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春夏秋冬范例6篇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范文1

气候特征决定了古代中国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及四时物候特征迥然有别。何谓“物候”呢?人们把受环境如气候、水文、土壤、天文等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称作物候现象。具体来说,它包括植物的萌芽、展叶、开花、结果、叶变色、落叶等物候现象;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物候现象;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水文气象物候现象;一年四季中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等天文物候现象。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皮肤,是大自然身上应时而披上的不同颜色的服饰,是大自然的晴雨表和温度计。对于大自然“四时”成岁及更迭的规律和物候变迁现象,中国古人很早就进行了总结。《尚书•尧典》就记载传说时代的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明确区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时的更迭;确定“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周易•系辞下》总结我国古代岁时的形成及温度变化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逸周书•周月解》云:“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气以著时应”;并揭示自然界“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而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根据四时更迭和自然物候变化规律总结出了系统完整的农事历、物候历,以指导一年四季的农事、政事活动。如《大戴礼记》《夏小正》、《逸周书•时训》、《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等。下面试综合《夏小正》、《礼记•月令》描绘春季三月的文字以见古代四时物候现象之一斑:孟春之月,东风徐来,气温回暖,冻土开始融化。冬眠的虫类开始活动肢体,鱼儿上浮冰面感受春江水暖,水獭叼起鱼儿陈列水边,好象祭祀时陈列祭品一样,园中的韭菜发芽了,田鼠在原野上肆意出没,大雁从南方翩翩飞来,野鸡鼓翅振翼,叫个不停。母鸡孵育小鸡,新的生命即将诞生,草木开始发芽吐丝。仲春之月,春雨绵绵,梅花、杏花、桃花依次绽放,相互争春;白篙可采撷了,黄鹂开始鸣叫,燕子飞来了。春分时节,开始打雷,天空电闪雷鸣。冬眠的虫类活动频繁,倾巢而出。季春之月,梧桐开花了,天空出现了彩虹,水中浮萍吐牙了;杨华谢了,人们开始采桑养蚕,斑鸠叫了⑤。这是大自然欣欣向荣的生命交响曲!是春天自然美的大合唱!自然万物经过漫长冬季的潜藏之后,又焕发出无限生机;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就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描绘了我国一年四季自然物候的变迁规律:“每年春节过后,大地就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芽,各种花木次第开花。再过两月,燕子翩然归来,大自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渐次转入炎热的夏季,植物忙着孕育果实。等秋天到来的时候,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经不住阵阵秋风的吹袭,就簌簌地落了下来。这时北雁南飞,其他各种候鸟也相继离去,大地又呈现一片万木落叶、衰草连天的萧飒景象。从此,活跃在田间草际的各种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大地又沉沉睡去,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岁岁如是,周而复始。……”

二、“诗人感物联类无穷”

