出现灵感的时候,不要靠记忆记录这种灵感,一个词组或单词即可以唤起对这个灵感的记忆。把学术论文写作提纲看成助手而不是主人。学术论文写作陷入僵局时,就像我们通常会遇到的那样,查看一下提纲,做一番修改,重新读一读已写出来的内容,扪心自问所写论文下一步的方向,想想自己要解释清楚什么问题。写完之后,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技巧就是大声朗读并不断修改,如此才能从语言上获得读者的倾听。第三,举办两次学术沙龙,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术论文写作经验。在举办学术沙龙的过程中,要以学术论文匿名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请他们分别提出学术论文的问题和修改建议。匿名的好处是可以实现学生之间“不留情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更为客观地找到学术论文所存在的问题,以绝后患。第四,模拟一次学术研讨会,启发学生的学术思考。请授课教师或本单位其他有经验的教授参与点评,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再次提高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做好准备。

四、结语

通过对经济学专业学生进行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会使其经历撰写学术论文的全部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三年多来学习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得到检验,而且还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此外,通过学习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课程,学生可以在大四下学期毕业之际,利用在本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写作技巧,对经济学专业领域更为深入或现实的专题进行继续研究。这不仅会培养学生科研的志向,而且对于增强学生攀登某一领域科学高峰的信心大有裨益。

作者:靳卫萍 单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立彬.“学术研讨会”与高校本科生的学术规范训练[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3):64-66.

[2]庄边.学科升级与学科建设:设计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J].装饰,2014(7):54-61.

[3]张海燕.大学生学术写作能力训练的原则、模式和策略[J].写作(上旬刊),2015(1):18-20.

[4]苏鑫.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中学术道德失范问题与对策分析[J].石油教育,2015(2):8-9.

[5]杨冬.关于文科研究生的学术训练规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1):43-46.

[6]朱文通.关于学术训练及其他[J].社会科学论坛,2013(5):102-108.

写作灵感论文范文2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简析

语文作文是学生写作思维活动的展现,它体现出学生进行写作的一系列动态过程,折射出学生的学识与才华。良好的文学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文化积累与写作经验累积。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性不同,每个人的灵感出现时间难以捉摸,语文写作是思维灵感的迸发。因此,语文教职人员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是人们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重要时期,在作文教学中,如果不借助某些思维工具,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变成为无稽之谈。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职人员不但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还应根据教学需求,科学的融入思维教学方法,利用思维导图展开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作文教学效果。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一)突破思维羁绊,拓展写作思维

高中作文所给出的题目通常为几句短语或重点词汇,学生往往以它为中心思想,思维便受到羁绊。因此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应突破思维的羁绊,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积极进行联想,以免写出的作文缺乏新意。譬如:以“放弃与坚守”为题进行作文时,语文教职人员可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放弃”与“坚守”意义与联系进行分析,突破以为思维羁绊,标新立异,进而实现学生灵感的有效激发。在此环节结束后,语文教职人员还应要求学生根据“放弃与坚守”中心主旨,说出所想到的人或者事。

(二)注重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作文中,学生的作文通常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主要由于学生缺乏作文写作素材;写作思维较为呆板,通常只能有线性思维进行思考。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职人员应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思维拓展,使学生从多种角度出发,进行立意,写出独特的文章。譬如:以“秋天”立题,许多学生首先想到的便是秋分的萧瑟,氛围的凄凉。此时语文教职人员可以秋天为中心,并在四周画上圆圈,要求学生说出秋天的景色还有在这种景色中产生的情绪等。接着学生便想到秋天的银杏叶泛黄,犹如遍地黄金,尤为美丽;有的同学想到秋天的枫叶很美,有古诗见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些同学想到秋风凉而且风大,也有古诗词见证:“秋分萧瑟,洪波涌起”;有的同学想到秋天的景色应该是忙碌的,因为春种秋收等等。如此一来,学生对“秋天”的立意便更加的宽,使得学生的文章更加的充实、饱满,以思维导图展开语文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展开思维,高效的进行写作。

(三)确立作文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学生在立定题目、搜集完素材后,应科学的对写作素材进行整理,从宏观上掌控写作素材,进而是作文结构富有层次,写作思路更加的清晰。学生可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思路的构思,特别是议论文,思维导图会使议论文层次清晰,内容充实。比如2018年高考作文“改革开放三部曲”,云南考生的优秀作文“时代在新,我们在行”结构清晰,富有层次,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给学生呈现,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立意,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首先是提出论点:“纵观古今,时展的脚步永无停止,而作为肩负当代责任的我们,更应更新自我,与时代同行”,接着引出三个分论点“更新自我,活在当下”、“适应时代,勇于创新”、“时代在行,我们同行”,最后呼应开头,画龙点睛“时代在新,我们在行”。这样,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进行写作构思和内容的填充,更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语文教职人员应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展开作文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还有利于拓展学生写作思维,提高学生写作效率,如果长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教学,学生作文技能定会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吴慧琳.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9(07):57-58

写作灵感论文范文3

(一)是语文教师的素质基础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从高考改革中可以清楚看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大量的文学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知识)及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而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侧重培养的就是写作中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及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有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无疑是对本科生知识与技能的检阅与训练,并将惠及今后的教学。

(二)有益于语文教师的晋职论文写作

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最实际的问题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称评聘,教学科研论文是其晋职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说,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将会为他们日后的职称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

(三)与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关系密切

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看,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量增加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增加了;今后的高考中,语文总分将大幅提高;随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尤显重要。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充分的古代文学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恰恰给毕业生提供了一次专业知识梳理与综合运用的机会,这对毕业生今后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二、选题———高师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的关键

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与教师职业关系如此密切,论文的写作自然不能偏废。那么如何才能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呢?笔者以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很关键,好的选题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选题要早,选题早就可以早动手,从而缓解与求职、升学在时间上的矛盾。选题也要巧,好的选题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尽量避免学生到网上粘贴、复制,应付了事。选题应该是师生共同的任务,需要在教学中精心摸索,老师的指导以及学生的兴趣是选题的关键。笔者以为选题最好能做到“三个结合”。

(一)与古代文学的学科教育相结合,从学生的兴趣中寻找好的选题

将教学与毕业论文选题挂钩,不失为培养能力的良好途径。因为要选题就必须发现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多读、多看、多思考。这样的选题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教师对选题的指导要切合学生的兴趣。其方式主要有二:

