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风花雪月范例6篇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范文1

摘 要:“雪月花”是日本自然美的缩影,象征了日本四季时令变化之美。这根源于日本平安贵族王朝的审美意识,更与中国文人白居易有着不解之缘。将这二者联系在一起的便是《和汉朗咏集》。《和汉朗咏集》是日本平安中期的诗文选集,首次将汉诗与和歌并列编排,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将对《和汉朗咏集》中的“雪月花”诗歌进行考察,探究平安王朝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和汉朗咏集》;雪月花;审美情趣

(一)《和汉朗咏集》与“雪月花”

《和汉朗咏集》是平安中期的诗文选集,由著名文人藤原公任编撰。藤原公任,通称四条大纳言,是平安贵族名门出身,在和歌、汉诗和管弦等方面都显示出卓越的才能,是“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有家集《大纳言公任集》、私撰集《金玉和歌集》、和歌理论书《新撰髓脑》、《和歌九品》等。在众多著作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和汉朗咏集》。

《和汉朗咏集》是以摘句的方式,集中国诗文、日本汉诗文以及和歌于一体的诗文佳句选集,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由“春”、“夏”、“秋”、“冬”四个部门构成,下卷为杂部,包括风、云、闲居、行旅等类目。其中中国诗文234首,日本汉诗文354首,和歌216首,共计804首。中国诗文包括出自《史记》、《汉书》等史书以及白居易、元稹、谢观等人的诗赋。其中以白居易135首居于首位。日本汉诗文则多出自菅原道真、菅原文时、大江朝纲等著名文人之手。和歌以纪贯之、凡河内躬恒、柿本人等歌人之作为代表。

《和汉朗咏集》所选中国诗文带有明显的平安贵族的审美印记。尤其对于白诗的选择,回避了白居易最为擅长的讽喻诗,而独爱其描写风花雪月、闲情逸致的作品。对于日本诗歌的选择以菅原道真作品为代表,更是基于“雪月花”的审美意识和创作观念。

“雪月花”即“春之花”、“秋之月”、“冬之雪”,象征了日本不同季节之景,是自然美的缩影,也是日本传统美意识的集中表现。“雪月花”在日本诗歌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最早可见于《万叶集》中大伴家持的和歌“雪の上に照れる月夜に梅の花折りてらむしきもがも”。在后来多部和歌集中,以“雪”“月”“花”为题材的和歌都居于首位。然而“雪月花”成为一种审美的标志流传下来,却与汉诗有着不解之缘,这在《和汉朗咏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和汉朗咏集》直接以“雪”“月”“花”命名的类目有春部的“花”、“落花”,秋部的“月”,冬部的“雪”。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雪、月、花题材的诗散布在各个类目中。据文章统计全集共有雪诗54首,月诗101首,花诗197首,约占总数的40%,足以看出“雪月花”诗歌在《和汉朗咏集》中的重要位置。这些诗歌有的独写雪,月,花,有的则描写雪与月、雪与花、花与月的自然氛围。如:

(莺70)新路如今穿宿雪,旧宿为后属春云。《莺出谷》菅原道真

(花120)花飞如锦几浓妆,织者春风未叠箱。《花开如散锦》源英明

(夏夜152)空夜窗闲萤度后,深更轩白月明初。《夜阴归房》纪长谷雄

(庆贺771)花月一窗交昔,云泥万里眼今穷。《赞在衡》橘正通

(白802)庐州月色随潮满,葱岭云肤与雪连。《白》源顺

(冰384)冰封水面闻无浪,雪点林头见有花。《腊月独兴》菅原道真

所选中国诗文中亦不乏这样的佳句,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白居易《寄殷协律》中的诗句“琴诗酒友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交友734),正是白居易最先将“雪月花”的意象提炼出来,成为一种美的符号,在日本文化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二)“雪月花”与平安朝审美情趣

“雪月花”诗歌之所以备受推崇与当时日本人的自然观照意识是分不开的。自古以来日本人就亲近自然,对四季更迭、万物消长有着极其敏锐和纤细的观察力。他们眼中的自然是瞬息万变、协调有序的,文人们最善于捕捉大自然细微的变化,所以日本文学作品中有着明显的自然美的烙印。而“雪月花”正是自然美的极致体现。雪的纯粹与消融,月的空灵与盈损,花的灿烂与宁静,将四季变化与时节之美浓缩在“雪月花”的意境中,从而获得美的感动,诱发内心最为细腻的情感。尤其到了平安时代,政局的稳定和贵族文化的繁荣使得文人贵族们多了一份风花雪月、吟诗作赋的从容,“雪月花”则成为吟诵的主题。

