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松柏题材和意象分析

古代文学松柏题材和意象分析

摘要:

松柏是一种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大区域。在古代,松柏这一意象备受广大文人墨客的喜爱,这些文人都喜欢将松柏题材应用于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以表达自己的情怀。本文以墓地松柏、老松柏和连理松柏为切入点,详细具体地对我国古代文学松柏题材及其意象做了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古代文学;松柏题材;意象;分析

松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花木,但和其他花木相比,松柏又具有特殊性。松柏不仅不畏严寒、四季常青,其枝干也非常坚韧挺拔,通常都被用来作为名堂梁柱,能够跨越千年却不衰,所以很多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欢借松柏这一意象来“咏志”。在中国古代,关于松柏题材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并且其中大部分作品的质量都非常高,还有不少文学作品被后世广为传颂。

一、墓地松柏题材和意象分析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开始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柏,这对我国古代的社稷和丧葬制度造成了一定影响。墓地松柏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先人们渴慕长生、尊崇祖灵和崇拜土地的意识,是我国古代各民族心理和情感观念的特有体现,更是其生活中的一套较为独特的文化景观。因为墓地松柏与历史和声名牵连甚密,所以成为了追悼、祭祀和怀古一类的文学题材的重要意象。从汉代起,墓地松柏就开始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出现在文人的各类文学作品当中,在魏晋六朝时期,尤为兴盛,常常被文人墨客用来表达怀亲吊友、生死之叹等各种复杂情感。墓地松柏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墓地松柏以一种坟墓标识的形式而存在。《礼记•檀弓》对孔子安葬其父母的情形做了如下记载:“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可见,孔子将墓改成了坟,其之所以要崇丘四尺,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其更加易于识别。从古至今,大多数平民都是用土堆坟,只有少数的富贵人家会用砖来砌坟。因为土丘被雨水冲击之后,就会被流失,经年之后很有可能就会变成平地了,所以很多人都会在墓地前面种植松柏作为表识,后人见到松柏时,便可知其墓。因为这种方法非常简单,也易于操作,所以很快便在上流社会中流行开来。在《三辅旧事》中有这样的记载:“汉文帝霸陵,稠种柏树”。另外,在《驱车上东门》中也有这样的表述:“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除上述例子之外,还有很多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表述。因此可见,无论是在帝王还是平民的墓地前,松柏森森的景象都是极为常见的。另一方面,墓地松柏还有另外一种功能,即护佑地下的亡灵。前引《风俗通义》里曾经就有这样的记载,据说秦穆公时,到处都流传着“媪食死人脑,但是松柏却能杀其首”的这样一个传说,这也反映了在民间人们还是存有松柏能够驱邪除恶、保护亡灵的意识。后来,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组》、元代陶宗仪所著的《说郛》、以及明代彭大翼所著的《山堂肆考》、清代陈元龙所著的《格致镜原》等文学作品中,都有引用到这一传说。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古人更倾向于对墓地松柏进行细心的呵护,并不允许他人有任何的侵犯行为。比如,《晋书•庾衮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或有斩其父墓柏者,莫知其谁,乃召邻人集于墓自责焉,因叨头泣涕,谢祖祢曰:德之不修,不能庇先人之树,衮之罪也。'父老咸为之垂泣,自后人莫之犯。”子孙通过在先人墓地种植松柏或者是选择松柏较为郁葱的地方作为先人的墓地等行为,表达自己对先辈的孝敬之情,同时也希望能够由此获得各祖灵的庇佑,以保后代更加发达和昌盛。有的子孙为了对祖先的福佑之德进行表彰,还专门为墓地松柏修亭和赋诗。除此之外,松柏的耐旱抗寒性较强,栽培历史非常悠久,是墓地之木和社稷之木的首选。并且,松柏还是一种长寿之木,具有一定的医病和延年功效。因此,其在各种民间传说中便成为了人们仙寿理想的精神寄托,松柏四季常青和岁寒后凋的属性与人们渴望长生的理念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墓地松柏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就是希望亡灵们在另外的世界中能够如松柏一样,长生不死、永葆青春。

