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青年亚文化探究

网络青年亚文化探究

摘要:在互联网普及的现代信息时代,网络具有互动性、成本低、多元化等特点成为各类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各类文化碰撞下,以青年为主导形成了网络青年亚文化。基于此,本文以网络青年亚文化中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切入点,继而从多个角度展开网络青年亚文化优化途径探析,以期加强社会对青年亚文化的认识,了解其新时代青年内心活动,为促进青年亚文化的正向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社会学;网络青年亚文化

基于网络产生的青年亚文化,以年轻人群为主导,具有颠覆性、批判性、边缘性特点。随着网络技术不断成熟,为青年亚文化的搭建了虚拟空间,年青一代依托自身网络优势,在其未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时接受到各类非典型文化,并结合其内心活动形成与父辈文化截然不同的亚文化。随着各类社交互动平台出现,网络青年亚文化得以快速传播,因此需进行文化引导,杜绝不良文化现象传播。

一、网络青年亚文化中的社会学现象

当代年轻一代在生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个性化、别具一格的行事作风,青年人群作为网络虚拟空间中最活跃的群体,在网络平台中将其特立独行风格与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精神诉求相结合,形成与父辈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非典型文化,新兴一代追求新潮生活方式,与传统固化思想产生矛盾,继而发展为时代矛盾。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较强的传播特性,在社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背景下,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小众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以此产生出各类不同以往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例如:动画动漫迅速发展伴随形成的“二次元文化”“萌文化”“腐文化”等,网络视频软件盛行而伴随的“弹幕文化”,甚至是追求颠覆与嫁接模仿的“恶搞文化”,各类文化的产生通常伴随着某种产业的兴起与社会典型事件,“丧文化”是青年群体面对生活压力表现出的无可奈何与坦然面对,恰巧是当代就业难、就医难、教育难等多种社会现象的体现。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产生除社会矛盾外还具有其他社会学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社会发展失衡,在网络通讯与社交平台发达的现代,人们以网络主体的距离感逐渐消失,随着直播短视频的兴起,“网红经济”得以发展,人们通过短视频、知乎、简书、微博、综艺等各类不同渠道认识了不知身价的“牛人”,在对比下,青年人群逐渐产生挫败心理,并在网络诱惑下逐渐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并因其所喜爱文化为非典型亚文化,易产生逆反心理,在网络平台寻找精神寄托;2.异质化更易引起社会关注,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环境下,人们更加追求经济满足,以此忽略孩子的培养,年轻一代得不到家庭关注与陪伴,其心理逐渐扭曲,渴望得到父爱与母爱,传统父辈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稳定形式,因此青年人群逐渐对网络亚文化更加关注,想要用特立独行的文化特色吸引更多关注,以此促进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传播。

二、基于社会学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优化途径

为杜绝消极亚文化的传播,本文从运用新媒体形式加强引导、加强传统文化传播与实践、实现亚文化身份转变、促进文化融合创新、转变学校家庭教育方式五个角度展开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优化途径探析。

(一)运用新媒体形式加强引导。在“互联网+”时展下,信息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具有包容性、虚拟性、实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成为信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通过网络社区平台的组件形成了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直播软件、优酷爱奇艺等视频软件,多元化媒体形式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不同渠道,但同时也提供了优化新平台[1]。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多来源于逆反心理、颠覆心理与释压心理,若一味采取“堵”的方式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可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新媒体形式进行引导,例如:人们在闲暇碎片化时间通常会拿出手机刷微博,微博关注成为影响青年价值观念与文化观念的重要因素,因此可运用各类营销手段进行健身、书画、传统文化、励志故事等正能量微博宣传,热度较高的微博热搜更可引起青年注意,并使宣传微博进行内容精致化,以此吸引年轻一代注意,定期发表正能了微博内容,不断促使其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人们日常消遣形式以视频、电视剧、综艺为主,可规范现阶段综艺类型,加强《成语大赛》《中国诗词大会》等传播正向文化的综艺占比,另外可加强励志、正能量电视剧的制作,运用青年人群接受程度较高的形式促进其文化积淀,继而对青年亚文化进行中和,消除其消极面,引导其转化为正向文化。

