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乡村振兴下民族文化产业的治理功能

谈乡村振兴下民族文化产业的治理功能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文化产业的总体特征与发展困境,针对性提出了一些可参照性建议,希望可以加强乡村民族文化产业的治理能力,实现高质量的农村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视域;民族文化产业;治理功能;转型路径

0引言

在乡村振兴视域发展农村,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农村的基础设施,强化农村的治理力度,搭建科学的法治保障,引导党委领导以及骨干成员参与到乡村治理过程当中,不断构建高质量的乡村治理体系。除此以外,还需要针对于基层群众做好组织建设工作,重新构建内外部的专业领导人员层次结构,利用村民自治,完成各项工作。

1实施乡村治理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

结合国家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党的对于农村公共服务改革已经提出了新的指示性要求和发展建议,明确要求农村区域应当不断强化区域性的公共基础服务,优化基础设施,有效促进农村整体地区的转化与发展。在此环境下,政府可以使用较为科学的乡村治理举措,对于自身的定位进行不断转换,明确职务特色,真正的做到为居民服务,拉进城乡之间的关系,构建平衡的区域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农村的公共服务化水平。

1.2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应当优化城乡发展格局,进行结构层次方面的提升和转变性发展,利用城市的辐射带动性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优化。在农村振兴视域背景之下,农村经济发展可以为农村治理提供较为科学的条件,便于促进农村整体水平的优化提升,直接体现出农村治理和乡村发展的契合点所在。

1.3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结合科学的乡村治理方案,可以精准概括出农村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这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来说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

2民族文化产业的总体特征与发展困境

2.1民族文化产业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但目前经济转化效益不高

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阔的国土领域搭建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基础产业布局,形成了内涵十分丰富的资源宝藏。一些学者曾就文化产业当前的分布格局利用数字模型进行转化,指出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区处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的地区文化为主和北部的游牧民族文化为主。我国主要的典型文化产业有沙漠文化、雪域文化、红山文化等,都在我国文化历史上发展了较长时间。西南山地文化圈其中包含了很多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古城,涵盖了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足迹具有较高的历史借鉴意义。雪域高原文化圈含有较为深厚的藏族文化,是积累几千年的文化宝藏。截止至2019年,中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已经高达50余处,其中民族文化项目占其中的三成以上,具有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2019年全国的民族企业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产值远远高于西部地区,这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所造成的不平衡。我国文化产业现当前发展趋势仍然极为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对称现象突出,产品往往都是系统化的,没有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对于群众的吸引力不强。与此同时,一些生产民族工业品的小作坊缺乏互联网运营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自身产品推广出去,需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和优化,达到多个产业领域的协调与融合性发展。

2.2民族文化产业具有政策支持优势,但目前市场文化品位不高

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产业的发展优势,开始大力推进民族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些优惠性政策来帮扶民族产业运营,从原先的政策推动走向项目的运营和发展,逐渐促进实效化的运作,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一带一路”倡议书的制定。2015年,我国商务部在“一带一路”发展远景相关文件中提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应当通过有效的产业途径来宣传,让群众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发展意义和深厚内涵,以先进的文化产品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和进出口优势,将国家的民族文化看作是向世界展现国家软实力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2014年,国家制定了一项重大文化政策,主要针对西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希望凭借其深厚的发展历史来带动文化产业链的形成,链接中西部文化发展情况,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这项文化政策覆盖范围高达7个主要地区,包含若干个产业文化空间,使用多元化的线路来将民族文化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空间文化发展结合体。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省区开始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加强形成生产、营销、物流一体化的产业结构性网络。政府在当前已经出台了很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优惠性政策,希望通过中央政策的帮扶来调整市场资源的配置情况,进一步调整民族产业不同发展结构间的布局优势,改变原先产业结构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当前,民族产业市场产品数量较多,但是质量往往并不过关,不能达到质量宣传的效果。参与到民族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群体往往抱着较强的经济盈利心,要想依托于国家的政策来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忽视了民族产业质量化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的主要意义,直接导致了民族文化积累不科学,损耗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对此,民族文化产业的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应当认识到经济利益获取并不是首要目的,应当注重民族文化本身的特性,尊重文化的真实性。

2.3民族文化产业具有区域竞争优势,但目前民族特色比重不高

一位著名学者曾经指出,任何场域的原动力推进根本所在在于内部结构形式的变更。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涵盖了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为新中国的统一发展奠定了主要基础,成为民族背景下产业不断发展的持续推动力和强大支撑力。与此同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以群体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俗的不同来进行划定,根植于长时间的行动当中,具有独特区域特性。民族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可以吸引消费者,避免不同区域之间造成恶性竞争。比如说,贵州有多彩丰富的民族工艺产品,独特的歌舞演出等;云南省的古城文化等,不同的区域文化特色也并不相同,这样就可以吸引文化消费者前来,加强消费者对于区域的动态化感性认知,不断扩大产业品牌影响力,扩大产业发展格局。民族文化产业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格局优势,其国家产业标准为民族文化市场的发展提前预设了大众产业发展方案,成为了文化市场领域中的佼佼者。民族文化产业内在的竞争优势在社会发展牵引之下可以实现文化的多元化体现,但是这种情况的规模出现可能会造成民族共生性差异出现。在当前阶段,民族特色正在不断同质化,在全球商业发展环境中已经处于弱势地位,容易被商业文化所侵蚀。