如(一)所述,在《和汉朗咏集》中,有众多以“雪月花”入诗的佳句,一一读来,不觉就在眼前展现了一幅“雪月花”美景图。如:藤原笃茂的“池冻东头风度解,窗梅北面雪封寒。”(立春2)立春之日,东风徐徐而来,冰封已久的池面也自东岸随暖风而融化,春意萌动的同时,窗外梅花北侧的枝干却仍被白雪覆盖,寒意未消,春雪压梅,妙趣横生。又如菅原道真的“冰封水面闻无浪,雪点林头见有花。”(冰384)冰封水面不闻波声,雪花点缀在树林的枝头,却好似枝梢上绽开的白色花朵。再如菅原文的“西楼月落花间曲,中殿灯残竹里音。”(莺71)破晓时分,月落西楼,花丛中夜莺奏曲,沁入竹林深处,勾画了一幅花鸟风月之图。

在平安朝的贵族生活中,赏雪、赏月与赏花皆为风雅韵事,在各种诗宴和宫廷的岁时节会中吟诗作赋更是文人之雅趣。“雪月花”正是这种高贵风雅的格调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和汉朗咏集》中也收录了许多唐代诗人描写“雪月花”的名句,如

(霜368)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叶尽红。《般若寺别成公》温庭筠

(鹤447)双舞庭前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赠鹤诗》刘禹锡

(山家554)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卷看。《寺近香炉峰下》白居易

(交友734)琴诗酒友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寄殷协律》白居易

其中白居易的诗句最受喜爱。被称为日本随笔文学之祖的《枕草子》中记载了中宫定子赏雪一事,当她想让侍女把帘子卷起来赏雪时,就用了白居易“香炉峰雪卷看”一句,问道,“香炉峰的雪怎么样了?”侍女心领神会,马上卷起了帘子。由此可见,“雪月花”是平安贵族高雅趣味的体现,“雪月花”诗歌的创作和运用更是贵族修养的重要部分。

读这些诗句,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们笔下的“雪月花”意境之美,感受贵族生活的审美情趣。但很多时候,“雪月花”的宁静背后还藏着一颗跳动的心,透过“雪月花”的面纱,我们可以探寻到诗人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倾听平安王朝的真实声音。其中有恋之歌,如纪齐名的“闻得园中花养艳,请君许折一枝春。”(恋784)此处将妙龄美女比作园中的一枝春花,委婉而巧妙的表达了爱慕之情;有交友之情,如橘正通的“花月一窗交昔,云泥万里眼今穷。”(庆贺771)作者回忆了昔日与友人花前月下同窗苦读的时光,由衷祝贺友人如今飞黄腾达。另外还有很多感怀时光流逝的诗句,如菅原文时的“金谷醉花之地,花每春而主不归。南楼玩月之人,月与秋期而身何去。”(怀旧745)与同收在集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常791)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三)结语

日本古典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雪月花”画卷,传达了诗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愫。正如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的演讲中所说,“雪月花”是日本文化的特征,最能代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追根溯源,“雪月花”美意识离不开日本人的自然观照意识与风雅的审美情趣,也离不开中国诗文的滋养。(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 川口久雄、志田延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73和朗集,梁秘抄[M].东京:岩波店,1978.

[2] 松尾聪、永井和子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全集11枕草子[M].东京:小学馆,1978.

[3] 宋再新.和朗集文化[M].济南:山文芸出版社,1996.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范文2

关键词:同形语 雪 中日

中日同形语是在汉字传到日本之后,在两国语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磨合中逐渐形成的。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以前。参照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彩陶上一些文字模样的简单刻画,就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而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据《古事记》的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即公元285年,五经博士王仁携带《论语》、《千字文》来到日本,汉字始传入日本。进入六世纪之后,随着遣隋使遣唐使的来华,大量的汉学典籍和佛教经典涌入日本。汉字在日本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上层社会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普及。这一时期,在日本出现的大量的汉字词,对日本汉字词汇的影响很大。镰仓时期,由于汉学与汉诗在日本的盛行,坡等宋朝诗人的诗和文章在日本受到推崇,这些诗与文章中的汉字词也有不少成为现存的中日同形语。这些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中日同形语,在后世各自的发展中,意义有的有所添加,有的有所减少,也有的意思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本文将以日语中“雪”的别名为例,考察一下中日同形语的释义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演变。

一、雪的别名之 “六出”

“六出”在日语中是雪的别称。而在中文中,“六出”的意思要丰富一些。《汉语大词典》中给出的释义如下:(1)花分瓣叫出,雪花六角,因以为雪的别名。《太平御览》卷十二引《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六出。雪花曰。”南朝陈徐陵《咏雪》:“M若天庭瑞,p雪эL斜。三r喜盈尺,六出舞崇花。”唐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飞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宋王禹《贺雪表》:“靡神不e,有感t通,遂令六出之祥,大副三r之望。”清赵翼《戏作》诗:“凝寒所成固其理,何以片片六出俱?”(2)谓一花生六瓣。南朝梁任P《述异记》卷上:“东海郡尉于台有杏一株,花杂五色,六出,号六仙人杏。”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三》:“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花六出。陶真白言: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宋陆游《二友》诗:“清芬六出水栀子,坚瘦九节石菖蒲。”(3)古代妇女有“七出”之条,犯其一条即被休弃,唯帝王、诸侯之妻,无子不出,称为“六出”。《仪礼・丧服》“出妻之子为母”唐贾公彦疏:“七出者,无子一也,淫u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天子、诸侯之妻无子不出,唯有六出耳。”

