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知识服务体系构建

学术期刊知识服务体系构建

知识服务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适应社会对知识分享与需求而产生的。最早应用于图书情报领域。在理论研究上,国外学者Abernethy等[1]研究了建立在DBMS上基于框架的知识服务体系结构;GUY[2]认为知识服务是一种管理方法学,通过开发分享知识产品,实现企业向知识管理转型;国内学者尤如春[3]认为知识服务是知识产品经过信息的析取、重组、集成、创新后而形成的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张晓林[4]认为知识服务依托网络环境,是以用户目标为驱动,对知识进行搜寻、分析、重组、应用的过程,是基于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知识服务从一个小众概念发展成一个大规模市场,知识服务逐渐渗透到出版领域,并随着数字技术和媒体融合的发展,出版业关于知识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更加深入。党的十八大之后,推动媒体全面深化改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2018年4月17日,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在京组织召开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会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谢东晖司长指出,知识服务体系建设是出版业开展转型升级、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快知识服务体系建设是出版业助力我国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历史担当。由此可见,强烈的现实需求呼唤知识服务研究发展和深入。在国外许多大型出版集团已经建立起较完备的知识服务模式,韩丽等[5]研究了斯普林格、爱思维尔、NATURE等知名学术出版商和美国国学会、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等知名协会的知识服务现状,国外的知名机构积极投入知识服务的开发,注重知识的标准化与规模化生产。如斯普林格、爱思唯尔等期刊集群及单刊平台均实现“传统论文+增补内容”的出版模式,在数字产品已经成为其主导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推出交互式、多媒体的新的在线服务和应用平台,其数字化收入已超过收入总量的80%。国内的从业者根据自身实践正在探索出版业知识服务创新发展之路。如李弘等[6]探索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知识服务内容建设,分析了电子出版社知识服务产品示范性案例,指出了学术出版社的知识服务创新点和路径;百华睿等[7]在分析行业现状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从专业技术的角度设计专业出版领域的知识服务系统,提出专业出版领域知识服务系统设计。高源[8]通过梳理数字出版领域已有的成绩和面临的困境,以中国知网为例论述数字出版的二次转型,研究了中国知网在知识服务方面的创新。程海燕[9]对我国目前专业出版社知识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专业出版社知识服务中的问题,并提出路径分析。教育出版是出版融合发展和知识服务探索中的重要领域,刘坚[10]探索了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转型模式,提出以内容增值为目标和以在线教育为方向的教育出版知识服务模式;魏国强等[11]提出教育出版社可以通过挖掘潜在读者群、打造教育知识库、实现创新人才战略等方式实现教育出版的知识服务功能转型。在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研究方面,沈丹等[12]提出了知识服务是学术期刊高效传播的路径,分析了在知识服务领域,学术期刊的内容优势与技术劣势,并指出学术期刊提供知识服务的宗旨;王妍等[13]提出基于开放思维研究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模式与策略,旨在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经验研究和实践操作相互支撑;王怡冉等[14]探索知识服务视域下学术期刊出版转型研究,提出产业转型的策略。纵观国内外出版业知识服务的研究,总的特征是研究集中在近三年,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倒逼出版业出版融合转型,学者纷纷提出要从内容提供商向知识服务商转变,但研究比较分散,代表性不强,尤其是针对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的研究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个刊的具体情况的实践探索,大多以点切入展开,少有从面展开系统性的研究,给出版人的启发和借鉴较少。基于此,本文着重从学术出版入手,从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内容生产、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技术支撑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探索他们之间的关系,寻求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模式,为学术期刊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1当前融合出版下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存在的困局

(1)技术创新不足。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人们普遍以移动端获取知识信息,然而学术期刊中的各种技术开发和使用都欠缺成熟,大多数的支撑技术仍停留在单一的内容和阅读版面设计,学术期刊为了争夺用户资源,抢占出版市场,也尝试打造知识服务平台,但总体上缺少知识服务的实质性建设和功能性特点,只是简单地将传统出版内容搬到互联网和移动平台上,形式上重新包装,而核心内容依然是传统风格,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和体验性需求。(2)用户体量有待挖掘。从传统出版到融合出版,用户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但是用户数量并没有跟上融合出版的进程,再加上服务意识淡薄,并且诸如知乎、问答等商业知识服务平台的增多,真正从学术期刊获得专业知识的用户并不多。(3)版权保护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融合出版发展的当下,版权归属不清,未经授权而随意转载传播的问题泛滥,这也暴露出数字出版下版权保护机制的不完善,学术期刊要在知识服务上得到发展,必须保护好自己的优质知识资源。(4)人才匮乏。期刊业需要融合出版更需要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人才的培养跟不上目前发展的需求,关于数字出版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实践能力不足,传统的期刊编辑数字业务不够熟练,新媒体编辑传统的编辑知识缺乏。

