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下学术期刊发展路径

媒体融合下学术期刊发展路径

移动互联网变革性地拓展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传统纸媒的发行量及广告收入均呈现下滑趋势。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涌现出多样性的传播形式,但媒体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拓展。因此,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实现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性发展十分必要。

1媒体融合的重要意义

1983年,美国的伊索尔•索勒•普尔首次提出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的概念,其核心是把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媒体的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资源进行共享,信息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1]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期刊出版周期大大缩短。与此同时,线上视频、音频与线下纸质期刊的互补性发展,使得期刊更加具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变得“鲜活”起来,有利于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拓展期刊的发展空间。

1.1新媒体影响力大幅提升,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知识信息传播平台

当前的发展趋势表明,新媒体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均处于快速提升的阶段。从诞生之初到拥有5000万受众,纸质报刊经历了1000年,广播用了38年,电视花了13年,而互联网只需短短的4年[2]。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开始发生变化,纸媒阅读方式不再是主流,移动终端的点击率大幅提升。2019年,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人均每天手机和互联网接触时间达166.46分钟;在传统纸质媒介中,人均每天读书时间19.69分钟,人均每天阅读期刊的时间仅3.88分钟。[3]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移动互联网已成为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移动端阅读逐步成为大多数人新的阅读方式。毫无疑问,随着受众的快速增长,新媒体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1.2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具有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报刊不约而同地面临着广告和订阅量大幅下降的问题,广告客户流向网络。这一事实表明,传统媒体不能停留于固有的发展模式,只能探寻依靠新媒体渠道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途径,从而获得新的生存发展空间。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要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在数字媒体变革中,经过淘汰、选择、重组的过程,探寻更大发展空间,实现自身成长。因此,在媒体融合的视角下探寻学术期刊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1.3媒体融合步伐加快,融合方式日益多元化

西方部分大型出版集团由于规模庞大,通过建设在线回溯数据库、设计移动应用软件、合并刊社等举措,扩大期刊规模,提升期刊质量,从而成功地实现了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涌现出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泰勒•弗朗西斯(Taylor&Francis)等成功案例。这种集团化运作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集中资源开发各种新媒体产品及增值服务项目,提升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并更好地实现盈利增值。近几年来,我国媒体融合步伐加快,由单体融合、各自融合迈向区域融合、整体融合[4],媒体融合的全球化特征日益显现,已成为时展潮流。

2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困境

当下,学术期刊多通过自建网站、加入商业数据库等方式实现数字化转型,但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较为单一,二者融合深度不足,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还存在一些难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大化。

2.1融合方式较为单一且不够深入

多数学术期刊自建网站的点击率较低。学术期刊自建网站若要保持较高的点击率,需要在内容设计、内容质量等方面形成自身的特色,在专业性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在宣传期刊栏目、期刊论文的基础上,学术期刊自建网站可通过增加音频、视频等多种途径,保持内容的及时更新,丰富读者体验。在网站多如牛毛的今天,如何形成不可被替代的特色,并保证刊发论文的高质量,应成为学术期刊努力的方向。但是,我国的学术期刊由于自身规模小、国际影响力低、订阅量少,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人员去提升自建网站的特色与质量,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自建网站影响力低的现状。加入商业数据库不利于学术期刊的品牌培育与整体影响力提升。由于我国缺少提供公共服务的数据库,相当一部分学术期刊加入商业数据库,如知网、维普等。这种较为单一的传播方式导致学术期刊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且大型商业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数量较多,在宣传过程中很少对单本学术期刊进行推介,无法体现学术期刊的栏目特色,学术传播的中心明显已转向论文。

2.2融合效果不尽人意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起步相对较晚,多数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起步于21世纪初。学术期刊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单一,多元化传播效果尚未充分显现。大多数学术期刊由于经费不足且缺乏数字编辑,往往将纸质期刊内容整体或者以专栏为单元进行数字转换后直接。而真正的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是建构读者需求价值导向的融合性平台,以提供纸质期刊与数字网络深度融合的创新产品和服务,[5]大多数学术期刊距离这一数字化转型目标还很遥远。直到最近几年,少数出版集团在媒体融合方面经过多年深耕,定制化知识服务才初见成效,愿意为知识服务付费的用户规模虽然不大,个体付费的金额也不多,但增长趋势向好,知识服务已成为当前的朝阳产业,拥有较大发展潜力。

2.3融合过程存在“厚此薄彼”现象

新媒体面广且受众巨大,是扩大期刊读者群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学术期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融合的“融”,体现了纸质期刊和新媒体二者不是简单地相互结合,而是既保留双方独立的特点,又将二者融为一体。因此,要避免出现缺乏二次创新的数字化照抄照搬现象,也要防止过分重视数字化转型而轻视纸质期刊现象的出现。新媒体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6]。因为数字化转型而忽视纸质期刊的做法虽有成功的案例,但不应成为主流,纸质期刊作为体现学术期刊栏目设计、文章编排、内容特色的载体,仍然拥有较为固定的读者群。

3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离不开对论文内容、栏目设计的深耕,离不开深度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渠道拓展、内容延伸与用户体验提升,也离不开学术期刊集约化出版带来的规模效应。

