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管理范例

文化市场管理

文化市场管理范文1

农村文化涉及面广阔,其包括文学、艺术、体育、历史、科技等,一般通过农村风貌、村民素质、乡土风情得以体现。一般来讲,农村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社会劳动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方面;同时,农村文化实则具体表现为农民文化水平、思想观念、行为价值、处世态度、生活方式等,是农村人民精神状态的反应[1]。农村文化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以下四方面特征:①乡土性。乡土性表现出农村人民以村为居,以土为生的生活方式,其中又以家庭为单位,在村落之间形成交流、合作、认同、共创等文化精髓,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土地为煤价,进行相互之间的市场活动。②归属性。由于农村条件有限,农民群众在接受新文化时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理解消化过程,但一但认定了某种文化思想,就会积极投入并融入自身生活。③直观性。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导致农民对文化信息的接受能力只能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之适应,发杂的文化难以接受,简单的文化乐于接受,呈现明显直观性。④季节性。农民以土地为主,土地以作物为主,因此农民的文化活动与中制作物季节有关,只有在农忙后的空闲时间,才能积极乐于接受新文化,体现其季节性特征。⑤多样性。特定的地域风貌形成独特的农村文化,因此不同地域农民受其各自的地域风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等,都会导致农村文化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2当前新农村文化现状及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营造良好农村氛围,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与精神动力,并满足农民多层次的精神需要。但由于目前农村还处于传统文化向新文化转型的过渡时期,因此有必要认清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并从中找出问题。

2.1农村文化发展不均衡

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村与城市文化生活差异显著明显,而当地政府也存在着重城市而轻农村的发展理念。其次,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各地经济水平的差异,致使我国东中西部地域的农村文化差异拉大,体现在农村文化经费、文化设施、人才分配投入趋与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导致各地域农村文化发展不均衡。

2.2农村文化设施不完善

我国早在“六五”时期就提出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站,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至今尚未实现。某些农村尽管有“两馆一站一室”的文化设施,但利用率极其低下,名存实亡,体现不了建设当初的预期效应。由于文化设施的不完善及利用率小,导致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文化生活简单乏味。

2.3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不善

受市场经济影响,农村文化市场冷清,某些乡镇无书店、放映厅。且由于农村文化市场经营者的小农意识,扭曲了正确价值观念,从事一些非法经营的文化活动,如宣传暴力、色情的书籍或音响制品,使农村很难享受到健康的文化饮食,与农民群众需要的正当文化娱乐生活相偏离。

2.4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

人才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源动力,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保障与基础。现有农村人才队伍多是改革开放30年的老一辈人才,缺乏与时俱进的观念,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少数年轻的文化人才也缺乏专业培训,文化水平与专业技能低下,与现今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与之适应的文化思想理念、专业技能、组织能力还相差甚远,从而导致文化市场人才缺位,影响文化建设发展的提升速度。

3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上述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性。我们必须以有效措施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3.1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发展区、村、乡、镇的文化设施与文化场所,切实完善“两馆一站一室”的文化设施;同时还要将这些富有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进行大力推广并加以利用,以使建成后不至于荒废,使整个文化设施能以相应的预期效应渗透于千家万户。

3.2利用农村资源规范文化市场

市场经济的规则是同量资本获取同量利润,这要求管理者和经营者做好市场调查,掌握农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心理,选准项目,锁定消费层,形成具有品牌优势的演出团体,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同时,政府文化部门在审批民营文化产业时要注意市场经济的缺陷,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避免农村文化供给与消费失衡、群众文化建设大起大落,促进农村文化持续稳定发展,构建农村和谐文化,使农村经济在和谐文化中又快又好地发展。

3.3打造多元农村文化的活动

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有效提高人的文明素养,使自我身心得到长久的健康调适。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要广纳意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内容,使他们远离低俗的牌桌、赌桌活动,参加丰富自身素质的高雅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有戏看、有书看、有电影看、有活动参加”,从而尽可能的贴近生活,走进实际。同时,在开展文化活动当中,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为医体的对口文化支援活动,建立活动的互联网,并根据当地农村文化的地域性、传统性优势,开展当地具有浓郁风土人情的民间文艺活动。在实践中,要注重将文化活动与乡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农民“读书工程”,支持农民自发成立群众性读书组织,通过多种途径,比如吸引企业购买图书等方式建设图书室,为乡镇图书室和村级图书室增添科技书籍,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引导农民多读书,使农民在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传统文化实行与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的多元文化格局,大力丰富农民群众对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如在原有的传统文化上开展农民歌手大赛、红歌秧歌比赛、农民时装比赛、农民礼仪大赛等等,从而达到丰富农民群众文化修养,提升文化水平的目的。

3.4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农民是新农场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我国具有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例如各族人民的节庆文化,在各自节日中举行的文化活动;二是大众的民俗文化,即能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并主动参加的节日类民俗、生产类民俗、生活类民俗、礼仪类民俗等;三是农村自然山水景致、地域风光与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新建农业生态园区等,这些既是农民群众的生活乐地,也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四是各地乡镇建立的企业文化、乡镇文化,二者之间相互联系、渗透,为建设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与理论基础,承担着建设村镇文化的重要责任。以上这些文化的相互衬托,必定能打造出富有当地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从而调动农民参加热情,形成乡、镇(区)、农家为一体的良性网络农村文化系统,让农民以自我喜乐的方式来深化发展文化活动。例如在兰州永登县苦水的“高高跷”社火。由于极具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当地农民形成了强烈的文化自豪感,每年都主动倡议、筹划、组织、表演“高高跷”社火,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3.5加大非政府组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