二、雪的别名之天花(天华)

“天花(天华)”在日语中用作佛教用语,意为“天上灵妙的花”。《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如下:(1)亦作「天华。佛教语。天界仙花。《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南朝陈徐陵《麈尾铭》:“既落天花,亦通神路。”宋辛弃疾《江神子・闻蝉蛙戏作》词:“病维摩,意云何。扫地烧香,且看散天花。”清姚鼐《惠照寺见禹卿于此写维摩诘经》诗:“钟堂一饭成遗迹,回首天花丈室空。”(2)指雪。唐熊孺登《雪中答僧书》诗:“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宋陆游《拟岘台观雪》诗:“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成态。”金高士谈《雪》诗:“簌簌天花落未休,寒门疏竹共风流。”闻一多《雪》诗:“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织成一片大氅。”(3)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为先发高热,全身起红色丘疹,继而变成疱疹,最后成脓疱。十天左右结痂,痂脱后留有疤痕,俗称“麻子”。本病现已消灭。

三、雪的别名之风花

“风花”日语中的释义为“雪花、飞雪”。《汉语大词典》中对“风花”的释义有:(1)风中的花。《南齐书・乐志》:“阳春白日风花香,趋步明月舞瑶堂。”唐卢照邻《折杨柳》诗:“露叶疑啼脸,风花乱舞衣。”宋陈师道《奏酬应物》诗:“生世如风花,高下亦偶然。”(2)指天空斑驳散乱的云气。宋晁补之《祝家墩阻水旦起舟人云天上风花顺矣作一绝》:“明日扬c应复驶,蒸云散乱作风花。”明杨慎《田家喜晴谣》:“风花闪日日笑云,云气烘为雀头色。”自注:“俗以云气斑驳谓之风花。”(3)指起风前的大雾。宋陆游《自开岁略无三日晴戏作长句》:“雨脚稍收初见日,风花忽起又遮山。”自注:“风欲作,则大雾充塞,谓之风花。”(4)指用华丽辞藻写景状物的诗文。唐白居易《答故人》诗:“读书未百卷,信口嘲风花。”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五》:“《诗眼》云:‘世俗喜绮丽,知文者能轻之;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清龚自珍《歌筵有乞书扇者》诗:“天教伪体领风花,一代人材有岁差。”

四、雪的别称之青女

“青女”在日语中意为掌控霜雪的女神,转义为雪;同时又可以指代那些青涩的、涉世未深的少女,或是宫廷中没有官阶的女性。而在《汉语大词典》中有如下含义:(1)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南朝梁萧统《铜博山香炉赋》:“于时青女司寒,红光翳景。”唐杜甫《秋野》诗之四:“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清姚鼐《问张荷塘疾》诗:“今年青女慵司令,九日黄花未吐枝。”郭沫若《东风吟》:“青女相欺又几时?眼前百卉竞芳菲。”(2)借指霜雪。唐寒山《诗》之一一五:“屡见枯杨荑,常遭青女杀。”宋王安石《红梨》诗:“岁晚苍官才自保,日高青女尚横陈。”元张可久《一枝花・冬景》套曲:“玄冥不出权独占,青女三白势转严。”清纳兰性德《浪淘沙・秋思》词:“霜讯下银塘,并作新凉,奈他青女忒轻狂。”(3)喻指白发。明顾大典《青衫记・乐天赏花》:“繁华易陨,恐青女又侵青镜。”

五、雪的别称之玉屑

“玉屑”在日语中,意指雪花,又可以指代玉的碎屑或是灵丹妙药,同时又用来描述妙词佳句。与此相对,《汉语大词典》里的“玉屑”意为:(1)玉的碎末。《周礼・天官・玉府》“王齐则共食玉”汉郑玄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郑司农云:‘王齐当食玉屑。’”《三国志・魏志・卫觊传》:“昔汉武信求神仙之道,谓当得云表之露以餐玉屑,故立仙掌以承高露。”宋谢翱《后桂花引》:“修月仙人饭玉屑,瑶鸭腾腾何处k。”(2)碎末的美称。唐李贺《题赵生壁》诗:“大妇然竹根,中妇舂玉屑。”此指米粉。《群音类选・双忠记・张母忆儿》:“又节届端阳,酒泛菖蒲玉屑香。”此指香粉。(3)谓华而不实的文词。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故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自元暨成,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谭,清金马之路。”(4)转以喻美好的文辞。元许有孚《观雪冷然台》诗:“坡诗诵得聚星堂,字字珠玑飞玉屑。”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叠韵诗》:“话旧尚能霏玉屑,延龄端不藉金丹。”(5)比喻雪末。金元好问《读书山雪中》诗:“似嫌衣锦太寒乞,别作玉屑妆山川。”《群音类选・升仙记・复度文公》:“万里云彤,玉屑银砂乱洒空。这雪声敲窗纸,势压梅梢,色映帘笼。”茅盾《新疆风土杂记》诗:“纷飞玉屑到帘栊,大地银铺一望中。”(6)纸名。即麻纸。产于蜀地。南唐李后主请蜀笺工制造,因与玉屑无异,故名。参阅宋高晦叟《珍席放谈》卷下。