1.通过课程小论文,找到学生的兴趣

课程小论文篇幅短小,不限题目,要求不高,学生可以随意书写。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简单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这简单的看法,往往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是好的选题所在。笔者曾经给大三布置《红楼梦》作业,一学生对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发表了一点看法。之后笔者以《论贾宝玉的玉》作为他的毕业论文选题,近一年的时间,指导他反复阅读《红楼梦》,并查找相关资料,思考“玉”与宝玉形象、“玉”与作品主题的关系,进而完成了毕业论文。学生写得轻松,教师指导得也轻松,教学与选题的结合使师生都受益不浅。

2.通过课堂讨论寻找学生的兴趣

大学高段,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增强,对不少问题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课堂讨论越热烈越能显示学生的兴趣点,而且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次对《三国演义》战争的讨论中,有学生对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性格十分感兴趣。后来笔者以《蜀魏战争与将帅性格》作为他的论文选题。该论文认为诸葛亮的“慎”与司马懿的“疑”是战争胜败关键,观点不一定成立,但能思考,有见解,与《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等选题相比,该文选题新,可操作性强。一次讨论,一个选题,一篇论文,一种能力,这就是教学与毕业论文选题结合的收获。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如果能用心细一点,努力发现学生课程论文及课堂讨论中有价值的思考;用力勤一点,尽早确立论文选题并给予尽可能多的指导,那么学生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及早进行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避免与求职、升学在时间上的冲突。与此同时,由于论文选题源于兴趣,言之有物,毕业论文的完成就能轻松裕如,同时还能避免写作中的抄袭、应付等不良现象,提高论文总体质量。

(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从老师的兴趣中寻找好的选题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古代文学教师,基本上都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在教学的同时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教学过程中适当、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科研动态、自己的科研情况,甚至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一些自己的研究,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拉近学习与学术的距离;另一方面还可以增进师生关系,增加自己的亲和力。

1.选择一些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学术热点作为论文选题

比如,近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就是地域文化研究。在向学生介绍地域文化研究成果时,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让学生以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作为选题,研究名人自身、家族或作品等相关内容。这样的选题范围广、自由度大,又便于搜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历史名人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增强写作欲望,甚至增强家乡自豪感。

2.选择与学生所学相关、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为选题

与学生上课内容有关联,不会使他们觉得生疏、有距离感,从而望而却步;与教师的研究内容相关,往往容易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师生彼此互相沟通。再者,教师的研究本身强调创新,因此将学生带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对学生必然会有所启发,教师指导也相对轻松。此外,教学相长,学生的思考也可能会触发教师的灵感,解决研究的瓶颈,促进教师的研究。这样的选题,或许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是老师自己在研究或曾经研究过的,对学生会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与时代结合,在现实中寻找选题

古代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的文化、文学作品,它们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的东西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将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与时代结合,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发掘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与意义。古代文学中有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作品的研读和比较阅读,可以很好地提炼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如可将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的影视改编本作为选题,探讨原作与今天改编本的不同,探讨改编的得与失,从而发掘出内在的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学会比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在比较中对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三是由今及古,易于产生兴趣。

三、结语

写作灵感论文范文4

1正确理解修改建议的含义

建议不是意见,更不是指令,从字面理解“建议”是一种软约束,受众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还可以提出不同见解供双方讨论;但其实质内容则要强化照此办理的编辑意图。“建议”的含金量全在说理,编辑要在建议的形式下用最简练的语言列出充足理由说服作者照此办理,这是撰写修改建议的难点之一,也是对编辑的才华和责任心的一种考验。

2将论文的修改权归还作者

编辑修改建议的立意是要把论文的修改权还给作者。在编辑实践中有2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编辑越俎代庖,另一种是只选用无须修改或无须进行较大修改的稿件,这2种做法都使作者失去修改权。归还修改权的首要目的是提升原稿的学术价值,这只有作者自己能做到。其一,作者自行修改可以看作是写作的继续,由作者自行修改完成的论文仍属于“原装”,而经编辑修改的论文,不论编辑水平有多高也属“组装”;其二,编辑的修改建议包含编辑和审稿专家的共同智慧,交与作者完成方可称为三者智慧的结合;其三,如果说科技期刊编辑的原创是发现人才,那么把修改权归还作者就是在培养人才,这与“原创”的价值相比毫不逊色。

3准确评估作者的修改能力和文稿的可修改空间

一般科技期刊录用稿件都有一个相当宽的学术质量域,其域值可能从100分下取至60分,只有60分以下才一刀切掉。这个域值或许并不明确设定,但在编辑审稿中常有“此稿写得真好”“此稿还可以”等判断,其中“真好”稿学术质量可能接近100分,“可以”稿学术质量可能只有60多分。此外,从后的实际影响力也能证明这个质量域是客观存在的。学术质量100分的文稿无须修改,但凤毛麟角。从61分到99分这个质量域值内编辑的修改建议可能起关键作用,多增1分是编辑追求,能增1分是修改建议的贡献。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域值的存在,使得“评估作者的修改能力”和“评估文稿的可修改空间”成为必要和可能。

3.1准确评估作者的修改能力

不能准确评估作者的修改能力,编辑在撰写修改建议时就会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作者修改能力估计过高,必然会对作者提出不切实际的修改要求,修改后的论文当然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如果评估过低,作者本可以继续发挥的才能失去了发挥的机会,人未尽其用;稿件通过修改能够提升的学术质量未能提升,文未尽其用。准确评估,使人尽其能、文尽其用,是“评估”追求的主要目标。编辑要帮助作者提升发表价值[2],帮助的着力点是评估,提升的空间就是作者的修改能力,理想境界是把作者才华“挤得水干油尽”。当然,评估不是测量,更不是凭空猜想,所谓准确也只是编辑精益求精的主观追求,而要达到此目标就要通过对稿件的仔细研读,跟随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者的修改能力,需要耗费一番精力和思考。