农村文化建设仅仅依靠政府投入难以收到完全奏效。因此应加大非政府组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一方面组织城市各级文化机构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义务帮助,帮助培训人才及建立定点定是联系;另一方面引导企业与农村进行合作,鼓励企业与私人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渠道。

文化市场管理范文2

近年来,我国除了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外,建筑工程施工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在这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安全隐患从而导致安全事故,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更关系着很多质量问题。而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能够通过施工现场管理来避免和预防的,这也表现出我国建设工程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不到位、不合理等不足之处。具体来讲分为三个方面的问题。

1.1缺乏较高的施工技术管理

从工程施工的角度来讲,其涉及的项目较多、技术复杂,整体呈现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尤其是不同的施工项目需要多种施工专业相互配合,这也难免会产生较多的交叉工程。因此,在实际的施工现场管理中,会出现很多施工技术共同作用,多个施工团队交叉作业的情况,这也给施工现场管理带来了挑战。很多施工单位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协调配合,使得施工现场的局面更加混乱,严重影响着施工技术的实施。再加上工程中各个项目实行的是分包政策,施工人员整体的基本素质较低,更是给现场技术管理工作增添了难度。

1.2缺乏严格的员工管理

对于施工单位来讲,员工不仅是实施施工活动的主要动力,更是保障施工质量和进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施工现场管理中,严格的员工管理不仅能调动生产积极性,更是保障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加快施工进度的主要措施。而目前来讲,因实际施工过程中,因工程施工危险性较大,且施工人员接触的施工材料等可能具有会影响身体健康的病变物质。如果施工单位没有按照相关规范实施安全保护措施,很可能影响职工的生命安全,从而影响到施工的效率,因此,制定完善可靠的施工现场员工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1.3施工工序检查存在问题

在实际的建筑施工时期,建筑施工工序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工程施工本身涉及的项目较多,所以每一个环节的施工都与整个工程的最终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就当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很多施工单位都不能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来进行,甚至存在随意更改图纸的情况,最终导致工程施工不达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的施工单位处于利益的趋势,在施工现场管理中还存在偷工减料、随意使用劣质施工材料的情况,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工程的质量,更可能产生安全隐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优化施工现场管理遵循的原则

2.1经济效益原则

施工单位实施工程的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效益,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成为现代衡量建筑施工活动的综合指标,反映的是施工单位总产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说,现场施工管理作为施工管理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对其进行优化,就必须将经济效益作为中心,以制定出相关的施工现场管理措施,保障施工现场管理顺利进行。

2.2规范化原则

规范化不仅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目标,更是现代化施工过程的基本要求。前面提到,工程施工所涉及到的项目较多,其交叉作业情况也较多,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进行优化,坚持规范化的原则,必须严格按照已有的相关标准进行管理,加强各团队之间的协调,进一步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3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加强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加强并优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以充分调动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意识,积极鼓励全体员工主动参与到施工现场管理中。一方面,挖掘员工的个人潜质,培养并提高其创造性和创新性,通过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和激励措施,强化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以提高员工的意识。另一方面,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来说,应选择具有良好专业知识、优秀业务能力、爱岗敬业并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要保证施工质量,就应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制定并不断完善责任制度,将施工现场事务落实到人员身上,提高其责任感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加强对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保障整个施工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

3.2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

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项目,涉及到的人、物、技术以及机械等方面的内容较多,包括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以及文明施工等管理。因此,完善、有效且严密的施工组织体系是保障施工安全、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施工单位应建立从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到各施工班组上的施工现场管理网络体系,保障健全的机构和人员到位,明确好人员的分工和责任,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现场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另外,还应掌握各个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保证每一个施工环节的有序到位,通过严格的责任制度,认真审查每一个环节的施工内容,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处理,以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3.3加强和施工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组织应充分认识到与施工人员沟通的重要性。因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团队较多,在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时,一旦缺少沟通,很可能使得工程项目处于风险中。因此,沟通成为了保障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只有有效的沟通交流,才能确保技术交底详细,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规范进行。除此之外,施工技术管理还必须贯彻国家相关的政策,从工程的现实情况出发,发展科学技术,从而提高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突破口,带动施工现场管理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的力量,采用现代化的施工现场管理办法,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4结语

文化市场管理范文3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问题措施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积极进行了城市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及物力作以了不同规模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使这些工程完工后可以有效的发挥出利用价值,确保现阶段城市日趋严重的房屋供需紧张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与缓解,所以承建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需要高度关注项目情况,充分利用具有高可行性的建筑施工方案、质量性能优良的施工机械设备与建材、先进的现场管理方法及作业能力较强的施工人员,便可以确保工程项目在既定时间内按时施工完毕且投入使用,但是目前该类工程建设期间的现场施工管理工作还有较多缺陷和不足,施工单位对于相关的问题有待加强研究分析,找出管理问题发生的原因,之后采用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便可以保证工程建设成效好且价值高,为广大使用者提供优质的房屋使用环境。

