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房屋论文范例

现代房屋论文

现代房屋论文范文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功能性居住,而是希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室内设计的焦点开始转变为“追求情感”。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探讨了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关键词:

传统文化;室内设计;情感表达

21世纪,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展现个人品味与格调的室内设计,也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如绿色设计、文化回归设计、人性化设计等。其实,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独特的特点,且都有继承性。比如,历史上的印度文化、俄国文化、西班牙文化、日本文化等都曾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最终还是保持了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根据资料记载,我国室内设计在发展初期也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室内设计流行模仿国外的设计风格。但改革开放以后,富裕起来的国人又开始关注本土文化,注重在室内设计中加入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基于这些研究背景,下面主要探讨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情感表达问题。

一、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概况

近20年来,我国的室内设计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在设计风格上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加入WTO后,我国的室内设计状况令人担忧,设计过度注重造型。值得庆幸的是,在业界设计组织与设计人员的努力下,文化最终回归到设计当中,成为了室内设计的灵魂。

(一)设计注重造型

重造型、轻文化。这是我国早期室内设计的特点。大多数室内设计的装饰造型没有特色,没有创新,要么墨守成规,要么抄袭著名建筑的设计风格。建筑从设计到竣工都带着冰冷的面具,远离了真情实感,空洞而又无趣。重造型、轻文化的这种理念,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和市场的考验。没有独特风格与文化底蕴的设计,空有外表的光鲜亮丽,犹如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1]。诚然,文化包含了物质、精神和艺术等。建筑装饰文化也是一样,最基层的物质文化是材料的选择,装饰文化体系中的外衣是艺术的表达,建筑装饰本身的语言是用来统领建筑装饰文化的。建筑装饰的精神文化是向人们传达一种观念,即设计师对室内设计的理解,对不同生活氛围的营造。

(二)文化回归设计

我国的室内设计有着得天独厚的本土优势,加入WTO后,国与国之间的设计师相互交流经验,特别是一批国外著名设计师在我国室内设计圈内大显身手。与其他国家的设计状况相比,我国的室内设计师们已经产生了忧患意识,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试图寻找突破口,取长补短,提高创新能力[2]。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建筑行业发展到今天,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可以说,让文化回归设计,这是绝大多数业界人士的共识。

二、室内设计中的两种风格表现

(一)中式风格的传统表现

室内设计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值得深究的学科。下面,笔者以木质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使用为例,阐述中式风格的传统表现。

1.融入原生态元素

传统文化中象征生命力的物体很多,木质材料作为建筑的主要元素,它象征着来自大自然的生命力。审视古代室内设计,总会发现古代对木材的使用最多。这主要源于木材是大自然的产物,更源于古人的文化信仰[3]。与古代重视木材的精雕细琢不同,现代室内设计更关注木材的原生态,保持原木本身的形状。从大堂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木材元素的运用所透露出的理念,即亲近自然。

2.风格上追求古典

在通常情况下,居住者对大堂的风格要求是大气典雅,而木材元素的融入正好缓解了大气典雅之下的压抑感,使室内设计散发出浓浓的古典韵味,能够更加贴近自然。再来看家居住宅,木材在室内设计中充当了主角,原木色的家具为住宅增添了古典韵味,并带来了一股大自然的气息[4]。在室内设计的元素搭配中用木材进行适当的点缀,也是传统元素在新的中式表达中的一种尝试。

3.营造优雅的氛围

设计的整体框架是空间结构。纵观我国传统的室内设计,不难发现其在布局上的特点是方圆对称;在色彩的选择上,通常会使用庄重大气的红色、金色;家居使用最多的材料是木料,而且不同的木料用于不同等级的房屋建筑中。我国传统的室内设计特别喜欢为房屋营造出优雅的氛围,喜欢将后现代手法运用于现代的中式风格设计中。比如,通常为了彰显大气,凸显意境,展现房屋的中式格调,可在墙壁上挂上笔墨字画,在屋子内摆放红木家具等[5]。

(二)中式风格的现代表现

室内设计除了规划房屋装饰与格调外,还可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情感表达。比如,大堂的内部构造,或者一些标志性建筑,特别讲究风格上的典雅与大气。因此,业界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从未降低,这种要求主要是风格上的要求。与传统的室内设计相比,现代设计摒弃了许多古老的元素,如反复雕琢与配饰吊坠等。当然也不是完全拼弃,在有些场合还会偶尔出现[6]。现代设计将重点放在实用性与耐用性上,材料多使用化合材料,色彩不仅仅以红色、金色为主色调;相反,为增强室内的舒适感与温馨度,特别在卧室内多使用暖色调。暖色调能缓和室内的气氛,营造一种家的感觉,已被现代人所接受。

三、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一)传统建筑装饰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建筑文化的传承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初期,那时人类已经对室内装饰有所认识,懂得将文化融入到环境中。进入氏族社会,在陶制品上绘制了纹饰,既有精致淡雅的青铜纹,也有粗犷大气的彩陶纹,因此便生产出了不同风格的陶器。远古时代的祖先与自然万物相生相伴,在他们的认知里,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他们认为至高无上的境界是“天人合一”[7]。古代的室内设计也表现了丰富的内涵:一方面室内设计在外观上要具有美感;另一方面,要体现出深刻的文化理念,以反映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为了迎合古人寄情山水的雅兴,我国古代建筑在室内设计上尤其重视返璞归真、自然流露。在建筑选材上讲究以质为美,提倡实用性,不过度追求华丽。

(二)传统文化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中庸”、“天人合一”、“厚德载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这种传统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体现在科学研究与家庭伦理两个方面。研究传统文化发现,人们对探索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不太重视,却对维护血缘、家族等家庭伦理关系非常看重。由于传统文化具有主导性和传承性,因而传统文化思想很容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在建筑行业中,室内设计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大使命,它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一直以来,整个设计潮流都始终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凭借丰富的内涵影响着现代的室内设计。在室内设计中,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传承与创造性的转化,推动室内设计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四、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呈现内容

(一)色彩

色彩是一种视觉语言,也是一种情感语言,合理的色彩搭配能让人心情愉悦。色彩是室内设计的“灵魂”,具有塑造、定位、传达等作用,直接影响房屋的美观和人们的情感。纵观我国古代室内色彩的演变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时期的传统色彩文化对我国古代室内色彩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这种优秀传统色彩文化的渗透,因此我国的传统室内色彩体系大放异彩。例如,儒家色彩文化通过礼的形式来区分色彩的使用,将宫殿建筑与居民建筑中的色彩运用进行归纳划分,宫殿建筑室内色彩大多以金、红、黄、绿、蓝为主,色彩比较丰富;而居民建筑的室内色彩只能以灰色、青色等自然暗淡的色彩为主,这带有明显的阶级歧视。