3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文化产业的转型路径

当下,是全国上下一同为了乡村振兴而共同努力,希望可以尽快完成乡村振兴的发展大业,要想在这一阶段内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就需要稳抓政策优惠使其,明确当前民族产业所突破的困境所在,发挥民族产业本身的优势和特点,带动乡村的振兴发展建设。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关注点就是推动产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人才的培养方案优化,努力搭建乡村自身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文化,实现共同富裕。民族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依托于内在的发展优势和独特的逻辑需求来进行工作开展,以整体的乡村文化发展来构建民族文化区域产业链,尽可能减少不良文化事件舆论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促进民族企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产业水平的高质量提升[1]。

3.1以组织振兴为核心,确保党对民族文化产业的全面领导

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昌盛的主要支撑力就是党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持。民族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之中需要自觉遵守党的规章制度,充分连接农村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纽带,建立密切的群众文化联系。在当下的农村区域环境中,农村的分布往往是点线式分布,农村的村长或者族群的族长仍然具有带头作用,对于其他百姓的决策影响巨大。一位学者就这一现象指出,如果不认为这是一种问题去消灭他们,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资源型优势,去不断整合,可以帮助促进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基层组织需要不断推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从基层群众出发,构建文化产业优势,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转化,转变为区域性的集体合作组织,进一步改善当前乡村落后的局面,为民族群众在产业文化实践中提出重要的发展方案,并带动群众一起去发展民族产业,结合群众自治力量,共同抵御民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对的风险,进一步优化党组织领导能力,促进党组织的公信力提升[2]。

3.2以生态振兴为前提,守护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近些年来,我国日益关注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最高领导人明确指出了环境发展概念,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优化生产力,进一步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地区集中在南方丘陵地区、青藏高原地域,如果不加以干预保护,很有可能会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民族文化本身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很多动植物都是伴随着民族文化一同发展的区域生态共同体,乡村生态环境被破坏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是民族文化的衰亡。很长时间以来,民族地区的村落因为保护完好,常常会让人感受到美的享受。因此,发展民族产业和生态保护具有直接联系,可以改变民族群众原先依靠地方生态资源发展的局面,形成一条生态化的发展道路,避免由富足的民族生态文化转向至生态脆弱的发展,任何时候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优化都不应当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自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民族文化产业在挖掘乡村生态方面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于改变局部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说四川省就本身的地域地势进行发展,将原先的地貌改变成了局域性的生态文化环境,与民俗风情有效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旅游发展格局[3]。

3.3以人才振兴为保障,培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

因为城乡发展结构本身比较牢固,虽然我国已经为民族区域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搭建旅游资源,但是人才聚集优势并不明显。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要实现农村经济本身的乡村振兴,还要实现人才振兴,加大对于非遗继承人在民间的文化使用。除此以外,当前阶段,部级非遗传承人约为3000人,每一个传承人都代表了地方区域的独特优势。不过,因为一些独特民族文化不具有较强的价值意义,导致在非遗传承人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断层现象。以2018年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我国的非遗传承人普遍年龄在60岁以上,年轻人很少。要想实现民族文化产业服务人才振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让文化传承人来学校和地方社区进行演讲宣传,在当前主要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下引导民族文化的开发。其次,可以定期开展民族文化精英培训课程,让传承人的视野不断拓宽,成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带头者。最后,应当联合地方高校和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到市场发展行动中,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筹建人才资源库。

3.4以产业振兴为抓手,探索民族文化产业经营的有效模式

民族文化产业是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在2019年中旬时,国务院针对乡村振兴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明确指出要将产业的主体留在农村区域,带动农村的基层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给农民,尽可能优化民族产业,让群众得到切实的利益,更好的搭建城乡区域协调机制。除此以外,要加强产业的媒介联动形式,共同促进文化产业和区域互联网的发展,借助一些多元化的媒介平台,宣传民族文化产业产品,按照独特的区域优势来带动产业进步。与此同时,各地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探索出了很多可以落实发展的经验,比如说“企业销售推广+乡村扶贫车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利益的联结模式应用到农村发展中会快速提升农村的经济水平。

3.5以文化振兴为基础,实现民族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体制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在21世纪时,国务院就文化发展已经出台了若干政策,使得民族区域的文化市场不断拓宽,文化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充分应用了市场机制促进了内部产业革新。与此同时,需要关注文化产业的宣传性教育,不仅仅要强化其意识形态属性,还需要利用影响力较强的优秀作品来带动文化发展,从根本上促进文化事业的进步。

4结束语

民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地区的重点产业,应当不断扩大发展规模,但是某些区域将其作为一种噱头,将自身定位为文化产业,但是没有实质性的发展,阻碍了民族产业的进步。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产业的深度契合赋予了民族地区崭新的发展机遇,民族文化产业完全可以凭借乡村振兴的东风做大做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需要依托民族文化产业把民族地区各种产业要素和文化积淀融合起来。

作者:马妍 单位:中共临夏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