1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建筑施工期间通过现场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施工单位及时发现期间种种问题,快速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处理,促使工程质量达标,施工人员可以在安全的作业环境当中低成本且按时完成工程任务,所以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工作极为重要。总结当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为:首先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意识不高,目前一些施工单位在具体施工期间,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现场管理工作,但是由于缺乏加强施工管理意识,导致该工作多浮于表面,未全面进行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仍有较多施工问题未及时发现处理,制约着建筑工程建设有效性的显著提升。其次缺乏健全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机制,当前很多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使用的现场施工管理制度制定时间久远,其中多数内容与实际工程要求相矛盾,使得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在开展具体的管理工作时缺乏制度依据。再次未做好施工全过程的现场管理,现阶段部分建筑工程施工期间的现场管理工作多在竣工时事后管理,此时管理过程中若发现施工问题,会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负担,而且容易发生工期延误问题,这就使得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的价值无法有效发挥出来。最后不重视人员管理,当前很多施工单位没有对工程施工人员、施工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管理培训等,使得大量不具备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进入工程场地施工及管理,导致工程项目非常容易发生人为因素所致的建设质量、安全、进度及成本风险。

2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效果强化措施分析

2.1增强建筑施工单位的现场施工管理意识

首先建筑工程单位管理层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全面了解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身现场施工管理意识,之后管理层需要向一些成功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学习管理经验,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前设置现场管理部门,组建一支高水平、高能力的现场施工管理团队,依托专业人士的工作能力做好现场管理工作,显著提高工程建设的各方面价值,还需要管理层在日常的工作中多给予工程现场管理部门财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促使此项管理工作在开展过后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其次待管理层施工管理意识增强后,可邀请专门从事工程建设现场管理工作研究的专家学者,定期到建设单位对于所有的工程建设人员(施工人员、施工管理人员)作以现场管理重要性、管理理念与方法、管理标准等内容的宣讲介绍,促使建设人员的现场施工管理意识得到良好的培养,能够在之后的建筑工程建设期间积极做好工程施工工作或者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在多个部门员工的互相协作配合之下,促使工程建设工作及现场管理工作开展结果好。

2.2编制健全且完善的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制度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时的现场施工管理效果,则需要在以往使用的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制度基础上进行新型工作制度制定,以此来对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提供精准的制度管理依据,确保此项管理工作能够获得最佳的管理结果。对于完善优化后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内容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流程、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机制、造价管理机制、进度管理机制、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管理人员赏罚机制及管理责任制等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说明,工作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对于以上这些内容有着全面的理解与把握过后,便可以系统开展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避免工程施工时出现问题,其中现场施工管理责任制在应用期间,主张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现场施工管理部门可以对工程建设各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把握,之后在每一个施工环节安排2名或以上的管理人员对其作业质量进行良好的管理,找出施工项目作业时的问题,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施工质量问题,那么就需要施工管理人员指导施工人员尽快处理问题,确保工程项目有着非常好的建设质量,如果在工程施工管理期间发现存在着较多的管理问题,现场施工管理部门可按照之前安排的管理人员名单及时找到相关的责任人进行追责与问题处理,便可以保证工程项目建设期间质量好。