(二)空间

单个室内空间具有不可分割、完整统一的特点。古代室内空间布局除了具有单个室内空间的特点外,还具有强烈的等级特征,反映了传统的人文思想,如等级分明、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左右对称等。这种思想在当代室内设计中仍有一定影响,如现代中式家具的设计是左右对称的,中轴线正中间的是主人席,两边的是客人席,显示出中式空间的稳重大气。另外,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隔断,即隔而不断的空间布局。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

(三)图案

图案既是一件装饰品,也是一个设计符号。比如,一幅字画可以是一个装饰造型,也可以是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元素。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为了丰富室内空间,可以运用不同的图案来修饰,营造一种意境,或者传递一种文化,以此来体现设计者的情怀,也满足屋主对室内的感官享受[8]。传统图案寓意深远,一直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说。例如,龙、莲花、牡丹、仙鹤等,在空间布局中运用这些象征性的图案,能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文化,表达出一种浓浓的情感,也满足了人们对室内设计功能性与情感性的双重需求。

(四)材质

材料在建筑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是室内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室内设计艺术进行自我提升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材质有着不同的质感表现,它能充分展示设计信息,客观体现设计理念。我国的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室内家具也是以原木材料为主,其他材料为辅。其原因有:一是崇尚自然;二是木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结构简单,方便设计,可使家具样式多种多样;三是符合“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

五、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一)富有文化内涵的陈设艺术

1.原始风味的陈设

室内设计中的陈设布置是体现整个设计效果的重要环节。它似一本内涵丰富的书籍,让人难以读完;也是影响房屋舒适度与美观度的关键,让人无法忽视。陈列品的样式和质感不同,其表达出来的情感与氛围也不相同。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主要来自儒家、佛家与道家,三者的共同点是崇尚自然,能够引起人们在思想上的共鸣。所以,室内设计的陈设应选用带有原始风味的饰品,如玉米棒、辣椒串、小喷泉、手工刺绣等,以打造室内的自然环境。此外,因为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极具特色的地域特征与民俗文化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建筑风格,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设计出体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风格。

2.具有一定功能性

根据现代家居的升级需要,室内陈列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其功能性的发挥。这种功能性分为几个方面:第一,与室内情景风格搭配;第二,构造多层次空间;第三,对室内色彩进行调节。我们知道,不易改变的是家居结构,而可以灵活改变的是陈设装饰风格,它基本不受空间限制。21世纪,年轻人追求个性化,“软装修”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二)符号作为装饰的情感表达

传统装饰品样式繁多,大都以吉祥图案为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可谓是寓意深远。进入现代文明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装饰材料日益增多,古老纹饰与新型材质巧妙融合在一起,更显艺术魅力,使现代纹饰作品具有了独特而神秘的色彩,形成了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风格。同时,被赋予了感情的作品容易成为经久不衰的设计范例,也会因为新颖的情感表达成为经典。传统纹饰式样以花草、兽类、图腾、人物为主,取材多源自一些宗教故事、成语俗语、流行典故、传说传记等,大部分含有升官发财、合家欢乐、多子多福、婚嫁顺利等寓意,传达出了希望室内装饰为居住者带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当传统纹饰被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时,为了保证实用性,设计师会加入一些现代元素,运用高科技的加工手法,使产品更容易被市场接受,更加符合现代建筑的审美标准。比如,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体现了典型的江南格调,精致、大气、婉约,营造出一种人在馆内走,如在山水中的意境。

总之,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室内设计正在不断走向完善,从早期的完全注重功能性,到后期的注重人文性,人们的欣赏品味也在不断提升。室内设计从不规范到规范,再到相对规范,设计情感的表达越来越明显。只有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并加入现代新技术,才能将现代气息与中式意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室内设计的更好发展。

作者:汪华胜 单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静.以人为本的室内设计[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7-8.

[2]刘永来.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D].沈阳: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9-10.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5-26.

[4]杨敏.中国传统陈设艺术理念浅谈[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9).

[5]周静.现代建筑室内设计对传统的继承[J].中华建设,2012(8).

[6]刘德明.现代建筑室内设计发展趋势[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9).

现代房屋论文范文2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教学教法;研究

《房屋建筑学》是建筑类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对提高学生建筑的知识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现代大学生发展需要,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实践能力,符合企业现代对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

1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是多元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现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传统的黑板讲授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教师基本都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房屋建筑学》在建筑类专业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师一般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方法,双边等教学方法,根据具体内容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能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2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需要建立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房屋建筑学》是应用型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课后实践是《房屋建筑学》的核心内容,在课后实践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效果最佳。

2.1实践课程的设计

教师在实践课程要科学有效的进行设计,课程设计的质量对课堂效果有很大影响,教师需要根据课程重点内容,搭建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对实践课程能更理解。在实践中的课程设计是学生能否掌握这门学科的关键,教师必须注重实践环节的合理设计,使课程设计紧贴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2.2现场实地实习

学生在现场实地实习之前要进行充分预习,对有问题的知识要进行标注。在现场实地实习中应该预先将课堂上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知道实习的目的,思考的方向,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在这一环节上应该做到充分的准备,因为施工现场环境非常复杂,学生应该把安全方面放在第一位。在现场实地实习中应该找一个在房屋建筑方面有经验的实践人员,参与学生的实习,来为学生解答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紧紧地抓住实践这条主线,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再不断地使学生得到合理的实践答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对《房屋建筑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对知识有效理解的过程中,还能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现场教学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起到促进作用,《房屋建筑学》的课程需要在现场实地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实践技能都有促进作用。

3《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经验

3.1课前布置预习阶段

教师需要在课前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充分进行预习,预习的效果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预习不是简单的课本预习,需要通过对课程全面的了解,并且能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使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3.2课堂教学阶段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搭建教学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也是检验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学生预测效果好,带着问题来学习,课堂效果很好,反之学生预习不好,课堂又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学改革就失败,必须加强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玲华,高乐.《房屋建筑学》课堂教学的优化[J].四川建材,2014(01).

[2]宋博,高海英.高职《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技风,2013(16).

