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探究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探究

内容摘要: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的改变,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现在的课堂当中,针对古诗词的学习,老师也开始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在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有效途径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古诗词中蕴含了传统文化,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教学中应该注重古诗词的学习。古诗词意蕴丰厚,优美,沁人心脾。它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诗词的学习是对古往文化的继承,它可以让我们洗尽墨染,怡情养性。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伴随着我们,如过年家家都会贴对联。现在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更多人的喜爱。现在大街小巷我们随处可见的是穿汉服的女孩和男孩。中国人更加注重中国的节日,民俗等。

一.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教育。因此,中职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兼并好知识教育与技术教育二者,切不可有所偏颇。在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并具有人文素养。现在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力薄弱,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现在的中职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功利心,注重学校的就业率,注重实践课堂而轻理论知识。甚至有些学校更严重,直接摒弃了文化课程,转而主攻技术。学生也会存在一种心理,文化课不重要。其二,现在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家庭贫困的学生,父母也会更加注意技能的培养。初中学生思想不成熟,就会受父母思想的影响。而且有些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将学生送去学校打工。教学就不能全面开展。其三,由于受到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偏见,认为他们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被重视。因此,语文教学不会得到重视,更别提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下面有一组数据,是来源于某省中职学校学生对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必要性的看法。调查显示,28%的同学非常支持,26%同学的支持偏弱,35%同学的支持极弱。11%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性。由此可见,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没有被得到重视,

二.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作用

传统文化是具有传承价值的物质、情感和精神的产物,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意识和物质,也是中职语文课程中文化传承的重要的载体,比如古诗词、传统风俗、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等。传统文化对于学生鉴赏力,素养等方面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对生后充满向往。用一个很现实的说法就是,当有人文素养与没有人文素养的人看到一群雁时,表达的方式就会有很大的差距。没有受到古诗词熏陶的就会说一句,好多大雁,好美呀!而有人文素养的就会信手拈来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就是中职学校需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中职学校中,应该注重文化课教学,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当下每个中职学校应该重视的问题,它对于学生意义重大。

三.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途径

1.创设传统文化情境,增强学生感受。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很多学生可能比较排斥,因为读古诗词他们就感受自己像在云里雾里穿梭一样,摸不着头脑,很难理解。因此老师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并且使学生快乐学习。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传统文化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受。传统文化情境的创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诗中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词的美。使学生完全的融入课程之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情境的创设就让学生有中身临其中的感觉,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现实性,情境创设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情感,通过情境创设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白居易的《琵芭行》,可谓是精妙绝伦,千古绝唱。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饱含情感的去读这篇课文,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播放与此词相融的情景,使学生真切地融入情景之中,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无奈,内心的悲愤,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在诗中都能够读到。通过情境的创设,感受作者之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仿佛有见到琵琶女的感受,感受到琵琶女的不幸运。再如,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诗词主要表达的是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这首词就给人一种秋风萧瑟的感觉,诗人有对情人,朋友的不舍,有对未来的迷茫。此词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而这种场景可能只是干巴巴的读学生不能理解,老师就可以阅读时带有难过、不舍的情感,可以通过在多媒体放置图片来应景,或者播放有关离别却不舍的音乐来烘托气氛,让学生体会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时,情人之间不得不别的情感,感受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场景的萧瑟凄冷。在古诗文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是老师的职责所在。情感的创设能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诗词中的情感,文化。

2.结合古诗词背景,渗透传统文化。进行诗词教学时,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积极性,甚至学习起来会有种无头无尾的感觉,抓不住关键点的感觉。这些感觉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时,老师就得探索适合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古诗词背景的介绍是古诗词学习必不可少的。在学习古诗词时,老师可以介绍诗人、词人的生平和写诗词的背景。孟轲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就体现了一个道理知人论世。所以,再学习他人诗词时,我们也应该了解他这个人。要了解作者当时生活的大背景,作者写作品时的情感。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当时苏东坡写这首诗是他“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时写的。由于得不到官场的重用,他心情郁闷,选择了游离于山水之间,放松心情。而刚好来到赤壁矶,一时深有感触,由感而发。追忆起当年的周瑜风光无限,俩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时光易逝,作者却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但也要了解到苏东坡生性豁达,为人率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了解背景之后,学生学习此诗就能抓住情感。再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人称它为李白的巅峰之作,有人称它是李白酒后的胡言乱语。而通过了解当时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后,就会真正的理解到此诗气象不凡。于天宝三载,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与友人在嵩山借酒消愁时写下,以抒发自已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通过背景的介绍,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想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和这种心情该怎么表达。学生也能通过诗学到人生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生活充满向往,像作者一样生不逢时,却还在积极向上。像李白一样,有理想抱负,并为它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从古诗词中学习到民族精神与优良品质。做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联系实际生活,渗透传统文化。一部优秀的作品离不开现实生活。古诗词既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最好诠释,最好的表达。它能更好的让读者理解,让读者身临其中,感同身受。对于传统的教学,它达不到融入实际生活的效果。而现在就大为不同,科技发达了,很多以前存在的问题现在都能得到解决。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当中,老师可以通过描述某种事物的现象及存在的规律来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意境,并且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抽象思维。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对古诗词学习,老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开发学生的大脑,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美。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老师可以联系现在的职场情况,对学生进行询问,引起他们思考,如果他们在职场上不顺,所从事的工作不喜欢或者不合适,同事之间尔虞我诈,他们会怎样选择?还有他们想象中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悠闲自在,整天沉迷于山水风景之间?然后作者提取一些《归园田居》中的关键词,学生的脑海里就能有田园生活的画面感和作者当时的情感。这样联系实际生活的方式就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有一种冲动,想要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他脱离官场的轻松心情与返回大自然的心悦之情。再如,在学习《观沧海》时,老师就可以让同学通过语言或者绘画描述一下自己眼中的渤海是什么样子,并且将学生描述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再进行总结后,就会得到大多数学生眼中的渤海雄伟壮观,波浪滔天,无边无际,烟波浩渺。老师接下来就进入下一个阶段,通过网络资源,给同学们看一下渤海的景色。最后,老师可以切入正题,开始带领学生朗读这篇课文,然后进行翻译,对比一下与同学眼中的渤海有多大的差异。通过这种对比式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美,体会到作者不仅仅眷恋的是渤海的美丽,更是字里行间里体现了作者的壮志情怀和自己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将天下容入自己手中了。在如今的中职职业学校的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文化课的培养,对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应该注重渗透传统文化。老师也应该采取有趣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创设传统文化情境,结合古诗词背景,联合实际生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韵味,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一个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使学生在技术方面与知识方面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文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54):35-36.

[2]周洁.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考试周刊,2020(59):53-54.

作者:牛青青 单位:甘肃临潭县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