2.3做好施施工的现场管理

首先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建筑工程建设单位的现场施工管理部门需要在实际进行的现场管理过程中,对于工程施工质量加强关注,从多个方面入手对于工程建设质量进行有效的管控,促使建筑工程最终的建设质量达标。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具体进行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管理控制期间,需要做好下列工作:(1)施工前期准备阶段,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也就是管理人员要对本次施工建设的建筑工程施工方案内容进行全面的学习把握,之后召集全体施工人员对其作以施工技术交底,促使施工人员可以在该阶段对于工程项目建设时用到的施工技术与应用要点、施工建材规格、施工机械设备类型与操作要点、人力资源安排情况等内容有着准确的把握,以便在之后的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可以完全依照掌握的内容做好工程建设工作,防止发生工程施工质量问题,还需要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于本次工程建设期间利用的施工图纸做好会审的工作,详细了解把握工程项目施工设计图纸意图、关键施工部门利用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标准,研究此次建筑工程施工使用的施工图纸是否存在设计问题,若结论为施工图纸设计应用可行性高,那么现场作业管理人员要向每一位施工人员讲解施工图纸的应用要求,促使基于工程项目施工图纸的建筑施工建设工作质量非常好;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对工程施工使用的建材、机械化设备加强质量审核,不可未通过质量检验的建材及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其中建筑施工使用的水泥、外加剂、粗细骨料及钢筋等材料,需要现场管理人员做好材料是否存在霉变、过期、结团或者断裂、焊接痕等异常情况与严重性的检查,对于施工应用的机械化设备做好启动运行期间的故障与否检查,如果检查出来问题,那么现场管理人员判定这些材料属于质量不合格材料,重新进入市场当中进行优质材料的购买,质量性能优良机械设备采购或者租赁使用,还可以与生产出优质施工材料的生产厂家加强合作与练习,确保后续建筑工程建设期间使用的建材品质达标,对于施工使用的机械化设备,需要现场质量管理人员在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设备操作要点及运行维护要求的学习,以便工程项目建设期间在诸多机械设备应用之下,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工程建设效率,而且可以提升建设质量。(2)施工建设期间,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期间进行质量控制时,需要现场作业管理人员与现场的监理人员进行积极有效的配合,共同做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管理人员可以对每一个具体建设的施工项目加强质量检查,若在此期间找出施工问题,就需要施工人员尽快处理问题,防止问题继续恶化发展,如果管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工程项目出现了施工变更,要对变更作业需要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之后制定后专门的建筑工程施工变更方案,指导工程项目的施工变更作业质量高。其次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针对当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期间容易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则需要施工建设现场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期间定期召集施工人员,对其作以工程施工安全重要性及安全措施应用的培训指导,促使施工人员在之后的工程当中可以将工程施工施工安全放置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工程建设期间的安全隐患可以提高警惕,一旦在施工期间察觉存在安全风险,可以及时向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提出并予以妥善的处理解决;同时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每天要对进出施工现场的全部施工人员做好安全防护器具佩戴与否与佩戴效果的检查,如果施工人员没有依照要求进行标准化的安全防护器具佩戴,不可让其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再次建筑施工造价管理,建筑工程现场管理人员对于本次建设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管理期间,需要提前对于施工方案的限额设计加强研究,明确工程各个小项目的施工工程量与造价,如果未出现造价设计不合理情况以及工程建设功能无法保障的情况,那么施工单位可以依照施工方案来建设建筑工程;同时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要对工程项目建设期间使用的建材加强应用管理,每天参照使用量的多少按需发放,不可在工程建设前期直接全部发放出去,防止发生施工人员随意浪费材料所致的工程建设造价升高问题,还需要管理人员对于施工应用的机械设备进行造价管理,如果设备属于建筑工程建设单位自行采购或者租赁,那么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联合技术人员要对工程施工期间机械设备使用计划进行编制,尽量在一段时间内使用完毕,之后可以将设备租赁出去,利用租赁成本减少工程建设期间的设备成本,并且属于租赁使用的机械设备,经过施工使用时间的集中化管理后可有效减少租赁造成的造价升高问题;此外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对工程项目施工时的施工变更造价加强控制,如果工程项目的施工变更没有必要,不可花费大量的施工资金进行施工变更,如果工程建设期间必须要进行施工变更,那么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要对工程施工变更造价作以控制,不可出现造价超标的情况,待工程建设双方均满意后才可以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变更,避免工程建设双方发生纠纷矛盾。最后建筑施工进度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于工程项目进度进行管理过程中,需要在施工之前结合本次建设工程的工程量与工期,进行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之后在工程建设期间参考这一进度计划,与实际的建设进度进行一一比较,找出进度缓慢的作业项目,分析施工进度迟缓的原因,然后可安排其他作业进度快且施工质量好的施工人员来到此处进行工程建设,加快工程施工进度,避免建筑工程项目发生工期延误的问题。

2.4重视现场人员管理

首先工程施工人员,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需要对从事本次工程建设任务的施工人员加强作业能力的考察,所有上岗作业人员均要具备上岗作业证书与相对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其中存在着没有通过考察的人员,则要求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对于这些施工人员做好针对性的施工能力培训,促使施工人员有着较强的工程建设能力,在之后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当中能够依照施工方案中的内容依次完成施工建设任务,最大化的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工程建设质量问题发生风险,提升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及效率。其次工程施工管理人员,施工建设单位需要在开展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现场管理工作期间,需要招聘一大批具有丰富的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知识与经验、较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能力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管理人员,前来施工单位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促使这些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进行期间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能力,确保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质量高,并且在这些优秀的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带动之下,促使工程项目其他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可以实现大幅度的提升,最终在全部专业素养较强的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工作鞥能力良好发挥之下,增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有效性;同时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需要安排全部施工管理人员定期参加建筑工程施工行业开展的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促使管理人员能够对自身开展管理工作的不足与优势进行良好的把握,然后对于做好的一方面继续进行坚持,现场管理工作做好较差的一方面尽快作以改进,从而使得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和之前相比较有着非常大的提高[3]。

3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期间的现场作业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如果此项工作出现问题,那么会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建设施工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所以需要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充分认识到开展工程项目施工期间现场作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之后对于以往进行管理工作多加研究,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处入手,有条不紊的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确保各种施工风险可以被第一时间发现与处理,后续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好、安全性高、成本低及未发生工期延误问题,建筑工程可尽快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吕文彬.土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06):239-240.

[2]杨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J].中外企业家,2020(10):129.

