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论文3篇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论文3篇

第一篇

1比较闽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

1.1丰富校园文化的新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职业院校发展的精神核心,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当前随着闽台两岸教育交流的深入化,以及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入内涵提升阶段,借鉴台湾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消除“传统与现代的断裂”、“科技与人文的断裂”等问题的途径,为实现由“中国加工”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跨越提供文化保障。这无疑就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对闽台教育对接内容研究的新视点。

1.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现代文明素养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转型期,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意即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转型,不仅需要高技术含量、高发展潜能的“物”,而且需要与之相契合的高水准的“人”。因此,闽高职院校毫无疑问要承担起培养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素养的高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比较闽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立足共同的文化传统,借鉴台职业院校培养学生文明素养的理念,有助于闽高职院校大学生现代文明意识的习惯养成,促进两岸教育的对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劳动者的新要求。

2闽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多维的比较

比较闽台两地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特别是职业院校,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闽台两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差异,客观反映了两地区域建设的不同任务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台湾地区面临的问题和曾走过的道路在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借鉴与学习。

2.1理念相近的校园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是隐形的,既不独立存在,又无处不在,是大学在长期的文化演化中,对各种优秀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和积淀,并最终成为大学师生内在精神力量的源泉。主要体现在校风、校训、校歌和优良传统中。纵观台湾与福建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各所职业院校,他们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崇尚开放办学的理念、奉行“务实致用”的原则、推行全人教育的理念。十分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渗透,普遍开设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本校特色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的理念方面,“先做人,后做专业人”是各校奉行的教育思想,即便如各校开展的咨商教育也都蕴含着学校精神。其中,处于台湾中部的建国科技大学的“青春护照”中心灵成长认证内容,要求学生按照治校精神“活力、优质、杰出”的目标前行,并将具体内容要求醒目地予以提示;台中市的朝阳科技大学自行研发了许多学生日常游戏产品,无不渗透着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还有优秀校友的至理言语等;万能和大仁两所科技大学设计了许多活动的小礼品,翻开礼品可见两所学校的教育理念、生活指南、校园布局寓意等。

闽高职院校自上世纪90年代末陆续建立,各校或从中职独立升格组建,或几所中职联合组建,办高等职业教育时间较短,虽也有百年老校升格而来,但学校精神与高职教育的融合尚处在探索和形成阶段。近几年,在各级各类办学质量的评估条例中,对职业院校的学校精神文化在人才培养的作用日益重视,促进高职院校不断挖掘、提炼办学历史中沉淀的内在精神文化。如:福建水电学院80余载办学历史,提炼出了“精求技能,崇尚文明”的学校精神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为核心理念的水文化;闽西职业院校的“红土地”文化;船政职业院校的船政文化等等。各校凝炼的学校精神文化在各自的人才培养中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基本拥有自己的校训、校歌,部分院校还建立了校史展览室等。然而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真正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非一朝一夕之所能,校训、校歌、办学历史传统如何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并内化为师生的思想显现于言行,必须有一个不断建设、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2.2处于发展不同阶段的校园制度文化

台湾地区职业院校制度文化渗透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足特色办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性化的教职工聘用机制、业务培训机制、职务晋升机制等,为教职工提供周到的生活服务和良好的社会福利,创设和谐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完整接纳学生本来的样子”①,培养学生自我管理,锻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各所科技大学普遍推行导师制,教学中,教师以“不超越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和创设课程,不脱离学生的人生经历来开展价值引导,不跨过学生亲身经验来选择对话主题”来开展教学活动;构建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推行“1+4+3”的生涯辅导模式②;以及人性化的后勤管理机制,教工周到的服务,给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很好的示范。闽高职院校虽然创办时间短,但是多数学校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规章制度、文件条例等制度完备,为各校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各校彼此借鉴,立足本校实际,努力按照人性化的方向逐步建立适合本校运行的整套高职教育的制度。然而,正是由于实践时间短,闽高职院校的各项制度还处于初步形成之中,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运行机制,管理存在问题。如:机制体制运行如何摆脱原有中职模式的影响,人性化管理的评估机制建立,如何提升教师自觉服务学生的管理机制效能,如何让学生自觉参与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等,都是闽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方面面对的难题。这些难题如果不解决必然会对高职院校大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产生阻碍。