3.2测评论文可修改空间和内容

测评论文的可修改空间是指编辑对论文的创新性和科学性进行总体评价,针对的是科研水平,以确定其有无或有多大提升空间。论文的可修改内容是指论文在写作方面进一步完善的可能性有多大,针对的是论文的写作水平,追求的是表达的完善。前者是从整体层面对论文的修改进行评估,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可以指导具体修改的总体观念作为指导性原则;后者是从具体内容切入,目的在于规范论文表达,在此基础上分清哪些方面必须由作者自行修改,哪些方面编辑可以代为修改。原则上是修改任务应全部由作者完成,编辑只进行出版方面的规范化处理。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在构思修改建议时,首先要考虑文稿的可修改空间,即原稿有没有修改价值、修改的价值有多大,进行整体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对作者的修改能力进行评估。一般认为属于研究中的问题如创新不足或没有创新性或科学性差其可修改空间不大,属于写作技巧问题如逻辑结构问题、语言表达问题则可修改空间较大;但从编辑价值增值的角度而言,前者若能找到修改空间其学术价值反而更大,在编辑实际中由于写作技术问题掩盖了文中的学术价值造成误判的事例也时有发生,因此,正确评估文稿的可修改空间要在准确把握论文学术质量的基础上进行。

4快速读懂,抓住要点

编辑要处理的稿件多,一篇文稿不可能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全面理解原文的同时还必须要求快速,这其实也是编辑的基本技能之一。编辑在构思修改建议之前一定要快速且准确理解全文内容,而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全文要点。所谓要点,是指论文的创新性和科学性,这是科技论文学术质量必须具备的2个要素。期刊用稿的学术质量阈值既然在60到100分之间,“懂”就是不但要知道文稿已经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它还能说什么。

5寻找文中潜在的学术价值

寻找论文潜在价值是编辑价值升值的主要途径。所谓潜在价值,是指隐藏在文中未被作者重视编辑也难以发现的学术价值。虽然这种价值不具有普遍性,于多数稿件中可能并不存在;但科学史研究表明,科学发现甚至重大科学发现有时具有偶然性,尤其是对于创新不足的学科来说科研中的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作者报道的科研成果、挖掘文中潜在的学术价值是编辑职能之一,这是编辑的难点,但也是最有价值的编辑行为,而且只有编辑才有这个机会。如果说作者是原创,编辑量的投入就是继创,而科学史也证明继创一点也不比原创逊色。例如,华罗庚撰写《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时遇到的难题是受到《科学》杂志编辑的“暗示”得以解决的,此后学界再没有报道过能起这种作用的编辑事例,是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编辑,还是再没有人对编辑的这种职能重视过,很值得深思。暗示虽不等于挖掘,但其作用却是间接的、前置的挖掘潜在价值行为。总之,想要把论文的可修改空间扩大就不能放弃文中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潜在价值有大有小,或有或无,但构思修改建议时这道工序不可省略。

6科学对待同行评审意见

同行评议是科技期刊的通行惯例,科学对待专家的评审意见简言之即是尊而不唯。审稿专家对相关科研领域知之较深,其评审意见具有权威性,最大值是可作为修改建议的根据,最小值是可供修改建议参考,编辑应当尊重。专家审稿不但能补足编辑知识的不足,作为第三方评价机制还可使稿件评价更客观公正;但专家也会由于研究深度或学术偏好使评审意见产生偏倚,所以唯专家意见是从似不可取,而原封转发专家意见、自己不置一词的做法更值得商榷,这种做法不包含任何编辑价值,更谈不上编辑价值增值。当然,另一种不考虑专家意见或干脆不请同行评议,完全从自己想象出发构思修改建议的做法亦不可取。总之,专家评审意见是编辑构思修改建议极为重要的知识资源,应当用好。

写作灵感论文范文5

1由表及里向前辈学习

青年学术编辑虽然具备学科专业优势,但入职时,是站在编辑业务门外的,必须要参加编辑岗位培训班,由“师傅领进门”,学习一些编辑通用的“表面”功夫: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常见错别字辨析、量名称和单位符号的规范使用、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前辈们知识渊博,工作经验丰富,严谨而不刻板。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前辈讲授医学论文题名字数限制时,举了一个20字以上题名的例子,如何将其字数删减?他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是一个字都不能少。这对我们从事编辑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凡事都有例外,掌握规范是前提,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阅读前辈们发表的文章之时,我们常常能够从中感受到他们的与时俱进,例如对新标准的解读,对新问题的答疑,对新现象的分析。《编辑学报》2015年第1期了该刊参考文献著录细节变更的4条说明。第1条“期刊析出文章‘页码’的著录”区分了阅读型和引文型参考文献页码的著录,分别应著录文献的起始页和信息所在页,笔者感到这一变更非常科学,有益于作者在写作时核对文献、读者在阅读时查阅文献。4条变更均体现出编辑前辈对于标准的深刻解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以创新和发展的眼光对待实际问题,非常值得青年编辑学习与发扬。

2有声无声与同仁交流

“有声”交流是指编辑同仁之间通过谈话进行交流。编辑工作是一桩苦差事,青年编辑往往难以想象十几年甚至更长的编辑工作所带来的案牍之劳,甚至会有相关职业疾病的困扰。而很多同仁多年来始终活跃在编辑一线,如常青树一般。他们如何能在应对繁杂编辑工作的同时,保持最初的热情和最佳的精神状态?在向多位编辑同仁求教之后,笔者获得了如下答案:若要真正将编辑工作当成此生热爱的事业,就一定要在认真钻研业务的同时,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工作之余用艺术陶冶情操。这不仅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更能触发灵感的火花。古语云:“功夫在诗外”。编辑工作同样需要跳出去,用艺术的、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从而得以在更高的层面上打开思路,并让自己做到“无案牍之劳形”,拥有焕发的形象气质。“无声”交流是指与素未谋面的编辑进行交流,比如以同学朋友的稿件退修意见作为媒介,从中“偷学”几招。“有提高的空间”可以对作者进行激励,而从读者的角度发出提醒,则让作者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这种婉转的语气让人如沐春风。相比之下,在处理“稿件英语水平不佳”这个常见问题时,我们的例行表达是“英文水平不过关,请仔细修改”,这就似乎生硬了许多,也冷淡了几分。意识到这一点,在给作者提修改意见时,我们也会格外注意措辞,使作者能够愉悦地修改文章。还有一次,笔者被国内杂志发送稿件反馈意见的方式深深吸引:编辑部在发送退修意见的同时,附上了原稿的电子版本,采用批注形式在文中标出退修意见。需要修改之处一目了然,利于作者快速无误地领会修改意见。当时,与作者沟通不畅的问题正困扰着笔者,遂果断采取此方法,一解燃眉之急。大概一年后,笔者读到了文献,回忆起自己早已悄然学到了不相识的编辑同仁的“高招”,更加感到这一学习途径的可贵之处。