二、老松柏题材和意象分析

从先秦到六朝时期,常青和劲直是松柏比德和审美的核心所在。而自唐代起,松柏的雄奇、苍老和丑怪等便开始受到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关注。这些文学作品将老、枯、病、怪的松柏意象描摹得非常逼真,将其真性情展露无遗,而对其所做的审美评价也是合情合理,让人产生了不少美的感受。这不仅仅只是让松柏审美的表现更加全面,还是对自然审美的一种充实和丰富。如下,是对老松柏意象和枯、怪、病松柏意象的具体分析。就老松柏意象而言,其形象美是在唐代才被全面发掘出来的,唐代出现了一系列的以老松柏或者古松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庄南杰著有《古松歌》、孙妨著有《老松柏》、齐己著有《古松》、皇甫松著有《古松感兴》等等。另外还有一些没有用古松为题,但是其所描写的对象仍旧还是古松,比如孟郊的《品松》、齐己的《灵松歌》等等。这些作品能够明显说明,在唐代,关注和描写老松柏古柏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文学现象。当然,在宋代和元明清时期,也有大量有关古松老柏的文学作品出现。例如,在《全宋诗》中,以其为题的诗歌就有54篇,元代李材曾著有《席上赋老松柏怪柏》,明代金幼孜著有《古松图》、吴宽著有《马远古松高士图》等等。老松柏这一意象能够使人产生极强的物色美体验,其最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形体美。所谓形体美,是指某一自然物的外在形貌体态所呈现出来的美感,无论是老松柏树叶、枝干还是树皮或树根等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其次,姿态美。所谓姿态美,就是指老松柏整个整体形象的特点,是老松柏的树干、树枝、树叶以及树皮等因素的一个综合呈现。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当中,老松柏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比如晨昏晦明发生变化之时的老松柏姿态一定和光影声色衬托之时的松柏姿态是大不一样的,但其有一个极大的共同点,就是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最后,神韵美。是指老松柏所表现出的内在精神韵味及其审美个性,是其自然的属性美的一种凝聚和升华,具有更高层次的美学意义。其精神美主要体现在沧桑、丑怪、以及雄奇这三个方面。就老松柏的文化意蕴而言,老松柏这一文学意象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与风俗继承中还是积淀了一定的比德内涵和文化意蕴。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仙灵长寿。老松柏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汉晋朝代的各种仙话传说当中,这些神话将长寿仙灵的各种神奇魅力彰显出来,鼓舞人们去追求成仙之梦。“人中之有老彭,犹木中之有松柏”就是在说,在木中,松柏以长寿著称,其还被称为“木中之仙”,而老松柏的仙灵之性主要体现在其独享的寿龄之上。另一方面,仙灵人格。唐人对老松柏所体现出来的人格之美深有感悟,宋之问曾经在《题张老松树》中提出:“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此外,白居易也在《题王处士郊居》中写到“寒松纵老风标在”,这些对老松柏的描写,处处都体现着老松柏的孤高正直,其格调也是风骨凛然。

三、连理松柏题材和意象分析

连理松柏虽然异根,但却枝干连生,是一种不为常见的自然现象。而中国道家思想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所以,非常善于联想的文人墨客便赋予了这种自然现象极为丰富的文学和文化内涵。连理松柏在民俗理念中被视为祥瑞之兆,是“仁木”。在很多文学作品当中,这些文人墨客便由木及人,将连理松柏比喻成为恩爱的夫妻。尤其是在宋代,连理松柏这一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更为丰富。因为宋代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松柏的连理属性还被生发出了岁寒同心的美好爱情寓意。并且,对佛理非常精通的黄庭坚还挖掘出了“随俗婵娟”这一禅学至理。对连理松柏这一文学意象的分析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吉祥嘉瑞的文化寓意。受古代“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观念影响,很多自然现象都被赋予了“上天”吉凶征兆,连理松柏通常被认为是吉祥的预兆,晋代《中兴征祥说》中有这样的描述:“王者德泽纯洽,八方同一,则木连理。连理者,仁木也,或异枝还合,或两树共和。”很多地方官员发现松柏连理的现象之后,就会将其上报朝廷,就是因为无论是在帝王还是平民眼中,连理松柏都是吉祥嘉瑞的象征。其次,忠贞不渝的爱情象征。白居易曾经在《长恨歌》中写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见连理枝的爱情寓意也是相当美好的。连理树枝树叶覆盖、树枝相交,在很多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中通常被用来作为夫妻恩爱和至死不渝的爱情象征。通过上述对松柏意象的分析可知,松柏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仅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审美和认识价值。在文学表达上,墓地松柏既可以用来表达忧生之叹和悼亡之情,还可以用来咏史怀古。老松柏这一意象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各种有关仙灵长寿的神话中,还体现在孤高正直和风骨凛然的人格品质当中。而连理松柏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美好爱情寓意也承载了世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寄托。

作者:曾萍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颖.中国古代文学松柏题材与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于丹丹.中国古代诗歌中“松柏”文学意象的形成、演进及其内涵[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李莉.古典诗文中松柏意象举隅[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