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校园文化融合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校园文化融合教育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内涵的探究,应该从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和作用入手。校园文化是属于社会亚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要素之一。当下我国的社会文化是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向前发展的。如果把社会文化看作一个大的集合,那么校园文化则是组成这个集合的一个重要元素。那么,校园文化的目标应该和社会文化保持一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发挥校园文化推动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作用。当然,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是存在互动性的,社会文化必然也作用于校园文化,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只有和谐的社会文化才能更好的促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上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一)从文化对象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营造的是和谐文明的全局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合学校的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辅助,在长期的学习,生活,科研,管理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全局文化氛围。要营造出和谐文明的这种校园文化的全局氛围,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灌输到每个对象中去。

(二)从文化内容上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体现的是社会的时代特征

校园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详细地划分是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包括了大学办学理念、大学制度、学术氛围、价值观念、学风校风、文化活动的文化氛围内容和校园建筑、校园公共设施、硬件设施的物化形态内容。大学精神必须在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前提下,体现各个大学的校园特色。所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然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大学生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分别从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直接反映出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显著的标志,通过外在的形式展现出的是大学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透过校园物质文化,可以感悟出大学的精神。这样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的建设在传承校园传统和特色的同时,也要表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三)从文化目的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坚持“以文教化”的本义,大学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追求真、善、美,从而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认识。通过对广大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实现“中国梦”积蓄思想的力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园文化融合教育的有效路径

(二)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道德教育

1.校园文化中每一个成员的爱国教育不能放松。

校园文化的构成群体包括在校大学生、教师以及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首先,大学生的爱国教育的任务不能全部交给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部分大学仅靠大一大二的四门相关思政课来灌输爱国意识,并不能达到教育目的。而且往往大学生们只是带着修满必要的学分的目的,参与到这些课程以及最终的考试中去。所以,要把爱国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现在许多大学成立的国旗班,都有很好的爱国教育成效。但是,这些国旗班人才的选拔往往是受到身高、成绩的限制,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制定一个合理国旗班的轮次制度,而不仅仅是为了表面工程,一味地追求身高的统一和成绩的高要求。只有通过这些直观的爱国活动,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其次,作为教师、学校的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爱国教育工作也不容忽视。可以定期组织这些教职工开展有关爱国内容的座谈会或者演讲比赛。现在的大学里,不可否认的是存在一些教师或者学校工作人员的爱国意识还不如在校的大学生们。更有甚者,还有教师在课堂上宣传不爱国的负能量,直接影响到所教学生们的意识判断能力。

2.提高教职人员的敬业修养,树立大学生的正确职业观。

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岗前培训工作,这一定是不容忽视的。要建立详细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考察系统,可以把他们的工作进行量化。当然,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往往选择的工作可能和自己预想的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在现实的工作岗位上寻求更好的出路,是他们大部分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既然选择了工作,那么就必须认真对待,这就需要良好的敬业品质。这也是现在大学校园文化所要强化的品质。在学生担任学校的一些职务或者社团成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敬业态度。必须以认真负责的心态对待自己担任的每一项工作,才能维持学校的社团工作或者是管理工作的高效运作。

3.把诚信、友善融入到学校的校风校纪。

诚信乃立身之本,许多高校开始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记录,这也就硬性的制约了学生们的不诚信的行为。对于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学生的作弊行为,高校绝对不可以纵容。另外,学校的社团活动的开展必须坚持友善的前提。这样,才有利于融洽的、和谐的交际氛围的营造。友善的培养还可以从校园的公益事业中进行。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只是去某个单位或某个社区走个过场的表面形象工程。公益活动或者社会实践的开展,是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在助人、奉献中亲身感受到社会的真、善、美,从行动上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要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原则

1.我们要在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前提下建立“法治”校园。

国外的很多大学在“自由”方面做得比较优秀。美国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自由的氛围,各种思想、行为交织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但也带来了许多不和谐因素。美国校园的暴力、吸毒等案件发生也在逐渐增加。对于我们中国的大学来说,自由并不等于完全放纵,自由是在校规、校纪的基础上的。在各所大学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各种社团活动开展的时候,必须定期对这些社团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不仅仅是在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强化学习校纪校规,平时的抽查性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2.一切涉及到校园群体利益的制度的制定一定要遵循“平等、公正”的原则。

如果学校都有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出现的话,那么可想而知,以后学生以后踏入社会又该怎么追求“平等、公正”。对于学校来说,对于每一个专业的态度应该保持“平等、公正”的,体现在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和学生相关的“平等、公正”莫过于奖学金的设置和学生干部的选拨这些活动。这些活动过程必须面向所有学生,并保证过程的透明化和结果的公开化。对于老师来说,他们必须在工作和教学中保持“平等、公正”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学校就需要对老师的教职工作开展监督、检查环节,确保教师在整个校园中的先进性。

3.把“法治”融入到制度文化的建设,维护校园安定、和谐的秩序。

当今是个网络时代,网络的及时性和传播平台的多样性,使得各式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校园文化中的网络管理的制度的完善。尤其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法治”一词,必然也需要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对于校园中的信息平台的信息,要有严格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保障,才能更好的整合多媒体资源。在遵循法治的原则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融汇到一系列具体的网上教育活动中。譬如,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形式进行各种主流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宣传;借助现在的微信、人人网站建设心理咨询平台,能够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及时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在学校的主页网站上设立校长信箱、学校管理建议信箱等形式,让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随时提出自己对学校各项工作及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增强广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这些具体活动的开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师生中得到内化。

(三)就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方面,大学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共同目标

1.大学精神紧密和“中国梦”联系起来。

大学校园里涌动着都是社会上最新鲜、最活力的血液,是最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校园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紧紧和提出的“中国梦”联系起来。在大学精神的不断灌输下,可以寻求校园里的“青春榜样”。从校园里身边的榜样人物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青春榜样”的推行,可以从一个人影响到一个班级,进而影响到一个学院后院系之间相互学习,就有利于校园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凝聚。坚持把“青春榜样”文化纳入学校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统筹规划,精心谋划,全力保障,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部门协作联动的“青春榜样”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当然,校园里的“青春榜样”可以结合社会上的“最美现象”一起在校园文化中推行,从校园和社会两方面给予校园群体的正确价值观的判断。而且,不能单单只是认为这些朋辈教育只是针对于校园主体大学生进行教育,在校的教职工人员也是受教育者。只有教师们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总体目标,才能保证主课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渗透。

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的建筑已经成为了教化和熏陶学生的一种无声的工具。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中。校园建筑物的建设、宿舍文化的开展活动,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主题。通过各种外在设施,如宣传画廊、校史陈列馆、名人塑像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物质文化,让学生在环境优雅、功能齐备的硬件环境中可以感悟出大学精神,进而得到思想认识和人生境界的升华。要坚信校园文化在坚持“以文教化”的文化本义下,在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依旧能保持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所具有的创造性、生动性的特点。

作者:王琪 秦亚杰 眭国荣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