3幕后台前为作者服务

幕后默默无闻地为作者服务是编辑的本职工作,是“一对一”的。学术编辑要做初审和编辑工作,至少要读懂来稿。然而,编辑不可能对所有知识了如指掌,这就需要积极面对每篇来稿,不断地拓宽知识领域。例如,一篇稿件中提到了“自噬诱导剂氯喹”,氯喹是一种抗疟药,这是基本的药学知识,但用于自噬实验还是第一次见。在百度上搜索“自噬”和“氯喹”这两个关键词,显示的信息都是“自噬抑制剂氯喹”,究竟孰对孰错?于是继续搜索到作用机制———氯喹是通过破坏溶酶体的功能抑制自噬。后来提示作者核对原始数据,其证实为笔误,将“氯喹”修改为“雷帕霉素”,并对我们的细心和负责表示赞许。生物领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在来稿中有所体现,编辑不妨先把挑错放在一边,抱着学习的态度审稿,必有所获。“台前”是幕后工作的延伸,是“一对多”的服务形式。本刊的主要作者群是硕士研究生,来稿往往是他们初次撰写的科技论文,因而存在较多问题。我们在主办单位尝试举办了《科技论文撰写入门》讲座,与该群体面对面交流,以期使他们印象深刻。在准备讲义的过程中,首先要搜集整理大量资料:从经典书籍《编辑工作手册》和《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到《编辑学报》和《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杂志,提炼出生物技术论文相关的写作规范,从经典论文《Astructureforde-oxyribosenucleicacid》到范文《TransmembraneproteinSID-IfacilitatessoakingRNAi》(改编自《Science》发表的一篇报道),来展示文章部分及整体写作技巧;其次会回顾曾经处理的稿件,找出典型的错误案例,引起大家的关注。在引经据典、结合实际的过程中,编辑也从头至尾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梳理,“台前”的讲座是“幕后”书面表达的有益补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编辑的沟通水平。

4有意无意提笔写作

笔者作为学术编辑历经5年“为他人做嫁衣”的时光,可以说积累了大量“怎样做好针线活儿”的经验,能够从中找几条“主线”为自己“做新衣”了,即有意识地写作。由此,编辑转换成作者身份,进行投稿,接受审稿专家的指导。稿件的修改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在得知稿件被接受的那一刻,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是编辑工作无法替代的,这起到了调味剂的作用,激发了工作热情。在有幸发表了几篇编辑实务的论文[3-5]后,我们切身体会到了这一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篇关于英文摘要编辑加工的论文是与笔者英语专业的同学联合发表的,在文章撰写过程中,双方各抒己见,激烈讨论,最终达成一致。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学科交叉的行为,学术编辑可以学习并提高英文水平。无意识地写作是有感而发,自觉下笔,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最近,笔者发表了主题为“中外科技期刊语体风格对比研究”的论文,是编辑工作的升华。相信只要从事多年编辑工作、尤其经常查阅中英文参考文献的学术编辑,一看便知这是从编辑实务中提炼而来的感想。与友人偶尔交流感想,两人不谋而合,搜集资料,提笔写作,几经易稿,终得以刊出。可以说,这篇论文的创作是无意识写作的雏形。笔耕不辍、“择良而栖三十载”的游苏宁先生就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想必写作已成为他的日常习惯,完全达到了无意识写作的境界。

写作灵感论文范文6

高中语文中的作文所占比重相当大。从历年语文考试的作文考题的内容与分值来看,作文在语文学科的百分比相当大,必须加以重视。随着近年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向上的思想境界,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书写清晰规范,也能帮助学生提高思辨分析能力,而且通过教学手法的创新,学生对真实生活的感悟也在不断客观和深入,写出感人至深、有深切感染力的作品。

关键词:

高中作文;教学;写作

一、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技能,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高中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作文书写能力,同时通过作文的书写锻炼,在感情的丰富和文采的培养上不断加强技艺的锻炼,学会触景生情,情景结合,掌握首尾呼应、层次分段、详略适宜、过渡自然、对应、照应等写作技巧[1]。根据高中教学要求,高中作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对深刻的写作对事物和道理进行分析,通过饱满的思绪讴歌情感,通过卓越的文采将思想予以锤炼,通过新颖的技巧对文章写作进行不断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二、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这是经过实践证实的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同时通过阅读也能有效地提高高中作文的学习效率。以《宇宙的未来》一文为例,通过阅读,此文中的新词跃然纸上。迄今为止、无声无息、大错特错、举世瞩目......众多四字词语穿透纸背,留在学生脑海中,将词句化为自己的语言,用在作文写作上,成为增加词汇量,描述事物、情感的重要参照。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布置学生写作《那件事使我后悔》一文,学生正好将新的词汇应用到写作实践中。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丰富了词汇量,也懂得了有效的阅读可以帮助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生活阅历。

1、通过鉴赏、实践提高写作能力

以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选修模块为例,其中对作文的训练包括了20个主题,文体从记叙文和议论文,目标设计的较为明确。第一模块的“心音共鸣”一词就是要求学生们懂得描写人和事要达到触动心灵的境界。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记叙文中叙述与记人的区别,对《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情景交融,叙事手法,人物刻画等写作手段有了深入的认识。再如第二个主题,通过《我与地坛》例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对记叙文选材的重要性,并且了解,写好记叙文,角度的选择、组材和立意的重要性等。通过《背影》的学习,学生们对记叙文的细节描段进行了了解,明白要刻画人性的光辉可以通过凸显人物个性来达到。在模块二中,针对散文的写作手法,分别选取了《白杨礼赞》、《故都的秋》、《老残游记》等范文,对描写、抒情、虚构等写情写景的散文撰写技巧予以分析和传授,帮助学生学习散文写人和写景的表现手法与技巧。第三模块,通过议论文范文学习议论文写作的理论、论据、论证的方式和方法,对议论文的结构等进行详细的讲解。模块物通过范文对遣词造句、锤炼思想的写作手法加以阐释[2]。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范文中找到写作的特点,开阔视野,丰富头脑中的知识,促使学生产生灵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通过实践强化写作能力