文化市场管理范文4

(一)小企业利息收入不断增加。

在贷款利率管制下,利息收人增长主要依赖规模扩张;放松管制后,客户选择更为重要。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是大银行在竞争利率环境下的重要客户群体。香港利率市场化完成后,汇丰银行持续壮大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工商业务,2013年工商业务净利息收入占全部净利息收入的比重达到28%,较利率市场化完成初期的2002年提升11个百分点。年报数据显示,2012年四大行在降息和放宽贷款利率下限的环境下,贷款平均收益反而均有所提升,这也是得益于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提高。

(二)净利息收入地位不断下降。

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大银行通过深入挖掘客户金融需求,提升综台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能够弱化收入和利润对利率的敏感性。香港2001年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后,恒生银行和汇丰银行净服务费收入的比重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至2013年,恒生银行净服务费与净利息比由O.18升至0.32,最高时达到0.47;汇丰银行升幅更大,由0.29升至0.50,最高时达到0.57,而2013年四大行的平均值为0.25,中间业务仍有很大拓展空间。

(三)存贷净息差保持相对稳定。

通常认为,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将导致息差收窄,但从经验看,大银行可以保持稳定。2001年香港完成利率市场化,次年恒生银行净息差却上升14个基点,近10年净息差也是在特定区间内波动,并且波动性远小于市场波动。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的年波动性(标准差除以均值)分别为0.10和0.12,而同时期香港银行同业隔夜拆出利率的年波动性要大得多,可达1.11。从统计上看,这是因为生息资产平均收益与付息负债平均成本高度相关(汇丰、恒生的相关系数均为0.99),有效缓冲和抵销了市场波动。更深入地看,是银行积极应对的结果,如优化存贷款定价、发展中间业务、拓展中小企业等。内地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市场化定价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与贷款利率的相关系数已由2010年前的0.69升至0.8l。

二、利率市场化下信贷管理发展的趋势

(一)管理重心更趋向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业务占比提升导致承担的信用风险增加,信贷管理重心也面临调整。一是建立防火墙,优化管理体制。在经济下行期,中小企业容易集中暴露风险,为避免业务线之间的风险传染,可将其划归专门的子公司或事业部经营。如汇丰银行在向亚太其他地区扩张的同时,其旗下的恒生银行事实上已成为汇丰服务香港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二是选好客户,有效分散风险。中小企业客户增加并不等于风险分散。如钢贸贷款“市场+担保公司+商户”的模式将借款人“捆绑”在一起,风险传染很快。因此,只有均衡拓展若干领域的中小企业,才能有效分散风险。三是配足力量,消除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业务更加依赖“软信息”,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如工行每亿元贷款对应员工人数约4.5人,而以小微企业业务为主的泰隆银行则多达15人;以小额贷款为主的格莱珉银行更是高达360人(折合人民币)。

(二)业务发展更突出价值创造。

利率市场化下大银行将更加注重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一是风险管控“精耕细作、精打细算”。银行风险排序更多考虑综合回报,风险管控不仅是在“做与不做”之间划底线,还须针对各类客户潜心研究“怎么做”的信贷模式和策略。二是定价模型更加全面精确。在贷款期限、还款付息方式、违约概率、综合回报、成本水平、损失比率、经营目标、市场供求等更多因素上体观差异化。三是组合管理助力风险收益平衡。研究表明,金融机构资产回报差异有91%源于资产配置,仅不足9%可由市场时机和个案选择来解释。资产配置即属于组合管理的范畴,同时,组合管理可以提高银行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三)风险管控更注重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下,银行存贷款利率波动加大,需要更加关注利率波动对净息差的不利影响。同时,为维持净息差,经营机构存在缩短负债期限,拉长资产期限的动机,因此,商业银行必将加强资产与负债在期限、金额和性质上的匹配,确保流动性充足。

三、利率市场化下信贷管理调整与创新

(一)调整信贷经营策略。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主要信贷产品的价格和服务同质性较强,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以提高市场份额为导向的经营策略,力求通过客户数量及业务规模的增长来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利率市场化下,银行净利息收入对利润的贡献和地位将逐步下降,尤其是部分传统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可能会明显下降。商业银行必须适时调整经营理念,坚持以效益为核心的收益导向原则。一方面,要以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及贷款担保承诺等表外业务为重点,加快营销拓展力度,同时加快保险等有手续费收入的业务发展,不断扩大利润来源。另一方面,要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提升中小客户贷款的占比,通过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信贷资产的整体利率管理水平。此外,还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加快表外产品的创新步伐,逐步形成有自身独特优势的品牌效应。

(二)建立合理定价机制。

在贷款利率的确定上,商业银行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行业的发展和客户自身的风险,综合考虑包括利率优惠、费用分摊、提前还款和违约概率等因素,按照收益有效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尽量减少利率与风险不匹配造成的损失。国内商业银行要在实践中逐步利用贷款的定价来体现自身的战略选择及客户定位等思维,如对于所处竞争较为激烈区域的分支机构,可给予较为灵活的定价权限。

(三)推进产品组合优化。

在信贷产品及价格同质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成功营销较多地依赖于服务及效率。商业银行要加强信贷产品的组合与包装,要利用自身现有的业务优势,对大客户提供诸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理财服务等超值服务,来弥补贷款价格策略方面的不足,力争以独特的优势产品和业务赢得客户及市场。同时要提高信贷审批的效率,不断完善信贷审批体制,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效率。