3.3育人功能差异甚大的校园环境

考察台湾职业院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各校可谓各显神通,对校园景观的建设独具匠心,十分关注人文与生态的和谐以及事业发展的持续渐进,使校园环境的一草一木都渗透着教育意义。如建国科技大学四处可见写有渗透学校办学精神词句的文化石,校园里的“克难坡”是一道132级阶梯的陡坡,象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校精神,也是考验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学生勇往向上的精神以及强健的体魄,并把登坡活动作为每年新生入学的一项传统活动。此外,台湾职业院校还重视校园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如校园的绿色生态循环再利用、校园的性别空间、校园公共艺术等问题,甚至于校园内一个小商店前停车空间的改造以及学生宿舍专题等,都有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这些设计理念是立足于校园使用者的真正需要的。这种“公众参与”的方法,不仅使校园更加人性化和更具个性,而且提升了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师生多层次的互动提供平台,在潜移默化中营造畅所欲言、民主交流的校园氛围,其利处不可小视。反观闽高职院校,在近20年飞速发展中,各高职院校的基建任务繁重。随着学生数的连续增长,校舍、教学楼、辅助设施用房不断增加。校园环境设计者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建设可容纳更多学生的建筑单体等方面,对校园独特的文化氛围、其所凝聚的价值观念和包容的文化生活等精神方面的研究却考虑甚少。而社会也往往将“校园广场是否宽阔壮观,校园建筑是否高大挺拔,学生宿舍是否设施一流”等作为衡量一个大学校园优劣的主要标准。这种标准虽然不影响学校的运作,但各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趋于雷同,无形中失去了传统大学校园浓厚而独特的文化氛围。

2.4各具特色的校园社团文化

校园社团文化是指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时尚前沿。学生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因此,闽台两岸职业院校对学生社团文化都非常关注,组织开展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素养,陶冶情操,增长才干。两岸在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成果方面可谓“花开两处,各表一枝”。按照台湾地区“教育部”早先规定,在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目标下,学生社团活动为各级学校训导工作的重点之一,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倡导正常休闲、热爱中华文化,陶冶合群德性、涵养服务情操,砥砺学术研究、培育领导才能,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完整人格的“全人教育”。台各职业院校从指导教师、活动场所、器材到经费都给予精心安排,使学生社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保障有力、管理规范,而广受欢迎。据了解,台湾地方各职业院校中有学术性、艺术性、宗教性、服务性、传统文化等16类,总计600多种学生社团,学生参与面占学生总数的40%。2011年,笔者所在学校赴台学习的32名学生,有21名学生参与了台职业院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在台教育考察时,正逢万能科技大学40周年校庆纪念活动,在社团专题活动中就有60多个学生社团登台亮相。相比闽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其主要目的和功能是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等层面上。同时还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积极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高职生在活动中受益。闽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理论学习、社会科学、学术科技、文学艺术、志愿服务、综合七类,这七类社团的数量、比例较前几年都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职业院校更专注学生技能提升方面的引导,因此,社团数量增长的幅度不大,参与的学生数量增长也较缓慢。

3比较闽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后的若干思考

3.1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著名作家姚国华在其《文化立国》中说到:谁主宰了中国的教育,培养了未来的精英,塑造了民族的精神,谁就掌握了中国的命运。因此,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正确导向,才能确保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提高师生对社会思潮的辨析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标杆,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随着闽台教育交流的日渐深入,台湾意识形态客观存在的影响,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学习借鉴中就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3.2把传承优秀传统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大学的卓越性来自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高职院校无论是来自合校升格还是独立组建,都不是为了消灭历史,而是要更加增厚历史文化的底蕴。闽高职院校在承担职业教育的角色中,不能单一地专注学生技能的提升,专注高质量的建筑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如同清华大学的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的“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大师将承载着内涵文化的科学技术传递给学生,他们是学生的精神引领者。台职业院校强调大学教师是“经师”,更是“人师”,以及“先做人,再做专业人”培养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做人就是要做有文化的人,一个深谙自己祖国文化和学校优秀传统而将其显示于言行中的人,才会将其所学的专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闽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对人的尊重、对规则的遵守、对“中国梦”的历史责任的自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整合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于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规以及培育优秀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在校史校绩中体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保有独特的职教文化,增强高职院校的文化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水乳交融。

3.3倡导“公众参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当前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时代:物质文明迅速发展,主体个性日益张扬,交流和获取知识的手段空前多维化。特别是处于大学校园之中的主体为90后学生和80后的教师,他们有着和以往历史阶段不同的成长环境、思维模式、生活理念和娱乐特点,如何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对校园文化建设,台职业院校的“公众参与”是较为理想的方式。如: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中,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使学生拥有校园制度建设的话语权;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管理方式上,让学生参与其中,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去思考、探索管理办法,达到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有效统一,并体验激励、责任和民主的人文氛围,从而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让校园真正的主人,特别是学生和普通教师这些通常没有话语权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和权力来参与决定校园未来的发展,实现校园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在社团文化建设中,把更多的主动权给予学生,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因时制宜、因势制宜,抓住80后、90后人思想活跃的一面,将其张扬的个性融入学习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主人翁思想,“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使他们在“公众参与”的方式中吸取优秀文化的有益的养分,享受文化的滋润,完善自己的人格。

