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学考核改革探索

古代文学教学考核改革探索

摘要:

本文以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2015年实施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考核改革项目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如何从课堂教学方式、考核比重、考试题型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了本次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高校课程改革;考核模式;教学体系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教育改革正在持续深入发展,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的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在此同时,对课程考核即考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应当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因为,作为高等教育评价手段的课程考核,不仅具有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功能,同时,课程考核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重点和方向还有重要的引导功能,从而影响到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因此,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实践,是我校近年来积极推行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

一、传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的弊端和不足

《中国古代文学》是各高校中文院系的传统经典性课程,同样是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各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该课程由《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组成,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了解相关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同时培养阅读写作等扎实的专业基础、最终提高综合性素质。由于师范大学的学生将来基本以中学教师为主要职业,要求从业者既必须具有更为开阔的知识视野,又必须具有审美直觉能力与对经典作品的感悟能力。因此,师范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在注重专题研究“点”上的深入以外,还应该特别强调基础知识“面”上的掌握。为满足这种教学要求,师范大学的古代文学教学,主要采取以文学史为讲授的基本线索,以作品阅读分析为主体教学内容,以选修课为重要的补充。p736然而,在课程考核方面,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之前一直存在着考核手段单一,以期末笔试为主,考试题型以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知识记忆性题型为主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陈旧的课程考核手段越来越呈现出各种弊端:

1.本课程以平时考查和期终考试为主,其中平时考查仅仅占20%,期终考试则占到80%的主体地位。课堂和平时作业所占比例过少,导致任课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主动性和可操作性减弱,限制了教师在考核方式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和探索。另外,课堂和平时作业的形式也往往以陈旧的问答型提问为主,学生作业抄袭现象严重。

2.期终考试题型过于固化,古代文学题型年年不变,基础性知识题占据了过多的比例,特别是强调记忆能力的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所占比重较大,而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的论述、综合能力测试题目所占比重仍比较小。

3.已有的课程考核现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少学生存在着平时课堂不听课甚至缺课,作业简单抄袭过关,考试前靠临时突击背诵各种渠道获得的重点来通过期末考试的现象。极大地制约了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本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改革的具体措施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改革是淮阴师范学院2014年校级教改项目,在2014-2105学年间,以文学院1202、1204班级为教学改革实践单位,进行该教改课题实践,教学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元明清部分),教学课时96节,教学生数112名。本次教改的目的为: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文献素养和论文写作素养。具体措施有:

1.提升平时考核的比重:将平时成绩仅占20%、期终考试占80%的考核比例,修改为平时成绩40%,期终考试占60%。这样,使得最后的综合成绩评定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的期终考试的结果,而且更能够反映学生整个学期中学习过程的状况,强调课程学习过程性的考核。同时,通过增加平时考核的比例,也增强了任课教师在考核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加强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课后实践的考核力度,从而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由单一的教师授课模式改为由教师讲授+小组课后讨论,制作ppt,课上学生讲授部分内容模式。将整个教学班分成十二个小组,每组事先给定讲授主题,小组集体制作ppt后,推选一到二名同学上台讲授该主题。小组讲授穿插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之中,事先由教师进行引导,结束后由教师加以点评,指出不足,表彰优点。并加以额外的教学内容的补充。小组ppt得分计入一次平时分。

3.对课程作业的改革:由原本传统的一学期三次的知识点考察式书面作业,改为一学期多次的研究性、主动性、多种形式的作业。其中,除了随教学进度而进行的小组ppt讲授计一次平时作业得分外,另外增加了论文写作、文献综述整理、口试、诗词写作等学生实际应用方式,从而促进了学生对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对期末考试题型及试卷内容的改革:在题型设置上,减少传统的背诵型题型如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而大量增加材料分析题、文本鉴赏题等。在考试内容上,减少对简单记忆性知识点的考察,而增加对学生分析、赏析古代文学经典作品能力和灵活运动所学文学史知识能力的考察。例如:本改革实施过程中,在古代文学唐宋段的期末考试试题中,出现了这样的题目:

三、作品赏析题(10分)

《泪》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泪》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若怨新知。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拭袂时。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阅读上两篇诗歌回答问题:

1.这两首诗的作者是?(2分)

