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百首范例6篇

古诗三百首

古诗三百首范文1

假如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要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把他们都培养成风雅的才子和淑女,争取出几位国学大师。

首先让学生们背诵《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是歌曲的歌词。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同学们熟知的成语就来自于《诗经》。

其次,我还要学生们熟读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 《静夜思》是我喜欢的诗词之一。

古诗三百首范文2

关键词: 《全唐诗》 唐彦谦 赝诗 互见诗

唐彦谦诗之篡伪情况令人吃惊,在古人诗集中比较罕见,《全唐诗》收其诗两卷,拾遗十一首,共一百九十六首。今人王兆鹏先生在《唐彦谦四十首赝诗辨伪》①一文中考证出上卷有四十首为宋末元初之人戴表元的作品,另陶敏先生考证出其中《自咏》一首乃元许谦之诗,疑《金陵九日》为明人伪诗。出现篡伪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诗集在各个时期都有各种不同的版本,现今见到的诗集都为后人所辑。我在各位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以《全唐诗》为底本,对其六百七十一和六百七十二卷所收唐彦谦之诗更作广泛考索,竟续有所获,其诗歌辨伪情况如下。

一、《全唐诗》上卷②诗作辨伪

据计王兆鹏和陶敏两位先生所考,《全唐诗》上卷所收唐彦谦诗中确定非唐作者已有四十一首,今我更考订属某人之作窜入唐集者三首,可断其非唐彦谦诗但未详谁属者一首。其篡伪情况大致如下。

(一)窜入明人作品。此类发现有一家:石存礼。

(1)《秋日感怀》诗云:

溪上芙蓉映醉颜,悲秋宋玉鬓毛斑。

无情最恨东流水,暗逐芳年去不还。③

此诗见《海岱会集》卷十二《七言绝句诗三十八首》石存礼《秋怀三首》,其中第三首。④石存礼,字敬夫,号来山,易都人,弘治庚戍进士,官至知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九:“《海岱会集》十二卷,明石存礼、蓝田冯裕、刘澄甫、陈经、黄卿、刘渊甫、杨应奎八人唱和之诗也。”《海岱会集序》云:

友人冯用韫一日以海岱集自远寄至。读一遍,而对其对景言情、既事属词、辞质而芭、逸而典、清新而畅、不矫不艳,异乎今君子诗矣……其社约中有不许将诗词传播远者,有罚一条。盖山间林下,自适性情,不复以文坛名誉为事。故不随风气为转移……⑤

由以上材料可知,《海岱会集》作者石存礼、冯裕等八人应不会将他人之诗视为己作而收入酬唱诗集中,且石存礼的《秋怀三首》为一整体,冯裕、刘澄甫、黄卿和陈经与之都有唱和诗《秋怀》。所以可得出结论,唐彦谦集中《秋日感怀》应为明石存礼诗。

(二)篡入元人之诗。此类数量最多,已知有两家:戴表元和许谦。篡入戴诗四十首已为王兆鹏先生考证出。篡入许谦诗三首,有一首《自咏》已为陶敏先生考证出,现我还发现两首。

(2)《原上》诗云:

危桥横古渡,村野带平林。野鹜寒塘静,山禽晓树深。

雨微风矗立,云暗雪侵寻,安道前门水,清游岂独吟?⑥

(3)《寄台省知己》诗云:

久怀声籍甚,千里致双鱼。宦路终推毂,亲帷且著书。

才名贾太傅,文学马相如。辙迹东巡海,何时适我闾?⑦

许谦,字益之,号白云,金华人,元初人,《元史》有传。有《白云集》传世。《原上》在《白云集》中题作《花溪道中》二首,⑧第一首与之同,除了首句第一字为“板”外,其它同。花溪,在今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县东北五十里。许氏集中题做两首,是诗人途中经过花溪时有感而发,实为一整体,诗中所涉及的地点和诗歌内容与许氏身份同。且许氏集中首字为“板”,“板桥”对“村野”,较为工整;而唐集作“危”,“危桥”与“村野”不甚对称,又将诗题改为《原上》,显为篡改,以掩人耳目。

《寄台省知己》在许集中题为《次韵丘以道三首》,⑨第二首与此诗完全相同。按,丘以道,相关资料甚少,据元邓文原《巴西集》卷上“容德斋笺”条载:

甄城丘以道,幼从余执业,已颖悟,异凡儿。长益务学有操尚。以容德名斋,求予言。予惟容之义大矣,世之昧者以厚貌深情为容也,有忤于中久而不释,则愤裂溃决其祸乃甚于不容者。以道其亦审于理欲善恶之辨焉,故与之箴,且以自儆云……⑩

邓文原,字善之,绵州人,《元史》有传,其生活年代为宋末元初。据此可知,丘以道应为元初之人,和许谦的生活年代基本相合,所以二人有诗歌唱和应在情理之中。又“辙迹东巡海,何时适我闾”一句,许谦为浙江金华人,东临大海,所以称丘以道登门拜访为“辙迹东巡海”。据此可知唐彦谦集中的《寄台省知己》应为许谦之诗。

这两首混入的许谦诗,作伪手段相似,都是将诗歌题目改头换面,杂入唐彦谦诗歌中,以欺世人。

以上数首可确信为他人之诗篡入唐集中,数量众多,并明显改窜不少诗题,绝非一般误收,而是有意作伪。另《全唐诗》六百七十一卷中,还有数首无法考证出具体作者,但据诗歌内容可确定非唐诗者亦有数首,兹列于下。

(4)《游南明山》(久闻南明山{11})

《游南明山》为五言古诗,记述诗人游南明山的经过与心理感受。诗中有“宦途劳营营,暂此涤尘虑”句。按,南明山,在浙江新昌县南。唐彦谦,根据《两唐书》载,咸通中应进士,十余年不第,晚岁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历河中从事、节度副使、晋降二州刺史;光启三年,重荣遇害,贬兴元参军从事,兴元杨守亮留属判官,寻迁副使,历阆、壁二州刺史,卒。唐彦谦晚年凭借王杨二人之力入仕,所以其为官范围应不出河中、兴元,故其不可能在浙江做官。诗中所述情况“宦途劳营营,暂此涤尘虑”与之明显不符。又考南明山,查《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括地志》等唐代地理书均无南明山一名,宋以后才有相关的地理书籍提到此山名,这进一步证明此诗乃后人伪作也。

另有两首,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不像晚唐人语。

(5)《金陵九日》诗云:

野菊西风满路香,雨花台上集壶觞。九重天近瞻钟阜,五色云中望建章。

绿酒莫辞今日醉,黄金难买少年狂。清歌惊起南飞雁,散作秋声送夕阳。{12}

今人陶敏先生认为这首诗明显是明朝人刚建都金陵时的语气。{13}而考明初人之诗,大都以歌功颂德为主,一改以往朝代建国之初的总结兴废、寄望宽恤百姓的传统。这首诗颔联和颈联就明显有这种倾向,尤其是“九重天近瞻钟阜,五色云中望建章”两句,不像是处于动乱社会的唐末人语气。

