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态的文化形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到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方式。网络因其便捷性和交流的即时性及资源的丰富性,越来越成为青年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它给当前高校特别是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艺术院校丰富多彩的艺术演展实践活动可以使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的融合。

[关键词]

网络文化;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东艺术学院2013年度校级思政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网络文化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sz04)的研究成果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网天下”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这项工作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其他高校相比,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思维方式更为灵活多变,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呈现出了一些特殊性。当“网络文化”与“艺术院校”这两个关键词叠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变得颇具挑战性。身为艺术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迎接这种挑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不断创新艺术院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路。

一、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方兴未艾

随着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普及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随之而衍生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网络是全球共享的信息库,不同国家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宗教异同、政治理念在网上汇聚传播。网络文化的传播声色俱全,图文并茂,而且它能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人们交流的互动性更加日常化,因而成为一种高时效性的文化。作为一种新生态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以其实用性、创新性、便捷性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进而深刻影响到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方式。网络文化虽然被广泛全新应用,但如何界定网络文化的定义、厘清网络文化的内涵,却仍是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认为,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1]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2]从狭义的角度讲,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所进行的一种文化形式和活动。以下本文的探究是建立在广义网络文化定义的基础之上。网络文化使现代的文化范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同时也赋予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以崭新的意义。在网络所产生的文化社区中,网络的多元性、开放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即时参与的平台,以此为依托,高校文化的互动性也发生了巨大的革命。青年学子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参与者,他们的认知思维和价值理念通过互联网得到迅速传播,在网络所创造的巨大文化空间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提升,其道德品性也不断得以提高。网络文化的现代性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网络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客观上为人们的文化消费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文化霸权主义提供了魔杖,为低俗文化、暴力文化、黄色文化、封建迷信文化等提供了生存空间。因此,对于网络,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也要将其对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影响减少到最低。面对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立足时代,革新图变,迎接挑战,实现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换与发展。

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处境:网络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要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播一种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特定的理论、思想和观念,而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要让艺术类学生变得思维更加开阔,更具反思能力和创造力,能够创作出更具个性的艺术作品,这两种教育之间有共通性,但也有一定的张力。信息时代到来后,网络文化迅速普及,对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因其个性和专业的特点,对网络文化的接受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甚至有引领和创新一部分网络文化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也拥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网络文化既有可能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张力,也有可能消解张力成为新的粘合剂。网络文化的发展,对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因其便捷性和交流的即时性及资源的丰富性,越来越成为包括艺术院校学生在内的青年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开放的网络中,各种文化思想如潮水般涌到学生面前,青年学生接触到各种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三观”尚未完全建立成型的他们来说,如果没有理性的认知,极易迷失方向。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真善美与假恶丑、东方文化与西方思潮、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都会发生碰撞,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极易受到多方面的冲击。网络时代,青年学生接受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能比拟的。这些信息有些还充斥着低俗、暴力、迷信的内容,而且这些负面的信息都裹着一层外衣,特别容易混淆视听,极易导致学生道德失范,甚至走向犯罪道路,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网络平台,青年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国家认可的政治观念和文化价值思想,国家对信息的可控性发生了变化。对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各种携带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艺术流派和思想,各种光怪陆离的艺术形式,会通过全球网络的通道第一时间传播到他们电脑和手机中,如果头脑中没有树立起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和艺术观,就极容易不加分辨地全盘接受。以上种种,都对艺术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当意识到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树立阵地意识。高校是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也是思想活跃的讲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使命,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质和培养质量。网络时代,面对多元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守舆论宣传阵地。西方一些国家,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推行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从而进行文化艺术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有人说,“网络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人、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领地,这种说法虽然过于绝对,却透视出了网络这个思想阵地监管的难度。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巩固网络安全,提高网络技术,过滤、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作为艺术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就要多从正面引导学生,要对学生讲清楚正确运用网络的方法,教会学生辨别各种网络信息的真伪,从而树立正确的网络时代的价值观和艺术观。网络文化对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网络文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其共生,网络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增强教育的感染度、吸引度。曾说过,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必然会去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把大量丰富的资源传递出去,不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新媒体时代,微信、飞信、博客、微博、网络论坛BBS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推介方式显示了巨大的成效。通过网络媒体,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要进行的教育,这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受教育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主动地探求视听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能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这种交流方式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进行自由互动的交流,消解了以前主客体单向的交流方式。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而言,可以鼓励他们结合网络文化的特点,多思考、多创作弘扬正能量的艺术作品,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出去,从而影响更多的网络上的年轻人。让网络文化成为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粘合剂,用艺术的形式去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或许就是网络文化为我们提供的难得机遇。

三、对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反思:传承与创新

在网络给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在当代中国的转型和未来发展之路。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具有如下特点:其价值理念的宣传更彰显了教育者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现代性;教育的载体更具多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更是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源。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实践追求的归宿所在。那如何实现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之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艺术院校的时效性?“真”的贯彻在于施教者、受教者,媒介之间的贯通执行。无论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如何发达,网络都只是工具,都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手段、阵地,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媒介是接受信息的搬运者和载体,也是把接受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连接起来的纽带。”[3]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利用网络等各种新媒介形式,也要充分发挥传统的媒介形式,以达到教育之真与艺术之美的结合,实现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学生艺术实践的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作为艺术院校,可以充分发掘自身优势,以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采取多种演展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艺术演展活动之中,寓于广大师生的艺术专业实践中。努力做到“以书育人、以画育人、以乐育人、以舞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师生学习生活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学习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师生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在每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七•一”、“十•一”、“一二•九”纪念日,充分依托艺术专业在视、听传播方面的优势,组织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文艺汇演、合唱比赛、话剧演出、舞蹈演出、主题画展、主题设计等主题鲜明的各类艺术演展活动,将干涩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转变为生动的艺术传达,使其成为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媒介以其真实性在思想疏导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功用。将传统的思想教育传播方式与艺术专业进行有效结合,可以起到很好的视听和教育效果。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注意教育的形式,更要注重教育的质量,还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所有的理论工作都应该是为指导实践提供服务的,最终也都应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去,这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时效。施教者与受教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广泛参与,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但是,传统的自上而下单线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效性日显不足。主客体参与的不足,是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面临的瓶颈。因而,实现有效参与是提高实效性、走出当前困境的有效处方之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年来一直在调整,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大多数的发展和调整都是形式上,并没有触及内容本身。而传承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另一处方。尤其对于艺术类的高校更是如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占据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它传播的是执政党的理念,高扬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所以,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必须进一步加强。其次,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要优化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加强人文素质在青年学生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新媒体时代,一定要利用好网络媒介的作用,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功效,利用好微博、微信等即时媒体,营造师生互动的便捷通道,从生活、学习、情感、课余活动等方面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和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接受正确的道德价值规范,促进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将教育进行到细微之处。加强参加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和社会实践基地实现资源、知识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生产性的特点,它的实现过程也是培养对象品德形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意识传承和思想传播的导向,是一种教育的一元性和受教育者的多样性的结合,而且在教育过程中要达到认知的提升、情感的融合以及行为习惯并育的特点。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提升施教者的能力,拓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载体,优化教育的环境。

作者:张有平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参考文献:

[1]曾长秋.对近年来网络文化研究的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2004,(8).

[2]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295.

[3]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