气候变化及物候变迁,首先对人类的身心产生巨大的直接影响。产生于先秦时代的医学宝典《黄帝内经》早就注意到四时气候寒暑燥湿的变化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生活于天地万物之间,大自然的气候变化时刻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然后,才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巨大影响。《内经》就针对一年四季的气候及物候特点阐发了四时养身调神的医学理论⑥。当然,作为人类中的特殊群体———文学艺术家,气候变化及物候变迁对他们的心理及情绪影响比一般人更大———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感物方式和文学创作活动。气候及物候变化是指导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然语言。陆游《鸟鸣》诗说:“野人无历日,鸟鸣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怜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农民通过鸟鸣声来把握月令变化,以指导农事生产。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也形象通俗地描绘:“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农民却懂得她的声声啼唱是在提醒‘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些物候现象,是古代农民的信使。但在多愁善感、勤于思考、敏于表现的诗人看来,它们却无不充满诗情画意,拨动着他们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情感琴弦。正如苏轼所说是“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凄怆惊寒温。”(《次韵子由柳湖感物》)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家随时感应着四季物候的变化,顺时而动,“感物兴思”,激发创作灵感,实现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完成。《礼记•乐记》在论述古代音乐的发生时,就多次谈到艺术家心物、情物的感应关系:“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又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物之感人无穷,”“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自然物候,引起艺术家精神上、情绪上的兴发感动,由此,情移于物,物映于心,情物相感相生,故音乐生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理论家也普遍认知到文学创作中心物、情物之间的兴发感动关系。陆机《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诗人由瞻物而感物,物感于外,而情动于中,而文思勃发焉。尔后,刘勰对这一问题作了更详尽的阐发。《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四季不同的物候,刺激着诗人不同情绪的发生。初春时节,情怀愉悦而舒畅;孟夏时节,心情郁闷而凝重;秋天天高气清,情思阴郁而深远;冬天大雪纷飞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诗人的情绪始终与季节物候同步变化。在《明诗》篇中,刘勰还谈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人的七情六欲与自然物候相感应、相感发、相激荡、相融合,终于融化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除理论家对“感物”理论的阐发总结外,古代许多作家诗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创作实践中谈到自己“感时”“感物”的经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家诗人“感物”经验最丰富、最直接。曹丕《感物赋(并序)》“悟兴废之无常,慨然永叹,乃作斯赋。”陆云《岁暮赋(并序)》“感万物之既改,瞻天地而伤怀,乃作赋以言情焉。”傅亮的《感物赋》是“感物兴思”之作。曹植《赠白马王彪》自诉:“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阮籍“感时兴思,企首延伫。”(《咏怀诗十三首》)陆机《燕歌行》摹写“双鸠关关宿河湄。忧来感物涕不晞。”潘岳自诉“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悼亡诗》)孙绰“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秋日诗》)陶渊明“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诗》)谢惠连自伤“余独何为志无成,忧缘物感泪沾缨。”(《燕歌行》)江淹“感时多辛酸,览物更伤心。”(《效阮公诗》)诗人所感之“物”皆非泛泛景物之谓,而指称的是四季中某一季节的独特“物容”或“物候”。唐宋诗人也屡述“感时”“感物”的创作经验。宋之问睹“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寒食江州满塘驿》)李白“感物动我心,缅然含归情。”(《古风》)韩翃“感物吟诗对暮天,怀人倚杖临秋水。”(《寄雍丘窦明府》)白居易自诉“昏昏老与病相和,感物思君叹复歌。”(《早春忆微之》)陆龟蒙“感物动牢愁,愤时频肮脏。”(《记事》)徐铉自述:“诗人多感物,凝思绕池塘。”(《赋得风光草际浮》)寇准叹“感物悲昔心,佳期怅难续。”(《远恨》)宋祁“怊然感物化,须发不常美。”(《早秋有感》)梅尧臣“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冬至感怀》)欧阳修“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戏答元珍》)文同叹“自然成感物,不觉首重搔。”(《冬晚书事》)陆游慨“徂岁背人常冉冉,老怀感物倍依依。”(《秋思》)杨万里叹“春气吹人不作醒,病身感物底心情。”(《薄晚绝句》)韩琦“感时空溅伤春泪,殢酒思流见曲涎。”(《暮春书事自和》)诗人或缘情“感物”,或“感物”生情;所感之“物”,或为春季“物容”,或为秋季“物容”,皆为特定季节的物候现象。综上可见,文学史上众多诗人理论家,分别从创作和理论的角度共同阐发印证了“感物”这一重要的文学创作发生理论。