(6)《金陵怀古》诗云:

碧树凉生宿雨收,荷花荷叶满汀州。登高有酒浑忘醉,慨古无言独倚楼。

宫殿六朝遗古迹,衣冠千古漫荒丘。太平时节殊风景,山自清清水自流。{14}

这首诗尾联不似晚唐人语。“太平时节殊风景,山自清清水自流”乃处于太平时节人的语气,而唐彦谦所身处的唐末,是唐王朝最混乱最黑暗最没有希望的时期,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太平时节。而且这首怀古诗与唐彦谦用语激烈、讽刺悠远、感情深沉的其它怀古诗相较,语气平和,气定神闲,不似其咏史怀古诗一贯的风格。这首诗和上一首《金陵九日》一样,很有可能是明代人的作品。但因为资料不足,我只能从诗歌内容上进行比较研究,所以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

除了以上几首可以断定非唐彦谦诗外,《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还有许多诗歌,处于疑似之间,兹列于下:

(7)《蟹》(湖田十月清霜堕,晚稻清香蟹如虎{15})

(8)《索虾》(姑孰多紫虾,独有阳湖优{16})

《索虾》诗末尾提到的“胡隐君”,我遍查各种资料,均无为唐人的记载。只发现有明朝人有称“胡隐君”的。又,这首诗和上首《蟹》内容琐碎,用语质实,风格俚俗俏皮,和唐彦谦其它的诗歌风格相差甚远,不似其诗,但无确凿证据,姑存疑。

(9)《无题》{17}十首

这十首诗题材为爱情诗,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由相识到相爱再到相别,对女子细微的心理感受刻画较为细腻,颇似李商隐的《无题》诗。但是,唐彦谦学李商隐诗,不是学其爱情诗,而是学诗歌的语言技巧――用典,以及诗歌的讽谕性。

历来的诗评家都有论及,若唐彦谦学李商隐之无题诗,并亲身力为,历代的诗话应有所记载,但事实上并没有。所以这有可能是作伪者断章取义,以此作为唐彦谦学李商隐诗之例证,但无确凿证据,姑存疑。

二、《全唐诗》下卷互见之诗考

《全唐诗》六百七十二卷所收唐彦谦诗较为可靠,不过其中也有几首与他人互见的诗歌,这几首诗在钱钞本和胡本中均有出现,经我考证,其中有为他人作品。但是和上一节所考证的那些有意篡伪之诗不同的是,这些诗属于误收。另,《全唐诗》之《补遗》收唐彦谦诗十一首,其中也有与他人的互见之诗;今人王重民先生从明《永乐大典》中又辑得唐彦谦诗一首,但该诗也见于他人之诗集。

现将这几首互见诗和考证情况列于下。

(1)《送韦向之睦州谒使君》诗云:

才子南游多远情,闲舟荡漾任春行。

新安江上长如此,何似新安太守清?{18}

(2)《咏月》诗云:

阴盛此宵中,多为雨与风。坐无风雨至,看与雪霜同。

抱湿离遥海,倾寒向远空。年年不相值,还似道难通。{19}

(3)《垂柳》诗云:

垂柳碧髯茸,楼昏带雨容。思量成昼梦,来去发春慵。

梳洗凭张敞,乘骑笑稚恭。碧虚从转笠,红烛近高舂。

怨脸明秋水,愁眉淡远峰。小园花尽蝶,静院酒醒蛩。

旧作琴台凤,今为药店龙。宝奁抛掷久,一任景阳钟。{20}

(4)《岐王宅》诗云:

朱邸平台隔禁闱,贵游陈迹尚依稀。云低雍畦祈年去,雨细长杨纵猎归。

申白宾朋传道义,应刘文彩寄音徽。承平旧物惟君尽,犹写雕鞍拌六飞。{21}

(5)《湘妃庙》诗云:

刘表荒碑断水滨,庙前幽草闭残春。已将愁泪留斑竹,又感悲风入白萍。

八族未来谁共北,四凶犹在莫南巡。九峰相似堪疑处,望见苍梧不见人。{22}

(6)《别商明府》诗云:

许教门馆久踟蹰,仲叔怀恩对玉壶。

唯有离心欲萌客,望垂双泪不成珠。{23}

诗(1)又见于唐诗人皎然诗集《杼山集》,题作《送韦向睦州谒独孤使君汜》{24},内容略有不同,首句唐诗集“游”字,皎然诗集为“看”;第三句“上”,皎然诗为“色”。按,睦州治所在今浙江省建德县,根据《唐刺史考》卷一四七,独孤汜约于贞元初(公元775―805年)为睦州刺史。据《新唐书・地理志》载,睦州领县六:建德、还淳、寿昌、桐市、分水、遂安,其中还淳包括雉山、新安和清溪。新安江主要流经新安县,故诗中称睦州刺史为“新安太守”。又,皎然,字清昼,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生于720年,大约卒于805年。《两唐书》均有传。皎然大半生都在越中度过,其生活的年代和独孤汜基本同时,所以据此可以断定这首诗应是皎然的作品。又,从作品内容看,也是皎然集中的较为完整。诗歌第三四句,皎然集为“新安江色长如此,何似新安太守清?”将新安江上的景色和新安太守的清正廉洁相比,以突出后者,前后逻辑性很强,诗意完整。但唐彦谦集为“新安江上长如此,何似新安太守清”,虽然只一字之差,但诗意就显得不太完整。所以此诗为皎然作无疑。

诗(2)又见唐诗人李频诗集《黎岳集》,{25}题作《八月十五夜对月》,内容略有不同。唐集第三句“风”字和最后一句“道”字,李集为“云”字和“命”字,其余均同。李频,字德新,睦州寿昌人,大中八年(公元854年)进士。《两唐书》有传。有诗集《黎岳集》一卷传世。《岁时杂咏》与《文苑英华》均载此诗为李频诗,分别题为《中秋夜月》和《中秋月》,诗歌内容略有字词上的不同;明高的《唐诗品汇》载此诗为唐彦谦诗。相较而言,《文苑英华》与《岁时杂咏》所据更为可靠。

诗(3)又见于李商隐诗集。题同,内容略有字句上的不同。冯浩曰此诗“亦见唐彦谦集”,又曰此诗“是客中怀内之作,笔趣略类本集(按,指李商隐诗集卷三)”,但同时又引用了《旧唐书》和宋杨亿对唐彦谦诗歌的评价:“旧传曰:彦谦少时师温庭筠,故文格类之。宋杨文公谈苑曰:鹿门先生唐彦谦为诗酷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之一体。”{26}冯浩的评价极是,这首诗的格调笔趣和唐彦谦的其它咏物诗,如《玫瑰》《牡丹》等也极为的相似,所以此诗姑存疑。