高中的学生除了应该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写作技巧,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实际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通过实践来提高写作能力。例如学生学习写作涉及到感悟话题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互动,深入生活实际中,接触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的人物,通过实际的交流,亲身体验到人生百味。对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心存感恩之心,对人生的感受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这样,当学生们回到课堂之后,就会对“感悟”一词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当学生在课堂上面对这个题目时,回想起曾经接触过的人、听到的故事、看到过的真实场景,脑海里就会浮想联翩。经过情绪的整理后,结合掌握的词汇以及写作技巧,就会文思泉涌,写出包含着自身真实感受的文章来。教师应在文章写作结束后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的写作练习,学生对写作不再有畏难情绪,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

3、注重培养文学素养,克服高中作文教学困境

高中作文的教材存在不独立的问题,作文知识的讲解和训练目前还依附在阅读之后,较为灵性和散落,没有形成完整体系,而且作文命题脱离实际的情况较多,使得高中作文教学较为自由、散漫,作文教学方法难以形成系统化,文学素养提高的效果不佳。针对这种困境,作文教材的编写一直在尝试向着科学和系统性改进和完善,通过教辅材料、练习材料等方法对作文教学予以补充[3]。并且,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并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结合作文教学计划进行任务的布置,同时要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的细节,增加写作素材的积累。

三、结束语

作文成绩的提高关系到语文的整体成绩,因此学习作文写作不仅是要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学生提高综合成绩的关键。教学实践和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既有语文成绩的拔高,也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将写作根植在学生的技能中,帮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并能够通过写作将真实的情感予以记录,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鉴赏能力。

作者:韦欢鑫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唐惠忠.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2,(1):14-17.

写作灵感论文范文7

1利用阅读提高写作的教学质量

1.1通过阅读丰富写作的素材

很多初中生的习作有着高度的雷同,其中的内容、结构乃至具体的遣词造句都大同小异,这在本质上是学生们写作素材匮乏的表现。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当通过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

1.1.1注重对生活化材料的阅读引入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根据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一些学生们所熟悉的日常场景,实现材料和生活的有机贯通,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文学表达和身边生活之间密切的联系,并在写作方面教给学生更多整理身边素材的经验和技法。例如在带领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内讲解后,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所经历的和“秋天”有关的往事,如去年学校组织的秋游、某一年和父亲一起到公园商红枫或者第一次在乡下见到秋收的苹果,等等。让学生将这些往事收集到自己日后的写作素材当中,使习作更具真实感。

1.1.2注重对课外关联材料的阅读引入

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确实非常多样,但在数量和范围上却仍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重视课内教学的同时,积极带领学生开展一些针对课外关联材料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从中获取更多的、与课本高度相关的写作素材和灵感。比如在完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文章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选择诸如《城南旧事》《童年》《少年维特的烦恼》等同样体现着“童年生活”内容的文学作品或其选段安排学生去阅读,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来记录童年的效果,并阅读更多体现童年之酸甜苦辣的具体事件,以备日后写作之用。

1.1.3注重对多元形式材料的阅读引入

“阅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非一定是针对文字材料的解读。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继续做好传统形式阅读指导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开展一些针对影视和音乐等其他表达形式的艺术作品的鉴赏,通过这种特殊的阅读来让学生在获取广泛写作素材的同时产生更强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诉求。例如在结束《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告别过去》等以“母爱”为题材的优秀电影,或者听一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鲁冰花》《烛光里的妈妈》等同样主题的歌曲,在进一步感受母爱之伟大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描写母爱的事例和好词佳句。

1.2通过阅读丰富写作的形式

除了内容和行文结构上的“千篇一律”,初中生们的撰文方向和思路也几乎完全一致,对记叙文这种问题存在着不正常的“偏爱”。针对这个问题,初中语文教师还要在教学中通过阅读引导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种写作的形式。

1.2.1拓展阅读材料的文学体裁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初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适当降低记叙类文章所占的比重,在继续保证记叙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同步引入更多的涉及其他文学体裁的优秀作品,让学生能够对更多种文学表达形式及其独有技法形成清晰而正确的认识,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文路”的目标。比如对于《傅雷家书二则》这一课的课后阅读练习,教师可以选择朱自清的《背影》、泰戈尔的《金色花》、陈淑琪的《灯下的你》等以刻画父爱、母爱为主题的散文、现代诗和散文诗为阅读材料,还可将《我的老父亲》《父亲》等歌颂父爱的歌曲的歌词也选入材料范畴,让学生从不同体裁中寻找描绘父母之爱的对应策略。

1.2.2拓展阅读材料的表达风格

即便是同一种文体、同一个主题,不同的表达风格也能使文章具有迥异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在涉及不同“文风”的材料上也要有共同的体现,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掌握撰写各种风格文章的技艺,并从中选择几种最适合自己的作为日后写作训练的主要方向。例如同样是关于“春天”的散文,《春》的文笔非常清新,给人以明快、优美的感受;《温暖的你》则更具文采,使读者读后回味无穷;《江南的四月》就显得非常朴实,好像人与人之间的自然闲谈。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三篇材料进行对比阅读,并对具体的词句选择和修辞应用做深入讲解,以使学生形成更清晰的风格认知。

1.2.3拓展阅读材料的表现主题

由于考试改革的步伐相对稳健,初中生在考试中所能接触到的写作主题并不十分丰富,这会对学生的写作素养内涵造成负面影响。故而,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阅读中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多读一些主题新颖的文章,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和选题空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多方位的强化。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想象力丰富的优势条件,选择一些现在颇为流行的“穿越”主题作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感受这种非常考验“脑洞”的文章在情节设置、故事安排和矛盾构设方面的独特要求,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让学生对想象题材的习作撰写具备了更扎实的功底。

1.3通过阅读完善写作的平台

不少初中生除了在作文课和考试中能够动动笔外,很少会获得有效的写作机会,时间一长难免会技艺生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结合阅读的契机,为学生们创造更多开展写作训练的平台,让他们得到充分的练习。