(四)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文化市场管理范文5

石油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主要从其特点分析:整个生产采用的是安全生产管理、文明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以及合作管理的模式,各个领域之间相互促进,最终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将国际通行的质量、健康、安全以及环保等标准融入其中,用法律作为制约因素,实现管理理念的更深效应,这些都为实现现代标准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管理中,需要对现场生产的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协调处理,在有序的作业程序中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生产的效率。生产的同时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员工的技能、行为以及职业素养等作为贯穿整个过程的重要方面,促进员工素质的不断提升。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对生产活动中制定具体的行为准则以及检查考核标准。整个环节中实行的是程序化的管理,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连接,层层递进,在全面监控中,建立预防与持续改进管理机制。现场管理资源在整合中,采用的是优化管理流程和生产组织方式,最终实现了内部信息管理以及监控手段的科学化。降低消耗和管理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石油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具体实施措施:加强组织领导,企业的各个成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并且分工明确。在宣传的基础上引导和培训,让全体技术人员了解标准化的正确性,在引导中结合实际生产不断总结,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建设。根据目视管理进行标准化管理,根据指示板最终将物品的有关内容明确的表现出来。奖惩分明,做好理论监督工作,注重企业员工的精神方面。将生产现场化标准管理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当中,扩大生产投入。

三、注重标准化作业的不断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石油企业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将重点放在标准化作业领域,针对石油企业具体的措施是:灌输遵守标准的意识,这就需要在管理中,以领导作为关键,带头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培训,在日常管理中,反复的灌输标准化理念,争取做到人人学习标准、人人遵守标准。班组长要现场跟踪,实地考察,做好监督工作。扩大宣传,在确定了标准化作业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在现场中做好宣传工作,让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到现场标准的重要性,做到自觉执行的目的。标准化作业的监控,这就需要采用多种手段来确认标准化作业的执行情况,实施全程监控来保证标准化作业的具体落实,必要时可以增强一些强制手段来辅助。定期做好检查工作,及时对违反标准的行为实施严厉的手段治理,在定期检查中,促进员工作业水平以及作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在实施中不断的提高,不断向新的作业标准挑战,根据现状的作业情况来改善,从实际出发,将石油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推向更高的层次。

四、总结

文化市场管理范文6

1.1根据现场施工情况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

在石化工程开始施工前,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施工情况,确定完善的施工组织计划,并将其交由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核。而如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重点施工的部位,或是利用新材料进行施工,则必须至少在一周前将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新材料试验数据等资料交由监理工程师做好相关的审批工作。

1.2完善石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通过对施工规范的学习,组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编制所有工序的质量保证措施及其相关文件,并做好与设计单位的图纸会审工作,保证将质量技术交底文件顺利发放到各施工班组。另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需要推广新技术,则要求石化工程施工现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学习,保证所有的作业人员对施工工序等注意事项都能充分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同时,正确选择工程现场的施工机械设备,做好相应的机械设备的保养及维修工作,维持机械设备正常的运作状态。

1.3石化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施工工序进行施工

在石化工程施工时,所有的隐蔽工程都必须经监理工程师进行有关验收工作并签字认可后,才能组织施工人员开始进行下一道工序。而对于石化工程中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的部位需要在施工现场布置流动的质量管理点,由专人负责。在石化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对施工完成项目进行严格的检查,而且还要着重注意在关键项目施工前对之前的工序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的复核。

2石化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

2.1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机制

在石化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并积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只有全面地将施工质量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才能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机制。施工企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机制,从思想、工作能力等方面考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参建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与技术能力。同时,根据石化工程施工项目的技术要求,选择适当的机械设备,确定机械设备的类型和数量,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另外,还要保证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状态良好,定期进行养护与维修,并仔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工程机械设备的质量,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2.2质量问题提前预防,事先指导施工操作

在石化工程施工现场,要对施工准备的原材料质量及规格进行严格的检查。首先需要施工单位的人员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确定对工程准备材料的质量和规格要求。未经检验的材料绝不能用于石化工程施工,并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立即清理。同时,将钢筋的质量检查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目测和检测的方法,首先在外观上进行检查,并随机抽取焊接试件进行试验,合格后才能验收。同时,对于在工程施工中使用量大的混凝土材料的质量,要在试验报告的基础上,审核混凝土配合比,校验各种计量表具。

2.3动态控制,事中检查

在石化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3.1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力度。

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解施工进展,对于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隐患要及时提出,并协助施工队伍制定新的施工技术和避免产生质量问题的措施。

2.3.2根据石化工程的规模,从实际出发,确定施工内容,并制定相关的规划。

对工程施工中的重点,要与施工队伍一起制定施工计划、施工技术措施,实现对工程的交接检查,防止出现不同工序交接时将问题隐患带入下一阶段的情况。

2.3.3不定期进行现场检查。

工程师通过不定期对施工现场施工情况进行检查来判断工程的质量,根据具体数据判断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如果在施工前段出现质量问题,不能遮掩,要认真及时处理,防止之后再次出现相似的问题。

2.4事后验收

当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要及时按照相应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进行验收,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则需要进行补救。而在石化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事后验收是唯一的补救措施。如果在事后验收时,发现工程项目出现严重的质量缺陷时,监理工程师必须立即下发工程暂停令,要求施工队进行停工整改,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方案,达到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又能不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目的。

