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下高校思政教育适应性研究

网络文化下高校思政教育适应性研究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化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深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也逐步发生变化。高校如何应对互联网+教育新形势,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平台,增强网络育人成效,进一步落实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信息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占比中国网民27%的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制造者和消费者。网络文化对他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行为模式产生影响的同时,也给我国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平台,以4月2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为指导,加强网络文化育人阵地建设,因势利导,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网络文化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质、转型与创新,推进高校“三全育人”改革,实现线上线下育人合力,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一、网络文化:互联网催生的新兴文化形态

(一)网络文化是一种全球性的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形成和盛行来自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和跨国资本的运作,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没有地域限制的文化市场,这对我国自古以来形成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正处于价值观念塑造过程中的当代大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影响,东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让当代大学生陷入了一种迷茫的状态,这极其不利于大学生接受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传统文化思想。

(二)网络文化是一种跨界域的多元文化在多元互动的网络环境下,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互联网自由穿行,自由的接受信息、制造消息、传播消息。因此,在网络上随时都充斥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这种信息资源有新闻信息、舆论信息同时也有封建信息、黄色暴力信息等;有真信息、也有假信息。多元化的信息碰撞反映了当前全球各地域人民价值观念、道德意识以及生活态度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给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高校如何在多元化的网络文化中,牢固占领思想阵地,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文化是一种直观型的情感文化网络文化被人们接受大多是经过加工成感性化的形象,能够引发即时性的愉悦,让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大学生在网络文化当中可以不受现实世界的约束,更加自由、更加虚拟的世界成了大学生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也正是因此出现了很多“网络迷恋症”“网络孤独症”等社会心理问题,让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远离现实生活,社会责任感慢慢缺失。网络文化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形态,它不可能提供恒久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与当前高校所倡导追求的理想与信念的价值观念、情感体验存在着巨大的区别。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挑战

(一)社会网站的多样性与德育网站的滞后性互联网时代,网站建设和发展进入了非常迅速的阶段,网站的类型越来越鱼龙混杂。尤其是很多盈利模式的网站,设计者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功利性较强,质量较差,其内容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但者往往会采取强制嵌入式、弹窗式等方式,利用强烈吸引力和亲和力的广告,让网民浏览、阅读,这与网络使用者的猎奇心理不谋而合,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但恰恰是这些不健康的网站,在技术手段、宣传推广等方面远远领先校园内德育网站以及主流网站媒体。相比之下,高校校园官网、共青团等一些德育网站,在内容建设、更新速度、话语体系,技术手段等方面优势性不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显然不够。

(二)大学生的信息网络水平与教育者形成鲜明强烈对比互联网是目前世界发展速度最快、应用最广泛的新媒体,属于新世纪发展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与年龄成反比,换而言之,在高校当中除了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大学生的信息网络使用技术往往比教师要高。有些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到相关信息,而教师却没有听说过,在面对学生所提出的最新的时事消息,教师没有了解到相关内容很难给予解答,这种情况导致了大学生对于教师的权威慢慢削减。

(三)互联网传播的开放快捷性与传统教育方式的简单说教性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以线下知识灌输的方式为主,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被动地接受消息。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平台的繁荣已经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当前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方式来自于互联网,而网络上充斥着鱼龙混杂的信息,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注意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若不与时俱进,积极应对网络文化的腐朽,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弱。除此之外,近几年又通过网络不断向我国高校大学生渗透它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创新策略

(一)依托“互联网+”平台,统筹推进线上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体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非常系统化的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思政课老师,学生辅导员,学生工作各部门及党团干部是主力军,我们的专业教师也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状,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创新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努力搭建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网络育人过程中同向同行的路径机制,落实全员育人基本要求。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培养一批高校网络文化管理、服务的专业人才,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体系。“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新技术工具来实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组建网络文化平台管理团队,要选择对信息技术工具有工作经验的人来担任,负责网络文化平台建设、使用、管理以及日常监督工作,要组建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培养意见领袖,通过构建高效的合作关系,借助意见领袖的力量开展各项工作,学习方面要提高认识,在网络文化平台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促进网络文化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三)通过“互联网+”媒介,丰富高校网络文化思想内容,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体系。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迎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盛行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旧是“三观教育”,教育内容与时展契合度不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主动丰富网络文化教育内容,加强政治引领,坚守网络育人阵地,不仅要继承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同时还要积极结合时代背景,积极利用互联网+教育的力量,推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主动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积极主动地向大学生传播“正能量”的文化内涵,在网络上营造唱响主旋律,实践正能量的文化氛围,提升正向网络思想文化的辐射力。

(四)善用“互联网+”特征,拓展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空间,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借助“互联网+”技术及特征,拓宽网络教育的方式和渠道,积极运用互联网交流的平等性和时效性,打造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又不失政治性的,贴近学生,精准施策、对症下药的网络文化育人空间,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和心灵交流,实现与学生教育进行多层面的交流和互动,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打通网络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五)依靠“互联网+”技术,加强网络文化输入的质量、内容检测,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稳定体系。新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特别是面对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高校要谨防西方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误导和干扰,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舆情预警、防范和应对机制,强化高校网络政治安全,确保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网络文化阵地全面清查,该撤销的坚决撤销,该整改的立即整改,严格落实审批制度,同时要健全安全责任体系,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强化高校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按照高校的组织架构,出台详细的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并由此构建校、院系、班级和个人的网络架构,并由此构建“四位一体”的网络文化舆情监测、防范及应对机制。

四、结束语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提升高校网络育人成效意义重大,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一项政治要求,因此,一方面高校要依据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为根本遵循,结合实际构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体系,另一方面,要结合“互联网+”新特点,不断创新高校网络育人模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曾学清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