诗(4)、(5)均见于罗隐诗集《罗昭谏集》,《全唐诗》卷六百六十五罗隐诗。《文苑英华》收《湘妃庙》为罗隐诗,但收《岐王宅》为唐彦谦诗。陶敏先生认为《岐王宅》和《湘妃庙》均为罗隐诗,不知何据,姑存疑。

诗(6)乃今人王重民从《永乐大典》中所辑得。此诗又见于方干《玄英集》{27}卷八、《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三方干诗,诗题为《殷明府》;第三句“唯有离心欲萌客”之“萌”字方干集作“销”;第四句“望垂双泪不成珠”中“望”字,方干集作“空”,其余同。按,方干诗集中有一首《新安殷明府家方响》,诗云:“葛溪铁片梨园调,耳底丁东十六声。彭泽主人怜妙乐,玉杯春暖许同倾。”{28}据此,此首诗为方干作的可能性较大。另从诗歌内容上看,亦是方干诗较为工整。所以应为方干诗。

注释:

①中华文史论丛,1993,(52).

②《全唐诗》编唐彦谦诗两卷,分别编入卷六百七十一和卷六百七十二,另辑《拾遗》十一首。笔者为方便叙述,将《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称为上卷,卷六百七十二称为下卷。

③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7667.

④[明]石存礼,冯裕等著.海岱会集(卷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77册):75.

⑤[明]石存礼,冯裕等著.海岱会集(卷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77册):3.

⑥⑦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75:7670.

⑧⑨[元]许谦.白云集(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9册):551.

⑩[元]邓文原.巴西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5册):532.

{11}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7679.

{12}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7675.

{13}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补笺.中华书局,1975,(第五册):447.

{14}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7675.

{15}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7681.

{16}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7680.

{17}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7689.

{18}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二).中华书局,1960:7692.

{19}此诗乃《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所收,但《唐诗品汇》和胡本均收此诗为唐彦谦诗,且胡本在诗题下注“见于前人”,可知这首诗不是故意为之,而是误收。

{20}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五).中华书局,1960:10003.

{21}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二).中华书局,1960:7689.

{22}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7694.

{23}王重民等辑录.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1982,(上册):223.

{24}[唐]皎然.杼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1册):813.

{25}[唐]李频.黎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3册):47.全唐诗(卷六百).中华书局,1960:6819.

{26}冯浩的评价见《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69-770.

{27}{28}[唐]方干.玄英集(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4册):80.全唐诗(卷563).中华书局,1960.

参考文献:

[1][唐]元吉等.唐人选唐诗十种.中华书局,1958.

[2][后晋]刘.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65.

[5][宋]纪有功.唐诗纪事.中华书局,1965.

[6][宋]孙光宪.北梦琐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宋]江少虞编.宋朝事实类苑(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清]永等.四库全书.中华书局,1965.

古诗三百首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积累;理解;鉴赏;应用

古诗词作为中国卓越的文学成就之一,凭借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千年的历史传唱中,仍旧瑰丽不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悟古诗词成为我们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一、大量朗读,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大量朗读对于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作用。古诗词的教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成事,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也并不能一口就吃成个胖子。这需要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努力,等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便会滴水穿石,从量变引发质变。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教学任务排得满满当当,但是我们的教学时间却有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任由我们自己调配来积累古诗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解决没有充裕的时间这个问题,怎样才能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出来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累计古诗词的习惯。例如,每一个班级都会有另外一块黑板,是用来展示班风班貌,供学生自行调配的天地,教师可以每个礼拜都给学生选择不同的诗词,让班干部抄写在黑板的一角上,趁着上课铃刚响,学生还没有完全回到课堂上的这个时间段,带领学生朗读。一个礼拜快要过去了,待将要更换新的诗词之前,抽出一小段课堂时间,教师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诗词,让学生大胆发言,展示自己一周来读这首诗词的感悟,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不要小看这一周一首诗,日积月累,它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还可组织一些古诗词背诵比赛、古诗词朗读比赛等。

此外,一首诗词,不能学过了,赏析过了,就放过了,而是应该不时地回头看看,温故而知新。初中教学都有晨读课,我会让我的学生制作晨读卡,卡片的一面是题目和作者,卡片的另一面是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古诗词,也可以选择语文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句段。每人每天抄写一个背诵。同时这些卡片也可以用于学生课余时间的娱乐,摸牌背诵,既能积累诗词、语段,又能丰富课余生活,寓教于乐。

二、了解背景,理解古诗词

一首诗,就像是一个生命,会呼吸,有感情。因为它们都是诗人有感而发,或是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感慨,或是身临美景,触景生情的美句,抑或是背井离乡,思乡难归的惆怅等,这些都与作者的平生经历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生要想学好古诗词,对于诗词的创作背景必须要有所了解,这样才更容易理解诗词,才能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如,诗五首中的《行路难》,玄宗因赏识李白的才华,将他封为翰林,但却无法实现他“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抱负,同时他被权贵所不容,终被“赐金放还”,李白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积极的入世之心被打击。正值此时,李白的朋友请他小酌,李白面对美味佳肴,心情惆怅,“停杯投箸”,教师把诗人的写作背景一讲,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三、紧抓诗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不同于现代人写文章,现代文章讲究在情景中,在字里行间中流露感情,而古诗词则是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在古诗词中,无论是四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中间总会有那么一字或是一句最凝练最传神,这便是这首诗的诗眼,抓住古诗词的眼睛,就能更好地赏析古诗词,这也是我们教师教授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如,《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道出了朝代的更替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使得学生更加理解作者在潼关,面对战乱的无限感慨。

四、联系实际,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朗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还要懂得如何应用。例如,当学生出去旅游,登高望远,就会不自觉地说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们遇到梅雨季节,学生就会如此感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学生不慎丢失财物,也会别出心裁,仿写广告词:“春风不作美,卷走夏凉被,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这些都是应用古诗词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华月.古诗文朗读教学探微[J].教研天地,2007(11).

[2]胡三如.诗歌鉴赏与想象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6(11).

[3]何效明.巧抓“诗眼”赏古诗:从2003年高考古诗鉴赏题谈起[J].中学语文,2003(17).

古诗三百首范文4

这些人只是初级性的改写,有一些不良少年,还把古诗的词改的不堪入耳,完全是对小学生的身心进行影响,把好学生都教坏了,差生更加不用说。如果他们把古诗的词改掉,但是也是含有教育意义的话,我是百分之百的赞成,因为那些古诗都是古文,一般人很难理解;但是改成现代文后,对人们理解也有好处。可是那些可恶的人,不仅仅把古诗的词改了,而且改的并不是对我们有益的。这种行为是不可以原谅的,他们改掉古诗是对我们中国的古代文化的藐视,对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不敬。难道这些人可以饶恕吗?