4总结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展示的宏伟蓝图,都对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因此,我们更需要内心深处的文化建设,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优良文化传统新的活力,充盈有主见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让高职院校得到充分的发展,适应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对接,真正承载起引领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社会责任。

作者:刘玉萍 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部

第二篇

1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偏低的主要原因

1.1社会因素

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培养了大批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认同度依然不高,“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至今仍影响着大众的人才观和择业观,将成为“蓝领”的高职生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白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同时,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通常被认为精英扎堆,而高职院校因为入学门槛不断降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经常被社会和用人单位所鄙薄。社会对待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导致高职生对自己对母校的自卑和消极心理暗示。

1.2高职学校自身问题

部分高职学校在自身物质条件匮乏和师资队伍不强的情况下,不去练内功抓内涵建设,却为了经济利益盲目办学扩招,导致院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数量是上去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却要打问号,学生待在硬软件都匮乏的校园里,真本事没学到,就业没着落,前途渺茫,对学校没什么好印象,归属感自然高不了。

1.3学生个人的问题

高职学生接触社会少,思想单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朴实善良,高考失利,独自来到城里的高职读书,理想与现实落差大。面对生活压力、经济压力、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系列压力,一部分学生的自我调适出现问题,心理健康情况堪忧,表现出自信不足、倦怠、逃避甚至厌世等不良情绪,直接影响了良好学校归属感的形成。

2学校归属感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面对学校归属感偏低的事实及其主要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坐视不理。因为,良好的学校归属感是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高校自身发展的基石,也为学生个体提供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赋予他们安全感和成就感。我们要充分认识培育学校归属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措并举,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

2.1提高学校归属感水平有利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

学生对学校建立较高的归属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利于学生成长。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们除了生理需要等低层次需要外,还有自我实现、归属与爱等高层次需要。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各种消极心理,对自身学习和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够,不爱社交和人际往来,兴趣爱好匮乏,时间长了,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尊重和关爱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保护和重视学生的利益,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正确认识自己,珍视集体荣誉,形成健康的人格,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人和事。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越强,参与教学和校园活动的热情就越高,有利于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2提高学校归属感水平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推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学校归属感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也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研究表明,个体对群体归属感与群体对个体的归属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认可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在学校得到了肯定和赞许,学生就会对学校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响应号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努力,从而推动学校的前进与发展。反之,若学生不喜欢不认可自己的母校,对学校的归属感低,他们就会游离于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发展之外,不利于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和进一步发展。

2.3提高学校归属感水平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美誉度

学生对母校归属感较高,就会把学校和自己拴住一起,真正把“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和母校同呼吸共命运,在各种场合维护母校的声誉。即使毕业,学生会继续保留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关心母校发展,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出钱出力,一些杰出的校友会首先想到招聘学弟学妹,为学校提高了就业率,提升了美誉度,成为学校发展的有力支持者。社会评价和社会声誉的提高对高职高专院校至关重要,而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来自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高,自然对母校的评价高,成为学校良好社会口碑建立的免费宣传员。

3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归属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提高高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非常必要。但是,我们要冷静地认识到,提高高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毕竟影响学校归属感的因素很多,错综复杂。因此,我们要从导致归属感偏低的原因出发,从宏观社会因素、高职院校自身问题、学生个人的问题三个维度,综合考量社会对高职学校的认可度,高职学校实力提升(物质条件、文化软实力、师资队伍、社会声誉、办学类型、就业实力等),学生个体差异(如性格差异、年级差异、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自信心差异等),多管齐下,从多路径出发,形成合力,构建起立体化培育机制。以下,我们将重点从高职院校自身文化软实力提升方面,即怎样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从而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3.1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强大的磁场,能够熏陶学生,培育和提高归属感