此外,日语中的雪花,还可以称为“六出花”“六花”等。汉语中,雪花还被称为“寒酥”“玉龙”等。《汉语大词典》中对应的解释如下:

寒酥,喻指雪花。明徐渭《谑雪》诗:“一行分向朱门屋,误落寒酥点羊肉。”明徐渭《梨花》诗之三:“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酥未肯消。”

玉龙,(1)龙形的玉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物异》:“梁大同八年,戍主杨光欣获玉龙一枚,长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镂精妙,不似人作。”元乔吉《水仙子・廉香林南园即事》曲:“玉龙笔架,铜雀砚瓦,金凤笺花。”(2)传说中的神龙。宋刘克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词:“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金高庭玉《天津桥同李之纯待月》诗:“跳上玉龙背,抱得银蟾光。”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永安寺壁上有梅田女史题诗云:‘灵妃齐驾玉龙回,留得清阴满绿苔。’”(3)指龙形的漏壶。宋张孝祥《菩萨蛮》词:“玉龙细点三更月。庭花影下余残雪。”元萨都剌《章贡道中》诗:“忆得当年曾夜值,玉龙银箭漏声长。”(4)喻剑。唐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王琦汇解:“玉龙,剑也。”唐吕岩《化江南简寂观磨剑赠侯道士》诗:“欲整锋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嗥。”(5)喻笛。宋林逋《霜天晓月・题梅》词:“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元张翥《孤鸾・题钱舜举仙女梅下吹笛图》词:“闲拈玉龙自品,爱冰姿与花争洁。一阕霓裳乍了,又落梅初叠。”(6)喻雪。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宋张元《雪》诗:“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水浒传》第十一回:“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清秋瑾《齐天乐・雪》词:“朔风萧瑟侵帘户,谁唤玉龙起舞。”《念奴娇・昆仑》词:“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由上述举例可以看出,日语虽然在历史上深受汉语的影响,但是伴随着同形词在后世使用语境及使用频率的差别,中日同形语在各自的发展历史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有的词,如“六出”、“风花”、“玉屑”等,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了丰富的释义,但是在现代日语中的释义却相对单一;有的词,如“天花”,其在现代日语中完整的保留了古代释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却添加了新的含义;同样,又如“青女”,中日两国语言在其后世的发展中,都添加了新的含义。

参考文献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范文3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名誉学部委员张炯在北京举行的《晓雪选集》出版座谈会上说:“晓雪同志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涌现出的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也是闻名全国并有世界影响的优秀诗人和散文家,杰出的诗歌理论家和文艺评论家。”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也在1995年晓雪作品研讨会的题辞中说:“他的诗和散文风格独具,富有民族特色,为世所称。他的评论文章立场鲜明,见解新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的确,晓雪先生不仅是我国当代创作活跃、成果丰硕、风格独具的少数民族诗人、散文家,也是文学艺术评论,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评论、诗歌美学研究和新诗评论方面见解独到、颇多建树、影响广泛的著名评论家。

晓雪先生于1935年生,原名杨文翰,白族,云南大理喜洲人。1952年开始发表文章,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57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是晓雪先生第一部系统评论艾青的专著,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现代作家论文集。半个世纪以来,晓雪先生著有诗集、散文集、评论集25部。其中,长诗《大黑天神》、诗集《晓雪诗选》、散文《绵绵不尽的思绪》和诗论集《诗的美学》、《新诗的春天》、《诗美的采撷》先后在全国获奖。有些诗文被翻译成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缅甸、泰国等国文字和维吾尔、哈萨克、朝鲜、蒙古等我国少数民族文字。

1979年3月以来,晓雪先生历任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云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云南省作协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云南分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第三和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第六和第七届名誉委员,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理事,国际诗人笔会主席团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南社暨柳亚子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南社研究会会长,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1996年12月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2003年获第五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突出贡献奖,2006年被授予“云南文学艺术成就奖”。2010年获“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副主席,著名的《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张光年(光未然)同志曾于1995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晓雪作品研讨会”上说:“晓雪同志是我们新中国出色的诗人,是白族杰出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结出累累硕果。大西南的苍山洱海、新中国的日月光华,哺育了这位多才的诗人,而晓雪又用他多彩多情的诗句美化了他的故乡、他的祖国,报答了白族人民和各族人民的热烈期望。”