三、“四季”文学抒情范式

物候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和抒情性特点。我们知道,作家创作活动的展开或创作活动的结束,总是在一年四季的某一个季节时空间进行或完成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抒情文学的国度,古代的抒情文学作品除少数季节特征不明外,大多数是可以确定创作于某一季节时空间的。而海量的“四季”抒情文学作品正是古代诗人四时“感时”“感物”的产物。钟嵘《诗品序》就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而海量的“四季”抒情文学作品又形成了鲜明的“四季”文学抒情范式。所谓“范式”,是指为作家创作共同体所遵循的一套创作程序和原则,或称为“文学规范、标准和惯例体系”。而中国古代海量的“四季”抒情文学作品就形成了多种非常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抒情“惯例体系”⑦。春季文学抒情范式。春季三月,东风解冻,阳气生发,蛰虫舒张,草木萌动,万物以荣。诗人顺应这种节候变化,身体舒泰,精神舒张,喜乐忧伤跌宕起伏。由此,诗人春季“感物”就形成了“春愉抒情范式”和“伤春抒情范式”。春季气候由冷趋暖、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所以人们迎春、喜春、赞春,形成了“春愉抒情范式”。但是,春天的“物容”也有盛衰之变。其荣盛的顶点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而衰败的标志则是“东风无力百花残”。众芳摇落、好景难再,引发诗人强烈的伤悼之情,所以,怨春、伤春、悼春的怨叹不绝如缕,形成了典型的“伤春抒情范式”。夏季文学抒情范式。夏季三月,气温由暖趋热,自然界中万物生长,草木茂盛。而诗人的情绪也感应着夏季的节候变化而有乐有苦。乐的是,夏季万物生长繁茂,“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徐干《答刘桢诗》)而夏景青翠葱茏,分外妖娆:“墙下溪流清且长,夹溪乔木雨苍苍。袅风翠果擎枝重,照水圆荷舞叶凉。”(张耒《夏日杂兴四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但夏季高温湿热,随着气温的不断攀升,酷热难耐,让人苦热烦夏,故大量“苦暑”诗赋诞生。汉魏之际,某个时期夏季气候特别炎热,故王粲、刘桢、陈琳、曹植、繁钦等人都创作了《大暑赋》。梁代也出现了高温天气,故任昉、何逊、萧纲、王筠等人都创作了《苦热诗》、《苦暑诗》。唐代气候温暖湿润,但夏季也特别炎热,故王维、杜甫、司空曙、白居易、皎然等诗人创作了众多《苦热》诗。炎炎夏日,闷热潮湿,“端坐犹挥汗”(白居易《旱热二首》其一),“万事弃不理”(陆游《苦热》)。人的心情烦躁,思维倦怠,精神萎靡,所以,在“四季”文学创作中,夏季是文学创作的歉收季节。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范文2

其实,夏自独具魅力,岂不亦可为之试歌一曲?

“夏云多奇峰”。夏云如山,如塔,如古堡,层迭嵯峨,瑰丽雄奇,不似春云的轻柔、平淡,若有若无;

夏雨骤然而作,戛然而止,来得粗犷、豪爽,不若秋雨的缠绵、徘恻,散乱如丝,乱人心扉;

夏风自南,饱含着暖国湿润的激情,哪象隆冬岁末的朔风凛冽,使天地生寒?

尤其是那夏绿的浓重,更远盛于春吐的新绿。春绿固俏然可

喜,但“采绿,采绿,不盈一掬”,毕竟还难掩尽残冬的萧瑟。

啊,夏绿之盛,绿遍天涯,绿透世界。北方的青纱帐,南国的甘蔗林,绿的广袤,自不必说。且看山峦佳木葱茏,涧丛林阴翳。长街两侧的行道树,枝桠交横,搭成绿沉沉的“穹庐”。庭院内,阶前窗下,连流水的背阴墙上,也滋出了一层绿而腻滑的青苔……

在夏的暖流中,叶密如幔的参天古木,蒙络摇缀的藤蔓,山间漫坡上带刺的灌木,城市里细如柔发的草坪,无不都争着,抢着,占满了或宽阔或狭窄的地面。连波澜不惊的池塘、河汊,也让浮萍、荇藻遮掩得严严实实……

走到原野上,远远近近,浓淡不一的夏绿,簇拥而来,使你不禁脱口吟出陶渊明“木欣欣以向荣”的诗句。看不见的水气,在空气中蒸腾,扑面前来,摇撼着你整个身心。仿佛那夏天的大地,正是体魄强健的农妇,通过无数片大大小小的绿叶在宏沉地一呼一吸;当你随意掐断一株草茎,一股乳白色粘稠的浆液,顿时迸溅出来,那就是大地母亲丰盈的乳汁,哺育着在夏季特别贪长的众多儿女……