1.3.1重视对阅读笔记的执行引导

阅读笔记是“微写作”的一种,也是阅读和写作契合度最高的一种写作形式。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培养起学生边阅读、边批注的习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放缓阅读的步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级,同时用材料中的情节、人物和情感对学生的写作表述进行细致渗透,以起到优化学生写作素养的作用。例如对于《壶口瀑布》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到文中描写壶口瀑布之雄浑景象的部分时,写一写自己在阅读这些文字时的感受,或者从中选择一两种描写的手法谈谈自己所能感受到的好处,还可以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换一种描写的方法并将相应的句子记录在原文旁边。

1.3.2重视对材料续写的执行引导

续写是建立在对原作充分理解和体会之上的写作,需要借助原文的情节、人物和故事事件进行。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选择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与作者具有较强共鸣的作品,在作品的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合理想象和既有学习成果进行补充,以此来做到对原作表达技法的仿效应用。比如对于《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我’和家人逃离之后,于勒叔叔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事?他和‘我’们一家之间还会有什么样的故事?”而后便可让学生结合作者在文中刻画出的各个角色的形象进行合理撰写,看谁能够将这些角色的特点保存得最原汁原味,而情节又最跌宕离奇。

1.3.3重视对材料仿写的执行引导

相对于续写来说,仿写的要求更加宽泛一些,但对学生写作技能和对原作的阅读理解的要求也更高,需要学生紧紧把握住原文的主要写作技巧和构文方法。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表达手法、故事内容这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仿照原文的情节和刻画方式来尝试写作,力争做到对原文表达模式的高度还原。例如在讲解完《藤野先生》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也从自己的记忆中选择一位老师,写一写他或她的外貌、性格,以及与自己之间所发生的难以忘怀的故事,并表达出自己对这位老师的独特感情。这篇习作中应当突出对人物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将这些作为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渠道,以期实现对原作表现方式的最大应用。

2利用写作优化阅读的教学效率

2.1通过写作优化学生的阅读体会

不少初中生对阅读训练感到颇为头疼,这其实是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结果。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写作训练,带领学生深入体会阅读材料的撰写模式,从而获得丰富的经验来指导后续的阅读练习。

2.1.1深化学生对表达技法的效果认知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用词造句方面多花一些心思,将自己构思出的具有同一含义的不同语句分别写在草稿纸上,借助自己的品读来判断哪个最能为文章增色,并在旁边注上相应的理由。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品析语句表达技法效果的能力,这对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将很有帮助。比如在进行关于自然环境描写的练习时,很多学生会在景物的量词选择上体现出不同的水准:有的说“一棵树”,有的则说“一伞树”,后者显然更具比喻化的色彩,且更能够形象地写出树的外在样貌,使文章的语言更为生动。这便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一番赏析。

2.1.2深化学生对场景气氛的效果感受

氛围渲染在记叙类的文章中比较常见,但很多学生却对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缺乏深刻的感受。这时,初中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具有更强自我情感表现要求的文章,并鼓励学生试着在里面加入一定的环境描写;之后,教师可再要求学生写一篇与前文表达的情感相反的文章,同时在文中添加同一环境的描写内容,让学生揣摩对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所能在氛围上产生的不同渲染效果。例如同样是对于“云”这个常见景物的描写,当学生在文中所记叙的是一件悲情之事时,“云”的颜色会是暗淡的,在天上运动的过程会用“压”、“碾”或“挣扎”等动词;而当内容风格变得轻松、愉快时,“云”也会变得轻盈、洁白,“飘”、“流”、“飞”等动词也会相继出现。这就是气氛渲染所需要的基本技法。

2.2通过写作优化学生的结构梳理

文章的结构犹如人体的骨骼,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阅读练习才能够更有质量和效率。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指导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文章的几种常见构造,从而在日后的阅读当中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形成解题思路。

2.2.1引导学生明确不同文体的常规结构

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不同体裁的文章写作时,首先要对每种体裁的常规行文结构做出宏观梳理,让学生大体掌握在什么位置该进行什么样的表达,从而让学生的作品在结构上表现得更加严谨。同样的,这一教学成果也可反用在学生的阅读中,让学生在阅读一篇材料时能够站在结构的层面上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而保持更为清楚的答题思路。比如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开头简洁提观点,中间详细摆证据,结尾拔高发呼吁”的常规模式,一方面让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更有条理和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在解析议论文时知道各个部位的主要内容和大体的表达方式。

2.2.2引导学生明确事件叙述的常规流程

虽然笔者认为初中语文的习作和阅读教学应对各种文体做到“雨露均沾”,但出于对目前考试形式和学生普遍思维习惯的尊重,初中语文教师仍要以记叙文作为有关训练的主要对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记叙文时,务必要牢牢结合事件的叙述这一条主线来进行,就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大要素的着墨篇幅、行文方式做出细致的讲解,并启发学生将这一训练成果代入到记叙文阅读当中,实现学生情节梳理能力的强化。例如,教师可在整体上要求学生将记叙文的撰写重点放在对“经过”的交代上,并在其中体现出对人物描写、环境刻画和修辞使用这三方面技能的运用;而后可安排同桌之间互相交换习作,就对方在上述三种技能的运用位置和表现效果上做一番点评,以此作为学生理清阅读材料脉络和品析材料表达技法优势的经验基础。

2.2.3引导学生明确情感表达的常规方式

任何一篇文章都会表露一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则是不同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树立“情贵含蓄”的思想,主张以环境烘托、语言或动作表现以及名言、诗句的引用作为间接表现主旨思想的路径,同时引导学生阅读几篇典型的材料,感受这种表情方式在阅读篇目中的广泛存在性。比如对关于“友谊”的习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文末升华友谊的部分加入环境描写,借用“金色的夕阳”、“明媚的春光”等景色来体现朋友之间情谊的温暖和珍贵;而对于像《两颗心》等运用了同样手法的散文,教师则可将之作为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写作后读一读,将自己撰文的思路化用为解析这篇文章末尾表达方式之理解的灵感。

3结束语

写作灵感论文范文8

作文教学是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也是一大难题,如何更新作文教学的固有观念,探索和革新作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实验,是每一位农村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作文教学是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众多语文教学专家也为此感到十分困惑,多少年来始终找不到正确的途径,提升作文教学的效果。广大一线语文老师一直在努力,多年来,我们不断探索作文教学方法,更新作文教学观念,制定作文实验方案,进行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的实验,从研究性学习中开辟了一条较为成功的创新写作之路。

一、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催生他们的写作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文教学,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是第一位的。只有广大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才能使他们进入习作训练的最佳状态。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