云南著名作家周良沛在《晓雪诗选》的序言中说:“在写新诗的白族诗人中,晓雪同志的笔墨是倾注热情给故乡的苍山洱海最多的一位。”

是的,晓雪先生从小生活在苍山洱海的怀抱之中,少年时期,他常常在外祖父家小花园的花台上远眺美丽的苍山洱海,踏着月色在乡间的小路上漫步,到洱海边静听海风飘来的白族民歌。多少次,晓雪和同学到苍山脚下的蝴蝶泉捕捉蝴蝶标本;在万花溪清澈的溪水中捡彩石,到风平浪静的海湾泛舟赏月;与村里的小伙伴在路旁的石头下找蟋蟀;到洱海边的沙滩上放风筝、捡贝壳、踏浪;在草坪上看彩云、玩游戏、放鸽……为此,晓雪先生长大后虽离开苍洱故乡,但不管走到哪里、离故乡有多远、见过多少名山秀水,都念念不忘故乡美丽的苍洱风光和勤劳纯朴的白族人民。

“当我还在母腹里躁动/你就通过脐带/带入我的呼吸/我的生命/我的血管/当我第一次睁开眼睛/我就看见你的浪花/你的沙滩/你碧蓝蓝/一片广阔的胸怀……”(《洱海》)

他从小见过洱海“滔滔的巨浪”、“夜归的渔船”,也见过洱海“月光下的温柔、疾风下的暴烈”,还有每一天“铺满阳光的早晨,金光闪闪的傍晚”。后来离开洱海,走遍五湖四海,但洱海仍是先生“心中真正的海”。所以,先生“每次回到故乡/都要到洱海边/到白花花的沙滩上去/拾几个贝壳/捡回儿时/那一串串/飘散在浪花里的笑声。”(《拾贝》)

晓雪先生是喝洱海水长大的,童年时常常“在洱海的涛声中入眠/蓝蓝的海面上/闪光的白帆/把我的梦/引得很远很远”,但不管他“做了多少次梦”,也不论他的梦“飘得多么遥远”,他的梦“总离不开洱海”。后来,先生“走遍祖国大地/走到千里万里之外/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见到了多少江河湖海”,但夜梦里“仍响着洱海的涛声”,梦境中“仍带着洱海的色彩”(《梦源》)。

五六十年代,晓雪先生才华横溢、青春焕发,虽然大学毕业后受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故乡和祖国的诗心诗情仍熊熊燃烧,怀着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先后写下了《洱海之歌》、《苍洱新曲》、《花甸坝诗草》、《苍山洱海》、《苍洱四景》以及《播歌女》、《蝴蝶泉》、《望夫云》、《美人石》、《飞虎山》、《羊龙潭》、《小鹦哥》和《大黑天神》等许多有关大理民族特色的组诗和民间叙事诗。

晓雪先生在《我的诗歌观》中说过:“诗心就是爱心,诗人必须对生活、对人民、对大自然及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有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挚、热烈、深沉而持久的爱。”的确,在现实生活中,爱和美相连相生,美从爱而来,爱因美而生。长期以来,晓雪先生把爱与美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主题,以诗的方式来尽情地表现苍洱故乡的美,抒发对苍洱故乡的爱,所以说他的诗都是苍洱故乡的美和他对故乡真挚的爱而产生的结晶。由于对故乡洱海魂牵梦萦,身处他乡异地,晓雪先生常常想起洱海“皎皎的明月”和“碧波一片”,洱海的每条消息都使他“心情激荡”,洱海的每张图片都使他“浮想联翩”。对于故乡的洱海,先生“想你千百回啊梦你一万遍”。多少次他追忆洱海“绚丽的朝霞”和“高阔的蓝天”,以及“晨雾中渐渐远去的风帆片片”;怀想“沙滩下的水晶宫”,“舍身斩蟒的段赤诚”,“为民除害的杜朝选”,还有“万古长青的玉白菜”;思念“摸泥鳅、斗蟋蟀的好朋友”,“捞螺蛳、捉迷藏的小女伴……”为此,晓雪先生心潮澎湃,写成长达三十四节近四百行的《洱海之歌》,并在其间用复唱的表现手法,三十四次用了“啊,洱海,我的故乡的海!”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

抒情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古人说:文为情而发。在文学创作中,言志抒情是我国自古有之的诗论,创作中当心物感应、情志合一时,主客体瞬间产生相互作用,便达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晓雪先生以为:“诗是充溢于诗人心灵中的爱的倾吐、爱的喷涌、爱的流露。”因此,他的诗中充满了对苍洱故乡真挚热烈的深情。