还有虫鱼呢,常年活着的、能越冬的先不算,单另有“不可与之语冰”细蒙蒙的夏虫,还有似乎只有夏天河边才生出的黑暗蜒,抖着黑纱般的纤翅,闪着红亮的眼睛;亭午时分的蝉声,未免噪耳。还是夜晚到田头瓜棚去吧,点起蒿子编成的蚊香,你细聆听那“七月在野”的虫鸣吧--脆铃铃的,悠长的,像吹哨子的,像打鼓的……

是的,在夏天,世界仿佛显得“挤”了些。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的生物,尽力占据着每一寸空间,把自己特有的生命,无论是庞大的还是细小的,注入每一瞬间。他们在蓬蓬勃勃,不,毋宁说是兴高采烈地,在生长、在伸展、在飞动、在呼喊。一切都是昂扬、向上、进取的……

也许,夏独具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浓烈、勃发,就在它的兴盛、充沛,一扫孱弱与萎顿?

啊,还有。务农的人们说,夏还是热烈的,奔放的,节拍急促,繁管急弦般的。

有农谚云:“春争日,夏争时”。四时八节中,“春日载阳”,耕耘播种,忙中似乎总带几分悠然;秋收遍地金谷,节奏似如牧歌般舒缓。唯有夏管,才真如西班牙舞般飞旋。

下过乡的人们,有谁能忘记,北方的“三夏”,南方的“双抢”?本来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时令由春至秋,籽粒由一化万。衔接春与秋的夏三月,时节何短促。使命何繁重。又有夏日的炎威,怎不催人汗下万滴!然而也惟有凭着夏的热烈与勤奋,才得以使春的希望变成秋的现实,使春的细微化为秋的丰硕。习于吟咏春晨秋夕的诗人,对夏的艰辛如此沉默,似有些不公允了吧?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范文3

01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02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03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锅《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

 

最全经典古诗名句,中小学生必背,值得收藏!

 

04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05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最全经典古诗名句,中小学生必背,值得收藏!

 

06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最全经典古诗名句,中小学生必背,值得收藏!

 

07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08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09

 

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出处:出自《越人歌》。

 

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出处:出自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出处:出自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处:出自元稹 《离思五首》。

 

5、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出处:出自温庭筠的《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6、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出处:出自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7、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出处:出自徐再思的《折桂令·春情》。

 

8、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出处:出自卓文君的《白头吟》。

 

9、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出处:出自两汉的《上邪》。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范文4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中国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中国的着作文化就能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词赋,杂说,诗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的景物,诗中的春景,在叶绍翁的笔下幻化的万紫千红,这是春的灵感,这是对生命力的赞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中的荷花,诗中的夏花,在杨万里的笔下瑰丽多姿,这是夏的标志,是夏的生命。“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中的江面,诗中的秋色,在白居易的笔下瑰丽多姿,这是秋的精神,这是秋的天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中的雪,在柳宗元的笔下漫天飞舞,这是冬的灵魂,是冬的乐曲。诗,是在尘埃中绽放的绝世之花;诗,是中国华夏千年的不老传说;诗,是中国古文化幻化万千绮丽的亮点。在历史中,在传说里,诗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亮点。

渑池二小六年级:兰香221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范文5

文/观鹅会意

落笔文题,笔者脱口吟出拙诗一首:“春有花开夏有色,秋有瓜香冬有雪。若无贪念心头挂,便是人生好时节。” 这一年四季各有其特色,如果把人生喻为日新月异的四季,不知道看客朋友你会选择哪一个季节?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把人生喻作了一年四季。笔者感悟春季是人生年少狂情无所畏惧,种下梦想种子的季节;夏天是人生青春勃发百舸争流,向着目标奋斗的季节;秋天是人生衔勇韬力收获耕耘,淡泊名利的季节;冬天是人生饱经世故看破人情,秉烛操觚读书写作的季节。在这四个季节中,唯读书是天下最苦累之事,少年读书,悬梁刺股是为了舒展一个人胸中之抱负;青年读书,它能丰富一个人的人生阅历,增长他的处世智慧;中年读书,退去了浮华的心烦虑乱,寻找修正着淡泊人生的坐标;老年读书,尽阅岁月之沧桑,感知日之将暮,或喜、或悲、或叹,胸中多存遗憾。