校园文化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主要指高校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精神性内容。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渗透性等特征,在学校内部,它影响师生的价值选择、思维品质、精神面貌、道德情感、行为模式;在学校外部,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出该大学的形象气质、个性特征和理想追求。高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有强大的渗透和辐射作用,是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的关键一环。一些知名学府以其浑厚的校园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师生,让学生对母校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和深深的归属感,如以“兼容并包”为核心的北大校园文化、以“行胜于言”为核心的清华校园文化、以“允公允能”为核心的南开校园文化。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知名学府的作法值得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和借鉴。目前,高等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令人担忧,因为生源竞争日益激烈,许多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校园基建、招生等工作中,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大学的氛围,精神家园迷失,课外生活枯燥,难以建立对学校的归属感。我们要努力抓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归属感。

3.2不断深化校史文化研究

文化非一日建成,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校史资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培养学生自豪感和学校归属感的最佳教材。高职院校要不断深化校史校情研究,充分挖掘校史中的人和事,用学校的历史传统来感召学生,用校史中的奋斗精神激励学生,让学生领略到学校的办学底蕴。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增加校史校情教育内容,比如组织新生和家长参观校史馆,组织校史知识有奖问答等活动,在校园的建筑和橱窗中悬挂张贴校史资料,向学生介绍和通报学校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校发展长河中的一滴水,校荣我荣、校耻我耻。

3.3积极挖掘校友文化资源

校友资源是高职院校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具有榜样示范力量,是我们培育在校生学校归属感不能忽略的因素。校友拥有的诸如公关、信息等资源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人脉资源。校友长于斯学于斯的自然属性,使得高职学生对学长们特别容易产生兴趣,校友丰富的社会阅历及人生体验,是在校大学生的活教材。尤其是杰出校友,他们的成就与品格,他们毕业后依然心系母校的所作所为,对在校学生具有强烈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挖掘校友资源,可以举办校友节活动,举办校友文化论坛,邀请校友动员自己单位来母校招聘,通过网页橱窗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各行各业校友的良好表现,开设学生与校友的交流平台,让校友的成就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意识:只要我努力,我也会和学长们一样优秀。要让学生明白,要想让社会认可自己认可学校,取决于一届又一届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学校未来的声誉由过去、今天和未来的学生共同塑造,自己是和学校紧紧绑在一起的。

3.4狠抓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一所高校精神文化的关键所在,能够创造出一种潜伏的、弥漫和浸染于整个校园的精神氛围,贯穿体现在学校各项工作、活动和人际关系中。三风建设至关重要,然而遗憾的是,许多高职院校是新近升格的学校,举办高等教育时间短,对高等教育规律认识不深,生源压力大,办学资金不足,导致办学功利化倾向严重,宽进宽出,校风抓的不实,教风抓的不够,学风抓的不力,教育降格到只以训练人掌握生产技能、为谋求职业做准备的层次。教师只教工具性知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则简单应付课业,全面素质培养和独立学习习惯受到影响和抑制。实际上,高职学生作为相对成熟的个体,其喜怒哀乐主要不是与吃喝玩乐相联系,而是与人际交往、尊重等高级心理活动相联系。进入大学之初,学生们就期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尊重,成为学校一员,可以说他们是想融入这个大集体的。初时归属需要与后来低归属感的落差值得我们反思。鉴于此,高职院校要切实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校风建设方面,学校各个层面要形成合力,营造健康向上正气和谐的风尚;在教风方面,管理人员和教师要尊重学生,提高服务育人和教书育人的专业技能;在学风方面,要多管齐下,赏罚分明。健康向上的校风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管理人员和教师专业素养和亲切作风会让学生对学校产生自然的好感,严明的学风使得学生学有所获,生活充实,激发他们主动融入校园的期望和行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不但对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育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学生以什么样的形态看待社会。

3.5导入企业文化,体现职业院校特质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学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鲜明的职业导向,是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一线技能人才。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我们要充分加强学生对职业院校这个显著特征的认知,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豪感,使他们内心接受这个理念:条条大路通罗马,做一名优秀的蓝领也是成功人士。基于此,高职院校要处处体现职业特征,有效导入企业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精神。可以安排师生对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调研;在理论教学中,强化专业知识与企业文化的联系;校园活动中,利用各种机会阐释企业文化,邀请企业家和文化工作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介绍企业文化,摆放橱窗,展示相关行业的发展,展示相关企业的厂景厂貌、文化成果、生产流程、用人标准等,形象地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结构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真正让学生得实惠,提高职业素养。