(一)开辟文学新园地,拓展作文创新的领域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展示同学们的写作成果,我校办起了一个《金色年华》校刊编辑部,刊登同学们的优秀作品。设置了“诗意年华”、“青春风铃”、“人生如歌”、“恩情春晖”、“心灵驿站”等栏目,每月出一期刊物,面向广大学生征稿,尽量发现学生优秀习作并及时给与鼓励,由老师审阅修改后,加注评语推荐发表在校刊《金色年华》上。与此同时,各年级部,各班纷纷成立了各类文学社、读书社,如高一年级成立的“雏鹰”文学社,高二年级成立的“付出者联盟”文学社和“红柳”文学社,高二各班成立的读书社等,这些文学读书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学校指派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指导老师,这一举措,赢得全校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作文创新的积极性。校刊聘任的一批学生小记者,活跃在学校运动会等各类比赛活动场地,积极撰写稿件,同学们挥毫“描绘祁连景,抒写民乐情,讴歌一中人”,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作阅读热情。

(二)让学生走近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书籍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文字就充实到什么程度。”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积累对于习作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农村学生农村生活实际上十分枯燥,城里孩子想象中的割田收麦、养猪喂鸡、攀树摘果等田园生活其实离现在的农村学生也很远。他们大多也是独生子女,最多家里有两三个小孩,而且,上一辈人苦日子过怕了,不约而同地不让下一代劳动,把希望全寄托在上学上。因此,让学生走出课堂,注意引导他们去发现、去观察、去探索、去体验,这样才会有鲜活的内容,才会使他们写出美文佳作。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远足、爬山,到老乡家帮忙干活,去敬老院劳动,冬天去滑雪场练习滑雪,还不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邻近的工业园区,感受现代化大生产的高效率。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中去玩赏,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在玩赏中观察,从中获得感性真知,这样才能写出让老师意想不到的东西。“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书籍,是学生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让学生阅读适合他们自己读的各种书籍,使阅读的内容和范围更广泛,视野更长远,知识面更宽广,积累的作文素材也才会更多。为此,学校购置了图书,订阅了各类杂志,并将读书馆的图书分配到各个教室的图书柜中,安排专门的阅读课时间,由语文老师组织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人物传记,阅读有益的报刊杂志,广泛涉猎各种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书本中与大师对话,与自己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这样作文时学生的表达才丰富,叙述的作文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创新教法,持之以恒,全面提高作文训练的质量

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农村语文老师更要积极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在作文教学方法上探寻新的路子。保留传统作文教学方法中的有益成分,探寻适应当下新形势的新的更有效的方法,以便探寻到适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方法。

(一)制定计划,扎实开展序列化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要求,贯穿了高中记叙性文章和议论性文章的常规要求,在作文教学中,课内严格按序列进行训练,持之以恒,才能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注重作文批改和讲评

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单纯的要求学生写是达不到要求的,师生的批改和讲评也很重要。作文批改有多种形式:一是教师批阅,但现在的老师任务确实重,每一篇作文都自己批阅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可以灵活多样,采取抽样批阅,抽样调查的方式,批阅一部分作文。特别好的作文和问题较集中的作文可以采用几种面批的方式进行。二是学生互批。指导学生让他们自己改,写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批注处眉批、旁批、总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总批有的可达五百多字,等于又将这篇文章重新思考了一遍。另外,作文批改之后,一定要讲评,否则对学生的写作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我们每次抽几篇优秀的来讲评,也可以利用投影仪将优秀的作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点评,从而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只要我们农村高中语文教师都能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认真教学,敢于创新,就一定能改变目前农村作文教学的现状。

作者:臧成才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

第二篇:农村高中作文教学困境成因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农村高中作文教学改革与其他教学改革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学生怕写应试作文,教师怕改学生作文,作文教学整体呈现低效和无序状态。具体表现为:教师教得死板,学生写得枯燥。教师讲起来没劲,学生写起来头疼。学生写得莫名其妙,教师批得累死累活,教师批改作文敷衍了事,学生写作文抄袭应付已成普遍现象。现状令人忧虑。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会这样不堪呢?

一、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是根本原因

农村高中学生因为经济基础差,考大学成为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升学压力极大。家长与社会都把目光紧紧盯在升学上,学生成绩高则一俊遮百丑千好万好,成绩低一丑遮百俊一无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见效慢、最终成绩差距不大的语文便被边缘化,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见效很慢的作文教学更是日渐淡出教学舞台。农村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学,教师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标准化习题的演练上,因为他们知道引导学生多做些选择题,得一些硬分对于提高高考成绩最见效。作文训练是吃力不讨好的活计。再加上现在流水阅卷,据有关人士统计,一份作文阅卷教师关注的时间不超过30秒,而且为减少仲裁率,有的阅卷组甚至明确要求作文分值一律控制在41~47分。这样一来,花了功夫写得好的和那些写得差不多的作文得分也差不多。越是动了脑子认真写的作文,反而越可能得不了分。它不像做主观题,即使与标准答案不符也不会“颗粒无收”。这样的畸形考试与阅卷模式,极大地伤害了教师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造成“教与不教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写与不写一个样”的局面,令人十分痛心。

二、作文教学的盲目随意是关键原因

1.内容和形式本末倒置

作文教学只关注形式,一味地注重形式训练,学生得到的往往是皮毛,终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笑话,甚至让学生落下了“邯郸学步”的病根。作文之本应该是文理通顺,而不应该是思想之高深,意境超妙之类的技巧。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随意性和盲目性,作文教学总在语文教学计划之外。作文课随意性很大,没有固定课时,没有教学目标,没有教学计划,想起来就写一次。作文课上,教师任意从网上下载一个题目就让学生写,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零打碎敲地讲点作文技巧让学生练,至于下一次作文课要做些什么,就只好“到时再说”了。这种“事前无计划,事中随意行,事后无收获”的作文教学,让学生极为厌恶。

2.重方法指导,轻感悟积淀

即使是少数重视作文教学的教师,作文指导课也沦为了只注重写作方法和应试技巧的指导,对学生的生活感悟与人文积淀极为轻视。教师经常灌输的是诸如“开头结尾二十八式”“审题二十四法”“构思十八法”等急功近利的终南捷径,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总结出若干经验,如开头的“悬念式”“回忆式”“引用古诗名言式”,结尾的“展望式”等。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万能题目”“万能开头”“万能素材”,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给出若干高考满分作文让学生原样套作,结果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味同嚼蜡,面目可憎,写出了大量统一模式的宿构文、模式文,还美其名曰“高考新八股文”、高考保险文、久而久之,完全泯灭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作文评阅事倍功半