对于这种人,我们不应该理睬他们,更加不能学习他们。听到他们说时,应该对他们进行批评,不应该笑,这样会使他们更加猖狂,继续为得到那种没用的虚荣而继续改写古诗。所以,我们不仅要从自己做起,还要告诉别人,不要这样做。让古诗“变味”的机会再少一个。

我希望古诗不要继续“变味”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目睹我们中国的文化,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为这伟大的传统文化而骄傲吧!

古诗三百首范文5

关键字:元好问;诗论;绝句;影响

 

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兼擅诗词文,为金源一代文学泰斗。其诗现存一千三百余首,与宋代之苏东坡、黄鲁直、陆放翁诸人,并称为宋金四大家;其词存作三百八十余首,亦为中州词坛冠冕;其文辑存二十六卷、二百余篇,鹰扬文场数十年。他又以创作者和评论者的双重身份,展开文学批评,主要见于《论诗三十首》及《中州集》中的诗人小传。《论诗三十首》,着眼于评论古代诗人,它所讨论的范围,上自曹魏,下迄宋金,历时一千多年。形式上采用了七言绝句绝形式。在对传统和现实扬弃的整合中凭自己的天赋跟勤力,元好问实现了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的集大成,完成了“论”与“诗”的完美结合,并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主张“诚”为诗的本原,坚持诗歌应该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弘扬诗歌的“风雅”传统,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形成了自己的诗歌批评体系。

“唐诗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者,知本焉尔矣。何谓本?诚是也。故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三者相为一。情动乎中而形于言,言发乎迩而见乎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虽小夫贱妇孤臣孽子之感讽,皆可厚人伦,美风化,无他也。故曰:不诚无物。夫惟不诚,故言无所主,心口别为二物,物我邀其千里,漠然而往,悠然而来,人之所听之,若春风之过焉耳。其欲动天地、感鬼神难矣。其是之谓本”(《杨叔能〈小亨集〉引》)。由此可见元好问认为诗的本原在一个“诚”字,也即诗人的真性情,只有“以诚为本”,才能有真正感人的诗作。《论诗三十首》反复强调“诚”是创作之本。

首先,以“诚“为本就要提倡真情,反对伪饰做作。元好问提倡真情,继承《诗经》以来我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在《论诗三十首》其十一首中专门论述了诗歌与生活的关系。“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他认为,诗是现实生活及内心感情的反映,只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才可能激发诗情,写出传神入化的作品。相反那些没有亲身体验和现实生活感受,仅仅靠瞑想臆造、闭门苦思写出的作品,往往缺乏真情实感。“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其六)指出了潘安的伪饰造作,使得诗品与人品乖离。“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磊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其五)“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其六),而对高情流露藉诗以浇胸中块垒的阮步兵和天然本色和真淳之情的陶渊明给予了巨大认同。

其次,以诚为本就要提倡诗言志须本于自得,反对模拟雕琢。元好问认为作诗应兴之所至,有感而发,自然挥洒,不应因袭模仿和刻意雕琢。因此,他在其十一、其二十八首中,对以“夺胎换骨”为能事的江西诗派,抱有鄙夷的态度,认为他们作诗大多缺乏生活实感,常袭古人诗意,凭空模拟,并明确表示“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自中晚唐以后开始流行唱和次韵作品,这是一种消遣应酬的工具或一种文字游戏。其刻意形式上的精工,为作诗而作诗,丧失了诗歌创作的根本意义,实际上是“俯仰随人亦可怜”的模拟之作。“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纵有正直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其二十一)元好问尖锐地批评了这种“窘步相仍”、亦步亦趋酬唱和韵诗。在其十八,其二十九中,他还讥讽了“高天厚地一诗囚”的苦吟诗人孟郊和“闭门陈正字”认为陈与义“可怜无补费精神”

再者,以诚为本就要提倡创新,反对艰辛晦涩。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圣俞的话说:“若意新语工,得前人之所未道者,斯为善也”。有所创新的好诗就要在思想内容上给人以新的启示,在艺术手法上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在多元继承大家的同时,十分提倡创作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是以“诚”为基础和准则的。元好问在评论孟郊时,虽委婉地讽刺了他醉心技巧、闭门苦吟的做法,但也欣赏孟郊作诗务去陈言、立奇惊俗的认真态度。而对始盛于元、白、皮、陆的酬唱和韵诗则表示了不满,认为这样只能自缚手脚,难以创新。他提倡创新,同时,又反对艰辛晦涩。比如在评论黄庭坚和江西诗派时,元好问一方面肯定了黄庭坚反对西昆体华靡诗风、去陈反俗、刻意追求新奇的做法,另一方面对其喜作拗体,往往失于艰辛晦涩的做法给予了批评。如何做到既创新又不艰辛呢?元好问认为,诗歌的创作只有达到“奇外无奇”的境界,才是“更出奇”的创新。

元好问遗山弘扬以《诗经》为源,经由汉、魏、建安而到唐的风雅传统。强调“风雅”为诗文正脉。何谓“雅”?元好问在《杨叔能〈小亨集〉引》中曾说:

“初学诗以十数条自警:元怨怼,无谑浪,无骜狠,无崖异,元狡讦,无附会,无炫鬻,无矫饰,无为坚白辨,无为贤圣癫,无为妾妇妒,无为仇敌谤伤,无为聋俗哄传,无为瞽师皮相,无为黥卒醉横,无为黠儿白捻,无为田舍翁木强,无为法家丑诋,无为牙郎转贩,无为市倡怨恩,无为琵琶娘人魂韵词,无为村夫子兔园册,无为算沙僧困义学,无为稠梗治禁词,无为天地一我,今古一我,无为薄恶所移,无为正人端士所不道。”

从以上十数条,可看出深受“思无邪”传统诗学观点影响的元好问为“雅”作的最好注脚。《论诗三十首》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了“风雅”的主张。

一方面,元好问主张古调,反对新声靡夸,他认为这样才符合“雅”的标准。所谓古调,并非模拟,而是指自然天成的风格。所谓新声,是指侉多斗靡、逞弄才华的作法。因此,他在其四首中,肯定了陶渊明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在第二十七首中,肯定了欧、梅的“百年才觉古风回”。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梅尧臣率先提倡复古,力求诗文革新,对扫除西昆浮靡诗风有一定贡献,且欧为诗“专以气格为主,故言多平易流畅”(叶梦得《石林诗话》);梅则使“风雅之气脉复续”(刘克庄《后村诗话》)。故元好问对二人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元好问在其二十、二十八首中,批判了矜多炫巧的苏诗是“百态新”、黄诗是“古雅难将子美亲”,并把苏黄诗比作“沧海横流”。因为“新声创则古调亡,自苏黄派行而唐代风流至是尽泯”(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辑注》)。故元好问贬之。