百里点苍山雄奇秀丽,十八溪流水清澈透亮,十九峰载雪萦云。五台峰升起的白云诱发着晓雪先生的幻想,万花溪的流水洗涤着晓雪先生的灵魂,先生把心交给了家乡,而家乡也时时刻刻装在先生的心中。

晓雪先生的笔下:下关风“吹绿了树林/吹蓝了湖水/吹起了苍山上片片彩云/吹起了洱海上朵朵浪花”(《风》);上关花“在樵夫新砍的柴担上/在渔女刚梳洗的秀发间”(《花》);苍山雪“带来凉爽/带来芬芳/那么洁白/一尘不染”(《雪》);洱海月“皎洁宁静/明亮温馨/妩媚迷人”(《月》)。先生的心中,家乡的歌声最动听,“故乡像一片歌声的湖/我从小游泳在湖中/数不清见过多少歌手/记不得听过多少歌曲/它像秋夜朗朗的月光/它像暑天温柔的凉风/它像洱海晴天的浪花,/它像苍山淙淙的溪流”(《歌》);家乡的云彩最美丽,“像雪花一样洁白/像棉絮一样轻盈/像丝绸一样柔软/像薄纱一样透明”(《云》);家乡的姑娘最漂亮,“笑声甜、歌声更甜/金花美、银花更美/谁见过这么芬芳的花朵/谁见过这么快乐的美人”(《姑娘们》)。他赞美:蝴蝶泉“泉水晶莹/歌声甜美/彩蝶成串”(《蝴蝶泉》);金梭岛“伴着洱海上欢乐的渔歌/更好的织着最新最美的图画/正织着最美最甜的生活”(《织》);清碧溪“碧绿透明/晶莹清澄/纯净深沉”(《清碧溪》)。还有:神奇美妙的大理石,巍峨秀丽的古三塔,鲜花遍地的花甸坝,传奇迷人的望夫云,洱海上打鱼的渔翁,双鹤桥边卖雪的,在先生的笔下都充满着浓郁的画意诗情。

特别是精神枷锁被解除后,晓雪先生心情舒畅,诗情之火更是熊熊燃烧,在繁忙的领导工作之余,先后出版了《苍山洱海》、《梦绕苍山洱海》、《大理情思》等专集,用如苍山云一样的异彩和洱海水一样清丽的语言,尽情讴歌美丽的苍洱故土。“我的思念是云彩/它缠绕在苍山的腰间/它飘落在十九峰的峰巅/我的思念是情网/它翻动着洱海的浪花/它轻掠过海边的田野。”(《梦回苍山洱海·思念》)

曾对云南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冯牧先生说:“晓雪以写作勤奋与涉猎广泛而著称于我国文坛。”是的,晓雪先生的成就来自勤奋、刻苦和毅力。令人羡慕和惊叹不已的是:2008年,晓雪先生煌煌六卷360万字的《晓雪选集》出版。这当然是云南乃至中国现代文坛的盛事,2008年3月,中国诗歌学会、中国现代文学馆、云南省文联、云南省作协和云南出版集团公司在北京举行了《晓雪选集》出版座谈会。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欧阳坚,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丹增,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王蒙,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吉狄马加,以及李瑛、屠岸、邓友梅、张炯、谢冕、雷抒雁、袁鹰、肖复兴、韩作荣等一批在中国文坛上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作家和评论家出席了座谈会。他们在座谈会上高度评价了晓雪先生的文学创作对中国文学所做贡献,认为他的诗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地方色彩、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独到的个性特征,形成了一种朴素、单纯、清新、明丽而又含蓄多样的风格;他的散文写得自由自在、平易亲切而又诗意盎然、耐人寻味,他的评论观点鲜明、坦诚直率。大家称赞晓雪是“文学领域的多面手”,是云南文学艺术界的优秀代表。

《晓雪选集》是晓雪先生半个世纪以来创作心血的成就和总结,不仅是云南文坛的重要收获,也是中国文坛的重要收获。选集无疑足以把晓雪先生推升到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画廊里,载入中国现代文学的册页中,并当之无愧地占据了一席之地,每一个大理人都会引以为骄傲。

2009年11月,为进一步挖掘晓雪先生作品所蕴藏的价值,促进云南当代文学的发展和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由云南省文联、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主办,云南省作家协会和大理州文联承办的《晓雪选集》研讨会在大理召开。11月8日上午,惠风和畅,龙山国际会议中心二号厅里群贤满座,晓雪先生携其夫人白族歌唱家赵履珠和与会代表济济一堂。会议由州委宣传部部长王以志主持,州委副书记王雪峰致辞,省人大、省政府秘书处,中国文联作协党组和省州文联负责人分别讲话。研讨会规格高、气氛热烈,专家、学者、评论家纷纷争相发言,一致评价晓雪先生人品超群,才华出众。