2学术期刊融合知识服务体系构建

2.1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内容生产

学术期刊的中心任务是为用户提供知识,对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与利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有别于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知识服务,其本质是传统学术期刊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移动平台实现“内容+”,提升学术期刊为外部产业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内容始终是学术期刊的优势所在,立身之本,是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内容生产包括纸刊内容和对纸刊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演化的内容生产。对全文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对有价值的部分进行选取,分化成各种碎片化的内容,以及根据作者的介绍把纸刊中未提及的背景材料制成衍生化的内容,与整体内容相辅相成,满足不同研究者的需求,实现内容资源的一次开发,多次使用,动态更新,实现内容从线下到线上的拓展。线上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数据、图片等静态形式以及动画、直播等动态模式。学术期刊应从商业知识服务平台中汲取经验,例如以得到为代表的知识服务平台的内容产品形式多种多样,听书、电子书等大多依靠现有版权,去掉纸质介质,生产出图、文、声、像等融合的数字化内容产品[15],学术期刊也应积极探索衍生内容产品形式,实现声光电的融合,这些知识数据符合赋予知识服务内容数字化、即时性、碎片化、轻量化的特征,最大限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和实现精准服务。并且,随着内容付费消费观念的改变,使知识服务的可持续性有所保证,新的增长点和新机遇正在形成,学术期刊应该抓住机遇,发挥知识内容权威性、专业性优势,开拓知识内容生产形式的创新,打造精品化的产品。

2.2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平台建设

学术期刊搭建知识服务平台是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知识,凭借精准、专业的内容优势和用户关系增加品牌效应,延伸产业链,整合全网资源,布局知识服务,知识服务平台是知识服务的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依托知识服务内容和技术,它们之间互相融合共生,要全力打造内容生产、获取、整合及交流互动平台,各个平台也要互融互通,一个平台,功能全面具体,依托自身特点和技术打造不同的平台,使用户通过平台和科研人员进行连接和交流,获取知识,满足需求。在打造平台的形式上有:(1)自身搭建平台。对于学术期刊,可以自身根据特色和当前的资金情况,自己先建立知识服务平台,待时机成熟,再扩大规模。最实用和最能直接取得效果的是移动端的APP平台与微信公众号。①APP平台。APP平台主要的传播模式是单向传播,用户被动接受信息,但信息的时效性能够保证,并且信息内容比较丰富,学术期刊要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APP平台。②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是基于微信的人际传播模式开发的功能,它具有超快的传播速度和强大的传播能力。通过聊天、群聊、朋友圈等渠道进行知识分享和传播,同时能够向关注的用户发送信息,并能保持双向互动。无论是APP平台还是微信公众号,要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和引起更多用户的关注,最主要的还是归结于知识内容和总体运营策划,学术期刊要明确自身的独特定位,提供优质内容,并且要积极维护用户黏性和忠诚度。(2)刊群联盟平台。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增强实力和提升品牌的重要方向,也是同类学术期刊更好发展、发挥群体智慧的必然趋势。刊群搭建学术期刊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学术期刊信息、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互相借鉴,已成为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新路径。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中国化学会系列期刊、中国力学学会系列期刊、中国预防医学会系列期刊等,他们的刊群建设有声有色,其平台的建设也随之优化和完善。中国力学学会期刊网收录了加盟期刊从创刊以来的所有元数据,是以中国力学学会主办期刊为核心搭建的期刊数字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稿件投稿、审稿、在线出版、在线阅读等全流程,并面向用户提供文献检索和知识导航,具有开放性、集成性、标准性和可扩展性。上海大学期刊社共有14个期刊编辑部,他们创建的集约化刊群是一种很成功的刊群建设模式,他们成功搭建移动出版平台,推出声音、视频、动画、AR、VR等知识服务模式,重点打造上海大学期刊网,是更好地为广大师生和读者服务的知识服务平台。刊群集成平台应全力打造以下功能模块①稿件处理流程模块,即稿件的采编发系统,方便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处理稿件;②知识服务平台,支持论文的下载、展示知识衍生内容、邮件定向推送等;③行业信息服务模块;④商业模块,包括广告、培训、会议、会展等;⑤交流互动平台,方便学科相关从业人员互动交流。(3)与专业的知识服务机构合作共同搭建知识服务平台。这种模式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2016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和评定20个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总局将对其授牌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旨在探索、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平台、渠道、管理方面的深度融合。支撑出版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引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其中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公司研发的出版融合大数据平台RAY系统,实现了知识资源的融合,搭建了线上与线下联动的知识服务平台,将传统纸质图书和期刊的内容资源与多元化的线上内容与服务紧密贴合,构建了新的互联网知识服务生态[16]。随着融合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后两种模式一定会取得飞跃式发展,期刊人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打造知识服务新平台。