另一方面,元好问从主张古调的观点出发,主张高风雅调,反对险怪俳谐。在其五首中,他肯定了“纵横诗笔见高情”的阮籍,因阮籍在他气势豪放的诗中透露出高尚的情怀,其诗风格高雅。严羽在《沧浪诗话》评论阮籍:“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在其八首中,他充分肯定了一扫齐梁余风的陈子昂——“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新唐书·陈子昂传》云:“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这与元好问之意相一致,即认为以力复汉魏风骨的陈子昂,诗风高雅。在其十七首中,肯定了元结在《欸乃曲》中所写到的云山韶濩之雅音。而在其十三首中,对玉川子卢仝一样“鬼画符”的险怪诗风进行了批判,且慨叹于“真书不入今人眼”。

由于时代丧乱与北方雄壮河山的激发,以及苏学在北方的影响,汹涌着鲜卑豪迈血液的元好问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喜雄壮之作,不喜寒苦艰涩险怪之作”,标榜“建安风骨”,对曹植、刘桢的雄壮风格给予了尽情赞扬:“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并认为以“清刚”风格著称的西晋诗人刘琨,可与曹刘诸人并驾齐驱。而在其三首中,对风云气少、缺乏亢昂之气的温庭筠、李商隐作了无情的讥讽,“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在评论北朝民歌《敕勒川》的其七首诗时,“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认为这首民歌“慷慨”、“天然”,具有一种气吞万古的“英雄气”,它以辽阔浩远、莽莽苍苍的画面,磅礴激越的气势,创造出一个无比壮美的艺术境界。他推尊韩愈而不满秦观,在其二十四首中,以韩诗的雄浑刚劲、清奇峭拔来对比秦诗的工丽纤弱、婉柔无力,并称少游诗为妇女郎风格。

论诗绝句是中国传统诗学之一格,滥觞于杜甫,之后踵事增华者代不乏人,并且至今仍为一些论家所厚爱。之所以采取七绝论诗的形式,这固然与中国人的诗意传统有关,更是因七绝本身的体式特点满足了论诗批评的内在要求。

首先,中国古代诗论多灵感式的即兴点评,少作系统周密的分析阐释。特别是一些诗话、诗评,一般不追求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论者在论诗过程中往往喜欢表达瞬时的兴会,并用充满睿智的语言加以描述,点到即止,不作过分阐发。这种诗论观点表述的思维习惯与绝句创作时的构思过程和思维习惯有着很大的一致性。七绝在众多诗体中以简捷明快、蕴藉流丽见长。七绝在创作构思时不必面面俱到,灵犀一点,抓住感觉,即能使感悟捕捉到的灵感视点浮出水面,变得具象、有致。七绝总共四句二十八个字,有限的字句有时虽不便作更多的论说,却非常适合于论者作点的切入和个案的剖析和发挥。

其次,论诗绝句的体式兼有音乐美和建筑美,又兼顾诗体与诗法变与不变的辩证之道。绝句是古诗中与流行音乐相伴而行的诗体,它不仅吟诵起来十分动听,许多绝句是可以入乐歌唱的。七绝四句一韵,是旧体诗最常见的节奏,具有和谐美和易听、易记易诵的特点。七绝句式整齐划一,句法却相当灵活。一首之中既可用散句,也可用对句;既可用实词,也可用极利于议论的虚词穿插。句式流动不滞,在看似不变结构中蕴含着许多变化的机巧,实质上是整齐的句式和灵活的句法之间的辩证统一。正是因为七绝这种种美观、灵便、有张力的诗歌体式,诗人喜欢用其为诗集文集作题作跋,浓缩类似品题、评论、鉴赏之类的内容。

就论诗批评的发展史的总体而言,自杜甫之后,论诗诗批评始终存在着两大互动消长的矛盾:一是七绝体式跟五古及其它诗式的彼此对抗;一是议论的抽象本质跟诗歌形象质感艺术形式的相互悖逆。直到元好问的出现,七绝体式论诗的绝对地位才最终确立,且抽象的议论跟形象的诗艺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就整体而言,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实现了意和境的交融。其论诗绝句中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使论诗绝句把思辩、抽象的理论问题,以具体可感的意象表达出来,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如《论诗三十首》其十二首“望帝春心”、“佳人锦瑟”两句是境,“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是意,境中含意而大于意,意从境出而高于境。如其十六:“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四句都是写境,前二句之境和后二句之境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没有直白地达“意”,“意”却明确地隐含、渗透在“境”中。同样,其十八首“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前两句论孟郊和后两句论韩愈各构成一个境界,这两个境界又构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意”就从这“境”的对比结构中流露出来。其十九,“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二句是境,但境中有意;“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是意,但意中又有境。其二十二,第四句“沧海横流却是谁”,表现作者的“意”,但这“意”本身又是第二句“境”“一波才动万波随”的自然发展,是境中生意。其二十四“有情芍药”,前两句引秦观诗境,后两句本应对此境表意,但第三句突然插入韩愈之诗“拈出退之山石句”,似乎离题;直到第四句“意”出,“始知渠是女郎诗”方知第三句借“石”击花,意与境似疏实密。

就形式而言,《论诗三十首》句式丰富语气多变,句与句,联与联层次关系多姿多彩。论诗绝句除了肯定语气的叙述和描写之外,还大量使用否定、感叹、假设等句式,使论证语气复杂多变。否定句,如“正体无人与细论”、“未害渊明是晋人”、“真书不入今人眼”等句;疑问句,如“何物能浇块磊平”、“温李新声奈尔何”等句。反问句,如“文章宁复见为人”、“徘谐怒骂岂诗宜”、“竟将何罪废欧梅”等句;设问句,如“谁是诗中疏凿手”、“老阮不狂谁会得”、“发源谁似柳州深”等句;感叹句,“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等句;这些非陈述语气句的大量使用,能够唤起读者积极的思维,诱使读者从美的鉴赏进而深入到美的创造的圣地。论诗绝句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也是多姿多彩的。并列关系,如“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承接关系,如“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递进关系,如“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费欧梅”。转折关系,如“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条件关系,如“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假设关系,如“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对比关系,如“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此外,两联之间层次关系也复杂多变。两联为并列关系,如其一首;两联为承接关系,如其七首;两联为转折关系,如其三十首;两联为对比关系,如二十九首;两联为因果关系,如其二十五首。句、联之间的层次多样化,增强了论诗绝句的思辨色彩和说服力及其逻辑性。