[3]汪斌,田美灵.浅谈《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信息,2012(13).

现代房屋论文范文3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生态化引导

1引言

建筑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构成领域,是城市体系格局优化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区域不断拓展,施工形式多样化发展,为了寻求更完善的建筑方式,建筑设计绿色化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向,把握绿色建筑设计要点,推进社会建筑体系的优化。

2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绿色建筑设计是在建筑设计的概念上发展而来的,是指建筑工程的施工结构、房屋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都要实现资源优化,资源最小化、结构体系化发展,降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1]。结合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将其特征归结为:节约化、系统化、生态化3方面。我们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分析的过程中,应着重掌控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构成方面,寻求推进现代建筑体系完善的有效性措施。

3我国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建筑设计逐步向着高效化、体系化的方向转变,其在社会建筑工程施工中占有重要地位。依据我国建筑工程管理部门相关数据分析可知:截止到2016年,我国建设设计已有66%已经向着绿色建筑设计方向转变,全国70%的建筑开发商运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进行成本运算,全国59%的群众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认同,并提倡应用这种新型建筑设计管理方式,绿色建筑设计在我国建筑发展历史上留下了转折性的发展趋向;但由于绿色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对接上依旧存在着不足,致使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推进中存在着绿色建筑设计实践效果差、绿色建筑设计表层化等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道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4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结合以上对我国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情况分析来看,引导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必须准确把握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4.1建筑设计整体性掌控

欲使绿色建筑设计工作有序推进,在于建筑设计结构整体设计的优化掌控。其一,建筑设计应考虑到建筑所在的地理环境。例如:某建筑工程设计期间,设计人员能够依据当地200m之外的河流,500m之外的高层建筑,将该建筑的设计定位点,设计在河流与高层距离的交点处,这样依据建筑设计周围地理环境,确定建筑设计的最佳位置,能够为建筑设计营造良好的采光、外部环境效果,保障了建筑的外部环境[2]。同时,绿色建筑设计也要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确定建筑设计的房屋建设最小损耗点。例如:某处高层建筑设计人员,依据建筑设计的风向,来判断该房屋建筑墙体结构设计应用的材料厚度,从而达到有效降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投资,是绿色建筑设计总体掌控优化的直接体现。其二,绿色建筑设计在总体上掌控运行分析结构,应考虑到现代资源综合运用结构的不断拓展,形成地理环境建设结构体系的综合性建设。例如:某建筑工程实施工程设计时,不仅要结合地理气候、水文条件选择房屋建筑的方向,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施工外部环境的应用,尽量为该建筑施工提供1个内外资源综合应用的建筑设计图。

4.2优化运用建设施工材料

绿色建筑设计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有效性融合,做好建筑施工材料的有效应用,是推进绿色建筑设计实践的基础。首先,建筑设计人员进行建筑体系构建时,必须坚持设计绿色化、资源绿色化,设计人员尽量选择性能好、污染小的建筑材料。例如:建筑设计人员制定施工计划时,应注重建筑使用材质的需求、以及建材类型,保持该建筑中应用的材料既符合建筑设计的承载需求,同时也有效发挥钢筋材料的优势;其次,绿色建筑设计在材料应用领域的融合,体现为建筑工程设计中应做好施工材料选择的管理标准,后期施工中,材料购买人员严格按照建筑设计材料设计规格进行资源购进,这也是绿色建筑设计在优化建设施工材料的有效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绿色建筑设计虽然应尽量减少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投资比例,但切不可为了缩小成本,而压缩建筑施工材料的投资费用,造成施工材料购买费用不足,导致材料购买资金缩水的问题;最后,绿色建筑设计在次材料应用,在于设计人员应充分利用现有绿色资源,寻求可替代材料的应用,例如:设计人员可以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太阳能光伏幕墙等,这些都是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中得到有效运用的体现。

4.3自然植物的有效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规划中的应用,能够引导我国建筑工程向着绿色化、生态化的方向转变,推进社会建筑设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绿色建筑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设计方式为,适当的在建筑设计周围增加自然植物。例如:不少设计人员在进行居民住宅小区规划时,经常应用爬山虎、绿萝等作为建筑群之间连接部分的装饰物,这种绿色自然植物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合,是最直接的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体现;同时,也有助于美化建筑区域的自然环境,美化建筑群的外观效果,从而增进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此外,绿色建筑设计中绿色植物的有效应用,可以将绿色植物作为建筑设计结构的一部分。例如:建筑设计人员通常运用绿色植物装饰开阔的广场,增加广场设计建筑之间的距离等方式,作为建筑设计中一部分的综合融合,也是绿色建筑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合的要点。

4.4设计结构多角度分析

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实践的要点,在于建筑设计应采取多视角分析。绿色建筑设计一方面是指建筑设计图纸上多重要素的合理性规划,提升建筑总体结构的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也是指建筑设计具体资源的合理性掌控。例如:建筑设计人员针对高层房屋进行图纸设计时,要针对高层设计墙体保温结构、水、电等资源供应线路的设计结构不断优化,尽量缩减高层建筑施工期间的投资比例,提升高层建筑后期运用资源应用的效率,降低资源传输的损耗率,也可以看作是绿色建筑设计实现的有效方式。此外,如果我们站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绿色建筑设计中也应包含工程建设的人员分配管理部分,实现建筑工程施工人员逐步向专业化引导,可以缩减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资源损耗率,提升建筑设计图纸与工程建设的吻合程度,这也可以作为现代建筑设计绿色化趋向的宏观性理解。

5推进绿色建筑设计实践的方式

5.1建筑设计整体性掌控

通过以上对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要点分析,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设计与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相适应,应实现绿色建筑设计开展的整体性掌控。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建筑设计当前发展局面,制定引导建筑设计绿色化发展的计划,并不断按照绿色建筑设计的实践理念,调节绿色建筑设计实施计划的相关步骤。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建筑领域全面化改革,实行建设设计人员专业化培养,在全国理工高校内开展绿色建筑设计专业性人才培养,实行全国建筑人员输出与我国建筑设计的需求相吻合,同时,建筑领域设计工作开展逐步从降低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向增强建筑设计结构可调节性的有效方式进行方向引导,为我国现代建筑设计领域生态化、绿色化转变提供更完善的实践方式[3]。

5.2建设设计资源最大化应用

现代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要点的有效应用,在于建设设计资源的最大化应用。一方面,建筑设计资源应充分引导建筑工程施工中资源结构多重因素绿色化应用,寻求建设设计中可自然化发展因素,降低建筑设计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例如:绿色建筑设计中通常应用建筑中资源河流、森林等自然环境,实现现代自然资源的有效应用。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设计中资源最大化应用,在于建筑设计能够为建设设计提供相应的建设设计,又在建设设计中预留一定的设计变革空间,从而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绿色建筑设计与实际需求的相互融合。

6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向导。在此基础上,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掌握,应做到设计整体性分析、施工材料的高效运用、建筑设计的多视角分析,同时,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要点的实践,应实现建筑设计总体性掌控、绿色化发展。因此,分析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可为我国建筑设计未来发展提供发展新趋向。

【参考文献】

【1】李胜.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J].江西建材,2017(22):59+63.

