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扩展其美学视野,弘扬人文价值和个性自由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互联网形势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教师,应该顺应形势,本着创新优化的原则,对教学内容、理念以及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和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在课堂理论教学与互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中国现代文学》;创新;改革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思维和认识方式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对于高校的教学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形势之下,高校教师如何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进行积极有效的应对,就具有十分紧迫的重要意义。

1课程改革的背景: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和求知方式发生了重要的改变,纸质媒体被挤压到社会的边缘,时下人们更多的是借助于多媒体,如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进行快餐式的“浅度阅读”。以往读者在纸质文学中所获得的情感抒发和精神快慰早已经不复存在,人文价值也被网络文学所带来的世俗价值所取代,平面化的声像世界对读者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类的想象日渐枯竭,这是对互联网下阅读的挑战[1]。对于高校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来说,影响也很大。《中国现代文学》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骨干和核心课程,但是相比较于其他课程如语言类课程来说,课时相对不足,不能很好的满足教学需要。同时由于时代的原因,当下的大学生对于中国现代历史方面的知识普遍比较缺乏,因此在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容易产生阻滞和隔膜,也就难以精准的把握作家及其作品的思想内蕴。在教学中,教学方式变化少,大班集体授课,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课堂氛围不够活跃,这些都成为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持久的根本原因。、《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涉及到的内容众多,理论难度也比较大,有限的课时难以穷尽全部的内容,导致教师也常有顾此失彼之感。在现今学生阅读状况本身就不乐观的情况之下,很难跟上课堂上老师的节奏,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些问题使得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方面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尽量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积极性,尽可能多的增加一些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这就意味着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增加教学时间,以此来弥补课时的不足。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拓展交流的手段和途径,在互联网形势下,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媒介恰好可以有效弥补。互联网的存在,为高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微博、微信等更为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传播,充分实现了教学过程中“平等对话”的原则精神,学生个体在这种自由的信息交换中获得了空前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被充分激发出来。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打造第二课堂,它不受时空限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在线学习平台,弥补课时不足的缺憾,和学校课程内容形成交互性的补充,从而建立起完整的教学体系。

2改革的具体应对之策

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高校《中国现代文学》应转变观念,适时作出革新,引导学生有意识的阅读和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理解和掌握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个性,掌握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的规律,提升审美判断和鉴赏能力。

2.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到的知识点众多,头绪纷繁复杂,按照现有课时按部就班的讲述,明显是不够的,因此对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以突出重点,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首先是优化知识体系,本着与互联网时代同步发展的原则,增删一些内容,特别是当前现代文学的学术前沿的研究可以适当的补充进来。其次就是要坚持在理论讲授和实践创新中实现交叉互补。具体来说,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和文学思潮、文学现象以及重点作家创作梳理和讲授的基础之上,借助互联网,通过课件、媒体演示,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文学鉴赏意识,提高作品分析和研究的能力。此外,增加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环节的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艺术实践的方式,培养和提高艺术赏析能力。比如可以尝试排演曹禺的话剧,如《原野》、《雷雨》、《日出》等等。在这种亲身参与的审美实践中,学生可以获得直观形象的感悟和体会,进一步提升审美和鉴赏能力。

2.2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

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革新,转变教学理念,创新和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理念上,要摒弃过去以老师教的教学观念,引导和突出学生作为审美和接受主体在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应当努力的探索,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改变传统的一人讲众人听的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之丰富多彩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知识和课程设置,通过ppt课件、视频短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提升和拓展的目的。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时间,如开列出必读书目,让学生主动阅读,然后可以通过不定期或者定期的读书体会交流会或者撰写艺术鉴赏类小论文以及学术论文的方式,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对于经典作品的审美分析和鉴赏能力。另外,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学生参与的艺术鉴赏活动,如开设博学讲堂,可聘请名家也可以请学生自己来谈一谈心得体会,举办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展示或者比赛等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实践和创造的艺术魅力,提高自信,也增强对艺术美的欣赏和分析能力[2]。在互联网与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根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特点,把互联网和文学课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提高其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新媒介的功能优势,打造平等宽松和自由对话的课堂氛围,建立起双向的传播和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还可以建立和公开其微信、博客的公共账号,结合教学内容,及时信息,吸引学生去主动求知,让学生参与到所话题的讨论中来,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参考文献:

[1]丁柏铨.论自媒体时代公共舆论表达的特点[J].新闻爱好者,2013(07):8-9.

[2]孙慧.经典•多元观照•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2(9):42.

作者:王英洁 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