许多农村中学以“作文是写出来的”为理论依据,每学期都强制要求教师批阅十几篇习作,批阅要有眉批、旁批、总批,打分和日期,让教师苦不堪言,疲于应付。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也认为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可是他们却忽视及时鲜活的讲评,其实,这只是“应试教育”中“题海战术”思想的具体化。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么只是批阅几个好学生的作文来自我安慰,要么只是为了完成学校检查任务赶急图快地写一些千篇一律的批语应付了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水平“心中无数”。

三、蜻蜓点水的生活阅历是客观原因

农村学生生活圈狭小,造成他们眼界狭小;接触到的书籍很少,造成阅读面狭窄,知识容量也相应变小;社会阅历的欠缺,造成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另外,独生子女较多,父辈经常参加的农村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他们都很少参与。这就造成他们不喜欢观察事物,即便是自己喜欢的事物,也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因此,学生的生活阅历越来越贫乏,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到了写作文的时候,他们就手忙脚乱,很多学生拿到作文题目感到无从下手,只能把自己积累的名人名言素材当成了万能钥匙,一则材料在多篇作文之中反反复复使用。语文教师应从农村中学实际出发,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学生的作文写出新意、写出特色。那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必将闯出一番新天地。

作者:臧成才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作文教学选点训练思考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在全国第二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上做了一个题为“作文教学的价值追求及实现路径”的报告。黄老师指出了当下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只有作文,没有教学”的情况,很多教师带着学生不种庄稼,却等着收庄稼,或者说是“看天收”。其实,教师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对于这种现象,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也曾说过,有相当一批教师是没有作文教学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许多教师面对作文教学望而生畏,要么不知道教什么,要么不知道怎么教。所以,黄厚江老师说,教师应该教“可教的”,教重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宜“选点训练”,并且宜选自己教得了的“点”。那我们就有必要探讨如何理解“可教的”。既然有“可教的”,言外之意,就是还有“不可教的”。到底哪些是可教的?哪些是不可教的呢?其实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也明显感觉到有些东西是教不了的。就如此次研讨会孙刚老师的作文示范课“灵感的捕捉”,课堂上,以小组交流的方式探讨什么是灵感?如何捕捉?灵感本就是极具个性化的、不可捉摸的东西,捕捉的方式是以个体的知识、经验、思维为基础的,捕捉的过程是个性化的思维过程。灵感到底有没有统一的捕捉方式?这位教师让学生交流分享捕捉到的灵感,没有问题,如果要寻找、归纳一种有效的,并且人人都可实践运用的捕捉灵感的方式,这就值得探讨了。“可教的”和“不可教的”的区分,与个体教师的素养、思想、技能、思考等都有着密切联系。教学过程受到教师的知识储备、思想理念、课程设计等要素的制约,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可能认识不同。一些教师认为“可教的”内容,在另外一些教师眼中可能是“不可教的”,所以,“可教的”和“不可教的”本来就不是固定的,这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自己的教学素养、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作文教学中“可教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方式教最有效呢?黄厚江老师在《散点训练和系统训练结合》这篇文章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选点训练。“所谓‘点’的训练,就是针对写作能力的某一个‘能力点’,或者针对学生写作的某一个‘问题点’进行教学。”相较于“能力点”和“问题点”,教师更容易把握后者。每次作文训练,教师总会在学生习作中发现一些“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共同的。特别是这些共有的“问题”,应该是“选点训练”过程中最先解决的。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疑问:“问题”是不是就是“问题点”?教师或者学生自己发现了写作过程当中的“问题”,教师是否就可以将此当作“问题点”进行训练?显然,“问题点”中所谓的“点”,应该是指这个问题的“关键点”,也是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一个问题是由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点”构成的,“问题点”越多,教师教学可供选择的着力点也越多,换言之,教师教学切入的角度也就越多。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的“选点训练”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细化和具体化。问题有大有小,问题点有多有少。一般情况下,越小越具体的问题,越容易找到切实解决的方法,一箭射一矢,一箭双雕甚至多雕的情况也有,但需要射箭者强大的本领。正如此次会议上,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在评价肖家芸老师的示范课时说,理论性太强而操作性太弱,知识性太强而运用性太弱,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怎么教知识,四个字尤为重要,就是——小步、快跑。问题的细化和具体化是高效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问题细化,“问题点”容易凸显,自然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操作性和运用性。例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我们发现学生作文在主题表现上存在问题。显然,这不是个明确的“问题点”,到底是学生习作主题与材料主题不相符呢?还是学生习作主题不集中?抑或学生习作主题不够深刻?再如,我们经常看到一则教师用得比较多的作文评语——材料不典型。“材料不典型”是学生习作常见的典型问题,但这个问题所指不够明确具体。到底是材料陈旧或是错误不能典型表现主题呢,还是材料准确无误也很新颖,而是学生不会用恰当、生动的语言去叙述材料呢?问题细化的过程,是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给问题的外延进行分类的过程。这种分类有横向的,有纵向的。上面两个例子的细化其实是横向的分类,有些问题需要从纵向上去细化。例如,学生习作立意有偏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纵向去思考,学生习作立意出现偏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偏差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此问题就细化为三个“问题点”(或者更多),这几个“点”可能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到底选择哪个“点”进行训练,这需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去分析和选择。二是问题点的选择。黄厚江老师说,有了这个“点”,明确了教什么,课堂教学就要在这个点上用力。这个“点”就是教学的着力点,也就是细化的,并且“可教的”问题点。如果一个问题细化为若干“可教的”问题点,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问题点”作为教学着力点呢?黄厚江老师给我们提出了选择标准:“这个点就是‘教什么’,这个‘点’应该是一个教学生长点。只有着眼于形式和内容并明确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才体现了语文的课程特点,才会有充满活力的共生共长的教学情境。”我认为,一个“问题点”应该有以下特征:一是确定“教什么”,二是促进教学生长,三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比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2015中山鸟卷):二十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卜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卜有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卜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卜自己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