3结语

文化市场管理范文7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市场化改革开放

至今,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有企业总体上已按市场规律运行,政府基本不再实施行政控制,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和规模持续增强增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问题,特别是企业内部的市场化意识、用人机制、薪酬与激励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其中行政管理色彩偏浓、平均主义依旧存在、人员能进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等问题,仍是困扰国有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有待进一步改进。因此,如何做好转型、解决转型存在的问题,建设产权清晰、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现代经营制度,是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管理的关键点之一。

1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管理概述

国有企业改革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革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经初期放权让利、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战略性改组、启动体制改革、完善国资监管机制等多个发展阶段,当前正进入改革的“深水阶段”,即推动国有企业的全面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从表现形式来讲,不仅包括资产管理、产权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市场化,还包括竞争性国有企业退出的市场化。市场化管理是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研究热点,交易成本、资源合理配置、组织结构的变革等问题充满争议。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管理是中国对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一。

2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管理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管理是企业制度的大变革,改革实施后,管理工作将脱离政府部门,企业发展应该由管理部门针对市场做出合理化的规划。但实际情况是,管理体制依旧存在着过于行政化问题。在机构设立方面,许多部门依旧沿用计划经济时期机构设置,等级分明,阶级制度严格,带有明显的官僚体制色彩,因而从内部设立之初就形成了行政干涉,这与当前流行的“高效决策的扁平化组织管理”导向明显不相适应。在运行方式方面,许多国有企业规章制度过于死板,事务的申报审批经历重重领导,效率低且行政化严重,僵化的行政命令使下级办事效率更加低下。在三项制度改革方面,现有的委托管理机制致使“企业是大家的企业”,各级人员都不愿意得罪人,存在着“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多不能少、薪酬能增不能降”的现象,在内部薪资待遇也以职称、行政级别和资历为依据,致使有贡献的年轻人得不到重用。另外,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也面临着更多来自政府层面的压力。地方政府或国资委作为所有者主体,要求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追求更大经营规模,不可能把追求利润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目标,这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2.2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决策机制不合理

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管理表面上符合一般的私有企业管理方式,在职能管理方面的岗位设置与平常企业并无区别。但在实际运行中,国有企业法人治理存在治理主体权责边界不清晰、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不少省市的地方国有企业中,完全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不多,企业中多数领导班子成员仍由上级组织任命,且董事会和经理层权责重叠交叉现象较为普遍,授权体系还未有效建立,不少企业的董事长作为公司法定代表人,深度介入企业经营管理事务,“董事长干了总经理的活,总经理好比常务副总”;有的企业专职董事分工经营业务、分管职能部门,同时扮演决策和执行双重角色,经理层成员很难放开手脚。有些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企业工作流程设计及中层管理岗位职责不明确,对工作“该谁做”“怎么做”的规定不明确,很多工作推进主要靠个人协调,“商量着办”[1]。此外,绩效薪酬分配上“不公平”。一些企业党委会、董事会成员反映,班子内部分工不分家,许多工作是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一块儿做,薪酬分配无法体现责任、压力与业绩差异。

3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管理问题的改进措施

3.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

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经营管理后,首要应改变的是政府角色定位,要主动从管理者逐渐转变为监管者,并向促进企业发展的“服务者”转型。市场化的运营管理首要条件是放开政策,国有企业市场化要遵循市场规律,企业领导层应该有更多的经营和管理决策权,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可以更为灵活,从而创造更多价值[2]。国有企业面向市场,企业做得好不好由市场说了算。市场化经营管理意味着事物都会有相对应价值衡量,传统的体制机制显然并不适合市场化的供需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是国有企业实现长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和混改、加大国有企业在“任免权、财权、投资权”等方面的授权力度,都是未来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市场化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往往只会带来负面效应。这需要领导阶层和政府共同努力,不断摸索改革道路,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这样才可以使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处于领先。国有企业要积极探索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以清晰明确董事会、经理层、党委会和监事会的职责,做好党管干部与董事会依法聘任、经理层依法行使职权相结合。现行体制下,很多国有企业的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基本都是政府任命,而为了提高决策效率,多数企业都会选择三权合一,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一肩挑,导致企业内部机构形同虚设、决策程序形式化,确保有效监管内部权力机构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因此,赋予国有企业董事会自主聘任经理层权利、拓宽选人用人方式,尤其是对充分竞争型的一般商业性企业,应多渠道建立市场化聘任制、选任制、委任制相结合的方式,做到“经理层市场化聘任、契约化管理、市场化考核、市场化退出”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在授权管理上,进一步加强分层管理、优化授权与放权机制,对大型企业集团的二级子公司领导人员实行全面的市场化管理。

3.2深化绩效改革,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国有企业应着手构建“结构简单、市场接轨、重业绩、强激励”的绩效考核体系,坚持业绩导向、推进分配改革,以确保完成经营任务为目标,做到“事业共创、风险共担、效益共享”[3]。针对国有企业除主要负责人以外的各级经营管理者,在坚持党管干部、完善法人治理的基础上,鼓励去行政化、鼓励转换身份为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定薪和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将薪酬收入与业绩增长挂钩,业绩增收入增、业绩降收入降;针对骨干员工,鼓励实施员工持股、员工跟投(新成立子公司)、技术岗位分红或加强科技创新奖励,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挂钩,坚持向贡献大、业绩优的岗位倾斜,并积极推进专项激励等各类个性化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针对普通员工,在实施绩效奖金与工作业绩、公司年度经营收入挂钩联动机制的基础上,坚持推行岗变薪变、酬显其绩。