3.1内容为王,质量为先,品牌为立身之本

“内容为王”最早由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于1996年提出,其含义是生产内容的企业将是互联网上最大的赢家。内容是学术期刊的生命力,学术期刊需要提升内容质量、内容设计、内容编排等方面的标准,确保内容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国际化。为此,学术期刊要设计特色栏目,建立高质量的作者群,特别应侧重某一领域,打造差异化发展的品牌特色,进而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形成学术期刊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学者提出,在优化内容生态的措施中,除了对内容资源进行准确分类,还应对往期的优质内容进行有效整合[7],通过归类整合往期精品内容,有利于体现学术期刊的差异化特色。相对于其他传统媒体的读者来说,学术期刊的读者一般学历较高,他们期待获得更多学术前沿信息,要求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文章内容有深度、观点新颖。因此,学术期刊可采用名家访谈、名家约稿的方式,形成固定的品牌栏目,以满足读者需求,塑造良好的期刊品牌形象。

3.2兼顾纸质期刊与新媒体平台,注重二者的互补性融合发展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媒体不能满足于把业务延伸到网络上,而失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制作和传播方面,可以互相借鉴学习,根据读者的接触习惯和阅读需求来确定出版形式。学术期刊可以借鉴其他主流媒体实现的移动传播形式,如源程序、超链接、音视频等[8],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追踪用户的点击率及下载量,进而明确期刊选稿的方向和侧重点;通过突出纸质版学术期刊的专栏特色,强化对期刊品牌的维护;针对部分网络读者碎片化阅读的特点,依托数字出版平台的广覆盖优势,提升学术期刊的知名度和网上订阅量。

4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路径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面临着读者数量偏少、市场竞争力弱、广告收入低的困境。如何走出一条融媒发展之路,是学术期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4.1提升两个效益,拓展传播渠道

当前,数字出版已成为学术期刊运营的主流形态,学术期刊由出版者逐步过渡为知识服务提供者。国际一流期刊出版机构无一例外地特别注重发展功能完善的稿件处理和平台,为作者、读者、编辑和审稿人提供周到的在线服务。[9]国内许多学术期刊也已经建立了微信公众号,拓展了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学术期刊应重视开发在线全文数据库,可将以往的整体推介方式“打散”,转成以“栏目推介”“名家推介”等方式,将优质的高端内容推介出去,通过内容与渠道的反复运用分发,提升传播效果与经济效益。为此,应找准学术期刊宣传的方向和切入点,通过独具特色的栏目设计和内容策划,针对不同类型用户,多渠道期刊相关内容。

4.2整合资源,推行集约化出版模式,培育学术品牌

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期刊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期刊,是学术期刊发展的方向。一是打造品牌专栏,提升学术期刊品牌知名度。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一般呈现给读者的是碎片化的信息。因此,以专栏为单元的传播渠道较易展现学术期刊特色。学术期刊既要保持固有的特色栏目,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进展设置热点问题栏目,力求使栏目设置与时俱进,并根据期刊特色、学术导向和读者需求,分类科学地设置栏目。学术期刊可以向专家学者约请高质量的专业性稿件,以打造品牌栏目,提升学术期刊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整合学术资源,推行集约化出版模式。知名度再高的学术期刊,其单刊的载文量、发展规模及影响力都是有限的。单一学术期刊自建网站由于规模的局限性,其点击量难以迅速提升。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出版公司采取了集约化出版模式来扩大学术期刊的订阅量和影响力,从而为实现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因此,学术期刊可通过组建联合出版集团或学术联合体,以学科领域集中、区域集聚等方式,实现差异化联合集约出版,在期刊规模大幅提升的前提下进行学术信息传播,其影响力会迅速提升。

4.3打造高水准学术交流与传播平台

从国际经验来看,打造学术交流与传播平台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创立的学术文献出版商(HighWirePress)、为全球期刊发展服务的软件系统公司(Atypon)等,它们建有专门的出版与传播平台,接受中小出版机构的委托服务,平台上有数千种甚至近万种期刊全文,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订购和获取。[9]我国应以提升学术竞争力为基点,以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为特色,高标准打造学术交流与传播平台。学术交流与传播平台大致分为以下三方面。一是自建平台。学术期刊应重点打造微信公众号、移动APP,不仅推介学术论文,而且要体现期刊特色,全面展示期刊风采。学术期刊可通过自建平台主动推送相关学术领域的学术动态、前沿观点、学者访谈等,提供信息的精细化服务,主动适应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实现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真正提升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信息传播平台的传播力。二是行业性平台。学术期刊要发挥行业特色,在同一行业领域打造移动学术科研服务平台,借助数据库平台实现数字化传播并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知识服务,以克服规模局限。以社会科学领域为例,主办期刊最多的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都只有100多种期刊。这种小而散的产业组织结构和规模结构,与数字化发展需要的大量资金和海量的内容资源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10]组建学术期刊集群,能够超越规模和组织结构的局限性,为大规模实现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大型数据库平台。通过加入大型数据库,学术期刊可以拓宽宣传渠道,提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学术期刊还需要通过其他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培育期刊品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4.4提升编辑的数字素养

传统学术期刊由编辑实现栏目设计、论文选编,以保证论文的质量,保持学术期刊的专业性。传统学术期刊几乎没有数字编辑,编辑的数字素养明显不足,很难进行线上创新产品的设计和制作,难以在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因此,学术期刊应注重培养与引进兼具文字素养与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期刊今后更好地实现媒体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青年编辑人员更易接受新鲜事物,学术期刊可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相关培训,提升其数字素养。

5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启了新媒体时代,移动端阅读渐成主流,对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多为专业人士,对期刊论文的专业深度要求较高。因此,学术期刊要坚持质量为先,也要注重传播渠道多元化,实现学术传播的拓展与订阅量的增长。为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学术期刊需要创新思维,注重专业深度的挖掘,加快全媒体转型,加快建构以读者需求为价值导向的融合平台,不断扩大学术思想的广泛传播,实现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