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古诗叙事能力的限制性

探求古诗叙事能力的限制性

一、灵活的汉语古典诗歌表达方式

(一)抒情方式多样诗歌语言的妙用体现在抒情上。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作为抒情的两种方式,广泛应用于诗词之中。1.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渗透到在作品中,率直的风格有着震撼人的作用。如《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描写的是女子对“情郎”内心表白,表达了少女时代热烈、温善、纯真的爱情,显得真率、坦荡而动人心魄。2.间接抒情是指诗人比较间接、隐蔽的表达感情,读者只能从事物、情景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而感受和体会诗人的主观意向,这是由作者使用的间接抒情的艺术手法形成的,含蓄的风格使其感情绵长深邃,魅力十足。间接抒情种类众多,如因事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借景抒情。而借景抒情又可分为: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在此举一例说明间接抒情,如汉代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可以划分为表达技巧和修辞方法。修辞手法可以yi和nanuoong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拟、比喻、借代、夸张、对偶等。表达技巧也有多种,例如对比、象征、联想、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乐景写衷情,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等等。

二、语言的局限性

自古以来人们早已认识到语言的不完善,《易•系辞上》中就提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的局限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导致语言局限性的主观原因:

1.作者想要深刻的表达多种意图———情感的复杂性使语言难以胜任。

2.作者的表达意愿与此有关。有人刻意隐藏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或者突出神秘感等等。

3.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语言的使用者无法准确、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意图,也会造成言不尽意,乃至言不及义。

4.作者的知识储备直接关系到表达的流畅度和意义的深刻性。即便不能完美表达,如果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就能表达的相对酌畅淋漓。如果知识储备匮乏,在表达时经常无词可用,就会产生“言不尽意”了。语言自身潜力的开发是弥补和超越语言局限性的重要途径。这包括个人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也包括整个语言体系的发展与壮大。

三、乐府诗歌的特点及《木兰诗》的瑕疵

乐府诗歌的灵活性成为其叙事性的重要依据。但是,即便如此,受到语言本身,特别是诗歌语言的限制,其叙事能力仍旧存在缺陷。

(一)乐府诗歌的特点

乐府诗是由汉武帝成立乐府官署,经乐府署采集保存之诗歌发展而来的。作为古体诗,其作品多为民间创作,可入乐,可歌唱,内容多叙事,反映时代,句法灵活,多采用长短句,对平仄和对仗没有近体诗那么多规范,对押韵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只求韵律和谐,可以换韵。其特色鲜明,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这种淳朴的诗歌风格,文字简单清新,弥漫在诗里的感情,不但具有普遍意义,而且纯真自然。

(二)《木兰诗》中的瑕疵

《木兰诗》中开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显而易见织机的声音已经很生动;第二句“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应该是旁人的感受,其对比的艺术效果很强烈,可见叹息声之大,然而听不到机杼声,是不合逻辑的,与前文“唧唧复唧唧”形成矛盾。“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如果从艺术效果来看方便记诵,而且有韵律感,可是由于受到五言的限制,作者只好把一句话拆分成两句,不符合诗作精炼的原则。“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是明显的有悖常理,木兰之父何许人也?怎么可卷卷出现?“十二”这个数字很奇特,在“策勋十二转”和“同行十二年”里分别再次出现,可见作者对“十二”十分偏爱。

这里面的数字只能是虚指,为了形容多,而选择此数字,同时凑足两个字成为五言,看似合乎规范感,这样一来,叙事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明显要受到置疑。同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也无非是为了对偶而用的虚指。“十年归”与同行“十二年”形成鲜明对比。文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无非是要说四处去买东西,可是语言中又找不到可以更好地表达地点的词汇,便用工整的东南西北来应对,与真实的情况相去甚远。“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朝暮之间跨越如此距离,只能说是艺术效果了。“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述的是北方的寒意,然而一年四季岂能是一个冷便表达全部?当然为了突出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突出一点也是可行的。“木兰不用尚书郎”听起来十分顺畅,也貌似合理,可是作为一个女子要做到如此官职似乎并非易事,这里作者更多的是考虑押韵效果,同时突出木兰的功勋。

作者:陈岩柏 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