咱先看看古代贤人们是怎么把人生喻作四季的,先看看古代文人墨客喻人生春天的诗吧。唐代诗人韩愈前辈是这样写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一首清新自然,具有口语化的小诗,看似平淡而实则是绝不平淡的。全诗烘托着最精彩的第三句“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君不见,大自然的万物笼罩在早春的恩赐下,不论是树枝还是花枝,刚刚吐出的嫰叶就像涂着一层油,是那的稚嫩、娇嫩、柔嫩、鲜嫩,就像婴儿娇皮嫩肉的皮肤。诗人暗谙地在教诲着我们,当一个人从母腹中呱呱落地之后,他已经就像一粒种子播下了人生的希望,在父母亲那明媚春光的沐浴下,人生春季的梦想要早早地在童年定好,要想实现梦想,切不可把今天应去做的事推到明天,不然的话,充满梦想的花季,只能编织出一个空空如也幻想的花环,所以说有梦想的人生就应该伴随着春天的脚步而启程。

夏天是一个人梦想拔节成长的季节,在成长中锤炼着一个人勤奋的意志,在成长中考验着一个人的毅力恒心。在四季人生中,夏季是梦想在蹲苗、扎根、拔节生长的季节,可不是为了让你赏菏艳听蕉雨的活泼浪漫情节。夏季炙热的阳光,会用高温考验着你人生的意志,还会用暴风雨的洗礼,来考验你持之以恒的勤奋。经过了种种艰苦的考验,你的理想才能挺起腰杆不倒伏,才能就像庄稼苗经过了灌浆,让人生的梦想充满活力而生机勃勃地成长。

秋天是一个人收获耕耘,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季节。古人描写秋天的诗那是数不胜数,笔者唯喜其中杨万里的《秋凉晚步》和辛弃疾的《秋词》两首。《秋凉晚步》曰:“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秋词》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诗宋词中的大部分文人墨客,他们是怀着名利失意的心情去看秋天,所以自以为秋气使人悲哀,其实未必是这样。他们的心态就是看到收获的风景,也感觉是在讽刺挖苦着他的人生。秋天是秋高气爽气候宜人的季节,古来悲秋的文人实质上是志士失志,既对现实失望又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的落叶,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感到寂寥与死气沉沉。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的悲观失望,颂秋、赞秋、歌秋,赋予了秋天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从他那一首首诗中便会领悟到他那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领悟到他那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看来每个人对命运的抗争能力是不一样的,那就看他能否把自己的心灵放飞上碧霄。所以说每个人的秋季,不一定都会收获到耕耘,人生之道路崎岖坎坷,很可能收获到的是苦恼和失望。不论收获大小你还不是有人生的冬季去奋斗吗?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范文6

“冬”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绺可挂的丝头,丝的两端有小圈,意为丝的末端打了结疙瘩,表示丝已用完,到了尽头,即“终”字(见下图)。

以此表示结束、完成的意思。这个字的产生,说明我国已进入农业社会且已有了蚕桑缫丝业了。后来“冬”字引申指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为了跟原先表示完成、结束的意义有区别,于是分化为两个字:一个添加“”旁,这就是现代汉字表示结束义的“终”字;另一个是添加“冫”,即冰的部首,成“冬”字(见下图)。

可见“冬”和“终”古代同义同源,在商周甲骨文卜辞里都将“冬”作“终”字用。后来丝两端的疙瘩已从轮廓化的两圈实化为两个圆点。在有的钟鼎文(如金文)里已完全线条化了,把两个圆点连成一体而变为“一”,成了古文“终”字的最终形体。当字义引申指一年中终结的季节(亦指缫丝的季节)时,这个字的外部,幻变像“天如穹庐,笼盖四野”的天幕,而“天幕”之下有一横,仿佛将太阳关闭在里面。这很有意思,因为时序一到十月以后,太阳便较少露面,光照短,天上灰蒙蒙的,像已把“日”封闭,寒凝大地,这就已到了冬季,一年将尽了。于是,想象力丰富的祖先,便攫取了这种自然景观,用会意法来创造了这个“冬”字,继而又在下面添加形符“”。“”是冰的古字,如冰凌的样子。这样原来上部表示终结意义的字,讹变为“夂”,反成了“冬”字的声符。