另外,《论诗三十首》还善于运用典故极富张力和熔铸前人诗句了无痕迹,整体上使论诗绝句的批评手段和批评对象的风格达到了完美契合。有的诗表面看起来好象是叙述,实际是通过用典,进行比喻。如:“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人只堪悲”。论诗绝句受篇幅所限,往往采取“攻其一点”的方法。有些论诗绝句虽只有四句,却又摘录所论诗人的一句、甚至两句诗,只用两三句来加以评论。如:“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前两句出自秦观《春日》诗,元氏以此二句与韩愈《山石》相比,以显其纤弱。再如,“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也是化用李商隐的《锦瑟》诗句,来评述李诗精于用典、寄托遥深、意境迷离的特征。在整体上,其论诗绝句的风格能够很好地契合所议论对象的特点。如“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充满慷慨豪壮之气。“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是孟郊凄苦的最好写照。“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切合李贺的幽晦。“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精工典丽中体现了李商隐的深婉诗风。

可以这样说,论诗绝句一体滥觞于杜甫,但作为相当固定的、常见的一种论诗体式则终成于元好问,并自此后论诗绝句内化为了诗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之后,几乎形成了一个元遗山论诗系列,例如谢启昆有《读全唐诗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一百首》、《读全宋诗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二百首》、《读中州集仿元遗山论诗绝句六十首》、袁枚有《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张晋有《仿元遗山论诗绝句六十首》、潘曾沂有《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足见出元好问的巨大推动力。此外,也正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影响,后人更加认识到了论诗绝句的深厚潜力,论诗绝句遂成为人们谈艺论诗的首选,诗人会很自然地用论诗绝句表达随时涌上心头的诗学见解,如清人洪亮吉《道中无事偶作论诗绝句二十首》,今人有缪钺和叶嘉莹的以绝句论词的《灵豀词说》。有人曾做过统计以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万首论诗绝句》为例,该书收录论诗绝句作者自唐迄清近八百人,作品近万,其它散见的还不在其列。若以元好问为分界线,那么元好问以前的论诗绝句作者计有134家,作品五百多首,约占论诗绝句总量的5%;元好问以后计有631家,作品九千多首,约占95%。

总而言之,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实现了“论”“诗”完美融合,在诗歌批评领域对论诗理论和论诗手段进行了和谐的建构,强化了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形成,对于中西方文学理论全面整合下的新世纪的文学批评建设借鉴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钟屏兰.《元好问评传》,台湾: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2]严羽.《沧浪诗话·诗辨》,郭绍虞校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八》见《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6]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古诗三百首范文6

汉族文学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晋书·文苑列传》卷九十二载:“自汉至魏,世以文章显,轩冕相袭,为郡盛族”。诗礼簪缨之族,书香门第之家,历来为后世称颂,如汉末三曹、晋之王谢、汝南应氏、平原兄弟、唐之五窦,宋之三苏四韩等等,皆是文学世家大族。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在汉族文学家族的影响之下,其家族文学也逐渐兴盛起来。家族文学是清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清代蒙古族汉文诗文创作中,许多善于用汉文诗文创作的优秀诗人,他们大多都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从小受汉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使其与生俱来热爱用汉文创作。加之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之下,蒙古族人逐渐开始注重家学,正是因为他们注重家族教育,才使家族中科举中式之人辈出,代代显宦不绝,延续了其家族因科举而显达的政治生命。

据《清史稿》、《清史列传》、《八旗艺文编目》、《八旗人着述存目》、《清代进士题名碑录》、《清代殊卷集成》、《钦定八旗通志》人物志、选举志、艺文志等所载统计,有清一代八旗蒙古出现了以和瑛、博卿额、法式善等为代表的十个较大的文学家族(见表一)。

清代八旗蒙古文学家族按其构成类型主要可划分为父子型、祖孙型、兄弟型、叔侄型以及混合构成型等五种类型。这其中以和瑛、博卿额、法式善、柏葰、延清、尹湛纳希等家族最为着名。

和瑛家族

和瑛是以科举而成为封疆大吏的文臣,和瑛家族在和瑛之后出现了三位文人,分别是壁昌、谦福和锡珍。和瑛原名和宁,字太莽,号太庵,亦作泰庵,额尔德特氏,蒙古镶黄旗人,乾隆三十八年进士,祖居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和瑛生平《清史稿》卷三百五十三,《清史列传》一百四十,《八旗文经》卷五十八,《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百有传。和瑛着有《赋》一部,《太庵诗稿》九卷,《易简斋诗钞》四卷。编有《山庄秘课》、《风稚正音》诗歌总集两部。除文学创作外,他还精于经术,深明易理,着有《读易汇参》,《读易拟言内外编》等。嘉庆间其官乌鲁木齐都统时撰有《三州辑略》,是研究新疆地方史重要文献。另外,还编纂有《回疆通志》十二卷。和瑛一生着述丰厚,《赋》(附新疆赋),光绪八年刻本,湖南省图书馆藏;《太庵诗稿》亦作《太庵诗钞》九卷,钞本,收诗1060首,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易简斋诗钞》四卷,道光三年刻本,收诗576首,现藏首都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以及韩国汉城大学图书馆。

和瑛之子壁昌,字东垣,初为工部笔帖式,后官至两江总督,咸丰四年卒,谥勤襄。其生平《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八有载。《清诗纪事》载其雅琴诗画。着有《壁参帅诗稿》一部,《叶尔羌守边辑要》、《兵武闻见录》、《牧令要诀》一卷合刻为《壁勤襄公遗书》行世。

壁昌之子谦福,字吉云、光庭、小榆,号刘吉。道光十四年举乡试,十五年中乙未恩科进士,累官至詹事府詹事。着有《桐花竹实之轩梅花酬唱集》、《桐花竹实之轩诗草》,后者附有《试帖》一卷。《桐花竹实之轩梅花酬唱集》收本人及其他诗人诗作凡百余首。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其诗《对客》、《暮春咏怀》二首。《桐花竹实之轩诗草》收诗268首,同治二年刻本,现藏中科院图书馆①。

和瑛曾孙锡珍,字席卿,号仲儒,同治七年进士,改庶吉士,官吏部尚书。锡珍少承家学,能诗善文,撰有《锡席卿先生遗稿十四种》,不分卷,附四种,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②。《八旗艺文编目》着录其《朝鲜日记》、《台湾日记》、《喀尔喀日记》,三部日记收录其许多诗句,各种体裁近二百余首,徐世昌《晚晴籍诗汇》收其诗九首,并评其:“锡珍诗无专集,今所录者皆采自日记中。登高能赋,倚马成章,亦足见其大概矣。”