2.3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技术支撑

技术是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动力和支撑,技术的不断创新是出版业的发展趋势,高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实现传统期刊内容新的表达和呈现,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满足用户新体验。(1)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整个知识服务体系中的各个部分,与出版结合的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内容处理、专家选取、深度学习,涉及知识内容的生产、平台搭建等方面,应用于出版的整个流程中。在内容生产环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知识节点进行挖掘,形成细颗粒度的知识结构。海量信息使用户迷失,用户获得准确科学的信息的难度大,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知识服务,以数据挖掘技术有效处理巨量数据集合并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用户的习惯和爱好,更好地精准推送信息和知识,如谷歌公司针对5000万条疾病预测检索记录有效处理4.5亿个数学模型;亚马逊的图书销售网络记录用户的浏览和购买历史,并向读者推荐相似产品;期刊社能从用户浏览数据来分析判定用户最欢迎的产品形态和平台模式,实时挖掘用户真实在线体验和知识需求,在对学术出版效果进行智能分析和科学评估的同时,及时修改、补充、完善知识服务内容[10],改进平台,打造新的渠道。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处理海量信息,提取用户需要的知识,更精准地为用户提供碎片化知识;搜集数据并精准筛选,打造精良的服务平台。(2)以二维码技术为入口的纸刊增值服务。二维码的应用在最近几年各个行业都呈现井喷式的势头。在既有技术的支持下,二维码成为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新模式。学术期刊通过二维码技术,开展刊网融合互动,为用户提供内容增值服务。这种小小的二维码可承载与该论文课题相关的科技、学术的精华内容,作为额外展示,极大程度节省了读者的寻找成本。主要包括纸刊全文内容作者介绍研究背景、文中无法呈现的动画视频、音频以及数据。并且可以作为知识付费的扫码端,实现出版与读者的双赢。如OSID(OpenScienceIdentity)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研制,为学术期刊提供的一项开放科学公益行动,在2018年初正式启动,OSID开放科学计划可以有效连接期刊、作者和读者,实现期刊品牌效应的最大化,将OSID码印在纸刊的每篇文献首页,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获取增值服务,如《科技与出版》、《中国机械工程》、《放射学实践》等学术期刊都开始启用OSID。启用这种轻快的纸刊增值模式,对作者而言,论文展示形式更加立体化,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将以前因篇幅有限无法交流的内容完整呈现,建立与读者的在线交流,线上实现学术研究的延展性。(3)采用语义环境XML的内容结构化技术将内容拆分和关联,用户可根据学科导航,直接定位相关的内容单元,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提高了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为内容重新分化组合衍生产品提供数据。(4)AR、VR可视化技术的应用。随着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VR等相关技术的成熟,新的知识服务模式不断呈现,学术期刊利用增强现实技术,采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各类媒体相互融合为用户呈现新的阅读形式,将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效果和对知识的理解,如《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实现移动平台AR出版。随着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将会有更多的技术用于出版模式创新,丰富知识服务,如html5、区块链技术、语义关联、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会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2.4学术期刊知识服务融合人才的配备和培养

打造优质的知识服务体系,编辑人才是关键,培养和吸纳出版通才是重中之重,所谓出版通才,是指既懂传统出版,又精通数字出版,既有出版专业知识,又有与出版有联系的其他知识,既熟悉出版流程,又精通版权保护、资源整合、商业运作、跨界交流,尤其在数字出版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具有融合思维,对信息的搜集、知识的二次加工、新的数字技术的搜集都具有极强的能力。对传统编辑而言,在媒体融合时代,更要跟上步伐,在原有知识结构下提升自己的融合意识,结合数字出版和新技术培养自己的新媒体素养;对新媒体编辑,除了加强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能外,传统的编辑素养也需要补齐,这样才能适应和胜任岗位要求[17]。

2.5学术期刊知识服务运营策略

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向纵深稳步发展,如果说用户需求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是发展的基础,那么内容的挖掘、技术的创新发展、产品不断的推陈出新、反馈信息的收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用户使用习惯等运营策略则是知识服务发展的保障。运营策略贯穿整个知识服务体系,加强知识内容细化及处理,对技术革新有敏锐的触角,打造全方位营销渠道,尤其在培养用户习惯和忠诚度方面要下功夫,不断优化检索、知识关联等服务。形成学术圈闭环,在科研人员做科研、写、发、获取信息等全流程进行介入和服务,并对新的潜在的科研人员的产品使用习惯进行培养,培养用户的忠诚度和增加用户黏性,增强用户的获得感。

3结语

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学术期刊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科技进步的方向,出版人应充分把握当前的大好形势,利用新的技术创新发展学术期刊出版新模式。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创建创新平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运营策略,切实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不断完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体系。无论是知识服务还是增值模式,都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不断进行补充,笔者的知识服务体系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希望更多的出版人和技术人员不断进行探索,构建智能化的知识服务生态,使学术期刊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发展,迎接新时代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