【2】孙新玲.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6):126.

现代房屋论文范文4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环保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于节能的关注也越来越强。如何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安装节能设备,达到节能效果,并且在节能成本的同时还可以保护环境,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建设的主流。此外,新型技能的材料也不断被开发出来,极大地推动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并推动了我国建筑企业的高速发展。

2房屋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概述

现如今,我国建筑施工中产生的能源消耗出现急剧递增的趋势,这对于能源逐渐匮乏的现代社会来说,并不是一件乐观的事情。保护环境,尽量减少能源的损耗已经是当代各行业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降低建筑施工中的能源损耗,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实现建筑施工的节能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1]。建筑施工过程中,节能一直是建筑企业追求的重点,同时也是国家一直提倡和支援的重点项目。要确保能源资源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就需要在科学的建筑节能知识的支撑下,并通过各项新型节能技术来带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能源的消耗:①加强建筑物结构中的保温能力;②在建筑物中供热和供冷输送渠道采用节能设备来运行;③对建筑墙体、一级屋面的技能保温性研究是降低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向。

3在房屋建筑中使用节能技术

3.1在建筑外墙中使用节能材料

由于外界的温度、湿度以及阳光的直接照射等影响,房屋墙体的保温能力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外温系统出现漏气现象,就会导致建筑结构出现裂缝现象。此外,保温层的结构与实际需求的方向不一致,也会导致建筑保温能力的下降。因此,我们在进行房屋建筑过程中,可以特别关注以上几点,不过虽然外墙的保温效果相比于内墙保温效果要好很多,但是从施工的成本以及材料费用的角度来说,前者的粘结性不是特别理想,同时施工处理要求比较高,容易出现墙体脱落或者是渗水的情况,而且在费用上也会比后者要高出不少,极大地增加了成本压力[2]。因此,要想保证外墙保温节能材料在项目安装质量上得到控制,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行房屋建筑项目施工的前期,必须要做好符合实际的科学的施工图纸,并且还要以这份图纸为基础,按照相关的规定严格执行,确定砖块的排列方式,开展砌墙施工的时候也必须要根据图纸来严格规范施工作业。第二,在施工的阶段内,要考虑空心钻在承重墙施工的时候,如何来保证施工的质量问题,可以采用整砖平齐的方式来进行施工,与此同时,还要对墙体热阻以及裂缝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虑,整体来提升施工质量。第三,在对外墙保温建设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按照施工前期设计好的施工图纸来进行施工,同时还要注意清理好外墙上的杂物,施工起始点,需要选择在墙体的左右两端或者是墙角处,同时在进行水泥铺设的时候其厚度需要控制在5cm左右为宜,在施工完毕后,还要留意将现场的杂物和余渣处理干净,并且还要注意在水泥浆干燥之前对其进行及时的保温工作。第四,保温材料需要选用最佳的用料。我国有很多种保温材料,在整体上区分,可以分成以下两种,一种是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另一种是聚苯颗粒保温建材,第一种由于具有保温性能强的特点,而且其还是一种新型的绿色节能环保建材,因此应用于建筑市场比较广泛,不过后者的施工难度系数比较低,针对墙体开裂的问题能够有效控制,因此这种材料的应用范围也比第一种要广泛很多。

3.2对采暖节能技术的应用分析

主要的采暖节能方式有地热供暖以及新型热器供暖等方式,一般情况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一个比较适合的方式。在进行安全采暖设施的施工期间,为了能够实现散热的效果和确保散热面积,必须要在安装前期对安装部位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计算,确保采暖设施的质量,并保障其美观性。在施工完成后,还要针对性地反复调试,并对调试的过程进行监控记录,确保采暖节能设备能够正常良好运行,并且还能够在投入使用后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3.3节能环保在屋面的应用

对于在屋面上进行节能施工的时候,保温材料的选用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施工阶段一定要将保温材料放在屋面板和防水层中间。保温材料要求具有强度高、吸水率低、密度小等特点,当前很多物质都可以符合这个要求,如由玻璃棉、膨胀珍珠岩、废聚苯粒等构成的松散料,以及由珍珠岩、蜂石、浮石、炉渣等根据一定配合比例混合的胶结料等板块状的保温建材。还有,屋面反铺法也是一种保温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保温层下放置防水层来达成保温的效果。这种方法在质量以及售后问题上都有极大的优势,不但检修难度系数低,而且保温效果明显,但是,其成本相对于其他几种方式而言还是相对比较高的[3]。因此,施工方要根据实际要求,以及建筑的实际应用来选用一种比较合适的节能技术,来满足工程需求。

3.4节能环保技术在门窗上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门窗主要由玻璃、铝合金、木制品以及钢材等多种工程材料组成,这其中,塑料门和木制门的传热系统要明显小于铝合金等金属门窗,双层的玻璃门又会比单层的要小很多。因此,在安装的时候可以考虑结合这两点,采取双层的玻璃门以及单层的塑料门组成门窗,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保温性能,而且还可以极大地节省成本花费。通过严格的安装图纸制作,并对门窗的渗透性以及节能效果进行分析,选用最佳的方案进行安装,可以有效地控制施工效果以及节能效果,安装门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框角的角度必须达到90°,才能继续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最好在做完之后反复进行测量比对,确保每个框角都可以达到90°。在安装的时候可以将密封条全部安装于框扇之间,如果门窗的款式是推拉型的,可以考虑将密封膏密封在各个大缝隙之间,提高密封效果,控制渗水性。如果在安装过程中,有缝隙超标或者是密封不上的情况,就必须立刻停止施工,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保障施工质量。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将节能技术尽量运用到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其效应,不但可以加快建筑行业的科学发展,同时也是对能源有效利用以及节约能源的一种重要贡献。另外,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广泛的应用节能技术,不但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为缓解能源紧凑的现状做出一些贡献,为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树民.浅析房屋建筑施工中节能环保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2):48-50.