到了晚年,晓雪先生的苍洱之情更是与日俱增。2012年春节,年近耄耋之年的晓雪先生再次回到故乡大理,虽时值早春,但美丽的大理坝子已是柳丝飘绿、菜花金黄,一派盎然春意。在此期间,先生漫步大理古城,进玉洱公园欣赏茶花,徜徉喜洲古镇,与家乡父老用白族话亲切地打招呼,到严家大院观看白族歌舞、品尝三道茶,登海心亭看洱海,去沙滩上拾贝壳……熟悉的海风多情地拂抚着先生的脸庞,东望碧水如镜的茫茫洱海,西眺古雪神云的巍巍苍山,想到钟灵毓秀的苍洱是自己诗的灵感和爱的源泉,先生思绪万千,不觉轻吟:“你的苍山/给了我坚韧的筋骨/和挺拔的身材/你的洱海/给了我澎湃的激情/和广阔的胸怀。”于是一口气写下《故乡》组诗六首。

半个世纪以来,出于对故乡的热爱,晓雪先生一往深情地用多彩的诗句尽情讴歌山灵水秀的苍洱故乡,赞颂勤劳善良的白族人民。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谢冕说:“晓雪拥有云南的全部丰富和神奇”,“是共和国成立后的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不仅代表他的民族,也代表多民族的新中国。他把白族文化的精髓融入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他的书写是鲜明的民族精神和生动丰富的时代精神的融合。晓雪的诗歌清新明丽,纯净澄澈,其风格犹如苍山峰顶拂晓晶莹的雪光。”

著名作家王蒙这样评价:“白族诗人晓雪同志扎根于自己美丽的家乡,以美好明丽、乐观细腻的笔触,十分投入地抒写了对生活、对西南边疆、对于苍山洱海、对于奋发向前的时代的一腔热情。他的作品于温柔诚挚中见风骨,于明白畅晓中见深情。他的诗作是我们祖国多民族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重要的收获。”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范文4

清霜醉枫叶,

淡月隐芦花。

子夜,与书为伴,泛滥着年轮枝桠飘垂的碎碎流年。我,就这样长大。

时值冬日,窗外的雪花晶莹剔透,飞腾缱绻。

夜不能寐,轻捻灯花,柔倾香茗,独守一纸灯楣,浅奏一曲秋歌,邂逅风雅诗词,品味楚楚唐宋。这里有江南烟雨也有大漠孤烟,有画阁高楼也有朔风皑雪,有富贵牡丹也有清水芙蓉,有风花雪月也有金戈铁马,有闺怨离愁也有铁血丹心,有山水田园也有边塞羁旅有英雄美女也有才子佳人,有京都富贾也有秦淮商女······

幕遮窗棂,浅黄微重,玲珑书桌有诗书漫卷。

捻起唐风的古雅幽香,以婉约的曲词,笛音在风月的轻纱流霜里渐行渐远,给心情裁一素霓衣,纤指清舞,穿过斜风疏云,编织缕缕清浅淡薄的情绪。笔端一抹,词章断句徐徐而行,吟诵声声,咏唱数千年,诉不尽的人世苍凉,案前宣纸,在古典文辞的回旋这最后一韵。

雪一刻也没有停歇,冷漠的冬天似乎要将一切吞没,漫天雪花飘洒着,呼啸着······

旋转在书海间,邀我迷醉于唐诗宋词的风韵,放我于案头的薄薄诗卷中,竟沉积有千年的泪水欢乐,古今的丹心碧血,诗中那绮丽风光,凄美景致,笑观人生百态,若非读书人,哪能品得如此意趣?月亮不断的变化着她的姿容,信手描绘出一幅幅泼墨宣纸般千里共婵娟的画卷,皎白的月光氤氲着散出几朵米白色的光晕,天云缭绕间,一轮明月缓缓浮出,宛如西子浣纱,如此的清丽与静谧,荡涤了尘世间所有的浮躁不安。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范文5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语文中的古诗词知识,学生能真切的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广泛性,物理知识的生活性,朗朗上口的语文古诗词中竟然包含着生活化的物理知识,学生不觉眼前一亮,乐于沉浸其中,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魅力,下面选取一些语文古诗词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例子与读者分享。

1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声学知识的整合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赏析 这两句诗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在山中的回声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诗句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通过介质传播到船上,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2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光学知识的整合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赏析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由于光的反射现象,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赏析 “月有阴晴圆缺”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科学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揭示了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3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参照物知识的整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由于参照物的选取,以泰山为参照物,其它物体相对都较“小”,可以看出诗人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也写出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赏析 前面语句都是写地上的景物,接下来作者把笔锋一扬,画出“夕阳西下”的天空,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是运动的,而且是向西运动的,为地上的景物绘就了一轮血红的西坠的夕阳作景幕,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帐、感伤,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昏鸦”“西风”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4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的整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国风·秦风】