3.3加快用工改革,健全市场化用工管理

推动三项制度改革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变革,是健全市场化用工管理的重要抓手。由“组织选拔为主”改为“全体起立、竞争上岗”是用工改革的关键点,坚持人效提升、实施劳动定员管理、强化岗位动态管理、推动人员有序进出等用工市场化的重要体现[4]。国有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将冗员注入“人才池”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考试和定级,妥善制定安置政策,畅通退出渠道;同时,强化考核管理和劳动纪律管理,对违法、违规员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规定严肃惩处,确保闲庸懒散者有序退出。

3.4聚焦产业特性,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产业结构市场化就是将国有企业产业结构做出合理化调整,聚焦产业与行业特性,基于企业竞争优势,梳理重组业务架构、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建设有竞争力的产业平台。传统国有企业往往以一个产业为主要支柱,其他部门对其进行技术支持。这种方式虽然使产业产品质量得到保障,但又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各个部门都发挥出应有的贡献,同时鼓励高新技术的研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完成产业结构市场化的升级,实现了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核心目标;同时,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努力做到“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建立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创新链和技术能力。

4结论

文化市场管理范文8

其一,人才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国内很多企业并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并不具备人事决策能力,现有的人事部门只具备较低层的执行职能,在培训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上存在很大缺陷,“重使用、轻价值”现象比较普遍,未能给人才施展才能创造有利的条件;其二,企业决策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的现象比较普遍,高层领导人才危机意识比较淡薄,而且应对人才危机的能力也有限;其三,人才资源竞争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国内一些行业存在地域性强的特点,不利于吸引人才,而且国际人才资源竞争也越来越激励,致使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其四,企业人才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由于人才管理思路不清晰,相关理论难以服务于实践,致使企业的战略目标落空。

二、企业人才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

1.企业人才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市场竞争环境下,探讨和解决企业人才管理的规范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人才管理的规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活动有秩序运行,离不开相关的规范,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必然也要遵照相关的规则,其经营管理活动应在规范化的框架下进行,其中也包含人才管理。人才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同时也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管理的不规范,会使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员工利益受损会严重限制其才能的发挥,加之外界利益因素的吸引,很有可能会选择离开,进而造成企业人才流失,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对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另一方面,企业人才管理的规范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是一致的,短期内牺牲员工的利益而获得发展,必然会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困难,从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来看,无一例外不是通过人才战略来获得发展的,国内很多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具备人才优势是一个重要因素。

2.企业人才管理规范化的实现路径。

2.1树立正确的企业人才管理理念。

新生代年轻人进入职场后,更富有活力和创新力,自我意识明显强烈,由于价值诉求的差异,以及管理理念的冲突,致使人才流动率居高不下。加之我国经济出现拐点,原有的劳动力优势逐渐失去,人才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愈演愈烈,都希望通过自行储备和培养人才以缓解企业人才缺口。上述问题使得人才管理现成为国内企业面临的头号难题,针对上述第一种现象,企业应在管理工作中,培养新生代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树立正确的人才管理理念。针对第二种现象,企业应对人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人才包括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两种,受传统人才观念的影响,企业偏重于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严重依赖于技术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使得企业无法认识到自身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重视人才管理体制的规范化建设,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有鉴于此,企业在人才规范化管理过程中,应认识到人才是多样性、多层次性的,理清人才管理思路,从内部制度入手,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体系,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企业战略的实施。总而言之,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应在企业人才管理中加强自身的核心文化建设,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结合自身实际以及新生代人才特点,根据管理层以及岗位的不同需求,培养和引进人才,营造丰厚回报的环境,使人尽其才,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

2.2建立和健全企业人才管理制度。

企业的人才管理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经济、技术、产业结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在人才管理上不断取得突破,为个人和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应健全企业奖惩制度,引入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其次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实施阶段性考核,与奖惩制度结合起来,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再次要健全劳动用工制度和招聘培训制度,认真分析劳资关系匹配程度,对于员工的录取,应以刚性的商业原则替代柔性的亲情伦理观念,制度的完善也应以员工的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增强制度的透明度,才能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以及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进而实现企业人才管理的规范化,也只有这样,企业才更具发展潜力,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好人才,实现人才管理的规范化,企业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2.3签订激励性企业人才管理合同。

以80后和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年轻人,更加注重追求自我价值、讲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于这类人才的管理必须突出激励性作用。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已经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人才管理规范化的实现应从劳动合同入手,加强对劳动合同的管理,以签订劳动合同来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劳动关系的规范化来促进人才管理的规范化。企业人才管理战略的实施也应以劳动合同为主要参照依据,要想充分挖掘内容人力资源的潜力,吸引外部优秀人才的加入,应给予一定的激励政策,与所需人才签定激励性合同,使企业人才能够充分施展自身的才能,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通过激励性人才管理合同的签订,将人才管理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环节,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通过规范化管理,开发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内部人才,在留住人才的同时,还要能够吸引外部人才,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推动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