博卿额家族

博卿额,又作博清额,字虚宥,谥恭勤,博尔济吉特氏,博卿额先世明安为蒙古科尔泌兀鲁特贝勒。天命二年率众归清,被别立为兀鲁特蒙古一旗。乾隆九年举人,乾隆十三年进土,改庶吉士。累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奉天府府尹。博学多识,能诗善文,着《博虚宥诗草》三卷。铁保《熙朝雅颂集》引《钦定八旗通志》说:“博虚宥诗草三卷,博卿额撰。首卷为乾隆二十五年,典试四川时作;次卷为二十七年视学四川时作,皆名《使蜀草》;卷三为戊子(乾隆三十三年)典试浙江时作,寥寥篇什,近体多而古体少,亦未见其全集也。”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八十收录博卿额诗《小相岭用周学使碑上韵》、《汉中》二首;《熙朝雅颂集》录博卿额诗29首,皆是诗人奉使南下时期的作品。

博卿额与国栋皆是忠顺公五世孙。国栋字云浦,号时斋,乾隆六年辛酉科举人,乾隆七年壬戍科进士。官至安徽布政使。其由科举登仕途,出宰巴蜀,秉节淮南,所至有声。宦游内地四十年,为政之暇寄情于诗,着有《时斋偶存诗钞》一卷,收诗84首。《钦定八旗通志·艺文志》、《八旗艺文编目》皆曾着录,《八旗人着述存目》又作《时斋偶存诗稿》。此集初由晋陵吴洵士于乾隆初年刊刻,并为之撰序,及至其以事去官时镌版散佚。此后国栋之子文孚于友人案头获见遗稿,亟归录之,于嘉庆二年仲春重付剞劂,清末恩华藏有其书。

国柱,国栋之胞兄,字天峰,官至总兵。《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百八十七有传。《熙朝雅颂集》卷七十五,收其诗19首。符葆森《国朝正雅集》收其《伊犁》、《定边县道中》二首,其诗多写于西域,内容主要反映军旅生活以及边陲风物。

文孚,字秋潭,国栋之子。以国子监生考取内阁笔帖式,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八旗艺文编目》着录其《秋潭相国诗存》,此集传本甚少。

法式善家族

法式善始祖代通,以武功起家。经五代传至广顺始为文臣。法式善家族四世相承,三代诗人共出现了五位汉文诗文作家。

广顺乃法式善生父,字熙若,号秀峰,蒙古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五年举人。内务府银库库掌,官至织染局司库。乾隆五十九年卒,诰授中议大夫。无诗集传世,《熙朝雅颂集》卷八十三,录其诗《赠僧》、《夜步》、《即目》、《晚坐》、《秋晚玉泉山即事两首》等六首。其诗均为五言近体,写景抒情,平易晓畅,均见自然。其生平《熙朝雅颂集》、《清代碑传通检》、《八旗诗话》有载。

端静闲人是法式善的生母,本姓韩,原属汉军八旗人,是乾隆年间的一位女诗人,诰赠“淑人”。因中年喜静坐焚香,故自号“端静闲人”,乾隆三十九年,患肺疾病殁。闲人才华横溢,于家务之暇,亦不废吟咏,其《咏盆中松树》、《雁字》诗等,颇有气节,完颜恽珠于《国朝闺秀正始集》中评价其:“闲人曾着雁字诗三十首,闺阁争相传颂焉”。其诗今多散佚,铁保《熙朝雅颂集》收其诗11首,今存由其子法式善拾其遗诗,得七律三十首,七绝一首,编为一卷,名《带绿草堂遗诗》于乾隆六十年刊行一册(据《贩书偶记》卷十八着录),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法式善家族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法式善。法式善,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陶庐、小西崖居士。蒙古伍尧氏,祖籍察哈尔,乾隆四十五年庚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官庶子。

法式善以文学家、编撰家、 历史学家名着于世。一生着述丰厚,着有《清秘述闻》、《槐厅载笔》、《陶庐杂录》、《同馆赋钞》、《同馆试律汇钞》、《存素堂文集》、《存素堂诗初集》、《存素堂诗二集》、《存素堂诗续集》、《存素堂诗稿》(又名《诗龛咏物诗》)等三十四卷传世,收古近体诗三千余首。另有诗歌理论专着《梧门诗话》、《八旗诗话》传世。《存素堂文集》四卷,嘉庆十二年程邦瑞扬州刻本;《存素堂诗稿》二卷,嘉庆刻本,现均藏于国家图书馆。

法式善诗歌风格“质而不癯,清而能绮”(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陆元鋐在《青芙蓉阁诗话》评价其说:“法时帆学士诗能用短,不能用长。五言多王孟门庭中语,清远绝俗,未易问津”;《王豫群雅集》说其:“诗清醇雅正,力洗淫哇,堪为后学津梁。”

法式善子桂馨,嘉庆十六年进士,官内阁中书,以疾卒。法式善嗣孙来秀,字子俊、紫葰,号鉴吾。道光二十四年顺天乡试举人,道光三十年进士,官曹州知府。其生平《清史列传》、《八旗艺文编目》、《明清两朝进士题名碑录》有载。来秀着《扫叶亭咏史诗集》四卷,取汉至明230人,各赋七言绝句一首,同治十二年河南扫叶亭刻本,此本流布广泛,现存国家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以及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袁行云于《清人诗集叙录》中评价其:“自左思《咏史》以后,代不乏人,至清而大盛。散见各集者,数篇至百数十不等,专门成书亦不下十数种。虽论古人之事迹,犹见一己之性情。其间瑕瑜互见,而为史评资料,其价值不容贬低。来秀为蒙族文士,早岁登科,常官御史,所作语不主常,论不涉异,亦好学湛思者也。”

来秀之妻妙莲保出身于内务府满洲镶黄旗完颜氏家,完颜氏也是一门雅善文学之家,妙莲保着有诗集《赐绮阁诗草》,编辑完成《国朝闺秀正始续集》十卷,计593人,诗1229首,于道光十六年由姑苏吴青霞斋局刻印,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柏葰家族

柏葰家族家学深厚,功名显达,兄弟六人,其中三人,登进士第,一人中举,这一盛举在有清一代科举史上也很少见,于八旗蒙古人中就更属罕见,足见其家族学养之深厚。柏葰家族有两位比较着名的诗人,即柏葰和崇彝。柏葰,字静涛,原名松葰,巴鲁特氏,蒙古正黄旗人。约生于嘉庆年间,卒于咸丰九年。道光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咸丰六年以户部尚书任军机大臣。咸丰八年迁文渊阁大学士。柏葰生平事迹《清史稿》、《清史列传》、《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薛福成《庸庵笔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补》有载。柏葰着有《薛棘吟馆诗存》十卷,其中包括《薛棘吟馆诗》八卷和《薛箖吟馆赋》二卷。收诗一千余首,收赋27篇。《薛箖吟馆钞存》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道光二十四年刻本,藏于国家图书馆。