【2】马宪存.浅谈房屋建筑施工中节能环保措施[J].工业,2016(12):167-168.

现代房屋论文范文5

【关键词】地基勘察;地基基础;房屋建筑结构;静压力桩;点位

1引言

作为土木工程的重要组成,地基基础施工会对房屋最终的建设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为保证基础的承重能力以及防渗等各方面性能,在进行基础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各环节施工操作的管控,科学展开点位布置以及检查检测等一系列控制技术的应用,确保地基基础施工能够达到相关标准要求,能够为房屋建筑的高质量建设奠定扎实基础,从而达到切实提升房屋建筑空间使用安全性以及稳定性的目标。

2基础工程施工特点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特点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复杂性。因为我国各地区的地质条件以及水文情况并不相同,地下空间的地质以及管线布置和周边的既有建筑等也并不一致,所以,整体施工相对较为复杂,需要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展开基础技术的选择与控制,以便保证最终工程施工效果。(2)隐蔽性。因为地基基础工程主要在地下空间进行施工,完成施工的基础也不会暴露在外,所以,有着明显的隐蔽性特点,施工难度相对较大,如果存在质量问题,会对房屋结构的使用安全性造成直接威胁。(3)严重性。地基基础是整体工程施工的关键与核心,如果存在质量问题。所以,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甚至造成建筑坍塌的状况,损坏严重,需要对该部分的工程施工予以高度重视,以便保证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

3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控制技术

3.1地基勘测控制技术

地基勘测是获得工程施工前期各项数据信息的重要途径,能够通过勘察明确地区的基本情况以及建筑荷载等各项内容。所以,为设计人员以及工程施工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保证各环节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在具体进行勘测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按照工程结构性质以及规模等各项内容,对施工区域的各项情况展开分析,通过计算明确地基形变范围,做好地基埋深值的判断,明确地基地质不良原因以及具体情况,制订出相应的治理方案,以防不良地基对基础工程施工造成干扰[2]。勘测人员需要对施工场地的土壤进行取样测试,确保地质信息获取精准度,并要在发现存在地质不均匀问题时,运用原位检测的方法获得相应准确信息,以供相关人员进行分析与研究。

3.2土方挖掘控制技术

土方挖掘是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要点,需要按照施工图内容以及施工位置的各项信息,确定挖掘方向以及水井设置等一系列工作,做好管道以及既有建筑的保护,合理展开杂物清理以及管线规避等一系列的举措,防止施工对原有管线和既有建筑造成不良破坏[3]。在对边角处进行施工过程中,需要运用人工挖掘手段,保证挖掘工作的开展精度,并要按照地基土挖掘标准,做好施工误差的控制工作,保证最终工程施工的水平。

3.3静压力桩控制技术

在进行地基建设过程中,会通过对桩基础技术的应用,达到提升松软土层硬度,防止地基变形的效果,会在地基土层展开打桩施工。如果采用传统打桩技术,存在着噪声较大的问题,在城市中心以及人群密集地区并不适用,而静压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会通过在桩上施加静压力的方式,将桩节压入地基之中,可有效解决施工噪声问题,保证施工不会对周边民众产生过大的干扰[4]。3.4素土挤密桩控制技术素土挤密桩会通过对挤压作用的应用,对桩孔内部的地基土展开加密以及夯实处理,会将粉土或黏性土填入桩孔之中,通过分层捣实的施工方法,保证土桩的制作质量[5]。这种技术具有应用成本较低以及施工简单等方面的优势,处理效果较为理想。以某住宅楼项目的施工为例。按照工程的整体情况,施工团队展开了素土挤密桩技术的应用,按照DDC工艺展开了4000根素土桩的制作,根据梅花形状进行了布置。桩芯间距为800mm,排距在750mm左右。通过对机械洛阳铲的应用,完成成孔施工操作。包括人工就位、成孔以及位移3个过程,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隔行隔点地展开跳打成孔操作,分4次完成桩的成孔处理。这种地基的施工效果相对较为理想,能够达到切实提高建筑地基稳固程度的目标。

3.5点位布置控制技术

在进行地基的点位布置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各项数据的分析以及研究明确点位的最终布置区域,从而做好检测点的布置工作。如果在进行基坑支护过程中存在地基发生变形或位移的状况,或地基工程施工环境相对较为复杂,需要按照地基勘测结果对点位进行布置,利用监测点对施工的各项情况进行监测,掌握变形量以及位移量等各项情况,以便后续展开施工调整以及优化防治工作。监测工作需要对特殊位置予以高度关注,如基土挖掘深度比以及基坑边坡变形度等,需要根据各项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基坑的支护效果做出正确判断,以便在出现与建筑设计标准不符的状况时,及时按照判断结果对支护设计展开调整,做好严重变形的补救。需要通过对支挡以及回填等技术的应用,对基坑支护问题展开科学处理,对基础施工流程进行重点监控。通过每日对监测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式,做好施工内容以及施工参数的调整。需要对特殊环境预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做好降雨防雨以及冬季防寒等各项工作。需要科学展开基坑排水系统设置,以防因为雨水过多问题而对地基造成破坏,导致沉降问题的出现。要利用排水管道完成积水的排除工作,保证整体工程的施工安全性。

3.6检测控制技术

需要通过对检测控制技术的应用,做好基础的检测管控工作,保证整体工程的施工效果[6]。首先,需要做好检测点的布控工作,对地质条件相对较差或基层支护变化较大的区域,展开合理检测点布置;其次,就要对基坑边坡的变形情况展开观察,做好基坑底部的开挖深度比值以及位移的测量工作,对基坑支护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按照地基地质情况对支护参数展开调整与优化,确保在出现异常支护状况时,可以运用回填以及支撑的手段,达到稳固基层边坡质量的目标;最后,需要在进行支护过程中,也需要展开针对性的检测工作,确保各项隐患产生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发现,使隐患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并要按照工程的具体情况做好排水设计,展开地基土质以及基坑支护检测工作,保证整体建设工程的安全水平。