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由于温度的降低,由液态的水已凝固成固态的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浩瀚的荒漠上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凝华成固态的雪,冰雪已经积得很厚很厚;天空中的云也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惨淡的愁云也好像凝固住了一般。冰跟愁云在此表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再看看它的修饰,百丈跟万里,由此可以看出它的程度之深,诗人以夸张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的荒漠雪景,情感也随景物的变化,由惊奇喜悦而至苦涩难奈而至愁云凝结,渐次过渡到送别的情景中来。表达了作者满腹的郁闷,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

5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流体压强知识的整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赏析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彩,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走,原因是在物理学中,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气压越大,屋顶上强风吹过,流速大,屋内因为室内空间,明显不会刮大风,屋内的气压比屋上的气压高,这样,形成一个向上的压力差,导致屋顶上的茅草被掀起。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赏析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帘卷西风”的原因是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流速越小

的地方,气压越大,帘子在室内,当西风来时,屋外空气流速大于屋内空气的流速,导致屋外的气压小于屋内的气压,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将帘子掀起。

6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分子运动知识的整合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赏析 “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旬“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由于梅花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赏析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导致暮霭像轻纱般的舒卷飞翔,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人溶溶的月光。叠用两个“笼”字,极为传神,把“烟”、“寒水”、“月”、“沙”四个意象和谐地溶合在一起,使人对秦淮河上的月色烟光有一种朦胧、迷茫、冷寂的感觉,在幽静中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

7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能量知识的整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 天狼是天狼星,星象里是主侵略杀伐的,雕弓是弧矢星,是猎户座中间那三颗以及周围其他各星,组成弓箭的星象,中间那三颗星,就是箭矢,连成一线向西北延伸就是天狼星。在星空中就形成了弯弓向西北射天狼的景象,这是由于弯弓具有弹性势能的缘故,“射天狼”就是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具体体现,作者当时被贬为密州刺史,但心中仍希望为国效力,因此在一次出猎中,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沁园眷·雪】

赏析 “弯弓射大雕”一句中指出了发生弹性形变的弓具有弹性势能,当它工作时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弓的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而射向“大雕”。这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及前面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显示了一种豪放的气度,让对手闻风丧胆的霸气和威严,表现出藐视先人权威,并有超越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远大抱负。

8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速度知识的整合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范文6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词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意象与意境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也有区别:选择意象是第一步,与词句有关;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是诗的意境,与全篇对应。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意象和意境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阅读鉴赏古诗应从意象出发,运用多种赏析方法,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下面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1.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的思想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主观的感情形象。鉴赏古典诗歌,不仅关注它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而且还要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渗入其中的意念和感情,才能更好把握诗歌内容,感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所以,阅读和鉴赏古典诗歌,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多个意象写景,最后抒写游子的心理感受,夕阳西下,词人孤独无言,恍若日暮途穷。一个凄苦无依的断肠人情怀和画面,一幅萧瑟苍凉的意境跃然纸上。诗歌的意象关系,可理解为情与景的关系,词中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维《竹里馆》"竹林"、 "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传递出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通过"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意象,让人领悟到西湖早春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意境美。

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材中,有许多常见的意象一般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寓意,它们包含了丰富文化内涵,教师可归类给学生,让他们在初中阶段有一定知识积淀,为他们将来继续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菊:隐逸,高洁,脱俗。兰:高洁。竹:气节,积极向上。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梧桐:凄苦。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乌鸦:衰败荒凉。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雁、青鸟: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沙鸥:飘零,伤感。

江水:时光的流逝。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狂风:作乱。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云:游子,飘泊。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古迹:怀旧,明志,国家昔盛今衰,衰败萧条。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羌笛:凄切、离别、相思、孤寂。琴瑟:和谐、友情。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2.运用联想和想象来鉴赏诗的思想

齐白石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话也适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诗歌不可碍于事理,有时却又允许不含事理!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愁绪怎能托付于明月?绝不合事理,但表现了对远方朋友的忧虑与担心。《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既不合理但合情,真实表现了木兰出征前那种忙碌紧张的场面和着急之情。《咏雪》中"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试想:大雪何似柳絮呢?形不似,而神似,使人联想柳絮乘风漫天飞舞的景象,意境飘逸美丽,意蕴深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新奇,格调豪迈,甚为精妙!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运用联想和想象还可以解读"诗家语"。这里的"诗家语"指的是诗人打破常规语言习惯,用词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如辛弃疾在《西江月o夜行黄沙道中》"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明明在路桥转弯处,见到旧时茅店,但为了表现忽见旧时茅店的惊喜、感叹以及喜爱之情,词人故意改变了的叙事顺序,只说"忽见",没有下文,言已尽而意无穷。因此,鉴赏古典诗歌,必须摆脱实际生活的束缚,不要进行纯逻辑分析,站在联想和想象的层面上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领会诗的主题思想。

3.抓住精炼的语言来鉴赏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