3.6构建覆盖大多数学生的课外活动文化体系

学校归属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产生与学生在学校中的付出息息相关。学生在学校中的付出多,用情深,其归属体验就深刻,与学校的联结也紧密。为此,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外的各种活动中来,参与到学校建设、制度建设和争取荣誉的角色行为中来。遗憾的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课外学生活动有向精英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组织和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多是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活动家”,没有涵盖大部分学生,旁观者众、宅宿舍者多,高职高专学校归属感自然上不去了。鉴于此,高职院校要确立学生传递的过程中,为了准确的掌握现代物流信息,物流企业需要成功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从产品的制造、运输、装卸直到配送到消费用户手中的各个环节的信息都能够及时正确的得到处理,从而保证物流企业各个环节的服务都能够无差错的操作。云计算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之所以能够成为各个现代物流企业首选的应用工作平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可靠性高、成本低、性能高的数据维护等特征。云计算在物流信息平台中的应用模式主要是指建立基于云计算模式的物流业务平台,主要将物流企业提供的包括监控型服务、查询型服务和扫描型服务等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物流企业所需要的包括海量存储及数据的查询分析等具体数据主要由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数据存储中心来提供;在传统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引入云计算模式,能够为各个物流企业提供各种互联网应用所需的服务器,且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服务价格更具优势,还可在应用时实现动态资源调配等基础设施服务。

4结论

从前面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数据的海量计算、资源分配处理以及经营成本消耗等方面具有的特点,云计算技术在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中被认可并得到积极的应用,物流企业要想开展快速准确的物流服务,就要应用云计算来构建现代化的物流信息化平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使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和自动化进程得到促进和提升。云计算技术给我国的物流业发展带来重大变革,实现了根本的飞跃。

作者:魏战刚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社科与数理部

第三篇

一、工业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大规模、批量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阶段。目前,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矛盾就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与落后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因此,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职业教育培养与之相符合的高素质劳动者;其次,职业教育对接职业、对接企业岗位,离不开对接企业文化。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部分要走向企业的一线岗位,而现代企业需要的员工,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术,还必须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因为企业的生命力越来越需要文化的滋养。职业院校加强企业文化教育是大势所趋;第三,以工作价值观为导向进行工业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受政治、经济、法律、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不仅需要基础教育还需要职业教育。要使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从先进工业文化和当代企业文化走进职业教育做起。

二、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内涵

1.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工业文化的内涵。工业文化的内涵文化具有先导性,“不仅是指文化对物质生产、经济基础方面具有先导力,也指文化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同样具有先导力”。工业文化实际是工业化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产业属性。其时代特征体现为,工业文化是工业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其产业属性体现在于,工业文化是各个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度概括,它覆盖三次产业而并非局限于工业部门。

三、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对接实践

1.搭建环境载体,打造视觉环境。全新的时代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空间,同时也对职业技术教育、技能人才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学校对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检修等重点专业的教学环境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造,积极引入装备制造业、汽摩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文化。在各专业实训基地内新建机械工业发展史、汽车工业史、电学发展史等文化展示墙,全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展示墙以及知名企业展示区、学校发展史展示区,将富有内涵的工业文化融入专业实训环境。浓郁的视觉文化环境使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有效延伸,学生身临其境,接受文化的浸润,不知不觉地喜欢所学专业,在专业领域不断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得到激发。

2.建立产品载体,共建职业教育课程。融入生产元素,学校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共同开发课程,不仅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而且有利于使先进工业文化融入课程。课程改革渗透企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文化意识的建立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也要循序渐进,文化育人要靠春雨入夜细无声般的渗透。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生产元素的渗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更新、教材的编写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将生产元素融入校园、带进课堂,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有企业文化素养的学生。实践证明,有企业优秀工作人员参与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更加符合实际,合作编写的教材能够与相关岗位群的技能标准得到更好地对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的过程与结果,都是洋溢工业文化氛围的职业教育课程文化载体。

3.构建企业载体,打造特色校园。吸收企业文化精华,以资源要素助力学校发展,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是突出“职”的特点,实行6S现场管理,将实习实训室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提升职场氛围,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将企业文化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实习实训等环节;二是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企业文化和产品展示区,助推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4.搭建活动载体,提升职业素养。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入脑入心,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融入职业特点,提升职业素养。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元素,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训练,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体现校企文化的对接,从而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一是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工业文化素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课程、成长训练和文艺演出、课程渗透、教育整合等模式开展教学实验;二是引导学生理性选择学习专业,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三是开展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每个人在校期间就职业目标、达成路径、学习工作计划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划,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资源积累,实现职场初步人脉资源搭建的过程。四是积极开展职场角色体验。让学生走进企业,走向职场,体验不同的职业角色,了解不同企业岗位的酸甜苦辣,了解不同产业的人才要求,坚信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动机。

作者:杨小刚 单位:重庆机械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