3.7灌注桩控制技术

在对该项技术进行使用过程中,会通过在设计桩位上进行打孔的方式,在孔洞内放置相应规格的钢筋笼,并通过混凝土浇筑的方式完成地基桩基的建设工作。该技术应用具有噪声小以及无振动等方面的优势,整体应用相对较为广泛。EngineeringDesignoftheGround基础工程设计在某住宅楼的项目施工中应用了此种施工技术。在具体进行应用时,运用了62根工程桩以及3根试验桩等展开相关施工操作。因为桩基对于钢筋混凝土的规格需求并不相同,所以,需要按照具体工程桩基础的规格需求,对施工工艺以及施工参数等展开针对性调整,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完善的工程施工工序以及施工方案,确保灌注桩施工能够有序展开,能够将桩基础的作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4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1保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需要运用以下手段,不断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水平:(1)加强对实际勘测工作的关注力度,做好各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科学展开基础的设计工作;(2)对建筑物图形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处理,结合周边气候以及环境,找到工程质量与经济之间的平衡点,保证工程方案的经济性以及实用性;(3)保证数据结果计算精准度,及时对可能出现的沉降以及倾斜等问题展开预处理,保证各项安全隐患能够得到及时解决,确保整体设计方案的科学性[7]。

4.2合理选择地基基础形状

地基基础的选型会对工程后续施工产生直接影响,需要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全面性分析,做好基础类型的匹配工作,保证工程的承载力以及整体质量,降低变形问题发生的可能性[8]。需要按照各基础结构的特点以及优势,结合工程具体需要展开类型使用以及功能发挥。在完成选型工作之后,需要做好参数指标的控制工作,以便保证工程的整体施工效果,避免出现不良问题。

4.3保证施工技术操作规范性

提升工程施工操作规范性,也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举措。例如,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材料分配以及材料质量的检查工作,要按照规范要求,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抽检,并要在施工之前再次对其性能以及各项情况进行检查,需要保证所使用材料的质量以及性能的匹配度,以便从源头入手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9]。进行操作过程中,监理人员需要依据现代化设备以及现代化技术,对人员施工操作的各项情况进行分析与监督,及时对不良行为进行纠正,以免因为人为操作失误而造成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4.4加强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力度

现代化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工程施工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各项智能化技术的合理应用,为工程施工管控提供支持与保障。一方面,需要做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对工程施工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为施工设计以及施工管控等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数据依据;另一方面,需要运用BIM等先进技术,通过构建仿真模型的方式,对工程施工进行试验与模拟,做好设计参数调整以及碰撞实验检测等各项工作,实现对工程潜在问题的智能化处理,保证各种安全隐患能够得到及时消除,工程施工设计以及施工操作都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5结语

现代房屋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施工;项目管理;质量管理

1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概念

建设质量和日常管理是指新项目建设组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计划、实施、监督、审查和管理活动的整合。在安装和现场施工现场验收的初期,负责指挥和控制项目建设工程协助组织的质量和统一协调活动时,项目建设应以产品会议中心的质量水平为基础,需要不断更新质量等级要求。为了充分发挥新项目组织的日常管理职能,提高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可以实现新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接下来,需要逐步建立以实现有效参与和组织的项目管理部门,将由项目建设的省级核心职能部门的领导负责[1]。

2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2.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基本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建设单位获得建设单位信任的重要手段。在软件系统开发质量和工作之后,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合理可行的核心系统,保证软件的质量。另外,施工单位根据质量和保证建立3种模式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编制质量和指导手册,制定具体的质量和指导思想以及技术人员的主要目标,使其更具指导性和系统性,协调统一,各种可操作性,可检查性[2]。

2.2影响施工质量因素

人指的是参与建设的决策者、团队管理者和经营者。他们是品质的创造者。其质量管理应以“和”为重要核心,以人为本,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人们强烈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内在理念。材料包括工程施工的主要材料和建筑材料,包括各种原材料、成品或半成品、最终产品、构件等,各种基础材料均为工程施工材料。工程材料质量的物质前提是工程质量和基本主材的质量。工程金属机械是指工艺设备,构成两大工程的各类机械设备是改造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基本功能,对工程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该项目是现代科技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科学合理地选用和正确使用标准的工程金属机械相关设备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最重要措施。施工单位的4种方法包括施工作业核心技术方案、施工方法和施工作业技术。不良环境的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相对复杂性、变异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

3加强工程施工项目技术管理的措施

3.1构建完善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监管体系

完善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监管体系,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前提,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的监管提供明确的方向,有利于监管工作的落实执行,促进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升。在构建监管体系时,需要结合以往过去的施工经验,并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注重对于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的管理及要求。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施工监管体系,才可以为后续的施工作业提供保障,有效提升房屋建筑的质量。

3.2做好工序质量检验

工序质量检验,主要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检验工序操作及建筑资料,并将所检测的结果与具体操作规程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是否合格。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工序检验是关键环节,具体内容包括将建筑项目设计要求、技术标准和工艺标准转换成明确的质量要求,并在施工质量检验中执行,将检测结果和数据与建筑质量特征进行比较,判断建筑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规范,针对不合格的施工环节和工序,找出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还要将整个检测数据和结果进行记录分析,以便后期复核。

3.3强化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

各房屋建筑单位还要加强对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视力度,营造良好的质量管理氛围,保障各项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1)在施工前期,要求各施工单位能够树立起“质量第一”的建设方针,做好跟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的技术交底工作。在关键项目以及复杂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根据设计方案中的工艺跟技术要求,对各施工操作流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于存在施工质量隐患的施工环节要及时上报给项目经理部,随后进行整改方案的制定与落实。(2)对于部分有着特殊工艺要求的施工工序跟施工环节,质量管理人员还要进行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工作,在作业指导书中还要进行质量管理控制要点的合理设置,为现场监管工作的进行提供良好的指导价值。(3)在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需要在严格落实“样本领跑”制度基础上,进行施工作业的全面开展。也就是要在施工作业前期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跟技术要求进行样本工程的建造,以保障后续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3.4积极应用科学技术手段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建筑行业内应用的科学技术水平也随之持续提升,带动建筑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其必须熟练掌握并应用计算机以及相关技术,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在建筑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和自动化智能技术进行积极应用,不仅工作效率得到切实提升,而且可确保施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3.5工程项目的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的实质性就是对整个建筑工程中的每个实施环节,进行定期的、及时的考核与监督,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具备长久性、持续性的工作特点,管理工作应该与建筑工程的总体实施紧密结合,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实施的实践、施工环境以及人员配置等问题进行动态的跟踪,实现建筑工程的整体监督,使管理工作细致化、具体化,将每一项施工任务与施工所需设备进行明确的分配和管理,通过掌控细节问题,实现工程实施的整体成效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应变能力,及时地对工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动,并根据国家建筑工程的质量标准,严格要求建筑工程的质量。