2.第一首诗的作者是某一诗派的领袖人物,这一诗派是:(1分)

3.在两首同题七律中,哪一首更好,为什么?(7分)在本题目中,第一二问都是对简单知识点的考察,考察文学史中西昆体及其代表性作者杨亿,及西昆体所仿效的唐代李商隐诗风等知识点。但占更高分值比例的第三问,则考察的是考生对于两个不同古典诗歌文本的赏鉴能力,要求学生既能掌握文学史中相关知识,又能将此知识实际运用。做到了有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本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改革的成效

(一)教学形式方面

在本次考核改革之前进行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中,“在教学模式方面,这次调研的345份有效问卷中,有不少同学对‘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答疑’,和‘教师课前出议题、学生准备、课堂讨论’之类的教学方式感兴趣,这也反映出同学们希望加强学习自主性的愿望。”因此,本次改革中所进行的课堂小组讨论及ppt讲授教学环节,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大部分小组能够充分发挥主动学习性,互相合作,分工良好。大部分ppt设计上比较精美,文学史主题类理论性ppt一般做得较好,作品分析类ppt做得较差,人云亦云,缺乏真实的阅读感受。大部分小组登台发言者表现良好,少部分小组的发言者着照ppt直念,过于紧张,甚至未能提前预习ppt内容。

(二)课程作业方面

对传统作业多为简单文学史知识问答的情况进行了彻底改革,以唐宋段学期作业为例:第一次作业:《我读唐宋》。(拟唐宋相关书目阅读书目清单,不局限于唐宋文学方面,而是涵盖了历史、社会学、宗教、民俗学、学术研究等各领域,让学生自由阅读)完成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自己去搜集,开掘相关著作,拓展了阅读面。第二次作业:选择唐宋时期某一个感兴趣的作家,搜集相关资料,给出其生平资料,作品存世情况,今人研究情况等资料目录。本次作业系考察学生文献检索能力,资料搜集能力,并为之后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选题做好准备。完成情况:大部分同学非常认真,甚至超出预期的完成了作业,培养了专业文献搜集检索能力。第三次作业:教师列出五首仿效唐人诗风的元明清诗作。选择其一,指出系仿效哪一位唐代诗人的诗风,并说明之。本次作业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陌生文本的理解能力。完成情况:辨别诗风基本正确,对风格的分析能力则各有千秋。第四次作业:小组ppt制作及课堂讲授成绩为第四次作业成绩。这样丰富多样的课程作业,不仅没有因为作业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学生的反感度,反而引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了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

(三)期末试卷的调整考试题型及试卷内容的改革

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比重中的下降,灵活多变的题型,不仅降低了学生期末考试前临考抱佛脚、死背书的心理压力,更强调“学在平时”,而且还使得学生能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去备战迎考,并重视整个学习过程。

五、本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改革的挑战与不足

教学改革是个在长期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总会面临种种不足,这些不足,为今后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增加了经验。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本次改革对学生和教师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对学生来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习的工作量。新的考察方式注重实践,注重创新,也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对习惯了被动型个人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同时,对教师来说,新的考核方法在增加了工作量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中,在总体上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缺陷和不足:

1.改革对于教学硬件尤其是教学师生比有着客观要求:小班制、低师生比是保证改革能够充分进行的前提。在本次改革中,因为班级人数问题(生数高达112名的两班合授),使得无法在课堂上开展活泼的深入性讨论。在ppt讲授中,每组登台讲授后,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仅能有教师点评,而未能充分开展同学点评、同学讨论等环节。课堂活跃度、学生参与度有待进一步开掘。

2.对于文学院各专业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否为中文师范专业,公开登台讲授都是一项应该得到培养的重要实用性能力。从改革实践来看,部分同学在此方面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故而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登台讲述提供更多的机会,做到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每人一次登台讲述的机会。这同样关系到高师生比和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

3.课程作业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丰富,数量也可进一步提高。

4.从小组ppt及期末考试卷面情况来看,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文本的热情,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本的能力,仍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深化教学改革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下教育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老树春深更著花”,《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这株根深叶茂的老树,如何在新时代的高校教学中开出灿烂的花朵,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有待于我们积极的改革与探讨。

作者:侯荣荣 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永好.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736-745.

[2]祝秀权,杨颖.淮阴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调研与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