崇彝乃柏葰之孙,字泉孙,号巽庵,别署选学斋主人,官清末户部文选司郎中。少承家学,雅好诗文。着有《选学斋诗存》,《选学斋集外诗》,《选学斋书画寓目笔记》三卷,《选学斋书画寓目续编》三卷,《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八卷传世。其中以《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最为着名,邓之诚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代序》中评价道:“巽庵先生撰《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字字珍秘,皆亲见亲闻,当与《啸亭杂录》并传,非《天咫偶闻》等书所能望其肩背也。”

清代蒙古族兴盛的家族文学传统,一直影响到清末,出现了着名的延清家族及尹湛纳希家族。延清是清末文坛的一位着名人物,《清史稿》、《清史列传》皆有传。延清字子澄,一作紫丞,号铁君,晚号阁笔老人。巴里克籍,蒙古镶白旗人。同治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工部主事,官至文职六班大臣。延清一生着述丰厚,着有《巴里客余生草》(后易名为《庚子都门纪事诗》)六卷、《锦官堂诗草》、《锦官堂赋》二卷、《锦官堂诗续集》、《锦官堂七十二倏试贴》、《蝶仙小史汇编》、《奉使车臣汗纪行诗》三卷、《引玉篇》四卷、《覆韵集》、《遗逸清音集》四卷、《丙午春正唱和诗》、《来蝶轩诗》、《七十二翁吟》、《前后三十六天诗》、《虎口余生录》、《锦官堂杂着》、《四时分韵诗贴》等。其中以诗集《巴里客余生草》六卷,光绪二十七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最为出名。延清之子彭年是光绪时期一位着名的文人,着有《春晖阁诗集》一部传世。彭年之妹杏芬亦是一位闺阁文人,受家学影响,其自幼爱好文学,辑有《京师地名对》二卷,光绪二十七年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尹湛纳希是成吉思汗第28代孙,乳名哈斯朝鲁,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今辽宁省北票县下府乡)人,是着名爱国将领、历史学者旺钦巴勒之子。尹湛纳希无诗集传世,现存诗歌五十余首,并续写完成其父未尽遗着《大元盛世青史演义》、着有长篇小说《一层楼》、《泣红亭》、《红云泪》(未完成),翻译了《红楼梦》、《中庸》、《通鉴纲目》等汉文名着及儒家经史。古拉兰萨是尹湛纳希的兄长,也是蒙古族近代史上一位着名诗人,今存诗歌83首。贡纳楚克是旺钦巴勒的第五子,今存诗歌二十余首。嵩威丹精,汉名宝琮,字宗权,别号嵩山,其诗稿今多散佚,现存二十余首诗词与几篇忧国忧民的散文。尹湛纳希兄弟八人中就出现了四位文学家及诗人,这与其家族浓厚的书香门风是分不开的。

通过对上述六个典型文学家族的介绍,可总结出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的三个基本特征。

其一,以科举入仕而显。“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有清一代,沿用了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度不因政权易族而受到影响,这就为汉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清政府针对八旗子弟设置各类八旗官学、八旗义学,而且在满蒙八旗科考录取人数比率上采取从优政策,使得满蒙八旗子弟由科举入仕做官,比立军功更为容易,加之清政府在任用满蒙官员时越来越重视科举出身人员。在这一系列科举优惠政策的引导与激励之下,八旗蒙古人开始越来越重视家学,他们寄希望于科举中第,使家族的仕途命运长盛不衰,因而科举中试成为许多家族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

据《清代殊卷集成》所载统计,八旗蒙古进士已见记载的有一百八十余人(包括翻译进士),与清代全部进士之比约为6%。其中八旗蒙古10个文学家族中就出现了和瑛、谦福、锡珍、博清额、法式善等18位进士。占清代八旗蒙古进士总数的10%,举人、贡生更是不在少数。

一个家族之中如果有一人高中进士,不仅会成为整个家族的荣耀,而且还会对整个家族起到良好的示范与激励作用,家族中后世之人也会以此为殊荣而奋发图强,致力科考。和瑛就是以科第起家的儒臣,和瑛先世皆为武职,至和瑛始为文臣,其后家族人才辈出;法式善始祖代通,也是以武功起家,五传至广顺始为儒臣,后法式善以翰林显,主盟坛坫三十余年。科第使家族中式之人辈出,代代显宦不绝,不仅延续了其家族由科第而显达的政治生命,而且还促使了蒙古族家族文学的繁荣与兴盛。

其二,深受汉族、满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汉族家族文学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在古代文学史上比比皆是,他们或以父子相称、或以兄弟并着,类型众多,数量庞大。其中许多文学家族人才辈出,历经几代兴盛而不衰。明清时期汉族家族文学更是兴盛一时,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一书堪列明清时期嘉兴地区91个世家大族;袁景星、刘长华《崇川书香录》中着录的书香门第达三世以上者,仅崇川一地就数以百计;吴江沈氏从明中叶一直延续到清末,历经四百余年,出现了文学家12代139人,并有家族诗集《吴江沈氏诗集录》传世。汉族的文学家族规模庞大,人数众多,这种先进的家族文化随着民族间不断地交流与融合逐渐影响到了少数民族的内部。

清朝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较蒙古族具有更优越的学习汉文化的条件。有清一代,满族共出现了三百余位汉文诗文作家,其中不乏如鄂尔泰、纳兰性德、盛昱等大家。清朝皇帝在学习满文的同时,尚兼修汉文。因此,清代满族家族文学的进程较蒙古族要发达,这之间不乏有皇室家族,如爱新觉罗家族,满族王公贵胄,八旗子弟等一门或数门的文学世家更是不在少数。

清代满族文学家族对蒙古族文学家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统一的全国性政权。满蒙两族由于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及宗教习俗等方面的接近,清朝统治者历来重视与蒙古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大量蒙古人进入到统治阶级上层,分别被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辅 国公等爵位,他们世袭爵位,享有特权。由于清朝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习练汉文,这一时期学习汉文已蔚然成风,加之满蒙两族间大量的联姻,使这种风气很快地影响到了蒙古王公大臣贵族的内部,并逐渐向民间扩展。蒙古族人纷纷效仿,以学习汉文诗文为荣,并且聘请老师教习子弟汉文,代代如此,代不乏人,从而促使了蒙古族文学家族的兴盛和家族文学的繁荣。

其三,呈现出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发展趋势。历史上蒙古族学习汉文诗文的发展阶段呈现出“V”字型的特点,在元朝时达到第一个高潮,出现了郝天挺、杨景贤、伯颜等五十余位汉文诗文作家。明朝时期由于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跌落至谷底,诗人寥寥。清朝时期又达到高潮,出现了松筠、和瑛、法式善等八十余位汉文诗人。