3.6加强施工材料管理的力度

建筑材料作为影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此的监管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首先,相关的监管部门应该对现阶段混乱的建筑材料市场环境进行整治,进一步加大执法的力度,对于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对建筑材料生产商也应该给予惩处和整顿,以此来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符合相关的施工标准。其次,施工企业也应该加强对于施工材料的采购及进场管理。采购人员应该对所购买的材料进行相关参数及标准的核查,避免所购建材的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在进场管理方面,应该对建筑材料进行抽样检验,如果发现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应该及时制止使用,更换符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要求的材料。最后,也需要通过加强专项检查、创新监管方式以及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来落实安全生产,通过构建相关的责任制度来进一步促进建筑材料质量的提升。

3.7不断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要做好现场施工管理,需要科学的制度做支撑,结合建筑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在全面了解施工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需要包含材料、技术、设备、质量要求及施工常见问题等,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完善的施工质量相关管理制度。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施工中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施工现场的管理,对整个施工质量影响比较关键,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施工规划,加强施工现场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控制,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献军.现代项目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决策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9):165-166.

现代房屋论文范文7

(一)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是伴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输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工程教育至少有100年的历史。2009年,中国开始准备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这表明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已经进入通过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学历互认和工程师专业资格互认的新阶段。目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呈现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设施大为改善、与国外高校交流合作增加等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供需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招不到需要的人才。主要原因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市场)需要的人才不对口。工程教育的培养层次、结构体系和人才类型与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2)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合理性。例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中,未打破学科壁垒,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的矛盾未得到解决。

(3)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工程教育与业界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使学校难以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

(4)学生能力有待提高。除了实践能力较弱以外,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工程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

(5)工科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对工程教育质量的影响较大。上述问题同样存在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而且该专业综合性、实践性更强,对实践教育、企业实习经历等要求更高。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兼具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综合特征。如何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是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相关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学者做了深入研究。王煊等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分析了高等院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方面存在培养模式上的缺陷、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以技术类课程为核心,加强“校企共建”模式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教学改革措施。付志霞等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进行的研究,为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杨太华等从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工程管理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初步思路。本文参考已有相关研究,针对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详细介绍该校的系列教学研究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改进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研究内容包括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培养目标。该项目以培养卓越的工程管理领域的工程师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具备健全人格、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适应土木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工程人才。

(2)培养模式。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要求,采取“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学生3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课程体系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有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和工程法律四大类课程体系。根据“卓越计划”要求以及目前专业就业状况,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因此调整教学计划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在具体实践中,2013年,根据“卓越计划”要求,该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施工课程从考查课改为考试课,从32学时增加到64学时;工程测量学从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另一方面,为了配合“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将原定于第七学期开设的课程在满足客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大部分调整到第五或第六学期,从制度上为推行“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提供了保障。以往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时间有限,效果有限,教学计划调整后将更有利于学生的企业实习。

(二)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加强课程设计、测量实习等实践环节,突出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性较强的工程施工、工程测量等课程理论及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工程测量学课程实习逐步从练习阶段走向实战阶段。学校在2013年教学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工程结构学课程设计、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工程信息管理课程实验。已有的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采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等方式进行,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经过两轮循环,这一方式已逐渐走向成熟。2013年的测量实习中,2011级学生成功完成了实测校园平面图、计算占地面积的任务。学生们表示虽然很辛苦,但收获特别大,这种结合实际任务的实习值得今后进一步推广。

(2)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以往的毕业设计以论文为主,做工程设计的较少。2009年的系列教改中,逐步提高工程设计比重,最终达到以设计为主、论文为辅的目标,并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多样性以及广度、深度等方面提高要求,使其最大限度地接近工程实际。这项改革对论文写作、排版等也提出严格要求,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写作能力、排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2011级就有较多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其论文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有显著提高。经过一系列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连年提高,毕业设计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4年6届毕业生中选做工程设计的人数变化趋势,2013年达到总人数的一半,是历届人数最多的。选题内容涵盖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量清单编制、可行性分析等,选题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背景资料越来越多的来源于实际工程设计图纸,在锻炼学生设计能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学生对此一致反映收获特别大。

(3)强化实习环节,重视企业学习经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在企业学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企业实习时间,争取最好的实习效果,满足“卓越计划”要求。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时间在施工企业顶岗实习。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每届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经交谈、实习报告等途径反馈的信息表明其效果非常好。2014年,2011级学生第七学期课程较少,就安排系统的企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经历对学生而言非常宝贵,学生既能学到工程实践知识,又可以对自身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帮助学生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4)鼓励和支持学生参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校各级各类社团、竞赛和社会活动,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参加种类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近两年该专业学生积极参赛,主要获奖情况如下:2013年“挑战杯”创业大赛中,2011级学生参与的多个项目获得辽宁省一、二、三等奖:4人首次参加2014年辽宁省建设类院校工程造价职业技能(本科组)大赛,获团体二等奖,5人参加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获二等奖;3人承担2014年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工程职业道德素养调查报告”,目前进展顺利。

(三)强化工程职业道德,培养追求卓越的精神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ABET(美国工程技术专业认证委员会)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EC2000认证标准,对工程伦理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认证要求。要求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有11项能力,其中两项标准明确提出了工程教育的道德伦理标准。中国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包含如下要求:

(1)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2)现代工程意识: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3)学习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

(4)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5)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强化工程意识、工程伦理道德教育,强调专业的工作特点,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团体竞赛,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人文素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意识,引导他们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摒弃“60分万岁”等混学位的思想,从内心深处树立起自立自强、追求卓越的旗帜,争当未来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卓越工程师。

(四)将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相联系

对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建立高等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的联动衔接机制,缩短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的距离非常迫切。土建类6大专业在中国是最早进行专业认证的,目前与工程管理专业对口的资格考试有注册工程造价师、一级建造师、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资产评估师等,很多课程都与认证考试有密切联系。注重执业教育的渗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也是这次教改的内容之一。笔者讲授的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论等多门课程内容都与资格考试相关。在授课时常常要求学生打好基础,提前为认证考试做好准备,并适时引入注册考试相关信息,介绍对口执业资格考试种类、科目、具体考试内容与课内科目内容的关系等,并带领学生做一些与课内知识相关的考试模拟题,这些做法很受学生欢迎。毕业生中已有多人考取二级建造师、造价员、爆破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五)基于“卓越计划”要求建设教师队伍