(二)加强传统文化传播与实践。在我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以书画、诗词、戏曲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加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树立拼搏进取、刚毅奋进的人生态度,青年群体作为社会发展支柱,在网络环境诱惑下逐渐忽视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未真正了解其内涵与魅力,因此在完善优化网络青年亚文化过程中,可通过加强传统文化与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了解传统文化特色,以此削减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力度,促进正能量社会发展[2]。例如:现阶段学校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学生个性与兴趣有抑制作用,使学生情绪与爱好无法得以施展,继而导致其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了解,并在网络诱惑下逐渐形成了青年亚文化,因此在学生教育阶段,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其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定期进行博物馆参观活动、参观学校名人事迹;据了解青年日常生活较为枯燥,其主要休闲时间基本停留在网络世界,接触各类青年亚文化,因此丰富青年日常活动可有效抑制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可加强社会范围内各项娱乐实践活动,丰富青年日常活动类型。

(三)实现亚文化身份转变。现代青年亚文化主要体现在网络,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朋克文化、哥特文化等成为亚文化,亚文化的形成是青年内心宣泄的表现。在全球化形式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逐渐随网络流行而发生变化,传统父辈文化因其不认同将其认定为“叛逆”,继而进一步激发青年内心抗拒,因此应转变人们对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认知,通过理解与认同形成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身份转变,例如:各类电视剧、综艺节目热播时,“弹幕文化”得以兴起,青年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认知与理解方式,通过弹幕进行讨论,逐渐形成了趣味性评价,人们甚至发现“弹幕比剧情精彩”,以此滋生了各类影视剧的二次剪辑创作,弹幕互动性所形成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并非负面消极文化,其具有互动性与趣味性,能够放松人们身心,青年创作优质弹幕时,需结合多元化知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易形成人们思想的碰撞,促进正面积极文化的形成,进而实现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转变;“直播经济”作为网络时代特有经济产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方向,网络青年亚文化在“直播经济”带动下逐渐创造收益,人们逐渐认同当下亚文化,促进了青年亚文化的转变,其中游戏直播作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趣味性与技术性逐渐得到人们认同,随着电子竞技的兴起,人们抓紧对于此类亚文化项目有了进一步的认知,由“叛逆精神”逐渐演化为“电子竞技精神”,全面实现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身份转变,形成了以“电子竞技精神”为主的正能力文化。

(四)促进文化融合创新。在网络的包容与传播下,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逐渐消除,各类文化的交融逐渐形成了个性显著的创新理念思想,通过文化间的碰撞激发青年的创新思维形成,在主张创新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网络青年亚文化特有的“小众”与“叛逆”逐渐成为创新发展方向,不断为社会创造经济收益,因此可通过网络进行各类文化创新,引导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深度融合,以此形成独特社会风尚。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中不难发展,一种新兴风尚的产生往往需要“叛逆”精神,例如:唐代是古诗发展巅峰,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为主流文化,但在唐朝后期,“词”的出现直接挑战了“诗”的权威,突破了绝句的束缚,因此在其新兴阶段被成为“诗余”,但在文化传播演变中,到宋朝,词成为主流文学样式,风靡文坛,成为我国精神文化瑰宝;另外互联网刚刚发展时,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不认同将网民称之为“网虫”,但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逐渐趋向大众化,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因此在正确优化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方式应是引导其成为宣传正能量的文化,使其与主流文化产生融合,促进积极正向文化的形成[3]。

(五)转变学校、家庭教育方式。青年群体的自卑心理与叛逆心理是产生网络青年亚文化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部分青年人群在网络上侃侃而言、幽默风趣,但在现实生活中则表现为沉默寡言,此类现象的则是由于青年内心的自卑,怕周围人们的不认同,而年轻一代的自卑心理主要受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在传统家庭棍棒教育下,使其产生自我怀疑与叛逆,同时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口中常说的“别人家孩子”同样使促进年轻一代产生自卑与叛逆心理的原因,因此家庭与学校展开教育时,应使其发现自身亮点与优势,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学生发生错误时由鼓励引导代替批评惩罚,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继而抑制消极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产生与传播。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是青年群体的精神诉求展现,体现新兴文化与传统阶级矛盾,在社会学视角下,网络青年亚文化将社会矛盾进行映射,是新兴个性化思想与传统思想的碰撞,能够展现出现代年轻人的内心波动与情绪,在优化网络青年亚文化时,应以引导为主,通过各类活动实践与创新思想,使青年群体价值观念逐渐趋于正能量,加强文化转变,引导当代青年群体形成正确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刘东锋,张琪.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梳理与特点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19-21.

[2]林峰.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转向、症候及发展[J].新疆社会科学,2019(04):124-129.

[3]严万祺,丁飞.亚文化呈现与表达的新景观——青年亚文化热点现象述评[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 101-109.

作者:刘昕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