“冬”字从“”,故本义是寒冷,又跟“夂”(终)有意义上的关联,所以这个字后来渐渐失去跟缫丝的联系,单一指称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名,表示寒冷的冬天。冬天虽然酷冷,但给人以希望,因此,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不过在中国,上古只分春和秋两季。随着中原天气的变化,出现分明的四季,但那是后来的事。夏商周后,人们开始把阴历10月至12月称为“冬”。从此在中国人内心深处,对四季各有赞美之词: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雪是冬天的象征,即使是寒冷的冬天,洁白的雪也总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冬尽年开,迎来美丽的春天,我国唐宋时期许多诗人为冬天的思念留下了许多充满向往的优美诗句,给人思亲的情愫和面对寒松、瑞雪生发的无限相思,例如: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陆游《秋日郊居》)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人啊,本来是生态环境的感情物,一年四季在人们的内心世界,总有一种爱的激荡:春花烂漫,春情萌发,所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开篇《关雎》最为动人的情爱吟唱。夏日消融,桃花盛放,正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以《桃夭》隐喻男女之间情深意长,男有室,女有家。秋高气爽,秋水望穿,最相思是爱人的倩影,可望而不可即。《蒹葭》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意刻画无限惆怅。冬雪霏霏,冬阳和煦,是爱的憧憬和梦想:“北风其凉,雨雪其。惠而好我,携手同行。”这是《诗经・邶风》中《北风》给相爱者的启示。冬天是寒冷的,但是热恋的情侣心中永远是温暖的。

冬天到了,不见夏日的满山滴翠,不见秋季的遍地红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大雪压翠竹,虽弯不失节;飞雪迎红梅,人间春意在。松、竹、梅被中国人誉为“岁寒三友”,它们的这种刚正不阿、坚贞不屈、乐观通达的精神成为鼓舞人们奋发振作的动力。在寒冻的冬日里,岁寒三友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终于迎来了繁荣和谐的春天。

【中西文化漫谈】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有一个名句:When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用疑问句来启示人们对未来的渴望。我们突然想起这句诗,并非因为冬天真的要到来了,也不是有了一丝冬天的感觉,而是觉得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联结着自己心境,感受人生的因果轮回、阴阳转换的自然规律。春天羞涩地带走鲜花,夏天狂热地漫卷风暴,秋天把树叶全都吹落,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冬天呢,使我想起美国歌手Tori Amos(多莉艾莫丝)的《Winter》:

Snow can wait,

雪花可以等一等,

I forgot my mittens.

我忘了戴手套。

Wipe my nose,

擦擦鼻子,

Get my new boots on.

穿上新棉靴。

I get a little warm in my heart,when I think of winter.

一想到冬天,心里就会感到一阵温暖。

I put my hands in my father's glove,

我戴上父亲的手套。

I run off,

我跑开了,

Where the drifts get deeper.

雪越积越厚。

Sleeping Beauty trips me with a frown.

睡美人皱皱眉,把我绊倒了。

I hear a voice:

我听见有个声音说,

“You must learn to stand up.

“你必须学会站起来,

For yourself.

为你自己。

'Cause I can't always be around.”

因为我不能总在你身边。”

He says when you're gonna make up your mind?

他说,你何时才能下定决心?

When you're gonna love you as much as I do?

你何时能像我爱你那样爱你自己?

When you're gonna make up your mind?

你何时才能下定决心?

'Cause things are gonna change so fast.

因为这世界变化太快。

All the white horses are still in bed,

冬天还没有到来,

I tell you that I'll always want you near,

我告诉你我想让你永远在我身边,

You say that things change, my dear.

你说,世事无常,亲爱的。

Boys get discovered,

男孩子们又开始活跃起来,

As winter melts,

冬雪化去,

Flowers competing for the sun.

鲜花苦争春。

Years go by,

年复一年,

And I'm here still waiting,

我还在等待,

Withering where some snowman was...

等待着那个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