“卓越计划”提出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改变高校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薄弱的状况,提高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是:

(1)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升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及教学指导水平。

(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提升业务能力。

(3)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等。

三、结语

现代房屋论文范文8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偏重理论,侧重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践操作的运用偏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很熟悉,遇到实际问题却不知从何下手[4]。另外依附于专业课程的课程实践是以单项的基础型实践课程为主,实践内容较单一,范围较窄,各课程相互之间实践内容割裂,不符合实际工程状态,不便于学生工程整体概念的形成,也很难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综合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也存在着如设计(论文)课题形式单一,课题陈旧、与工程实际有脱节的现象,另外此阶段学生正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事务干扰,故常有不重视、态度不认真等现象产生,极大地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效果。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性环节,因为诸如实习场所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等种种原因使学生只能走马观花似地参观,对现代工程技术不熟悉、对现代工程企业运行缺乏认识,更谈不上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3]。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建的设想主要为:将实习性环节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化整为零;尽可能设置综合实践课程,改课程实践为实践性课程,加强学生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强化毕业设计管理。目前工程管理的专业实习时间相对集中,在此期间其他课程均不安排,这样的安排方式便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同时也便于管理,却不利于实习效果的最佳发挥,如生产实习时间有3周,3周的时间学生只能了解工程某一施工阶段,而且现实中学生也不能进入工地的外业作业。因此可将实习时间划整为零分散下来,如每周固定1~2天的实习时间,学生可在工地上看到工程的进展,在项目管理处通过管理资料了解项目管理过程,熟悉某种结构型式全部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法与组织。这样安排教学计划是可行的,只是指导教师工作量会比较大。指导教师需根据工程特点、工程进展制定实习计划与实习任务,同时需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并检查实习效果。改变课程实践依附于理论课程的现状,开设以工程实践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实训课程,促进不同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程间知识的融合,使学生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多模块的课程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基本技能,前者包括如工程认识识别、工程图纸识读、工程测量与工程制图等,后者包括建筑材料实验、工程施工技术、房屋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在安排实践课程项目时以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为目标,进行专项技能训练,突破课程的局限。如进行房屋建筑构造实践课程时,可采用:现场教学—实地测量—资料查询—设计制图的教学模式安排,以掌握房屋建筑的构造功能与要求为实践目标,在此过程中综合运用工程测量、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等理论知识,实践学习过程变成应用知识的过程,从而形成丰富、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因此专业运用实训课程也应以工程咨询业(如设计、勘察、监理、造价、保险、项目管理、可行性研究等)的职业能力与要求为依据,以工程建设程序为主线,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将现代工程管理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综合专业实践课程。如工程造价实践课程:涉及的实践内容包括项目决策阶段所做的投资估算(它是制定融资方案、进行经济评价以及编制初步设计概算的依据),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设计概算,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施工图预算,施工过程中进行工程款结算,以及在竣工后进行工程项目决算。根据以上造价过程,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一个真实工程项目,学生通过对该项目各个阶段进行造价确定,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对工程经济、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

专业运用型实训课程也可按工程实施单位来考虑,如从施工企业角度,在工程实施阶段开设的工程管理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工程施工预算编制、施工图预算编制、工程投标报价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等。专业运用型实践课程在实训中以组为单位安排,在综合实训环节,学生不仅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合作精神,在一个项目团队中,不仅要考虑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真实工程中,还要考虑如何将自己的任务与团队其他成员的任务组合起来,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在此过程中强调学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谓发展型实践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工程管理发展某些前沿问题所作的深入实践,如有些学生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作相关研究工作,或针对中国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就将来发展情况作针对性专业实践训练等。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定的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可通过设计课题选择、过程考核管理、成果考核等多种手段开展,使学生能通过毕业设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不仅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和发展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之转化成更高层次的经验、技能。加强毕业设计管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或者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设注意事项

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设应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方针,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增强系统综合性,体现实际工程特点。实践项目内容只有增强系统综合性、提高关联程度才能更接近、更符合实际工程的特点,才更能模拟实际工程管理工作,这样的综合训练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实现与工程企业管理工作“零距离”对接,更快融入工程企业,参与工程决策管理。第二,依托具体工程,增强实践效果。实践表明,依托某真实的具体工程项目的实践项目,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具有更好的实践效果。第三,仿真模拟实践,突破空间限制。合适的典型工程往往受到空间、时间的局限而变得可遇不可求,而仿真模拟工程实践不仅突破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活动空间的局限,而且可使学生了解规范与传统的不同要求,掌握一个完整工程核心业务的手工与软件计算思路与技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管理软件工具更好应用、服务于工程管理实践。第四,针对执业资格制度,实践目标明确。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国际化的要求,相应的资格考试有很多,工程管理专业有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等,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当前开设课程的知识内容与这些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相适应的,在实践项目内容安排上也有意识地围绕国家职业资格要求,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对国家相应工程管理类执业资格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五,课程考核方式、标准应根据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是多元的,因此,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式也不应一成不变,如可参加造价综合实践的提交造价咨询报告、参与施工管理实践的提交项目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参加工程管理等。教师根据学生在以上过程中的表现并结合成果报告质量打分。因地制宜的考核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锻炼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p#分页标题#e#

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可行性探讨

工程管理专业新实践教学体系形式上打破了原实践教学体系的格局,但它并非是横空出世,它建立在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研究实践的基础之上,是对现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合优化,也是在学院教师近年实践工作基础上的经验提炼。新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有能满足实践要求的实习基地,而学院借助校友会等途径建立大量关系良好的实习基地,能满足工程管理专业所涉及到的实践需求。在工程管理试验室建设方面也花费了大量资金,拥有现代工程管理所需要的各种软件、硬件装备以及相关培训设施,可供我们开设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时使用。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将会使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利用。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对指导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指导教师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与指导经验,而专业教师基本都参与过工程实践,有深厚的工程背景,且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奉献精神,如教师近年来自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参加江苏造价员考试和全国算量大赛等活动,成绩斐然。工程管理专业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必将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以学院现有的资源条件其实施也是完全可行的,目前所欠缺的是教学计划制度的正式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